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3各省市高考語文卷文言文全部翻譯
『貳』 2013年全國二卷語文高考文言文答案
古代文閱讀36分,文言文19分,
『叄』 速求2013年高考陝西卷語文的文言文翻譯答案!
1、他在朝廷官員中年紀最高、品德最好,皇上也誠心誠意地任用他,諸位大臣沒有人敢望其項背。
2、他在家閑居,沒有事從不到州城去,說到當時的政事,從來都是皺著眉頭不回答。
『肆』 2013年語文文言文高考題
看你要哪個省的?
『伍』 求歷屆高考語文文言文試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6b41d10100dsyr.html?k=%E9%AB%98%E8%80%83%E8%AF%AD%E6%96%87%E6%96%87%E8%A8%80%E6%96%87%E8%AF%95%E9%A2%98%E3%80%82&t=utf-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0f3a60100az5f.html
2009年高考語文試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6(含譯文)
(四川卷)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天下不可一日而無政教,故學不可一日而亡於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黨庠、遂序、國學之法立乎其中。則士朝夕所見所聞,無非所以治天下國家之道,其服習必於仁義,而所學必皆盡其材。一日取以備公卿大夫百執事之選,則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備選者,其施設亦皆素所見聞而已,不待閱習而後能者也。
後世無井田之法,而學亦或存或廢。大抵所以治天下國家者,不復皆出於學。而學之士,群居、族處,為師弟子之位者,講章句、課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則四方之學者廢,而為廟,以祀孔子於天下。蓋廟之作,出於學廢,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頗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當此之時,學稍稍立於天下矣,猶曰:「縣之士滿二百人,乃得立學。」於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學,而為孔子廟如故,廟又壞不治。今劉君在中言於州,使民出錢,將修而作之,未及為而去。後林君肇至,則曰:「古之所以為學者吾不得而見,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雖然,吾之人民於此不可以無教。「即因民錢,作孔子廟,如今之所雲,而治其四旁為學舍,講堂其中,帥縣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為之師,而興於學。」
林君固賢令,而慈溪小邑,無珍產淫貨,以來四方游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無水旱之憂也。無游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雜;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見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隱君子,其學行宜為人師者也。夫以小邑得賢令,又得宜為人師者為之師,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進美茂易成之材,雖拘於法,限於勢,不得盡如古之所為,吾固信其教化之將行,而風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風俗,雖然,必久而後至於善。而今之吏,其勢不能以久也。吾雖喜且幸其將行,而又憂夫來者之不吾繼也,於是本其意以告來者。
8.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氣施設亦皆素所見聞而已 素:平素
B.講章句、課文字而已 課:抄寫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變
D.故其俗一而不雜 一:純一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需要結合原文語境來推斷詞語的含義,採取篩選的辦法排除不符合題干要求的選項。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州之士滿二百人,乃得立學 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
B.未及為而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
C.即因民錢作孔子廟 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
D.無珍產淫貨以來四方游販之民 問徵人以前路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A.「州之士滿二百人,乃得立學」的「乃」為副詞,譯作「才」; 「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的「乃」為連詞,譯作「竟然」;B.「而」:都做連詞,譯作「就」。C.「即因民錢作孔子廟」的「因」為介詞,譯作「用」,「 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的「因」為連詞,譯作「於是、就」;D.「無珍產淫貨以來四方游販之民」的「以」為連詞,譯作「來」表目的,「問徵人以前路」的「以」為介詞,譯作「把」。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通過學校學習而明白治國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為官吏的後備之選。
B.各地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廟,是後世官辦學校被廢的原因之一。
C.為了當地人民的教化,慈溪縣令在修孔廟時建學舍的舉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縣有許多資質很好的人,通過學校的培養,他們很容易成為國家可用之才。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時間、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觀點態度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內容,尤其要重視選文細節處的理解。原文中說的是「後世再無井田之法,是後世官辦學校被廢的原因之一。」「各地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廟是因為學校之衰敗。」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大抵所以治天下國家者,不復皆出於學。(4分)
【答案和解析】【答案】大概用來治理天下國家的人,不再都從學校中產生。
(2)吾雖喜且幸其將行,而又憂夫來者之不吾繼也,於是本其意以告來者。(6分)
【答案和解析】【答案】我們雖然為它即將推行而感到高興並且慶幸,但又擔心那些後來的人不能繼承我(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我)推究它的意義來告訴後來的人。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時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詞類活用的能力,翻譯時注意聯系前後文,力求做到「信、達、雅」。第(1)句注意「所以」為古今異義和「大抵」、「 復」等詞的落實;第(2)句注意「不吾繼」為賓語前置, 「於是」「 本」 等詞的落實。
【譯文】
天下每日都離不開政治教化,因此不可以一日沒有學校。
遠古時代實行井田制,黨庠、遂序、國學等各級各類學校在此基礎上建立。諸如鄉射飲酒、春秋合樂、養老勞農、尊賢使能、考藝選言等各項社會活動和政務,直至受成、獻馘、訊囚這些事情,也沒有不在學校里進行的。學校引進天下智仁、聖義、忠和之士,乃至一技之長、一曲之學,沒有不引進的。讓那些士大夫中德才兼備、曾經做官而又退居的人擔任老師。祭祀聖人先師,不忘知識學問的來源;用遷徙、驅逐的辦法,激勵學生勤勉向善。由此,士子們每天的所見所聞,無不都是治國安邦之道,行為習慣符合仁義,所學本領都能根據他們的潛能。一旦成為各級官吏的後備人才,由於他們的品行都已經過鑒定,他們的業務能力都已經過實踐鍛煉,無須從頭學起就能勝任。
古代的那些領導,自己不用殫思極慮卻沒有疏漏,不以功利為念卻能功德圓滿,其要點就在於此。這就是古代聖王辦學校以治天下的本意。
後世再無井田之法,於是很多學校遭到廢棄。那些治天下國家的人,不一定再是學校培養出來的了。那些所謂的學者,或群居、族居,作為老師或學生,也只講講文字章句而已。因為學校廢棄已久,那些學者乾脆變學校為廟宇,紛紛祀孔子於天下,用木頭泥土仿效佛教道教的做法,給孔子塑王者之像。而州縣官吏率部屬祭孔子於春秋兩季,學者居然也有不參加的。大概廟宇之興盛,是因為學校之衰敗,這是近世之法造成的。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頗修法度,革除弊端。於是,學校又稍稍興盛起來,可還是有規定:「凡縣里學生滿二百人,才可以建學校。」於是慈溪縣的士子們仍舊不能有學校,只有孔廟,而孔廟也已年久失修。前些年,劉君向州里打報告,讓民眾出錢修孔廟,還沒動工他就走了,那是三年前的事了。後來林肇任縣令,他說:「我沒見過古人如何辦學,如今的法度我也不能不遵守。但是,我的百姓不能沒有教化。」隨即用那筆錢修孔廟,就像如見看到的,又在廟四周建學堂,召集縣里的子弟,聘請杜醇當老師,這樣就把學校給辦起來了。林肇真是一個有辦法的人啊!當官的,既不違反當今之法,又取得古人才有的實效,那是有道者才可能得到。林肇這樣,就接近於一個有道者了。
林肇當然是一個賢令,而慈溪小縣,無珍奇物產以招徠各地流動人口。有田有桑,可以自足,且無水旱之憂。沒有流動人口,所以當地風俗質朴純正;能夠自足,所以當地人民遵紀守法。我所見過的慈溪士子,也多美茂之材,容易培養。至於杜醇,更是越中隱士,他的品行學識最適合當老師。如今慈溪小縣,既有賢縣令,又有好老師,雖然限於法度,不能完全復古,但我相信這里的化民成俗事業會做得很好。
教化可以美風俗,這是自然的,但要長期堅持才能功德圓滿。如今的官吏有任期限制,難以長期堅持。我雖為林肇升遷而感到高興,又擔心繼任者不能繼續這項事業,因此把我們的想法告訴後來者。
(浙江卷)三、古代詩文閱讀(共34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題。(18分)
寶繪堂記-------(宋)蘇軾
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寓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然聖人未嘗廢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劉備之雄才也,而好結髦。嵇康之達也,而好鍛煉1。阮孚之放也,而好蠟屐。此豈有聲色臭味也哉,而樂之終身不厭。
凡物之可喜,足以悅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書與畫。然至其留意而不釋,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鍾繇至以此嘔血發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復壁,皆以兒戲害其國,凶其身。此留意之禍也。
始吾少時,嘗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貴而厚於書,輕死生而重於畫,豈不顛倒錯繆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復好。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惜也。譬之煙雲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復念也。於是乎二物者常為吾樂而不能為吾病。
駙馬都尉王君晉卿雖在戚里,而其被服禮義,學問詩書,常與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遠聲色,而從事於書畫,作寶繪堂於私第之東,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為記。恐其不幸而類吾少時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幾全其樂而遠其病也。熙寧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記。
[注]
1鍛煉:打鐵
1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雖尤物不足以為病
病:禍害
B.然去而不復念也
去:歸去
C.常與寒士角
角:較量
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
18.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A 皆以兒戲害其國 幾以捕系死
B 輕死生而重於畫 不患貧而患不安
C 然為人取去 君為我呼入
D 譬之煙雲之過眼 不知東方之既白
19.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 足以悅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 凶其身
C 吾薄富貴而厚於書 D 庶幾全其樂而遠其病也
2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本文構思極具特色。作為記文,作者不從寶繪堂的建築、景物著眼,而先以論點開篇,直到文末交代為寶繪堂作記之事,可謂別開生面。
B 本文層次清晰,論證嚴密。先講道理,再引歷史人物正反論證,後又以個人經歷佐證,緊扣可「寓意於物」而不可「留意於物」這個中心展開論述。
C 本文以散句為主,兼用對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錯,頗具氣勢;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運用,使文章言簡意豐,文采斐然。
D 本文用老子之言,說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獵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聖人並未廢此四者,也未「發狂」,就是這個道理。
21、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釋,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3分)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3分)
【答案和解析】17.B 18. C 19. C 20.D
21.(1)但是到了沉溺(書畫)而不能舍棄(的地步),那麼這禍害將難以說盡。
(2)別人擁有的(書畫),只擔心他們不肯給我啊。
『陸』 求近三年高考語文文言文真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