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語文論語答案

語文論語答案

發布時間:2020-12-24 00:45:42

1. 志鴻優化設計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十二章練習答案

一、文學常識填空 1.《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聖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二、略 三、解釋加點詞語 1. 學而時習..之(按時復習)2.有朋自.遠方來(從 ) 3.人不知.而不慍.(了解)(生氣,發怒 )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5.吾日三省... 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 6.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7.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這里指獨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 越過,超過)(規矩,規范)11.溫故.而知新..(學過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12.學而不思則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13.思而不學則殆.(有害)14.可以為...師矣(可以)(憑借)(做,當作)15.人不堪.其憂(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詞,„„的人)(喜歡,愛好)17.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以„„為樂趣)18.飯疏食...飲水.(吃飯)(粗糧)(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彎曲胳膊)(承接連詞)20.不義..而富且貴(不正當的手段)21.於.我如浮雲(對於)2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泛指多個,幾個)(於此,意思是「在其中」)23.擇其善者..而從之(好的方面,優點)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邊)25.逝.者如斯.夫(流逝)(這,指河水)26.不舍.晝夜(舍棄)27.三軍..可奪帥也(軍隊的通稱) 28.匹夫..不可奪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漢)29.博學而篤.志(忠實,堅守)30.切問..而近思..(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說乎 說 通 悅 ,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在兩位數的整數和零數之間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異義詞語 1.學而時習..之 (時,古義:按一定時間;今義:時間。習,古義:復習;今義:學習)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義:每天;今義:一日。三,古義:泛指多數,今義:數詞,三) 3.溫故. 而知新(古義:舊的知識;今義:過去的,老的) 4.擇其善者..而從.之(善者,古義:優點;今義:善良的人。從,古義:跟從(學習);今義:跟從。) 5.可以..為師矣(古義:可以憑借;今義:可能,許可) 六、一詞多義 1.為:為人謀而不忠乎(替) 可以為師矣(成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慍(轉折連詞,卻) 4 溫故而知新(順承連詞,不譯) 3.知:人不知而不慍(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溫故而知新(得到) 4.樂:不亦樂乎(愉快,快樂) 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以„„為樂) 七、詞語活用歸類 1.學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按時) 2.吾日. 三省吾身(名詞作狀語,每天) 3.傳. 不習乎(動詞活用為名詞,老師傳授的知識) 4.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好: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喜歡,愛好;樂: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以„„為樂。) 5.飯. 疏食飲水(名詞活用為動詞,吃飯) 6.擇其善. 者而從之(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指優點長處) 7.溫故.而知新. (故:形容詞作名詞,舊知識;新:形容詞作名詞,新的知識) 八、成語歸類 1.不亦樂乎 2.溫故知新 3.擇善而從 4.三人行,必有我師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奪志 7.富貴浮雲 8.簞食瓢飲 九、按要求默寫 1.闡述「學」和「思」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2.求學應該謙虛,正如《論語》中所說: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復習是學習的重要方法,且對學習者有重要的意義: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當別人不了解自己、誤解自己時,孔子提出不要焦慮: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5.孔子贊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的句子是: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6.孔子在《述而》篇中論述君子對富貴的正確態度是: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十、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譯文: 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 3.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譯文: 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事理。 4.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 譯文: 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與貴,對於我來講就像那天上的浮雲一樣。 5.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呢? 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 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7.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 譯文: 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忠實地記住,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 高中語文必修一論語

你直接網路一下,論語十則,就會有網路。
望採納……

3. 論語十二章人教版語文課時練答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
第十課《論語》十二章 研討與練習參考答案
一、背誦全文。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孔子在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上有哪些主張?試就其中一點談談你的體會。
(開放性題目題,學生聯系自己的經驗自由暢談。)
二、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的含義。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答案】
1、說:通「悅」,愉快。
2、省:自我檢查,反省。
3、逾:逾越,越過,超過。
4、好:喜歡,愛好。
5、篤:忠實,堅守
三、下邊這些句子和詞語今天仍然在使用,先抄寫一遍,然後對照注釋,把它們譯成現代漢語。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3、溫故而知新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5、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答案】
1、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
2、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
3、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
4、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
5、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6、軍隊的可以改變主帥,但哪怕一個普通人,也不可以改變志氣。
四、找出課文中有關道德修養的論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點,結合你的生活體驗,談談你的看法。
(開放性題目題,無標准答案)
提示:本題目的是讓學生重點理解關於道德修養方面的論述,並能夠聯系自身實際深入理解。

4.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堂作業本論語十二章答案

練習說明


看注釋,查工具書,把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並解釋加下劃線詞語的意思。

譯文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設題目的是使學生明白各章字面上的意思。翻譯格言跟譯記敘文不同,一般都要用直譯,要盡可能保留原文精練、准確的風格,不隨便增減詞語。

答案參見「有關資料」中的譯文。應注意的是,有些詞語歷來有多種解釋,例如「三省」,一說「多次反省」,一說「以三件事檢查自己」。又如「殆」,這里可解作「疑惑」,也可解作「危險」,「有害」,但課本取後一義。「弘毅」,有合解為「剛強」的,也有分解為「寬廣」和「剛強」的。教師只宜任選一種,不宜作比較、分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全班討論: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設題目的是引導學生聯系實際,深入理解這句話的內容。應注意的是,孔子用這句話給「恕」字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可取則予肯定,說錯了的(有可能誤解句意)要糾正。

此題又是示例性的,其餘各章也可仿此進行討論。

三 背誦全文,並把文中成語、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略)

5. 高中語文選修論語選讀同步作業本克己復禮答案

你這個問題沒問清楚,不知道你像知道什麼

6. 人教版初中語文 論語十二章

《論語》十二章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後世治者尊為「聖人」。

7. 語文先秦諸子選讀《論語—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習題課後答案

一.在我國傳統中,孔子常常被稱為「聖人」,孟子常常被稱為「亞聖」,二人都是回先秦儒家學派的大答師。他們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可以用儒家本身的范疇概括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模式。在以修身為立足點(無論進還是退)這一點上,二者並無差異。但是,孔子對治國、平天下的追求顯得更加執著。
二.這兩類人物都強烈不滿於混亂污濁的現實。但前者力圖改變它,並且不屈不撓,後者則選擇了避世,潔身自好。前者更重視對社會道義的承擔,對自我的考慮較少,相比之下後者不重視對社會道義的承擔。
三.1.津,渡口。
2.易,改變。辟,通「避」,躲避。
3.丈人,古時候對老年男子的尊稱。荷,動詞,擔,背負
4.明日,指第二天。
5.反,通「返」,返回。
6.奚,疑問代詞,代地方,可以理解為「何」「哪裡」。

8. 初一上冊語文探究論語12則閱讀答案

閱讀答案有很多
你是指哪個?

9. 七年級上冊語文配套練習冊 論語十二章答案 2014年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里是副詞,相當於「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註:「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後,專力講學,「弟子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范圍。「人不知」,「不知」什麼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這句話里,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一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曾受業於曾參。「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復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並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於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紜。朱熹注雲:「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於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於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後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並。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也有借鑒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 ...展開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里是副詞,相當於「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註:「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後,專力講學,「弟子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范圍。「人不知」,「不知」什麼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這句話里,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一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曾受業於曾參。「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復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並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於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紜。朱熹注雲:「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於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於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後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並。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也有借鑒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二說大同小異。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講解]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消極的一面。孔子關於「仁」說過許多話,細分析起來,都跟這兩點有關,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於子貢問的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言」(實即問「道」),所以孔子拿「恕」來回答他。收起

閱讀全文

與語文論語答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