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教版語文八下22課課後題答案
你還是去貼吧問下…大.家在學.校做都是做紙制.的,根.本不是電,.子的,誰也不會給你版一題..題..手.打。權即使有也要給你找試卷,拍照,上網上傳等麻煩的步驟基本沒人會去做,所..以別..乾等了。
還有就是你可以在網路文庫里搜題目,或者把題目打幾十個字出來用網路直接搜索下,說不定能找到。
Ⅱ 人教版初二語文書下冊課後習題的答案(第一課第四題)
野先生:
您好!闊別二十年了,你近況還好嗎?
首先,我很感謝您對我的辛勤教導。記得在二十多年前,我——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人懷著以醫救國的志向到日本仙台跟您學醫。在您的辛勤教導下,我從您的身上攝取了不少知識。正當所有留學生都對我存有偏見的時候,是您——一個可敬的日本教師給予了我極大的關心、鼓勵和真誠的幫助。在您的心目中,所有民族的所有人民都是平等的。您沒有狹縊的民族偏見,而且治學嚴謹,教學認真,能以公正的心去對待來自弱國的留學生。在那時的歷史背景中,能做到這些尤為難能可貴,您在我的眼裡和心裡都是十分偉大的。
我想您也很了解,我當時為什麼要棄醫從文。說實話,直到此時此刻,我仍然對我當時沒有將您的醫學發揚光大而感到很抱歉。但是我依舊堅持我的做法,我始終認為我的做法是正確的。當時的中國是一個的的確確的弱國,如果不及時端正人民的想法,中國一定會繼續淪落下去,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時候,就必須有人勇敢地站起來,才有希望拯救中國,將人們從黑暗的深淵里拉上來。這時,使我深深地認識到: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蠢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正因為此,我必須棄醫從文,離開仙台,回國為國家出力,以文章來端正人們的思想,以文章來優化人們的思想。希望您能理解我,原諒我。
每天晚上,夜深入靜之時,面對掛在東牆上的您的照片,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您,想起您那音容笑貌,想起您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和深邃的目光,想起您對我的孜孜教導和兢兢業業的工作作風……一陣陣暖流就會在我的心中激盪。當我面對困難和逆境的時候,我就會看看您的照片,這時我就像從你的身上汲取了無限的信心和勇氣似的,臨危不懼,用文章作為自己的有力的戰鬥武器,勇敢地與敵人和困難作斗爭。
一直到現在,我總還時時記著您,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您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我能做一個優秀老師的學生,我感到非常幸運。唯一讓我感到遺憾的,是沒有把我的照片寄給您。假如有機會的話,我希望能夠跟您聚聚舊,談談話。
總而言之,您是我最尊敬的老師。在我的心裡,您是偉大的,也是可敬的。
祝:
身體健康
永遠好運
Ⅲ 人教版初二下語文第八課課後習題答案
1、作者寫「日」,卻用主要的篇幅來贊美飛蛾撲火,這是為什麼?課文中寫道:「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聯系特定的時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人生追求?
因為這里的飛蛾已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生物,它寄託了作者的理想,它成為了一種象徵,是為了追求光明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徵。作者寫的雖然是「日」,但主要寫的卻是飛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熱的行為。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當時抗戰正進入一個比較艱苦的階段。全國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勝利的到來,因此可以理解巴金為什麼歌頌光明,贊美那些為了追求光和熱不惜犧牲自己的人。
2、月亮在這里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麼?你是通過文章中的哪些描寫體會出來的?這里所表現的意境,能使你聯想起古詩中的哪些詩句?
月亮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冰冷。文中多處提到,如「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望著明月,總覺寒光冷氣浸入我的身體」,「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這種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蘇軾的「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李商隱的「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等。
3、在《日》中,作者主要寫光和熱,同時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寫冷,卻同樣提到了光和熱。把兩文貫通起來,你對作品的主體有什麼深一層的理解?
冷和熱是一種及強烈的對比,而事物在對比之下,特徵才會更加突出明顯,這就是為什麼作者會在不同的兩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樣的東西。正因為對光和熱的嚮往和追求,對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遠離寒冷和冰冷,遠離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別有深意地這樣寫。將兩篇文章貫通起來,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年代裡,作者熱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Ⅳ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後習題答案
1、愛國青年:諷刺。指當時一些受軍國主義思想影響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狹隘的青年。
正人君子:反語,諷刺那些為軍閥政客張目而自命為「正人君子」的文人。
2、「中國是弱國……也無怪他們疑惑。」的含義?在結構上的作用?
這是激憤時的反語,揭露了他們荒唐的邏輯,表達了魯迅先生極為憤慨的感情。在結構上起過渡的作用。
3、「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劃線的詞語反映了什麼?作者的情感?
反映了中國民眾麻木的精神狀態,對此作者深表痛心和憤恨。
4、「我」放棄學醫並離開仙台的原因是什麼?
「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深深刺激了魯迅,他認為要改變中國國民的精神,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於是萌發了棄醫從文的思想。
5、「每當夜間疲倦……深惡痛疾的文字。」含義?作用?
作者決心以筆做刀槍,與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為中國的光明繼續奮斗。結尾把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與愛國主義思想結合起來,把對往事的回憶和現實的政治結合起來,從而深化了主題,使文章更具現實意義。
6、「嗚呼,無法可想!」是針對什麼情況而言的?作者為什麼認為「無法可想」?
「無法可想「是針對中國群眾閑看槍斃犯人而言的,作者深切地認識到當時中國國民的思想愚昧、精神麻木的程度,要改變他們的精神是很不容易的。
7、如何寫出「藤野先生的形象更高大了」?
正面描寫藤野先生的語言、添改講義的情形,直接表明他認真負責的精神。用「愛國青年」來反襯藤野先生的正直無私、心胸廣闊的精神品質,通過對比反襯,藤野先生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8、本文的線索?
本文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明線,寫了到仙台見到藤野先生的緣由、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別離,最後寫離開仙台後的懷念。暗線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9、「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前後句序能否調換?
不能,添改講義是分內事,改文法是分外事。原文是遞進式表達,更能突出藤野先生工作極端認真負責。
10、「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作者為什麼「不安」、「感激」?
「不安」是因為自己當時太不用功,講義上的錯誤太多給先生添了那麼多麻煩。「感激」是因為先生幫我認真添改講義,給了我太多關心。
11、讀下面幾段話,回答問題
一也有解散辮子……實在標致極了。(這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怎樣的情感與態度?從句中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和嘲諷。這幫清國留學生留著辮子,以示是大清國的臣民,而且「盤得平」「油光可鑒」,表明他們精心打扮,「扭幾扭」寫出他們招搖過市、自我陶醉的丑態,「實在標致極了」,作者用反語表達了強烈的憤懣、諷刺之情。
二他的性格……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只是個普通人,作者為什麼說他「偉大」,請結合具體事例談談你的看法。)
他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治學嚴謹,教學認真,能以公正之心對待來自弱國的學生,而且給予了極大的關心、鼓勵和真誠的幫助等等,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能夠做到這些尤其難能可貴。所以,他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
《我的母親》
1.課文寫了母親哪幾件事?表現了母親什麼品性?
寫母親對「我」的管教,表現了母親對「我」既嚴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嚴師,我的慈母」。寫作為當家的後母如何處理家庭的難事和矛盾,表現了母親容忍、溫和的性格。寫如何對待他人對自己人格的侮辱,表現了母親「剛氣」的一面。
2.作者主要寫母親是他的恩師,為什麼除了寫母親怎樣訓導之外,還用更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
我們常說母親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這主要不是體現在母親如何「教導」上,而更多的體現在母親平是怎樣待人接物對自己的影響上。因此,可以說,寫母親與家人相處的情形同樣也是在寫「母親是我的恩師」,寫她一生示範隨「我」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也就是不僅寫了母親對「我」的「言教」,更寫了母親對「我」的「身教」。
3.品味劃線詞語的分寸感
一不能不算是打了一點兒底子。
用「不能不」雙重否定,表達了作者對「打了一點兒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這一能願動詞的雙重否定表達一種主觀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觀認為之意,這樣既表明了態度,又不顯得斷然和絕對。
二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
說自己「混」了20多年,表現了作者謙遜的態度。盡管作者當時已是文化名人,而且這一「混」字與下句「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又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應該有人來管束「我」,但卻沒有,表達了作者遠離母親之後對母親的懷想;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我」還能在人海里「混」了20多年,說明了母親給「我」的教益是多麼大。
三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事實上,作者的「好脾氣」「待人接物的和氣」「寬恕人」「體諒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說到這些美德時,前面都加了「如果」這一表示假設的詞語,意在表明只是一種假設,而不是自己已經具備了這些美德,表現了作者不溢美、不自誇的品格,同時也非常符合自傳的語體特點。
4.文中寫「十天之中,總有八九天我是第一個去開學堂門。」,是否離開了中心?
沒有,這從側面體現了母親對「我」的嚴格教育。
5.為什麼母親選擇在夜深人靜時責罰「我」?
作者母親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促使孩子自我反省,而不是「藉此出氣叫別人聽的」,這就保護了孩子的尊嚴。
6.作者說母親是他的「慈母」「嚴父」「恩師」,具體表現在哪裡?
主要從學習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訓導兩方面來表現。在學習方面,天剛亮時,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學;在做人方面,除寫了每天早晨對我的教育外,重點寫了我因說了一句輕薄的話而受到的重重則罰。
7.說說下列語句表現了母親怎樣的品質。
Ⅰ「每天天剛亮時……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
從側面寫出了母親每天都很早醒來,持家教子,十分辛苦。作者深感母親不容易。
Ⅱ「我母親23歲做了寡婦……一萬分之一二。」
質朴的語言表現出母親承受的痛苦之深,流露出作者心疼母親、理解母親的感情。
Ⅲ「但她有時候也有剛氣……侮辱。」
剛直有氣節,為捍衛名節,不受一點人格的侮辱。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崇敬。
《海燕》
1、文中的象徵意象
「海燕」象徵勇敢自信、富於獻身精神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
「大海」象徵革命高潮時人民群眾排山倒海的力量。
「狂風」、「烏雲」、「雷聲」象徵反革命勢力和黑暗的社會環境。
「海鷗」、「海鴨」、「企鵝」象徵形形色色的害怕革命破壞他們的安樂窩的怯於革命、不革命和假革命者。
2、文中多次用「高傲」形容海燕,說說你對這個詞的理解。
這里是形容其對敵人的藐視,因為它知道,狂風烏雲只是在作垂死前的掙扎,他們的最終滅亡馬上就要到了。
3、這篇散文詩要塑造的是海燕的感人形象,中間為什麼要大段描寫海鷗、海鴨、企鵝?
描寫海鷗、海鴨、企鵝是為了對比烘托海燕的勇敢、執著、不畏強暴和勇於獻身的崇高精神。寫其它海鳥驚恐萬狀的丑態,通過對比反襯出海燕非凡的勇氣和威猛的形態。
4、品味以下語句
「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勾勒出海燕矯健、敏捷、高傲、銳不可當的雄姿。
「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勝利的信心」渲染了海燕朝氣蓬勃、鬥志昂揚的氣概。
「這個敏感的精靈……遮不住的!」揭示了海燕懷著必勝信念的精神源泉。他的勇氣來自與她對無產階級革命前途的高度的預見性和敏銳的洞察力。
「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運用擬人、反復的手法,突出海燕對暴風雨的渴望,強調了革命風暴就在眼前,歷史潮流不可逆轉,抒寫其豪邁的戰斗情懷。
「這是勇敢的海燕……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寫出了革命戰斗的進一步激化,大海與閃電的斗爭,在斗爭中顯示了大海磅礴的氣勢和力量,沙皇反動勢力必將葬身於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中。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說明了海燕對暴風雨的渴望,表現了自信豪邁的戰斗情懷和高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海鷗……掩藏到大海深處。」「掩藏」表現了海鷗懼怕暴風雨卻又要掩飾自己的恐懼。
「看吧,狂風……摔成塵霧和碎末。」運用擬人和比喻,寫出了風的猖狂氣焰。
5、海燕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文中贊美海燕,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態度?
海燕是勇敢堅強、樂觀自信、富於獻身精神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的形象。作者在文中贊美的事像「海燕」一樣的無產階級戰士,鞭撻的是「海鷗」「海鴨」「企鵝」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烏雲」「狂風」為代表的反革命勢力,表現了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
6、描寫烏雲風雷等形象,對表現海燕的形象起什麼作用?
反襯出海燕的戰斗英姿和樂觀的革命豪情。
7、將海燕放在暴風雨即將來臨的大海場景中寫,能收到什麼效果?
從正面襯託了海燕勇敢無畏的戰斗形象。
Ⅳ 人教版八年級下語文答案
1.兩個比喻哪個更好?
有兩種相反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撒鹽」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都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後達於神似,形似是基礎,據此可知,前一喻好,後一喻不好。另一種意見認為「柳絮」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正如英國大詩人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西風頌》),有深刻的意蘊;而「撒鹽」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蘊——「撒鹽空中」,干什麼呢?誰也不知道。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鹽」一喻僅有物象而無意蘊,所以說不好。
又:對文中「公大笑樂」一句也有不同解釋:①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②「笑」前喻,「樂」後喻;③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2.《陳太丘與友期》何以不入「夙惠」門?
「夙惠」門是《世說新語》36門中的第12門,專記聰敏兒童的故事。這一則記陳紀七歲時的故事,也表現了他的聰敏,但主要是寫他懂得為人的道理,「無信」「無禮」二語為全篇核心,可見作者的意圖是借陳紀的責客語,從反面來說明「信」和「禮」的重要性,所以還是放在「方正」門內為好。
故事的結尾亦有爭議。有人認為客人既已認錯,陳紀就應當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不顧」,弄得客人尷尬之極,無地自容。這是否也應算作「無禮」?我們不贊同這個說法,對一個七歲的孩子不應如此求全責備。
練習說明
一 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這兩篇短文,並回答下列問題。
1.《詠雪》中「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氣氛?從上下文看,「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麼不同?
2.《陳太丘與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設題意圖是使學生熟悉課文內容,並感知文章語言精練的特點。本文不是標準的書面體,只能算古白話,但文章不長,兩則加起來不足二百字,讀讀背背,有助於語感的培養。
1.第一問是開放性的,說「家庭氣氛」也不限於列出的那些詞語,能從整體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氣氛更好。答案可從「融洽」「歡快」「輕松」中任擇一兩個。
第二問:「兒女」猶言子侄輩,指家中年輕一代人。今之「兒女」則專指子女。按:「兒女」在古詩文中亦有專指子女的用法,如杜甫「遙憐小兒女,不解憶長安」(《月夜》)「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贈衛八處士》)諸句中,「兒女」皆指子女。
2.第一問是常識性的,有這類常識,讀文言文才不至於弄錯人稱。「君」是有禮貌地稱呼對方,猶今之「您」。「尊君」「家君」的用法見課文注釋。
第二問是探究性的,學生可以發表不同見解。
二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下劃線的詞。
1.俄而雪驟,公欣然曰
2.撒鹽空中差可擬
3.未若柳絮因風起
4.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5.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設題目的是積累詞語。
1.「俄」,又常與「而」「頃」諸字連用,皆片刻義。「欣然」,高興地。然,語助,無義;或作「……的樣子」。
2.「擬」,比、比擬。這是古義。唐以後才有準備、打算義,如「比擬好心來送喜」(唐代民歌),「也擬泛輕舟」(宋李清照詞《武陵春》)。
3.「未若」,比不上。
4.「乃」,這里是「才」的意思。按:此字用法較多,學生剛接觸文言文,切忌多講,碰上一種說一種最好。
5.「期」,約會、約定。「委」,舍棄。
三 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你認為哪個更好?為什麼?你還能說出一兩個形容飛雪的好比喻嗎?
設題目的是誘發學生評價詩句的興趣,評價質量的好壞是次要的,有爭論更好。教師可以參考「問題研究」第1點的說法作解釋,但無須作定論。
最後一問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能自創比喻更好,如果想不出,也可以引下面這首詩為例,讓學生說說詩中對飛雪的比喻好在哪裡。
春 雪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Ⅵ 人教版八下語文作業本答案 百度文庫
誰留給你的作業。管誰去要
Ⅶ 求八下語文練習冊(人教版)答案
那部分》????
Ⅷ 配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配套練習冊參考答案
26課 小石潭記 一1冽 綴 澈 2(1)向西,往西。(2)以……為樂(3)在空中(4)像北斗星一樣。像蛇一樣(5)像狗的牙齒一樣。(6)格外。3(1)清澈。 凄清,冷清。(2)以……為樂。歡樂。(3)大約。可以(4)游動。遊玩。4略。5略。 二(一)6說明小石潭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7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突出了潭水的清澄。8用魚的活躍之態,襯託人的快樂。9溪身曲折、蜿蜒,岸勢參差不齊。 10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二) 11 (1)邊際。(2)城上如齒狀的矮牆。(3)俯(4)小竹子。 12(1)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那些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參差。(2)(上天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 13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 14以佳勝之地被埋沒比喻自己徒有經邦濟世之才卻橫遭斥逐,蟄居蠻荒,英雄無用武之地。抒發了作者凄苦、憂傷、憤懣不平的感情。 27課 岳陽樓記 一、 1A 2(1)降職或遠調。(2)勝景,好景色。(3)雖然如此,那麼。(4)邊際。(5)日光。(6)放晴。(7)迫近。(8)日光。 3(1)「具」通「俱」 全,皆(2)「屬」通「囑」 囑咐 4(1)順利。 通向。(2)有時。或許,也許。 (3)怎麼,哪。什麼。 (4)看。景象。 5略6略7(1)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2)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3)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二(一) 8唐賢今人詩賦。 9暗指岳陽樓,站在岳陽樓上觀巴陵最好的景色——洞庭湖全景。 10用擬人寫法把洞庭湖這一無生命之物寫得極具生命之感,活靈活現地表現了「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系,突出了洞庭湖的氣勢。 11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二) 12寫飛泉亭優雅的環境和觀賞瀑布的閑適情 13(1)當時建造這個亭子的人大概是個仙人吧。 (2)沒想到觀賞瀑布的快樂,竟到了這種境界。 14 (1)萬籟俱寂(2)好逸惡勞(3)以逸待勞(4)偃旗息鼓 15飛泉亭之功,是為遊人提供了一個觀瀑的好場所。這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寫人的活動和感受,最能體現這一主旨,所以須詳寫。 16第1段用虛寫,通過想像中的觀瀑活動,表現飛泉亭之功;第2段用實寫,通過切身體驗,盛贊飛泉亭之功。 17(1)言之成理即可。 (2)「一尺來長」的「詩集」實在費解,這里理解為「一尺來厚」較恰當。 (3)無統一答案,可各抒己見。此聯內容尚合文意,但文字上可推敲處甚多。如上聯有看有聽,下聯只有聽,等等。 28課 醉翁亭記 一、 1chú hè láng fēi míng huì sù yì tuí 2略 3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籌交錯、絡繹不絕、風霜高潔。 4.(1)表示遞進關系,「而且」。 (2)表示承接關系,可不譯。 (3)表示修飾關系,可不譯。 (4)表示並列關系,可不譯。 (5)表示轉折關系,「卻」。 5略 6略 7略 二(一) 8做事的意圖本不在此,而另有所圖。 9(1)因為他們在太守的治理下生活得安定快樂,衣食無憂。 (2)在被貶後能勵精圖治,治理有方,使百姓安定、富足、快樂,而太守飲宴時不事鋪張,不講排場,是一個與民同樂的好官。 10樂在山水之美,樂在百姓的安定快樂。 11「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是為了寫「樂」。作者因山水美、因百姓安定快樂而樂,因樂而醉。 12略 (二) 13(1)跟從,隨從。 (2)第二年。 (3)下 14(1)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啊。 (2)憂愁的人因此歡樂,生病的人因此痊癒,我的亭子正好建成。 15關心人民疾苦與民同樂。 16駢散結合,句式整齊而有變化,並在句末用 「也」字,富有節奏感和回環美。 29課 滿井游記 一 1膏 墮 巒 鬟 曝 倩 2 yān zhāo cù xié huì léi jiǎn xiā 3(1)還。(2)就。(3)起。(4)才。 初,始。 (5)美好。 擦。 4略 5略 6(1)比喻(2)比喻(3)排比(4)擬人、借代 7(1)A (2)D (3)B (4)C 二(一) 8以「出不得」,引起人們對出遊的關注。 9「始」字使時間更加鮮明,「乍」字則表現出了水波開始發出亮光的景色。體現了早春獨有的景色特點。 10(1)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2)若脫籠之鵠。(3)麥田淺鬣寸許。 11例如:「山巒為晴雪所洗……」一句,作者抓住了初春天氣酷寒之後鳥獸們動作神態的特寫鏡頭:林中鳥、水中魚,都到淺灘或水面享受春天溫暖的陽光。 12略 (二) 13天上沒有一點雲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晝。 14(1)適合。(2)此、這。 15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 16八月之望 17略 30課 詩五首 一 1(1)《陶淵明集》 陶淵明 《桃花源記》 (2)《李太白全集》李白太白 青蓮居士 唐 (3)杜甫 子美 唐 現實 (4)岑參 唐 邊塞 (5)龔自珍璱人 定庵 思想 文學 啟蒙 2 (1)這樣。(2)古代盛酒的器具。(3)渡。(4)相伴。(5)筷子。(6)水邊低地。(7)哪裡。(8)掛。(9)沙漠。(10)拉開。(11)遮蓋,掩護。(12)落花。(13)漸近。(14)縱橫交錯的樣子。(15)高聳的樣子。 3B 4A 5(1)一(4)略 (5)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 (6)瀚海闌干百丈冰 愁雲慘淡萬里凝 (7)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8)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9)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二(一)6指代「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7表達了詩人悠然閑適、以勞動為樂的情感。 (二)8~11略 (三)12(1)不要聽到琴聲和歌聲就觸動遠謫的愁思,青山和明月都在陪伴著我們啊。(2)你們這些「輕薄為文」的人,身體和名聲將一起泯滅,優秀的詩歌將如奔流的江河萬古。13王昌齡雖被貶到龍標,但他照樣悠然自得地生活,這種態度既表達了他的豁達樂觀,也流露出他對朝廷的不滿。 14杜甫反對那些對文化遺產肆意歪曲否定的作法,並暗示自己的詩歌創作也將追隨王楊盧駱,力求為後世留下佳作。
Ⅸ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導學案答案
答案及來評來分標准
一.1.源A(2分)
2
.
A義B
絀C轍D瑩(2分)3.C(2分)4,.①奧地利
茨威格
②汪曾祺
範文正公集
③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源娟
④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⑤野芳發而百幽香
佳木秀而繁陰新課標第一網⑥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共6分,每小題1分,錯、漏度、倒、添字均算錯,有錯則該小題不得分。知)
6.(3分)標題可從女孩誠實堅強的品質,書籍給人的激勵、希望的力量等角度來道擬,如「強者無敵」、「生命與希望齊飛」
Ⅹ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課的課後練習答案
一、關於課文,有下面幾種不同的理解,討論一下,究竟應該怎樣理解。
1.標題是「藤野先生」,課文主要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
2.課文大半內容寫作者的經歷和思想,主要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3.課文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寫了藤野先生,又寫了自己的思想歷程。
設置本題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並尊重學生自己的解讀,宜讓學生展開討論或辯論。以下意見僅供參考。
1.第一,一般來說,文章的標題是作者對全文思想內容最鮮明和最精練的概括。這篇散文敘述的焦點應該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題,自然應該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的,不應是以描寫藤野先生為主,表現的卻是「我」的某種思想,文章在結尾處點明主題,「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第二,從整篇文章的結構看,是圍繞藤野先生這個中心來組織材料的,雖說也貫穿著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線,後者是暗線。寫對東京學習環境的厭惡,離開東京到仙台,是寫與藤野先生結識的前因,接下來寫仙台的學習生活,基本上都與藤野先生有關,而且,作者著力正面描述了與藤野先生的交往,寫匿名信的尋釁和看電影所受到的刺激,這些事或是與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或是襯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誠,在那種環境下的難能可貴。後面幾段,則是寫和藤野先生的分別及分別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因此,「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應是這篇回憶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2.課文大半內容寫作者的經歷和思想,主要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蹤的變化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諷刺的筆調,刻畫了在日本東京的清國留學生渾渾噩噩的生活丑態,表現了青年魯迅的愛國主義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憶了自己在仙台醫專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著重追述了自己棄醫從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魯迅熱愛祖國、積極探求救國救民真理的心路歷程。第三部分,寫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主要寫藤野先生給魯迅影響,使他「良心發現」,「增加勇氣」,繼續戰斗。第二,《藤野先生》寫於1926年10月12日,地點在廈門大學。魯迅原來准備在廈門工作兩年,結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堅持斗爭,一方面寫了《藤野先生》這樣的回憶散文,清理自己從1904年到1926年二十多年來思想感情變化的軌跡,回顧了自己愛國思想的發展,以此來激勵自己,增強同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的決心。所以,在文章的結尾處寫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後,又寫道:「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這最後一句所表達的仍是一種愛國主義的感情。
3.這是從另一角度看問題,視野更寬廣一些,是對上面兩種觀點的折衷。
編者的觀點傾向於第1種。除上述理由外,補充如下:第一,從作品的實際效果看,這篇作品留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魯迅一直懷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庫要出《魯迅選集》,譯者增田涉寫信給魯迅,徵求選文意見,魯迅回信說:「請您全權處理好了。在我看來,非放進不可的東西是沒有了。不過《藤野先生》一篇請您譯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來到上海,魯迅又向他打聽藤野的近況,當增田涉說沒有下落時(此時藤野先生還健在),魯迅慨嘆說:「藤野先生大概已經不在世了吧!」可見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第三,本文確實飽含著愛國主義感情,正是這種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為感人,可以說,愛國主義感情是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說「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錯的,但它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把聚焦對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說,歌頌藤野先生是這篇文章的主旨。
二、朗讀課文第一段和倒數第二段,重點體味下面幾句話,回答括弧中的問題。
1.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這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怎樣的情感與態度?從句中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個普通人,作者為什麼說他「偉大」,請結合具體事例談談你的看法。)
設置本題是要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的基礎上,對重點語句進行品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1.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和嘲諷。這幫清國留學生留著辮子,以示是大清國的臣民,而且「盤得平」,「油光可鑒」,表明他們精心打扮,「扭幾扭」寫出他們招搖過市、自我陶醉的丑態,「實在標致極了」,作者用反語表達了強烈的憤懣、諷刺之情。
2.他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治學嚴謹,教學認真,能以公正之心對待來自弱國的學生,而且給予了極大的關心、鼓勵和真誠的幫助,等等,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能夠做到這些尤其難能可貴。所以,他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
三、棄醫從文是魯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憶性散文中曾經談到過這段經歷。讀了這篇課文以後,你知道魯迅為什麼要離開東京去仙台學醫,後來為什麼又棄醫從文嗎?從魯迅的人生選擇中你想到了什麼?
設置本題旨在幫助學生進行課內外學習的貫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並聯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義。
從本文看,魯迅離開東京去仙台學醫,其直接原因是他厭惡東京的學習環境,厭惡清國留學生的渾渾噩噩,厭煩他們把環境搞得烏煙瘴氣,但聯系魯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為深刻的內在原因。他在後來寫的《〈吶喊〉自序》中作過解釋:「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可見他是懷著救國救民的強烈願望選擇學醫的,可就在醫專學醫時——如課文描述的那樣——有一次看槍斃中國人的電影,說是由於「給俄國人做偵探」,而圍觀的「也是一群中國人」,這使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於是促使魯迅萌發「棄醫從文」的思想。他「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提倡文藝運動了。」由此可以看出,魯迅從東京到仙台學醫,又從仙台棄醫從文,這一過程無不深深浸透著魯迅強烈的救國救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實踐著他「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
四、從下邊兩題中,選做一題。
1.夜深人靜之時,面對掛在東牆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與恩師已闊別20年了,魯迅一定有許多話想對先生說。把握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給藤野先生寫一封信,表露作者當時的心跡。
2.對於自己的老師,魯迅只寫過三個人,一個是三味書屋的壽鏡吾,一個是《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這篇課文所寫的藤野先生,把他們放在一起比較一下,看看魯迅筆下的這三位老師各有什麼特點。
這是一道拓展題,第1小題,旨在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第2小題旨在擴大學生的視野,並學會比較。
回答者: lijiyan1962 - 舉人 四級 2-13 01:55
一/1、「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應是這篇回憶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2、在文章的結尾處寫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後,寫道:「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這最後一句所表達的仍是一種愛國主義的感情。
3、可以說,愛國主義感情是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說「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錯的,但它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把聚焦對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說,歌頌藤野先生是這篇文章的主旨。
二/1、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和嘲諷。這幫清國留學生留著辮子,以示是大清國的臣民,而且「盤得平」,「油光可鑒」,表明他們精心打扮,「扭幾扭」寫出他們招搖過市、自我陶醉的丑態,「實在標致極了」,作者用反語表達了強烈的憤懣、諷刺之情。
2、他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治學嚴謹,教學認真,能以公正之心對待來自弱國的學生,而且給予了極大的關心、鼓勵和真誠的幫助,等等,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能夠做到這些尤其難能可貴。所以,他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
三、從本文看,魯迅離開東京去仙台學醫,其直接原因是他厭惡東京的學習環境,厭惡清國留學生的渾渾噩噩,厭煩他們把環境搞得烏煙瘴氣,但聯系魯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為深刻的內在原因。他在後來寫的《〈吶喊〉自序》中作過解釋:「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可見他是懷著救國救民的強烈願望選擇學醫的,可就在醫專學醫時——如課文描述的那樣——有一次看槍斃中國人的電影,說是由於「給俄國人做偵探」,而圍觀的「也是一群中國人」,這使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於是促使魯迅萌發「棄醫從文」的思想。他「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提倡文藝運動了。」由此可以看出,魯迅從東京到仙台學醫,又從仙台棄醫從文,這一過程無不深深浸透著魯迅強烈的救國救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實踐著他「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