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八年級語文上期期末總結

八年級語文上期期末總結

發布時間:2020-12-25 20:34:06

❶ 八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 語文 重點 考點 知識點 歸納 北師大版的

可以上網看一下考綱重點

❷ 八年級上學期語文期末考試

孩子啊....自己上網找找吧....
我也在求呢....

❸ 初二上學期語文考試重難點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注釋:
元豐六年:即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和(我)游樂的人。念,想。與為者樂,共同游樂的人。
張懷民: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寄居承天寺。
相與步於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與,一同,共同。
如積水空明:好像積水清澈透明。這里是形容月光充滿了庭院。
藻荇(xìng):泛指水草,水草總稱。荇,一種多年水生草,葉子像心臟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相當於「原來」。
閑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有名無實,所以自稱「閑人」。
耳:罷了
編輯本段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我解開衣服打算睡覺時,月光照進門里,我高興地動身出門。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的地面上,月色如積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錯縱橫,原來那是竹子和柏樹枝葉的影子。
哪一夜沒有月亮呢?哪裡沒有竹子和松柏呢?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編輯本段賞析: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低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於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裡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
蘇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創作,有一段話很精闢: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說》)
這段話,可與他的另一段話相補充:「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山川之有雲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鬱而見於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這里最重要的一點是:文,是「充滿勃鬱」於內而不得不表現於外的東西。胸有「萬斛泉源」,才能「不擇地皆可出」;胸中空無所有,光憑技巧,就寫不出好文章。蘇軾的確是胸有「萬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創作而言,那「萬斛泉源」溢為政論和史論,濤翻浪涌,汪洋浩瀚;溢為游記、書札、序跋等雜文,迴旋激盪,煙波生色。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只有84個字,從胸中自然流出,「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無從劃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幾十個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瀉無余,還有什麼韻味?細讀此文,雖自然流行,卻「與山石曲折」,層次分明。「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這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年月日,又寫了個「夜」字,接下去就應該寫「夜」里干什麼。究竟干什麼呢?「解衣欲睡」,沒有什麼可乾的。可就在「解衣」之時,看見「月色入戶」,就又感到有什麼可幹了,便「欣然起行」。干什麼呢?尋「樂」。一個人「行」了一陣,不很「樂」,再有一個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個可以共「樂」的人,就去找他。這些思想和行動,是用「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幾句表現出來的。尋見張懷民了沒有,尋見後講了些什麼,約他尋什麼「樂」,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筆下,這都是要寫的。作者卻只寫了這么兩句:「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接著便寫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燥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文思如滔滔流水,「與山石曲折」,至此當「止於不可不止」了。「止」於什麼呢?因見「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當止於月;看見「藻、荇交橫」,卻原來是「竹、柏影也」,當止於「竹柏」;誰賞月?誰看竹柏?是他和張懷民,當止於他和張懷民。於是總括這一切,寫了如下幾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寥寥數筆,攝取了一個生活片斷。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於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於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麼仔細,那麼清楚,兩個人都很「閑」。「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遊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閑人」。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惟其「閑」,才能「夜遊」,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讀完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都歷歷如見。

閱讀全文

與八年級語文上期期末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