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2屆上海高考一模語文答案 寶山區和閘北區 郵箱[email protected]
寶山區沒有,只有閘北區,是下面這份的話,請先採納,採納後發版。
【閘北】
1.(2分)指中權國城市的主流文化尚未建成。
2.(2分)相對於只是港台文化的拙劣翻版的許多中國城市文化,北京則是體制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交融的中心。
Ⅱ 2012上海高考語文答案
新浪高考上已經有了
Ⅲ 2010年上海高考語文試題及答案
201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 上海 語文試卷 1、答題前,考生務必先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認真核對條形碼上的姓名、准考證號,並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上。 2、選擇題答案使用2B鉛筆填塗,如需改動,用橡皮擦擦乾凈後,再選塗其它答案標號;非選擇題答案實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簽字)筆或碳素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 3、請按照題號在各題的答題區域(黑色線框)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 4.保持卡面清潔,不折疊,不破損。 5.做選考題時,考生按照題目要求作答,並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題目對應的題號塗黑。 一 閱讀80分 (一) 閱讀下文,完成第1-6題。(16分) 筆 墨 的 超 越 ①毛筆、墨是中國書法和繪畫的主要工具,原本並無奇特之處,不過分別是由獸毛與熏燒的煙灰製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國的書畫藝術史上,它們始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漢代蔡邕說:「惟筆軟則奇怪生焉。」的確,毛筆是中國書畫成為藝術的關鍵因素之一。 「墨分五色」,足以展現萬類的繽紛,更是中國藝術家的常識。毛筆的錐體造型,具有「鋒出八面」的能力;墨與水的調和,經過宣紙的洇化,可產生變幻莫測的效果。 ④筆墨的造型過程一般不可重復,書法和繪畫,雖是靜態地呈現在紙上,卻可以在人們心中喚起強烈的動感。沈尹默說,在欣賞書法時,「不但可以接觸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還會感到音樂般輕重疾徐的節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靜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樂的節奏」! 中國的書法與繪畫藝術,因筆墨的性能,具有了獨特的表現能力與藝術魅力。簡單的書寫或皴擦、普通的黑白兩色,竟然以簡馭繁、以靜寓動,勝過了許多復雜的藝術。宗白華認為:「中國音樂衰落,而書法卻取代了音樂成為一種表達最高意境與情操的民族藝術。」其中或有溢美之詞,但也足見中國人對筆墨藝術的特殊感情。 ④這種特殊感情的形成,不僅由於筆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筆墨與文人長相廝守,須臾不離,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靈。因此,筆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筆」可以「生花」,筆底可走「龍蛇」,甚至文人也被稱為「墨客」--工具與人,達成了性靈的相通。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里,筆墨成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現手段之一。相傳鍾繇說過:「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筆跡界破空間。成為人們傳達美的手段,於是乎有了中國書法和繪畫的文人傳統。 ⑥在這一傳統中,筆墨超越了物質的限制,而成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潛說:「例如寫字,橫、直、鉤、點等等筆畫原來都是墨塗的痕跡,它們不是高人雅士,原來沒有什麼『骨力』、『姿態』、『神韻』和『氣魄』。但是在名家書法中我們常常覺到『骨力』、『姿態』、『神韻』和『氣魄』。」這些感受,與其說是一個普通的欣賞者通過想像、移情獲得的,毋寧說是中國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觀念向筆墨藝術活動持續貫注的結果。 ⑦在中國古代教育中,對調筆用墨,有一系列的規范.《弟子規》說:「墨磨偏,心不端。」執筆要求「腕平掌豎」,因為「心正則筆正」,反之「筆正」可見「心正」。在運筆的過程中,要求「中鋒」和「藏鋒」,因為「中則正」、 「君子藏器」。何以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因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書論家項穆說:「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筆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靈才是目的。看起來似乎是技術性的活動,所寄寓的卻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煉的目標。 ⑧於是「技進乎道」,筆墨的訓練轉化為道德人格的修煉。黃庭堅認為,蘇軾能拔萃於宋代書家,根本原因在於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終莫能及爾」。而人格的修煉,最終又服從於社會的總體目標,所以項穆又說:「正人心,所以嫻聖道也。」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觀念,在此被落實到了筆墨的操守中。這種筆墨活動,已經不再以藝術家的培養為鵠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會人的塑造為旨歸。 ⑨有趣的是,與這種道德目標明確的修煉方式並存的,還有一種游戲的取向,所以「游戲筆墨」成為一個成語--口它常常指作文的態度。宋代米芾說:「要之皆一戲,不當問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在這種游戲中,筆墨的藝術成為精神逍遙、心靈棲居的園地,技術的工巧與否並非關鍵。庄禪的哲學,由此流動於筆墨之中,與道德人格的修煉一樣,浸潤著中國文人的情懷。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內容。(2分) 2.簡析第③段中兩處畫線句作用的異同。 (3分) 3.下列對第④段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種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說的中國人對藝術的贊美之情。 B.「不僅由於」表明下文將進一步闡述筆墨對於中國人的意義。 C.在結構上,這一段有承接上面兩個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 D.此處獨句成段,表達內容更明確,文章層次也顯得更為清晰。 4.第⑤段中加點詞「性靈」的意思是___________ 。 (2分) 5.聯繫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處恰當的一項是(2分) A.因為 B.何況 C.可見 D.雖然 6.從全文看,筆墨的「超越」可以歸納為哪些要點? (4分) (二) 閱讀下文,完成第7一12題。(20分) 天目山 ①去天目山,是心裡積存已久的一個念想,不是為觀光,是為了那些大樹。幾十年裡,只要說到樹,天目山就從父親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說,假如你沒去過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麼叫樹。其實不全是為了樹,我知道,是為了一個人。幾十年來,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親的眼神就會倏然暗淡下去,她的雙眼彷彿是海潮淹沒的沙灘。她喃喃說,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於是變成一種夙願和儀式,無論是為了樹,還是為了人。 ③只是,我沒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會遇上那樣一場彌天大霧。像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呼嘯而過,遠山近樹忽而不見了。山中古老的禪源寺,隱匿在蒼白的霧氣里。下車尋路,林間的青石板小徑如雨潑過似的,濕漉漉地膩滑,只幾步便消失在濃煙樣的水霧中。 ④母親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紗幕被她的腳步豁開一個缺口,影子穿過去,紗簾瞬間又閉合了。山路通往林深處,在那深不可測的綠巷中,我隱約看見了一排排樹,昂然立於路旁。它們竟是那樣的高大,濃密的雲霧遮去了樹梢,樹尖伸到望不見盡頭的天上去了;最令人驚嘆的是樹干之直,刀削般筆挺,像一根根氣度軒昂的羅馬石柱,支撐著綠屋的穹頂。褐色的樹皮一片片如鱷魚的鱗甲,已被千年的風霜錘磨成堅韌的岩石。 ⑤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樹下了呢? 鮮血從他年輕的胸膛里流淌下來的時候,他或許就靠在了那棵大樹的樹幹上。他依託了大樹,所以犧牲的那一刻仍像樹一樣站立。龍爪般的樹根至今還留著他的血跡,只是被蒙蒙的霧氣暫時稀釋了。 ⑥那個無風無雨的春日,那些被父親無數次贊頌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樹,就這樣從漫山飄忽的濃霧中,和那個叫蕭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隱若現地走來。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聽見他腳上沉重的鐵鏈,一聲聲從森林盡頭傳來。我不知道他在匆匆離去前,是否還有心情觀賞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樹。57年前的樹葉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見他灼熱的目光仍在枝條上纏繞。 ⑦半個世紀過去了,如今我所見的,是被他熟讀過的那些樹。陡峭的石階兩旁,柳杉武士樣雄偉,順坡排列,陣勢逼人。再抬眼,金錢松破霧而出,穿雲摩天,傲氣十足。若不是彌天大霧遮擋了視線,就可望見懸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幾百棵千年銀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黃葉燦爛,一片金光四射。 ⑧幾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遠的樹。當那一排槍聲在冰冷的山谷里響起來的時候,惟有這些樹,是沉默的目擊者。後來那些離亂夢魘的歲月,仍是這些樹,在荒野莽叢中陪伴他。他年輕的生命終止在27歲那個年紀,大樹卻已千年。 ⑨母親依然走在前面。從上山那一刻起,她的雙目就被山巒霧氣染得濕潤。樹林深處鳥鳴啁啾,聲聲如歌,讓人想起遙遠的青春季節:一群女生歡笑著從禪源寺的臨時課堂上跑出來,手拉手圍著寺前的老銀杏樹,雄壯的抗日軍歌驚飛了樹上的小鳥……待她幾年後重回天目山,卻是被押解著,一步步踩著前頭他沉穩的腳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見他坦然的目光,如陽光下流淌的山澗小溪,從石縫里透出烏亮的光澤。 ⑩母親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樹下。樹身奇粗,三人合抱僅圍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皺褶中寫滿滄桑。枝條上沒有一片綠葉,惟有軀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驚嘆中,母親說,這就是真正的大樹王,現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見過它活著的樣子,樹冠就像一把巨大的傘,整個開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陣山風襲來,霧氣旋轉著,雪花般從它粗糙的枯枝中穿過。剎那間,油綠的樹葉似一樹繁花,綴滿了它堅韌的枝幹,青枝搖曳,生機盎然,滿山坡都是杉葉林濤的嘩響。大樹王在我的想像中復活,抑或說它從未死去。 ⑾霧越發濃了,洇濕了母親的頭發。父親說,他們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沒有人知道那個57年前被槍殺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裡。我說,你找不到他,因為他已經變成了一棵樹。 ⑿世事變遷,惟有天目山的樹,是永遠的。為著他們那一代人的理想,半個世紀之後我們依舊對他們深懷敬意。然而,在縹緲的霧中我們似乎模糊了他們理想的內容。山民說,天目山東西兩峰之巔,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頗似雙目仰望蒼穹,故得名「天目山」。我想像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詰問蒼穹。 ⒀山林寂靜,水氣迷茫。霧中影影綽綽的大樹無言,沒有回聲。 7.第①段中畫線句運用比喻的表達效果是___________。(2分) 8.第②段這句話的含義是 ___________ 。 (2分) 9.從表現手法上,選擇一個角度對第⑨段作賞析。 (3分) 10.根據文中的內容,介紹蕭洪明其人。(不超過60字)(3分) 11.對文中寫「樹」分析正確的兩項是(6分) A.描寫霧氣越來越濃厚,烘託了天目山大樹悠久的歷史滄桑感。 B.第④⑦段寫樹形神兼備,賦予了樹軒昂、雄健、不屈的氣質。 c.描寫「大樹王」死而復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頑強的生命活力。 D.濃墨描寫大樹,層層鋪敘,為篇末揭示贊美先烈的主旨服務。 E.本文以登山行蹤為順序,始終貫穿對大樹的描述,脈絡清晰。 F.天目山的樹在父母眼裡是一種植物,在作者眼裡是人的象徵。 12.第⑿段中寫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圖是___________ 。 (4分) (三)默寫。(6分) 【任選6空,超過6空,按前6空評分】 13.(1)青海長雲暗雪山,___________ 。(王昌齡《從軍行》) (2) ___________ ,晉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3) ___________,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 (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___________ ! (韓愈《師說》) (5) ___________ ,溪頭卧剝蓮蓬。(辛棄疾《清平樂?村居》)[來源:學*科*網Z*X*X*K] (6)伐竹取道,下見小潭,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記》) (7)吾生也有涯,___________。(《莊子?養生主》) (8)香稻啄餘鸚鵡粒,___________ 。(杜甫《秋興》) (四) 閱讀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題。(8分) [越調] 平湖樂 堯廟秋社 王惲 社壇煙淡散林鴉,把酒觀多稼。霹靂①弦聲斗高下,笑喧嘩,壤歌亭外山如畫。朝來致有,西山爽氣,不羨日夕佳。 [注]①霹靂:琴名。 14.簡要描述堯廟社日中的村民活動。(2分) 15.對這首散曲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曲描寫堯廟社日活動情景,展現了當地的民風民俗。 B.「社壇煙淡散林鴉」暗示了村民舉行祭祀活動的季節。 C.「山如畫」描寫遠山明麗的風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動。 D.本曲用詞清新高雅,但是整體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羨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課本哪首詩中的詩句? 藉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五) 閱讀下文,完成第17-21題。(17分) ①歐陽公諱曄,字日華。自為布衣,非其義,不輒受人之遺。少而所與親舊,後或甚貴,終身不造其門。初為隨州推官,治獄之難決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數百人,轉運使疑其積物多而僧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兩饋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聽我言乎? 今歲大凶,汝有積谷六七萬石,能盡以輸官而賑民,則吾不籍汝。」僧喜曰:「諾。」飢民賴以全活。 ②陳堯咨以豪貴自驕,官屬莫敢仰視。在江陵,用私錢詐為官市黃金,府吏持帖,強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當有文符。」獨不肯署。堯咨諷轉運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陽,素號難治,乃徙公治之,至則決滯獄百餘事。桂陽民有爭舟而相毆至死者,獄久不決。公自臨其獄,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飲食之,食訖,悉勞而還於獄,獨留一人於庭。留者色動惶顧,公曰:「殺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視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獨以左手,死者傷在右肋,此汝殺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殺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臨事明辨,猶古良吏,決獄之術多如此。所居,人皆愛思之。 17.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少而所與親舊 (2)終身不造其門 (3)素號難治 (4)乃徙公治之 18.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2分) A.飢民賴以全活 以吾一日長乎爾 B.至則決滯獄百餘事 他植者則不然 C.去其桎梏而飲食之 恍驚起而長嗟 D.決獄之術多如此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9.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5分) (1)堯咨諷轉運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陽民有爭舟而相毆至死者,獄久不決。 20.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歐陽曄怎樣的心理? (3分) 21.本文表現了歐陽曄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質。(3分) (六) 閱讀下文,完成第22-26題。(13分) 九 疑 山 圖 記 ①九疑山方二千餘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稱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謂之九疑。 ②九峰殊極高大,遠望皆可見也。彼如嵩、華之峻崎,衡、岱之方廣,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數。中峰之下,水無魚鱉,林無鳥獸,時聞聲如蟬蠅之類,聽之亦無。往往見大谷長川,平田深淵,杉松百圍,榕栝並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飛流,異竹雜華,回映之處,似藏人家。實有九水,出於中山,四水流灌於南海,五水北注,合為洞庭。不知海內之山,如九疑者幾焉? ③或曰:「若然者,茲山何不列於五嶽?」對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萬里臣妾;國門東望,不見涯際;西行幾萬里,未盡邊陲,當合以九疑為南嶽,以昆侖為西嶽,衡、華之輩,聽逸者占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園囿耳。但苦當世議者拘限常情,牽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創也,如何?」 ④故圖畫九峰,並隨方題記,傳於好事,以旌異之。 【注】①封君:領受封邑的貴族。 ②表:標記。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___________。(2分) 23.簡析第②段中「時聞聲如蟬蠅之類,聽之亦無」的表達效果。(2分) 24.對「聽逸者占為山居」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任憑隱居者將衡山、華山據為己有。 B.聽說逃亡者到衡山、華山安家藏身。 C.聽任出世者在衡山、華山結廬隱居。 D.聽說出世者在衡山、華山安居生活。 25.從句式的角度賞析第②段中的畫線句。(3分) 26.簡述本文的寫作意圖。(4分) 二寫作70分 27.根據以下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丹麥人去釣魚會隨身帶一把尺子,釣到魚,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回河裡。他們說:「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兩千多年前,我國孟子曾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池塘里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魚。 實際上,其中的道理也貫穿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方面。 201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 上海 語文試卷 答案要點及評分參考 一 閱讀80分 (一) 1.筆墨是中國書畫成為藝術的關鍵因素。 2.兩處引用闡明了筆墨藝術的魅力;引用沈尹默的話闡明筆墨藝術可以在人們心中喚起強烈的動感,引用宗白華的話闡明筆墨藝術勝過許多復雜的藝術。 3.A 4.情感和美感 5.D 6.筆墨超越了物質的限制,而成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外化。筆墨的訓練轉化為道德人格的修煉。筆墨的藝術成為精神逍遙、心靈棲居的園地。 (二) 7.形象地寫出了母親眼眶裡飽含著淚水,表達了母親的悲傷之情 8.去天目山,不僅是為了看樹,更是為了緬懷先烈,這是積久的願望和莊重的活動 9.虛實結合,將現實場景與歷史回憶交織起來(由林中景色聯想到戰爭歲月;歡快的場景與悲壯的場面形成對比),突出了蕭洪明堅毅不屈的形象,表達了母親對青春歲月的追念。 (五) 17.(1)交往 (2)到 (3)一向 (4)調任 18.C 19.(1)陳堯咨暗示轉運使讓歐陽公離開,不讓(他)留在州府。 (2)桂陽有爭船而互相鬥毆至死的人,(這個)案件長久沒能判決。 20.對僧人賄賂不以為然,對處理好此事自信從容,安撫僧人。 21.廉潔 愛民 正直 睿智 (六) 22.規模和得名緣由 23.這句話描寫了山中若有若無的蟬蠅一類的聲音,以聲襯靜;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靜寂。 24.C 25.這句話整散結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華、衡、岱的特點,強調其峻峭與宏偉,節奏鮮明;再用散句描摹這樣的山峰很多,句式參差,富於變化。 26.九疑山地處衡山之南,宏偉美麗;卻不能列於五嶽;作者撰文對此表示不滿;希望人家認識九疑山特有的長處。 二 寫作70分
Ⅳ 2012上海高考語文一模
沒有寶山和楊浦,採納後發~
Ⅳ 上海市2005年高考語文模擬試卷2(十校聯考) 答案
(一)(21分)
(2分)1、引出本文說明對象梅花(1分);增加文采或引起讀者興趣(1分)。
(4分)2、實用價值(2分);文化內涵(2分)。
(2分)3、A
(3分)4、中國豐富的地質地貌和自然環境給花卉的天然變異提供了溫床和基礎;國人擅長選擇和培育。(答出一點給1分,答全給3分)
(2分)5、B。
A錯。在此詩詠菊。語出宋·鄭思肖《寒菊》。
B對。雪霜姿:指梅花不畏嚴寒傲霜鬥雪的姿態。意遲開的梅花雖故作桃杏之色,卻仍保持孤高的消瘦,傲霜鬥雪的姿態。語出宋·蘇軾《紅梅》。
C錯。詩句原意是一樹寒梅早發的原因是「近水」,詩人把寒梅疑做是經冬而未消的白雪。語出唐·張謂《早梅》。
D錯;語出宋·晏幾道《臨江仙》。
(4分)6、說明語段,點到給分,語言不符說明要求或語言不流暢酌情扣分。
得分要點:梅花,薔薇科(1分); 原產中國(1分);
早春(冬天)開花,花香清幽,喜溫暖氣候,耐寒(1分);
梅花被寄寓中華民族堅貞不屈的頑強精神(1分)。
(4分)7、是一個議論語段。觀點必須和題干一致;要有花的實例(如蓮、菊、蘭、牡丹等花);要有具體的分析(古今文人畫士的理解),寫出所例舉之花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或特定含義。
註:本文選自《中國國家地理》2004第三期《梅花:中華花文化的秘境》。(有刪改)作者:陳俊愉馬吉.
找到我好辛苦啊,分數給我吧!
Ⅵ 2010年上海高考語文試題及答案
你自己在這里下載吧:http://www..com/search/wenku/2010gaokao/index.html
不管要哪個省市的都有回,還有答答案。
Ⅶ 2012上海語文高考零距離文言實詞的答案
我雖然沒有,但我有常用的300個文言文。
文言文300個常見文言實詞(高中1—160)
1、哀
①傷心,悲痛,哀嘆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前赤壁賦》
杜鵑啼血猿哀鳴 《〈琵琶行〉並序》
②同情,憐憫
君將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說》
③傷悼(為……哀嘆)
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 《秦晉崤之戰》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 《阿房宮賦》
2、愛
①喜歡,喜愛
苟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 《種樹郭橐駝傳》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宮賦》
②愛護,愛惜,顧惜
愛劍偽心,廉者不為也 《延陵季子將西聘晉》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師說》
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 《〈指南錄〉後序》
③吝惜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過秦論》
④同情
愛其二毛,則如服焉 《左傳?子魚論戰》
⑤愛戴
袁有守多惠政,民甚愛之 《書博雞者事》
○6吝嗇
百姓甚以王為愛也 《齊桓晉文之事》
3、安
①安定,安逸,安適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諫太宗十思疏》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歸去來兮辭》
②使……安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種樹郭橐駝傳》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諫太宗十思疏》
③哪裡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前赤壁賦》
④怎麼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夢游天姥吟留別》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史記?陳涉世家》
庶人安得共之 《黃州快哉亭記》
⑤安慰
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6容
京中安不得身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4、按
①用手壓或摁
項王按劍而跽曰(按劍:以手撫劍,預示擊劍之勢)《鴻門宴》
按劍坐於席上 《群英會蔣干中計》
②壓抑,止住
偃然按兵不動 《荀子?王制》
③巡行,巡視
按榆溪舊塞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④追究,查究
按誅五人 《五人墓碑記》
5、案
①幾案,短長桌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項脊軒志》
②通「按」審察,察看
召有司案圖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古代一種短腿的托盤
有心待與他舉案齊眉 《長亭送別》
6、拔
①超越,超過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夢游天姥吟留別》
②攻下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拔出
項庄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 《鴻門宴》
因拔刀斫前奏案 《鴻門宴》
③提拔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陳情表》
是以先帝間拔以遺陛下 《出師表》
7、白
①白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蒹葭》
白首不見招 《詠史》
不知東方之既白(白:顯出白色,指天亮)《前赤壁賦》
②清楚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訓儉示康》
③下對上告訴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於 《蘇武傳》
④潔白
要留清白在人間(以石灰等等潔白喻作者正直的人生)《石灰吟》
⑤明白,昭雪
然使君冤未白 《書博雞者事》
8、敗
①破敗
於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 《促織》
②敗壞,毀壞
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訓儉示康》
③失敗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 《過秦論》
抑本其成敗之跡《伶官傳序》
④打敗
夏四月辛巳,敗秦師於餚 《秦晉餚之戰》
⑤凋殘,衰落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秋聲賦》
9、拜
①表示恭敬的一種禮節
問者爇香於鼎,再拜……成妻納錢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織》
拜送書於庭(拜:行過叩拜禮)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拜謝
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拜:拜領)《秦晉餚之戰》
③拜見,拜會
拜夫人於堂上 《左忠毅公逸事》
④授予名位或官職
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 《廉頗藺相如列傳》
詔書特下,拜臣郎中 《陳情表》
⑤接受任命
於是辭相印不拜 《指南錄後序》
○6拜上,呈上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陳情表》
10、報
①報告,告訴
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鴻門宴》
似報主知 《促織》
②回答,答復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報復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過秦論》
④報答,酬謝
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蘇武傳》
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陳情表》
未報秦施而伐其師 《秦晉崤之戰》
⑤報效
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 《滕王閣序》
○6通「赴」,到……去
吾今且報府 《孔雀東南飛》
11、暴
①突然
屢撩之,蟲暴怒 《促織》
②同「曝」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勸學》
③暴躁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④凶惡,殘酷
暴秦之欲無厭 《六國論》
⑤暴露,顯露
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國論》
12、備
①具備,完備,齊全
而神明白得,聖心備焉 《勸學》
②防備,准備
行則備一夕之衛 《秦晉崤之戰》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 《秦晉崤之戰》
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 《〈指南錄〉後序》
③周到
備極護愛 《促織》
④備有
左佩刀,右備榮臭(此處為掛著) 《送東陽馬生序》
13、被
①覆蓋
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 《促織》
②表示被動
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妝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並序)》
操吳戈兮被犀甲 《國殤》
③被子
公雖自信清約,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 《訓儉示康》
④遭受,蒙受
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左忠毅公逸事》
14、倍
①加倍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 《過秦論》
②同「背」,違背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鴻門宴》
15、悲
①哀痛,傷心
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 《黃州快哉亭記》
②眷顧
謂沛父兄曰:「遊子悲故鄉」 《史記?高祖本紀》
③思念,同情
悲予志焉 《〈指南錄〉後序》
④嘆息,感慨
又有悲夫古書之不存 《游褒禪山記》
16、北
①北方
將軍戰河北,臣哉河南 《鴻門宴》
②特指元軍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 《〈指南錄〉後序》
③向北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 《阿房宮賦》
④敗逃,敗逃的人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過秦論》
⑤相背
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 《戰國策》
17、背
①脊背,背面,反面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 《左忠毅公逸事》
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蘇武傳》
②背上背著
草屨,背筐,手長鑱 《左忠毅公逸事》
③背離,背叛
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鴻門宴》
而皆背晉以歸梁 《伶官傳序》
④離開,引申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陳情表》
⑤背誦
因使人背而誦之,不失一字 《三國志?王粲傳》
18、奔
①跑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黃州快哉亭記》
②逃亡
至京口,得間奔真州 《〈指南錄〉後序》
19、本
①草木的根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諫太宗十思疏》
搖其本以觀其疏密 《種樹郭橐駝傳》
②本來,原來
予本非文人畫土,甘受詬厲 《病梅館記》
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 《蘇武傳》
③來源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 《諸子喻山水》
④探求,考察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 《伶官傳序》
⑤抄本
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 《〈指南錄〉後序》
20、彼
①指示代詞,那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前赤壁賦》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師說》
②他,他們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師說》
彼實構吾二君 《秦晉崤之戰》
③別人,對方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
21、逼
①接近,迫近
細贍景狀,與村東大佛閣逼似 《促織》
②強迫,威脅
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兄弟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22、辟
①開,打開
前辟四窗,垣牆周庭 《項脊軒志》
②開墾,開辟
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病梅館記》
③同「避」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 《秦晉崤之戰》
23、蔽
①遮住,遮掩,掩護
舳艫千里,旌旗蔽空 《前赤壁賦》
常以身翼蔽沛公 《鴻門宴》
②掩飾,隱藏,蒙蔽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諫太宗十思疏》
24、畢
①完,完成,結束
語未畢,余泣、嫗亦泣 《項脊軒志》
六王畢,四海一(此處為完結,指為秦所滅)《阿房宮賦》
公閱畢,即解貂覆生 《左忠毅公逸事》
②使……結束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全部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蘭亭集序》
25、便
①有利,便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過秦淪》
②(piáan)能說會道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③就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④合適
視歷復開書,便利此月內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26、遍
①到處,普遍
舉天下所貢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一切異狀遍試之《促織》
②全,全部
以侈自敗者多矣,不可遍數 《訓儉示康》
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必載 《諸子喻山水》
27、表
①外,與「里」相對
山河表裡潼關路 《潼關懷古》
②表明,表白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寸心 《在獄詠蟬》
③給皇帝的奏章
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陳情表》
④標記,作標記
荊人慾襲宋,使人先表雍水 《察今》
28、並
①合並,吞並
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 《過秦淪》
②並行,並列
文武並用,垂拱而治諫太宗十思疏
③一起,都,一並
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促織》
少以父任,兄弟並為郎 《蘇武傳》
武卧,嚙雪與旃毛並咽之 《蘇武傳》
④並且
兩股間膿血流離,並蟲不能行捉矣 《促織》
29、伯
①排行第一,老大,伯父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陳情表》
②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
晉侯秦伯田鄭 《左傳?僖公二十年》
③古代一方的 首領
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陳情表》
④同「霸」
桓公,五伯之上也 《韓非子?難四》
30、薄
①微薄,薄弱
不終歲,薄產累盡 《促織》
②迫近,逼近,靠近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陳情表》
③輕視,看不起
不薄今人愛占人 《戲為六絕》
④(土地)貧瘠
薄田五十頃 《三國志?諸葛亮傳》
⑤與「厚」相對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詩經?小曼》
○6淺薄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陳情表》
31、泊
①停船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石鍾山記》
②恬靜,淡泊
非淡泊無以明志 《誡子書》
32、博
①寬廣,廣博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勸學》
②換取,討取
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不如拼博一笑 《促織》
33、步
①行走,步行(專指不借車馬徒步行走)
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 《秦晉崤之戰》
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鴻門宴》
②腳步,步伐
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 《促織》
③舉足兩次為 一步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阿房宮賦》
34、栽
①裁衣服,剪裁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②同「才」
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 《促織》
③裁決
唯大王裁其罪 《韓非子》
35、蒼
①深綠色
山川相繆,郁乎蒼蒼 《前赤壁賦》
②灰白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蒹葭》
36、操
①拿著
大王來何操? 《鴻門宴》
卧起操持,節旄盡落 《蘇武傳》
②從事,擔任
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 《促織》
③掌握,控制, 操作
津人操舟若神 《列子?黃帝》
④操守,品德
雖賈人,有賢操 《漢書?張湯傳》
37、草
①草
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 《蘇武傳》
②在草間
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 《〈指南錄〉後序》
③初稿.
廡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左忠毅公逸事》
④結草:報恩
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陳情表》
38、策
①計策,策略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廉頗藺相如列傳》
昭襄蒙故業,因遺策 《過秦論》
歸而求救國之策 《〈指南錄〉後序》
②竹製的馬鞭
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過秦論》
③拄著拐杖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歸去來兮辭》
39、曾
①曾經
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 《訓儉示康》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琵琶行(並序)》
②竟,竟然
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蘭亭集序》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前赤壁賦》
③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
此兒當及其曾祖 《晉書》
40、差
①差別
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史記?蕭相國世家》
②差錯,錯誤
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禮記?經解》
③稍微地,比較地
吳公差強人意 《後漢書?吳漢傳》
④參差:長短不齊的樣子
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 《阿房宮賦》
41、嘗
①品嘗
嘗之而甘於口 《荀子?榮辱》
②試探
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權術?心術》
③副詞,曾經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關而攻秦 《過秦論》
家有老嫗,嘗居於此 《項脊軒志》
吾嘗終日而思矣 《勸學》
42、長
①長(與「短」相對)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蒹葭》
方首長脛 《促織》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過秦論》
②擅長
敢問夫子惡乎長? 《孟子二章》
③長久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前赤壁賦》
④一直,經常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秋水》
⑤生長
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而茂之也 《種樹郭橐駝傳》
⑥增長,成長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諫太宗十思疏》
⑦年長的人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蘭亭集序》
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 《訓儉示康》
⑧列在首位的
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 《石鍾山記》
⑨年紀大,輩分或職位高
沛公曰:「孰與君少長?」 《鴻門宴》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師說》
⑩長久的,久遠的
長利積,大功立,名成於前,德垂於後 《諸子喻山水》
○11長句:指七言詩,唐代的習慣說法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琵琶行(並序)》
43、超
①一躍而上
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秦晉崤之戰》
②遙遠
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 《促織》
平原忽兮路超遠 《國殤》
③超過
聽言則遠超於上聖 《十漸不克終疏》
44、朝
①朝拜,朝見,上朝
先軫朝,問秦囚 《秦晉餚之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 《項脊軒志》
②使……朝拜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 《過秦論》
③朝代(朝廷)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 《陳情表》
④早晨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阿房宮賦》
單於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 《蘇武傳》
45、陳
①陳列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過秦論》
②陳述
陳情表 《陳情表》
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 《蘇武傳》
③陳舊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蘭亭集序》
④通「陣」,交戰時的戰斗隊列
勿擊堂堂之陳 《孫子兵法?軍爭》
46、稱
①聲稱
孔子稱:與其不遜也寧固 《訓儉示》
②號稱,稱作
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黃州快哉亭記》
③稱頌,贊許
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孟子》
④適合,符合, 相稱
稱心快意,幾家能夠 《與妻書》
⑤稱量
度而取長,稱而取重 《商君書》
47、誠
①確實,的確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誠既勇兮又以武 《國殤》
此為宰相廳事誠隘 《訓儉示康》
②真心,真誠
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 《陳情表》
③如果,果真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諫太宗十思疏》
48、出
①出,出來
備他盜出人與非常也 《鴻門宴》
②出去,外出
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 《左忠毅公逸事》
③逃出
果以富得罪出亡 《訓儉示康》
④拿出,交納
因山己蟲,納比籠中 《促織》
⑤產生,發生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⑥出現,顯露
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古之聖人 《〈指南錄〉後序》
⑦超出,超過
其出人也遠矣 《師說》
⑧出任,調任
予出官二年 《琵琶行(並序)》
⑨出兵,出征
使出師於東門之外 《秦晉餚之戰》
⑩使……流出
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蘇武傳》
49、除
①台階
扶輦下除,觸柱折轅,劾大不敬,伏劍自刎 《蘇武傳》
②去掉,清除
草屨,背筐,手長鑱,為除不潔者,引入 《左忠毅公逸事》
③授官。除去舊職,授予新職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陳情表》
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指南錄〉後序》
50、辭
①言辭
初至北營,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 《〈指南錄〉後序》
②告別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鴻門宴》
我從去年辭帝京 《琵琶行(並序)》
③遣去
臣等不肖,請辭去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推辭,不接受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鴻門宴》
莫辭更坐彈一曲 《琵琶行(並序)》
⑤口供,訟詞(受辭:受審訊)
單於使衛律召武受辭 《蘇武傳》
⑥文體的一種
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
⑦辭謝:婉言謝絕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 《廉頗藺相如列傳》 參考資料:網路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