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教版八年級下語文期末試卷
初二年級(語文科)
2009越秀區第二學期末調研測試指導說明
一、命題指導思想
越秀區2009學年第二學期期末八年級語文階段性學業水平檢測,既是評價該年級整體教學質量和檢驗實施新課程效果的必要手段,也是衡量學生是否達到年級學業基本標准和是否能較好地適應新學期正常學習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這次階段性(學段性)學業水平考試,重點檢測年級教學質量要求必須掌握和運用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它要求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和適當的難度,能對教學起重要的激勵、促進、診斷和監控作用,能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狀況。試題命制主要依據《語文課程標准》的語言教學與評價、考查內容與標準的命題原則,並按人教版新課標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和要求,包括語文課本後面的附錄內容和指定背誦的詩詞要求而制定。
二、測試范圍、內容及要求
(一)測試范圍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
(二)能力要求
1、熟練地使用工具書,掌握本冊教材每篇課文後「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及其組成的常用詞的字音、字形及理解這些字詞的意義。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了解病句類型以及句子的簡明得體等語言基礎知識。認識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多義詞的常用義及其近(同)義詞,詞的語境義。句子成分和句子的主幹等語法知識,往往是以辨別修改病句的形式出現。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2、初步學會鑒賞詩歌,賞析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詩歌中所塑造的形象;課文規定背誦的詩句進行默寫。
3、能閱讀並鑒賞簡單的文言文。對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能夠進行判斷和翻譯;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像;能准確翻譯重要的文言句子以及進行正確地劃分節奏。
4、練習快速地默讀文章,抓住文章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反復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高尚的情操,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文章的思想情感能作出比較恰當的評價。能整體把握文章內容,並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並揣摩精彩段落和關鍵語句,品味並積累優美的語句,學會分析文章的語言運用技巧和表達技巧。分析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對文章進行分析並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透析文章的主題。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有理。
5、多角度地觀察生活、品味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能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寫出切合題意、感情真摯、內容充實、中心突出、結構完整、語言通順生動的文章。
6、能根據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大膽地進行交流。能主動參加綜合性學習,掌能與同學合作探究,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本學期需積累有關「母愛」的格言與詩句;積累有關「春」的詩句;了解廣州的名勝民俗及特點,並搜集一些名勝的對聯;學會積累、品讀古詩等。
(三)測試內容:
內容及相應的能力要求如下:
1、語言基礎與運用 (范圍:課內為主)
准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
(1)語言基礎
1.字音
識記課文後「讀一讀,寫一寫」裡面的詞語,課文注釋裡面重點的注音,正確書寫現代常用規范漢字。
2.字形
識記並正確書寫現代常用規范漢字,主要考查漢字書寫的正確和規范。歸納整理常見的同音字、多音多義字、形似字。
3.詞語
正確理解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並能正確使用。
4.病句
病句:要求了解病句的類型: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句式雜糅、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等。會診斷病因,修改病例。
5.文學常識
關注課文的注釋①部分與「名著導讀」部分。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2)語言運用
各單元綜合性學習及口語交際內容,語言的實際運用。
2、古詩文閱讀與積累
(1)默寫
會背、默課文指定背的文段與詩句(包括「課標」指定八年級下冊背誦的古詩文及附錄在本冊語文書後面的詩詞)。
(2)詩詞鑒賞
考查課文內容,非課後背誦篇目。對詩詞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所運用的表現手法、詩詞的思想感情等方面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
(3)文言文閱讀
范圍包括自讀課和講讀課。考查學生朗誦詩歌時能正確劃分節奏的能力。要求會解釋重點詞語(實詞、虛詞),會作一詞多義的比較,古今異義的辨析,會翻譯重點句子,概括課文大意和理解基本內容,具備初步的比較、分析、鑒賞的能力。
3.現代文閱讀閱讀(范圍:課內兩篇,課外一篇)
要求理解文章內容及上下文的聯系;理解和分析詞語的深層含義;會分析文章結構,用簡單的語言概括和歸納內容;把握文章思路,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4.作文
讓學生寫自己熟悉的東西,有真情實感。作文形式為命題或半命題作文。
四、檢測的形式與方法
全卷滿分120分,形式為閉卷紙筆考試,考試時間120分鍾。
五、試卷結構
(一)題型
主觀題和客觀題。
(二)題量
共22題。
(三)結構
第Ⅰ卷
題型 題號 分值分布
選
擇
題 1(字音) 3分
2 (錯字) 3分
3 (詞語運用) 3分
4 (病句辨別) 3分
5 (文學常識) 3分
6 (標點運用) 3分
非選擇題 7 (綜合實踐語言運用) 8分
第Ⅱ卷
題型 題號 分值分布
選
擇
題 8(1)默寫 2分
10(朗讀節奏) 3分
11(1)(文言文字詞解釋) 4分
13(課內文段內容理解) 3分
非
選
擇
題 8(2)默寫 8分
9(詩歌鑒賞) 4分
11(文言文翻譯) 4分
12(文言文文章分析) 4分
14(課內現代文內容概括) 3分
15(課內現代文句意分析) 3分
16(課內現代文手法分析) 3分
17(課外現代文內容概括) 4分
18(課外現代文手法分析) 4分
19(課外現代文主題理解) 4分
20(課外現代文聯想感悟) 6分
21(作文) 40分
附加題
(5分) 22(1)(2本名著)選擇題或填空題 2分
(2)(2本名著)簡答題 3分
(試卷結構以最終版為准)
(四)分值安排
第一卷約25分。第二卷約95分,其中作文佔40分。
六、難易題比例
易題佔60%,中等難度題佔30%,難題佔10%。
溫馨提示
本學期兩本名著:《海底兩萬里》、《名人傳》
2. 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小學部在哪
一小嗎?在老鹽中。就是鹽中北校區
3. 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的介紹
鹽城市毓龍來路實驗學校自位於原鹽城市第一中學,鹽城市第一初級中學、鹽城市第一小學三校校區,2010年由於毓龍路道路擴建,原三校校區進行調整,並在此基礎上創建的九年義務教育一貫制學校,整合原鹽城市第一初級中學、鹽城市第二小學兩所近百年名校,2011年9月正式開學。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共9個年級(一年級~九年級/初三),108個班級,5000餘名學生,360多名教職工。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分為小學、初中兩階段,初中將由原鹽城市第一初級中學進行教學工作,小學將由原鹽城市第二小學(北校區)進行教學工作。
4. 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六年級去不去射陽實踐基地
去吧
5. 初中八年級課外古詩鑒賞及答案
《語文課程標准》要求初中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古詩詞鑒賞可以充分考查學生的文學鑒賞功底和語言能力。八年級下冊古詩詞閱讀量大,課內講讀10首(分布在五、六單元),課外誦讀10首(見「附錄」)。在階段性考試中,我們通過對各大題的分析,發現多數學生在古詩詞鑒賞題上失分較多。在期末復習之際,本人特就如何對古詩詞進行鑒賞作一些思路上的梳理,並對本冊中的部分名篇、名句作一些賞析,以期對同學們的復習有一定的幫助。
一、明確考點
1.辨識常識。即記憶和了解一些涉及作者、朝代、作品體裁和文化常識等的內容。
2.理解詩意。這是從思想內容角度考查理解能力,包括詩詞字詞句的理解,內容的歸納概括,哲理的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等。
3.感知形象。要求考生通過形象思維,藉助聯想和想像,感知詩詞中的景物、形象,體會作品的意境、情境,領悟作者的情感。
4.品味語言。主要包括詞語的錘煉、句子的推敲、名句的領悟、修辭的效果和詩的節奏韻律等。
5.分析技巧。主要指對表現手法、修辭手法、表達方式、典故運用、巧妙構思等進行分析評價。
二、復習指要
(一)鑒賞字詞
1.動詞: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重點注意動詞所具有的特殊的表意功能。如「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聚」賦予靜止的峰巒以動感,「怒」表現出洶涌澎湃的情態。又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見」字就生動地描繪出了作者在東籬下採菊時的悠閑。山景自然地展現在詩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無意所「見」,傳達出詩人超然於塵雜之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恬適之情。
2.修飾語:大部分為形容詞、副詞。如:「巴山楚水凄涼地。」 一個「凄涼」,寫盡了詩人無限辛酸的感情。
3.特殊詞:在詩文中,有一些詞本身與眾不同,讀者能很快找到它們:
(1)疊詞:疊詞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如「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節奏短促,既增強了韻律感,又逼真地傳達出詩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
(2)表顏色的詞:顏色一般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欣賞時,或抓住能表現色彩組合的字眼,體會詩歌的濃郁的畫意。如:「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從視覺角度看,紅白映襯,色彩鮮明。「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句中富有色彩的詞語,渲染了陰沉昏暗的雨前景象,烘託了詩人凄惻愁慘的心情。
(3)數詞:在古典詩詞中,為了增強某種表達效果,常常使用數詞,一般情況下都不是確數。
(二)品鑒思想情感
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有:
第一類:憂國傷時。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離亂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
第二類:建功報國。如:建功立業的渴望;保家衛國的決心 ;報國無門的悲傷;山河淪喪的痛苦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
第三類:思鄉懷人。如:羈旅愁思;思親念友;邊關思鄉;閨中懷人。
第四類:生活雜感。如: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昔勝今衰的感慨 ;借古諷今的情懷;青春易逝的傷感;仕途失意的苦悶;告慰平生的喜悅。
(三)賞析表達技巧
1.表達方式: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寫、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如: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等)兩種方式。
2.結構形式: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等。
3.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借代、誇張、互文、雙關、襯托、對比、對仗、反語、反復等。
4.表現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徵、對比、映襯烘托、欲揚先抑、先聲奪人、以小見大、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時,稱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比興(間接抒情的詩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詩歌)等
(四)重視書面表達
在進行詩歌鑒賞時,應注意書面表達。書面表達的基本要求是卷面清爽、表述嚴密、條例清晰、邏輯合理。表述嚴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嚴密性,無論是前後的照應,還是起、承、轉、合等環節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前後抵牾。條理清晰,是結構方面的要求。一般來說,採用一、二、三、四(也可用阿拉伯數字帶上括弧)或者首先、其次等標志明顯的樣式,往往會得到條理清晰的評價。邏輯合理,指的是見解能夠自圓其說。
三、重點示例
(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1.說說本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2.說說你對「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句的理解:
(答案: 1、既表現了作者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
2、本意: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是抒發詩人的身世之感。
哲理1:個人的沉淪算不了什麼,社會總是要向前發展的,未來肯定會比現在好。
哲理2:新生事物無比美好,社會總是向前發展。即新陳代謝、推陳出新等)
(二)《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1.說說本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2.說說你對「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一句的理解。
3.試賞析這首詩。
(答案:1.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現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鬱不平之氣。
2.如果不是東風給了周瑜以方便,取得勝利的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
3.這首詠史弔古詩,似是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幸。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嘆前朝人物事跡,後二句議論:赤壁大戰,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將被虜去,歷史就要改觀。詩的構思極為精巧,點染用功。)
(三)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說說本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2.「惶恐」和「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說說有哪兩層含義?
3.試對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些賞析。
(答案:1.這首詩慨嘆抗元事業的失敗,表達了寧死不屈的堅強決心。
2.含義之一:「惶恐灘」、「零丁洋」指兩個地名;含義之二:惶恐憂慮的心情和孤苦伶仃的感覺,寫出了形勢的險要和境況的危急。
3.自古以來人活在世上誰能不死?留得這顆赤誠的心光照史冊。這兩句以激勵人心的議論表現出了詩人高尚的情操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已經成為愛國志士激勵民族氣節的警句名言。)
(四)飲酒 (陶源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句怎麼理解?
2.「採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一句怎麼理解?
3.「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一句是什麼描寫?有何深刻意義?
4.陶淵明是個怎樣的人?他的思想在當時有什麼積極的意義和消極的意義?
(答案:1.意思是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請問你是怎麼能夠這樣呢?這是由於精神超脫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2.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采擷菊花,正在專心致志悠閑地采,偶一抬頭,無意看見了悠遠的南山。此句刻畫了詩人悠閑自得的形象。
3.景物描寫。鳥倦了,也知還家,人,更不應奔波於世俗官場,而應回歸優美寧靜的大自然,做到真正的返樸歸真。
4.陶淵明是個棄官歸隱,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渴望自由的淡泊,獨善其身的人。積極的一面:在當時來說是對黑暗官場的一種反叛。消極的一面:但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穢,不能單靠歸隱與獨善其身,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上說,他的退隱思想也有消極的一面。)
(五)行路難(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自掛雲帆濟滄海。
1.詩歌的最後一句表達怎樣的志向?
2.詩中借用歷史故事有什麼作用?
3.本詩是如何體現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答案:1.意思是: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現了他堅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
2.詩中借用歷史故事的作用是:借用呂尚垂釣的碧溪,伊尹夢舟日邊的典故,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
3.①巧用歷史故事;②誇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③跳躍式的結構。總之,全詩基調是昂揚激越的,是樂觀向上的。)
(六)本冊中其它重點詩句的鑒賞
1.「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時空阻隔,這是對一切經受離別之苦的人們的祝福。)
2.「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用極簡潔的語言傳達出了詞人對歷代受苦受難民眾的深切同情。從歷史的變革中,以興亡的對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慘命運提示出來,既是歷史的概括,也是現實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內容。)
3.「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人以梨花盛開比擬雪壓枝頭,極為新穎貼切。「忽如」二字寫得甚妙,不僅寫出了「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出了詩人驚喜好奇的神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意境,頗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見過梨花盛開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團一團,花團錦簇,壓枝欲低,與雪壓冬林的景象極為神似。春風吹來梨花開,竟至「千樹萬樹」,重疊的修辭表現出景象的繁榮壯麗。詩人將春景比冬景,尤其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使人忘記奇寒而內心感到喜悅與溫暖,造境俱稱奇絕。要品評這詠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個成語——「妙手回春」。)
4.「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移情於物,對新生命進行熱烈的贊美,表達出詩人對理想和信念的執著追求。)
5.「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兩句以理性的議論展現友情和別情的新境界。真正的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既是永恆的,也是無所不在的。這兩句已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情厚誼的不朽名句。)
6.「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詩人借春蠶的執著精神,寄託了對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這兩句來表達人們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
7.「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議論而不離寫景,使抽象的哲理有了具體生動的感受。「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層」的獨特感受,反映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8.「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在個人身處逆境的時候,把個人困苦丟在一邊,設想大庇天下寒士的萬間廣廈出現,思想境界得到升華,表現了憂國憂民的情操,充分體現了其詩歌的「人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