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07-2010年寧夏、高考試卷理綜,數學 ,語文,英語高考試卷(帶答案)
你只需點擊下面的網址,就有你要的試卷,自己看,能下載的自己下載。專如果有用,屬別忘了給個採納。
http://wenku..com/search?word=%C4%FE%CF%C4%B8%DF%BF%BC%CA%D4%BE%ED&lm=0&od=0
http://wenku..com/org/view?org=xueersigaokao&cid=0&od=1&pn=360
② 求2007年寧夏海南高考卷語文作文的立意!!要准確!!
可以從觀察的角度來寫,偉大的發現往往並不是來源於偉大的理論,而是對平凡生活中的關注和觀察;
可以從機遇的角度來說
可以從執著的追求
注意材料最後幾句話已經指明了文章的方向
③ 2007-2010 海南寧夏的高考試卷,文科,文數 文綜 英語 語文,帶答案,5月1號之前回答再加50分。
文件已發,請核實,祝你考的好
④ 2007至2010年寧夏新課標語文,數學,英語,文綜及所有答案發給我 郵箱[email protected] 謝謝
你自己找呀,網路里應該有,豆丁網也可能有、 如果下載不下來,可以找我。、
留下QQ就可以了
⑤ 2007年寧夏中考語文答案
別做夢了
⑥ 2007-2011寧夏海南新課標高考卷文科語文數學英語文綜試卷及答案 要高考了QQ-276007952
有問題就找:貝玉希高考
有問題就找:貝玉希高考
咋都有。
⑦ 求2007-2010年寧夏、海南新課標高考語文和數學試卷帶答案 發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來是要先採納在發送的,但是看到離高考也不久了,我就先給你發送過來了,希望你好好使用我發給你的資料,祝你考個好大學!
來自75.....
真誠回答,敬望採納。
⑧ 2007-2010年寧夏、海南新課標高考(語文 英語 數學)試卷文綜帶答案(WORD)文檔 很急啊啊~~~
可以發給你的啊,
但是請你先採納我的回答,
採納之後我會發送郵件的
⑨ 2007-2010年寧夏、高考試卷理綜,數學 ,語文,英語高考試卷(帶答案
本來是要先採納在發送的,但是看到離高考也不久了,我就先給你發送過來了,希望你好好使用我發給你的資料,祝你考個好大學!
來自75.....
真誠回答,敬望採納。
PS:郵箱有誤!
⑩ 2007高考語文寧夏海南卷答案
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海南、寧夏卷)
語文試卷
本試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第Ⅰ卷三、四題為選考題,其他題為必考題。
第Ⅰ卷 閱讀題
甲 必考題
一、 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現在不斷有人提問,為什麼在我們這個堪稱偉大的時代里卻出不了偉大的作家?對此我的想法是,現在是一個無權威的、趣味分散的時代,一個作家很難得到全民集中的認可。事實上,要成為一位大家公認的偉大作家,需要時間的考驗,甚至包括幾代人的閱讀和篩選。而且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消費與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銳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至那種具有巨大原創力的作品很難產生。當然,當代中國缺少偉大的作家,除了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體弱化的問題。比如市場需求之多與作家生活經驗不足的矛盾、市場要求產出快與文學創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這當中,正面精神價值的匱乏與無力,無疑是當下文學創作中最為重要的缺失。
所謂正面精神價值,指的就是那種引向善、呼喚愛、爭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這種價值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與作家對民族的精神資源的利用密切相關。我們民族的精神資源很豐富,但是也還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轉化,才能化為作家內心深處的信仰,運用到創作中去。還有一些作家表現出「去資源化」的傾向,他們不知如何利用資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與轉化,以為只要敢於批判和暴露,就會寫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讓人看不到一點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僅要能揭露和批判,還要有正麵塑造人的靈魂的能力。還有另外一種主體精神弱化的現象,很多作品沒完沒了地寫油鹽醬醋和一地雞毛,缺少一種人文關懷。作家的責任是把敘事從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價值所在。當他們喪失了對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創作變成了製作,批量化地生產的時候,文學就不會有什麼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將長篇小說《大明湖》濃縮成《月牙兒》,篇幅幾近短篇,卻也創造了了中國現代文學中公認的經典。他幽默地說:「我在經濟上吃了虧,在藝術上佔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這種苦功,那麼消費的時代再洶洶然,我們仍然可以對震撼人的好作品的出現滿懷期望。
1、從原文看,下列不屬於「當代中國缺少偉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項是(D )
A.現在是一個缺乏權威的時代,也是一個受眾趣味分散的時代。
B.要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認。
C.在今天,消費與享受往往會消磨作家敏銳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作家對生活的體驗還不夠,同時文學創作本身的規律是求慢求精。
1、 D
解析:根據原文第一段「當然,當代中國缺少偉大的作家,除了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體弱化的問題。比如市場需求之多與作家生活經驗不足的矛盾、市場要求產出快與文學創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這句話可知,D 項應屬於「當代中國缺少偉大的作家」內在原因的一項。
2、從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C )
A.我們的民族精神資源很豐富,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保持原貌並移植到創作中。
B.所謂「去資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揭露,而沒有充分利用社會生活的資源。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學作品使人看不到一點希望,這是正面精神價值缺失的結果。
D.作品中有油鹽醬醋和一地雞毛這樣的描寫,表明作家沒有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
2、 C
解析: 根據原文第二段可知,A項中「如何保持原貌並移植到創作中」表述有誤,不是「保持原貌並移植到創作中」,應為「還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轉化,才能化為作家內心深處的信仰,運用到創作中去」;B項中「作品只有批判和揭露,而沒有充分利用社會生活的資源」表述有誤,並不是他們「沒有充分利用社會生活的資源」,而是「他們不知如何利用資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與轉化,以為只要敢於批判和暴露,就會寫出最深刻的作品」;D項中「作品中有油鹽醬醋和一地雞毛這樣的描寫」表述有誤,應該是 「很多作品沒完沒了地寫油鹽醬醋和一地雞毛,缺少一種人文關懷」。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B )
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價值的匱乏或無力,是當代中國文學創作中最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
B.是否善於利用我們民族豐富的精神資源,決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價值的能否體現。
C.要保持文學生命,作家就應該對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堅持把敘事從趣味推向存在。
D.老舍把《大明湖》濃縮成《月牙兒》,說明下苦功夫創作,才能出現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3、 B
解析:原文第二段說「這種價值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與作家對民族的精神資源的利用密切相關」,而B 項中卻說「是否善於利用我們民族豐富的精神資源,決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價值的能否體現」,誇大了它的作用。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韋丹字文明,京兆萬年人。早孤,從外祖顏真卿學。順宗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為舍人。新羅國君死,詔拜侍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國,賜州縣十官,賣以取費,。丹曰:「使外國,不足於資,宜上請,安有貿官受錢?」即具疏所宜費,帝命有司與之。還為容州刺史。教民耕織,止惰游,興學校,民貧自鬻者,贖歸之,禁吏不得掠為隸。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種茶、麥,仁化大行。以諫議大夫召,有直名。劉辟反,議者欲釋不誅,丹上疏,以為「孝文世,法廢人慢,當濟以威,今不誅辟,則可使者惟兩京耳」。憲宗褒美。乃拜晉慈隰州觀察使,封武陽郡公。閱歲,自陳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張職,為國家費,不如屬之河東,帝從之。徙為江南西道觀察使。丹計口受俸,委余於官,罷八州冗食者,收其財。始,民不知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則戛而焚。丹召工教為陶,聚材於場,度其費為估,不取贏利。人能為屋者,受材瓦於官,免半賦,徐取其償;逃未復者,官為為之。貧不能者,畀以財;身往勸督。有吏主倉十年,丹覆其糧,亡三千斛,丹曰:「吏豈自費邪?」籍其家,盡得文記,乃權吏所奪。召諸吏曰:「若恃權取於倉,罪也,與若期一月還之。」皆頓首謝,及期無敢違。有卒違令當死,釋不誅,去,上書告丹不法,詔丹解官待辨。會卒,年五十八。驗卒所告,皆不實,丹治狀愈明。大和中,裴誼觀察江西,上言為丹立祠堂,刻石紀功,不報。宣宗讀《元和實錄》,見丹政事卓然,它日與宰相語:「元和時治民孰第一?」周墀對曰:「臣嘗守江西,韋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歿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 乃詔觀察使上丹功狀,命刻功於碑。
(節選自《新唐書·韋丹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C )(3分)
A.早孤,從外祖顏真卿學 孤:幼年喪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 城:構築城牆
C.法廢人慢,當濟以威 濟:渡過難關
D.與若期一月還之 期:約定時間
4、 C
解析:「濟」是「救」的意思 ,「當濟以威」應該理解為「應當用威懾手段來救(此危局)」。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韋丹「助民安居」的一組是(D )(3分)
①民貧自鬻者,贖歸之 ②教種茶、麥,仁化大行 ③罷八州冗食者,收其財
④度其費為估,不取贏利 ⑤免半賦,徐取其償 ⑥韋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5、 D
解析:運用排除法,「③罷八州冗食者,收其財」是說韋丹不願多花費國家錢財,精簡機構,整頓吏治;「⑥韋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是周墀對韋丹的高度評價和褒揚,不符合題目「使民安居(安定地居住、生活)」這個要求,故排除ABC三項。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C )(3分)
A、韋丹為人率直,敢於發表不同意見。舊例規定,凡出使外國,朝廷賜下州縣官員名額,賣出後充作資費,韋丹認為費用應有朝廷支付,不可賣官求錢。
B、韋丹認為法令廢弛會導致人們對它的輕視,因而主張嚴懲謀反的劉辟;對所治三州,認為並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費國家錢財,不如劃歸河東管轄。
C、韋丹對貪污現象仔細核查,責之甚嚴。倉庫主管十年間侵吞糧食三千斛,韋丹抄沒其家,查得實據,下令一月之內如數補還,保住國家財產不受損失。
D、韋丹去世之後,裴誼建議為他設立祠堂,刻石記功,當朝宰相也認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於是下令觀察使上報韋丹的功績並刻碑表彰。
6、 C
解析:並不是倉庫主管十年間侵吞糧食三千斛,韋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內如數補還,應該是當權的官吏強取糧食,韋丹下令侵吞糧食的「權吏」一月之內如數補還。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逃未復者,官為為之。貧不能者,畀以財;
譯文:(1) 逃亡沒有回來的,官府替他們蓋房;貧窮不能蓋房的,給予他們錢財。
解析:(1)句中應准確翻譯「復、 為為 、畀(給與)」幾個關鍵詞。
(2)驗卒所告,皆不實,丹治狀愈明。
譯文:(2) 查驗差役告發的事,都不符合實際,韋丹成功治理的情狀越發顯明。
解析:(2)句中應准確翻譯「告、實、治狀、明」等關鍵詞語。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小齋即事 劉一止①
憐琴為弦直,愛棋因局②方。未用較得失,那能記宮商?我老世愈疏,一拙萬事妨。雖此二物隨,不系有興亡。
①劉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進士。曾任監察御史等職,有記載說他曾因「忤秦檜」而被罷官。②局:指棋盤。
8、詩的第二聯對第一聯的句意起了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5分)
答:第二聯是對第一聯句意的補充。「未用」是承「愛棋」句而說,「愛棋」是愛棋盤的方,故沒有想到要用棋來較量勝負、「哪能」句是承「憐琴」句而說,「憐琴」是愛琴弦的直,所以怎麼能用它來記宮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聯突出強調了第一聯中「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9、作者為什麼要寫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發一種什麼樣的情懷?(6分)
答:作者寫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來寫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稜角。正因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變,結果到頭來「世愈疏」、「萬事妨」,只落得小齋獨處,無關乎國家的興亡了。這些都抒發了作者對個人遭遇的感慨,對世事譏諷的情懷。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四題任選三題)(6分)
(1)覆杯水於坳堂之上,______________。置杯焉則膠,______________。(莊子《逍遙游》
(2)連峰去天不盈尺, ______________。 飛湍瀑流爭喧虺,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難》)
(3)俄頃風定雲墨色,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驕兒惡卧踏里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4)老夫聊發少年狂,____________、右擎蒼。錦帽貂裘,______________。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答案:
(1)則芥為之舟 水淺而舟大也
(2)枯松倒掛倚絕壁 砯崖轉石萬壑雷
(3)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
(4)左牽黃 千騎卷平岡
解析:默寫沒有難度,都是課本上要求識記的名句,關鍵是要寫准確,不要出現錯別字。
乙 選考題
請從以下三、四兩大題中選定一大題作答,不得選做另一大題內的小題。考生作答時,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題目對應的標號塗黑。
三、 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
林沖見差撥
只說公人將林沖送到滄州牢城營內來,營內收管林沖,發在單身房裡聽候點視。卻有一般的罪人,都來看覷他,對林沖說道:「此間管營,差撥,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詐人錢物。若有人情錢物送與他時,便覷的你好;若是無錢,將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門便不打你一百殺威棒,只說有病,把來寄下;若不得人情時,這一百棒打得個七死八活。」林沖道:「眾兄長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錢,把多少與他?」眾人道:「若要使得好時,管營把五兩銀子與他,差撥也得五兩銀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說之間,只見差撥過來問道:「那個是新來的配軍?」林沖見問,向前答應道:「小人便是。」那差撥不見他把錢出來,變了麵皮,指著林沖便罵道!「你這個賊配軍!見我如何不下拜,卻來唱喏!你這廝可知在東京做出事來!見我還是大刺刺的!我看這賊配軍滿臉都是餓紋,一世也不發跡!打不死,拷不殺頑囚!你這把賊骨頭,好歹落在我手裡,教你粉骨碎身!少間叫你便見功效!」把林沖罵得一佛出世,那裡敢抬頭應答。眾人見罵,各自散了。
林沖等他發作過了,去取五兩銀子,陪著笑臉告道:「差撥哥哥,些小薄禮,休言輕微。」差撥看了道:「你教我送與管營和俺的,都在裡面?」
林沖道:「只是送與差撥哥哥的;另有十兩銀子,就煩差撥哥哥送與管營。」差撥見了,看著林沖笑道:「林教頭,我也聞你的好名字。端的是個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雖然目下暫時受苦,久後必然發跡。據你的大名,這表人物,必不是等閑之人,久後必做大官!」林沖笑道:「總賴顧。」差撥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書禮,說道:「相煩老哥將這兩封書下一下。」差撥道:「即有柴大官人的書,煩惱做甚?這一封書直一錠金子。我一面與你下書。少間管營來點你,要打一百殺威棒時,你便只說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來與你支吾,要瞞生人的眼目。」林沖道:「多謝指教。」差撥拿了銀子並書,離了單身房,自去了。林沖嘆口氣道:「「有錢可以通神,」此語不差!端的有這般的苦處!」
原來差撥落了五兩銀子,只將五兩銀子並書來見管營,備說林沖是個好漢,柴大官人有書相薦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無十分大事。管營道,「況是柴大官人有書,必須要看顧他。」便教喚林沖來見。
且說林沖正在單身房裡悶坐,只見牌頭叫道:「管營在廳上叫喚新到罪人林沖來點名。」林沖聽得喚,來到廳前。管營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舊制∶新入配軍須吃一百殺威棒。左右與我馱起來。」林沖道:「小人於路感冒風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頭道:「這人見今有病,乞賜憐恕。」管營道:「果是這人癥候在身,
權且寄下,待病痊可卻打。」差撥道:「見天王堂看守的,多時滿了,可教林沖去替換他。」就廳上押了帖文,差撥領了林沖,單身房裡取了行李,來天王堂交替。差撥道:「林教頭,我十分周全你。」林沖道:「謝得照顧。」
(選自《水滸傳會評本》第八回,有刪節)
11、下列對小說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BC)(5分)
A、小說寫了林沖發配滄州、初入牢營的一段情節,作者將筆墨集中在林沖見差撥的細節描寫上。
B、由於被高太尉陷害,林沖一進牢營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關照,卻遭到差撥的辱罵和恐嚇。
C、差撥一見林沖就破口大罵,是因為林沖只是唱喏,沒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給管營等的書禮拿出來。
D、小說通過對管營、差撥、牌頭等人相互勾結欺壓犯人的具體描寫,形象的反映了牢營的黑暗現實。
E、小說借「有錢可以通神」這句話,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世態人情,也表達了林沖的感慨和無奈。
答: BC
解析:B項根據原文可知,強加因果關系,說林沖一進牢營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關照是由於他被高太尉陷害,原文中並沒有這層意思;差撥對林沖辱罵和恐嚇是因為「不見他把錢出來」。 C 項根據原文「那差撥不見他把錢出來,變了麵皮,指著林沖便罵道」可知差撥一見林沖就破口大罵是因為「不見他把錢出來」。
12、小說第一段寫林沖剛到牢營,就有犯人介紹牢營的情況,這樣寫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答:①概括介紹牢營情況,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
②為後面的情節發展作鋪墊,製造懸念,使故事產生波瀾。
13、差撥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作者採用了什麼表現手法刻畫這個人物?請簡要分析。(6分)
答:
第一問:差撥是個利用職權詐取錢財的勢利小人。
第二問:①對比法。②主要表現在對林沖先罵後誇的語言描寫上;如先是罵林沖為「賊配軍」、「賊骨頭」,後來誇林沖為「好男子」、「久後必然發跡」。
解析:此題第一問很好答,第二問既要指出所用的表現手法,還要結合原文舉例簡析。
14、對第三段「林沖等他發作過了,去取五兩銀子,陪著笑臉告道」這句話,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金聖嘆評點道:「雖是播出奇文,然亦實是林沖身份。」依據小說內容,探究「亦實是林沖身份」指的是林沖的哪一種身份,表現的是林沖什麼樣的性格和心理。(8分)
答:
第一問: 兩種身份:①教頭身份。②配軍身份。
第二問: 四種性格和心理:①謹慎小心。②沉著冷靜。③隱忍順從。④顧及顏面。
解析:這兩個問題不難,但回答要全面,不遺漏要點。
四、 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題。
葉聖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葉聖陶來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廳教育科學館工作。他白天去辦公,晚上教兒女們寫寫文章。常常在晚飯之後,把油燈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誠就湊著光亮,認真地聽父親講解。有時候,兒女們也和父親熱烈討論。他們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葉聖陶一向主張作文要說自己的話,要寫自己的真情實感,對兒女們的作文,他也從來不出題目,隨他們寫去。這也是他們一天中最感興味的時刻。葉聖陶一邊看他們的文章,一邊問:「這兒多了些什麼?這兒少了些什麼?能不能換一個比較恰當的詞兒?把詞兒調動一下,把句式改變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問孩子們:「原來是怎麼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沒有?為什麼表達不出來?怎樣才能把要說的意思說明白?」他問得十分仔細,簡直就是嚴格的考試,同時也是生動活潑的考試。孩子們都樂意參加這樣的考試。
但是,對於葉聖陶,到了成都以後,使他格外高興的事,卻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見了。幾十年來,這兩位作家親似手足。朱自清曾寫過《我所見的葉聖陶》《葉聖陶的短篇小說》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動身訪問歐洲,就是在葉聖陶鼓動下,才寫出了《歐游雜記》的。朱自清在這本書的「自序」里,曾提到葉聖陶幫助「設計」、「題字」、「校對」等。葉聖陶曾寫過《與佩弦》的散文,講述他們之間的友情:
促膝談心,隨興趣之所至,時而上天,時而入地;時而論書,時而評畫;時而縱談時局,品鑒人倫;時而剖析玄理,密訴衷曲……可謂隨意之極致了。這當兒,名譽之心是沒有的,利益的心是沒有的,顧忌欺誑等心也都沒有,只為著看出內心而說話,說其不得不說。其味甘而永,無所不領會,真可說彼此「如見其肺肝然」的。
現在,很難得他們同處一地,又在一起工作,還先後合編了《精讀指導舉偶》和《略讀指導舉偶》,作為中學生學習國文的課外讀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學館叢書」出版。
為了澆灌《中學生》這塊抗戰時期青年的精神家園,葉聖陶1945年9月離開成都到重慶,住在螃蟹井開明書店那個局促的小樓上。看稿編輯,和作者、讀者書信聯系,甚至校對都由他自己動手。他熱情、認真、寬容,一心一意為作者和讀者服務。來稿只要有可用之處,他就誠懇地提出修改意見。趙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說:「他的復信措詞謙抑,字跡圓潤豐滿,正
顯出他那謙和而又誠實的心.」正如當年他主編《小說月報》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後來成為新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時那樣。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態度,給予年輕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無法估量的。當時《中學生》雜志一位年輕編輯後來回憶說:「他是實際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訓態度的老師,而是取輔導態度的顧問……他是熱忱的事業家,在編輯部不是做官當老爺,而是腳踏實地、以身作則,放手讓青年編輯在實踐中鍛煉,有合理的建議欣然採納,對可用的稿件熱誠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時提醒,有弄錯的地方予以糾正。」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樣。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從他為自己的兒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誠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種多麼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時代的潮流而有所取捨,不斷前進。
(選自《葉聖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刪節)
15.下列對傳記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AC)(5分)
A、正是在葉聖陶的鼓動與熱心幫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動身訪問歐洲,並寫出了散文集《歐游雜記》。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學館叢書」的《精讀指導舉偶》和《略讀指導舉偶》,是葉聖陶和朱自清合編的中學生課外讀本。
C、正如當年的《小說月報》那樣,《中學生》這塊抗戰時期青年的精神家園,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
D、從葉聖陶為他的兒女取名為至善、至美、至誠,我們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惡假惡丑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
E、本文通過描寫葉聖陶指導兒女們寫作、編《中學生》雜志等事跡,勾勒了一位可親可敬、踏實認真的教育家形象。
答:AC
解析:A項「正是在葉聖陶的鼓動與熱心幫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動身訪問歐洲」表述有誤,根據原文中「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動身訪問歐洲,就是在葉聖陶鼓動下,才寫出了《歐游雜記》的」一句可知; C項「《中學生》這塊抗戰時期青年的精神家園,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表述有誤,原文說「為了澆灌《中學生》這塊抗戰時期青年的精神家園」,「他熱情、認真、寬容,一心一意為作者和讀者服務,正如當年他主編《小說月報》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後來成為新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時那樣」,重點是稱贊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態度,給予年輕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無法估量的」,而沒有《中學生》「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這層意思.
16、葉聖陶指導兒女們寫作有什麼特點?他對兒女們的作文又是從哪些方面評議的?請結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答:第一問
①認真講解,時或熱烈討論。 ②不加約束,任其自由發揮。
③重視評議,培養寫作習慣。 ④善於啟發,誘導深入思考。
解析:結合原文第一段相關內容兒女們「認真地聽父親講解」「有時候,也和父親熱烈討論」和「主張作文要說自己的話,要寫自己的真情實感,對兒女們的作文,他也從來不出題目,隨他們寫去」分別概括出①②點,根據葉聖陶的問話內容及兒女們的表現可以分別概括出③④兩點。
第二問:
①仔細考查作文的表達形式。②詳細詢問作文的思想內容。
解析:應該根據第一段葉聖陶的問話來分析、提煉、概括,如「這兒多了些什麼?這兒少了些什麼?能不能換一個比較恰當的詞兒?把詞兒調動一下,把句式改變一下,是不是好些?」問話主要涉及了作文的用詞、句式等方面,考查的是關於作文的表達形式的;「原來是怎麼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沒有?為什麼表達不出來?怎樣才能把要說的意思說明白?」問話主要涉及的是作文的思想內容方面。
17、和朱自清見面,葉聖陶為什麼會感到「格外高興」?他們談心時為什麼能達到「隨意之極致」?請簡要分析。(6分)
答:第一問:
①有著幾十年親似手足的友情。
②有著共同的興趣和愛好。
③互相鼓勵和幫助。
解析:根據原文第二、三段內容,結合 「親似手足、鼓動、幫助」等關鍵詞語概括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