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2006福建語文詩詞賞析答案

2006福建語文詩詞賞析答案

發布時間:2020-12-27 08:39:29

1. 語文詩詞賞析,求助!!

渡頭余落日,墟(堆是否錯別字)里上孤煙

2. 福建版名校學案語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答案

一、閱讀李白《將進酒》,完成問題。

1、

(1) B (《送友人》為近體詩之五言律詩。)

(2) B (「將進酒」是漢樂府舊題。)

2、示例:句式長短相間,參差錯落有致。詩句整散結合,節奏富於變化,情感跌宕起伏。

3、示例:詩歌借黃河起興,以河水的急遽奔流引出對人生短暫的慨嘆。以河水一去不復返比喻人生易老,年華易逝,悲嘆人生短促。

二、閱讀杜甫《蜀相》,完成問題。

1、 C (「兩朝°指諸葛亮先後輔佐劉備和劉禪;「濟」是「扶助"的意思。)

2、示例一:「詩眼」分別為「自」、「空」。

(1)這一聯中,「映階碧草*隔葉黃鸝」呈現了一幅春景, 但對這盎然春意,作者卻有獨特的感受:祠廟寂寥冷清,只有詩人形單影只、孤寂傷懷。

(2)這兩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突出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懷念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當時缺少濟世英才的慨嘆。

3、示例二:「詩眼」分別為「自」、「空」。

(1)「映階碧草」並非不悅目,「隔葉黃鸝"並非不悅耳,但由於心目中所敬仰的人已經見不到了,面對這盎然春意,詩人卻無心賞玩。

(2)頷聯中,「自」、「空二字互文對舉,表達了作者有獨特的感受,突出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懷念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當時缺少濟世英才的慨嘆。

(2)2006福建語文詩詞賞析答案擴展閱讀

這里主要考察的是《將進酒》和《蜀相》的問題:

《將進酒》寫作背景:

唐代大詩人李白沿用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詩。此詩為李白長安放還以後所作,思想內容非常深沉,藝術表現非常成熟,在同題作品中影響最大。詩人豪飲高歌,借酒消愁,抒發了憂憤深廣的人生感慨。詩中交織著失望與自信、悲憤與抗爭的情懷,體現出強烈的豪縱狂放的個性。

關於這首詩的寫作時間,說法不一。郁賢皓《李白集》認為此詩約作於開元二十四年(736)前後。黃錫珪《李太白編年詩集目錄》系於天寶十一載(752)。一般認為這是李白天寶年間離京後,漫遊梁、宋,與友人岑勛、元丹丘相會時所作。

《蜀相》寫作背景:

唐代詩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後,翌年游覽武侯祠時創作的一首詠史懷古詩。此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詩中既有尊蜀正統的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里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

《蜀相》一詩,依照仇兆鰲注,斷為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時作」。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當年蜀漢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稱武侯祠。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3. 誰有歷年中考語文古詩鑒賞的題目和答案

古 詩 詞 閱 讀 題

一、 己 亥 雜 詩 龔自珍(清)
1、請用「\」劃分下面詩句的朗讀節奏。
浩 盪 離 愁 白 日 斜 , 吟 鞭 東 指 即 天 涯 。
落 紅 不 是 無 情 物 , 化 作 春 泥 更 護 花 。
2、這首詩前兩句中的 這一詞語直接描寫了詩人的心境。
3、怎樣理解詩中的「離愁」?

4、 詩歌中流露出了詩人的兩種情感:舍和不舍。詩人想舍的是什麼,不想舍的又是什麼?

5、詩人以落紅化春泥為喻,寄託了自己怎樣的情懷?

6、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畫面。並談談你對這句詩的理解。

答案:1、略 2、「浩盪離愁(離愁) 3、詩中的離愁是指當時作者離別親朋好友,憤然辭官回家所產生的對親朋好友的依依不捨之情。 4、詩人想舍的當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不想舍的是親朋好友和國家的前途命運。 5、寄託了詩人雖然脫離了官場,但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的情懷。表現了作者自我犧牲的愛國熱忱和奉獻精神。 6、一片片飛花離開故枝紛紛墜落,在那一叢叢花樹下堆砌起來,化作紅粉香泥,養護新苗新花。
詩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發誓:我們這片落花啊,絕不是無情物。花落歸根,最後化作春泥了,還要去滋潤未來的花,去孕育未來的五彩繽紛的春天。表明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今天用此來贊頌犧牲自己,培養新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了美好事物勇於獻身的精神。

二、 錢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唐)
1、請用「\」劃分下面詩句的朗讀節奏。
孤 山 寺 北 賈 亭 西 , 水 面 初 平 雲 腳 低 。
幾 處 早 鶯 爭 暖 樹 , 誰 家 新 燕 啄 春 泥 。
亂 花 漸 欲 迷 人 眼 , 淺 草 才 能 沒 馬 蹄 。
最 愛 湖 東 行 不 足 , 綠 楊 陰 里 白 沙 堤 。
2.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最 愛 湖 東 行 不 足
3.《錢塘湖春行》描繪了錢塘湖春天怎樣的景象?

4.賞析「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 」

5.賞析「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

6、找出詩中體現初春特點的詞語(任選兩個),並加以品析。

7.本文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略 2。不夠 3。春水初漲、鶯飛燕舞、春花漸開、春草初萌的早春景象。
4.「幾處」「誰家」,使讀者意識到不是處處早鶯爭暖,不是家家燕子銜泥,描繪了錢塘湖的初春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早春的喜愛之情。 5.「漸欲」「才能」是極有分寸的, 亂花僅處於漸欲迷眼的階段,馬蹄踏過的還是初生的春草,描繪了錢塘湖的初春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早春的喜愛之情。
6.「水面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沒馬蹄」,草初生也——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生機勃勃的感覺。 7.本詩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3、 望 岳 杜甫(唐)
1、請用「\」劃分下面詩句的朗讀節奏。
岱 宗 夫 如 何 , 齊 魯 青 未 了 。
造 化 鍾 神 秀 , 陰 陽 割 昏 曉 。
盪 胸 生 層 雲 ,決 眥 入 歸 鳥 。
會 當 凌 絕 頂 , 一 覽 眾 山 小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 造 化 鍾 神 秀 (2) 會 當 凌 絕 頂
3、翻譯下列句子。
會 當 凌 絕 頂 , 一 覽 眾 山 小 。

4.賞析句子:
(1)賞析「造化鍾神秀」中「鍾」字的表達效果。

(2)賞析「陰陽割昏曉」中「割」的表達作用。

5.「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兩句詩表現了泰山怎樣的特點?

6、尾聯表現了詩人的什麼精神和氣概?

7、本文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略 2。鍾:聚集。 會當:終當,終要。 3.將來我一定要登上峰巔,俯首一覽,眾山匍匐在山腳下是那麼渺小。 4.「鍾」字賦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把大自然寫得有情有義。「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 表現了泰山神奇秀麗,高達雄偉的特點。6.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絕頂、俯視一切的氣概。 7.詩歌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人生頂峰的雄心和氣概。

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唐)
1、請用「\」劃分下面詩句的朗讀節奏。
楊 花 落 盡 子 規 啼 ,
聞 道 龍 標 過 五 溪 。
我 寄 愁 心 與 明 月 ,
隨 風 直 到 夜 郎 西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2)我寄愁心與明月
3、賞析句子:
(1)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渲染了一種什麼氣氛?

(2)「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這一名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請簡要分析。

4、本文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略 2。左遷:貶官。 與:給。 3.(1)漂泊之感,離別之情。(2)擬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將「愁心」帶給遠方的朋友,詩句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以及對友人的關切之情。 4.本詩是一首寫給好友王昌齡的贈詩,表達了詩人對朋友深深的關切之情。

5、江 城 子 密 州 出 獵 蘇 軾(宋)
1、請用「\」劃分下面詩句的朗讀節奏。
老 夫 聊 發 少 年 狂 ,左 牽 黃 ,右 擎 蒼 . 錦 帽 貂 裘 , 千 騎 卷 平 岡 。 為 報 傾城 隨 太 守 ,親 射 虎 , 看 孫 郎 。
酒 酣 胸 膽 尚 開 張 , 鬢 微 霜 , 又 何 妨 ! 持 節 雲 中 , 何 日 遣 馮 唐 ? 會 挽雕 弓 如 滿 月 ,西 北 望 ,射 天 狼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老 夫 聊 發 少 年 狂 (2)會 挽 雕 弓 如 滿 月
3、翻譯下列句子。
(1)老 夫 聊 發 少 年 狂 ,左 牽 黃 ,右 擎 蒼 .

(2)酒 酣 胸 膽 尚 開 張 , 鬢 微 霜 , 又 何 妨 !

4、解釋下列句子用典的含義。
(1)親射虎,看孫郎」
(2)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3)西北望,射天狼。

5、句子理解。
(1)試對「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這句話作簡要賞析。

(2)「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樣的形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態?

6、本詩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太守形象?

7、請用自己的話描述「千 騎 卷 平 岡 」所展現的狩獵場面。

8、這首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略。 2、姑且、暫且;定將。 3、(1)讓老夫也暫且抒發一回少年狂,左手牽扯著黃犬,右臂托著蒼鷹。(2)酒意正濃時,胸懷更開闊,膽氣更豪壯。 4、(1)寫出了作者以孫權自比,所具有的那份少年狂氣。(2)寫出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的願望。(3)表達了作者要竭盡全力抵禦入侵者,為國立功的決心。 5、(1)形象地寫出了太守出獵的雄姿、壯觀的場面以及高昂的情緒。
(2)勾勒出了挽弓勁射、英武豪邁的英雄形象,表達了作者希望帶兵征討西夏,為國立功的心志。
6、雖然年老、但仍希望報效國家、為國建功立業的太守形象。 7、太守率領眾多隨從,縱馬飛奔,像狂風一樣越過小山岡。 8、表達了自己雖年事已高,但仍希望為國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6、天 凈 沙 ? 秋 思 馬致遠(元)
1、請用「\」劃分下面詩句的朗讀節奏。
枯 藤 老 樹 昏 鴉 , 小 橋 流 水 人 家 , 古 道 西 風 瘦 馬 。
夕 陽 西 下 ,斷 腸 人 在 天 涯 。
2、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說「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3、詩歌在充滿蕭瑟秋景的氣氛中,為何要寫「小橋流水人家」?
4、這首小令表達了怎樣思想的感情?

5.簡析該曲在寫法上的一個特點。

1、略。 2、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鴉雀已經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們正在准備著晚餐,炊煙縷縷。這時,一個人牽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 3、答:小橋、流水、人家三樣景物寫出了家庭的溫暖和對家庭的思念。反襯作者人生的蒼悲,表達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卻不能實現的痛苦。4、這是一篇抒情作品,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思鄉愁緒。5、答:示例一:運用了寓情於景的手法,作者通過選取九種景物,將「斷腸人」的情感寓於其中,充分表達了詩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示例二:運用了動靜結合的寫法,處於動態的「流水」與處於靜態的「小橋」「人家」相互映襯,這種安適幽靜的環境,讓淪落異鄉的「斷腸人」更加悲涼。

7、酬 樂 天 揚 州 初 逢 席 上 見 贈
1、請用「\」劃分下面詩句的朗讀節奏。
巴 山 楚 水 凄 涼 地 ,二 十 三 年 棄 置 身 。
懷 舊 空 吟 聞 笛 賦 ,到 鄉 翻 似 爛柯 人 。
沉 舟 側 畔 千 帆 過 ,病 樹 前 頭 萬 木 春 。
今 日 聽 君 歌 一 曲 ,暫 憑 杯 酒 長 精 神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暫憑杯酒長精神
3、頷聯「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中,作者用了兩個典故。請分別說說作者用這兩個典故的用意是什麼?

4、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說「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5、從詩人的思想感情和蘊含的哲理兩個角度,說說你對「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理解?
思想感情:
蘊含哲理:
6、本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1、略。 2、(1)這里是以詩相答的意思;(2)增長、振作。 3、「懷舊空吟聞笛賦」句借向秀對嵇康的懷念表達詩人對受害的戰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鄉翻似爛柯人」句借晉人王質的故事抒發詩人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嘆,表達了詩人被貶23年後回來的恍若隔世、生疏惆悵的感受。
4、波濤滾滾的大江之上,沉沒的船隻旁邊,有成千上萬的船隻揚帆競發;大自然中,枯死的樹木前頭有千千萬萬棵樹木競相爭春,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 5、思想感情:表現了詩人身經危難仍保持堅定的意志和積極樂觀的精神。 蘊含哲理:舊事物必將消逝,新事物必將發展起來。社會在前進,前景無限美好。 6、《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既表現了作者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
8.使 至 塞 上 王維(唐)
1、請用「\」劃分下面詩句的朗讀節奏。
單 車 欲 問 邊,屬 國 過 居 延。
征 蓬 出 漢 塞,歸 雁 入 胡 天。
大 漠 孤 煙 直,長 河 落 日 圓。
蕭 關 逢 候 騎,都 護 在 燕 然。
2、「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一句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何表達作用?

3、描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表現的畫面,其中的「直」和「圓」兩字歷來為人稱道,請你說說這兩個字好在哪裡?

4、本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略 2、運用了對偶、比喻的修辭。表達作用:句式整齊,朗朗上口。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 3、大漠無垠,一縷孤煙直沖雲天;黃河如帶,映襯西天落日殘紅。塞外風光多麼雄奇壯觀。 對仗工整,描繪了塞外奇特壯美的風光,開闊鮮明,氣勢雄渾,具有畫面美。
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准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4、本詩通過書寫詩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表達了詩人由於受到排擠而孤獨寂寞、感傷飄零的心情以及在雄渾的沙漠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凈化、升華後所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

9、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辛棄疾(宋)
1、請用「\」劃分下面詩句的朗讀節奏。
醉 里 挑 燈 看 劍 , 夢 回 吹 角 連 營 。 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 , 五 十 弦 翻 塞 外聲 。沙 場 秋 點 兵 。
馬 作 的 盧 飛 快 ,弓 如 霹 靂 弦 驚 。 了 卻 君 王 天 下 事 ,贏 得 生 前 身 後 名 。可 憐 白 發 生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馬 作 的 盧 飛 快 (2)五 十 弦 翻 塞 外 聲
(3)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 (4)了 卻 君 王 天 下 事
3、翻譯下列句子。
(1)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五 十 弦 翻 塞 外 聲。

(2)馬 作 的 盧 飛 快 。

4、表現作者壯志難酬,使整首詞的風格由雄壯變得悲壯的一個詞是 :

5、詩人盡管「白發生」,卻依然眷念自己曾經浴血征戰的疆場。這種眷念的情結從詞中
兩個細節中可以讀出。
6.根據你所掌握的歷史知識,說說「了卻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
7.用簡潔的語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的壯觀場面。

8.詞人為什麼要寫「醉里」和「夢回」的情景?

9.「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這兩句詞,營造了一種什麼樣的氛圍?
10. 試體味「沙場秋點兵」一句中「秋」字的表達效果。

11、全詞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2.「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兩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描寫的是什麼場面?

13.「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寫出了作者怎樣的理想?

14.結尾一句「可憐白發生」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案:1、略 2、(1)作:像……一樣。(2)翻:奏。(3)八百里:指牛。炙(zhì):切碎的熟肉。 (4) 了卻:了結 3、(1)官兵們都分到了將軍獎給部下的燒肉,各種樂器齊把邊疆的歌曲演奏。(2)烈馬賓士好似的盧馬一樣飛快 4、可憐 5、醉里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 6、收復中原,統一國家 7.答:兵士們歡欣鼓舞,飽餐將軍分給的烤牛肉,軍中奏起振奮人心的戰斗樂曲。將士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在這秋高氣爽的時節接受將軍的檢閱。 8.答:通過寫「醉里」和「夢回」的情景,表現作者渴望馳騁沙場、殺敵報國的壯志和壯志難酬的無奈、悲憤。
9.答:營造了將士們奏樂吃肉、豪邁高昂的軍營生活氛圍。
10.答:既點明了季節,也為戰士出征增添了肅殺的氣氛
11.答:抒發了作者抗敵救國、建功立業的愛國情感和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悲憤。
12.答:比喻;描寫出驚險激烈的戰斗場面。
13.答:寫出了作者收復失地、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贏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14.答: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壯志難酬蒼涼沉鬱的思想感情。

10、赤 壁 杜牧(唐)
1、請用「\」劃分下面詩句的朗讀節奏。
折 戟 沉 沙 鐵 未 銷,自 將 磨 洗 認 前 朝。
東 風 不 與 周 郎 便,銅 雀 春 深 鎖 二 喬。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折 戟 沉 沙 鐵 未 銷 (2)自 將 磨 洗 認 前 朝
3、翻譯下列句子。
東 風 不 與 周 郎 便,銅 雀 春 深 鎖 二 喬。

4、詩中的「周郎」是指《三國演義》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5.①閱讀杜牧《赤壁》這首詩,找出分析不當的一項( )
A、作者並不從正面寫赤壁之戰的過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後果,而是反說其事,並以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
B、「折戟沉沙鐵未銷」,是說折斷的兵器埋沒在沙土中還沒有銹蝕。因為該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 時間不長。
C、「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用假設的口氣說的。假如當時的天氣、風向不給周郎以方便, 赤壁之戰就有可能被曹操取勝,那麼「二喬」就可能被關在銅雀台了。
D、赤壁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但詩人所詠之赤壁並非此處,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
②選出對杜牧《赤壁》賞讀有誤的一項: ( )
A、這首借古詠懷詩就前代歷史中某一點生發開來,以小見大,抒寫政治失意之情。
B、「鐵未銷」表明在赤壁大戰中,埋在泥沙中的殘破武器還沒有來得及銷毀。
C、第二句借物以懷古,意思是說我把它揀起來,洗磨之後,還能辨出是三國時代遺物。
D、最後兩句議論,告誡晚唐統治者不要寄希望於僥幸。語言含蓄,懷古之中又透傷今。
6、 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7、赤壁之戰中,如果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可能就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因此有人認為,杜牧作本詩的目的是為曹操叫屈。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何?

答案:1、略 2、(1)銷:銷蝕(2)將:拿起 3、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將被關進銅雀台中了 4、答:周瑜5.、①B②B 6、答: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現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鬱不平之氣7、 杜牧其實是借《赤壁》表現這樣的感嘆: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

4. 語文的詩詞賞析 要標准答案的(急)

1折柳,在這里又指《折楊柳》曲子。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原來古人有個習慣,即是常用諧音來寓意。「柳」與「留」同音,因此,借楊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謂的楊和柳其實是一種植物)自漢代以來,人們送別親朋好友,愛折柳相贈,到唐代已極為流行。「折柳」便成為贈別或送別的代稱。
2「黃河遠上白雲間」的「上」字寫出了黃河的奔騰壯闊,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
3「月黑雁飛高」,月亮被雲遮掩,一片漆黑,宿雁驚起,飛得高高。「單於夜遁逃」,在這月黑風高的不尋常的夜晚,敵軍偷偷地逃跑了。聯合下文就可以知道「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是在說
(1)當時是夜晚,而且漆黑一片,否則不可能那麼就逃走了
(2)單於是匈奴的首領,他逃走了肯定會報復,也就是說這是下一次戰爭的預兆
(3)抓住了又被逃走,說明打敗匈奴需要時間,是持久戰
4後兩句寫將軍准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正准備出發之際,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剎那間弓刀上落滿了雪花。最後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斗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後兩句沒有寫冒雪追敵的過程,也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斗場面,但留給人們的想像是非常豐富的。
5這句詩的意思是春天來臨,水溫提高,喜歡戲水的鴨子最先感受到了這種變化,【其蘊含的哲理是要告訴人們實踐的重要與可貴。】

5. 06年語文高考詩歌鑒賞題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題竹石牧牛(並引)黃庭堅
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增坡前牧兒騎牛,甚有意態,戲詠。

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
注釋:○1伯時,畫家李公麟的字。○2野次:郊野。○3棰:鞭子。
(1)這首詩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它們分別寫了什麼內容?x
參考答案:分為兩個層次。前四句為第一個層次,分別寫了石、竹、牧童、老牛四個物象,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後四句為第二層次,寫了作者由畫中內容而生發出的感想。(2)你認為這幅「竹石牧牛」圖在作者心中的含義是什麼?有人認為作者在詩中「厚於竹薄於石」,你對此有什麼看法?a#
參考答案:一種自然平和的田園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實際上作者對石與竹同樣憐愛;因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著一種田園生活,無論牛角礪石還是牛斗殘竹,都是作者不願意看到的。(如答成「作者認為竹、石的寓意是一種堅韌的品格、高尚的節操,作者對竹、石的憐愛表現出他對品節的珍視」,也可以。)
2006年高考題選用黃庭堅的《題竹石牧牛》。這種題畫詩,其內容和圖畫有緊密聯系,弄明白畫的內容,對理解詩歌十分重要。qCcb4\
詩序介紹了詩歌寫作原因,也交代了圖畫的主要內容。概括為兩點:1、《竹石牧牛》由蘇軾和李公麟合作完成,蘇軾畫了叢竹、怪石,李公麟添畫阿童牧牛;2、黃庭堅覺得這幅畫「甚有意態」,所以「戲詠」了此詩。前1點內容清楚明晰。第2點中「意態」的具體內容和「戲詠」意味言之不詳。這正是詩人留下的餘味,也是理解詩歌內容的關鍵點。FkoD
這簡單的序其實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在中國畫中,叢竹、怪石的題材多見、常見,是已經有著公認意義的特定圖畫符號。其特定意義就是竹之有節、石之頑堅。蘇軾畫叢竹、怪石顯然是為自勉。那麼,李公麟為什麼要在蘇軾的畫上添上「阿童牧牛」呢?這個可以從添畫「阿童牧牛」的前後效果對比上進行逆向推理:添畫前,畫中僅有叢竹、怪石,畫意只在言志;添畫後,有了童、牛的活動,畫面也就多了生活氣息。需要注意的是,阿童、牧牛在中國畫中也是有特定意義的圖畫符號,它們所指稱的是一種悠閑的田園生活。前後相比,蘇軾的叢竹怪石圖是嚴肅、冷峻的;而竹石牧牛圖卻是柔和、溫暖的。李公麟添畫的用意在於告誡蘇軾:堅守節操砥礪自我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忽略了享受生活。古人常有「以文會友」,李公麟和蘇軾在這里卻是「以畫會友」。<#O
「以畫會友」是李公麟添畫的用意所在,卻不是《題竹石牧牛》的表達重點。F
《題竹石牧牛》前兩聯復述圖畫的內容。蘇軾的叢竹怪石一聯——寫怪石崢嶸、綠竹清幽;李公麟的阿童牧牛一聯——寫阿童自在、老牛觳觫。這兩聯只是復述圖畫內容,後兩聯的議論才屬於黃庭堅。後兩聯的內容又可分為明、暗兩層,其暗含的一層格外需要注意。"Z^"F
先看後兩聯中明的一層意思。詩人先說蘇軾畫的石頭是我非常喜愛的,千萬不要讓牛去在這石頭上磨礪牛角,以免把石頭磨壞了!然後又說,牛在石頭上礪角還是可以接受的,但千萬不要讓牛打鬥!因為牛打鬥起來肯定要毀壞那可愛的竹子!在這句話里,要注意句子內容上的關聯與呼應:「牛斗殘我竹」跟在「牛礪角猶可」之後,就有了「殘我竹是萬萬不可的!」這一潛台詞。和「牛斗殘我竹」相對應,「牛礪角猶可」也就有了潛台詞兒——牛斗萬萬不可,是因為會「殘」我竹;牛礪角猶可,是因為牛礪角不會殘我石。這句話的表達背景是修竹易殘而頑石耐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牛礪角猶可,牛頭殘我竹」所表現的並不是詩人「厚於竹而薄於石」,其實是竹、石都很愛。可以總結為「石吾甚愛之」「竹吾亦愛之」,只是和石相較,竹更需要珍惜。#Q:
理解到此,是不是就完全吃透了序中所說的「意態」呢?還沒有。我們和序中說到的「戲詠」中的戲趣還相距甚遠。~%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詩人愛石、愛竹,好像對牛不太公平——先斥責牛礪角壞我石,又擔憂牛斗殘我竹——這豈不是在責怪李公麟添畫阿童牧牛完全是畫蛇添足,甚至是狗尾續貂嗎?[y@
黃庭堅會說這種大煞風景的話嗎?這難道是「戲詠」的題旨?$
我們應該進入到黃庭堅的「情場」中去。現在,黃庭堅面對《竹石牧牛圖》,說石畫得好,竹畫得好,可是,你李公麟為什麼要讓牧牛在石頭上磨礪牛角呢?那會把石頭弄壞的!而且牛磨完角一定還會相鬥。那就更不好了,肯定會將叢竹踩壞了。我們要牢記,這首詩本是題畫詩。黃庭堅所說的牛是圖畫中的牛!所以,這畫中的牛不但不會礪角,更不會相鬥,除非它是活的!說到「活」字,我們應該恍然:而繪畫之難在於將靜物畫「活」——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畫中之牛讓人擔憂其「礪角傷石」「相鬥殘竹」不正說明李公麟把這牛畫活了嗎?所以,黃庭堅在這里正是用對「牛礪角」「牛斗」的「擔憂」來渲染、誇張、贊美李公麟把牛畫活了!他用的是「明貶實褒」手法。這才是「戲詠」的戲趣所在。而序中所說的「甚有意態」之所指也至此大白:怪石畫得好,我愛;叢竹畫得好,我惜;牧牛更是畫得活!-O<:"u
贊美蘇軾、李公麟繪畫水平高正是後兩聯暗含的也是最重要的意味。序中 「甚有意態,戲詠」是理解全詩的鎖匙。'JF8
釐清詩歌內容,我們可以看出高考試題和答案的設置都有需要商榷的地方。|@7bN
第1小題第一問的答案中「詩歌分為兩層內容」沒有問題。對第一層次的內容總結也沒有問題。對後四句的分析就有問題——「後四句為第二層次,寫了作者由畫中內容而生發出的感想」——用「感想」這么模糊的詞語顯得命題人沒有自信。准確地講,後兩聯表達的就是「對蘇軾和李公麟繪畫技藝的贊美」。「感想」讓人想到只是感嘆、議論而不是「贊美」。「感想」的意義如此含混不清,「參考」的價值實在不大。而且較真起來,它實際是錯誤的。*UAY
第2小題「你認為這幅『竹石牧牛』圖在作者心中的含義是什麼」這句話也有問題。本語境中,「作者」的指代有三種可能:蘇軾、李公麟、黃庭堅。首先,從字面上講,句中的「作者」放在「竹石牧牛圖」後,很容易讓人理解為《竹石牧牛圖》的作者。其次,「竹石牧牛」圖對這兩點陣圖畫作者而言,含義各不相同。蘇軾作了叢竹怪石,含義就是「有品節、重堅守」;李公麟作了阿童牧牛,含義是勸誡蘇軾不要忽略了享受生活。而命題人給的參考答案——「一種自然平和的田園生活」,命題人心目中的「作者」所指應該是李公麟。然而,命題人並沒有將其他兩種可能性排除,邏輯上顯然不嚴謹。KgHo-i
這一問之後,緊跟著「有人認為作者在詩中「厚於竹薄於石」,你對此有什麼看法」一句,這個「作者」的指代對象只能詩歌的作者黃庭堅。同一題中,「作者」一詞的含義如此變幻,肯定會讓考生無法捉摸。mr
評價「厚於竹而薄於石」的答案也有問題。「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實際上作者對石與竹同樣憐愛;因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著一種田園生活,無論牛角礪石還是牛斗殘竹,都是作者不願意看到的。(如答成「作者認為竹、石的寓意是一種堅韌的品格、高尚的節操,作者對竹、石的憐愛表現出他對品節的珍視」,也可以)」——這一參考答案所表述的對竹、石同樣憐愛的理由是「無論牛角礪石還是牛斗殘竹,都是作者不願意看到的」,這並不能解釋「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中所表現的「猶可」和「不可」即「不願」和「更不願」的差別。z[u
可以猜想的是,這個問題不解釋清楚,則「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的強大說服力必將逼使高考改卷小組修改評分標准,他們極有可能將「愛石更愛竹」也列入正確答案。如此則這道題的標准答案將更熱鬧:試想「黃庭堅愛竹勝於愛石」正確,「黃庭堅愛竹同於愛石」也正確——這不同的答案對不同的考生而言不算分裂;但對黃庭堅而言,這可能嗎?——除非我們的命題專家先期斷定黃庭堅患了精神分裂症。要不然,這種「不共戴天硬同天,互相對立更和諧」的高明思想怕是沒有受過後現代主義思潮教育的宋朝人的智力所不能接受的。AyDk3
根據對詩歌的准確理解,參考答案可做如下修改。`RF,xT
(1)這首詩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前兩聯復述「竹石牧牛圖」的繪畫內容,是寫景的手法。後兩聯是議論,表達了詩人對石、竹的喜愛,並且贊美李公麟將牛畫活了。t|$g@T
第2題應該將第一問中的「作者」改為「李公麟」,將第二問中的「作者」改為「黃庭堅」,答案亦作如下修改:0|^[
(2)一種自然平和、富於趣味的田園生活。說黃庭堅「厚於竹而薄於石」並不準確。雖然黃庭堅說「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然而,這話的前提是牛礪角不會殘我石,所以並不能表明黃庭堅「薄石」。$iar
應該說,這一詩歌鑒賞題選材非常好,試題非常糟糕。這首詩的理解難度較大,層次較多,正是體現高考的區分度,多點阻擊考生的好戰場。而且試題設計得好的話,還能夠幫助考豐富詩歌鑒賞的知識,提升其品味詩歌的能力。Y;Nx^
試設計試題如下:e'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題竹石牧牛(並引) {;(9
黃庭堅 b`y
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增坡前牧兒騎牛,甚有意態,戲詠。`T
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s~p)k
注釋:○1伯時,畫家李公麟的字。○2野次:郊野。○3棰:鞭子。>(z`
(1)這首詩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它們分別寫了什麼內容?(3分)'U(
參考答案:分為兩個層次。前兩聯為第一個層次,復述圖畫內容。後兩聯為第二層次,贊美蘇軾和李公麟的竹、石、牛畫得好。H4?
(2)叢竹、怪石在中國畫中都是有特定意義的圖畫符號,古人往往借竹之有節、石之頑堅自礪。蘇軾也不例外。李公麟在蘇軾的《叢竹怪石圖》上添畫「阿童牧牛」是何用意?(2分)有人認為黃庭堅在詩中「厚於竹而薄於石,更薄於牛」,你如何理解?(3分)tE
參考答案:調和原畫中礪志自勉的嚴肅和冷峻,賦予其自然平和的田園生活。「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看起來是「厚於竹而薄於石」,然而,考慮到石頭頑固不易殘的特性,也就可以知道「牛礪角猶可」的原因是不會「殘我石」。所以,作者要表達的是「石吾甚愛之,竹吾甚愛之;礪角石尚在,牛斗竹必殘」。同時,對礪角、鬥牛的擔憂還側面贊美了李公麟將「牛」畫活了,也就自然地表達了黃庭堅對畫中「牛」的喜歡。OA
二○○六年六月十二日Je]"`

6. 語文詩詞賞析題

1.《與東吳生相遇》頸聯中「貧」與「貴」、「少」與「明」的鮮明對比,既專是當時社會動亂、世態炎涼屬的真實寫照,又是詩人對「英俊沉下僚,世胄躡高位」現實的無比憤慨。《淮上喜會梁州故人》中頸聯抓住了久別重逢的情景作為重點和主題,詳細地加以描寫,寫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飲和歡笑,寫出了環境、體貌和心思,表現得很細致。
2.《與東吳生相遇》這首詩用隨風飄泊的水上浮萍,刻畫了自己流離失所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東吳生與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自不免同病相憐。見面後,由此而生感傷。此感與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相同。但此詩還有藉此抒發了老當益壯的激情,期望社稷郅治的心理。而《淮上喜會梁州故人》詩題曰「喜會」故人,詩中卻還表現表現出的是一種悲喜交集的感情。

7. 急求06年高考語文詩詞鑒賞題的答案!

2006年高考全套試題分類匯編(詩歌鑒賞)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全國卷1)
題竹石牧牛 黃庭堅
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①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戲詠。
野次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年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
[注] ①伯時:宋著名畫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這首詩可分為幾個層次?它們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答:
(2)你認為這幅「竹石牧牛」圖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麼?有人認為作者在詩中「厚於竹而薄於石」,你對此有什麼看法?請說明。
答:
12.解析: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以游戲的筆調把畫中景物寫得活靈活現,並且發揮想像,寫畫中之物幾乎全要動起來了,以致於詩人不得不出面關囑。這樣的寫法,既再現了畫面的生動,詩人對畫作的贊賞喜愛之情也溢於言表。「崢嶸」、「綠」、「觳觫」等形容詞用以代指事物,詼諧有趣。
【答案】:(1)分幾個層次其實就是分段,既為一首題畫詩,當然就是首兩聯描寫畫作的內容,後兩聯抒發自己的感受。但是詩歌鑒賞題答題要注意一個原則:那就是回答任何問題都要聯系詩文內容,譬如回答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除了將這種思想感情的名稱答出之外,還要根據上下文回答作者為什麼有這種感情;回答詩句所用修辭手法時,要盡量分析各個意象在這種修辭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這種修辭的好處。聯系詩文作答是鑒賞分析的必然步驟。
因此,回答此題時,畫作內容一定要答出具體內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2)首先,第一聯「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使用了白描筆觸,寫出了自然生機,此外,答題要注意詩歌小引中「戲詠」的「戲」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種調侃輕松的心態描摹這幅畫。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寫照。還是這個「戲」字,我們可以看出,作者並沒有,也沒有必要厚竹薄石,它們都是自然田園中的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據考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可知,其實竹在傳統文化中代表著一種高潔的品行,可以寄託作者的內心追求,考生也可發揮出此點。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全國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闕中「數枝幽艷濕啼紅」一句展現的是一貼什麼樣的畫面,作者寫這句是為惜春傷懷嗎?為什麼?
答:
(2)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相感情。
答:
12.【答案】:(1)一幅幾枝鮮花的花瓣上沾著水珠楚楚堪憐的畫面。
不是為惜春傷懷。從兩方面可以看出:一 作者緊接著「數枝」句說:「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二在烏雲密布、寒雨將至時,作者更關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2)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心情。
12.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②題(7分)(北京卷)
移居(其二)
陶淵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①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②,力耕不吾欺。
注釋:①將:豈 ②紀:經營
①對這首詩的理解,恰當的兩項是(3分)
A.全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佳日登高賦詩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與友人邊飲酒邊斟的詩句。
C.「相思則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無為忽去茲」意思是不要急著離開這種生活。
E.最後兩句是說應該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解決衣食問題。
答:【 D 】【 E 】
②本詩表現了詩人在田園生活中感受的樂趣,請具體說明表現了什麼樂趣,這種樂趣是怎樣表現的?(4分)
【答案】:②第一問:感受到一種美好的人際關系,即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純真而質朴的友情。 第二問:這種樂趣主要是通過「過門更相呼」至「言笑無厭時」六旬對具體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現出來的。
10.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6分)(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⑴這首詩第二句中的「敵」可否換成「對」或其它詞?請簡述理由。(3分)
⑵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分析。(3分)
10.【答案】:(6分)
⑴不能換成「對」或其它詞。用「敵」字不僅突出「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的氛圍,而且表現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涼的情狀,抒發了詩人心靈深處難以言狀的凄愴之情。
用「對」或其它詞難以速到這種表達效果。
如果認為用「對」或其它詞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⑵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詩人藉助對「青苔」、「虹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從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13.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以下問題(6分)(廣東卷)
粵秀峰晚望同黃香石諸子二首(其一)譚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紅,遠帆片片點歸艭①。
橫空老鶴南飛去,帶得鍾聲到海幢②。
註: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詩中哪些意象體現了題目中的「晚望」?請分別從「晚」、「望」兩個方面回答。(3分)
⑵簡析詩中「帶」字的妙處。(3分)
13.【答案】:(1)晚:歸艘 鍾聲 望:江、青山、遠帆、老鶴
(2)「帶」採用了擬人手法,賦予「老鶴」人的動作,不說鍾聲遠播,而說老鶴帶鍾聲到海幢,使畫面具有動感。
14.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湖北卷)
丹陽送韋參軍
嚴維
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暮春滻水送別
韓琮
綠暗紅稀出鳳城①,暮雲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注】①鳳城:京城。
(1)兩首送別詩都寫到的「水」,各有什麼寓意?請作簡要說明。(4分)
(2)《暮春滻水送別》是怎樣融情於景的?請作簡要賞析。(4分)
【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徵離別的惆悵和友情的悠長。下一首借「宮前水」的不斷流淌來抒發對人生、歷史以及社會的感慨。
(2)這首詩將友情、世情等濃縮為「古今情」 ,融入由「綠暗」、「紅稀」、「暮雲」、「宮前水」等意象組成的一幅感傷畫面之中,形成了融情於景的藝術特色。
此題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
14.閱讀下面兩首詩,根據提示,完成賞析。(6分) (湖南卷)
薛寶釵詠白海棠 林黛玉詠白海棠
珍熏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據人民文學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紅樓夢》第三十七回)
詠物詩講究形神兼備。以上兩詩,頷聯都著眼於白海棠之「白」,但繪形寫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一聯,前句以洗盡胭脂,極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後句以晶瑩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潔之魂。倒裝句式的運用,顯得新穎別致:「洗」「招』二字,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地傳達出白海棠的情韻神態;而「秋階」「露砌」的映襯,更是意味深長。詩人含蓄地表現了白海棠樸素淡雅、清潔自勵的品性。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一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答案】:「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一聯,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較之「洗出」句,更側重於表現「白」的鮮艷潔凈,後句再以梅花之魂賦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來」「借得」,巧用了擬人手法;而「偷來」一詞,貶詞褒用,想像新穎,靈巧別致。
12.請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江蘇卷)
鷓鴣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閑無處,兩鬢秋霜細有華。
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幾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詞的前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裡?
【答案】::表達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親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跡天涯,飽含愁苦與無奈。
⑵「滿林殘照見歸鴉」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麼特點?請略加分析。
【答案】::這里以鴉歸巢與人不能歸家對比,運用的是反襯手法。
⑶有人認為詞的最後兩句寫得極為感人,請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企盼與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倫之樂。語言樸素平實,親切動人,能喚起讀者強烈共鳴。

閱讀全文

與2006福建語文詩詞賞析答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