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三語文陳涉世家翻譯
陳勝,是陽城人,字涉。吳廣,是陽夏人,字叔。陳涉年輕的時侯,曾經和別人一起被僱用耕田,一次當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休息時,感慨惱恨了好一會兒,說:「假如誰將來富貴了,大家相互不要忘記了。」和他一起受僱傭的夥伴們笑著回答說:「你是被雇給人家耕田的,哪能富貴呢?」陳涉嘆息著說:「唉!燕子、麻雀這類小鳥怎麼能理解大雁、天鵝的遠大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征調居住在里巷左邊的貧民去防守漁陽,一共有九百人駐扎在大澤鄉。陳勝、吳廣都編入這次征發的行列之中,當了屯長。恰遇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他們估計已經誤了到達漁陽規定的期限。過了規定的期限,按照法律規定是都該殺頭的。陳勝、吳廣就商量說:「如今逃走也是死,起義干一番大事業也是死,同樣都是死,為國事而死好不好?」陳勝說:「天下受秦王朝統治之苦已經很久了。我聽說二世皇帝是始皇帝的小兒子,不應該他來繼位,應該繼位的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屢次規勸皇上的緣故,皇上派他領兵在外地駐守。如今有人聽說他並沒有什麼罪,卻被二世皇帝殺害了。老百姓都聽說他很賢德,不知道他已經死了。項燕原是楚國的將軍,多次立功,愛護士兵,楚國人都很愛戴他。有的人以為他已經死了,有的人以為他逃亡在外躲藏了起來。如今假使我們冒用公子扶蘇和項燕的名義,向天下人民發出起義的號召,應該會有很多人響應。」吳廣認為很對。於是他就去占卜吉凶,占卜的人知道他們的意圖,說道:「你們的事都能成,能夠建功立業。然而你們向鬼神問過吉凶了嗎?」陳勝、吳廣很高興,揣摩占卜人所說向鬼神問吉凶的意思,說:「這是教我們先在眾人中樹立威望。」於是就用硃砂在一塊白綢子上寫了「陳勝王」三個字,塞進別人用網捕來的魚肚子里。戍卒買魚回來煮著吃,發現了魚肚中的帛書,對這事自然覺得很奇怪了。「陳勝又暗中派吳廣到駐地附近一草木叢生的古廟里,在夜裡點燃起篝火,模仿狐狸的聲音叫喊道:」大楚興,陳勝王。「戍卒們在深更半夜聽到這種鳴叫聲,都驚恐起來。第二天早晨,戍卒中到處議論紛紛,都指指點點地看著陳勝。
吳廣一向關心別人,戍卒中很多人願為他效勞出力。押送隊伍的縣尉喝醉了酒,吳廣故意多次揚言要逃跑,以激怒縣尉,惹他當眾侮辱自己,藉以激怒眾人。那縣尉果然鞭打吳廣,縣尉又拔出佩劍,吳廣奮起奪劍殺死了縣尉。陳勝幫助他,合力殺死了兩個縣尉。隨即召集屬下號召說:」各位在這里遇上大雨,大家都誤了期限,誤期按規定要殺頭。即使不被殺頭,但將來戍邊死去的肯定也得十之六七。再說大丈夫不死便罷,要死就要名揚後世,王侯將相難道都是祖傳的嗎!「屬下的人聽了都異口同聲地說:」我們心甘情願地聽憑差遣。「於是就假冒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舉行起義,以順應民眾的願望。大家都露出右臂作為標志,號稱大楚。他們又築起高台來宣誓,用將尉的頭作祭品。陳勝任命自己做將軍,吳廣做都尉。首先進攻大澤鄉,攻克後又攻打蘄(qí,奇)縣。蘄縣攻克後,就派符離人葛嬰率兵攻取蘄縣以東的地方。一連進攻銍、酇、苦柘(zhè,這)、譙幾個地方,都攻克了。他們一面進軍,一面不斷補充兵員擴大隊伍。等行進到了陳縣的時候,已擁有兵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步卒好幾萬人。攻打陳縣時,那裡的郡守、縣令正好都不在,只有留守的郡丞領兵與起義軍在城門下作戰。起義軍失敗了,結果郡丞突然死了,於是起義軍就進入城中佔領了陳縣。過了幾天,陳勝下令召集掌管教化的三老和地方豪傑都來開會議事。與會的人都說:」將軍您身披鎧甲,手執銳利的武器,討伐無道昏君,誅滅暴虐的秦王朝,重新建立了楚國的政權,論功勞應該稱王。「陳涉於是就自立為王,國號為張楚。
在這個時候,各個郡縣受不了秦朝官吏暴政之苦的人,都逮捕宣判他們官吏的罪狀,把他們殺死來響應陳涉。於是就以吳廣為代理王,督率各將領向西進攻滎陽。命令陳縣人武臣、張耳、陳餘去攻佔原來趙國的轄地,命令汝陰人鄧宗攻佔九江郡。這時候,楚地幾千人聚集在一起起義的,多得不計其數。
葛嬰到達東城,立襄強為楚王。葛嬰後來聽說陳勝已自立為王,接著就殺了襄強,回來向陳勝報告。一到陳縣,陳勝就殺了葛嬰。陳勝命令魏人周市北上攻取原屬魏國的地方。吳廣包圍了滎陽。李由任三川郡守,防守滎陽,吳廣久攻不下。陳勝召集國內的豪傑商量對策,任命上蔡人房君蔡賜做上柱國。
周文,是陳縣有名的賢人,曾經是項燕軍中的占卜望日官,也在楚相春申黃歇手下做過事,他自稱熟慣用兵,陳王就授給他將軍印,帶兵西去攻秦。他一路上邊走邊召集兵馬,到達函谷關的時候,有戰車千輛,士兵幾十萬人,到了戲亭時,就駐扎了下來。秦王朝派少府章邯赦免了因犯罪而在驪山服役的人、以及家奴所生的兒子,全部調集來攻打張楚的大軍,把楚軍全給打敗了,周文失敗之後,逃出了函谷關,在曹陽駐留了兩三個月。章邯又追來把他打敗了,再逃到澠池駐留了十幾天。章邯又來追擊,把他打得慘敗。周文自殺,他的軍隊也就不能作戰了。
武臣到達邯鄲,就自立為趙王,陳餘做大將軍,張耳、召騷任左、右丞相。陳王知道後非常生氣,就把武臣等人的家屬逮捕囚禁了起來,打算殺死他們。上柱國蔡賜說:「秦王朝還沒有滅亡就殺了趙王將相的家屬,這等於是又生出一個與我們為敵的秦國來。不如就此封立他好些。」陳王於是就派遣使者前往趙國去祝賀,同時把武臣等人的家屬遷移到宮中軟禁起來,又封張耳的兒子張敖做成都君,催促趙國的軍隊速進軍函谷關。趙王武臣的將相們商議說:「大王您在趙國稱王,並不是楚國的本意。等到楚滅秦以後,一定會來攻打趙國。最好的辦法莫過於不派兵向西進軍,而派人向北攻取原來燕國的轄地以擴大我們自己的土地。趙國南面據黃河天險,北面又有燕、代的廣大土地,楚國即使戰勝了秦國,也不敢來壓制趙國。如果楚國不能戰勝秦國,必定就會借重趙國。到時候趙國趁著秦國的疲敝,就可以得志於天下了。」趙王認為說得有道理,因而不向西出兵,而派了原上谷郡卒史韓廣領兵北上去攻取燕地。
燕國原來的貴族豪傑勸告韓廣說:「楚國已經立了王,趙國也已立了王。燕國地方雖然小,過去也是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希望將軍您自立做燕王。」韓廣回答說:「我的母親還留在趙國,使不得。」燕人說:「趙國如今正西面擔憂秦,南面擔憂楚,他的力量不能來限制我們。況且以楚國的強大,都不敢殺害趙王將相的家屬,趙國又怎敢殺害將軍您的家屬呢?「韓廣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於是就自立做了燕王。過了幾個月,趙國派人護送燕王的母親及其家屬來到了燕國。
在這個時候,到各地去攻城佔地的將領,數不勝數。周市北上攻城掠地到達了狄縣,狄縣人田儋(dān,丹)殺死了狄縣縣令,自立為齊王,憑借齊地的力量來反擊周市。周市的軍隊潰散了,退回到了魏地,打算立魏王的後代寧陵君咎做魏王。其時咎在陳王那裡,不能回到魏地去。魏地平定以後,大家想共同擁立周市做魏王,周市不肯接受。使者先後五次往返於陳王與周市之間,陳王乃答應立寧陵君咎做魏王,遣送他回到魏國去。周市最後做了魏國的相。
將軍田臧等人一起謀劃說:」周文的軍隊已經潰散,秦國的軍隊早晚就要到來,我們包圍滎陽城久攻不下,如果秦國的軍隊到來,一定會被打得大敗。不如留下少量的部隊,足以守住滎陽就可以了,把其餘精銳的軍隊全部拿來迎擊秦軍。如今代理王吳廣驕橫,又不懂用兵權謀,這樣的人無法和他商量議事,不殺了他,我們的計劃恐怕會被搞壞。「於是他們就假冒陳王的命令殺掉了吳廣,把吳廣的頭獻給了陳王。陳王就派使者賜給田臧楚令尹的大印,任命他做上將軍。田臧就派部將李歸等人駐守滎陽城,自己帶了精銳的部隊西進到敖倉迎戰秦軍。雙方交戰時,田臧戰死,軍隊潰散。章邯領兵趁機到滎陽城下來攻打李歸這些人,打敗了他們,李歸等人戰死。
陽城人鄧說(yuè,月)領兵駐扎在郯城(按:當是郟城。見原文注釋),被章邯部將所帶的一支部隊擊敗,鄧說率軍潰逃到陳縣。銍人伍徐率兵駐扎在許縣,也被章邯的軍隊擊潰了他。伍徐的軍隊都潰散逃到了陳縣。陳王殺了鄧說。
陳勝剛剛自為王時,陵縣人秦嘉、銍縣人董緤、符離人朱雞石、取慮(qiū,lǔ,秋閭)人鄭布、徐縣人丁疾等都單獨起兵反秦,他們領兵把東海郡守名叫慶的圍困在郯城。陳王聽說後,就派武平君畔做將軍,督率郯城下的各路軍隊。秦嘉拒不接受這個命令,自立為大司馬,討厭隸屬於武平君畔。便告訴他的軍吏說:「武平君年輕,不懂得軍事,不要聽他的!」接著就假託陳王的命令殺死了武平畔。
章邯打敗伍徐以後,接著進攻陳縣,陳王的上柱國房君蔡賜戰死了。章邯又領兵進攻駐守在陳縣西面的張賀部隊。陳王親自出來督戰,結果楚軍還是戰敗,張賀陣亡。
十二月,陳王退到了汝陰,在回到下城父時,他的車夫庄賈殺了他投降秦軍。陳勝死後安葬在碭(dàng,盪)縣,謚號叫隱王。
陳王從前的侍臣呂臣將軍組織了一支青巾裹頭的「蒼頭軍」,從新陽起兵攻打陳縣,攻克後,殺死了庄賈,又以陳縣為楚都。
當初,陳王剛到陳縣的時候,曾命令銍縣人宋留領兵去平定南陽,再進兵武關。宋留攻佔了南陽之後,傳來了陳王被殺的消息,於是南陽又被秦軍奪了回去。宋留不能進入武關,就往東到了新蔡,不料又遇上了秦軍,宋留帶著部隊投降了秦軍。秦軍押解宋留到了咸陽,將他五馬分屍示眾。
秦嘉等人聽說陳王的軍隊已經兵敗逃走了,就立景駒做了楚王,率兵到了方與,准備在定陶附近襲擊秦軍。於是派公孫慶出使齊國去會見齊王田儋,想聯合他一同進兵。齊王說:「聽說陳王戰敗了,至今生死不明,楚國怎麼能不來向我請示就自立為王呢?」公孫慶說:「齊國不請示楚國而立王,楚國為什麼要向齊國請示才能立王呢?何況楚是首先起義反秦的,理當號令天下。」田儋殺死了公孫慶。
秦的左右校尉率領部隊再次進攻陳縣,並佔領了它。將軍呂臣失敗逃跑後,重新集結兵馬。並與當年在鄱(pó,婆)陽為盜後被封為當陽君的黥(qíng,情)布所率領的軍隊聯合起來,又攻擊秦左右校尉的軍隊,在青波把他們打敗了,再度以陳縣為楚都。這時正好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名叫心的做了楚王。
陳勝稱王總共六個月的時間。當了王之後,以陳縣為國都。從前一位曾經與他一起僱傭給人家耕田的伙計聽說他做了王,來到了陳縣,敲著宮門說:「我要見陳涉。」守宮門的長官要把他捆綁起來。經他反復解說,才放開他,但仍然不肯為他通報。等陳王出門時,他攔路呼喊陳涉的名子。陳王聽到了,才召見了他,與他同乘一輛車子回宮。走進宮殿,看見殿堂房屋、帷幕帳簾之後,客人說:「夥頤!陳涉大王的宮殿高大深邃啊!」楚地人把「多」叫做「夥」,所以天下流傳「夥涉為王」的俗語,就是從陳涉開始的。這客人在宮中出出進進越來越隨便放肆,常常跟人講陳涉從前的一些舊事。有人就對陳王說:「您的客人愚昧無知,專門胡說八道,有損於您的威嚴。」陳王就把來客殺死了。從此之後,陳王的故舊知交都紛紛自動離去,沒有再親近陳王的人了。陳王任命朱房做中正,胡武做司過,專門督察群臣的過失。將領們攻佔了地方回到陳縣來,命令稍不服從,就抓起來治罪,以苛刻地尋求群臣的過失作為對陳王的忠心。凡是他倆不喜歡的人,一旦有錯,不交給負責司法的官吏去審理,就擅自予以懲治。陳王卻很信任他們。將領們因為這些緣故就不再親近依附他了。這就是陳王所以失敗的原因。
陳勝雖然已經死了,他所封立派遣的侯王將相終於滅掉了秦王朝,這是由於陳涉首先起義反秦的結果。漢高祖時,在碭縣安置了三十戶人家為陳涉看守墳墓,到如今仍按時殺牲祭祀他。
褚先生說:地形險阻,是便於用來固守的;武器裝備和法制規章,是便於統治國家的。但這些還不是最可靠的。先王以仁義道德作為治國的根本,而把鞏固邊塞、制定法律條文看成枝葉,難道不是這樣嗎?我聽賈誼說道:
秦孝公占據崤山和函谷的險固地勢,擁有整個雍州地區,君臣牢固把守,隨時窺視著周王朝的政權,大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的勁頭兒,並吞八方極遠之地的心氣兒。就在這個時候,商鞅輔佐秦孝公,對內建立法令制度,致力於耕種紡織,整治攻守的武器,對外用連橫的策略使諸侯們互相爭斗。於是秦國像兩手相合那樣容易毫不費力地取得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接了秦孝公的治國事業,遵循著先人留下來的策略,向南面奪取了漢中,向西南奪取了巴蜀,向東面割得了肥沃的土地,向北面奪得了沖要險阻的郡邑。諸侯們因此而恐懼驚慌,相會結盟商量對策來削弱秦國。他們不吝惜珍貴的財寶和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的人才。採取合縱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支援,為一體。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公子,都英明智慧而忠誠信義,寬宏厚道而愛惜人才,尊重賢者而器重士人。他們互相約定實行合縱聯合抗秦,破壞秦國的連橫策略,聯合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等國的有關人士。於是六國的人才,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這些人替他們策劃;有齊明、周最、陳軫、邵滑、樓緩、翟景、蘇厲、樂(yuè,月)毅這些人溝通他們的意見;有吳起、孫臏、帶他、兒(ní,泥)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這些人統率他們的軍隊。諸侯們曾經用相當於秦國十倍的土地,百萬的大軍,攻打函谷關而進擊秦國。秦國開關迎敵,九國的軍隊反逃跑而不敢前進。秦國沒有耗費一個箭頭,而天下的諸侯卻已經疲憊不堪了。於是合縱解散,盟約破壞,各自爭相割地賄賂秦國。秦國有充余的力量來利用諸侯的弱點,追趕逃亡敗走的敵人,殺得他們橫屍百,流的血把大盾牌都漂浮起來;秦國趁著有利的形勢,方便的時機,分割土地山河,因而強國請求臣服,弱國前來朝拜稱臣了。
「延續到秦孝文王、庄襄王的時候,他們在位的時間短暫,國家沒有什麼事。
「到了秦始皇,發揚六代傳下來的功業,像駕車似的揮動長鞭來駕御各諸侯國,吞並了東周和西周兩個小國,滅亡了六國諸侯,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而控制天下,手持刑杖來鞭笞天下的人民,聲威震懾四海。向南方奪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設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長們,低著頭,用繩子拴住自己的脖子來投降,把自己的性命交給秦王朝的下級官吏掌握。於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築萬里長城,作為邊疆上的屏障來防守,把匈奴向北驅趕了七百多里;匈奴人不敢到南邊來牧馬,兵士也不敢搭起弓箭來報仇。於是廢除了先王的治國之道,焚燒了諸子百家的著作,以圖使老百姓愚昧無知;他還毀壞各地的名城,殺戮豪傑,收集天下的武器集中到咸陽,熔化刀劍和箭頭,鑄成十二個金屬人像,來削弱天下人民的反抗力量。然後依憑華山當作城牆,憑借黃河作為護城河,依據億丈高的華山,臨守著深險莫測的黃河,作為守衛的險要之地。良將拿著強弓,防守沖要的地方,可靠的大臣帶領精乾的士兵,擺列著鋒利的武器,嚴厲盤查過往的行人是誰。天下已經平定,秦始皇的心中,自以為關中的堅固,是千里金城,可以作為子子孫孫萬世當皇帝的基業了。
「秦始皇死了以後,他的餘威還震懾著遠方。然而陳涉是一個用破瓮作窗戶,用草繩拴門軸的窮苦人家的子弟,是耕田的人,是供人役使的人,是被征發戍守邊境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一般平常的人,既沒有孔子、墨子那樣的賢明,也沒有陶朱、猗(yī,依)頓那樣的富有,置身在戍卒的行列之中,興起在鄉野之間,帶領著疲乏散亂的戍卒,統率著幾百個人,轉身攻打秦國,砍下木棍做武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天下的人就像風雲那樣迅速匯集起來,像回響那樣應聲而起,挑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著他。崤山函谷關以東的英雄豪傑一齊起來,就把秦王朝推翻了。
「再說,那秦王朝的天下並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關的險要堅固,還像從前一樣。陳涉的地位,並不比齊、楚、燕、趙、韓、宋、衛、中山的國君尊貴;鋤耙戟柄,並不比鉤戟長矛鋒利;被征發戍守邊地的民眾,並不比九國的軍隊強大;深謀遠慮,行軍與指揮作戰的本領,也比不上先前六國的那些才智之士。但是成功失敗完全不同,;功業完全相反,這是什麼原因呢?假使拿崤山、函谷關以東各國諸侯來跟陳涉量量長短,比比大小,比較一下他們的權威,衡量衡量他們的實力,那簡直不能夠同年而語,相提並論。然而秦國當初憑借很小的地方,發展為有萬輛兵車的強國,進而控制了其它八州,使來與它地位相同的諸侯國都來向秦國朝拜稱臣,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然後把天地四方當作家,把崤山、函谷關當作宮牆。可是陳涉一個人首倡起義,秦王朝的七代宗廟就被毀壞,連秦王子嬰也死在別人手中,被天下的人所譏笑,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後來防守天下的形勢是不同的啊。」
B. 初三年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文言文翻譯
陳涉世家:
陳勝是陽城人,字涉。吳廣是陽夏人,字叔。陳涉年輕的時候,曾經跟別人一道被僱傭耕地,陳涉停止耕作到田邊高地休息,因失望而嘆恨了很久,說:"如果有一天富貴了,不要彼此忘記。"同伴們笑著回答說:"你做僱工為人家耕地,哪裡談得上富貴呢?"陳涉長嘆一聲說:"唉,燕雀怎麼知道鴻鵠的凌雲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調貧苦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漁陽,駐在大澤鄉。陳勝、吳廣都被按次序編入戍邊的隊伍裡面,擔任了小頭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誤期。誤期,按照秦朝法令都要斬首。陳勝、吳廣於是一起商量說:"現在逃跑也是死,起義也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可以嗎?"陳勝說:"全國百姓長期受秦王朝壓迫,痛苦不堪。我聽說秦二世是秦始皇小兒子,不應當立為皇帝,應當立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多次勸戒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面帶兵。現在有人聽說扶蘇沒有罪,二世卻殺了他。百姓多數聽說他賢明,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項燕做楚國的將領的時候,多次立有戰功,又愛護士兵,楚國人很愛憐他。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逃跑了。現在果真把我們的這些人冒充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向全國發出號召,應該有很多響應的人。"吳廣認為陳勝所說的正確。於是二人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們的意圖,說:"你們的事情都能成功,將建立功業。然而你們把這件事向鬼神卜問一下吧?"陳勝、吳廣很高興,又考慮卜鬼的事,說:"這是教我們首先威服眾人罷了。"於是用丹砂在絲綢上寫道:"陳勝王",放在別人用網捕獲的魚的肚子裡面。戍卒買到那條魚回來煮著吃,發現魚肚子裡面的帛書,本來已經對這件事感到奇怪了。陳勝又暗中派遣吳廣到戍卒駐地旁邊叢林里的神廟中去,在晚上用竹籠罩著火裝作鬼火,像狐狸一樣叫喊道:"大楚復興,陳勝為王!"戍卒們夜裡都驚慌恐懼。第二天,戍卒中到處談論這件事,都指指點點,互相示意的看著陳勝。
吳廣向來愛護士卒,士兵們有許多願意替他效力的人。押送戍卒的兩個軍官喝醉了酒,吳廣故意多次說想要逃跑,惹軍官惱怒,讓軍官責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戍卒。軍官果真用竹板打吳廣。軍官又拔出寶劍來威嚇,吳廣跳起來,奪過寶劍殺死軍官。陳勝幫助他,一同殺死了兩個軍官。陳勝、吳廣召集並號令眾戍卒說:"你們碰到了大雨,都已經誤了朝廷規定的期限,誤期就會殺頭。就算朝廷不殺我們,但是戍邊的人十個里頭肯定有六七個死去。再說好漢不死便罷,要死就要取得大名聲啊!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眾戍卒都說:"聽從您的命令。"於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順從人民的心願。軍隊露出右臂作為標志,號稱大楚。他們築起高台,在台上結盟宣誓,用尉的頭祭告天地。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起義軍首先攻下大澤鄉,吸收民眾參軍後接著攻打蘄縣。蘄縣攻下之後,就派符離人葛嬰率領部隊去奪取蘄縣以東的地方,攻打銍、酇、苦、柘、譙等地,都攻佔下了。在行軍時又沿途吸收群眾參加起義軍,等到到達陳縣,起義軍已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步兵幾萬人。攻打陳縣時,郡守和縣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的譙門中同起義軍作戰。守丞戰敗,被殺死了,起義軍就進城佔領了陳縣。過了幾天,陳勝下令召集三老、豪傑一起來集會議事。三老、豪傑都說:"將軍親身披著堅固的鐵甲,拿著銳利的武器,討伐無道的秦王,進攻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國,論功勞應當稱王。"陳勝就立為王,宣稱要重建楚國。在這時,各郡縣受秦朝官吏壓迫的人,都懲罰那些當地各郡縣的長官,殺死他們來響應陳涉。
秦始皇派人對安陵君說:「我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結予恩惠,用大的交換小的,很好;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衛它,不敢交換!」秦王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我,為什麼呢?況且秦國滅亡韓國和魏國,然而安陵君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當作忠厚老實的人,所以不加註意。現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願,難道不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並且保衛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難道僅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嗎?」
秦王氣勢洶洶地發怒了,對唐雎說:「您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死人百萬,血流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赤著腳,用頭撞地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擊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裡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徵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連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膽識的人要發怒,就要讓兩個人的屍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全國人民都要穿喪服,今天就是這樣。」(於是)拔出寶劍站起來。
秦王變了臉色,長跪著向唐雎道歉:「先生請坐!怎麼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而安陵國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諸葛亮親自耕種田地,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沒有誰承認這一點。只有博陵崔州平,穎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說是確實這樣。
當時劉備駐軍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卧龍啊,將軍可願意見他嗎?"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到他那裡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門來,您應當屈身去拜訪他。"
於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見到。劉備於是叫旁邊的人避開,說:"漢朝的天下崩潰,奸臣竊取了政權,皇上逃難出奔。我沒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但是自己的智謀淺短、辦法很少,終於因此失敗,造成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還沒有罷休,您說該採取怎樣的計策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占據幾個州郡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夠戰勝袁紹,從弱小變為強大,不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制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的確不能與他較量。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了三代,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孫權這方面可以以他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的北面控制漢、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連接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連通巴、蜀二郡,這是兵家必爭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劉表不能守住,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佔領的意思嗎?益州有險要的關塞,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漢高祖憑著這個地方而成就帝王業績的。益州牧劉玲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漢中,人民興旺富裕、國家強盛,但他不知道愛惜人民。有智謀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然是漢朝皇帝的後代,威信和義氣聞名於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想得到賢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據了荊州、益州,憑借兩州險要的地勢,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撫各族,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善國家政治;天下形勢如果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進軍,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出擊秦川,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那麼漢朝的政權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同諸葛亮的情誼一天天地深厚了。
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麼了。"關羽、張飛才平靜下來。
出師表:
先帝開創的事業沒有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裂成三個國家。蜀漢民力睏乏,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時候啊。然而朝中官員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在外面捨生忘死,是因為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報恩啊。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意見,發揚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抱負的人們的志氣,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忠言勸諫的道路啊!
皇宮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國家的官員;升降官吏,評論人物,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異。如果有作姦邪事情、犯科條法令,或做了好事對國家有貢獻的,都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員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內外刑賞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敦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思慮都忠誠純正,所以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以為宮廷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然後實行,就一定能夠補救缺點,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將軍向寵,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曉軍事,過去任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贊他能幹,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營中的事情,都拿來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夠使軍中團結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不對桓、靈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遺憾的。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優秀、以死報國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朝的興隆便為時不遠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地,只希望在亂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並不想在諸侯中做官揚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見識淺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來探望我,向我詢問當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挫折,在軍事上失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緊迫的關頭奉命出使,從那時到現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辦事謹慎,所以臨終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我接受命令以來,早晚憂慮嘆息,唯恐託付給我的大事做得沒有成效,而有損於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長莊稼的荒涼地方。現在南方的叛亂已經平定,武器裝備已經充足,應該勉勵三軍,率領他們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夠奉獻平庸的才能,去鏟除那些姦邪凶惡的敵人,振興漢朝,遷回舊都洛陽。這是我報答先帝、忠於陛下的職責。至於考慮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無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誠的勸諫,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如果不能實現,就治我的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忠言,就應當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職,指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征詢治國的良策,認識、採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的遺命。我接受您的恩澤,心中非常激動。
現在我就要遠離陛下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淚水,也不知說了些什麼。
C. 語文暑假作業鄱陽湖閱讀理解答案
位於江西省的鄱(pó)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它像一粒最大的綠寶石點綴在祖國母親金色的腰帶——長江上。它令人嚮往,令人贊美。
鄱陽湖令人陶醉的是它的美麗多姿。風平浪靜的時候,鄱陽湖就像一面大鏡子,湖邊的青山,倒映在湖中,不正是仙女在梳洗打扮嗎?微風吹過湖面的時候,碧波盪漾,在金色的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叫人心曠神怡。當湖面狂風大作的時候,幾百里的水面白浪滔滔,洶涌澎湃,風聲水聲響成一片,就像那千軍萬馬在沖鋒陷陣……鄱陽湖無論什麼時候,都會使人產生遐想,興奮不已。
鄱陽湖最令人陶醉的,還是它那豐盛的水產。這里水產品名目繁多,有味道鮮美的青魚、鯿魚,有披盔戴甲的龍蝦、螃蟹,還有聞名全國的紅眼銀魚……每年秋冬季節湖水下退的時候,鄱陽湖到處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一艘艘機帆船「嘟,嘟,嘟……」穿梭來往,一網網魚蝦裝滿了艙,大大小小的魚兒在艙內亂跳亂撞……這是一幅多麼美妙的「漁樂圖」啊。
啊!鄱陽湖,人們愛你的美麗多姿,人們贊你的物產豐富。
1、「陶」字按音序查字法應查字母b,字典里的解釋有:(1)用粘土燒制的器物;(2)製造陶器;(3)快樂的樣子。「陶醉」中的「陶」字的意思應是(3)快樂的樣子 。「甲」字按部首查字法,應查可查「豎」或「田」部,再查4畫或1畫。文中「披盔戴甲」的意思是頭上戴著頭盔,身上披著盔甲。形容全副武裝,戒備森嚴。
2、本文是從景色和物產等兩個方面來寫鄱陽湖的。
3、用「橫線」畫出文中前後照應的句子;用「橫線」畫出文中的一個過渡句。
前後照應的句子:「鄱陽湖令人陶醉的是它的美麗多姿」、「鄱陽湖最令人陶醉的,還是它那豐盛的水產」與「啊!鄱陽湖,人們愛你的美麗多姿,人們贊你的物產豐富。」照應。
過渡句:鄱陽湖最令人陶醉的,還是它那豐盛的水產。
4、用「 」畫出文中的一個反問句,並把它改成陳述句。
反問句:風平浪靜的時候,鄱陽湖就像一面大鏡子,湖邊的青山,倒映在湖中,不正是仙女在梳洗打扮嗎?
陳述句:風平浪靜的時候,鄱陽湖就像一面大鏡子,湖邊的青山,倒映在湖中,像是仙女在梳洗打扮。
5、本文採用了比喻 、擬人和誇張等修辭手法突出表現鄱陽湖的美麗。
6、從文中找出帶有下列意思的成語寫下來。
(1)江河湖海沒有風浪。(風平浪靜 )
(2)波浪奔騰沖擊。形容聲勢浩大,無可阻擋。( 洶涌澎湃 )
(3)形容心胸開闊,精神愉快。( 心曠神怡 )
7、造句:無論……都……
無論刮風還是夏雨,我們都准時到校。
8、本文介紹了鄱陽湖豐富的物產 ,贊美了鄱陽湖美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之情。
9、給本文加上個適合的題目,寫在文章的開頭(令人陶醉的鄱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