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08年高考全國卷語文答案
你想要全國卷一,還是全國卷二呢?都給你吧!
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詳解(全國卷Ⅰ)
第I卷
一、
1.【答案】C
【考點】考查現代漢語漢字的普通話的讀音。
【解析】要注意方言誤讀(如A項和C項)和多音字(如B項)。A項的「圈養(quān)」應為「juàn」;B項的「牛虻(máng)」應為「méng」;D項的「探本溯源(shuò)」應為「sù」
2.
【答案】B
【考點】考查熟語的辨識。
【解析】探囊取物:比喻做事毫不費力,輕而易舉就獲得成功;異曲同工:比喻方法不同,收到的效果都一樣;出人意表:表,外。即「出人意料」;量入為出:量,計量。根據收入的數額確定支出的數額,不能用來形容戶外鍛煉,屬於用錯對象,可改為「因人而異」,「因地制宜」。
3.
【答案】A
【考點】考查病句的辨識。B項「具有……作用」動賓搭配不當,改為「功效」;C項「承擔了……主持」殘缺賓語中心語,後面添加「的工作」;D項是結構混亂,「我們……問題」與前面脫節,可刪除「我們……現象」使前後主語一致。
4.
【答案】B
【考點】考查語言的連貫。
【解析】可採用由易到難的方式進行排除,按照內在邏輯關系進行排序。如:③是⑤的結果,故③在⑤後面,排除D項;⑥是對③的具體解說,應該在③後面,排除A、C兩項。
二、
5.
【答案】B
【考點】考查信息的篩選。
【解析】注意尋找標志詞,諸如「之所以……是因為」,「總之」,「可見」之類的話。信息源在第1段。「其實……然而……所以」的幾句話中,「然而」後面的內容就是本文寫作的原因,據此,可排除C、D兩項;B項中「廣為世人所知」故用不著專文介紹,選B.
6.
【答案】A
【考點】考查信息的篩選、整合,A項混淆了可能性與必然性。信息源在第2段,原文是「蓋天說是中國一種古老的天文學理論,傳說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經》說:『天旬蓋笠,地法覆盤。』」注意「傳說」二字表可能性。
7.
【答案】C
【考點】考查根據原文推斷和想像。
【解析】C項屬於張冠李戴,信息源在第4段。原文是「平面蓋天圖……所繪星位必然因照顧角度而犧牲距離,而與實際天象不合……渾象上繪出的星圖是目視星空的反象,相當於人從天外向下俯視。」
三、
8.
【答案】A
【考點】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
【解析】從語法分析和上下文推斷兩方面入手。A項「既而他盜入順昌,部使者檄剛撫定」中,主語是「部使者」,「檄剛」是謂語,「檄」是謂語中心詞,應當為動詞,翻譯為「發文告,敕令」。
9.
【答案】B
【考點】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概括。
【解析】可採用排除法。如果寫的不是廖剛如何如何,就可優先考慮排除,據此,可排除A項①「順昌民以剛為命」寫百姓敬重、信任「廖剛;C項②「是欲置我何地耶」寫秦檜不滿廖剛;D項①「百姓願耕,假以糧種,復以租賦」寫的是廖剛獎勵耕戰的措施,不是安撫。
10.
【答案】D
【考點】考查對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概括。
【解析】D項「以遏制秦檜」原文無此信息。
【參考譯文】
廖剛字用中,是南劍州順昌人。宜和初年,從漳州司錄授國子錄,提升監察御史。當時蔡京掌權,廖剛論奏無所顧忌。因雙親年老要求補授地方官,出朝為興化軍知軍。欽宗即位,以右正言召回。父親去世服喪,服喪期滿,授工部員外郞,因母親有病推辭不受。紹興元年,鄰州出現了盜賊,官吏全都逃走,順昌人聽廖剛的命令。廖剛告知跟隨盜賊的人回來就業,接著其它盜賊進入順昌,路監司下令廖剛安撫平定。廖剛派長子廖遲規勸盜賊,賊知道廖剛父子有信義,也都散去。君主的威勢,希望考核舊制,挑選精銳為親兵,平常作為防禦,行動時作為中軍,這是強干弱枝之法。」又進諫說:「國家艱難已達到頂點,現在正要圖謀革新,像會稽這樣的地方確實不是可以長久停留的。請營建建康,親率六軍前往作為固守的計策。以杜絕金人有攻佔的想法。」母親去世服喪,服喪期滿,重新為給事中。廖剛進諫說:「國家不能一天沒有軍隊,軍隊不能一天沒有糧食。現在眾將的軍隊防守江、淮,不知幾萬人,開始沒有儲蓄,每天等待東南運來的糧餉開飯,浙民已經貧乏,想除去這個憂患不如屯田。」於是獻上三說,將校有能射獵耕種的,應當給予優厚的獎賞,每耕田一頃,給他升一級武階;百姓願意耕種的,借給他們糧種,用租賦償還。皇上命令都督府安排這件事。當時朝廷追究章敦、蔡卞誤國之罪,追貶他們,又下詔子孫不得在朝中做官。到這時章傑從崇道觀任婺州知州,章僅從太府丞提舉江東茶監事。廖剛密封交還詔書,認為這樣做,以什麼來表示懲戒,於是一並給與祠祿官。當時徽宗已經去世,皇上遇到初一十五還率領群臣遙拜洲聖,廖剛進諫說:「禮有厚薄,哥哥為君就用君禮對他,希望抑制聖心,只要逢年過節在內廷行家人禮就可以了。」鄭億年因與秦檜關系而得到美官,廖剛上疏明顯揭發他的惡行,秦檜恨廖剛。金人背叛盟約,廖剛請求起用德高望重的舊相,安排到近藩,秦檜知道後說:「這是想把我放到什麼地方呢?」改授工部尚書,而以王次翁為御史中丞。當初,邊報到時,從官聚集在都堂,廖剛對鄭億年說:「你用百口保金人,現在金人已經背叛盟約,有什麼面目還待在朝廷呢?」鄭億年為祠祿官而離朝。廖剛第二年退休,紹興十三年去世。
第Ⅱ卷
四、
11.
(1)
【答案】每天等著吃從東南地區運來的軍糧,浙地人民已經睏乏,要解救這種禍患不如屯田。
【評分細則】大意2分,「哺」、「轉餉」、「患」各1分
【考點】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
【解析】一定要有整體閱讀的觀念。據上下文推斷。信息源「剛言:『國不可一日無兵,兵不可一日無食。今諸將之兵備江、淮,不知幾萬,初無儲蓄,日待哺於東南之轉餉,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可以推知。
(2)
【答案】兄長為國君時就用國君的禮儀對待他,自己為國君時用兄長的禮儀對待他就可以了。
【評分細則】大意3分,兩個「君」、「兄」各1分
【考點】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
【解析】要注意活用。第二個「君」和「兄」是名次用作動詞。
12.
(1)
【答案】「拳」和「退」,構成了一幅動靜結合的的畫面。(1)拳:形象地描繪出鷺鳥在沙灘上棲息時的神態(2分);(2)退:生動別致地表現出鴻鳥在天空中飛行的狀態。(2分)
【評分細則】正確選出傳神的那個字且結合詩句解說了其含義和作用各得2分。
【考點】考查詩歌的煉字。
【解析】 煉字類題目的答題格式為: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 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其步驟為: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參考答案結合了步驟(1)和(2)
(2)
【答案】嚮往隱逸生活。(1)前兩聯由眼前之景聯想到赤壁英豪,發出了「波流萬世功」的慨嘆(2分);(2)後兩聯由宿鷺、飛鴻的閑適聯想到漁翁的扁舟,表達了「最羨魚竿客」的心願。
【考點】考查鑒賞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解析】答題格式為:通過什麼內容+抒發(寄寓/揭露/表達)什麼感情;答題步驟: 評價思想內容,首先必須明確詩歌的表層意思與深刻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思想傾向。答題要點應包括三點: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義。考生要注意「知人論世」,對於不熟悉的作者,命題者多數有註解,比如這一首詩歌注釋中說作者隨蘇軾游赤壁,即可大致猜出作者與蘇軾被貶後的情趣相似:飄逸閑適。再結合詩歌中的「最羨魚竿客」即可得出類似於「曹孟德乃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的感嘆,即「波流萬世功」,從而產生「最羨魚竿客」的隱逸情懷。
13.
【答案】(1)東望武昌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舳艫千里 釃酒臨江 固一世之雄也
(2)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不如早還家 側身西望長咨嗟 擇師而教之 則恥相師
【考點】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
【解析】命題者將初高中結合起來,將散文、賦、詩歌結合起來,兼顧各冊教材。
五、
14.
【答案】①是通往西域邊防的關隘;②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關口;③是王維《渭城曲》一詩中對古陽關的詠嘆;④有關「陽關道」的民諺廣為流傳。
【評分細則】每個要點1分。
【考點】考查歸納文章內容要點。
【解析】歸納文章要點的前提是准確篩選。信息源在第二段,「陽關這樣的邊塞之地之所以聞名遐邇,並不起始於王維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為它自漢魏以來就是通往西域諸國最西邊防上的重要關隘,是古絲綢之路南道的必經關口。後來,『陽關道』成為光明大道的代名詞。」標志詞「並不起始於……而是因為」前後即為答案要點。
15.
(1)
【答案】寬廣的綠色林帶與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產生了驚喜之感。
【評分細則】答出兩者關系及我的心情,也即為什麼「我」會產生這樣的體驗。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
【解析】重點關注「突然」和「綠色的海洋」。在什麼情況下會有此心情的變化,「綠色的海洋」指什麼,是答題的著眼點。
(2)
【答案】牆磚磨製的陽關硯,蘊含著歷史文化氣息,使我對陽關古城的感覺也變得溫暖了一些一些
【評分細則】要結合上下文答出為什麼有「暖意」。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
【解析】這里的「暖意」是怎麼形成的,是思考的重點,一定要結合上下文乃至整篇文章的構思、立意、主旨進行。
(3)
【答案】出生入死的人生經歷,使戍守邊關的將軍和士兵對生活對生活有著深刻而豐富的感觸感觸,給後人留下了哲理和詩情。
【評分細則】要答出「將軍和士兵」為何成了「哲學家和詩人」,即他們身上體現出或悟出的什麼內容,使他們具有了詩人的激情,哲人的睿智和深邃。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
【解析】三個句子考查的都是含義豐富的關鍵詞的理解。要注意結合文章,透過表面分析出其比喻義、象徵義或引申義。
16、
【答案】①古代的軍事重鎮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廣袤雄渾;②昔日「林草豐美」的陽關古城,如今已是紅沙渺渺,蒼涼悲壯;③古人對生死別離的感慨,追盡人間滄桑,凄涼悲惋。
【評分細則】每個要點2分。
【考點】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分析、評價。
【解析】首先要明白「蒼涼」的本義,再結合文章的構思、主旨,分析陽關古道「滄桑」在哪些方面。
17、
【答案】(1)表達了作者的豪情壯志及對今天美麗富饒的陽關的贊美(3分)(2)回應了文章開頭的提問,使文章前後照應,並強化了作者的觀點。(3分)
【評分細則】一問3分。第一問答出「豪情」得2分,答出「贊美」得1分;第二問答出「照應開頭」得1分,答出「深化中心」得2分。
【考點】考查對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的分析以及對文章結構(思路)的分析。
【解析】作者的情感和態度(即寫作意圖)要能夠准確把握,是答這個題目的前提。結尾一般有卒章顯志之說,是對作者觀點和情感的集中展現。從郭小川的詩句本身,不難讀出對夕非今比的「贊美「」,結合後面幾段,作者的「豪情」溢於言表。結尾一般與開頭或題目有密切關系,回答其作用可從此著眼,「照應開頭」也就順理成章了。
六、
18.
【答案】(1)「惠顧」改為「瀏覽」;(2)「你」改為「貴」;
(3)「可」改為「請」;(4)「洽談」改為「聯系」
【評分細則】改對1處1分
【考點】動態考查語言的得體。
【解析】語文生活化和鮮活化,集中體現在語言運用板塊。求職信要委婉一些、誠懇一些,一些詞語要注意使用場合和對象,可使用敬辭和謙辭來表達這個意思。如「惠顧」多用於商店對顧客的感謝之詞;「你」、「可」通稱,改為敬辭「貴」、「請」;「洽談」,接洽商談,書面語,專用詞,改為「聯系」之類的通稱。
19、
【答案】示例:要不要災難 對待災難的態度
【評分細則】一空2分,兩空5分。要求概括准確、簡明。
【考點】考查語言的連貫和壓縮語段
【解析】壓縮時要注意上下文的連貫。第一空對應原文分號前的內容,第二空對應分號後的內容。
20.
【答案】示例:略
【評分細則】緊扣主題3分;有文采3分。
【考點】考查擴展語句和語言的連貫、生動。
【解析】中間的內容要突出主題「奧運」,至於文采可使用修辭手法,選用句式來體現。
略
2008年高考試題詳解—語文(全國卷II)
第I卷
一、
1、
【參考答案】D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字音的能力
【解析】多音字需要結合語境來分析。A項中「不屈不撓」的「撓」應讀「náo」,B項中「女媧」的「媧」應讀「wā」,C項中「恫嚇」的「嚇」應讀「hè」,D項幾個加點字讀音完全正確。
2、
【參考答案】 C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正確辨析和使用成語的能力
【解析】需根據語境和詞義來分析。B項犯了張冠李戴的毛病,「各盡所能」 意思是「各人盡自己的能力去做」,主語應該是人,而不能是「博物館的收費」。A項「無傷大雅」的意思「指雖有影響但對主要方面沒有妨害」,B項「絡繹不絕」意思是「形容行人車馬來來往往,接連不斷」,D項「伯仲之間」,比喻差不多,難分優劣。這三項成語使用均恰當。
3 、
【參考答案】C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正確辨析並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析】需要熟練掌握病句的幾種類型。A項搭配不當,「具有」和「享受」不能搭配,可以將「享受」改為「特色」;B項成分殘缺和語序不當,「實施」缺少賓語中心語,第一分句可以改為「該縣認真開展這一全省規劃的八件實事之一的『村村通』安裝工作」;D項表意不明和語序不當,「還沒到時間」改為「還沒到上課時間」,「村民來聽課」改為「來聽課的村民」。
4、
【參考答案】B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語言表達連貫和文章邏輯順序安排的能力
【解析】解答時需要通讀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內容。文段先講「動車組」的優越性,再講「異常情況」時的特點,注意「同時」「並」「一旦」等語言標志。
二、
5、
【參考答案】C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以及篩選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解答時需要准確把握原文信息。A項顧此失彼,「朝廷禁用金銀進行交易」,但民間已經開始了;B項斷章取義,是學術界的觀點與實際不符;D項因果倒置,「白銀成為了合法貨幣」後才使「中國對白銀的巨大需求」。C項根據文章第一段的信息可知為正確選項。
6、
【參考答案】A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篩選和分析、推斷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需要准確把握原文信息作答。A項無中生有,在原文中並無「經濟惡化,財政困難」等信息。B、C、D三項可以篩選和整合第二段和第三簡訊息看出均為正確選項。
7、
【參考答案】D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像的能力
【解析】需要根據原文信息和人文知識推斷。D項誇大事實,「中國對於白銀的巨大需求」應為「白銀的貨幣化」,「 開始形成」應為「開端」。 A、B、C、三項可以根據原文第二段信息推斷,均為正確選項。
三、
8、
【參考答案】C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
【解析】需要結合原文語境來推斷詞語的含義和用法,採取篩選的辦法排除不符合題干要求的選項。C項「乃」,應為「副詞,卻,竟然」。 再根據上下文詞義和用法推斷可知A、B、D三項詞的解釋,均為正確的。
9、
【參考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析】在解答時,先要准確理解題干兩個短語的含義,再推敲各選項文句所表達的內容是否與題干短語對應。B項中第一句是高祖的評價,屬於「受賞識」,第二句是對家人的要求,屬於「善治家」,因而B項為正確答案。A項中第一句是王曇首的優點,不屬於「受賞識」,第二句是王曇首的品質,也不屬於「善治家」。C項中第一句是王曇首的功績,第二句是王曇首與家人的關系,均不和題干要求吻合。D項第一句是皇上的評價,基本可以看作「受賞識」,第二句是王曇首自謙之詞,不屬於「善治家」。所以,A、C、D三項均不合題意。
10
、
【參考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解析】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內容,尤其要重視選文細節處的理解。B項無中生有,原文中並無「太祖也賞識曇首,晉升他的官職」的信息。A項是王曇首對基本情況介紹,C項講王曇首在平定謝晦事後的一件事情,D項講王曇首化解義康和其兄王弘的矛盾。A、C、D三項內容符合原文相關內容。
第Ⅱ卷
四、
【參考答案】
(1)既然參加了英明勇武的軍隊,自然會使怯懦者具有堅強的意志。
(2)近日的事,禍端將要釀成,幸虧陛下英明果斷,因而嚴懲了罪人。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
【解析】翻譯時注意聯系前後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力求做到文從句順。第(1)句注意「從」、「自」等詞的落實,第(2)句注意「賴」、「斯」 等詞的落實。
12、
【參考答案】
(1)作者由絲絲小雨想到了用絲織成的網;再由絲網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網住,即留住春天。這個想像、比喻非常生動、新奇。
(2)表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後的寂寞以及感嘆世態炎涼的情緒。
詩的一、二兩句寫了暮春黃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從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緒;三、四兩句寫了詩人家門前幾可羅雀,他只得在歸鳥的嗚叫聲中。關上了自己的家門,從中可看出詩人對世態冷暖的感嘆。
【考點】本題第(1)題重點考查考生鑒賞詩歌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考查考生對詩眼的把握,第(2)題重點考查考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解析】解答時,除把握全詩內容外,還要結合作者及注釋內容理解。第(1)題從「網」的有形和無形思考,聯系詩歌的表達技巧思考作答;第(2)題把傷春(傷時)和詩人自身遭遇聯系起來分析。
13、
【參考答案】
(1)臂非加長也 聲非加疾也 非利足也
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異也
(2)故不為苟得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未雲何龍 不霽何虹 高低冥迷
每答對空給1分,有錯別字該空不給分。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解析】需要結合上下文准確填寫,注意不寫錯別字。
五、
14、
【參考答案】
①作者獨自住在陰森凄苦的大院里:②當時正是「萬家墨面沒蒿萊」的時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析】需要准確把握原文信息作答。篩選並整合第一段的信息可以得出第①個要點;篩選並整合第三段的信息可以得出第②個要點。
15、
【參考答案】
(1)①孤獨的腳步聲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②暗示了環境的幽深。
(2)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環境里,馬纓花無論何時都充滿生機;②就像作者喜悅幸福的心情。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解析】解答需要聯系前後文,分析文句的字面含意和深層含意,還應適當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6、
【參考答案】
馬纓花的出現做反襯;②為對比馬纓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環境背景。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析】解答時,需要把握全文內容、行文思路和材料安排的目的。
17、
【參考答案】
第一問:
①「光與影的對比」是指新舊時代馬纓花的對比;②「光」中的馬纓花長在陽光下,充滿了生機和活力;③「影」中的馬纓花長在陰森凄苦的深院里,給苦悶寂寞的作者以心靈的慰藉。
第二問:
①馬纓花是作者在新舊時代情感寄託的載體;②作者通過寫對馬纓花感情的變化,表現出心情和生活態度的變化。
【考點】本題第一問重點考查考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第二問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等能力。
【解析】解答時需要結合全文內容,和自己的理解綜合解答。第一問還需整合原文中相關信息作答,第二問和第一問有繼承性,同時聯系作者處境和遭遇作答。
六、
18、
【參考答案】
(1)「兩位」刪去,或改為「二人」、「兩人」、「兩個」。
(2)「他」改為「楊先生」。
(3)「拜讀」改為「看」。
(4)「大作」改為「作品」。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語言表達得體的能力。
【解析】解答時注意尊稱和謙稱的區別。
19、
【參考答案】
(1)①⑥⑧ (2)②⑤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語言表達准確、簡明、連貫等能力
【解析】①與「廣大」重復,⑥與後文矛盾,⑧多餘了,應承前省;②⑤刪掉後會改變短語結構,而改變文意。
20、
【參考答案】示例:一片樹葉,是一顆生命的水滴;一顆樹木,是一條生命的長河;一片森林,是一汪生命勃發的大海。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選用、仿用句式和語言表達連貫,以及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的能力
【解析】解答時要嚴格按題目「語意逐步加強」的要求進行。
七、略
❷ 2008年廣東高考試題(數學、物理、理科基礎、語文、英語)word版!
試試這個
語文http://www.gzstw.net/GDS/ShowSoft.asp?SoftID=789
數學(文)http://www.gzstw.net/GDS/ShowSoft.asp?SoftID=763
英語://www.gzstw.net/GDS/ShowSoft.asp?SoftID=790
理科基礎http://www.gzstw.net/GDS/ShowSoft.asp?SoftID=792
物理http://www.gzstw.net/GDS/ShowSoft.asp?SoftID=851
❸ 2008年廣東高考語文試題閱讀
《河的第三條岸》是莊子式的寓言,用文學來傳達形而上的哲學觀念,傳達作者對世界、人生的看法。
而作者對於世界與人生的看法究竟是什麼?
這是一個多元的甚至沒有確切可能的答案——就像「河的第三條岸」。所有的猜解只是向「可能」接近,但沒有標准。
我猜解的可能性是:
1、等待
等待的最終結果等待的失敗和無法等待;等待的結果與付出的時間和代價無關;等待的結果與內心的期望的結果完全不同。
任賢齊唱「我等的船還不來」,如果用一生等待的船真的來了呢?發現,自己卻只是葉公好龍一場?劉德華在《十面埋伏》對章子怡說:.「三年來,我無時無刻都在想念你。」還說:.「我等了你三年,比不上他陪你三天。」
2、逃離
逃離了現場逃離了世俗流放了心。
盡職、本分、坦白——意味著責任、堅守與誠實,這是最高美德。然而,最高美德在沒有激情的世俗中開始無奈,繼而,絕望,以至冷酷到底,沒有親情可以感動他,沒有世俗可以約束帶他。逃離就意味著決裂。
其實,「我」一直沒有理解父親,就算理解了父親,也沒有父親那種毅然決然的勇氣。
最後,當「我」面臨生老病死的困惑的時候,曾經想「頂上父親的位置」,然而,最終的「我」並沒有踏上那隻船。
3、堅忍
在女性的愛的內涵中,堅忍是最大的「愛的美德」之一。
母親背著一個家庭的生活;母親在無法改變父親離開時只是臉色蒼白,那是絕望——想起薛寶釵看著賈寶玉去考科舉時的模樣;母親的帶著羞辱的輿論中保持鎮定;母親除了承擔家庭的生活壓力與社會的輿論壓力,還須要給一個不可能上岸的丈夫准備糧食;母親最後走了。
母親是現實的勇者;父親是精神的勇者;而我,對精神家園的守望最後幻滅成了無盡的恐懼……
❹ 求08年到13年廣東高考語文試卷文件,txt格式
我這邊只有08年之前的了
❺ 2008 高考語文核按鈕(廣東卷)參考答案
沒有答案啦~自己做題吧^
❻ 2008年高考語文試卷廣東卷答案··
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廣東卷)參考答案(僅供參考)
1.D(A項分別是rùn/yùn shàn/zhān tiáo/ tiáo;B項zhì/shì jùn/jùn qiǎng/jiàng;C項yì/yì tī/tí mǒ/mā;D項pàn/bàn òu/shū sè/sài)
2.D(A扣人心弦:形容詩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動;B怨聲載道:怨恨的聲音充滿道路。形容群眾普遍不滿。義無反顧:在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絕不退縮回顧;怒形於色:內心的憤怒在臉上顯露出來。
3.B(A「反而」使用不當;C「改善」缺賓語,在「缺乏」後缺增加「情況」;D句式雜糅,「都靠的是利用電磁力來實現的」改為「都是利用電磁力來實現的」或「都是靠電磁力來實現的」。
4.B(按總分結構排序。)
5.C(A應為「賑濟」;B應為「抓獲、扣留、收監」;D應為「高興地降服」)
6.A(A於是、就;趁機。B跟、同。介詞。C來、用來。連詞。D到。介詞。)
7.B(「之」代他,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8.C(A「厲武將軍」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訪的官名。B文中「被皇帝賞識」並非因「蒙冤不會忍氣吞聲」,文中指的是「帝不罪之」。D把「採納」誤解為「收集糧食等軍需品」。)
9.訪練兵簡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於撫納士眾 / 皆為致死 / 聞敦有不臣之心 / 訪恆切齒 / 敦雖懷逆謀 / 故終訪之世未敢為非
翻譯(1)當時陶侃擔任閑官,周訪舉薦他做主簿的官職,與他結為好友,並把女兒嫁給陶侃的兒子陶瞻。
(2)人們往往有一些優點,很少不自己稱贊自己的,你的功勞那麼大,卻沒有說一句,這是為什麼呢?
10.(1)描述了木芙蓉開花的自然屬性。運用了擬人手法。
(2)呂詩著重描寫的是逍遙閑適,任由風吹雨打的形象;范詩寫的木芙蓉孤苦、心酸,處境凄涼,但作者並沒有把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閑適之士的豪邁與大度的形象,後者是在凄苦孤獨的環境中的樂觀者形象。
11(1)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2)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3)醉里挑燈看劍 沙場秋點兵
(4)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12.C、D(C項信息來源於第2段,「全靠讀者的思考與聯想來完成」與文中「在凝神注視梅花時,你可以將全副精神專注於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視一幅梅花畫似的,無暇思索它的意義或是它與其他事物的關系。這時你仍有所覺,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現的『意象』。這種『覺』就是克羅齊所說的『直覺』」不符;D項「而非艱苦思索的結果」與原文第4段中的靈感是「都常須經過艱苦思索……」相悖。評分標准:多選、錯選的不給分,只選一項且正確的給2分)
13.C(判斷此題主要來自第3段內容。A項「注意到了韻腳變化和重章疊唱的特點」,B項的「領悟到了詩人當時的志向與理想」,D項的「體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積淀」,都屬於「名理的知」。
14.正確。因為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靠的是「直覺的知」,讀者要將全副精神專注於詩本身的形象上,才能得到其「意象」,而如果加入「名理的知」就不能在直覺中形成獨立自足的意象,那形成不了「詩的境界」。(主要信息來自於第4、5兩段。)
15.從「見」升華為「詩的境界」需要用「直覺」見出來,經過思考之後,豁然貫通,「詩的境界就會像靈光一現似的突現在眼前。
16.首先父親需要我替他送食物,我是父親的精神理解者和支持者,我還是父親理想的繼承者,所以孤獨的父親需要我。
17.母親是一個善良勤勞想過幸福生活但又守舊的家庭婦女。她對父親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親的行動後,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永遠別回來。」對於父親的舉動,她覺得羞辱。但對父親,她雖不理解,在物質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可見她是一個善良勤勞想過幸福生活但又守舊的家庭婦女。
18.如果說「河的第三條岸」是「父親」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對「父親」的這種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現在樂意跟隨父親一起上船;在父親需要的時候幫助你「偷」食物;當全家人都走了我還在默默地守護著父親,說「無論何時,我會踏上你的船,頂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為了追求而去,當父親接受你的提議後,我渾身戰栗,害怕極了,甚至「發瘋似的逃掉」,把父親看作是「另一個世界來的人」。
19.「從某種本質意義上說,我們不能聲稱自己取得了什麼進步」指的是生長和繁衍的技術基本沒有變。「我們在其他方面卻取得了進步」指的是我們從那一個古老的分子至今,我們真的已經走得很遠了。(抓住語句在段中的前後文去理解句子的含義。)
20.「慘淡經營」移用手法,把用於人的詞語用到細胞的演變上,生動形象。「讓進」一詞把分子演進過程用擬人化的手法表達出來,形象生動。「白搭」是口語化的語言,明白自然地把某些科學家的不出錯誤的研究加以諷刺。「玩意兒」也是口語化的語言,同樣清楚明白地說明了「完美無瑕的一模一樣的復本」的分子。(抓住科普小品的語言特點進行說明,可分為生動形象、口語化。)
21.「絕妙的錯誤」指的是DNA的演變過程,在不斷的「錯誤」中由單細胞生物逐漸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稱為「錯誤」是指演變過程中「每一個突變都是某種隨機的全然自發的意外」,比如「在進化路上的某處,核苷酸旁移,讓進了新成員;也可能還有病毒遷移進來,隨身帶來一些小小的異己的基因組;還有來自太陽或外層空間的輻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縫,於是就孕育出人類」這些錯誤。說錯誤是「絕妙」的主要是說這一個個的意外錯誤,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標題取名為「絕妙的錯誤」。
22.第一方面:對知識的獲取滿足於感性的把握。第二方面:陰柔之風過盛,陽剛之氣不足。(或具有很強獵奇心理,對歷史缺乏興趣。)第三方面:滿足於傳統,忘記了開新。(或閱讀過於功利,影響年輕一代。)
23.可從小孩的角度也可從婦女(或媽媽)的角度,只要圍繞「情深」書寫,運用兩種以上的修辭方法,鮮明生動即可得滿分。
24.(略)
❼ 2008年高考語文(廣東卷)模擬題(一)答案
2008年高考語文(廣東卷)模擬試題(一)
一
1.C(A項,「媲」讀pì,其餘都讀bì;B項,「盥」讀guàn,其餘都讀huàn;C項,加點的字全都讀yù;D項,「熾」讀chì,其餘都讀zhì。)
2.A(固若金湯:金屬造的城牆,滾燙的護城河。形容工事無比堅固。不能用來形容「歌舞昇平景象」。)
3.B(休止:停止。止境:盡頭/持續:延續不斷。繼續:(活動)連下去;延長下去;不間斷/完善:完備美好。完全:齊全;不缺少什麼/同步:指互相關聯的事物在進行速度上協調一致。同時:同一個時候。根據語境,應選B。)
4.C(A語序不當,應是「另謀生路,早謀生路,謀好生路」。B 「塑造」缺賓語,在「出格」後加「的形象」。D關聯詞語「只有……就……」搭配不當,應用「只有……才……」)
二
5.B(滋:滋生、蔓延。)
6.D(連詞,就。A項①表並列關系;②表修飾關系。B項①表目的連詞,來;②介詞,憑借。C項①結構助詞,的;②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B(①「則其心灑然而醒」是「樂」的實質;②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豈公樂哉?」可知這不是「公之樂」;③④由「天下學者皆為材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樂也」可知均是「公之樂」;⑤寫同游者的「喜」與「幸」。)
8. C(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豈公樂哉?」可知)
9.(1)有人喝醉並且勞累了,就一定會到醒心亭觀望風景。(3分,翻譯對關鍵詞「或」「即」各得1分,語句通順得1分。)(2)邊遠地區的人、鳥和獸、草木生長都適當合宜,這才是歐陽修的快樂。(3分,翻譯對關鍵詞「夷狄」「宜」各得1分,語句通順得1分。「夷狄」譯成「少數民族」也對。)(3)那麼凡是與他在這里同游的人,難道可以不感到歡喜和幸運嗎?(3分,翻譯對「同游於此」和「其可」各得1分,語句通順得1分。)
10.(1)天寒地凍,草木凋零,人跡罕至,冰雪覆蓋,遠山顯得特別明凈空曠;(2分)天色晚了,萬籟俱寂,相送無語,黃河水流聲音顯得更大更急促。(2分)用天寒、日暮惡劣的環境烘托傷心愁苦的離別之情。(2分)
11.(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舞幽壑之潛蛟 泣孤舟之嫠婦(3)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4)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三
12.B(3分。提示:B說的是評論界,不是「我們多數人」。)
13.A E(6分,一個選項佔3分。)
14. 媚俗,傾力地打扮和簡化歷史,以滿足具備初中文化程度的大眾趣味之所好;隨意擺布和利用「歷史」,對歷史不去廓清真相,對現實不去警醒人慎終追遠、激濁揚清;容不得批評,切斷和遺棄了優良的學術傳統。(4分,每一點1分,語句通順1分。)
15.對歷史要注重反思(1分),對現實要強調憂患意識(堅持立足現實而面向歷史的文化憂患意識和反思意識)(1分);允許批評,包容異見,講史和寫史要棄虛就實,有的放矢(2分)。(在答對前面的要點的基礎上,語句通順得1分。)
四
(一)文學類文本閱讀
16.選擇了一個雪花飄飛的冬夜,重點突出了火盆的描寫,突出了環境的靜謐和溫馨,同時也為後面情節的發展做了鋪墊。
17. (1)為了刻畫陌生人兇殘而丑惡的嘴臉,從其熟練的動作來看,他是一個慣犯,一個慣犯也看不出老夫婦的破綻,從側面襯托出老夫婦感情的投入與逼真。(3分)(2)一來歹徒以為樓上有更貴重的東西,二來如果樓上有人會對其作案造成威脅,他必須去探個究竟。(2分)
18. 兩位老人唯一的兒子早在數年前的一個冬天就死了,因為兒子是他們的希望,是他們的精神支柱,是這種難以割捨的情感促使他們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他們總念叨著兒子,關心著兒子,保護著兒子。小說這樣的設置,把老夫婦對兒子真切的感情和深深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4分)另外,整篇小說都是按照老夫婦的兒子在樓上學習而展開的,但是到最後樓上根本就沒有人,是空的,令人出乎意料之外,這是小說懸念設置最成功的地方。(2分)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說明】這道題選材的內容很新,考生對選材的內容可能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考生應該扣緊文本,不要被已有印象所干擾。
19.①整體封裝階段:將沉船、載物與其周圍泥沙按照原狀固定在特殊的鋼制沉箱內。②整體起吊階段:巨型浮吊將沉船和各類分散、易碎的文物一體化、一次性起吊。③整體托浮階段:巨型浮吊將上沉箱垂直上提並平移至海底駁船,再由駁船托出水面。④整體入宮階段:將上沉箱原封移入可人為控制環境的「水晶宮」進行考古發掘。(4分,一點1分)
20.⑴穿梁的環境惡劣,沉船地點海水極深,能見度極低。⑵鋼梁極其粗長,重量極大,而穿孔極為狹窄。⑶沉箱底部淤泥堅硬。⑷工作對象是文物,一旦不慎碰壞將造成巨大損失。(5)缺少現成經驗,只能靠實驗摸索。(5分,每一點1分)
21.⑴「南海一號」所在海域的海水能見度極低,水太深,只有實施整體打撈,才能保證珍貴文物考古信息完整性。(3分)⑵「南海一號」古沉船在水下浸泡了800多年,船體非常脆弱,只有實施整體打撈,才能降低對沉船本身的水下考古打撈的難度,並保證沉船本身的完好性。(3分)
五
22.【示例】散文寫的是平常生活,不是刻意營造出來的,是悟出來的;小說寫的是吸引人的生活,要有情節起伏;詩歌寫的是理想的生活,要有豐富的想像。(6分,每句2分,意思基本符合就可以給分。本題考查的實際上是文學語言與一般性的語言的轉換。)
23.【示例】從這一次的調查結果來看,高中生與初中生的課外閱讀選擇基本上是一致的。(2分)文藝類讀物仍然是中學生課外閱讀的主流,但是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有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的趨向。(2分)喜歡閱讀政史類、科普類、軍事類讀物的也佔有一定的比例,除此之外,喜歡閱讀其他內容讀物的學生所佔的比例也不少。(2分。)
❽ 廣東省2008年語文高考試題答案
鏈接地址在最下面……
------------------------------------------
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廣東卷)參考答案(僅供參考)
1.D(A項分別是rùn/yùn shàn/zhān tiáo/ tiáo;B項zhì/shì jùn/jùn qiǎng/jiàng;C項yì/yì tī/tí mǒ/mā;D項pàn/bàn òu/shū sè/sài)
2.D(A扣人心弦:形容詩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動;B怨聲載道:怨恨的聲音充滿道路。形容群眾普遍不滿。義無反顧:在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絕不退縮回顧;怒形於色:內心的憤怒在臉上顯露出來。
3.B(A「反而」使用不當;C「改善」缺賓語,在「缺乏」後缺增加「情況」;D句式雜糅,「都靠的是利用電磁力來實現的」改為「都是利用電磁力來實現的」或「都是靠電磁力來實現的」。
4.B(按總分結構排序。)
5.C(A應為「賑濟」;B應為「抓獲、扣留、收監」;D應為「高興地降服」)
6.A(A於是、就;趁機。B跟、同。介詞。C來、用來。連詞。D到。介詞。)
7.B(「之」代他,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8.C(A「厲武將軍」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訪的官名。B文中「被皇帝賞識」並非因「蒙冤不會忍氣吞聲」,文中指的是「帝不罪之」。D把「採納」誤解為「收集糧食等軍需品」。)
9.訪練兵簡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於撫納士眾 / 皆為致死 / 聞敦有不臣之心 / 訪恆切齒 / 敦雖懷逆謀 / 故終訪之世未敢為非
翻譯(1)當時陶侃擔任閑官,周訪舉薦他做主簿的官職,與他結為好友,並把女兒嫁給陶侃的兒子陶瞻。
(2)人們往往有一些優點,很少不自己稱贊自己的,你的功勞那麼大,卻沒有說一句,這是為什麼呢?
10.(1)描述了木芙蓉開花的自然屬性。運用了擬人手法。
(2)呂詩著重描寫的是逍遙閑適,任由風吹雨打的形象;范詩寫的木芙蓉孤苦、心酸,處境凄涼,但作者並沒有把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閑適之士的豪邁與大度的形象,後者是在凄苦孤獨的環境中的樂觀者形象。
11(1)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2)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3)醉里挑燈看劍 沙場秋點兵
(4)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12.C、D(C項信息來源於第2段,「全靠讀者的思考與聯想來完成」與文中「在凝神注視梅花時,你可以將全副精神專注於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視一幅梅花畫似的,無暇思索它的意義或是它與其他事物的關系。這時你仍有所覺,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現的『意象』。這種『覺』就是克羅齊所說的『直覺』」不符;D項「而非艱苦思索的結果」與原文第4段中的靈感是「都常須經過艱苦思索……」相悖。評分標准:多選、錯選的不給分,只選一項且正確的給2分)
13.C(判斷此題主要來自第3段內容。A項「注意到了韻腳變化和重章疊唱的特點」,B項的「領悟到了詩人當時的志向與理想」,D項的「體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積淀」,都屬於「名理的知」。
14.正確。因為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靠的是「直覺的知」,讀者要將全副精神專注於詩本身的形象上,才能得到其「意象」,而如果加入「名理的知」就不能在直覺中形成獨立自足的意象,那形成不了「詩的境界」。(主要信息來自於第4、5兩段。)
15.從「見」升華為「詩的境界」需要用「直覺」見出來,經過思考之後,豁然貫通,「詩的境界就會像靈光一現似的突現在眼前。
16.首先父親需要我替他送食物,我是父親的精神理解者和支持者,我還是父親理想的繼承者,所以孤獨的父親需要我。
17.母親是一個善良勤勞想過幸福生活但又守舊的家庭婦女。她對父親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親的行動後,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永遠別回來。」對於父親的舉動,她覺得羞辱。但對父親,她雖不理解,在物質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可見她是一個善良勤勞想過幸福生活但又守舊的家庭婦女。
18.如果說「河的第三條岸」是「父親」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對「父親」的這種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現在樂意跟隨父親一起上船;在父親需要的時候幫助你「偷」食物;當全家人都走了我還在默默地守護著父親,說「無論何時,我會踏上你的船,頂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為了追求而去,當父親接受你的提議後,我渾身戰栗,害怕極了,甚至「發瘋似的逃掉」,把父親看作是「另一個世界來的人」。
19.「從某種本質意義上說,我們不能聲稱自己取得了什麼進步」指的是生長和繁衍的技術基本沒有變。「我們在其他方面卻取得了進步」指的是我們從那一個古老的分子至今,我們真的已經走得很遠了。(抓住語句在段中的前後文去理解句子的含義。)
20.「慘淡經營」移用手法,把用於人的詞語用到細胞的演變上,生動形象。「讓進」一詞把分子演進過程用擬人化的手法表達出來,形象生動。「白搭」是口語化的語言,明白自然地把某些科學家的不出錯誤的研究加以諷刺。「玩意兒」也是口語化的語言,同樣清楚明白地說明了「完美無瑕的一模一樣的復本」的分子。(抓住科普小品的語言特點進行說明,可分為生動形象、口語化。)
21.「絕妙的錯誤」指的是DNA的演變過程,在不斷的「錯誤」中由單細胞生物逐漸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稱為「錯誤」是指演變過程中「每一個突變都是某種隨機的全然自發的意外」,比如「在進化路上的某處,核苷酸旁移,讓進了新成員;也可能還有病毒遷移進來,隨身帶來一些小小的異己的基因組;還有來自太陽或外層空間的輻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縫,於是就孕育出人類」這些錯誤。說錯誤是「絕妙」的主要是說這一個個的意外錯誤,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標題取名為「絕妙的錯誤」。
22.第一方面:對知識的獲取滿足於感性的把握。第二方面:陰柔之風過盛,陽剛之氣不足。(或具有很強獵奇心理,對歷史缺乏興趣。)第三方面:滿足於傳統,忘記了開新。(或閱讀過於功利,影響年輕一代。)
23.可從小孩的角度也可從婦女(或媽媽)的角度,只要圍繞「情深」書寫,運用兩種以上的修辭方法,鮮明生動即可得滿分。
24.(略)
❾ 2008年廣東高考語文試卷
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廣東卷)解析
一、本大題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的讀音都不相同的一項是
A、滋潤/蘊含 贍養/瞻仰 調試/調和
B、對峙/嗜好 竣工/英俊 強迫/倔強
C、造詣/逃逸 堤岸/提拔 抹黑/抹布
D、湖畔/裝扮 慪氣/樞紐 阻塞/邊塞
【標准答案】.D
【試題解析】 本題主要考察字音,這是基礎,(A項分別是rùn/yùn shàn/zhān tiáo/ tiáo;B項zhì/shì jùn/jùn qiǎng/jiàng;C項yì/yì tī/tí mǒ/mā;D項pàn/bàn òu/shū sè/sài)
【高考考點】 對新課標所要求的注音要求掌握!!
【易錯提醒】 A項和B 項考生容易判錯!!
【試題解析】 A扣人心弦:形容詩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動;B怨聲載道:怨恨的聲音充滿道路。形容群眾普遍不滿。義無反顧:在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絕不退縮回顧;怒形於色:內心的憤怒在臉上顯露出來。
【高考考點】成語是基礎!
【易錯提醒】對成語也是不能理解!
3、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對這部小說的人物塑造,作者沒有很好地深人生活、體驗生活,憑主觀想像加了一些不恰當的情節,反而大大減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B、煨桑是一種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有著固定的儀式:先把柏樹枝和香草堆在山頭或河岸的空地上,中間放上糌粑或五穀,然後灑上幾滴水,點燃以祭祀神靈。
C、我們平時所用的調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鈣、磷、鐵和維生素B等成分,被皮膚吸收後可以改善面部皮膚營養缺乏。
D、高速磁懸浮列車沒有輪子和傳動機構,運行時與軌道不完全接觸,列車的懸浮、驅動、導向和制動都靠的是利用電磁力來實現的。
【標准答案】D
【試題解析】A「反而」使用不當;C「改善」缺賓語,在「缺乏」後缺增加「情況」;D句式雜糅,「都靠的是利用電磁力來實現的」改為「都是利用電磁力來實現的」或「都是靠電磁力來實現的」。
【高考考點】 病句的基本類型
【易錯提醒】病句不能改出!
4、把下列句子組成語意連貫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禹貢》主要以山脈、河流和海洋為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區分為九州,不受當時諸侯割據形勢的局限,把廣大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分別闡述九州的山川、湖澤、土壤、物產等,是自然區劃思想的萌芽。
【試題解析】 (按總分結構排序。)
【高考考點】對語言的感知能力!!
【易錯提醒】不知怎麼排!!
二、本大題7小題,共3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題。
周訪字士達,本汝南安城人也。漢末避地江南,至訪四世。吳平,因家廬江尋陽焉。訪少沉毅,謙而能讓,果於斷割,周窮振乏,家無余財。為縣功曹,時陶侃為散吏①,訪薦為主簿,相與結友,以女妻侃子瞻。訪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參鎮東軍事。時有與訪同姓名者,罪當死,吏誤收訪,訪奮擊收者,數十人皆散走,而自歸於帝,帝不之罪。尋以為揚烈將軍,討華軼。所統厲武將軍丁乾與軼所統武昌太守馮逸交通,訪收斬之。逸來攻訪,訪率眾擊破之。軼將周廣燒城以應訪,軼眾潰,遂平江州。
帝以訪為振武將軍,命訪與諸軍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軍船艦,訪作長岐棖以距之,桔槔不得為害。訪復以舟師造湘城,軍達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訪步上柴桑,偷渡,與賊戰,斬首數百。賊退保廬陵,復圍弘於廬陵。弘大擲寶物於城外,軍人競拾之,弘因陣亂突圍而出。訪率軍追之,獲鞍馬鎧杖不可勝數。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擊,又破之,奔於臨賀。帝又進訪龍驤將軍。
訪既在襄陽,務農訓卒,勤於採納。王敦患之,而憚其強,不敢有異。訪威風既著,遠近悅服,智勇過人,為中興名將。性謙虛,未嘗論功伐。或問訪曰:「人有小善,鮮不自稱。卿功勛如此,而無一言,何也?」訪曰:「將士用傘,訪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訪練兵簡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於撫納士眾皆為致死聞敦有不臣之心訪恆切齒敦雖懷逆謀故終訪之世未敢為非
(選自《晉書?周訪傳》,有刪改)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周窮振乏,家無余財 振作
B、吏誤收訪,訪奮擊收者 收留
C、訪復以舟師造湘城 前往
D、訪威風既著,遠近悅服 愉快
【標准答案】C
【試題解析】(A應為「賑濟」;B應為「抓獲、扣留、收監」;D應為「高興地降服」)
【高考考點】文言基本解釋!!
【高考考點】對文言的感知能力!!
7、下列各句中的「之」,屬於代詞作前置賓語的一項是 (3分)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歸於帝,帝不之罪
C、訪率軍追之,獲鞍馬鎧杖不可勝數
D、將士用命,訪何功之有
【標准答案】B
【試題解析】「之」代他,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高考考點】文言基本解釋!!
【易錯提醒】文言基本解釋!!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周訪功績卓著,曾先後被朝廷授予揚烈將軍、厲武將軍、龍驤將軍等職務,成為一代名將。
B、周訪性格剛強,一旦蒙冤決不會忍氣吞聲。為此,他深受皇帝賞識,並得到了獎勵提拔。
C、在討伐敵人的戰斗中,周訪親臨前線指揮。他既英勇果斷,又能隨機應變,因而屢戰屢勝。
D、在襄陽時,周訪重視生產、軍訓,勤於收集糧食等軍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
【標准答案】C
【試題解析】A「厲武將軍」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訪的官名。B文中「被皇帝賞識」並非因「蒙冤不會忍氣吞聲」,文中指的是「帝不罪之」。D把「採納」誤解為「收集糧食等軍需品」。)
【高考考點】文言整體感知!!
9、斷句和翻譯。(10分)
⑴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斷句。(4分)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後霜前著意紅。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
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更憑青女①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
[注]①青女: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這兩首詩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麼自然屬性?都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2分)
⑵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麼不同?(5分)
【試題解析】(1)描述了木芙蓉開花的自然屬性。運用了擬人手法。
(2)呂詩著重描寫的是逍遙閑適,任由風吹雨打的形象;范詩寫的木芙蓉孤苦、心酸,處境凄涼,但作者並沒有把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閑適之士的豪邁與大度的形象,後者是在凄苦孤獨的環境中的樂觀者形象。
11、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選3題,多選則按前3題計分)(6分)
⑴吾嘗終日而思矣, ;吾嘗跛而望矣, 。
(《荀子?勸學》)
⑵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 。
(李商隱《錦瑟》)
⑶ ,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
(辛棄疾《破陣子》)
⑷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 。(蘇軾《赤壁賦》)
【試題解析】(11.(1)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2)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3)醉里挑燈看劍 沙場秋點兵
(4)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三、本大題4小題,共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題。
詩與直覺 朱光潛
無論是欣賞或是創造,都必須見到一種詩的境界。這里「見」字最緊要。凡所見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詩的境界。一種境界是否能成為詩的境界,全靠「見」的作用如何。
詩的「見」必為「直覺」。有「見」即有「覺」,覺可為「直覺」,亦可為「知覺」。直覺必須是對於個別事物的知,「知覺」必須是對於諸事物中關系的知,亦稱「名理的知」。例如,看見一株梅花,你覺得「這是梅花」,「它是冬天開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來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覺到的是梅花與其他事物的關系,這就是它的「意義」。意義都從關系見出,了解意義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為B」公式表示出來。認識A為B,便是知覺A,便是把所覺對象A歸納到一個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無意義,必須與B、C等發生關系才有意義。我們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須把A當作一塊踏腳石,跳到與A有關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覺對象除開它的意義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視梅花時,你可以將全副精神專注於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視一幅梅花畫似的,無暇思索它的意義或是它與其他事物的關系。這時你仍有所覺,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現的「意象」。這種「覺」就是克羅齊所說的「直覺」。
詩的境界是用「直覺」見出來的,它是「直覺的知」的內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內容。比如說崔顥的《長干曲》,你必須在一頃刻中把它所寫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鮮的圖畫,或是一幕生動的戲劇,讓它籠罩住你的全部意識,使你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玩味它,以至於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暫時忘去。在這一頃刻中你不能同時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絕」、「它用平聲韻」、「橫塘是某處地名」、「我自己曾經被一位不相識的人認為同鄉」之類的聯想。這些聯想一發生,你立刻就從詩的境界遷移到名理世界和實際世界了。
這番話並非否認思考和聯想對於詩的重要。作詩和讀詩,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聯想,甚至於思考愈周密,詩的境界愈深刻;聯想愈豐富,詩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聯想時,你的心思在旁馳博騖,決不能同時直覺到完整的詩的境界。思想與聯想只是一種醞釀工作。直覺的知常進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釀成直覺的知,但決不能同時進行,因為心本無二用,而直覺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視。讀一首詩和作一首詩都常須經過艱苦思索,思索之後,一旦豁然貫通,全詩的境界於是像靈光一現似的突現在眼前,使人心曠神怡,忘懷一切。這種現象通常被人稱為「靈感」。詩的境界的突現都起於靈感。靈感亦並無神秘之處,它就是直覺,就是「想像」,也就是禪家所謂的「悟」。
一個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覺中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那就還沒有完整的形象,就還不成為詩的境界。一首詩如果不能令人當作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看,那還有蕪雜湊塞或空虛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詩。古典派學者向來主張藝術須有「整一」,實在有一個深埋在裡面,就是要使在讀者心中能成為一種完整的獨立自足的境界。 (本文有刪改)
13、下面對詩的賞析,符合「直覺的知」的一項是 (3分)
A、在欣賞《詩經?蒹葭》時,注意到了韻腳變化和重章疊唱的特點。
B、在欣賞曹操《觀滄海》時,領悟到了詩人當時的志向與理想。
C、在欣賞杜甫《望岳》時,感覺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偉壯麗。
D、在欣賞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時,體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積淀。
【試題解析】12.C、D(C項信息來源於第2段,「全靠讀者的思考與聯想來完成」與文中「在凝神注視梅花時,你可以將全副精神專注於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視一幅梅花畫似的,無暇思索它的意義或是它與其他事物的關系。這時你仍有所覺,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現的『意象』。這種『覺』就是克羅齊所說的『直覺』」不符;D項「而非艱苦思索的結果」與原文第4段中的靈感是「都常須經過艱苦思索……」相悖。評分標准:多選、錯選的不給分,只選一項且正確的給2分)
13.C(判斷此題主要來自第3段內容。A項「注意到了韻腳變化和重章疊唱的特點」,B項的「領悟到了詩人當時的志向與理想」,D項的「體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積淀」,都屬於「名理的知」。
14、在「詩的境界」形成的過程中,只能有「直覺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麼?(4分)
15、「見」升華為「詩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內容?(4分)
【試題解析】14.正確。因為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靠的是「直覺的知」,讀者要將全副精神專注於詩本身的形象上,才能得到其「意象」,而如果加入「名理的知」就不能在直覺中形成獨立自足的意象,那形成不了「詩的境界」。(主要信息來自於第4、5兩段。)
15.從「見」升華為「詩的境界」需要用「直覺」見出來,經過思考之後,豁然貫通,「詩的境界就會像靈光一現似的突現在眼前。
❿ 求廣東省歷年高考語文試題(2000-2008)
http://www.lnyuwen.com.cn/zthb075.htm
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廣東卷)解析
一、本大題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的讀音都不相同的一項是
A、滋潤/蘊含 贍養/瞻仰 調試/調和
B、對峙/嗜好 竣工/英俊 強迫/倔強
C、造詣/逃逸 堤岸/提拔 抹黑/抹布
D、湖畔/裝扮 慪氣/樞紐 阻塞/邊塞
【標准答案】.D
【試題解析】 本題主要考察字音,這是基礎,(A項分別是rùn/yùn shàn/zhān tiáo/ tiáo;B項zhì/shì jùn/jùn qiǎng/jiàng;C項yì/yì tī/tí mǒ/mā;D項pàn/bàn òu/shū sè/sài)
【高考考點】 對新課標所要求的注音要求掌握!!
【易錯提醒】 A項和B 項考生容易判錯!!
【試題解析】 A扣人心弦:形容詩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動;B怨聲載道:怨恨的聲音充滿道路。形容群眾普遍不滿。義無反顧:在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絕不退縮回顧;怒形於色:內心的憤怒在臉上顯露出來。
【高考考點】成語是基礎!
【易錯提醒】對成語也是不能理解!
3、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對這部小說的人物塑造,作者沒有很好地深人生活、體驗生活,憑主觀想像加了一些不恰當的情節,反而大大減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B、煨桑是一種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有著固定的儀式:先把柏樹枝和香草堆在山頭或河岸的空地上,中間放上糌粑或五穀,然後灑上幾滴水,點燃以祭祀神靈。
C、我們平時所用的調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鈣、磷、鐵和維生素B等成分,被皮膚吸收後可以改善面部皮膚營養缺乏。
D、高速磁懸浮列車沒有輪子和傳動機構,運行時與軌道不完全接觸,列車的懸浮、驅動、導向和制動都靠的是利用電磁力來實現的。
http://www.lnyuwen.com.cn/zthb021.htm
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廣東)
語文試卷
(說明:本試卷為完整無誤的校訂版,附答案及大部分試題的詳解。詳解部分,雖然耗費了不少精力,但由於本人學識水平的有限和手頭資料的缺乏,僅是一孔之見,定有不少疏漏乃至謬誤之處,請使用者斧正。該試題詳解僅用於同行切磋,本人保留對詳解部分版權的享有,不得用於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廣東省惠來一中語文組方仕貞)
本試卷共8頁,24小題,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鍾。
一、本大題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組是( )
A.崢嶸 猙獰 慎重 縝密周全 B.詛咒 趔趄 狙擊 神情沮喪 C.譏誚 眉梢 俏麗 峭拔剛勁 D.輟筆 啜泣 拙劣 相形見絀
答案:B。分別讀zǔ;qie;jū;jǔ。
A項「崢、猙」讀zhēng;「慎」讀shn;「縝」讀zhěn。
C項「誚、俏、峭」讀qio;「梢」度so。
D項「輟、啜」讀chu;「拙」讀zhuō;「絀」ch。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A.父親收藏的那些產於不同時代、具有不同造型、來自不同國家的玩具汽車,把小小的書房擠得滿滿當當,間不容發。
B.我們不能因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國NBA,就妄自菲薄地說,我國的籃球運動足以與歐美籃球強國抗衡了。
C.沈從文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因在《邊城》中描繪了一個獨特的湘西世界,展現了豪爽與浪漫的湘西風情而名噪一時。
D.我倆考慮問題時,他習慣從大的方面著眼,我總是從具體方法入手,雖然南轅北轍,但總能殊途同歸。
答案:C。「名噪一時」指名聲傳揚於一個時期,指當時名望很重,符合語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