㈠ 八年級下冊語文27岳陽樓記中的關鍵語句,理清寫作思路,分別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各段意
1.提問: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1)氣勢非凡:專銜遠山,吞長江.
(2)寬闊無邊:浩屬浩湯湯,橫無際涯
(3)湖光山色: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2.如何理解「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這句話?
運用對偶句,寫出了洞庭湖獨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時,為「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張本.「通」「極」二字寫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觀和恢弘的氣勢.\x0b
3.「銜遠山」「吞長江」這兩句話中哪兩個字用得好?說出好在哪裡.
洞庭湖是無生命之物,用「銜」
「吞」則使人產生有生命之感,把「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系寫得活靈活現,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動人畫面.如果用「連」「接」來替換,只是客觀地說明三者的相對位置,畫面是靜止的,效果沒有這樣好.
「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陰」「怒」「濁」三字渲染了悲愴的哀景,極富感染力.「怒號」運用了擬人,似乎在為遷客騷人的不幸境遇而吶喊
㈡ 八年級語文<小石潭記><岳陽樓記>練習題
小石潭記:
描寫第一段,採用了「移步換形」,第二段改為「定點特寫」。
因為「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
著意渲染了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氣氛,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心中憤懣難平的心情和被貶後在寂寞處境中的悲涼凄苦情感。
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准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游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
岳陽樓記:
從空間角度描寫岳陽樓的句子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之所以會有一喜一悲兩種情感,是因為:「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本文三,四段由景色之異,寫遷客騷人覽物之情不同,從而引出「古仁人之心」的議論,表達作者正確的見解和積極的抱負。
覽物之情一喜一悲,是「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和「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作者對「二者之為」有褒有貶。贊美「古仁人」即贊美滕子京,表達了對滕子京的贊美與肯定。
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境後,筆調突然激揚,道出了超乎這兩者之上的一種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並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礪友人同道。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負(以「古仁人」為楷模,憂國憂民),表露其博大襟懷、堅強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強調為人要有寬闊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為己任,吃苦在前,享樂在後,激勵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憂國憂民,無私奉獻。
第五段「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是設問句,兼有抒情和議論的意味。而「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也是設問句,表達了作者對所述「古仁人」的做法的肯定。「微斯人,吾誰與歸?」則是疑問句,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自視清高的思想感情。也暗含了對滕子京的贊美。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一句的修辭是對偶與借代。
最後,祝你考試順利!
㈢ 初二語文 岳陽樓記, 談談你的認識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享樂之後在享樂,形容關心人民的疾苦,以天下為己任 ,體現了一種憂國憂民,先人後己的高尚品格。而與當今社會,那些過分看重物質和金錢,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人形成鮮明的對照。我個人認為 樹立高大的理想,不為個人得失而煩惱,對社會責任和理想我感觸頗深:在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的今天,慾望使得人變得猥瑣,崇高與現實脫節,現實與齷齪合拍。社會規則似乎永遠跟高尚和道德作對。人們的道德精神越來越淪喪,。於是,我們不能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了使物質文明和道德文明同步協調發展,我們應如何弘揚道德精神,如何把握道德理想的高度,如何構築起基礎牢固的道德理想大廈。讓每個個體都能充分發揮所能,人盡其才,而不是無法無天,隨意傷害別人。在理想境界和道德境界上,道德的核心內涵不再是提倡無條件的犧牲,而是倡導盡可能地創造和發揮,通過為人所普遍認可的正當合理的制度來挖掘人性深處的潛在創造力,提高其承擔風險的能力,而不是利用強制性的制度去扼殺人性的自利能力,強化人性中的乞求依賴傾向,通過提倡犧牲來遏制強者的發展。這就是新時期的新道德的新內涵、新高度。舊道德滑坡不必害怕,新道德再生需要努力。
㈣ 初二語文 桃花源記 岳陽樓記 小石潭記全解
《桃花源記》 虛構抄了一個世外桃源,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黑暗社會的不滿。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後為順序,從發現桃花源到訪問桃花源,再到離開桃花源一線貫之,層次分明。
《岳陽樓記》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小石潭記》通過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等,渲染了幽靜(寂寥無人)、凄清(悄愴幽邃)的氛圍,抒發了作者被貶後孤寂悲涼的心緒。
㈤ 八年級下冊語文(古文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經常考哪些句子翻譯
小石潭記來
1.蒙絡搖綴,參差自披拂
翻譯: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佛
2。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岳陽樓記 (重點課文)
1.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翻譯:政事順利,百姓和樂
2: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重點)
在天下人憂慮之前現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3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4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空間角度描寫岳陽樓景觀)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時間角度描寫岳陽樓景觀)
醉翁亭記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重點)
翻譯:醉翁的情趣不在於酒上,而在水光山色中。
2醉能同其樂(文章主旨句)
3野芳發而幽 ,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翻譯: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蔭, 風高霜潔,天 高氣爽, 水位下降與石頭顯露出來的景象,是山中的四季景香, (重點)
4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譯: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有一座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之上
㈥ 八年級下冊語文書上岳陽樓記 那幅圖哪裡有
你是不是要找課本中的插圖?在網路圖片中有。圖片和插圖都有。
㈦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八年級下冊語文的《岳陽樓記》原文及翻譯
1.原文
慶歷四年春,滕(téng)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yǐ)。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連月不開,陰風怒號(háo),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山嶽潛(qián)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qǐng),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鬱郁青青(jīng)。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xié)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編輯本段]2.譯文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於是(滕子京)就重新修整岳陽樓,擴增它舊有的規模,把唐代名家和現代(宋)名人的詩詞文章刻在上面,囑托我寫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在洞庭湖。連接遠處的山,吞噬著長江的水,水勢浩大,寬闊無邊;早晚間的陰晴變化,氣象萬千。這些就是岳陽樓雄偉的景象,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麼北面直到(至)巫峽,南面遠通瀟湘水,降職遠調者和詩人,大多在這里聚集,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心情,難道沒有不同嗎?
像那連綿的雨下個不停,接連數日不放晴,陰冷的風怒吼著,渾濁的波浪沖向天空,太陽和群星隱去了光輝,大小山峰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不能出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陰風濁浪的聲勢猶如老虎怒吼,猿猴哀啼。登上這座樓,就會有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讒言,害怕譏諷的情懷,滿眼望去,一片蕭條的景象,感慨萬千,十分悲傷。
又如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沒有驚濤駭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游著泳;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很濃,顏色很青。然而有的時候大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浮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漁夫的歌聲一唱一和,這樣的樂趣哪有窮盡!登上這座樓,就有心情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和屈辱一並忘了的感覺,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那是快樂到了極點。
唉!我曾經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為什麼呢?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那百姓擔憂;不在朝廷做官,就為那君主擔憂。這樣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而樂」吧?哎!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於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