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一下語文文言文試題及答案
1、世隸耕 (隸:屬於)
2、未嘗識書具 (嘗:曾經)
3、父異焉 (異:對……感到詫異)
4、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自是:從此。 就:完成)
5、邑人奇之 (奇:對……感到奇怪)
6、稍稍賓客其父 ( 稍稍:漸漸 賓客:把……當作賓客)
7、父利其然也 (利:認為……有利可圖)
8、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日:每天。 扳:通「攀」,牽、引 。謁:拜訪)
9、不使學 (使:讓)
10、不能稱前時之聞 (稱:相當)
15、養父母 (養:贍養)
16、或以錢幣乞之 (或:有的人)
17、從先人還家 (從:跟從)
18、卒之為眾人 (卒:最終)
19、如此之賢也 賢:(有)才能
20、固眾人 (固:本來)
21、即書詩四句 (書:寫)
、用「/」劃出下列詩句的節奏
1.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2.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鳳。
3.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4.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5.稻花鄉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課文中的以下兩處是怎樣以動寫靜、表現深夜寂靜氣氛的?、①「遙聞深巷中犬吠。」
②「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
本文選自 清 代 漲潮 編的筆記小說《 虞初新志 》,作者是 林嗣環 ,字 鐵崖 , 明 代人。
文中兩次出現「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這是首尾呼應,同時也說明在演出過程中未添加任何道具,剛才的精彩表演確是從「口」中發出的,側面表現口技人技藝之「善」。
二.分別概括課文2、3、4節內容。
2--口技人模仿一個四口之家在深夜被犬吠驚醒的情形,以及賓客的反應。
3--口技人模仿一家人由醒復睡的情形,以及賓客的反應。
4--口技人模仿一場突然而至的大火災的情形,以及賓客的反應。
5、課文中描寫了聽眾的哪幾處表現?這些描寫有什麼作用?
5 三次。 細膩的刻畫聽眾的心理變化過程,表現這場精彩的演出對聽眾具有的吸引力的表演效果,從而烘托口技者技藝、的高超。
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幾個場景?
兩個 一是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入睡的情形。
一是發生在這個家庭附近的一場大火的情形。
一、熟讀課文,根據提示,畫出並體會文中描摹音響的語句。
1.表現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過程。
①由遠而近,由外而內,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聞余聲。
2.表現從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響聲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齊作,應有盡有。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一句中,「伸頸,側目,微笑,默嘆」四個詞語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
「伸頸,側目,微笑,默嘆」
這四個詞所表達出來的對口技吃驚的程度由淺入深,所以不能調換
第一部分:
1、《口技》的作者是 朝的 ,這篇文章節選自 朝 編選的筆記小說 。
2、課文對聲音的描述可謂惟妙惟肖:
⑴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驚醒之後,各種聲音有 。
⑵描述突遭大火時「百千齊作」的聲音有 。
3、課文中有三處描寫了聽眾的神情動作:
⑴在口技人摹擬四口之家的生活圖景時,聽眾表現出全神貫注並聽得細致入微的樣子:
⑵在表演者摹擬一家人醒而復睡以後的情形時,聽眾的神情動作的變化是:
⑶在表演者摹擬火災時,聽眾「如臨其境」,其表現為:
4、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京中有善口技者(善: )
⑵會賓客大宴(會: )
⑶施八尺屏障(施: )
⑷眾賓團坐(團: )
⑸婦拍而嗚之(嗚: )
⑹奮袖出臂(奮: )
⑺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幾: )
5、文中前後兩次清楚地交代了極簡單的道具,這有何作用?
6、文中總領全文,集中表現口技表演者技藝精湛的一個詞是 。
7、下列各組詞義相同的一組是()
A、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B、善:京中有善口技者擇其善者而從之
C、畢:眾妙畢備群響畢絕
D、坐:滿坐寂然口技人坐屏障中
8、下面對課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描寫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現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藝。
B、本文既可以當作場景描寫的記敘文來讀,也可以作為摹寫口技特色的說明文來讀。
C、聽眾的反應烘託了口技表演之善,屬正面描寫。
D、文章結尾處道具的重現,強調其表演工具的簡單,突出其技藝在「口」,點明題意。
9、從文中找出相應的時間詞語:
表示突然發生:
表示同時發生:
表示相繼發生:
表示在特定時間內發生:
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
10、翻譯下列句子:
⑴一時齊發,眾妙畢備。
⑵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⑶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第二部分:
(一)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11、表演者摹擬深夜中一戶四口的情景,讀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全文從三個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藝高超: 、 、 。
12、與「賓客意少舒」中「舒」的意思相同的是()
A、心情舒暢B、動作舒緩C、舒筋活血
13、與「不能名其一處」中「名」意思相同的是()
A、莫可名狀B、至理名言C、有名無實
14、選文第三段對聲音的描寫的特點是()
A、聲音由小到大B、聲音由遠到近
C、聲音由內到外D、聲音由單一到混合
15、翻譯下列句子:
⑴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⑵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
⑶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
16、按要求摘出原句:
對聲音作概括描寫的句子:
文中議論的句子:
17、將選文第三段劃分層次,並簡要說明理由。
18、作者在選文第一段中怎樣表現口技之「善」的?
19、你認為口技人的表演「妙」在何處?
(二)
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詢主人之性情、年紀、狀貌並何年得科第,而獨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長而後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傴,需前短而後長。肥者其腰寬,瘦者其身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緩者宜衣長。至於尺寸,成法也,何必問耶!」
余謂斯匠可與言成衣矣。今之成衣者,輒以舊衣定尺寸,以新樣為時尚,不知短長之理,先蓄覬覦之心。不論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詩所謂「穩稱身」者,實難其人焉。
20、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
⑴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匹帛: )
⑵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傴(慵: )(傴: )
⑶肥者其腰寬,瘦者其身仄(仄: )
⑷性之緩者宜衣長(緩者: )
⑸不知短長之理,先蓄覬覦之心(蓄: )(覬覦: )
21、翻譯句子:
⑴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
⑵余謂斯匠可與言成衣矣。
⑶今之成衣者,輒以舊衣定尺寸,以新樣為時尚,不知短長之理,先蓄覬覦之心。
22、這是一則寓言,說明了什麼道理?
23、文章中採用了什麼修辭方法,舉例說明。
參考答案
1、略2、婦手拍兒聲……夫叱大兒聲;俄而百千人大呼……潑水聲3、滿坐賓客……以為妙絕。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於是賓客……幾欲先走。4、擅長;正趕上;設置,安放;圍繞;指輕聲哼唱著哄小孩入睡;揚起,舉起;幾乎,差點兒5、首尾呼應;同時強調道具的簡單,從側面表現了口技人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藝,突出了其技藝之「善」。6、善7、C8、C9、忽、忽然;一時;既而;是時;俄而、少頃、未幾10、在同一時間一齊發出來,各種妙處都具有。滿座的賓客沒有不伸著脖子,側著頭看,微笑著,默默地贊嘆著,認為妙極了。在這種情況下,賓客沒有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的,他們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兩腿發抖,幾乎要搶先逃跑。11、醒而復睡、深夜救火;聽眾的反應;道具的簡單;對表演的描繪。12、C13、A14、D15、略16、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有人……一處也。17、言之有理即可。18、既有正面描寫各種聲音,又有側面描寫賓客為表演所陶醉、折服的神態,這樣共同表現其表演之「善」。19、略20、一匹綢緞;懶;曲背,駝背;狹窄,窄;溫和的人,慢性的人;心裡藏著;希望得到不應該得到的東西21、以前有個人拿著一匹綢緞要裁縫裁剪做衣服。我以為這個裁縫師傅可以和他談論做衣服方面的事情了。現在的裁縫,總是用舊衣服定下尺寸,把新樣子作為當時的風尚,不知道哪兒該短哪兒該長這些道理,先存著貪污布料的心思。22、說明辦事須從具體情況出發,做到胸有成竹,沒有不成之理。23、對比、引用,例子略
B. 七年級下冊語文期末試題 考的是哪個文言文
文言文。。。怎麼說呢,一本書一共就那麼幾篇文言文,哪篇都是重點。傷專仲永。。。可能性不屬是最大,這篇文言都快考爛了。木蘭詩會考原文填空,基本不會考重點詞釋義,會和上面的古詩放在一起考。孫權勸學和短文兩篇這個基本不會考。比較重點容易考察到的是口技,這個你一定要作為重中之重去看,然後就是狼,這個也很重要。
C. 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有哪些 要全
人教版: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
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2.《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蒙辭以軍中多務。
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4.《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
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
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
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5.《短文兩篇》誇父逐日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未至,道渴而死。
棄其杖,化為鄧林。
共工怒觸不周山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6.《狼》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
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蘇教版:
1.《趙普》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
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
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
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
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2.《黃鶴樓》
州城西南隅,有黃鶴樓者,《圖經》雲:「費禕登仙,嘗駕黃鶴返憩於此,遂以名樓。」
事列《神仙》之傳,跡存《述異》之志。觀其聳構巍峨,高標巃嵸,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闥霞敞;坐窺井邑,俯拍雲煙:亦荊吳形勝之最也。
3.《於園》
於園在瓜州步五里鋪,富人於五所園也。
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攜余往,主人處處款之。
園中無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數棵,緣坡植牡丹、芍葯,人不得上,以實奇。
後廳臨大池,池中奇峰絕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視蓮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卧房檻外,一壑旋下如螺螄纏,以幽陰深邃奇。再後一水閣,長如艇子,跨小河,四圍灌木蒙叢,禽鳥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頹然碧窈。
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顯,至於園可無憾矣。
4.《黔之驢》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5.《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差異微乎其微。
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
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文學大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
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D. 七年級下冊語文所有文言文
傷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木蘭詩》原文 :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zhù)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ē),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ān)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shì)買(mǎi)鞍(ān)貉(mò),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jì)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cè)勛(xūn)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zǐ)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huáng)。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嘆息聲一聲連著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問問姑娘你這樣嘆息是在思念什麼呢?(木蘭回答道)姑娘我並沒有思念什麼。昨夜我看見徵兵文書,知道君王在大量徵募兵士,那麼多卷徵兵文書,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我木蘭沒有兄長,我願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現在起替代父親去應征。
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嘩嘩聲。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象飛過去那樣迅速。北方的寒風中傳來刁斗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十年之後才得勝而歸。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授爵木蘭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不願做尚書郎這樣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好駱駝,藉助它的腳力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象烏雲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雄兔的腳喜歡亂搔亂撲騰,雌兔的兩眼老是眯縫著,當它們挨著一起在地上跑的時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誰雄誰雌呢?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
孫權
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yé)!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長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解釋
當初,吳王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身居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加以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而成為學識淵博的學者嗎! 只要粗略地閱讀,了解以往的事罷了。你說你事務繁忙,誰比得上我處理的事務多呢?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於是呂蒙就開始學習。
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討論天下大事,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非常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乾和謀略,已不再是當年的那個東吳阿蒙了!」呂蒙說:「與有志向的人分別幾日,就要擦擦眼睛重新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啊!」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後就告別了。
課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與原文有刪改)
譯文
京城裡有個善於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趕上一家擺酒席大請賓客,在廳堂的東北角安放了八尺寬的屏風,讓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風中,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各位的賓客相聚而坐。一會兒,只聽見屏風中醒木拍了一下,在座的賓客都靜悄悄的,沒有敢大聲說話的人。 (客人們)遠遠地聽見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聲,接著就有婦女驚醒後打呵欠和伸懶腰的聲音,丈夫說著夢話。過了一會兒,孩子醒了,大聲哭著。丈夫也醒了。妻子輕拍孩子餵奶,孩子含著奶頭哭,婦女又哼著唱著哄他睡覺。床上另一個大孩子醒了,大聲嘮叨個沒完。在這時候,婦女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口裡哼著哄孩子的聲音,孩子含著奶頭的哭聲,大孩子剛醒過來的聲音,丈夫責罵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響起,各種絕妙的效果都有了。滿座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斜著眼睛,微微笑著,默默贊嘆,認為奇妙極了。 過了一會兒,丈夫打呼嚕聲響起來了,婦女拍孩子的聲音也漸漸停下。隱隱聽到有老鼠活動的聲音,盆子、器皿歪倒了,婦女在夢中發出了咳嗽聲。賓客們的心情稍微鬆弛下來,逐漸端正了坐姿。 忽然聽到一人高聲呼喊「起火了!」丈夫起來高叫,婦女也起來高叫,兩個孩子一齊哭。一會兒,成百上千的人高聲喊叫,成百上千個小孩哭喊,成百上千隻狗狂叫,當中還夾著劈里拍啦的聲音和房屋倒塌的聲音,著火爆炸聲,呼呼的風聲,千百種聲音一齊響起;又夾著成百上千個呼救的聲音,拉塌燃燒著的房屋時一齊用力的聲音,搶救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一切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不具備的。即使一人有一百隻手,每隻手有一百個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一種;一人有一百張嘴,每張嘴有一百個舌頭,也不能說清其中一個地方。在這時賓客們沒有一個不變了臉色,離開席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兩腿打著哆嗦,幾乎想要搶先離開。 忽然醒木一聲,所有的聲音都沒有了。撤掉屏風再看,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誇父逐日》《共工怒觸不周山》復習要點
一、原文、譯文
原文: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誇父與太陽賽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往北去大湖喝水。還沒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丟棄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原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做黃帝,(共工)發怒撞不周之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向移動;大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方向流去
狼
蒲松齡
原文: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浪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翻譯: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裡面的肉已經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後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於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後面,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鑽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後面。身子已經鑽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後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求採納!
E.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四到六單元出一份試卷,不要分數,要拼音漢字60個,文言文字詞60個,名句和詩句50個
一,給下列詞語注音
歸省 行輩 不憚 攛掇 鳧水 蘊藻 棹著 喝彩 踱 家眷 皎潔 吁氣 糾葛 亢奮 晦暗
羈絆 驀然 冗雜 戛然而止 燒灼 恬靜 耳畔 蘸 愜意 參差不齊 顰蹙 粲然 嗔視 絢麗
惆悵 蠕動 雛鳥 皺裙 叱吒風雲 盡態極妍 本色當行 渾身解數 如火如荼 毋寧 吞噬 羸弱 告罄 無垠 戰栗 充沛 厄運 步履 遺孀 毛骨悚然 怏怏不樂 姍姍來遲 憂心忡忡 噎 軀殼 臍帶 真諦 硌 蟲豸 芸芸眾生 砭骨 履踐 崔巍 養精蓄銳 滯留 匍匐 窒息 陰霾 孜孜不倦 夢寐以求 污澀 慫恿 蜷伏 悲愴 懲戒 蒼穹 嫻熟 略勝一籌 逞能 恍惚 迥然不同 抽搐 勸誘 溝壑 咆哮 剽悍 窺伺 羈絆 瘡痍 闊綽 庇蔭 嫉妒 相得益彰 面面相覷 馴良 獷野 畸形 顎骨 對峙 駕馭
二.寫出下列詞語注釋
歸省 憚怕 絮叨 攛掇 委實 依稀 宛轉悠揚 自失 彌散 飄渺 亢奮 晦暗 羈絆 驀然 冗雜 嘆為觀止 戛然而止 本色當行 顰蹙 粲然 嗔視 叱吒風雲 盡態極妍 驚鴻 拽 毛骨悚然 怏怏不樂 毋寧 吞噬 語無倫次 羸弱 告罄 大限 蟲豸 砭骨 履踐 崔巍
會 廳事 施 屏障 撫尺 團座 少頃 但聞 滿座寂然 欠伸 囈語 既而 撫 乳 嗚 絮絮 是 一時 眾妙必備 側目 默嘆 未幾 齁 作作索索 傾側 意少數 中間 力拉崩倒 曳屋許許聲 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雖 不能指其一端 名 奮袖出臂 股 戰戰 幾 逐走 入日 河,渭 大澤 道渴而死 鄧林 昔者 顓頊 天柱折,地維絕 水潦 塵埃 '
名句和詩句最好還是背課文,如果你是復慣用的話,背書,萬無一失
F. 誰知道人教版七年級上下冊語文的文言文試題 要有答案的
掌握一些重點篇目就可以了,沒必要面面俱到。
古詩文閱讀(分)
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完成6——11題。
(一)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1。詩中的「聞折柳」是什麼意思?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3分)
2。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2分)
(二)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3.解釋加點的字。(4分)
(1)綴行甚遠 綴:
(2)眈眈相向 眈眈:
(3)目似瞑,意暇甚 意:
(4)狼亦黠矣 黠:
4.將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1)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
(2)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
5.選段中表現狼「黠」的句子有哪些?請找出來寫在下面。(4分)
6.你讀完《狼》這篇課文之後,得到了什麼啟示呢?(3分)
本題答案:
(一)1。(3分)聽到《折楊柳》笛曲(1分,意思對即可);表達了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對即可)
2。(2分)示例: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意對即可。7、8兩題是緊密相聯的,學生不理解《折楊柳詞》為唐代贈別、鄉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贈別是唐代著名風俗也不可得分。在這里,實際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養和底蘊。)
(二)3.(4分)(1)緊跟 (2)注視的樣子 (3)神情、態度 (4)狡猾
4.(4分)(1)過了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2)場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
5.(4分)(1)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2)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每句2分)
6.(3分)示例:(1)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論怎樣狡詐,終歸要失敗的。(2)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協讓步,必須敢於斗爭,善於斗爭,才能取得勝利。(言之成理即可)
(三)、文言文閱讀理解( 20分)
萬里赴戎機,______。朔氣傳金柝,_____ 。將軍百戰_______。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將橫線上的詩句補寫出來。(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譯句子(4分)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詩為什麼對木蘭的十年征戰生活寫得簡略?請寫出理由。(6分)
10、從古至今,我國歷史上涌現出許許多多像花木蘭一樣的巾幗英雄,你能舉出二例嗎?(4分)
11.關山度若飛;寒光照鐵衣; 壯士十年歸。
12.戎機:戰爭; 朔:北方; 策勛:記功; 著:穿;
13.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著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14. 撲朔迷離
15. 穆桂英、秋瑾、蔡文姬等
G. 七年級下冊語文必背課文及文言文
《長江》第六段--------郭風
《筏子》倒數第二段---------袁鷹
《當我死時》全文-----------餘光中
《黃河頌》全文-------------光未然
《長江之歌》全文-----------胡宏偉
《春》全文------------------朱自清
《春風》從「一夜之間……」至結尾---------林斤瀾
《江南春絕句》全文------杜牧
《游園不值》全文-------葉紹翁
《玉樓春》全文---------宋祁
《春夜喜雨》全文-------杜甫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全文----------韓愈
《鷓鴣天 代人賦》全文----------辛棄疾
《過零丁洋》全文-------文天祥
《梅嶺三章》全文-------陳毅
《示兒》全文-----陸游
《自嘲》全文-----魯迅
《有的人》全文-----臧克家
《啊,船長,我的船長》第二節
《卜運算元 詠梅》全文-------毛澤東
《沁園春 雪》全文---------毛澤東
《海燕》全文--------高爾基
《波浪》全文--------蔡其矯
《愚公移山》全文------《列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全文------《孟子》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全文------宋濂
這是北師大版七下的所有背誦的內容,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