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八年級上冊語文 《三峽》的復習提綱
一、文學常識
1、《三峽》選自《水經註疏》。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
2、作者酈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撰《水經注》。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二、文言詞語
1、通假字 [闕]通「缺」,空缺。
2、一詞多義[絕] ①沿泝阻絕[斷,斷絕] ②絕巘多生怪柏[極] ③哀轉久絕[停止;消失]
3、詞類活用①乘奔御風[飛奔的馬] ②素湍綠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4、常見短語[略無]毫無。略,幾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 [夜分]半夜。[榮]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屬引]連續不斷。屬,連續。引,延長。
5、其他詞語
[嶂] 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日光。這里指太陽。[襄]上。 [沿]順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時。 [宣]傳達。 [雖]即使。 [御]駕,乘。 [疾]快。 [素]白色。[回]迴旋。[巘] 險峻的山崖或山峰。[漱]沖刷。 [旦]早晨。 [肅]寂靜。 [哀]悲哀。 [轉]婉轉。 [沾]沾濕。 [三]表示概數。
三、問題探究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2、第一段總寫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1)峽長(七百里)嶺連(連山,略無缺處)(3)山高峽窄(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第一段中三峽的山具有怎樣的特點?
山高嶺連,岸偉峽險(或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4、「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一特定環境下的情景綜合表現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山的「連」「高」「窄」。
5、第一段作者採用了什麼寫法表現三峽的特點?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6、三峽的夏水有何特點?
(1)水漲(襄陵,沿泝阻絕)(2)流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7、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麼?這是什麼寫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詩?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漲流急,也突出了三峽夾江對峙、狹窄險要的特點。寫法:側面描寫。想到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8、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峽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寫的?表現了三峽怎樣的季節特點?
抓住了碧水、怪木、飛瀑來寫的。表現了春冬三峽的風光秀麗。
9、總括春冬之景的四個字是什麼?
清榮峻茂。
10、「良多趣味」表現在何處?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11、第四段寫什麼季節的景色?作者是從哪一角度寫景的?表現了景物什麼特點?
秋季。聽覺。表現了幽靜、寂寥、凄異的特點。
12、「漁者歌」有什麼作用?
說明猿聲凄涼、悲哀,從側面渲染了秋天蕭瑟、肅殺的氣氛。也暗含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13、作者為什麼先寫夏水?又為什麼先寫山,後寫水?
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
為寫水勢,先寫山勢,為寫水設置了條件或為下文作鋪墊,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14、分別概括三峽夏、春冬、秋三段時間三峽景物的美點。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15、第一段和後三段是什麼關系?
總分關系。
16、本文在語言運用方面有怎樣的特點和作用?試作簡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很有節奏感。語言精練,表現力強,充滿生氣。
17、作者是如何從不同的季節景象來描寫江水的特點的?
夏天,寫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險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險和疾速的特點。
春冬之時,水退潭清,景色秀麗,突出了三峽春冬景色的清麗的奇秀。
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靜,水枯氣寒冷以高猿哀鳴襯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
五、譯句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即使乘上飛奔的駿馬,駕著風,也沒有船行的速度快)
3、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 (到了夏天的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船隻都被阻擋在這里了。)
4、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影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5、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懸泉和瀑布在山峰之間飛流沖盪。)
6、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每當到了天氣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得一片清涼和寂靜。)
8、常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時常有站在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凄涼。)
9、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空曠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
一、積累與運用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闕( ) 湍( ) 澗( ) 曦( ) 嘯( )
溯( ) 漱( ) 嶂( ) 襄( ) 屬( )
2.填空題。
①《三峽》選自《 》,三峽是 、 和 的總稱,在重慶市 和湖北宜昌之間。作者 ,字 , (朝代)
學家。
②《三峽》一文中總寫三峽地貌的句子是: ,
, 。 , , , 。
③故漁者歌曰:「 , 。」
3.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①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
②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
③絕巘多生怪柏( )
④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 )( )
⑤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 )
⑥猿鳴三聲淚沾裳( )
⑦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
⑧自三峽七百里中( )
4.區別下列加點字的古義和今義。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義: ,今義:
②或王命急宣 古義: ,今義:
③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古義: ,今義:
5.解釋下列詞句:
① 重岩疊嶂:
②素湍綠潭:
③清榮峻茂:
④林寒澗肅:
⑤晴初霜旦:
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⑦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二、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後問題。
(一)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6.解釋詞語含義。
①略無 ②嶂 ③蔽 ④曦
7.本段寫出了三峽的什麼特點?
8.結合有關語句,說一說三峽兩岸山有什麼特點。(試用兩個字概括)
9.「重岩疊嶂」和「隱天蔽日」兩句寫景角度有什麼不同?
10.「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的表達作用是什麼?
(二)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1.概括上文三段內容的大意。
12.試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樣描寫夏天水勢特徵的。
13.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寫作思路。
14.作者寫三峽秋景抓住了什麼事物?突出了什麼氣氛?
15.《三峽》一文中有「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兩句,由此我們可以聯想起李白的一首詩,這首詩的內容是什麼?請在下面默寫出來。
16.討論:作者寫三峽四季景色時,為何沒有按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而先寫夏季景色。
《三峽》同步練習參考答案
一、1.quē tuān jiàn xī yǎn xiào sù shù zhànɡ xiānɡ bēn zhǔ
2.①水經註疏 瞿塘峽 巫峽 西陵峽 奉節 酈道元 善長 北魏 地理
②自三峽七百里中 兩岸連山 略無闕處 重岩疊嶂 隱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見曦月
③巴東三峽巫峽長 猿鳴三聲淚沾裳
3.①真、實在 ②通「缺」,中斷 ③極高的 山峰 ④順流而下、逆流而上 ⑤飛奔的馬 快 ⑥幾 ⑦消失 ⑧從、在
4.①如果 自從 ②有時 或者 ③即使 雖然
5.①重重的山岩,層層的峭壁 ②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 ③水清、樹榮、山高、草盛 ④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 ⑤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 ⑥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⑦即使騎上馬、駕著風也不如它快。
二、(一)6.①毫無 ②峭壁 ③遮蔽 ④日光,這里指太陽
7.山高嶺連,中間狹窄。
8.連和高
9.重岩疊嶂,就山本身的狀態寫其高,是俯視所得;而隱天蔽日,以天和日襯其高,是仰視所見。
10.以特定條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綜合表現三峽的特點。
(二)11.①段寫夏季三峽情景:水漲流速,交通阻斷 ②段寫春冬時三峽情景:水退潭清,風景秀麗 ③段寫秋天三峽情景:水枯氣寒,猿鳴凄涼。
12.先從正面落筆,後分兩層來寫:以「沿泝阻絕」概括水勢險惡;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給人具體印象。又加上奔馬和疾風的比喻,則給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3.先寫俯視江中所見,後寫仰視所見,由峽底寫到山上,最後作者總結,狀寫了四種景物。
14.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肅殺的氣氛。
15.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16.答案要點: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將「夏水」為首來寫。
『貳』 初二語文課文《三峽》習題答案
課堂實錄一段,希望能夠幫到你。
生:大壩建成以後,在一定流域內水位會有所升高,"兩岸連山,略無闋處"這一景觀會有所變化,三峽上游會出現又一個秀麗的千島湖.
生:大壩建成以後,"夏水襄陵,沿泝阻絕"的情況就不會出現了,有大壩來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證水道的暢通,無論是豐水還是枯水的季節,航運都不受影響.
生:大壩建成以後,"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為大壩蓄水會導致污染.
生:我不同意剛才那位同學的說法,大壩蓄水可以增加三峽對下游清污,排污的能力,使三峽的水更加清澈,美景依舊.
生:大壩建成之後,遊客可以到達以前難以到達的山林深處,會嚇走猿猴,"高猿常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的景象就會消失了.
生:大壩建成之後,水被攔起來,就不能打漁了,"漁者歌曰"的景象就看不到了.
生:我不同意剛才同學的看法.大壩控制水的流量,流域之內風平浪靜,水量豐盈,有利於漁業的發展,打漁的人應該更多,打到的魚也應該更多.
師:那漁者就要改唱"巴東三峽巫峽長,打漁歸來喜洋洋"了.
生:我認為三峽的漁民即使不用打漁了,三峽也應該保留打漁的景觀,這樣即可以保留三峽的原貌,還可以吸引更多的遊客.
師:講得非常好,對歷史遺跡的保留確實是人類在改造自然過程中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三峽大壩的建造是人類對自然的偉大改造,它和自然的和諧共處,是最偉大,最令人感動的一處景觀.
師:三峽即將發生許多變化,那麼,這個新的三峽和酈道元筆下的三峽相比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
(學生們各有各的想法,有喜歡新三峽的,有喜歡舊三峽的,有兩者都喜歡的.)
師:其實,它們各有各的美.遠去了的,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個現代而又更加壯美的三峽.雖然,美麗不會永遠,但文明總要進步,當眷戀之手告別千年的風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恆的贊美.
『叄』 語文《同步》《三峽》答案
不要偷懶,自己做。
『肆』 課內語文讀三峽參考答案
1、解釋加點字
①略無:毫無。②「闕」通「缺」中斷。③亭午:正午。
④夜分:半夜。⑤曦:日光,這里指太陽。⑥襄:上。
⑦沿:順流而下。⑧溯:逆流而上。⑨或:有時。
⑩奔:這里指飛奔的馬。⑾疾:快。⑿素湍:白色的急流。
⒀回清:迴旋的清波。⒁絕巘:極高的山峰。⒂飛漱:急流沖盪。
⒃良:真,實在。⒄肅:肅殺。
⒅屬引:接連不斷。屬,動詞,連接。引,延長。⒆沾:浸濕。
(20)沿泝阻絕。斷。(21)絕巘多生怪柏。極高。(22)哀轉久絕。消失
2、翻譯。①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住天光日影,如果不是正午或夜半,是看不見太陽和月亮的。)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③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懸泉和瀑布在那裡飛流沖盪。)
④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樹榮、山高、草茂,有很多的趣味。)
3、一段概述了三峽的全貌。「七百里」三字點明(三峽之長)「兩岸連山」二句寫(山多)「重岩疊嶂」二句寫(山高),「自非亭午夜分」二句寫 (谷深),突出了整個三峽的雄偉氣象。
4、 作者從(水勢)突出三峽夏季景色,先寫了江流的浩渺險惡,然後寫(江水之急)
5、 第四段寫秋景,運用了(正面與側面描寫)結合的寫法,其中正面描寫的一句是(林寒澗肅),側面描繪渲染了秋景的肅殺氣氛,也融入了作者的(個人感受)。
6、 本文作者從哪些方面描繪三峽雄偉秀麗的風光?抓住了三峽的什麼特點?
第一段總寫三峽的山,描述峰高谷深的險要地勢。第二、三、四段寫水,分別寫三峽江水四季變化的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峽山高水險的總特徵。
7、文中寫江水清澈的句子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8文中有「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可使我們聯想李白的哪句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9、請概括出2、3兩段的景色特點。
1、寫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勢兇猛迅疾的特點;2、寫春冬季節的景色,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點。
10、三峽適合修水利發電站。請從文中找出兩個理由,先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並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
理由一,水流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理由二,落差大(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11、出自本文的成語:重岩疊嶂
望採納
『伍』 初二語文作業本《三峽》答案
【課題】 27. 三 峽
【題解】選自《水經注》。三峽,指長江上游的瞿(qú)塘峽、巫(wū)峽和西陵峽。
【作者】酈(lì)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范陽涿(zhuō)縣(今河北涿(zhuō)州)人。
【原文】自[在]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一點沒有,完全沒有]闕[quē,斷缺。現在寫作「缺」]處。重岩(yán)疊嶂[zhàng,像屏障一樣的山峰],隱[遮蔽]天蔽(bì)日。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見曦(xī)月[日月。曦,早晨的陽光,這里指太陽]。至於夏水襄(xiāng)陵[漲上山陵。襄,上。陵,大的土山],沿[yán,順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阻絕。或王命急宣[如有君王的命令急於傳達。宣,宣布,傳達],有時朝(zhāo)發白帝[即白帝城,在今重慶奉節東],暮到江陵[地名,在今湖北荊州],其間千二百里,雖[即使]乘奔御風[騎著快馬,駕著風。奔,這里指賓士的快馬],不以[如此,這么]疾[快]也。春冬之時,則素湍(tuān)綠潭[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深水。素,白色。湍,急流的水。潭,深水],回清倒影[迴旋著清波,倒映出(各種景物的)影子]。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巘,山峰]多生怪柏,懸泉[從山崖流下的像是懸掛著的泉水]瀑布,飛漱[shù,沖盪]其間,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峻、草茂。意思是江水清澈,兩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良[確實,實在]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天剛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林寒澗(jiàn)肅[山澗顯得寂靜。肅,寂靜],常有高猿[高處的猿]長嘯(xiào),屬(zhǔ)引[連續不斷。屬,連綴(zhuì),連續。引,延長]凄異,空谷傳響[空曠的山谷傳來回聲。響,回聲],哀轉久絕[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絕,斷絕,消失]。故漁者歌曰:「巴東[地名,在今重慶東部]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在三峽七百里的(沿途)中,峽谷的兩岸都是山連著山,沒有一點缺口。重疊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見到日月的。
到了夏季,江水上漲,淹沒丘陵,順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絕。有時遇到皇帝命令急需傳達,早上從四川的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湖北的荊州。這中間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即使是乘御快馬疾風,也沒有這樣迅疾。在春冬季節,則有白色的急流清波迴旋,綠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之上,大多生長著奇形怪狀的松柏;懸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巒間飛速沖盪,更顯出水清山峻,草木茂盛。(這情景)給人帶來無限的情趣。
每逢到了天氣放晴或降霜的早晨,在凄清的林木、靜寂的澗谷中,常常聽到高處傳來猿猴的叫聲,凄厲異常,綿延不息。(那叫聲)在空谷中鳴盪,哀婉凄切,久久不絕。所以,打魚的人往往唱道:「巴東三峽哦,巫峽最長;聽那綿綿不息的猿猴叫聲哦,不禁淚濕衣裳。」
【內容】這篇課文是酈道元為《水經·江水》所作注釋中關於三峽的一段,但不失為一篇很好的古代寫景散文。文章先寫山勢。在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描寫其連綿不斷,概無斷闕。雖然有些誇張的意味,但確實寫出了三峽山勢的特點。再寫其高聳,「重岩疊嶂,隱天蔽日」,以致「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不僅極盡映襯,而且極盡誇張之妙。山勢雄渾高聳,給人以壯麗絢美之感。
繼寫水勢。夏水襄陵,沿泝阻絕」,寫水之盛;「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寫水之速。不僅如此,作者還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來烘托,更加寫出水之盛與水之速。這樣的描寫,生動而神妙,以至觸動了大詩人李白的靈感,寫出「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不朽詩篇。
春冬之景,則既寫「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又寫「懸泉瀑布」「良多趣味」。相對於夏季而言,春冬較為平靜。作者筆到之處,不僅寫出獨特的景色,還寫出獨特的趣味;雖在紙上,而躍然心問。足見作者的匠心獨運,筆力可透紙背了。
課文最後一段寫「晴初霜旦」的氣氛,那是三峽所獨有的。若非三峽,豈有「林寒澗肅」之景?若非三峽,豈有「高猿長嘯」的「哀轉久絕」?作者縈繞襟懷的情愫,溶注在自然之美中;自然之美又與作者的情愫和諧一致,從而寫出情景交融的一筆。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確乎如此。
【主題】課文描寫了大自然無比雄偉壯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懷。
【寫法】抓住景物特徵來寫是這篇課文的最主要的寫作特點。從自然形成的角度來看,三峽是離不開山水的,因此突出其山水,是不言而喻的。但山水中有四季的變化穿插其間,這就不能寫一時一處的景色,而是要在四季變化中展現三峽奇異詭譎的美景,寓靜態於動態之中,動靜結合,寫出三峽的整體的富於動感的景色,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沒有典型化的手法,是寫不出三峽的美景的。
【作業】一、課文寫出了三峽景物的哪些特點?試找出相關語句加以說明。
此題意在使學生能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能領悟作者描述的三峽景物的特點。
先寫山高峽深,連綿不斷。「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是寫兩岸山峰連綿不斷。「重岩疊嶂,隱天蔽日」是寫山高峽深。
次寫江水大而急。「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是說夏水漫上大山,波浪大而阻隔上下交通。「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迫不得已要復王命,順流而下,一千二百里的路程一天就到了,那速度即使騎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么快。這種對比烘托,使我們更能想像到那速度是多麼快。
再寫春冬之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素湍綠潭」是春冬江流的影態,不像夏日奔騰渾濁,自然「回清倒影」,「絕巘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雖是春冬之時,也一派生機,所以「良多趣味」。
最後是寫「晴初霜旦」的特殊景觀,其時「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從山水到猿啼,寫出了三峽特有的風貌,文字准確而簡約。
二、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意思。
1.沿泝阻絕 溯:逆流向上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疾:速度快
3.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素:白色
4.每至晴初霜旦 旦:早晨
5.哀轉久絕 絕:消失三峽》(酈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 )$fL%0>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7b9VO'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L\,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eqN
1、 文學常識:作者:酈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 。《三峽》一文出自《水經注》這是記敘我國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書。(AXL{
2、實詞: 自:從。 空谷傳響:回聲 襄:漫上。 漱,這里是沖刷的意思。SE
沿:順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駕。 獻:山峰。 u
良:實在、真。 肅:寂靜。 屬 :連續。 引:延長。 S9k
絕:消失。 素;白色 旦;早晨。 漱,這里是沖盪的意思。e&;W
嶂:像屏障一樣的高山。 朝:早晨。 清榮峻茂 %
曦月:陽光,月亮。曦,早晨的陽光,這里指陽光。。6{uAR
3、特殊用法:奔:飛奔的馬。 湍:急流的水。 三聲:幾聲。三,這里不是確數E 4、 區別: 屬:屬引凄異(連續) 絕:久絕(消失)。 自三峽……(從5Cu/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類) 絕 獻(山峰):極 自非……(如果)O`*:x;
屬予作文以記之(囑咐)。 阻絕:斷 d
5、通假字:闕;同「缺」,中斷。e_
6、重點句翻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8~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迴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的倒影。 I
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k
7、理解性背誦:R
1)寫山連綿不斷(長)的句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O<-a
2)寫山高峻的句子:重岩疊嶂,隱天蔽日。從側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c;
3)寫夏水的句子:(1)寫水勢凶險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泝阻絕。0
(2)寫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4)寫春冬三峽水的特點的句子:素湍綠潭,回清倒影。9~iEF\
5)烘托三峽秋景凄涼的語句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j
6)引用漁歌反襯三峽深秋清幽寂靜的句子是: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引用漁歌作用:進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季肅殺、凄涼氣氛)Dbk(
7、結構。結構:文章先總寫三峽地貌,(總寫)(第一段),再寫三峽四季壯麗景色,(分寫)(第二段)6S'I~
8、文章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現作者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
9、運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見證了「三峽蓄水315」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象,酈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三峽秋日的凄涼景象將一去不復返P(2)由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這一詩句,你想到《三峽》中與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發白帝,暮到江陵。@>kW:
10、探討:(1)文章為何先寫夏而後寫春冬、秋,春冬為何放在一起寫?=Q
(2)文章第一段寫山,第二段寫水,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麼?(寫山的特點,為寫水設置了條件或為下文作鋪墊,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2+T_?
11、欣賞:.7
(1)你喜歡文中那一點?說出喜歡的原因。如;用詞精當,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漁歌起反襯作用。|jGl<k
(2)本文語言精緻、洗流險灘,雪浪飛濺,故以「素」字修飾「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寧靜,故以「綠」字修飾「潭」字。r^"gm
飛漱其間。的「飛」字。答:「飛」形象一寫出了瀑布從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氣勢。)
『陸』 初一語文《讀三峽》閱讀理解題。
①「船窗低亞小欄桿,竟日青山畫里看」。我滿懷著四十餘年的渴慕,放舟江上,暢游三峽,飽覽著山川勝景。
②三峽,這部上接蒼冥、下臨江底,近四百里長的碩大無朋的典籍,是異常古老的。早在語言文字出現之前,不,應該說早在混沌初開、乾坤始奠之際,它就已經攤開在這里了。它的每一疊岩頁,都是歷史老人留下的迴音壁,裡面鏤刻著歲月的屐痕。
③我們不能設想在自已有限的一生中,讀盡它的尢限內涵,但總可以觀嬗變於煙波浩渺之外,啟哲思於殘編斷筒之中。作為現實與有限的存在物,人們徜徉其聞,一種對山川形勝的原始戀情與源遠流長的歷史激動會不期然而然地被呼喚出來。
④早在五千年前,這錦山秀水就曾閃爍著大溪文化的異彩。兩千年前,扁舟一葉從那條喚作香溪的水流里,載出一位絕代佳姝。「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不獨閭里之榮,也是邦家之光。兩漢之交,公孫述梟踞白帝城,躍馬稱帝。過了三周甲子,這里又成了吳蜀爭雄的戰場,年輕的陸遜創了「火燒連營七百里」的赫赫戰功。劉先主永安宮一病不起,將他的嗣子、未竟事業連同未來的千般險阻,一股腦兒託付給他的軍師。諸葛公神機妙算,在魚腹浦擺下了「八陣圖」……
⑤今日舟行訪古,不僅史跡久湮而且江山亦不可復識矣。以詩而言,巫山十二峰可以說是一部不是靠語言文字,而是由境界氛圍釀成的朦朧詩卷。兩岸諸峰時隱時現,忽近忽遠,籠罩在雲氣氤氳、雨意迷離的萬古空朦之中,透出一種「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的朦朧意態。比之以繪畫,巫山十二峰無疑是整個三峽風景線上一條最為雄奇秀美的山水畫廊。在這里,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疏密虛實等各
種表現手法兼備畢具。那群峰競秀、斷崖千尺的高峽奇觀,宛如刀鋒峻勁、層次分明的版畫。而雲封霧障中的似有若無,令人神凝意:遠的55疊青巒,則與水墨畫同其韻致。
⑥著名學者王國維有過「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三種之境界」的說法,還有人把繪畫分為寫實、傳神、悟妙三個層次。我以為,讀三峽可能也有三種靈境:_____讀之,止於心靈對自然美的直接感悟,目注神馳,怦然心動。_____讀之,會感到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景物交融互滲,物我融為一體,亦即辛棄疾詞中所說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______讀之,則深入畫境,濃酣忘我,「沖然而澹,悠然而遠,」進入《易經》中那「天地因蘊,萬物化醇」的靈境,此刻該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了
1.聯繫上下文,說說第②自然段中加點的「攤開」一詞為什麼用得好。
2.請你談談對「以詩而言,巫山十二峰可以說是一部部是靠語言文字,而是由境界氛圍釀成的朦朧詩卷」這句話的理解。
3.請你對「陸遜創了『火燒連營七百里』的赫赫戰功」相關情節作簡要的介紹。我來幫他解答
1、(2分)作者在上文把三峽比作一部"上接蒼冥、下臨江底,近四百里長的碩大無朋的典籍",在這里用"攤開"與前文呼應,語言生動形象.意近即可.
2.
3.關羽被吳國弄死了,劉備領著部隊要去報仇,諸葛亮勸說無效就讓他去了。
陸遜使計讓劉備打了很多小勝仗,劉備戰線拉太長,打得沒勁了,然後陸遜趁他休息的時候一把火把劉備半個家當燒沒了。接著後來劉備就白帝城託孤了
『柒』 語文八上導學新作業26課(三峽)中我挑戰12題答案(巴東三峽巫峽長)那一句
yy
『捌』 六年級語文智慧樹16頁閱讀題三峽的答案(回答的完整多加分)
1、 總寫三峽地貌的語句: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第一段:總寫三峽的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第二段寫夏季三峽情景:水漲流速,交通阻斷。第三段寫春冬時三峽情景:水退潭清,風景秀麗。第四段寫秋天情景:水枯氣寒,猿鳴凄涼。
3、寫作特點:(1)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先寫山,後寫水。寫山,特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寫出三峽的奔放美、清悠美、凄婉美。(2)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凄」「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3)語言精練,表現力強,充滿生氣,多用對偶句式,兼有散句,有節奏感。
4、唐代李白有一首七絕也是寫三峽,與本文有異曲同工之妙: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文章的第二段與這首詩的一、二、四句相印證,都表現了夏季三峽水流速度極快;文章第四段與詩的第三句相對應,都是寫連續不斷的猿啼。)
5、作者在文末引用漁者歌詞,有什麼作用?(突出三峽秋景的凄清蕭瑟。)
6、請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三峽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點。(三峽的山特點是連綿不斷,高聳峻拔;夏季江水的特點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7、作者從水勢突出了三峽夏季景色,先寫江流的浩淼險惡,然後寫江水湍急。最後一段寫秋景,運用了動靜結合的寫法,渲染了三峽秋景的肅殺氣氛,也融入了作者的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8、以比較的手法寫出三峽之水水流湍急的句子是:其間千二百里,歲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文中寫出三峽水具有色彩美的句子: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9、「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渲染了三峽秋天山谷空曠,清幽寂寥的氣氛。
10、請寫出你所知道的和三峽有關的詩句。
(1)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白帝城》
(2)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1、文中第三、四段從春、冬、秋三個季節來寫景,其中春冬的三峽的景物特徵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作者直接描寫了這一特徵。秋季三峽的景物特徵是林寒澗肅,猿嘯哀轉,作者採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來寫這一特徵。其中「清榮峻茂」一句共寫出四個對象,它們依次是水、樹、山、草。
12、本文的描寫手法用得靈活而美妙,開篇落筆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從正面形象而概括地描繪出三峽的地貌特點是山高嶺連,峽窄水長;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則從側面烘託了三峽峰巒綿延,隱天蔽日的山勢;而「素湍綠潭」一句「湍」和「潭」則從動與靜的角度對比描寫出了三峽水流濺起的雪白浪花的特點。
13、仿照例句,對三峽的美進行簡單描寫。
例句:三峽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連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提示:可以用水美,樹美,聲美,高猿美,瀑布美,民謠美,秋天美……)
(參考答案:三峽的雲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霧,似煙非煙,似雲非雲,多麼嫵媚多情,多麼幽深秀麗。)
14、文中對三峽景物的描寫很有特點。請從文中再選出兩處景物,仿照例句進行描寫,例:碧綠的潭水,怪異的松柏。
(參考答案:(1)飛懸的瀑布,悲涼的漁歌;(2)險峻的山峰,凄厲的猿啼。)
15、理解性默寫:
(1、文中側面寫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文中側面寫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3、寫三峽全景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
(4、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 5、寫山高的句子是:重岩疊嶂,隱天蔽日
( 6、由三峽水流洶涌湍急聯想到李白的詩歌是:《早發白帝城》
(7、作者寫了春冬之時八種景物的特點和給予作者的感受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8、寫三峽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9、三峽夏季江水的特點是:夏水襄陵,沿泝阻絕。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10、從視覺角度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 11、描寫夏季三峽景色的句子是: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12、描寫三峽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 13、描寫三峽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4、文章寫三峽春冬景色時,既描寫了「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的靜景,也描寫了「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的動景,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16、本文寫春冬之景,用素、綠、清、影四字突出其特點。寫秋季景色,用寒、肅、凄、哀四字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出來。
17、結合文章內容,用一句話概括三峽的景色特點:雄奇險峻,清幽秀麗。
18、作者先寫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現長江奔騰的氣勢和蓬勃的活力。
19、為什麼後寫秋天?
*目的在於讓讀者感受三峽寒靜肅穆、似含秋思的風致。
20、合寫春冬的目的在於:展現風平浪靜時節三峽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點。
21、作者描寫了春冬之時的八種景物是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怪柏、懸泉、瀑布。
22、作者寫三峽秋景什麼最突出:猿嘯
23、本文寫凄異哀轉的猿聲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為一體。
24、漁歌使用的修辭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強調、渲染了三峽秋天的凄涼、悲愁。
25、對文章賞析有誤的一項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寫三峽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節的特點。
B、文章使用了大量極富表現力的駢散句,語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關於三峽江水的描寫與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有異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寫山,後寫水,突出了三峽山高水險的特點。
26、從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漁者歌謠的作用是什麼?
*進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天蕭瑟凄清的氣氛。
27、本文寫景的特點是:在四季變化中展現三峽奇異鬼譎的山水美景,寓靜態於動態之中,動靜結合。
28、為什麼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寫,而是從夏、春冬寫到秋?
*主要根據三峽江水的特點來選擇寫作順序的。
29、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表達了祖國山水風光的熱愛,寄予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30、三峽適合修建水力發電站,也可以從本文找出兩個理由。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並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勢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或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玖』 語文補充習題《三峽》課後探究的答案
(1)「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3)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4)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
『拾』 初中 語文 課文 《三峽》原文及翻譯
三峽七百里中,兩來岸高山連綿不源絕,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至於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裡飛流沖盪。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凄涼,空盪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