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19課後面那4題第3題的答案是什麼,要重點難點里的答案。
軍令狀:原為戲抄曲和舊小說中所說襲接受軍令後寫的保證書,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務,願依軍法治罪。「軍令狀」是我們中國的一種傳統文化。顧名思義,「軍令狀」的起源和軍隊行軍作戰有著密切的關系,其目的是為了加強指揮官的責任感,確保戰斗的勝利。
現泛指接受某項重大任務後寫的保證書,范圍也不僅僅只是局限於軍隊。
立軍令狀,貴在自我加壓,不留後路。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立軍令狀是有極大風險的,因為軍中無戲言,立下軍令狀,白紙黑字,那是要兌現的。三國演義中寫到:當年蜀國將領馬謖為守街亭立下軍令狀,後街亭失守,蜀國丞相孔明(諸葛亮)不得不軍法從事,這就是有名的歷史故事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還有當時草船借箭時,諸葛亮也在周瑜面前立下了軍令狀,當然,敢立軍令狀,也是高度自信的表現。
因為周瑜嫉妒諸葛亮,他完不成就會受罰。
2.神機妙算:神、妙:形容高明;機、算:指計謀。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計謀。形容善於估計復雜的變化的情勢,決定策略。
表現在8到10自然段
『貳』 語文九下五年中考三年模擬的19課的答案
1+1
『叄』 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配套練習冊19課《千年夢圓在今朝》答案。
【《千年夢圓在今朝》習題】:
1.帶著問題讀書。
「千年夢」指的是( ),「圓」指的是( ),「千年夢圓在今朝」實際講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在廣大( )、( )和( )的共同努力下,( )的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千年夢想終於實現了。
2.我會給帶橫線的字注音。
瑰麗( ) 嘗試( ) 遨遊( )
蒼穹( ) 猝然( ) 絢爛( )
盡管( ) 瞬間( ) 參與( )
3.補充詞語,並解釋所填的字。
震耳( )聾__ 堅持不( ) __ 風華正( )__
興奮不( )__ ( )而不舍__
4.寫出下列各詞的近、反義詞。
近義詞:
奇妙一( ) 瑰麗一( ) 絢爛一( ) 震憾一( )
反義詞:
堅定一( ) 嶄新一( ) 精細一( ) 艱難一( )
5.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正確答案。
1.下面內容屬於神話故事的是( )
A.鯤鵬展翅 B.嫦娥奔月 C.車走空中
2.中國( )代的官員萬戶,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試驗乘火箭上天的人。
A.唐 B.明 C.清 D.宋
3.「東方紅1號」衛星由「長征1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開始了中國進軍太空的萬里長征。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是( )
A.1958年 B.1992年9月21日 C.1970年4月24日
6.我會按要求寫句子。
(1)「神舟五號」飛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劃過一道絢麗的曲線,看起來宛若一條蜿蜒的蒼龍,瞬間便消失在了蒼穹之中。(用加橫線的字說一句話)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他物質有沒有放射性?(改成反問句)____________
(3)兒童樂園里,碰碰車最好玩。(調換詞序,句意不變)_____________
(4)我們要學習航天人默默奉獻、勇於探索、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真叫人佩服。(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
7.提升訓練
課文重點段落閱讀
它同時也充分表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幾代人的執著追求,以及數十年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奮斗,終於在今天變成了美好的現實。
「它」是指:( )。這句話充分肯定了( ),贊揚了中國航天工作人員( )、( )、( )的精神。
【《千年夢圓在今朝》參考答案】:
1. 「載人航天夢」、實現了、科技工作者、工人、解放軍官兵、神州五號」、載人航天
2. guī 、 cháng 、 áo 、 cāng 、 cù 、xuàn 、 jǐn 、shùn、 cān
3. 欲:將要,快要。 懈:放棄。 茂:茂盛。 已:停止。 鍥:雕刻
4. 奇怪、美麗、燦爛、震動、動搖、陳舊、粗略、輕易
5. (1)B(2)B(3)C
6. (1)過去的日子宛若輕煙,被微風吹散了。
(2)難道其他物質沒有放射性?
(3)碰碰車在兒童樂園里最好玩。
(4)我們要學習航天人默默奉獻、勇於探索、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7. 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的意義、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勇於挑戰
『肆』 語文九年級下冊19課《魚我所欲也》的課後題
★課後練習答案參考一、背誦全文。關於本文的論點,有的說是「捨生而取義」;有的說是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違背「義」,「捨生而取義」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與同學討論一下。此題意在讓學生注意本文的結構與思路,從而大致理解本文主旨。參見「課文研討」中之「問題研究」。不過若有的學生堅持認為是「捨生而取義」,並能說出一定的理由,也沒必要堅持讓他放棄自己的意見。二、說說下面各組句子中劃線的詞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2.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3.所欲有甚於生者
萬鍾於我何加焉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題意在讓學生積累常用實詞、虛詞。1.與,讀yú,句末語氣詞,表示反問。與,給。2.而,連詞。連接修飾語和中心語。而,連詞。連接主語和謂語,含有「卻」的意思。3.於,介詞。表示比較。於,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4.是,指示代詞。這個,這樣。是,這樣看來,由此看來。三、結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談談《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此題意在讓學生留心《孟子》文章之美,對《孟子》散文藝術特色有粗淺的體會。1.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詞彙。2.大量使用排偶句。這樣就使文章讀起來節奏感強,並且富於文采和氣勢。3.善於比喻,這些比喻大多是根據生活常理設計的。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里舉的戰爭中的事例,《魚我所欲也》中舉的「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這種取義淺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講的道理易於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學趣味。
1, 背誦全文。關於本文的論點,有的說是「捨生而取義」;有的說是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違背「義」,「捨生而取義」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與同學討論一下。
『伍』 幫忙找一下九年級下冊語文19課20課21課的課文
19課——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
《孟子·告子上》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wù)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wù)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為(wéi)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bì)患而有不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wù)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dān)食(shi),一豆羹(gēng),得之則生,弗(fú)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爾而與之,乞人不屑(xiè)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wèi)宮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識窮乏者得(dé)我與(yú)?鄉(xià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宮室之美為(wéi)之;鄉(xià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qiè)之奉為(wéi)之;鄉(xià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所識窮乏者得(dé)我而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20 ——《莊子》故事兩則
惠子相梁
原文
惠子相(xiàng)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fú)鵷雛(yuān chú)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lǐ)泉不飲。於是鴟(chī)得腐鼠,鵷雛(yuān chú)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國嚇我邪(yé)?」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háo)梁之上。莊子曰:「鯈(tiáo)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21—— 曹劌論戰
曹劌論戰
曹劌論戰(庄公十年)
【原文】
十年春,齊帥伐我①。公將戰(2),曹劌請見(3)。其鄉人曰(4):「肉食者謀之⑤,又何間焉(6)?」劌曰:「肉食者鄙③,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③,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⑤, 必以信(11)。」對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 雖不能察,必以情(14)。」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15),戰於長勺(16)。公將鼓之(17),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18)。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③,登軾而望之(20),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間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21),再而衰(22),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23),故逐之。」
『陸』 九年級下冊語文書18,19課的整理詩詞填空
九年級語文古詩文填空及
提示性默寫(10年中考題)
1、《岳陽樓記》中描寫夜晚洞庭湖波光月影的語句是: , 。(2分)
2、 ,百廢俱興。(《岳陽樓記》)
3、范仲淹幾經沉浮,數遭貶謫,但始終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為民請命,實踐了他「 , 」的偉大抱負,(《岳陽樓記》)
4、至若春和景明, ,上下天光 ……(范仲淹《岳陽樓記》)
5、《岳陽樓記》中「________,後天下之樂而樂」,表達了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
6、不以物喜, 。(范仲淹《岳陽樓記》)
7、而或長煙一空 , , 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范仲淹《岳陽樓記》)
8、、在我國歷代文人中,許多人具有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范仲淹的「 , 」。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就是這種高尚情操的具體體現。
9、浮光躍金, ,漁歌互答,此樂何極!(范仲淹《岳陽摟記》)
10、、《醉翁亭記》中表現作者意在彼不在此的語句是「 , 。」
11、「 ,在乎山水之間也。」(歐陽修《醉翁亭記》)(1分)
12、晏殊《浣溪沙》的「 , 」反映出美好事物的消逝往往伴隨著重現,表現了人們在悵惘的同時也會感覺一絲欣慰的微妙情緒。
13、 ,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14、、請寫出古詩詞中抒發老當益壯的豪邁情懷的句子。(寫出連續的兩句)
,
15、、請寫出古詩詞中表達詩人憂國憂民思想的句子。(寫出連續的兩句)
, 。
16、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中最能體現詩人閑適、悠然的兩句詩是: , 。
17、陶淵明《飲酒》中,最能體現作者熱愛自然的情感和曠達心胸的詩句是: , 。
18、採菊東籬下, 。(陶淵明《飲酒》)
19、問君何能爾? 。(陶淵明《 》)
20、山氣日夕佳, 。(陶淵明《飲酒》)
2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師表》)
22、諸葛亮在《 出師表》 中告誡後主劉禪要「深追先帝遺詔」, 「遺詔」中有兩句話表明了先主劉備對「善」『惡」的態度,之後逐漸成為警世格言,這兩句話是: _ , _ _。
23、今當遠離, ,不知所言。(諸葛亮《出師表》)
24、 ,奉命於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
25、 ,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諸葛亮《出師表》)
26、 ,不求聞達於諸侯。(諸葛亮《出師表》)
27、《曹劌論戰》中能夠體現「取信於民」的句子是: , ,
。
28、夫站,勇氣也。 , , 。 (《左傳• 曹判論戰》 )
29、犧牲玉帛, ,必以信。(《曹劌論戰》)
30、、《與朱元思書》中的語句「 , 」形象凝煉地表現出富春江水疾速奔騰之勢。
31、、儒家經典讓我們獲益匪淺。《論語》中的「三人行, 」,啟發我們虛心取人之長;《孟子》中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勞其筋骨」,教會我們坦然面對人生。
32、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孟子》兩章)
33、孟子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闡述了磨難的意義。
34、得道多助, 。(《孟子》)
35、入則無法家拂士, ,國恆亡。
36、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7、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 。 (《魚我所欲也》)
38、面對元朝統治者高官厚祿的誘惑,文天祥斷然拒絕,因為他深知背信棄義換來的高 官厚祿,不值一文!正如孟子《魚我所欲也》所說的:「
, !」(2分)
39、、古詩給我們以啟迪。劉禹錫「沉舟側畔千帆過, 」讓我們堅信光明就在前方;陸游「 ,柳暗花明又一村」向我們揭示人生雖然波瀾曲折,但要樂觀自信;龔自珍「 , 」讓我們明白人應該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40、、陸游的《游山西村》中,既描繪了農村明媚秀麗、變化萬千的自然風光,又蘊含哲理的詩句是: , 。
41、山重水復疑無路, 。(陸游《游山西村》)
42、、鄒忌修八尺有餘, 。 (《鄒忌諷齊王納諫》)
43、齊王下令進諫初期,描寫群臣進諫場景的一個成語是 。(《鄒忌諷齊王納諫》)
44、我們要學會傾聽,善於傾聽。學會在憂傷失意時,去傾聽「了卻君王天下事, 」的豪言壯語;在遇到艱難險阻時,去傾聽「
,一覽眾山小」的雄心氣魄;在前途迷茫時,去傾聽「長風破浪會有時, 」的執著堅毅;在消磨時光時,去傾聽「少壯不努力, 」的慨嘆警醒。(2分)
45、 ,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46、 ,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47、成長的道路上,我們難免會碰到一些困難與挫折,這時我們可以用李白《行路難》中的詩句自勉:「長風破浪會有時,__________。」
48、 ,撥劍四顧心茫然。(李白《行路難(其一)》)
49、、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李煜《相見歡》)
50、杜甫《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無情之物為有情,抒發了感時傷世之情;李煜《相見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離愁」則化無形之情為有形,寫出了亡國的哀思。
51、、安得廣廈千萬間, ,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52、今年4月,國家出台了國策十條,要努力改善百姓居住條件。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 , ,」兩句就體現了這種美好的願望。
53、安史之亂時,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以博大的情懷,體察人間冷暖,道出了 , 的理想。
54、唐代詩人杜甫以博大的濟世情懷體察人間冷暖,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道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
55、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1分)
56、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以古人自比,表述自己希望得到朝廷信任、企盼為國效力的詩句是: , ?
57、詩詞中運用典故,使得詩詞語言既含蓄又能表明作者的用意,從而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如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就運用「 ,
58、水何澹澹, 。(曹操《觀滄海》)
5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曹操《觀滄海》)
60、 ,洪波湧起。(曹操《觀滄海》)
61、 ,白露為霜。(《詩經》)
62、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 。(《詩經·蒹葭》)
63、面對離別,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為歸京的友人吟誦:「山迴路轉不見君, 」,表達依依不捨之情;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與入川的朋友作別:「 ,天涯若比鄰」,盡顯灑脫曠達之意。
64、、 ,千樹萬樹梨花開。
65、傷心秦漢經行處, 。
『柒』 九年級語文下冊19課翻譯 拜託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道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麼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採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呼喝著給人吃,飢餓的行人也不願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認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它。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捌』 九年級語文下冊19課翻譯 拜託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麼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採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事情,哪一樁不可以干呢?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東西(那就是「不義」)。不僅僅是賢人才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飢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鍾」的優厚俸祿卻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的優厚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玖』 語文九年級下冊19課《魚我所欲也》的課後題
一,孟子主要通過擺事實(列舉正反兩方面的事例)、講道理來論述「舍內生取義」和「容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兩個觀點。聯系實際談談對於兩個觀點的理解:
孟子提倡的「捨生取義」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的觀點,一直是中華民族的最高道德標准,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捨生取義」不僅有其歷史意義,也有其現實意義,這一觀點仍然符合新時代的道德要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觀點,不僅為歷史上無數事實所證明,也為當今無數事實所證明。因此,我們必有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沉湎於舒適安樂的生活之中,人人都要求憂患意識,這樣才能振作精神,奮發有為,否則,就有國破家亡的危險。
二,「嗟來之食」,今泛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究竟如何對待「嗟來之食」,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接受這種施捨,不僅自己的人格受到污辱,而且嚴重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對於這樣的施捨,當然應該是寧願餓死也不接受。但有時接受「嗟來之食」保存了自己,雖然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損害,但可更好地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此時不妨暫且忍辱負重。
三,1,為:為了/做
2,行:走/做(事)
3,得:取得/同「德」,動詞,感激
4,間:中間/參與/間或,偶爾
5,於:比/對,對於/從/在
四,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