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師說閱讀語文的答案八年級

師說閱讀語文的答案八年級

發布時間:2020-12-23 13:19:28

『壹』 語文《師說》全文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裡用得著知道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成為聖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

『貳』 高一必修一語文師說內容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 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2]。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於諂媚。」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沒有被時代的風氣所影響,向我學習。我贊賞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寫《師說》送給他。

『叄』 師說高中全程復習構想語文答案

1·你上網訂購該書,裡面有答案。現在的網上資源都要錢,無法找到。

2·該書價格在50元左右,遼寧大學出版社。

『肆』 高一語文師說全文及翻譯

原文:
古人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告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人聖人,其也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古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日師日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庚。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郯子之陡,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之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比,如古代,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翻譯:
古人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傳授學業,解釋疑難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而不從師學習,那他對於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出生比我早的人,他聞知道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出生遲的人,他聞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裡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所以,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道的道理沒人傳布已經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哪!古代的聖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而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許多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味。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呢?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對於他們自己呢,卻恥於讓老師教他們,這真是糊塗啊!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來熟悉書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代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呢。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個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那是很使人丟臉的事,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道理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並列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聘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品德才能當然趕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強,知道道理有先有後,技能學業各有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代,《詩》、《書》等六經經代及解釋經代的著作都普遍地研習過,又不被恥學於師的習俗所約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道理,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伍』 師說閱讀七年級上冊答案 要河北大學出版社的

不會做的我可以幫你答題

『陸』 語文《師說》的歸納總結

師 說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字退之,常自稱昌黎人,世稱韓昌黎。韓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一,反對藩鎮割據;在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統的繼承者自居;在文學上主張繼承秦、漢的散文傳統,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他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鮮明簡煉,新穎生動,風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為古文運動樹立了典範。韓愈熱心於教育,他能逆當時的潮流,積極指導後進學習,他「收召後學」、「抗顏而為師」(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特別重視教育和培養年輕作家。
【課文全譯】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傳授學業,解釋疑難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而不從師學習,那他對於有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出生比我早的人,他聞知道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出生晚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裡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所以,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道理沒人傳布已經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哪!古代的聖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許多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吧呢?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對於他們自己呢,卻恥於讓老師教他們,這真是糊塗啊!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來熟悉書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呢。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個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那是很使人丟臉的事,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道理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並列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聘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品德才能當然趕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強,知道道理有先有後,技能學業各有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詩》、《書》等六經經文及解釋經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習過,又不被恥學於師的習俗所約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道理,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名家點評】
在韓愈的論說文中,《師說》是屬於文從字順、平易暢達一類的,與《原道》一類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顯然有別。但在平易暢達中仍貫注著一種氣勢。這種氣勢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論本身的說服力和嚴密的邏輯所形成的奪人氣勢。作者對自己的理論主張高度自信,對事理又有透徹的分析,因而在論述中不但步驟嚴密,一氣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關鍵處用極概括而准確的語言將思想的精粹鮮明地表達出來,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給人留下強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頂接,論述從師學道的基礎上,結尾處就勢作一總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馬之勢。「聖人無常師」一段,於舉孔子言行之例之後,隨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從「無常師」的現象一下子引出這樣透闢深刻的見解,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正如清劉熙載所說:「說理論事,涉於遷就,便是本領不濟。看昌黎文老實說出緊要處,自使用巧騁奇者望之辟易。」(《藝概•文概》)
(《古文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劉學楷)
【重點梳理】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通「授」,傳授)
(2)或師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 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 今義:用不著,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 今義:沒有,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 今義:連詞,表目的或結果
(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 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7)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
3.一詞多義
(1)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吾師道也(動詞,學習)
(2)傳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4.詞類活用
(1) 名詞作動詞。 吾師道也(學習)/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低於)
(2) 名詞的意動用法。 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孔子師郯子(以……為師)
(3)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於師(以……為恥)
(4) 形容詞作名詞。 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見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二、文言虛詞
1.而
(1) 連詞,表並列。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小學而大遺
(2) 連詞,表轉折。 惑而不從師
(3) 連詞,表承接。 吾從而師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擇師而教之
(4) 連詞,表修飾。 則群聚而笑之
(5) 表陳述語氣。 如是而已
2.之
(1) 助詞,的。 古之學者必有師/彼童子之師
(2) 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4) 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詞,他。 作師說以貽之
(6)代詞,這,這一類。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 其
(1) 代詞,那些。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2 代詞,他。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3) 代詞,他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4)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其皆出於此乎
(5) 副詞,表反問語氣。 其可怪也歟
4.於
(1) 介詞,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2) 介詞,向。 而恥學於師
(3) 介詞,對於。 於其身也
(4) 介詞,從。 皆出於此乎
(5) 介詞,被。 不拘於時
5.乎
(1) 介詞,相當於「於」,譯為「在」。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 介詞,相當於「於」,表比較,譯為「比」。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3) 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其皆出於此乎
(4) 語氣助詞,表感嘆,譯為「唉」、「呢」。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6.也
(1) 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 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3) 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其可怪也歟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之」)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之」)
3.倒裝句
(1)而恥學於師(於師學,介賓後置)
(2)師不必賢於弟子(於弟子賢,介賓後置)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被動句
不拘於時(介詞「於」表被動)
【課堂演練】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之學者必有師 求學的人
B.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眾多的人
C.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風尚
D.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糊塗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其為感也終不解矣
B.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郯子之徒
C.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D.吾從而師之
擇師而教之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柒』 懸賞!!誰有六年級-語文-師說:閱讀寫作-其他的答案

答案幫你找到了,看鏈接版吧權 https://www.kuaiizuoye.com/codesearch/m/bookview?bookId=

閱讀全文

與師說閱讀語文的答案八年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