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語文問題(排序)
這是曾經的一道高考題目,我給你找到了原題和講解。
把下列句子組合成語意連貫的專一段話屬。(只填序號)(2003年高考語文全國卷)
①在南坡,帶狀分布的原始雲杉林海連綿不斷,棵棵巨杉像一把把利劍,直插雲天。
②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見新疆細毛羊群和賓士的伊犁馬群。
③在遮天蔽日的杉林下,馬鹿、狍鹿、棕熊、雪豹等野生動物出沒其間。
④吃完早飯後,繼續南下,就進入喀什河和鞏乃斯河的草原帶和森林帶。
⑤各種森林鳥類,鳴聲不斷。
這段話中④句中「就進入……的草原帶和森林帶」是本段具有總插性的句子,為此下文敘述「草原帶」,再敘述「森林帶」。②句是寫草原上的情景,而①③⑤句是寫與森林有關的內容,所以②句應排在前一層次,①③⑤句應排在後一層次。至於①③⑤句的內部排序,①句中「在南坡」與②句中「在北坡」相照應,自然應排在前;第③句中「在遮天蔽日的杉林下」,既「勾前」——緊扣①句中的「原始雲杉林海」、「棵棵巨杉」,又「連後」——引用下文「野生動物」和「森林鳥類」在其間的活動,所以應排在中,剩下的⑤句應排在後。綜觀上述分析,幾個句子排列的先後順序應為④②①③⑤。
B. 2011年語文高考卷文本類閱讀,林海音的《血的故事》選擇題答案是什麼主旨是什麼
答C給3分,答D給2分,答B給1分;答A、E不給分。
(2)小說一開始就寫乘涼會上「南腔北調」,這樣寫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答:①表明乘涼會上的人們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說主題的解讀路徑;③照應下文出現的各種方言。
(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答:①有擔當,明大義:在老丈人危難時,以親情、和睦為重,不計前嫌,施以援手,最終贏得信任;②執著隱忍;面對老丈人的排斥:不輕言放棄,不莽撞行事,捍衛了自己的愛情;③幽默樂觀:說話風趣,與人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態。
(4)小說的題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內容是圍繞血型而展開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為題,你認為是否合適?請談談你的觀點和具體理由。(8分)
答:觀點一:以「血型的故事」為題不合適。
①「血」這個詞可讓人聯想到「血脈」、「血緣」、「血性」等多種含義,如果以「血型的故事」為題,題意就顯得單一了;②外省人和台灣人血脈同源,這是「血般的故事」 ③彭先生的戀愛故事,實質上折射了外省人與台灣人之間的沖突與融合問題,小說表達了中華民族血濃於水,應該「一家親」的主題。
觀點二:以「血型的故事」為題合適。
①「血」有類型之別,而語言有「南腔北調」之分,以「血型的故事」為題,可彰顯作者的巧思;②小說的主要內容是圍繞血型而展開的,以「血型的故事」為題;可與內容更吻合;③可顯示「驗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與中華民族血濃於水,應該「一家親」的主題不相沖突。
2林海
一、教材說明
這篇課文講了大興安嶺的景物及其在國計民生中的作用,表達了作者對大興安嶺由衷的喜愛之情。
課文從作者進入原始森林的感受寫起,依次寫了大興安嶺的嶺、林、花的特點以及由這些景物產生的聯想,最後講參觀林場的見聞、感受。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使學生進一步感受祖國自然風光的美,並了解自然資源在祖國建設中的作用;二是引導學生欣賞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質朴而優美的語言。
本課的重點是講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和游覽大興安嶺的感受。
大興安嶺的景物,先講「嶺」。「嶺」的主要特點是溫柔。這一特點是通過同秦嶺的對比突出的。「孤峰突起」「盛氣凌人」「雲橫秦嶺」,都描寫了秦嶺的高大、突兀、險峻;而大興安嶺的嶺,卻「沒有一條使人想起『雲橫秦嶺』那種險句」,「每條嶺都是那麼溫柔」,「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嶺」的另一個特點是連綿不斷,形態各異:「在疾駛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鍾頭,既看不完,也看不厭」,「這里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再講「林」。林的顯著特點就是像大海,因此稱之為林海。「目之所及,哪裡都是綠的」,突出了林海的一望無際和蒼翠碧綠。「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又「像海邊的浪花」,進一步突出了林海的特點。然後講「野花」。野花的特點是種類多。「我是愛花的人,到這里我卻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兒來」,可見野花的種類非常之多。最後,作者把大興安嶺比作一個溫柔、美麗的姑娘,說它「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綉花鞋」,這顯然是對大興安嶺景物的綜合,滲透著作者無限的喜愛之情。
游覽大興安嶺的感受,作者概括為四個字:親切、舒服。「親切、舒服」,在課文中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寫作者親眼看到大興安嶺,並且走進原始森林,腳踩在積得幾尺厚的松針上,手摸到那些古樹時。由於大興安嶺跟自己印象中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嶺截然不同,「每條嶺都是那麼溫柔」,自然會使作者產生一種「親切、舒服」的感受。第二次是在描繪了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然後講由這些景物產生的聯想時。大興安嶺的景物不僅可供人觀賞,它還為祖國建設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可見,大興安嶺的景物已同祖國建設結為一體,想到這些,作者覺得大興安嶺越看越可愛,心中自然感到親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參觀林場後。參觀林場之後,「這種親切之感更加深厚了」,這是因為在林場看到了「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人們不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護苗,使林海萬古長青。
二、學習目標
1.學會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廣廈、伐木、綜合、高不可攀、盛氣凌人、興國安邦。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了解大興安嶺景物的特點,感受大興安嶺景物的美,認識大興安嶺在祖國建設中的作用。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讓學生在中國地圖上找一找大興安嶺,了解其位置。如有可能,找幾幅大興安嶺和秦嶺的圖片,以便從感性上認識兩者的不同。
2.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使學生感受大興安嶺那種特有的溫柔的美。
首先,要引導學生准確地理解語句表述的意思。如,「雲橫秦嶺」,指的是雲在秦嶺的半山腰,可見秦嶺山勢之高。其中的一些比喻句、擬人句更應指導學生理解。教學時不必講比喻、擬人等名詞術語,而要讓學生從內容上具體體會其中的「海洋」指什麼,「白色的浪花」指什麼,為什麼說興安嶺會打扮自己。在理解這些語句的意思時,還要注意不要讓學生產生誤解。如,課文拿秦嶺同大興安嶺對比,主要是為了說明大興安嶺給人一種溫柔、親切的感覺,不像秦嶺那樣孤峰突起,盛氣凌人。作者絲毫沒有貶斥秦嶺的意思,因為秦嶺的雄偉、險峻也是一種美。
其次,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語句的時候,還要啟發學生想像語句所描述的情景,如,「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是什麼樣子,「海邊上」「泛著白色的浪花」是什麼樣子,「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綉花鞋」是怎樣一幅畫面。要力求讓學生眼前彷彿浮現出一幅一幅圖畫。
再次,在理解、想像的基礎上,加強誦讀,特別是有感情地朗讀,是感受景色美、語言美的主要途徑。朗讀本課,有些地方需要教師略加指點。如,「大興安嶺這個『嶺』,跟秦嶺的『嶺』可大不一樣。」讀這一句時,兩個帶引號的「嶺」和「大」要略加強調,以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要讓學生意識到「大不一樣」和「不大一樣」是不同的。「這里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可是沒有一條使人想起『雲橫秦嶺』那種險句。」這句里的六個「的字結構」形成三組對比,每一組在朗讀時,語氣、音調應略有變化,以突出嶺的形態之多。
3.語言質朴而優美,是老舍先生作品的一個特點,也是本課的一個特點。指導學生學習本課,要在引導學生感受祖國山河美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語言美。體會課文語言美的主要途徑是朗讀、背誦和抄寫。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背誦一些段落,抄寫一些優美的語句。
4.課後「思考·練習」第二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理解、體會作者游覽大興安嶺的感受。這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引導學生理解這一點,可先讓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找到三次講到「親切、舒服」的句子;然後,指導學生聯繫上下文,說說作者每一次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親切、舒服」的感受的;最後,讓學生把三次感受聯系起來,認識到這三次感受雖然都是「親切、舒服」,但一次比一次更加強烈、深刻。
課後「思考·練習」第三題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深究課文,培養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養成與同學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陳述自己意見的習慣。題目中所提出的問題是舉例性質,可以啟發學生再提幾個問題,與大家一起討論。如,為什麼說大興安嶺「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討論時,應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教師也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但只作為參與討論者的看法,不要讓學生當作唯一的結論。
「興安嶺多麼會打扮自己呀……」這句話,顯然是把興安嶺當作一個溫柔而美麗的姑娘來寫的:穿著碧綠的上衣,銀白色的裙子,五顏六色的綉花鞋。這樣寫,把靜止的景物寫活了,從而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思考·練習」中的選做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做的,不必統一要求。學生只要用簡筆畫把秦嶺與大興安嶺的不同特點表現出來即可。如:
5.本課的生字「廈」,在這里讀shà,用在地名「廈門」中讀xià。「伐」,注意不要寫成「代」。
下列詞語解釋只供教師參考,一般不宜原封不動地講給學生。
孤峰突起:單獨的一個山峰高高地聳立著。
盛氣凌人:形容驕傲蠻橫,氣勢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許許多多山峰都是碧綠的顏色。
興國安邦:國家興盛安定。
四、參考資料
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和黑龍江省的西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葉松、紅松、白樺為主。
雲橫秦嶺秦嶺,位於陝西省,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主要分水嶺,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青藏高原以東著名高峰。「雲橫秦嶺」出自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原詩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這首詩是韓愈被貶潮州,走到藍關,其侄孫韓湘趕到後寫的。詩的大意是:早晨我向皇帝呈送了奏摺,晚上就把我貶到了八千里外的潮州。我上奏皇帝是為了除掉朝廷的弊端,怎麼能為愛惜自己的老命而袖手旁觀?來到藍關,看到高高的秦嶺,雲在山腰處飄浮,就回望長安,不知自己的家在哪裡。又值大雪紛飛,連馬也蜷局不前。你從遠處趕來,正好跟著我到潮州為我送終。
http://www.pep.com.cn/200503/ca701944.htm
D. 小學語文《林海>>的主要內容和寫作方法
《林海》是我國著名作家、語言大師老舍先生寫的一篇優美散文。文中景麗、物美、情摯。讀後,令人不由得產生一種親切舒服的感覺。
景麗。老舍先生宛如一位技藝精湛的丹青妙手,在他的筆下,大興安嶺的山勢是「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綿延起伏,溫柔可親。他寫林海,工於調色,在他的調色板上,綠色是那樣變化無窮:「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特別是「在陽光下,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這一囊括比喻、擬人、反問三重修辭格的句式,簡直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立體、絢麗的畫卷,使人感到一種說不出來的美。他寫花更具特色,你看:「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綉花鞋。」恰當的比擬,敏銳的觀察,繪聲繪色的描繪,美不勝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物美。作者從千山一碧、萬古長青的林海,聯想到廣廈、木材,直至日用傢具,「有多少省市用過這里的木材呀!」此句將大興安嶺同祖國各地緊緊聯系在一起,使人感到了它的存在,認識到它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所起的舉足輕重的作用,「親切、舒服」之感頓涌心頭。
情摯。通覽全文,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贊美之情。作者正是憑借這真摯的感情,謳歌了大興安嶺,謳歌了綠色寶庫——林海。他告訴我們,大興安嶺不僅是良材產地,也是科研基地。人們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給大興安嶺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勞動歌聲。」這說明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聯想到「興國安邦」的意義,其結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餘味無窮,耐人尋味。
由此可見,老舍筆下的林海,景麗、物美、情摯,構成了文章鮮明的特色,給人以清新、流暢、親切、舒服之感,其藝術魅力、感染力極深。
這篇講讀課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寫的。講了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和作者的聯想,表達了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按照參觀大興安嶺的順序,可將課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剛進入這原始森林時的感受。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從嶺、林、花三個方面講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先介紹嶺、林、花,再講由看到的景物產生的聯想。
第三段(第7自然段)講參觀林場時的見聞感受。
在這三部分結束處都講到「親切、舒服」,反映了作者隨著對大興安嶺了解的深入,這種「親切、舒服」的體會也逐步加深。
本文具體描繪了我國東北大興安嶺美麗的自然風光,介紹了大興安嶺為國家建設所作出的貢獻,點明了人與山林的關系日益密切,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老舍先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以及對建設者的崇敬之意。
E. 語文12冊課文《林海》
1.嶺的特點(溫柔 連綿不斷 形態萬千)
2.林的特點(像大海)
3.花的特點(種類多)
聯想是在國計民生的作用
F. 林海與語文書第四單元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第一單元
1 在山的那邊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3 短文兩篇
4 紫藤蘿瀑布
5 童趣
口語交際.綜合回性學習 這就是我
第二單元
6 理想答
7 短文兩篇
8 人生寓言
9 我的信念
10 《論語》十則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 漫遊語文世界
第三單元
11 春
12 濟南的冬天
13 夏感
14 秋天
15 古代詩歌四首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感受自然
第四單元
16 化石吟
17 看雲識天氣
18 綠色蟈蟈
19 月亮上的足跡
20 山市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 探索月球奧秘
第五單元
21 風箏
22 羚羊木雕
23 散步
24 詩兩首
25 《世說新語》兩則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我愛我家
第六單元
26 皇帝的新裝
27 郭沫若詩兩首
28 女媧造人
29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30 寓言四則
行不?我幫你弄出來了,打一點分
G. 小學課本里,有哪些林海音的作品
小學課本里,《竊讀記》是林海音的作品
H. 語文問題:你喜歡台灣女作家林海英的作品嗎為什麼
多少字呢?
喜歡,她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灣省苗栗縣,191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1921年隨父母回到台灣;1923年又隨全家遷居北京,並在北京城南定居下來。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鄉台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於1918年3月18日出生於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當時台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她的父親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她曾先後就讀於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並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
我最喜歡她的作品是描寫舊北京社會風貌的小說《城南舊事》,它曾被搬上電影銀幕而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影片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寫了當時北京形形色色和許許多多的人和事。通過看似狹小的描寫,卻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歷史面貌,有極強的社會意義。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後記」里說:「這幾年來,我陸續的完成了本書的這幾篇。它們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寫著它們的時候,人物卻不斷涌現在我的眼前,斜著嘴笑的蘭姨娘,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不理我們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樹胡同的瘋女人,井邊的小伴侶,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僅從這個簡單的人物羅列里就不難看出,作者雖然是書香門第出身的知識分子,但她小說里的人物卻不局限於這個狹小的范圍之內。她關心廣大的社會,擅長描寫形形色色的社會眾生相。她小說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階層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則是各種各樣的婦女。她致力於刻畫中國婦女的勤勞、賢達、溫柔、善良的美德,更擅於表現她們心靈的桎梏和命運的悲劇。誇張一點說,她的每一篇小說都離不開婦女的悲劇。有人對此評價說:「她的寫作大都是針對婦女問題。但她往往能從世界性婦女問題的症結,來思考今日台灣婦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達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輩女作家的靈魂性人物,那麼可以說,由於時代潮流的限制,她們較少反叛性,她們的控訴和抗議是溫和與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說內容大抵是童年回憶中的「城南舊事」,小說中或深或淺含有自傳的痕跡。但是它的境地並不是窄狹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樣,她的小說是以小見大,從《城南舊事》可以窺見時代風雲。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社會意義,對台灣文壇也有一定的影響。
I. 語文連線題
水滸傳 施耐庵 武松抄
西遊記 吳承恩 孫悟襲空
林海雪原 曲波 楊子榮
狼野山五壯士 沈重 葛振林
紫桑葚 高軍 許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