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答案100所名校高考模擬金典卷語文綜合測評一
100所名高校模擬金典卷 語文卷一到三答案參考
『貳』 全國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擬示範卷 語文卷(一) 答案
2015年全國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擬示範卷
語文參考答案及評分標准
2014.1
第一部分(27分)
一、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1.C(巧奪天工:指精巧的人工勝過天然,形容技藝極其精巧。)
2.B
3.C
4.A(B緬miǎn懷,淋漓盡致 C 疵cī,非此即彼 D摒bìng,彌足珍貴)
5.D
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6.A(窮:困厄,絕境)
7.B(表被動。A代詞,指吾粲;動詞,到,往。C定語後置的標志;代詞。D作狀語,表反問,為什麼;作定語,什麼。)
8.B(省略成分應為「水中生人」)
9.A(「表現不凡」有誤;在孫河奏請之前,吾粲已為小吏。)
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題共4小題,共35分。
10.(4分)參考答案:文章第②段寫洞口之戰時,面對落水呼救的兵卒,吾粲不顧大船沉沒的危險,救活一百多人。由此看出他是一個果斷、見義勇為的人。
(概括內容2分,說明性格特點2分。意思對即可。)
11.斷句(5分)
桓公入蜀/至三峽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緣岸哀號/行百餘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絕/破其腹中/腸皆寸寸斷/公聞之怒/遂黜其人
(評分標准:標記「/」處,共10處,每斷對2處,得1分;每斷錯2處,扣1分,扣完為止。)
參考譯文:
桓溫帶兵進入川蜀地區,到了三峽,部隊中有人抓到一隻猿崽。那猿崽的母親沿著長江岸邊哀號鳴叫不已,一直追著船隊跑了一百多里還不離開,終於跳到了船上,一跳到船上便氣絕死了。人們剖開它的肚子,才發現它的腸子都斷成一寸寸的了。桓公聽說這件事後大怒,於是罷黜了那個人。
12.默寫(8分)
①風乎舞雩
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③彼竭我盈
④東晉
⑤王羲之
⑥滕王閣序
⑦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⑧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每空1分,有錯則該空不得分。)
13.(18分)
①(3分)A(「因為戰亂」有誤)
②(5分)B(3分) E(2分)(此兩項為比喻句)
③(10分)評分要點:(舉例2分,賞析4分,語言4分。)
四、本大題共3小題,共13分。
14.(5分)B(2分)E(3分)(A是卡爾思考的課題,而非事實;「正在犧牲」不等於「喪失了」;C卡爾是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D文中是先改變大腦神經系統,從而影響人的思維方式。)
15.(4分)
①互聯網從總體上提升了大多數人的閱讀時間。
②互聯網式的碎片化閱讀,讓隨時閱讀成為了可能和習慣。
③電子化閱讀也有可能促發深度思考。
④利用互聯網的互動式和可拓展性,能讓閱讀走得更遠更深入。
(4點,每點1分)
16.(4分)
數據「46.7%」說明小學生的網路閱讀具有普遍性,有一定規模。
(說明數據1分,結合理論1分,提出建議2分。)
五、本大題共3小題,共15分。
17.(4分)B C(B「承上啟下」、「過渡段」、「描繪今日的過年」有誤。C「意在說明母親迷信」有誤。)
18.(5分)說明父親祭祖非常慎重、虔誠(1分),表現了他對先祖的懷念和崇敬(1分),對先祖或神靈護佑的祈求(1分);父親的行為也讓我懂得了對生命的慎重,懂得敬與愛,懂得珍惜和感謝(2分)。(意思對即可)
19.(6分)過年異常熱鬧而忙碌;過年食物豐盛;過年有許多禁忌,感覺神秘;對除夕夜尤其感到意義深重(母親的感謝、懷念和祝願;父親教我懂得了對生命的慎重,懂得敬與愛,懂得珍惜和感謝);有領壓歲錢的歡欣。
(答對1點得1分,答對4點得5分,答對5點得6分。)
六、本大題共2小題,共60分。
20.(10分)(有敘述和描寫4分;有評價2分;語言4分。)
21.(50分)(請參考高考評分標准評分)
『叄』 全國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擬示範卷·語文卷(七) 答案
你還是去貼吧問下…大.家在學.校做都是做紙制.的,根.本不是電,.子的,誰也不版會給你一題權..題..手.打。即使有也要給你找試卷,拍照,上網上傳等麻煩的步驟基本沒人會去做,所..以別..乾等了。
還有就是你可以在網路文庫里搜題目,或者把題目打幾十個字出來用網路直接搜索下,說不定能找到。
『肆』 全國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擬示範卷●語文卷(七)的所有答案
第一題:
這部分內容主要考察的是《念奴嬌·赤壁懷古》的知識點:
《念奴嬌·赤壁懷古》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是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此詞通過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吊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的追念,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功業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之情,同時表現了作者關注歷史和人生的曠達之心。
全詞借古抒懷,雄渾蒼涼,大氣磅礴,筆力遒勁,境界宏闊,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給人以撼魂盪魄的藝術力量,曾被譽為「古今絕唱」。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當時作者四十五歲,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余。蘇軾由於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而被貶,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於是四處遊山玩水以放鬆情緒。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此處壯麗的風景使作者感觸良多,更是讓作者在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因寫下此詞。
『伍』 智慧上進.名校學術聯盟—高考模擬信息卷&押題卷語文
微信號e家長圈表示,您的問題好像沒有說清楚,所以不知道該怎麼幫到您。
『陸』 全國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擬示範卷語文卷三
第一題:
這部分內容主要容考察的是《次石湖書扇韻》的知識點:
宋代文學家、音樂家姜夔的詩作。此詩首句寫詩人「往石湖」,描繪范成大隱居處蘇州石湖的景物;次句寫詩人漸行漸近「到石湖」;第三句寫詩人「在石湖」和范成大接談;末句「贊石湖」,表現范成大的君子情懷。全詩惜墨如金,描繪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圖卷,並傳達出畫筆難於表現的情韻。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夏,范成大歸隱石湖後的第一個生日,姜夔從湖州趕往石湖祝壽。他在看了范成大手中扇子上的題詩以後,作了這首《次石湖書扇韻》來抒發他的感受。范成大的原作題扇詩已佚。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綠水環繞,清幽靜雅的畫面。這幅畫面是由小橋、曲水、村落、岸閣、綠萍、荷花、人家、院門等景物,有機組合構成的。
『柒』 100所名校高考模擬金典卷 語文(十一)(十二) 金太陽教育研究語文研究所
我只找到了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中國的兩河文明
近幾十年來,在長江流域發現了不少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銅器時代的考古遺址。於是,有人借用一個老詞兒,稱中國的上古歷史是又一個「兩河文明」。
中國的「兩河」,比原來常說的「兩河」即西亞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要長大得多,兩岸也遼闊得多。中國的「兩河文明」需另有個說法。
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歷史上有蘇美爾等古老文明發祥,兩河合力澆灌,養育出燦爛成就。兩條河在人文發展上有明顯的「一體化」特點。
中國的黃河、長江,在養育早期文明方面,很難說一體化。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不同,是兩大類各自成長的原始文化,互不統屬。即使到了銅器時代,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人文關系也不是那麼清楚。最早何時共尊一個王權,還是個尚待研究的問題。不過顯而易見的一點是,黃河、長江的統一比西亞那兩河的統一要難得多,也偉大得多。
在中國早期國家階段,所知力量最大的王權,即夏朝和商朝,都在黃河流域。黃河流域的夏王權勢力是否曾到達長江流域,歷史學家對此多抱懷疑態度。商朝的勢力到沒到長江,本來也是否定的人多,贊成的人少,但是最近幾十年來的考古發現提供了一些有利於贊成派的觀點,問題開始變得有趣。
首先是1974年湖北黃陂龍城商代遺址的發現,各種銅器、陶器的風格與鄭州商朝都城遺址的相同。根據這些實物證據推測,很可能是黃河流域商朝的一支貴族率人來到這里築城定居。如果這位貴族不是偶然來到這里,而是履行商王的一項部署,那麼我們可以說黃河流域商朝的王權到了長江。
不過,盤龍城商朝據點的政治意義,必須有更實際的經濟、軍事或信仰的說明,才站得住。無端的領地擴張在商代是不應存在的。在長江流域,不斷有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發現,猶如驚人重筆勾勒出長江流域的銅器文明,最有名的當屬江西新干大洋州、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在考慮盤龍城商朝據點的戰略意義時,一批商周時代的銅礦遺址在長江中游的發現尤其值得注意,它可能提示著北方早期王權覬覦長江的一個重要原因。以文明特徵而論,沒有銅器不成商朝,商王朝對銅礦資源的控制一定不吝代價。所以一些考古學家推測,盤龍城商朝據點與控制長江中游的銅礦可能有關系。經濟的需求(銅礦)導致政治行為(諸侯據點),在理論上沒有問題,在史實上也很有可能,也許黃河與長江的政治結合就是這樣開始的。
1. 聯系全文,下列對「另有個說法」含義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與西亞兩河文明比較,中國的兩河文明在人文發展史早期「一體化」的特點不明顯。
B.中國的兩河流域不像西亞的兩河流域那樣,文化上互相統屬,政治上共尊一個王權。
C.西亞兩河文明比較,中國的兩河文明「一體化」過程是一個艱難的歷史過程。
D.中國的兩河流域不像西亞的兩河流域那樣,合力澆灌,共同養育出燦爛的文化成就。
2.下列可作為兩河「共尊一個王權」的最重要證據的一項是
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盤龍城築城建立據點。
B.在湖北黃陂發現的盤龍城據點有重要戰略意義。
C.長江流域不斷有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發現。
D.長江中游地區發現了一批商周時代的銅礦遺址。
[解析]1.B。(本文並沒有否定中國的兩河文明「共尊一個王權」的史實,只是認為中國兩河文明共尊一個王權的時間要比西亞晚,且艱難得多。) 任何地區的統一都必須具備這兩種需求,這不能成為中國兩河統一難於西亞兩河的原因。A西亞兩河相距不遠,地理、氣候等條件也就相近,經濟因素也比較接近,因此統一難度要低於中國兩河流域。B相距遙遠,政治上要加以控制,難度自然較大。C西亞的文化是「一體化」的,政治上的統一自然要比文化互不統屬的中國兩河容易得多。)
2.D。(「政治意義,必須有更實際的經濟說明」,「銅礦遺址」就是一種「經濟說明」;而且這些「銅礦遺址」是「商周時代」的。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盤龍城築城建立據點」只是一種推測,不是證據。B具有戰略意義不是證據。C雖然「有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但如果不能確證這些遺址的風格與北方王朝的相同,則不足以說明北方勢力已到達長江流域。)
呂本中
病起多情白日遲,強來庭下探花期。
雪消池館初春後,人倚闌干欲暮時。
亂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麥自無知。
池邊垂柳腰支活,折盡長條為寄誰。
這首詩抒寫病後看花,感到春意盎然,而興起了寂寞懷人之情。
起聯「病起多情白日遲,強來庭下探花期」,寫病後起來看花。首句點明時令。「遲」即遲遲,和舒貌。《詩·七月》: 「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多情」指「白日」,意思是說,春日留戀大地,不肯西落。室外春光和舒,自覺有些情趣,就勉強走下庭階,看一下園花開得怎麼樣?
頷聯寫室外初春景物。春到人間,和風拂煦,池館里的積雪已逐漸消融。獨倚闌干,縱目凝望,看到滿園勃勃生機,竟不肯離去,一直到夕陽西下的時候。詩人之戀春情懷於此可見。張九成極贊此聯,認為「可入畫,人之情態,物之容態,二句盡之。」
頸聯繼續寫景而寓有感慨。一眼看去,花間有不少狂蜂浪蝶,正在著意采春。而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中,卻顯得冷落凄涼。「兔葵燕麥自無知」句暗用劉禹錫寫看花詩而被貶的典故。劉禹錫在《再游玄都觀》詩的序文中說: 「重遊玄都觀,(桃花)盪然無一樹,惟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耳。」就詩意推測,上句的亂蝶狂蜂當隱寓以前夤緣鑽營的人,下句兔葵燕麥借指後來失勢無依的人。一說「有意」,一說「無知」,兩句不但屬對精工,而且寄慨遙深,耐人尋味。
末聯從池邊垂柳引起懷人之意。我國古代有折柳送別的風俗。池邊垂楊,萬縷千條,迎風飄盪,如同妙齡舞女,腰肢婀娜,大有情致。但是我的友人卻天各一方,有的且音訊久疏,即使折盡長條,又將送給誰呢?不由得迷惘萬分!
這首詩以情景交匯的藝術表現手法寫病後看到的早春風光,並抒發自己的情懷,其中憂國惜亂之情亦隱寓於字里行間,可看出作者耿直、明朗的愛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