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20篇及答案
請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題。
家園如夢
山 珍
夜很深,也很靜。淺淺的月光流進了我的村子,擠進了那扇用皮紙蒙住的三字窗。風輕輕地梳理著窗外還略單薄的樹枝,嗓音很低,卻讓我聽得清楚那來自遠方的呼喚。庭院里的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著我曾經在井旁的柳樹上猴躍的童年。轆轤上那長滿黑斑的麻綆,依然牢牢地吊著我的心事,綳得像調緊的弦。
「月光光,亮堂堂,背書包進學堂……」井邊學會的童謠鮮活如初,只是教我童謠的母親,卻已滿頭白發。母親的聲音已成記憶,然而母親的血必將灌溉我的一生。
流浪的腳步離開家園,只把鄉愁飼養在井中!任何一絲不經意的漣漪,都有可能盪得我遍體傷痕。
屋後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戶了一些三月莓樹,它們在貧瘠中送走一個個春夏秋冬,又迎來一個個春夏秋冬。
母親為我摘莓子時被刺破的手指,滴著血,凝成一團不褪的火紅,永遠燃燒在我記憶的深處。那些吃三月莓當飯的甜甜的日子,是母親用手一分一分地扳來的。今年的三月,母親還會為我採摘那些新鮮的三月莓。母親的身影呈現在眼前,逐漸縮短母子間的距離。母親曾經為我尋找三月莓的目光,閃耀一串串累累的愛。
屋右的古風樹——鳥的天堂。孩提時,父親總是架著長長的梯子,貓著腰一回一回地爬上樹為我取鳥,樣子很吃力,可父親的臉上卻從不滾落絲毫吃力的神情。
如今,鳥漸漸地少了,只剩下亂七八糟的鳥巢擱在樹杈間,可年邁的父親卻像童年的我一樣,在鳥歸季節里一遍遍地數著鳥巢。又是鳥兒孵殖的季節,隱約中,我感覺父親佝僂著身子站在古楓前學舌一般地重復著「一、二、三、四……」那深深陷進了眼窩的眸子,專一地注視著通往山外的羊腸路。
屋左蜿蜒蛇行的山路依舊在為我走出大山的舉動作注腳,那淺淺的一行不知打上了我多少若隱若現的腳印。從山村走出城市,實際上是走進一種誘惑,甚至是一種折磨。
山路的源頭是生活,山路的盡頭還是生活。生活就是生生死死,造化平衡世界,誰能適應這個世界,誰就是贏家。做個贏家吧,贏家有能力隨遇而安。無論生活把自己推到哪個位置,都要用一顆平常的心面對,輕松靠自己給予,快樂只屬於創造快樂的人。
懷念家園,更懷念家園里的那些人。我茹苦一生而今遠隔一方的母親,願您有您的快樂;我艱難活命又思兒念女的父親,願有您自己的寄託!
在家門前那堵不倒的竹籬笆上,我將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牽牛,紫色的喇叭始終朝向敞開的家門,芬芳屋裡的每一道牆縫。
家園如一件厚厚的襖,等待著每一個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園如一雙不破的鞋,永遠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腳上;家園如一柄永新的傘,一直搭在流浪者風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園如一塊啃不完的餅,讓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去補充能量;家園如一根拉不斷的線,末端總系著一個流浪者的大風箏。
13. 第二段說「母親的聲音已成回憶,然而母親的血必將灌溉我的一生」,請你結合全文的內容,說說這句話的含義。(5分)
14. 作者在描寫父愛與母愛時,在選材上和寫法上有什麼特點?(6分)
15. 最後一段作者將家園比作「襖」、「鞋」、「傘」、「餅」、「線」,試說出這些比喻的含義。(6分)
16. 說說文章題目意義,並說說題目與文章結構的關系。(5分)
答案:
13. 母親對我的啟蒙、教化將引導我畢生的行程,母親對子女的深愛和犧牲精神是我畢生的滋養和力量。
14. 選材上都選擇了父母疼愛子女的生活細節。這樣寫真摯、親切,親情的溫馨、細膩與深遠,於細微處見真情。在寫法上注意虛實相生,將往事與想像融為一體,憶事與抒情互相交融。深切地表達了作者對家園的依戀與感激,營造了一種深遠的意境,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15. 「襖」比喻家園親情給子女溫暖。「鞋」比喻家園親情激勵子女闖盪人生之路。「傘」比喻家園親情為子女擋風遮陽。「餅」比喻家園親情不斷地激發子女的精神力量。「線」比喻家園親情是子女無法割捨的珍貴感情。
16. 「家園如夢」即家園像夢一樣溫馨美好。全文的選材組材都是圍繞家園「溫馨美好」來寫的。
《風箏》
(一)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舊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後園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見了他。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大方凳旁靠著一個蝴蝶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摺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於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裡。後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然而我的懲罰終於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後,我已經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於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
1、解釋下列詞語,並給加點字注音。
①恍然大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苦心孤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從文中摘錄關鍵詞句,填寫下表。
人物 細節描寫 內心活動
小兄弟
「我」
3、如果把「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改為「又將風輪扔在地下,踩扁了」行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第一段的內容。並說說「精神的虐殺這一幕」指的是哪一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為什麼千方百計地阻止小兄弟放風箏?為什麼後來又稱之為「精神虐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從小兄弟自己製作精美風箏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樣的可貴素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看了一本世紀末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麼說是「不幸」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從語段中找出描寫小兄弟觀望他人放風箏的語句,這兩節文字中作者為我們勾畫了一個什麼樣的兒童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文中拭出一句有關文章主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畫線句子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加點的「不幸」可以換成「有幸」嗎?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後園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見了他。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大方凳旁靠著一個蝴蝶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摺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於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裡,後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然而我的懲罰終於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後,我已經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於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於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
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著,跑著,笑著。——然而他其時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鬍子了。
我也知道還有一個補過的方法的:去討他的寬恕,等他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麼,我的心一定就輕鬆了,這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們會面的時候,是臉上都已經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沉重。我們漸漸談起兒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一節,自說少年時候的胡塗。「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說了。我即刻便受了寬恕,我的心從此也寬鬆了罷。
「有過這樣的事么?」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麼也不記得了。
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麼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並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1、第一段的劃線句中,「抓斷」、「擲」、「踏扁」等動作描寫,表現出「我」的什麼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的劃線句中「鉛塊」這一比喻寫出了「我」怎樣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後來,「我」為什麼要「去討他的寬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段和第八段中加點的兩個「沉重」的內涵一樣嗎?請簡要說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種補過的方法,為什麼會行不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兄弟記不起這件事,說明他根本沒有把此事放在心上,可「我」為什麼「心只得沉重著」?
《春》:
(一)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著。
1、第二段寫出了春花的哪些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寫春花,為什麼要寫蜜蜂、蝴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這一比喻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文中寫出的春風具有什麼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上述文字中挑選一處你認為最能觸發想像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這三段文字,作者分別描繪了哪兩幅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第一段中,作者充分運用了自己的觸覺、味覺、聽覺,並用手中的妙筆,將難以狀寫的春風寫得神韻透徹,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詞語。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畫線句子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各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一段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5節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度描寫春風的和煦,再從嗅覺角度描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後從聽覺角度描寫春風送來悅耳聲響。作者將春風描繪得有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賣弄」的原意是炫耀,含有貶義,這里是什麼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鄉下去,小路上,石橋邊,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還有地里工作的農夫,披著蓑,戴著笠的。他們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他們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1、第一段文字描述的對象是_____________,其特點是_____________。
2、給第一段文字加一個標題:_____________。
3、對「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的意思理解正確的是……( )
A、強迫(你去看那小草)。
B、說小草的顏色青得使人不能不注意它,極言小草色青。
C、小草靠近了人的眼睛。
4、對文中加點的句子所用修辭方法及其作用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用比喻、排比的修辭方法,形象、生動、充分地寫出春雨連綿不斷,令人煩惱。
B、用比喻、排比的修辭方法,形象、生動、充分地寫出春雨的細致、閃爍、連綿不斷的樣子。
C、用比喻、對比的修辭方法,寫出春雨又細又密閃閃發光的樣子。
D、用比喻、對比的修辭方法,形象突出地寫出春雨閃閃發光連綿不斷的樣子。
5、第一段中所描寫的雨中景物的正確順序是…………………………( )
A、從動到靜,從人到物,從近到遠 B、從動到靜,從物到人,從遠到近
C、從靜到動,從物到人,從近到遠 D、從靜到動,從人到物,從遠到近
6、「城裡鄉下」表明_____________,「家家戶戶」表明_____________。說明春天給廣大的人們帶來了希望。
7、本文寫「春」,最後一段為什麼要寫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濟南的冬天》:
(一)
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適的睡著;只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全安靜不動的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真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著落,有了依靠。他們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覺地想起: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裡山草也許就綠起來吧?」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他們也並不著急,因為有這樣慈善的冬天,幹啥還希望別的呢!
1、文中說「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那麼,濟南「出奇」的地方是什麼?根據這段文字的有關內容簡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濟南的冬天為什麼暖和而不冷?濟南出現暖冬的原因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寫出到濟南人們的心理活動,這些心理描寫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段文字中用了哪些修辭方法?起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判斷句子「他們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覺地想起:『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裡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運用的是什麼描寫方法?…………………………………………………………………………( )
A、動作描寫 B、心理描寫 C、語言描寫 D、外貌描寫
7、文中為什麼把濟南比喻成「小搖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的「它們」指的是什麼?這是什麼寫法,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為什麼濟南的人們在冬天填表看那些小山心中便「有了著落,有了依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像些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古老的濟南,城內那麼狹窄,城外又那麼寬敞,山坡上卧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卧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1、為什麼說「最妙的是下點小雪」?這句話的有什麼表達作用?
2、第一段文字是按什麼順序寫濟南雪景的?請摘出表現順序的詞語。
3、文中畫線的句子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表達作用?
4、「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5、這段文字表達的中心意思是……………………………………( )
A、描繪濟南雪後山景的秀美。 B、描繪濟南山雪的可愛。
C、描繪濟南傍晚景色的秀奇。 D、寫濟南的冬天不會下大雪。
6、這段文字描繪的對象是…………………………………………( )
A、山、樹、雪 B、山上的矮松、山尖、山坡、山腰
C、山坡、微黃的陽光斜射的山腰
7、雪本來就是白色的,但文中為什麼說「微微露出點粉色」?這是因為
8、這段文字選自課文《__________》,作者( )原名( ),字( )。
9、概括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七年級(上)語文部分精讀課文閱讀題精選參考答案
《風箏》(一)
1、① wù 、 形容突然醒悟。 ② yì 、 費盡心思鑽研或經營。孤詣:別人所達不到的。
2、
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 害怕、絕望
憤怒,抓斷,擲,踏。 氣憤,傲然
3、不行。如果把「擲」改為「扔」、「踏」改為「踩」就無法表現「我」當時憤怒、生氣的心情。
4、「我」對小兄弟精粹虐殺的一幕。 粗暴地摧毀小兄弟快要做好的風箏。
5、作者認為放風箏是沒有出息孩子所作的玩藝。 後來明白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終於醒悟過來。
6、動手實踐能力,創造精神。
7、因為我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見到書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了懲罰,對舊「我」素質,良心受譴責,可謂「不幸」。
8、 倒數第2——3句,天真、活潑、聰明、瘦弱的兒童形象。
9、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10、比喻 說明我的心非常沉重。
11、不能,換為「有幸」,「我」良心遭受到譴責,心靈受到懲罰的沉重的心情就表現不出來。
(二)
1、獨斷專橫,蠻不講理 2、極度後悔、內疚、自責,感到萬分沉重。
3、 「我」懂得了「玩具是兒童的天使」,當年「我」的行為虐殺了精神,扼殺了兒童的天性。
4、 不一樣。前一個「沉重」是對自己的過錯深感內疚,想尋求寬恕而未得到的痛苦,後一個「沉重」是從弟弟對此事的淡忘,或者是習以為常中「我」深感這種悲劇還將延續的痛苦。
5、 因為小兄弟已經長大了,用這種方法顯然不可能了。
6、我無從補過,也就無從求得心情的輕松,因而「只得沉重著」。 7、(要言之成理)
《春》:
(一)
1、爭相開放,絢麗多彩,花香味甜,野花遍地。
2、襯托出花的香甜。
3、通過觸覺,形象地寫出了春風的溫柔。 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帶著新翻的泥土氣息,混著青草味兒和花的香。
4、如: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5、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
6、① 撫摸 ② 泥土氣息、草味、花香 ③ 鳥聲、笛聲
7、①引用,引出對春風的描寫。②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風的柔和,令人倍感親切。
8、 似人(排比);生動地表現春草的勃勃生機。
9、觸覺 , 春風特有的芳香 , 有聲 、 有情 。
10、顯示自己的才能,將小鳥人格化,顯得更可愛。
(二)
1、 春雨 、 細、密、多 2、 春雨圖 3、 B 4、 B 5、 C 6、范圍之廣、 人數之多
7、作者寫春的目的是抒情,正因為有美好的春景,才給人們帶來美好的希望。
《濟南的冬天》:
(一)
1、特別可愛的是一圈小山好像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
2、 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有一圈小山圍著。 原因是小山圍了個圈的獨特地理環境,使濟南的冬天具有溫暖之感。
3、突出了濟南冬天的溫暖,以及濟南人對家鄉冬天的喜愛之情。
4、比喻、擬人,突出了濟南冬天的溫暖和慈善。
5、烘托舒適溫暖的環境
6、 B
7、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像一個小搖籃。
8、 指小山,擬人,把山寫活了,充滿了人情味。
9、 因為有了這樣慈善的冬天,幹啥還希望別的呢?
(二)
1、 下點小雪使矮松越發青黑,給藍天鑲上銀邊,給山們穿上花衣。 總起並引出下文。
2、從上到下:山上,山坡,山腰。
3、擬人,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陽光照在薄雪上映射出的顏色。
4、突出了作者對濟南優美的雪景的贊美。
5、 A
6、 A
7、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而山腰覆蓋著白雪。
8、 濟南的冬天 、 老舍 、 舒慶春 、 舍予
9、 薄雪覆蓋的小山
字數限制呀,要不你再問一遍,我給你剩下的
『貳』 初一語文 閱讀理解題
那些卑微的母親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燒烤,我們剛坐下,就見一個老婦人提著一個竹籃擠過來。她頭發枯黃,身材瘦小而單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凈。她弓著身,表情謙卑地問:「五香花生要嗎?」彼時,朋友正講一個段子,幾個人被逗得開懷大笑,沒有人理會她的問詢。她於是將身體弓得更低,臉上的謙卑又多了幾分:「五香花生要嗎?……」
②她一連問了幾遍,卻都被朋友的說笑聲遮住。她只好尷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憂愁爬滿了臉龐。我問:「是新花生嗎?怎麼賣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說「新花生,三塊錢一包,五塊錢兩包……」我掏了五塊錢,她迅速把兩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會看到那個做保潔的女人。有五十多歲了吧,頭發灰白,曬得黑紅的臉膛上布滿細密的汗珠,有幾縷頭發濕濕地貼在臉上。她總是手腳不停地忙碌,在衛生間,在電梯口,在過道。她彎著腰用力檫著地,超市裡人來人往,她剛檫過的地,馬上就被紛至沓來的腳步弄得一塌糊塗。她馬上回過頭來,重新檫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衛生間,正好碰到她。她的頭垂得很低,看不到臉上的表情,只看見她的兩只骨骼粗大的手,捏著衣角局促不安地絞來絞去。那雙手是紅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皺,有些地方裂開了口子,透著血絲。她的對面站著一個年輕的男人,看樣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語氣凜凜地訓斥:「你就不能小心點?把臟水灑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幾千塊呢,你賠得起嗎?這個月的工資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臉憋得通紅,淚水瞬間涌得滿臉都是。她語無倫次地說:「我兒子讀高三,就等著我的工資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還,行嗎?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幾乎是在低聲哀求了。
⑤逛街回來,遇上紅燈。我們被交通協管員擋在警戒線外,等待車輛通過。這時,馬路中間正在行駛的車上忽然有人扔出一隻綠茶瓶子。瓶子里還有半瓶茶,在馬路上骨碌碌轉了幾個圈,眼看就要被後面的車輾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個女人猛地沖過去,幾步跳到馬路中間,探手撿起那個瓶子,迅速塞進身後的蛇皮袋裡。她的身後,響起一大片汽車尖厲的剎車聲,司機氣急敗壞地沖她嚷:「搶什麼搶,不要命了!」
⑥她一邊陪笑著往後退,一邊揚起手中的瓶子沖著我們這邊微笑。我回頭,這才看到,我身後還有一個衣著破爛的男孩兒,也豎著兩根手指在沖她笑。母子倆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個溫暖的磁場,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個貧窮的母親。那個瓶子,不過一兩毛錢,可對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飯的鹹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女人。天不亮就滿城跑的送報工,滿面塵土的垃圾工,搖著撥浪鼓收破爛的師傅,被城管攆得到處跑的水果小販……她們身份卑微,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業業。她們又無比高尚,為了孩子,胸腔里藏著震驚世界的力量。
⑧她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母親!
10.概括文章第③④的主要內空。(不超過30字,2分)
答: 在超市做保潔的母親,為了兒子讀書,謙卑而勤奮工作卻遭到主管的訓斥。
11.文章第①段「她頭發枯黃,身材瘦小而單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凈」這句話運用什麼描寫方法?刻畫了一位怎樣的母親形象?(3分)
答: 外貌描寫,既表現了這位母親的貧窮和低微,又表現了這位母親的自尊與自愛。
12.通讀全文,文章標題「那些卑微的母親」中的「卑微」有哪幾層含義?(4分)
答: 身份低微,收入微薄,生活在社會底層,不被人重視。
13.本文的語言富有表現力,請品析。(7分)
(1)她只好尷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憂愁爬滿了臉龐。(品析加點詞,4分)
答: 「尷尬」一詞准確地表現了老婦人多次問話之後沒人回答的難為情,「爬滿」一詞表現了老婦人「失望和憂傷」的程度之深。
(2)母子倆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個溫暖的磁場,感染了所有的人。(從修辭角度品析句子,3分)
答: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母子倆淳樸善良的笑容帶給大家的感動。
14.通讀全文,作者為什麼寫這些「卑微的母親」?(4分)
答: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平凡而卑微的母親,他們生活在社會底層,但是她們都是靠辛勤勞動維持生計、撫育兒女的母親,因而她們又是無比崇高,為了孩子,胸腔里藏著震驚世界的力量。
『叄』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
文學是人類感情的最豐富最生動的表達,是人類歷史的最形象的詮釋。一個民族的文學,是這個民族的歷史。一個時代的優秀文學作品,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是這個時代的心聲,是這個時代千姿百態的社會風俗畫和人文風景線,是這個時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結晶。優秀的文學作品,傳達著人類的憧憬和理想,凝聚著人類美好的感情和燦爛的智慧。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對了解歷史,了解社會,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義,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學作品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閱讀文學作品,是一種文化的積累,一種知識的積累,一種智慧的積累,一種感情的積累。大量地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能增長人的知識,也能豐富人的感情。如果對文學一無所知,而想成為一個有文化有修養的現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有人說,一個從不閱讀文學作品的人,縱然他有「碩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學位,他也只能是一個「高智商的野蠻人」。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親近文學,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一個文明人增長知識、提高修養、豐富情感的極為重要的途徑。這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共識。
7.解釋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2分)
潛移默化:
危言聳聽
8.讀了語段你知道「文學」包括: (2分)
9.讀了語段你能用自己的話來概括下面的內容嗎?(2分)
A、文學的內涵:
B、文學的功能:
10.一個從不閱讀文學作品的人……他也只能是一個「高智商的野蠻人」怎樣理解加點詞語的含義。(3分)
答:
11.語段中「增長知識、提高修養、豐富感情」的次序能顛倒嗎?為什麼?(3分)
答:
12.結合自己閱讀文學作品的體會,談談你對「文學作品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句話的理解。(2分)
答:
゛Dainty蓶亽 回答:1 人氣:1 解決時間:2008-11-05 19:22檢舉 詞語釋義:
潛:暗中同,不見形跡;默:不說話,沒有聲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
詞語出處: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潛移暗化,自然似之。」
使用舉例:
民眾文學當有一種「~」之功,以純正的博大的趣味,替代舊有讀物、戲劇等底不潔的、褊狹的趣味。(朱自清《民眾文學的討論》)
危言:使人吃驚的話;聳:驚動;聳聽:使人聽了吃驚。指故意說些誇大的嚇人的話,使人驚疑震動。
一個民族的文學,是這個民族的歷史。一個時代的優秀文學作品,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是這個時代的心聲,是這個時代千姿百態的社會風俗畫和人文風景線,是這個時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結晶。
親近文學,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一個文明人增長知識、提高修養、豐富情感的極為重要的途徑。這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共識。
『肆』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分為幾類
(一)古詩文閱讀
古詩文閱讀分為文言文閱讀和古詩詞曲閱讀。 從賦分比例來 看,古 詩文閱讀試題在中考試卷中的比重繼續保持穩定的狀態。 與前兩年一樣, 2009年的樣本卷皆設有古詩文閱讀試題,且賦分大多佔全卷總分的 10.0%-15.0%。
測試內容注重基礎知識考查和基本內容的理解。其中,文言文閱讀部分更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文意理解的考查,而古詩詞曲閱讀部分則更側重於對詩詞的賞析。開放性的試題居多,注重學生個體的感悟和理解,充分體現課標「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的理念。
古詩文閱讀中出現了詩、詞、曲、傳記、散文等體裁,測試材料遍布先秦至明清各個時代。其中,文言文閱讀測試材料的取材集中在先秦、兩宋和明三個時代,而古詩詞曲閱讀則偏重於唐宋兩代,以詩為主。 較之於 2008年,樣本卷單設古詩詞曲閱讀試題的試卷明顯增多,由 10套增至 21套,占樣本卷總數比例由 23.0%提升至 47.0%。
從測試形式來看,古詩文閱讀試題的題型分布以非選擇題為主 , 44套樣本卷的非選擇題共計 206題,占試題總數的 84.0%。
1. 文言文閱讀試題
44 套樣本卷共考查文言文 48篇, 13篇是「課標」推薦篇目,未出現於「課標」的篇目為 35篇。以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三版教材作為參照,分析 23套選擇了兩篇文言文測試材料的試卷,可見除湖北宜昌卷、上海卷選用的文言文測試材料沒有出現於三版教科書,天津卷選文《唐雎不辱使命》僅出現於人教版教科書外,其他 20個地區所選用的篇目都有一篇為人教、蘇教、語文三版教科書共同篇目。說明文言文的測試材料選擇遵循著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傾向。
文言文的考查重點在於積累和理解。測試內容包括 文言字詞、句子翻譯、默寫、文學及文體常識、斷句及語氣、寫作手法、文意概括、文意理解等八項內容。其中 文言字詞、句子翻譯、概括和文意理解四項顯然占據了主體地位。 44套樣本卷中,有 42套直接考查了文言字詞, 41套直接考查了句子翻譯,考查比率分別達到 95.5%和 93.2%。
各地中考試卷皆重實詞考查,實詞中又以動詞為主,即業已達成共識的所謂的文言字詞考查傾向:「避虛就實」。字詞的重合率並不高, 77.1%的字詞在不同地區試題中僅出現過一次,即使測試材料相同,文言字詞考查也沒有呈現出高度一致性。體現了文言字詞需要廣泛的積累。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是考查熱點。
句子翻譯題所佔比例仍較大,除江西卷、長春卷外皆考查了句子翻譯。含特殊句式的句子、與文章理解密切相關的句子是重點語句。所考查的不含特殊句式的句子或總領某段,或為文章中心句,對於理解整篇文章至關重要。可見,句子翻譯題開始放棄單純考查文言句法,而以理解文意為核心,更加切中對重點字詞的考查難度,關注學生的閱讀理解及運用能力。
2. 古詩詞曲閱讀試題
今年抽取的 44套樣本卷中有 21套出現古詩詞曲閱讀考查(這 21套試卷以下簡稱古詩詞曲樣本卷),所佔比例為 47.7%。共出現古詩詞曲閱讀試題 40題
古詩詞曲閱讀試題與文言文閱讀試題有非常明顯的不同。前者的測試內容包括古詩詞曲的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而後者偏重於文言文的內容。 古詩詞曲測試內容包括解釋字詞、誦讀斷句、文學常識、概括內容、理解情感、賞析詞句、寫作手法、綜合考查等。 理解詩詞作品情感的試題所佔比例最大,共計 13題,占樣本卷古詩詞曲閱讀試題總量的 31.7%;要求考生概括詩詞曲內容、中心或要求解釋詩詞曲的試題也有 12題,占 30.0%的比例。有 5套試卷要求考生賞析詩詞語言,感悟詩詞曲遣詞用句的妙處,在 21套古詩詞曲樣本卷中也占據了一定比例。安徽卷將古詩詞曲閱讀與文言文閱讀結合起來考查,要求考生進行比較閱讀,因而古詩詞曲閱讀試題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文言文閱讀試題的特點,比如解釋字詞、為詩文斷句。此外,廣西河池、廣西柳州、湖南長沙、遼寧沈陽、新疆 5套試卷出現了以選擇題形式進行綜合考查的題目,測試內容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囊括了古詩詞曲內容理解、感悟詩詞曲主旨、分析寫作手法等各方面。
古詩詞曲樣本卷中所出現的古詩詞曲測試材料集中於唐宋兩朝。唐朝詩詞出現 11篇(次),占考查篇目的 52.3%,兩宋作品出現 8篇(次),占考查篇目的 38.1%,兩者相加,占據了考查篇目的絕大部分比例。所選唐代作品全部為詩作, 8篇宋代作品中有 4篇為詞作, 4篇(次)為詩作。除此之外,僅有晉代陶淵明《飲酒》和馬致遠的元曲《 天凈沙·秋思 》被選為古詩詞曲測試材料,《天凈沙 ·秋思 》也是唯一選入的元曲作品。 19篇(不計重復篇目)古詩詞曲測試材料中,有 8篇為「課標」推薦內作品, 11篇為推薦外作品。從出現頻率來看,「課標」外測試材料所佔比例更大,在 19篇古詩詞曲中占據 57.9%的比例,「課標」推薦外作品明顯多於推薦篇目內作品,而去年僅有 40.0%的測試材料為「課標」推薦外的作品。
(二)現代文閱讀
現代文部分分為文學性文章、說明性文章、議論性文章三個閱讀板塊。對現代文閱讀的考查,主要著眼於對閱讀材料的整體感知、情感體驗、感受領悟、創造性理解等。 44套樣本卷共考查了 102篇測試材料。文學性文章 52篇,說明性文章 30篇,議論性文章 20篇。文學性文章依然是測試的重點,新聞通訊開始出現在現代文閱讀中,並且更加關注學生心靈的豐富和成長;說明性文章繼續重視科技前沿和地域文化的推介;議論性文章仍然重視學生對觀點的提煉,對自我想法的表達。
現代文閱讀賦分佔閱讀總賦分的比例在 60.1%-70.0%之間的樣本卷有 20套,比例在 70.1%-80.0%的樣本卷有 15套。現代文閱讀的主要題型為選擇題、填空題和簡答題。簡答題一如既往地佔據主要位置,題量最多,達 346題。最少的是選擇題,共 28題。
1. 文學性文章閱讀
文學性文章閱讀共 52篇選文,散文 40篇,占 76.9%,其中敘事類散文有 22篇;小說 9篇,占 17.3%。此外,湖北黃岡卷有一則新聞,貴州貴陽卷和湖北黃岡卷各選擇了一篇現代詩歌。 44套樣本卷中文學性文章閱讀的分值在 9分 -35分之間,山東濰坊卷賦分最低為 9分;湖北宜昌卷考查了 3篇文學性文章閱讀,賦分最高為 35分。題量在 3題 -16題之間,題量以 5題為最多,共有 19套試卷,佔到了 44套樣本卷的 43.2%,湖北宜昌卷題量最多,為 16題。
測試內容上基本包含了整體感知、詞句理解、內容概括、文意把握、鑒賞評價和作品感受等,遵循了「整體—部分—整體」的閱讀規律。表現出以下特點:一、注重學生個性表達和自由空間。與往年相比,學生的選擇性和自由度更高,很多題目出現了「任選一句」「任選角度」等表述方式。如北京卷:「請你從文中自選一句,作簡要賞析」;二、注重拓展探究。由原本的注重欣賞評價,到更重視拓展探究 ,很多試卷更加註重學生的探究閱讀,提供材料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的寬度,延伸問題思考的深度。三、重視學生的內心體驗,強調個性化閱讀。常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的體驗、經歷或是課內外的積累進行寫作或是表達看法,或是提出建議、策劃某項活動等等。例如山西太原卷試題:「結合你的課內外積累寫一段話,表述你的看法」。
測試材料關注家庭生活,用文中人物的經歷來感染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體驗和境界提升;注重地域文化特色;關注學生比較閱讀能力的發展。話題涉及精神世界、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自然天地五個方面。並出現了以「組」的形式命題的新方式。如吉林卷以《最憶母親裹粽時》和《父親為我念書》命制了一組試題,廣西南寧卷以《雨荷》(張曉風)和《暗香》(皓月)兩篇文章命制了一組試題。讓學生懂得,同一個題材,由於作者有不同的感受,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選擇自己需要的材料,進行不同的藝術處理,寫出風采各異的文章來。
2. 說明性文章閱讀
說明性文章閱讀試題賦分情況從 3分 -22分不等,跨度較大,但分值集中分布在 10分左右。賦分值最低的是湖北黃岡卷,賦分值最高的是上海卷。題量分布主要集中在 3題 -5題之間, 3篇說明性文章共命制 117題。其中有 11個省市命制了 4題,在樣本卷中比例最大,達 36.7%。題量最多的是遼寧沈陽卷,為 7題。題量最少的為兩題,分別是北京卷和湖北黃岡卷。
測試內容的特點體現在:一、淡化文體知識考點。 2009 年, 44套樣本卷共命題 117題,對說明順序、說明手法、說明語言的考察題目已經融入了詞句理解、文意把握等能力點中,除了說明手法之外,其他考點融合在多種能力測試中,較少獨立出現,尤其是考查說明順序僅僅只有 3題。說明方法依然是說明性文章閱讀試題重要的命題點之一, 2009年共設說明方法相關考點試題 18題;二、能力測試更加綜合化。主要的設題角度有:根據選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或經驗進行聯想、想像,對文章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思想方法有何感悟與評價,對文本與鏈接材料進行綜合理解。這都要求學生能依據文本,聯系現實生活,把文本知識活化、拓展、升華。
測試材料主要來源於期刊雜志報紙、科普類書籍以及課內教材。內容涉及科技、傳統文化、自然植物動物、環保等。特點體現如下:一、體現適切性,積極適應中學生日常閱讀范圍。其內容多與日常生活(如廣西河池卷《不吸煙才是當今時尚》)、自然現象(四川樂山卷《日全食》)等關系緊密,引導學生關注日常生活。所選文段趣味性強,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如新疆卷《植物不光彩的「小動作」》,廣西柳州卷《大熊貓的祖先找到了》、黑龍江哈爾濱卷《美食身上穿》等;二、強調時代性,關注社會熱點問題。 甲型 H1N1流感、拍賣獸首、罕見的日全食景觀等事件都進入了說明性文章測試材料內容中。 例 如,浙江寧波卷的測試材料選擇了《參考消息》 2009年第 5 期的一篇文章,對甲 型 H1N1流 感做了介紹;山東臨沂卷測試材料介紹了圓明園十二獸首的由來和價值等;三、體現科技型,介紹科普新研究、新發現。例如天津卷介紹了克隆技術;黑龍江雞西卷《高速鐵路新時代》闡述了動車組的原理和特點。四、導向文化性,凸顯地域性和中國文化的結合。命題者往往選取那些能代表或表現本地方或區域特色文化的文章作為測試材料。不僅讓學生感受家鄉厚重的文化底蘊,而且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做出富有特色的解答。例如湖北宜昌卷的《德化白瓷》,河北卷《「長信宮」燈》等。
3. 議論性文章閱讀試題
議論性文章共 20 篇,分值從 6 分到 18 分不等,大部分集中在 12 分左右。分值最低 6 分為北京卷,最高 18 分為重慶卷。題量 主要分布在 3題 -6題之間,共命制題目 85題。其中有 10個省市命制了 4道題,所佔比例最大,達到 22.7%。
從測試內容來看, 核心在於找出中心論點和論證方法並論述其作用,其次是對文章詞句的理解。一方面,重在考查學生能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和論證思路手法,圍繞觀點選擇恰當的事例進行論證,既要考 生有充足的相同素材又要學生對眾多例證有準確的判別和篩選能力。在圍繞觀點選材的同時要進行恰切的分析和評論。讓觀點和事實能有機融合,增強論證的力度。另一方面,淡化文體術語和堅持使用文體術語這兩種命題取向並存發展。作為議論性文章,論點、論據、論證幾要素是其所固有的。在題干中出現或不出現,關鍵是對能力點設置的考查是否到位,跟出題者需要考查的內容和項目高度相關。
從測試材料來看,來源於報刊時文、名著節選和名家隨筆等。 2009 年閱讀材料選擇涉及生命價值、人生態度、成功勵志、閱讀、道德、友誼、信念、學習等多個方面的話題和內容。 閱讀材料形式多樣,有圖表等。 對材料的選擇呈現特點如下:涉及到人的話題,基本都是舉例論證,涉及人生的生命價值、人生態度、成功勵志,達 12篇;涉及到抽象概念和道理 的話題,基 本都是道理論證,包括閱讀、道德、友誼、信念、學習等,有 8篇。
在閱讀測試的選擇題如今不太看好的情況下,南京卷的出題思路給人以一種新的思路。首先是借學生熟悉的課內文章內容來考查學生如何統一論點和論據,體會二者的關系;其次是以選擇題的形式來考查尋找恰當論據的能力,取代以往讓學生自己寫出相應的事例的命題方式,考查學生辨析能力也是一種新嘗試。
(三)名著閱讀
44 套樣本卷中考查了名著閱讀的試卷總共有 32份,賦分 1分 -11分不等,主要集中在 2分 -5分。 2008年最高的名著選擇題分值有 18分之多(見 2008年廣東卷),而 2009年賦分最高的是寧夏卷,僅有 11分,有一些省市不再考查名著閱讀。
從測試內容上看,包括文學常識識記能力考查,人物情節理解能力考查和鑒賞評價能力考查三個能力點。首先,考查能力點更加綜合和復雜,有一些題目結合了綜合能力學習或文章閱讀等形式,在考查學生以上相關能力的同時,也考查學生的審美探究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語言運用能力。例如, 新疆卷的讀書卡設計與平時的語文活動結合在一起,考查的內容也比較全面,從作品出發,考查人物、情節以及啟示,要求學生能夠綜合地理解一個人物或者一本書,這也是近年來常採用的出題形式。陝西卷 要求學生根據選段的情節來寫點評,這是今年新出現的題型,其實想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說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實現從原來的概念化地總結人物到尊重學生的個性表達的轉換。 其次,在考查內容上有細化的傾向。例如 浙江無錫卷所選文段是楊志護送的生辰綱被劫後的情節,考題中並不是很常見,考生也可能容易忽略。但學生可以通過「當時在黃泥岡上被取了生辰綱去,欲要就岡子上自尋死路」等信息來判斷相關人物和情節,並且命題者為考生提供了備選人物,而非用填空,降低了難度。第二小題要求學生分析人物的心理過程,這就需要學生對楊志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有所了解,再結合具體的情節來進行概括,比起直接讓學生填寫性格特點要求更高。
從測試材料上看, 命題者也在逐步地挖掘測試材料的深度,使得提供的閱讀材料更加細化,引導學生進行精細化的閱讀。 2008 年 36 套試卷涉及 30 篇作品, 2009 年 32 套試卷只涉及 20 篇 作品,且基本上都是課標要求的篇目。考查篇目減少,但方式更加深入。 福建福州卷把《格列佛游記》中的典型句子摘錄出來,讓學生判斷格列佛游歷的地方,要求學生對格列佛游覽地方的細節有較為詳細的了解,並且能從提供的語句中進行信息判斷。同樣是利用《格列佛游記》的內容,福建廈門卷( 示例 7-3第 3題)則要簡單得多,僅讓學生選出格列佛沒有到過的地方,考查學生識記能力,難度較低。 從篇目上來說《水滸傳》出現頻率最高,有 20次;其次是《西遊記》, 10次,占 28.1%。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格列佛游記》等也考查頻率也較高。根據近幾年的篇目統計數據,《水滸傳》是命題者經常選用 的命題材料,考查維度多元。
『伍』 初一語文閱讀答案
1、從文中找出一個比喻句,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家,是一首輕音樂,讓人心回曠神怡。家是答一首「輕音樂」的比喻說明家讓人身心放鬆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溫暖家庭的理解和嚮往。
2、你是怎樣理解文章題目「有家真好」的?
題目直抒胸臆,同事也揭示了文章抒寫的內容。
3、請從任意角度對本文進行賞析。
作者用了幾個形象有趣的比喻來描繪溫馨和諧的家庭,表達了作者對溫暖家庭的理解和嚮往。同時,作者用許多其他相應的比喻來說明維持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需要遵守的規則、需要做的事情,其實維持一個和諧的社會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陸』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練習
( 一 )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還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來,在那時卻占據過我的心靈。我父親那時侯在軍閥
部隊里,好幾年沒有回來,我跟母親常常站在一張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來,把兩個有象徵記號的字條卷
著埋在香爐里,然後磕了頭,抽出一個來卜吉凶。我雖不像母親那樣,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
我的那些小"反對派們",常常在我的耳邊猛喊:"哎喲喲,你爹回不來了喲,他吃了炮子兒羅!"那時侯的
我,真好像死了父親似的悲傷。這時侯蔡老師援助了我,批評了我的"反對派"們,還寫了一封信勸慰我,說
我是"心清如水的學生"。一個老師排除孩子世界裡的一件小小的糾紛,是多麼平常;可是回想起來,那時侯
我卻覺得是給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個孩子的眼睛裡,他的老師是多麼慈愛,多麼公平,多麼偉大的人啊。
1、用簡練的語言概括這一段話的主要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件事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經過是__________________,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3、對第一段第一句話,有下面幾種理解,你認為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確實不知道這件事值不值得提,但為了豐富文章內容還是寫上了它。
B、"不知道值不值得提"是說事情太小了,"那時還占據過我的心靈"是說自己小時侯不懂事,就當成大
事了。所以給老師找了麻煩。
C、"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強調了事情小,而"那時卻占據過我的心靈"寫出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表現了
蔡老師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
D、作者知道這不是小事,很值得寫,只是客氣一下。
4、這一段中的"反對派"的引號去掉可以嗎?為什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這時侯蔡老師援助了我……"教師處理學生中的糾紛,是不會帶有傾向性的參於到學生的糾紛中去的,
可"援助"一詞卻又似乎表明老師已介入了這場糾紛。對此。正確的理解是( )
A、我的處境值得同情,老師援助我說明她慈愛、公平。
B、"援助"只是我對老師行為的理解,反映老師對我的愛護及我對老師的感激。
C、老師雖無意介入糾紛,但從客觀上講,她還是介入了。因為她"援助"了一方,批評了另一方。
6、將這一段最後一句話中"在一個孩子的眼睛裡"去掉改成:"我的老師是多麼慈愛,多麼公平,多麼偉
大的人啊。"可以嗎?為什麼?
7、這一件事,作者寫得比較詳細,其原因是( )
A、這件事是我兒時的一件重大事件。
B、這件事最能反應老師對我的愛以及我對老師的感激。
C、這件事情節復雜,略寫了會交代不清。
(二 )
"你去看吧,駐足那一道道長虹之畔,徜徉於橋區的草坪園景之中,你會發現,它們各有各的造型,各有
各的姿態。
建國門立交橋是苜蓿葉式,宛如一片巨大的苜蓿葉。碧綠的草坪、連片的鮮花簇擁著它,猶如一個巨大
的花籃,輕托著塔在上面的十字飄帶。從低處仰望大橋,四周的高層建築似乎也矮了幾分。西直門立交橋與
建國門風格迥異。頂層機動車車道是圓形轉盤;中層非機動車車道是橢圓形轉盤。整個空腹轉盤橋外徑東西
長140米,南北長95米,比工人體育場的足球場面積還要大。
矗立在京都東大門的三元橋,又別具風格,開闊、豁亮。盡管三環路、機場路、京順路三路在這里交會,
但它卻沒有偏重往立體發展,而是向寬廣鋪展,路向八方放射,橋向八方伸展,氣勢宏大。橋開闊舒展,
綠化設施也開闊舒展,總面積達7.5公頃。布置成圓形、矩形等幾何圖形的四座街心公園里,栽有松柏,植
有鮮花,立著雕塑,置著坐椅,儼然一座立體供立花園。
坐落天壇東路與南外二環、南護城河交會處的玉蜓橋,更加壯美。它是橋群組成。
八座跨河橋,六座匝道橋,四座通道橋,三座鐵路箱涵,組成一個龐大的橋的系統,建橋總面積是三元橋
的二倍多。造型別致,一座座橋,組成一隻巨大的振翅欲飛的蜻蜓,彷彿是刻意創作的超大型藝術雕塑。橋
下靜靜的流水,橋區棵棵綠蔭晃動的國槐、白楊,片片流翠的草坪,團團奼紫嫣紅的月季,構成一幅巨大的
工筆畫"玉蜓圖"。
一座一座說不盡。每件都是一件藝術品,一幅立體的畫,一首無字的詩,給首都增添了不盡的景觀。
1、在原文上用"||"劃分層次,說明這部分的結構是( )
A、總分 B、分總 C、總分式 D、分總式
2、"……四周的高層建築似乎也矮了幾分"。句中的"似乎"的含義是( )
A、高層建築比橋矮
B、高層建築可能比橋矮
C、從主觀感受上強調橋的高大
D、從客觀感受上強調橋的高大
3、文段中"龐大的橋的系統"是指( )
A、建橋面積的龐大
B、各種類型橋的組合
C、橋處於交通樞紐
D、融眾橋造型之長
4、文段敘述各橋特點時,大由略到詳,這主要是因為( )
A、各橋的建築面積越來越龐大。
B、各橋的建築特點越來越優美。
C、各橋的造型姿態越來越優美
D、各橋的交通功能越來越重要
5、用文中語句概括最能體現四座立交橋各自風格與造型特點的語句。
建國門橋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直門橋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元橋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玉蜓橋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這部分所使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有________(多項)
A、描寫
B、記敘
C、抒情
D、議論
E、說明
7、全文從多方面談立交橋的作用,文段突出了立交橋的作用是( )
A、跨越時間的橋
B、節油養車的橋
C、美化環境的橋
D、保障安全的橋
參考答案:
一、
1、蔡老師排解學生間的"糾紛"
2、小反對派們對我的"攻擊", 蔡老師寫信幫助我,解決"糾紛",我感激蔡老師。
3、C
4、不能,這里表特定稱謂,並不是真正的反對派。
5、B
6、不行。原句主要強調在一個孩子的心目中老師的形象,改句則不能表達這種意思。
7、B
二、
1、C
2、C
3、B
4、B
5、見文中劃線部分
6、A B E
7、C
『柒』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分析的答題技巧
體味詞語含義與作用:
1.聯繫上下文體味詞語指代的內容。
2.聯繫上下文體味詞語概括的內容。
3.體味詞語的表達效果,揣摩詞語的情味和色彩等附加意義。
4.替換法:
用同義詞替換某個詞語,將形成的新句子與原句進行比較對照,通過比較,體會適當與否,分析原因,從而理解詞語的意思.
品析句子的含義與作用:
1.從在內容上的作用來理解
2.從在結構上的作用來理解
3.從藝術效果的角度來理解
4.三不要:a不要拔高理解 b不要單一地理解 c不要孤立地理解
析讀:
1.明確語段的表達方式
2.抓住語段的關鍵語句
3.分析語段的結構方式
鑒賞:
1.鑒賞語段的表達作用
2.鑒賞語段的內容組合
3.鑒賞語段的描寫筆法
4.鑒賞語段的行文布局
5.鑒賞語段的佳句,警句
6.鑒賞語段中的人物形象
7.鑒賞語段或平實或生動的語言
語文解題方法歸類,閱讀的題目套用這些,比較快.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一)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 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 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七)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佔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准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朴、自然等。復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於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局限性等。
總之,鑒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注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准確、簡明、規范。
『捌』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題型
如果你看懂的話,你會笑個不停的!娃哈哈
peter
was
a
clever
boy.
on
his
first
day
at
school,
he
learned
three
words:
i,
you
and
she.
the
teacher
taught
him
how
to
make
sentences
with
those
words.
the
teacher
said,"i,
i
am
your
teacher;(then
pointing
to
a
girl)
she,
she
is
your
classmate;
you,
you
are
my
student."
when
peter
went
home,
his
father
asked
him
what
he
had
learned
at
school.
peter
said
at
once,"i,
i
am
your
teacher;(then
pointing
to
his
mother)
she,
she
is
your
classmate;
you,
you
are
my
student."
his
father
got
angry
and
said:"i,
i
am
your
father;(then
pointing
to
his
wife)
she,
she
is
your
mother'
you,
you
are
my
son."
the
next
morning
at
school,
the
teacher
asked
peter
if
he
had
learned
the
three
words
by
heart.
"yes,"
he
said
proudly,
"i,
i
am
your
father;
(then
pointing
to
a
girl)
she,
she
is
your
mother;
you,
you
are
my
son."
回答這些問題:
1)
what
did
peter
learn
on
his
first
day
at
school?
2)
how
many
sentences
did
the
teacher
teach
him?
3)
who
asked
him
a
question
when
peter
went
home?
4)
how
did
his
father
feel
when
he
heard
peter's
sentences?
5)
what
sentences
did
his
father
teach
him?
『玖』 初一期末語文考試會考課內閱讀理解嗎
這個據地區和學校而定,不過我中學在廣州,不考,老師說初中課內閱讀會考得越來越少。廣州中考聽說也不考,我也不是很清楚,你可以問一下你們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