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蜀相》課後習題答案
1.此詩寫詩人在諸葛祠弔古,但題為「蜀相」而非「諸葛祠」,有何深意?
2.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人間詞話》)參考此說,說說「映階碧草白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這一聯中,哪兩個字與境界的關系最為密切,為什麼?
3.杜甫用「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兩句來概括諸葛亮一生的功業,你認為准確嗎?你最佩服和崇敬諸葛亮的哪一方面?
4.「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的「英雄」指什麼人?
【答案】
1.詩人寫這首詩,是為了追思、仰慕、欽敬諸葛亮。寫武侯祠,是因為「蓋千古人物,莫可親承;廟貌數楹,臨風結想」,可以由祠寫到諸葛亮。寫祠是為了寫人,因此題為「蜀相」。
2.「自」「空」二字與境界的關系最為密切。三、四兩句中,「映階碧草」「隔葉黃鸝」呈現了一幅春景,但對這盎然春意,作者卻有獨特的感受:祠廟寂寥冷清,只有詩人形單影只、孤寂傷懷。這兩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於「自」「空」二字的巧妙運用。
3.用這兩句概括諸葛亮一生功業,十分准確。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統一天下的大計,輔助劉備開創基業、建立蜀漢,又輔佐後主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般說來,人們最崇敬和佩服諸葛亮的,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機妙算,大智大慧。
4.「英雄」指那些壯志未酬而含恨終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詩人自己,從小立志干一番事業,卻鬱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貳』 語文選修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湘夫人課後習題答案
全篇依託水神祭祀中降神,迎神,娛神,送神四個基本步驟,大致可分為四節;
第一節寫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飄然降至湘水北岸的小洲,但期約未遇,心中充滿憂傷。
第二節描述湘君對湘夫人的焦灼期待和反復追尋,表現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
第三節鋪敘湘君築室水中以迎接湘夫人的情景,顯示出對理想愛情生活的無比嚮往。
第四節寫想夫人終究沒有來,湘君十分遺憾地蔣衣服投入水中,以寄託對湘君夫人的思念。
這手詩運用多種抒情方法,細致入微地表現出人物的心力描寫活動和內在情感。第三段十六句,鋪敘湘君在水中裝修新房以迎娶相夫人的情景。這是在失望與希望的交織中,從恍惚神志中生發出來的虛幻空間。先寫築室建房、美飾洞房,再寫彩飾門廊、迎接賓客,極盡排場,百般美化,物色華麗,情調歡快,充分顯現出湘君對理想愛情生活的執著追求。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寫景如畫,彷彿一幅秋風圖。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見之水波、木葉,寫出不可見之裊裊秋風,寫風而有畫意。
此詩寫湘夫人對湘君的等待和思念。以候人不來為線索,寫湘夫人等待過程中期待 / 焦慮 / 彷徨 / 惆悵甚至怨望的情感,執著纏綿的愛戀之情與憂傷抑鬱的悲劇氣氛糅合,是這篇作品情感的突出特點。作品主要通過景物描寫 / 想像 / 幻覺表現主人公心理活動。描繪景色:秋風吹拂,洞庭湖水波粼粼,湖邊,片片黃葉飛舞飄落凄清迷朦
的秋景中,美麗的湘夫人降臨北渚,極目遠望,愁思縈懷。景色既點明環境,渲
染氣氛,與詩纏綿執著之情融會,組合惆悵凄迷彌漫悲劇氣氛的意境。想像幻覺:因痴生幻,鳥兒集萍中,魚網在樹梢。不合常理的幻景隱喻有約不來、事與願違;遙想會面情景:在水中築起愛巢,用芳香的蘭草覆蓋屋頂,用
紫貝裝飾牆壁,把芳椒撒滿整個中堂。即景生情,見眼前芬芳的蘭草而想到所思,情感隱藏在心卻無法傾訴。
『叄』 語文選修 祭十二郎文 課後題答案
《祭十二郎文》課後練習參考答案
一、這篇文章把對十二郎的沉痛悼念之情和瑣碎的家事訴說交織在一起。有現在的事,有往昔的事,有未來的事,有回憶中的事,有猜想中的事。這些事隨著作者聽到十二郎去世的噩耗,一齊紛至沓來。試從作者情感和思緒發展方面把握文章的脈絡,概括各段(不含首尾兩段)內容,探究段與段之間的聯系。
參考答案:
第2段,敘寫「兩世一身,形單影只」的身世之悲。
第3段,回顧叔侄二人三別三會的經歷。
第4段,「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陳述自己抱憾不已的心情。
第5段,坦陳噩耗傳來時自己由不信到最終確信的心理變化過程。
第6段,感慨自己未老先衰,將「從汝而死」。
第7段,孩提尚幼,「冀其成立」。
第8段,猜測老成的死因。
第9段,揣測老成的死期。
第10段,交代對老成身後事的安排。
第11段,再次抒發自己對老成之死的無限悲痛之情。
第2、3段,主要是回顧自己和老成的身世和往日的聚散情況;第4~9段,主要是表達自己在得到老成死訊後的痛苦心情;最後兩段是交代老成後事的安排,再次祭奠亡靈。由於作者情緒的激動以及生活經歷的坎坷,所要書寫的內容很多,所以文章乍看起來似乎往復重疊、散漫錯綜,實際上卻是氣脈不斷,一種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貫串始終。
二文章第五段,一共用了三個「邪」字,三個「乎」字,四個「也」字,五個「矣」字,揣摩它們的用法,說說它們在表達思想情感上的作用。
參考答案:
這一段寫了噩耗傳來時作者復雜、變幻的心理活動。「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一連用三個「邪」字表現了他乍聽到噩耗時的分外意外、震驚,以至懷疑消息的可靠性的心理狀態;接著追問道:「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他不相信神靈不明,上天無道,連用三個「乎」字的反問句強化了質疑的語氣。由於驚疑、悲痛,而神智恍惚,他感覺像是在夢里一樣;待稍稍冷靜一些後,他仍然覺得老成已死的消息是誤傳。下面他又重新思考、分析說:「未可以為信也!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前三個「也」字帶動了三個判斷句,強調消息的不可信,但是最後一個「也」字卻把語氣由不能相信轉換到不得不相信上來,自己身邊的書信為他切實地證明了老成的死是肯定無疑的,他只能去面對這殘酷的現實了!「嗚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不克蒙其澤矣。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五個「矣」字表達的是肯定、無奈的語氣。句句緊扣前面的追問,自己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卻得到了現實的無情的印證。天意難料,天理難推,神明不明,壽者不知(壽命不可預知)。這些語氣助詞的運用強化了這一段情感發展變化的節奏,也准確地抒發了作者強烈的不願相信、不能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失去親人的悲痛感情。
『肆』 人教版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課後題答案
大唐王朝國力空前強盛,國家從長期分裂復歸於統一,封建經濟和文化獲得了充分發展的良好條件,再加上朝廷在各方面採取了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尤其是確立了以詩賦取土的科舉制度,打破了魏晉以來門閥對仕途的壟斷,使大批有才華的寒門子弟脫穎而出,最終創造了唐代文學的空前繁榮 。有唐一代作家作品數量之多,成就之高,影響之大,都是前未曾有的。 唐代詩歌堪稱一代文學標志,中國古典詩歌的頂峰,是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初、盛、中、晚各期都名家輩出,大家紛呈。詩歌創作幾乎遍及社會各個階層的男女老少,《全唐詩》收錄的詩人就有兩千餘家,詩作近五萬首,而實際遠不止此數。 初唐時期,宮廷詩歌承齊梁余風,流行靡麗軟艷的「上官體」詩。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和稍後的陳子昂,上承漢魏風骨,力掃齊梁宮體詩頹風,使唐詩開始由宮廷走向社會,由艷情轉向現實,由靡靡之音變為清新健康的歌唱。同時的宋之問和沈佺期在詩歌的形式上也做了大膽的探索,他們共同為唐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史稱盛唐,這一時期出現了兩大詩歌流派和我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以王維、孟浩然、儲光羲等人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上承陶淵明、謝靈運而別開生面。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收在《輞川集》中的五言絕句,如《鹿柴》、《辛夷塢》等,善於將繪景狀物與闡發禪趣相結合,意境幽美,藝術精妙。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等人為代表的邊塞詩人,詩風剛健。韻味深長,唱出盛唐強音。高適的《燕歌行》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七言歌行體詩,描繪雄奇的邊塞風光和艱苦的軍旅生活,或悲壯渾厚,或奇逸峭拔,都是唐代邊塞詩的佳篇。李白與杜甫是古今詩壇的「雙子星座」。李白詩歌豪放飄逸,史稱「詩仙」。如《將進酒》、《行路難》、《蜀道難》,無不顯示了詩人獨特的情感色調和藝術個性。杜甫詩歌號稱「詩史」,風格沉鬱頓挫。他用詩歌創作抒發了憂國憂民之心,象《三吏》、《三別》這樣的詩歌,實錄了唐王朝由盛轉衰過程中一系列重大的事件,最負盛名。那些優美寫景述懷詩,也不忘憂國憂民,如《登高》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伍』 高中語文選修古代詩歌鑒賞賞書憤課後習題答案
這位同學,要知道在網上答題的大多都是已經原離中學時期的人了,而且各個地區教材都不一樣,你丟個這樣的題目就讓人家幫你答題,就算有心也無力啊
『陸』 語文選修 文章寫作與修改 課後習題答案
復制對應考試題的題目,然後粘貼到 手電筒校園,公z號,系統會自動返回答案
『柒』 求高中必修1-5語文課後習題答案!急!!!
高中語文必修3《老人與海》課後習題2
第一問:這段描寫沒有一個比喻句和形容詞,專但鯊魚屬來勢兇猛快捷形式的緊迫去立刻站實在讀者面前清新洗練的敘述文字和反復錘煉的日常用語,使人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它鮮明的體現了海明威文字的特點,如避免使用過多的描寫手法和形容詞,沒有華麗的辭藻,句子簡短,詞彙准確生動等。
第二問:這里所寫的是老人和鯊魚搏鬥的情景,多用動詞,鮮明生動。他將形象與讀者的距離縮短到最低限度,這些描寫本來都是老人的所見所聞,但讀者讀來會不由自主的生出同樣的感覺,同驚恐,同緊張,同喜悅。這種感情作者並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們凝結在簡單、迅速的動作中,蘊涵在自然的行文中,由讀者自己去體會,顯示了海明威高超的語言表現力。
『捌』 高二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書憤》課後題答案
《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一、注釋:1、書憤:抒發義憤。 書:寫 2、樓船:戰艦 3、瓜洲渡:地名,今在鎮江對岸。 4、大散關:地名,在陝西寶雞縣西南,為宋金交界處。 5、塞上長城:作者自比。6、堪:可以。伯仲間:兄弟之間。意為相差無幾
二、討論問題:陸游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本詩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個特點,試加以分析。
明確:「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斗: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衛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斗恢復失地的強烈願望。
三、學生思考:如何理解「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詩?
明確:這是詩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並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四、探究課題:關於「中原北望氣如山」中的「氣」的理解。
觀點一:「氣如山」即「積憤如山之重」。「氣」即悲憤。
觀點二:「氣」為「豪壯之氣」,理由是:①從前後詩意看。首句言早年不知道恢復中原之事甚為艱難,所以在北望淪陷的中原時,不禁豪氣干雲,如山般壯偉堅強,前後兩句構成因果關系。如果把此「氣」解為「悲憤」,則割裂了兩句詩間的語意聯系。頷聯「承」首聯而來,寫南宋軍隊抗擊金兵侵犯而水陸俱勝的史實,同時也回顧了自己的特殊經歷,大有一展抱負之勢,是「所如山」的形象再現。②從表現手法上看。「氣」釋為「悲憤「,表面上點明詩題中的「憤」字,其實這樣反使詩意直白淺露,不夠含蓄蘊藉。同時,與「塞上長城空自許」無法構成照應和對比。「氣」釋為豪壯之氣,與「塞上長城」之志相互輝映,詩人昔日之「氣」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許」,在今昔對比中更強烈地抒發了歲月蹉跎,壯志難酬的深沉感慨。「氣」作豪壯之氣講,不僅使上下詩意貫通,結構謹嚴,而且更有力地抒發了詩人胸中郁積的「悲憤」之氣。
五、點評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郁憤之情也。
「國仇未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里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麼國必成全於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於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郁憤?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後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生遭遇戰。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何啻於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盪詩才。「樓船」(雄偉的戰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於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再看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並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於這無奈了。 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閑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六、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
曾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
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
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
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
有誰能像諸葛孔明那樣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