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中語文擴展閱讀文言文 第103篇文天祥傳(節選)翻譯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漂亮白皙像玉石,眉清目秀,顧盼生輝。在童子時,看到學校祭供的同鄉.先輩歐陽修、楊邦義、胡銓像,謐號都叫「忠」,就景仰他們,說:「死後如果不側身在他們中間享受祭供,就不是大丈夫。」年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集英殿考策問。當時理宗在位時間長,政務漸漸懈怠,文天祥以遵循天意不懈怠作答,長達一萬多字,不起草稿,一揮而就,皇帝親自選拔為第一名。考官王應麟奏道:「逭份答卷古義好像明鏡,忠心像鐵石,所以臣敢為獲得人才而慶賀。」隨即遭父喪,回家。
開慶初年,大元軍隊進攻宋朝。宦官董宋臣游說皇上遷都,人們都不敢說他不對。文天祥當時進京任寧海軍節度判官,上書「乞求斬處董宋臣,使民心一致」。沒有回答,就自動罷職回家。後來逐漸升任刑部郎官。董宋臣再度進京任都知,文天祥又上書極力論說他的罪過,也沒有回答。出朝任瑞州知州,改為江西提刑,升為尚書左司郎官,屢次被諫官彈劾罷免。授任軍器監權直學士院。賈似道聲稱有病,乞求退休,以此要挾君主,降詔不同意。文天祥起草制書,用詞諷刺賈似道。當時接受起草內制都要先遞上文稿,文天祥不遞交文稿,賈似道不高興,讓御史張志立彈劾罷免他。文天祥幾次被貶斥,援用錢若水舊例退休,當時年三十七。
咸淳九年,起用任湖南提刑,因而見到前任丞相江萬里。江萬里一向認為文天祥有氣節,談到國事,擔心憂傷地說:「我老了,觀察天時人事當會生變,我看人看得多了,拯救國運的責任,莫非是在你身上吧?你要努力。」十年,改為贛州知州。
德佑初年,江上告急,詔令天下起兵勤王。文天祥捧著詔書哭泣,派陳繼周征發州中豪傑,聯合溪峒少數民族,派方興召吉州軍隊前來,各位英雄都回應,集中一萬人的軍隊。事情上報,任命為江西提刑安撫使召他進京。友人阻止他,說:「如今蒙古大軍分三路擊鼓前來,攻破京郊,逼近內地,你以倉促集合的一萬多人前往抵抗,這跟驅趕羊群去和猛虎搏鬥又有何不同。」文天祥說:「我也知道會遺樣。但國家養育群臣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急難,徵集天下軍隊,卻沒有一個人一匹馬進京門,我對這種情況感到非常痛心。所以不自量力,要以身殉國,希望天下忠臣義士將會有聞風而起的。以義而勝者謀立功,人數眾多就能成功,這樣國家還能保住。」
文天祥生性喜歡豪華,平常自己享用很豐厚,跟前滿是歌舞伎。這時,自己痛加裁減,將全部家產都用作軍費。每次同賓客幕僚說到時事,往往流淚,拍著幾案說道:「以他人的快樂為快樂以別人的憂愁為憂愁,吃別人的飯要為別人的事去死。」八月,文天祥領兵到臨安,任平江府知府。當時因為丞柑陳宜中未還朝,不派遣。十月,陳宜中到來,才派他去。朝廷議論正要提拔呂師孟任兵部尚書,封呂文德和義郡王,想要靠他們去求和。呂師孟越發傲慢放肆。
文天祥上殿辭行,上疏說:「朝廷容忍約束多,奮發剛斷少,乞求斬殺呂師孟祭鼓,以振作官兵的士氣。」並且說:「宋有鑒於五代的戰亂,削除藩鎮,建立州縣,一時間雖然足夠糾正尾大不掉指揮不靈的弊病,可是國家也因此逐漸衰弱。所以敵軍到一州就攻陷一州,到一縣就攻陷一縣,中原地區失陷,悲痛後悔不及。如今應該將天下分成四鎮,立都督在那裡統領指揮。將廣西加上湖南而在長沙設帥府;將廣東加上江西而在隆興設帥府;將福建加上江東而在番陽設帥府;將淮西加上淮東而在揚州設帥府。責令長沙攻取鄂州,隆興攻取蘄、黃,番陽攻取江東,揚州攻取兩淮,使得地盤擴大國力增強,足夠用來抵抗敵人。約定日期一齊奮擊,有進無退,日夜謀取敵軍。他們防禦增加力量分散,疲於奔命,百姓中間的英雄豪傑又趁機在他們中間出沒,這樣做的話那敵軍是不難擊退的。」當時議論認為.文天祥的論說不切實際,書奏沒有回答。
十月,文天祥進入平江,大元軍隊已經從金陵出發進入常州。文天祥派將領朱華、尹玉、麻士龍同張全援救常州,到了虞橋,麻士龍戰死,朱華帶廣軍在五牧作戰,打了敗仗,尹玉的軍隊也打敗,爭搶過河,拉住張全的兵船,張全的軍隊砍斷他們的手指,都淹死,尹玉帶著殘兵五百人連夜交戰,等到天亮全都戰死。張全一箭不發,逃了回來。大元軍隊攻陷常州,進入獨松開。陳宜中、留夔炎召文天祥,放棄堊江,守衛餘杭。
明年正月,任臨安府知府。沒多久。宋朝投降,陳宜中、張世傑都逃出。於是便任文天祥為樞密使。不久授任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到軍中請求講和,同大元丞相伯顏在皋亭山直言爭論。丞相發怒扣留他,連同左丞相吳堅、右丞相賈余慶、知樞密院事謝堂、簽書樞密院事家鉉翁、同簽書櫃密院事劉岊,一起往北到達鎮江。文天祥和他的門客杜滸十二人,在夜裡逃進真州。苗再成出城迎接,一邊高興一邊落淚說:「兩淮的軍隊足夠用來復興,但二位將帥有矛盾,不能夠聯合罷了。」文天祥問:「有什麼辦法嗎?」苗再成說:「現在先約淮西軍隊前往建康,對方一定全力來抵禦我們西邊的軍隊。指揮東邊各位將領,以通、壺的軍隊攻打灣頭,以高郵、寶應、淮安的軍隊攻打楊子橋,以揚州部隊攻打瓜步,我以船隊直接襲擊鎮江,在同一天內大規模發動。灣頭、楊子橋盡是沿江勢單力薄的軍隊,並且日夜盼望我們軍隊的到來,一攻就能拿下。聯合進攻瓜步的三面,我從江中的一面逼近,即使很有智慧的人也不能替他們想辦法了。瓜步攻下以後,以東部軍隊進京口,西部軍隊進金陵,攔截浙的退路,他們的元帥是可以擒到的。」文天祥連連稱好,馬上寫信給二位制置使,派使臣到各處去約定聯合。
文天祥還未到時,揚州有逃脫回來的士兵說:「暗中派一位丞相進真州勸降了。」庭芝相信這話,以為文天祥是來勸降的。派苗再成立即殺他。苗再成不忍心。騙文天祥出去察看城防,將制置司的條令拿給他看,把他關在門外。在門外很久,再派二路人馬分別偵察文天祥,如果果真是勸降的人就殺掉他。二路人馬分別同文天祥交談,看到他忠義,也不忍心殺他,派二十名士兵替他引路到揚州去,四鼓時分抵達城下,聽到等待開門的人談論,制置司下令防備文丞相很嚴,眾人相視嚇得吐舌,於是便往東進入海路,碰到敵軍,藏在土團牆裹才得以躲過。但是餓得誰都起不來,跟砍柴的人討到些殘羹剩飯。進到板橋,敵軍又來,大家跑到竹叢中藏起來,敵兵進到襄面搜他們,抓住了杜游、金應以後離開。虞候官張慶被箭射中眼睛,身上受了兩處傷,文天祥恰好未被抓住。杜游、金應拿出懷里藏的金子給士兵,得以放回,雇了二名樵夫用筐子抬著文天祥到達高郵,乘海船到達溫州。
聞說益王未即位,於是上表勸說繼位,以塑文殿學士、侍讀的官職召到福州,任右丞相。隨即同陳宜中等人意見不一。七月,以同都督到遼西,於是出發,招收軍隊進入汀州。十月,派參謀官趙時賞、咨議官趙孟濚率領一路軍隊攻取寧都,參贊官吳浚率領一路軍隊攻取雩都,劉洙、蕭明哲、陳子敬都從江西起兵前來會合。鄒濕以招諭副使在寧都聚集軍隊,大元軍隊進攻他,鄒㵯的軍隊戰敗,一同起事的劉欽、鞠華叔、顏斯立、顏起岩都死亡。武岡教授羅開禮,興兵收復永豐縣,不久戰敗被俘,死在獄中。天祥聽說羅開禮死了,為他服喪哭泣致哀。
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軍隊進入汀州,文天祥轉移到漳州,乞求保衛皇帝。趙時賞、趙孟溁也領兵回來,獨獨吳浚的軍隊未到。沒多久,吳浚投降,來游說文天祥。文天祥綁起吳浚,勒死他。四月,進入梅州,都統王福、錢漢英驕橫,斬首示眾。五月,從江西離開,進入會昌。六月,進入興國縣。七月,派參謀張汴、監軍趙時賞、趙孟溁等集眾兵逼近贛城,鄒㵯帶贛州各縣軍隊攻打永豐,副將黎貴達帶吉州各縣軍隊攻打泰和。吉州八個縣收復了一半,惟有贛州攻不下。臨洪各州,都投降。潭趙璠、張虎、張唐、熊桂、劉斗元、吳希奭、陳子全、王夢應在邵、永之間起兵,收復了幾個縣,撫州何時等都起兵響應文天祥。分寧、武寧、建昌三縣的豪傑,都派人到軍中聽候指揮。
元江西宣慰使李恆發兵援救贛州,而且親自指揮軍隊在興國進攻文天祥。文天祥未料到李恆的軍隊突然來到,便帶兵撤走,到永豐投靠鄒濕0鄒濕的軍隊先敗,李恆窮追文天祥不放直到方石嶺。鞏信極力抵抗,全身中箭,戰死。到了空坑,士兵全都潰散,文天祥妻妾子女全都被抓。趟時賞乘坐便轎,後來士兵問他叫什麼,趙時賞說「我姓文」,眾人以為是文天祥,把他抓住帶回,文天祥因此得以逃走。
孫桌、彭震龍、張汴都死在戰場,繆朝宗上吊自殺。吳文炳、林棟、劉洙都被抓住回到隆興。趙時賞大罵不屈,有人受牽連而被抓來,往往揮手斥走,說:「小小簽廳官罷了,抓到這兒干什麼?」因此得以逃脫的人很多。臨刑前,劉洙還有點想替自己辯解,趙時賞叱罵道:「不過一死罷了,何必這樣?」於是林棟、吳文炳、蕭敬夫、蕭燾夫都被殺。
文天祥收拾殘兵跑到循州,駐兵南嶺。黎貴達暗中想要投降,抓住並且殺了他。至元十五年三月,進駐麗江浦。六月,進入船澳。益王去世,衛王繼立。文天祥上表彈劾自己,乞求進京朝見,不批准。八月,加文天祥少保、信國公。軍中瘟疫流行,士兵死亡幾百人。文天祥僅有一個兒子,跟他的母親都死了。十一月,進駐潮陽縣。潮州強盜陳懿、劉興屢次叛亂屢次歸附,危害潮州百姓。文天祥打跑陳懿,抓住劉興殺了他。十二月,前往南嶺,鄒㵯、劉子俊又從江西起兵前來,再次攻打陳懿的黨羽,陳懿暗中引導元帥張弘范的軍隊到了潮陽。文天祥正在五坡嶺吃飯,張弘范的軍隊突然來到,眾人來不及抵抗,都低頭趴在草叢中。文天祥慌忙要跑,千戶王惟義上前抓住他。文天祥吞下龍腦香,卻沒死。鄒颯自殺,眾人扶著他進南嶺後死去。屬下官兵從空坑逃脫的,到遣時劉子俊、陳龍復、蘆明哲、蕭資都死去,杜滸被抓,因為憂愁而死。僅有趙孟灤逃走,張唐、熊掛、吳希奭、陳子全兵敗被俘,全都因此而死。張廬,是廣漢張栻的後人。
文天祥到潮陽,見張弘范,左右命令他下拜,不拜,張弘范便用客禮見他,同他一道進入厘山,讓他寫信招張世傑前來。文天搓說:「我不能捍衛父母,卻教人背叛父母,可能嗎?」還是堅持向他索要招降信,便寫下所作的《過零丁洋詩》給他們。詩的末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范笑著放過了他。厘山攻陷,軍中大宴會,張弘范說:「國家已亡,丞相的忠孝已經盡到,若能改變心意以事奉宋的態度事奉我們皇上,可能仍是宰相。」文天祥悲痛落淚,說:「國亡不能夠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餘罪,難道還敢偷生避死而且有二心嗎?」張弘范覺得他很仁義,派使者護送文天祥到首都。
文天祥在路上,絕食八天,未死,就又進食。到了燕,驛館招待得很豐盛,文天祥不睡,坐著到天明。便轉移到兵馬司,派士兵看守他。當時世祖皇帝常從南朝官員中尋求人才,王積翁說:「南朝人裹沒有比得上文天祥的。」於是便派王積翁宣示聖旨,文天祥說:「國家滅亡,我當殉國。如蒙釋放,能夠以平民回歸家鄉,今後以方外身份充數顧問,是行的。如果馬上要我做官,不光是些亡國士大夫不能同他們謀求共存,而且將自己一生的努力全都拋棄,我有何用?」王積翁想要聯合宋舊官謝昌元等十人請求釋放文天祥讓他為道士,留夢炎不同意,說:「文天祥一出去,再號召江南,那將把我們十個人放在什麼地方!」事情便作罷。文天祥在燕共三年,皇上知道文天祥始終不屈服,同宰相商量要釋放他,有人提出文天祥在江西起兵的事情來說,結果沒有釋放。
至元十九年,有一福建僧人說土星侵犯帝座星,疑心生變。沒多久,中山有個瘋子自稱「宋主」,有兵一千人,想要救迴文丞相。京城也有匿名信,說某天火燒城外葦草,率領兩側士兵起事,丞相可以不必發愁這樣的話。當時強盜剛殺掉左丞相阿金馬,勒令除去城下葦草,將瀛國公以及宋宗室遷移到開平,懷疑所稱的丞相就是文天祥。召進宮中告訴他道:「你還有什麼請求?」文天祥回答說:「文天祥蒙受宋恩典,擔任宰相,怎麼可以事奉第二國?希望賜我一死就足夠了。」但還是不忍心,馬上揮手讓他退下。諫官極力贊成依從文天祥的請求,聽從了他們。一會兒降韶阻止他們,而文天祥已經死了。文天祥臨刑時非常從容,對吏卒說:「我的事情結束了。」向著南方拜別以後就義。幾天後,他妻子歐陽氏收他的屍體,面色如生,享年四十七。他的衣帶中寫有贊文說:「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惟有取義,才能仁至。讀聖賢書,學習何用,從今以後,可以問心無愧。」
論日:從古以來有志之士,想要得大義於天下,不因成功失敗順利挫折動搖其決心,君子稱作「仁」,因其符合天理,即民心之安。商朝衰落,周朝有取代的德行,盟津的軍隊沒有約定就來會合的有八百諸侯。伯夷、叔齊就憑逭兩個男子想要拉住馬而阻止他們,即使是三尺小孩也知道不行。後來,孔子認為他們賢良,就說:「求仁而得仁。」宋朝到德佑亡國了,文天祥往來軍隊中間,起初想要憑口舌勸說保存宋,不能成功,護送兩位孱弱的王子顛沛在嶺海一帶,來謀求復興,兵敗被俘。我朝世祖皇帝因為有天地般寬廣的氣量,既認為他氣節高尚,又愛惜他的才能,留他好幾年,就好像老虎關在籠子里,想盡辦法馴服他,終究沒能成功。看他從容就義,視死如歸,這是因為他有比活命更重要的追求,能不稱他為「仁」嗎。宋朝三百多年,取士的科目,沒有比進士更興盛的,考進士沒有比中狀元更榮耀的。自從文天祥死後,世上那些喜歡發表高論的人,認為科舉不足以獲得偉大的人物,難道是這樣嗎?
B. 初中語文擴展閱讀文言文18篇《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答案
標准答案來了
1.A觸犯抄;B.全部;C.寫;D.允許 2.A 3.本洲依例發火三日。
4.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任意妄為、殘害人民的丑惡行徑。
後面也有人問,我也回答了,是22-30的,以後做到可以抄了
http://..com/question/189454005.html?si=6
C. 初中語文拓展閱讀文言文翻譯
王要進攻楚抄國,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於進諫,就叫他死!」有一位舍人名叫少孺子,想諫又不敢,他就懷揣彈弓到後花園去,露水灑濕了衣裳,這樣過了三個清晨。吳王知道後說:「你來,何苦把衣裳淋濕成這個樣子?」少孺子回答道:「園子里有樹,樹上有蟬,蟬在高高的樹枝上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後。螳螂俯著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蟬,而不知黃雀在它身傍。黃雀伸著頭頸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張開的彈丸。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處,而不顧身後隱藏著禍患啊!」吳王說:「您說得好啊!」於是停止用兵。
D. 初中語文擴展閱讀文言文BBS新一版30篇~43篇的答案
原文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響遏行雲。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用法、意義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
3.翻譯譚乃高壓求反。
4.個故事給你以怎樣的啟示?
5.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麼?
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閱讀訓練
1.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注音並釋義。
①啖粥而讀 音義
②輒以水沃面 音義
③食不給 音 義
④乃至被讒受貶 音義
2.每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譯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
B.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任務。
D.每天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3.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4.這段文字的層次已在文中劃出,請簡要歸納層意。
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所作《岳陽樓記》中的名句,與該文一樣,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1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患記問不若人 ②迨能倍誦乃止
③迨能倍誦乃止 ④詠其文
2.與迨能倍誦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B.才美不外。
C.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用力多者收功遠。 B.其所精通乃終身不忘。
C. 書不可不成誦。 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4.文中獨下帷絕編意思是只有司馬光徇自苦讀。我們學過一個類似的成語也是形容讀書勤奮,這個成語是
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閱讀訓練
1.文中教以書字的書的含義,跟下面哪一句中的書相同?
A.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C.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D.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2. 翻譯句子。
①歐陽修四歲而孤。譯文
②惟讀書是務。譯文
3.就本文而言,歐陽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是
4.歐陽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有一個促進他成長的原因是
王冕僧寺夜讀《宋學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祝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由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閱讀訓練
1.結合文意,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竊入學舍 ②輒默記
③兒痴如此 ④恬若不。
2.與曷不聽其所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只有剩骨 B.滿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愛者甚蕃
3.與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B.必以分人
C.屬予作文以記之 D.以刀劈狼首
5.從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後來之所以成為著名的畫家、詩人,其根本原因是
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
原文
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譯文
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間一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微弱的晨光讀書。這樣一直堅持了十四年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張無垢謫橫浦 ②每日昧爽輒執書立窗下
③就明而讀 ④如是者十四年
2.翻譯劃線的句子。
3.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如是者十四年其寢室有短窗
4.這個故事敘述張九成勤奮學習的事跡。天才出自勤奮這是古今學者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真理,請舉出幾個古今中外的有關這個方面的例子
E. 初中語文擴展閱讀 文言文 64 65 答案(64各自為政
各自為復政 鄭國與宋國一直不制合,兩個國家之間常常戰爭發生。有一次,鄭國又准備出兵攻打宋國,於是宋國派出大元帥華元為主將,率領軍隊迎戰敵人。在兩批人馬交戰前,華元為了鼓舞士氣,於是下令宰殺牛羊,准備好好犒賞將士們,忙亂中,華元一時大初中語文擴展閱讀 文言文 64 65 答案(64各自為政
F. BBS系列·初中語文擴展閱讀:文言文(修訂版)古詩答案80篇到140篇
41 A能夠B所以C白白的D年幼的 2 D 3 (我)一方面羨慕他們有父親,另一方面羨慕他們有學習的機會. 孩子如果有志向,我(願意)免費教你,不要學費。4 為教育下一代無私奉獻的精神。5 學習他貧不喪志、立志求學的精神和他在學習上刻苦勤奮的精神。
42 1B 2B 3這句話雖然說的是小事,但可以用來說明大道理呀。 4他為人真誠、忠厚,作風朴實,謙虛謹慎,待人和藹。
43 A美好B味美C促進D困惑 2A B 3 因此學習以後才能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教別人以後才能知道自己又不理解的地方.4 教與學相互促進。 類比
44 1D 2A 3(如果)晉、楚兩國發生戰爭,(兩軍)在中原地區相遇,(我軍)將退讓九十里;4 感激他,報答他,但堅持原則,始終將國家的主權和領土的完整置於自高無上的地位。
45 1A 靠近;接近B游戲C搬遷D居住 2C 3嬉為墓間之事;嬉為賈人炫賣之事;嬉為俎豆揖讓進退之事.4 環境對人的成長影響很大,要注意改善自己的學習和成長環境,主動避免不良環境的影響.
46 1C 2A 3D
47 1A 2C3 你有一斗半斤的水來救活我嗎? 你竟然說出這樣的話,簡直不如趁早到干魚店裡去找我呢!
48 1D3告誡孩子要團結 4如「人心齊,泰山移」等
49 1A 2B 3 A是 B才 C是 D才 4但鄰居老頭兒向來寬宏大量,從來丟了東西就沒曾在言語和臉色上表現出來. 老頭於是罵(他),他的病的確好了.
50 1B 2A 3讀書不可以不達到背誦的程度,有時在旅途中,有時半夜未睡時,朗誦書中的文章,體味文章的意義,大有收獲.
G. 初中語文擴展閱讀文言文——《慎處》的答案
1.A.相處 B.店鋪 C.嗅 D.謹慎
2.A.代指「的」 B.它的 C.的 D.因此
3.在藏丹的地方被染紅了,在藏漆的地方被染黑了!因內此真正容的君子必須謹慎的選擇自己處身的環境。
4.本文告訴我們,擇友要慎重,因為與什麼樣的人相處,自己也會不知不覺地受其影響。所以我們要認真地選擇朋友,慎重地選擇居處的環境。
H. 《初中語文擴展閱讀文言文》62篇「唇亡齒寒」閱讀及答案。
唇亡齒寒
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寶也。」對曰:「若得道於虞,猶外府也。」公曰:「官之奇存焉。」對曰:「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且少長於君,君昵之,雖諫,將不聽。」
乃使荀息假道於虞,曰:「冀為不道,入自顛轉,伐鄍三門。冀之既病,則亦唯君故。今虢為不道,保於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請假道以請罪於虢。」虞公許之,且請先伐虢。宮之奇諫,不聽,遂起師。夏,晉里克、荀息帥師會虞師伐虢,滅下陽。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庄乎,其愛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公曰:「吾享犯豐絮,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緊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冬,晉滅虢。師還,館於虞,遂襲虞,滅之。(節選自《左傳·僖公五年》,有刪改)
1.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若得道於虞,猶外府也——府:古時國家收藏文書或財物的地方
B.晉不可啟,寇不可玩——玩:把玩
C.今虢為不道,保於逆旅——保:通「堡」,作動詞用,據守
D.師還,館於虞——館:作動詞用,住宿用膳,此處指駐扎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晉萄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太醫以王命聚之
B.宮之奇諫,不聽,遂起師/桓侯遂死
C.晉,吾宗也,豈害我哉/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
D.乃使苟息假道於虞/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虞公不聽勸阻,一意孤行的一組是( )
①虞公許之,且請先伐虢
②官之奇諫,不聽,遂起師
③君昵之,雖諫,將不聽
④晉,吾宗也,豈害我哉
⑤弗聽。許晉使
⑥虞不臘矣
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⑥
D.②③④⑤
4.下列是對原文內容的理解概括和推論,其中不正確的兩項是( )
A.本文寫晉國兩次假道於虞,前略後詳,十分得當。
B.晉國的大夫苟息請求用屈地出產的駿馬和垂棘出產的寶玉作禮物,向虞國借路來進攻虢國,虞公欣然接受,爽快答應,可見自占以來,華夏民族就「禮尚往來」。
C.虞公利令智昏,不聽勸諫,一意孤行,引狼入室,導致國滅身辱,真是咎由自取。他是一個既貪且愚、可鄙可笑的國君。
D.晉獻公虛偽狡詐,以寶物為誘餌,引誘虞公上當,對外擴張,滅掉虢、虞,是一個貪得無厭值得抨擊的國君。
E.宮之奇以「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精心設譬,巧妙勸諫,但虞公始終不聽。盡管無力回天,但他仍然不失為一位善於料事、見識高超的忠誠能幹之臣。
5.將文中畫線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1)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且少長於君,君呢之,雖諫,將不聽。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A
3.D
4.BD
5.(1)官之奇這個人,性格懦弱,不能堅決進諫勸阻,而且從小就和虞君在宮里一起長大,虞君只是對他親昵,即使進諫,虞君也不會聽從的。
(2)虢國是虞國的鄰國,虢國滅亡,虞國必定跟著滅亡。晉國的貪婪的野心不能讓他打開,外敵入侵不能忽視。干一次錯事已經夠了,難道還可以來第二次嗎?俗話所說的「牙床和頰骨相互依存,嘴唇缺了,牙齒就會寒冷」,說的就是虞國和虢國的關系。
I. 初中語文擴展閱讀七年級文言文答案
版本1
[編輯本段]
原文: 有迂氏者,世稱迂公,性吝嗇.籬敗不修,瓦裂不茸.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東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號且詬,詰曰:吾適爾,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為父?何以為夫?"迂公無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後二月,天晴月朗,不見雨兆.迂公嘆曰:"適茸治,即不雨,豈不徒耗資財!"
譯文
[編輯本段]
有一個姓迂的人,世人稱他迂公,性情吝嗇。籬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頂上的瓦片破了也不修理。
一天,半夜下起了大雨,屋子漏雨就像被注了水,妻子和兒子(文言文中的妻子解釋為妻子和兒子。)東躲西藏但還是被雨水打濕了大半身,妻子邊喊邊罵,責問他說:「我嫁給你,是因為你家中富貴,卻沒想到要受這種苦累,你是怎麼當父親的?怎麼當丈夫的?」
迂公無可奈何,第二天,請來工匠把屋子修好。然而,在後來的兩個月中,天氣晴朗無比,看不見將要下雨的徵兆。迂公嘆息道:「剛剛將屋子修好,卻又不見下雨,這不是白白浪費許多工錢嗎?」
寓意
[編輯本段]
這個故事諷刺了缺乏遠見的人,批評了一種目光短淺的人.
版本2
[編輯本段]
原文:久雨屋漏,一夜數徙床,卒無干處,妻兒交詬。迂公急呼匠葺治,勞費良苦。工畢,天忽開霽,竟日晴朗。
公日夕仰屋嘆曰:「命劣之人!才葺屋便無雨,豈不白拆了工費也?」
譯文
[編輯本段]
下了很久的雨房屋漏雨,一夜(之間)多次移床,終於沒有乾的地方,妻子兒子交替著罵。迂公趕忙叫來工匠修理,勞作花費實在辛苦。修好屋子,天忽然開晴了,一直晴朗。迂公整天仰望屋(頂)嘆道:「命運不好的人啊!才修屋便沒有雨,豈不是白花了勞力費用嗎?」
寓意
[編輯本段]
這個故事同樣諷刺了缺乏遠見的人,批評了一種目光短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