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0年高考山東卷語文作文題目
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山東卷作文題。
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都有魅力,一切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要求根據以上的材料來寫一篇800字以上的文字。
⑵ 2010山東高考語文試題
閱讀下面文抄字,根據要求作文。襲
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
——列夫?托爾斯泰
請根據閱讀後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自擬標題;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文體特徵鮮明。
⑶ 2009年 山東高考試題語文答案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山東卷)
語文試題參考答案
一、
1.B
【解析】A.怯生生(qìè);C.飛揚跋扈;D.作梗。
2.D
【解析】A.郝明義認為「沒有越界不成閱讀,」逗號應放到後引號外;B項不用問號;C 第二個頓號改成逗號。
3.C
【解析】A感受:接觸外界事物得到的影響;體會。感觸:跟外界事物接觸而引起思想情緒;感觸側重思想情緒。依附:附著,依賴依靠。依託:依靠。依託側重有所憑借,借托。未免:同一些詞語搭配,表示前面所說的情況不合適,或對前面所說的情況不以為然,含有委婉批評的意味;不免:副詞。表示由於前面所說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種消極的結果,「科爾曼年輕氣盛」 正是「老練不夠」的原因。此處是對科爾曼作客觀評價,沒有批評的語氣。
4.B
【解析】A左右為難:左也難,右也難,兩邊為難。形容處於某種困境中,不易做出決定。「如何判斷和預測疫情的規模和發展趨勢」不符合處於某種困境中,不易做出決定。B項動人心弦:激動人心,非常動人。C前赴後繼:赴,向前沖前面的沖上去了,後面的緊跟上來。形容為了革命或某種事業連續不斷投入戰斗,奮勇沖殺向前。褒義詞。D項「一揮而就」 應為「一蹴而就」。一揮而就:智繪畫、書法和寫文章,一動筆很快就完成了。形容才思敏捷,才智聰穎。就:成。應為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輕而易舉,一下子就成功。
5. A
【解析】B項成分殘缺,「由於」和「使」保留其一;C項句式雜糅,還在於部分開發商追求暴利,哄抬房價,泡沫加速破裂等因素;D「大約」與「多」重復。
二、
6.C
【解析】原文最後一段中說「漁人在「白堤」東端設籪來捕魚蟹,而且依籪設橋,以方便捕捉魚蟹和到孤山的交通」,主要功能應該有兩種。
7.D
【解析】「杭州都城文化的發展和西湖旅遊形象的提升」與用「籪」捕捉魚蟹的方法逐漸被淘汰沒有關系。注意原文第四段中「但因放置魚籪或蟹籪過多對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響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來,這種捕魚蟹的方法,隨著人工養殖業的興起而逐漸被淘汰。」和第五段「五代以後,特別是自吳越王錢穆築垾海塘以來,錢塘江的魚蟹經西湖而洄遊的現象消失,漁人也就逐漸不再用籪捕捉魚蟹了」幾個句子。
8.D
【解析】注意原文第四段在引用海鹽才女李壬的詩後,後面的解釋說明,「這里的「籪橋」就是指與放置魚籪、蟹籪有關的橋,這種說法在部分地區至今還有」,說明引用海鹽才女李壬的詩是為了說明部分地區至今還有「籪橋」就是指與放置魚籪、蟹籪有關的橋的說法。
三、
9.D
【解析】過:錯誤。
10.D
【解析】A 第一個表提頓語氣,不譯;第二個「……的人」。B 第一個「而」表修飾;第二個「而」表轉折,卻。C第一個「以」,表目的,來;第二個「以」,因為。
11.B
12.D
【解析】「衛嗣公知道後要罷免這個官吏」有誤。
四、
13.(1)有了像那樣講信用的國君(或「有國君那樣的講信用」),能不歸順他嗎?
(2)吳起出門,遇見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飯。那朋友說:「好的。」
(3)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用來教育孩子的辦法啊!
【解析】
第(1)句注意「信」、「歸」等詞和句式「可……乎」的落實,第(2)句注意「止」、「食」 等詞的落實。第(3)句注意「欺」、「成教」等詞和判斷句的落實。
【參考譯文】
晉文公攻打原國,攜帶了十天的干糧,於是與大夫約定以十天為期。到原國十天了,卻攻不下原國,敲鍾退軍,撤兵而去。有一個從原國出來的人說:「原國再有三天就攻下了。」大臣和左右待從勸諫說:「原國的糧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您姑且等待一下吧!」晉文公說:「我與軍士們約定以十天為期,如果不離開,這就失去了我的信用。奪得原國而失去信用,我不幹。」於是撤兵。原國人聽到說:「有了像那樣講信義的國君(或有國君像那樣的講信用),能不歸順他嗎?」於是向晉文公投降。衛國人聽到後說:「有像那樣守信用的國君,能夠不跟隨他嗎?」於是也向晉文公投降。孔子聽到後記載這件事說:「攻佔原國而又得到衛國,是因為守信用。」晉文公問箕鄭說:「救濟飢荒該怎麼辦?」箕鄭回答說:「守信用。」晉文公說:「怎麼樣守信用?」箕鄭說:「在名份、做事情、行為上守信用。在名份上守信用,那麼群臣就會各守其職,對善行惡行都不會去逾越,對各種事情就不會怠慢;在做事情上守信用,那麼就不會失去天時,百姓就不會逾越四季;在行為上守信用,那麼親近的人就會勸勉自己努力而遠處的人就會來歸附。」
吳起出門,遇見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飯。那朋友說:「好的。」就讓他回去等他。吳起說:「那我等你來了再吃。」這人到天黑了都沒有來,吳起還是不吃飯等他。第二天早上,吳起派人去找這個人。這個老朋友來了,吳起才和他一起吃飯。
魏文侯和虞人約定了打獵的時間。第二天,正巧碰上刮大風,左右侍從就阻止魏文侯去打獵,魏文侯不聽,說:「不可以因為風的緣故而失去信用,那樣我是不幹的。」隨後親自趕著車去了,冒著大風去讓虞人停止打獵。魏文侯和虞人約定了打獵的時間。第二天,正巧碰上刮大風,左右侍從就阻止魏文侯去打獵,魏文侯不聽,說:「不可以因為風的緣故而失去信用,那樣我是不幹的。」隨後親自趕著車去了,冒著大風去讓虞人停止打獵。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跟著她哭泣。母親說:「你先回去,等我回來後給你殺豬。」從市場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來殺。他妻子阻止他說:「我只不過是與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孩子是不能和他開玩笑的。小孩子是沒有知識的,是跟著父母學習的,是聽從父母的教誨的。如今你欺騙他,就是在教他欺騙。母親欺騙了兒子,兒子就不相信他的母親了,這不是用來教育孩子的方法啊。」隨後把豬殺了煮給孩子吃。
楚厲王有了警報,就用敲鼓的方式來和民眾一起防守。有一天喝酒醉了,就錯誤地敲打鼓,民眾大驚。楚厲王派人去阻止民眾,說:「我喝酒醉了和身邊左右人開玩笑,誤打了鼓。」民眾這才散去。過了幾個月,真的有警報了,楚厲王擊鼓而沒有民眾前來。於是就更改命令明確信號而後民眾才相信了他。
李悝警告左右兩個營壘中的將士說:「要謹慎地戒備敵人,早晚他們就要來襲擊你們。」象這樣的警告重復了好幾次而敵人都沒有來。兩個營壘中的將士都鬆懈了,不相信李悝。過了幾個月,秦國軍隊來襲擊,幾乎消滅了李悝的軍隊。這就是不相信人的禍患。
另一種說法:李悝與秦國人交戰,告訴左邊營壘中的將士說:「快沖上去!右邊營壘已經沖上去了。」他又騎馬跑到右邊營壘中對將士說:「左邊營壘已經沖上去了。」左右兩個營壘中的將士都說:「我們沖上去。」於是都爭先恐後沖上去。到第二年,又與秦國人交戰。秦國人來襲擊,到後幾乎消滅了李悝全軍。這就是不相信人的禍患。
衛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過關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難客商,就用銀子來賄賂集市的官吏,集市的官吏沒接受。衛嗣公對集市的官吏說:「曾經有一客商過關市而給你銀子,你沒有接受讓他走了。」集市的官吏非常害怕,認為衛嗣公能明察秋毫。
14.【答案】(1)一方面描繪水流的悠長和江面的空闊,另一方面以景寫情,烘托出客子思歸的孤寂之情。
(2)這兩句寫正值客心孤寂之時,忽見紅袖憑樓而更增思家之情。詩人看到紅袖憑樓的情景時,一下子聯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歸來,於是思家之情更加濃重(或「紅袖的悠閑和客心的空回形成鮮明對照,越發襯托出旅思的凄涼,進一步出發了詩人的思家之情。」)。
【解析】
這首詩收入《樊川外集》,題一作「寄遠」。杜牧在文宗開成年間曾任宣州團練判官,南陵是宣州屬縣,詩大約就寫於任職宣州期間。
題稱「南陵道中」,沒有點明是陸路還是水程。從詩中描寫看,理解為水程似乎切當一些。
前兩句分寫舟行所見水容天色。「漫悠悠」,見水面的平緩、水流的悠長,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這景象既顯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較平靜容與,也暗透出他一絲羈旅的孤寂。一、二兩句之間,似有一個時間過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時的景象。過了一會,風變緊了,雲彩因為風的吹送變得稀薄而輕盈,天空顯得高遠,空氣中也散發著秋天的涼意。「欲變秋」的「欲」字,正表現出天氣變化的動態。從景物描寫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來的相對平靜變得有些騷屑不寧,由原來的一絲淡淡的孤寂進而感到有些清冷了。這些描寫,都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備。
正當旅人觸物興感、心境孤迥的時候,忽見岸邊的江樓上有紅袖女子正在憑欄遙望。三、四兩句所描繪的這幅圖景,色彩鮮明,饒有畫意,不妨當作江南水鄉風情畫來欣賞。在客心孤迥之時,意緒本來有些索寞無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見這樣一幅美麗的圖景,精神為之一爽,羈旅的孤寂在一時間似乎沖淡了不少。這是從「正是」、「誰家」這樣開合相應、搖曳生姿的語調中可以感覺出來的。但這幅圖景中的憑樓而望的紅袖女子,究竟是懷著閑適的心情覽眺江上景色,還是象溫庭筠詞中所寫的那位等待丈夫歸來的女子那樣,「梳洗罷,獨倚望江樓」,在望穿秋水地歷數江上歸舟呢?這一點,江上舟行的旅人並不清楚,自然也無法向讀者交待,只能渾涵地書其即目所見。但無論是閑眺還是望歸,對旅人都會有所觸動而引起各種不同的聯想。
在這里,「紅袖憑江樓」的形象內涵的不確定,恰恰為聯想的豐富、詩味的雋永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似乎告訴我們,在一定條件下,藝術形象或圖景內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點,相反地還是一種優點,因為它使詩的意境變得更富含蘊、更為渾融而耐人尋味,讀者也從這種多方面的尋味聯想中得到藝術欣賞上的滿足。當然,這種不確定仍然離不開「客心孤迥」這樣一個特定的情景,因此盡管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聯想體味,但總的方向是大體相近的。這正是藝術的豐富與雜亂、含蓄與晦澀的一個重要區別。
15.(1)朝聞道 此情可待成追憶
(2)凌萬頃之茫然 怎敵他、晚來風急
(3)在水一方 奏流水以何慚
(4)無以至千里 得失寸心知
【解析】
常出現的錯別字是「可待」寫成「豈待」,「 萬頃」寫成「萬傾」,「怎敵他」寫成「怎敵它」,「至」寫成「致」。
五、
16.示例: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將在年底前成立,中日韓出資最多(或「中日韓出資比例最大」)。
【解析】
這是一則新聞,共兩段,表達兩層意思,應分別概括,第一段報道的主要內容是「5月3日,東盟10國與中日韓財長會議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發表聯合公報宣布,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將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並運行」,第二段報道的主要內容是「中日韓3國出資的比例」,剔除次要信息,就可得本題答案。
17.示例一:我是植物
我被春天翻譯成花朵
我是花朵
我把秋天翻譯成果實
示例二:我是雨
我被大地翻譯成新綠
我是新綠
我被春天翻譯成生機
【解析】
所仿寫的句子要求內容和結構和例句相似,結構特點是:我是……我被……翻譯成……;我是……我吧……翻譯成……。內容上三個事物要有一定的聯系,修辭是暗喻。
18.示例:
畫面內容:一女子正在接水,水龍頭開到最大,流出的幾滴水呈「SOS」狀。
寓意:水在呼救,警示我們要節約用水。
【解析】
漫畫內容要按順序介紹,不遺漏,透過畫面,聯系社會現象,考慮深層次內容。
六、
(一)
19. 以個人習慣類比人生,引發感悟,為下文作鋪墊。
【解析】
此題從兩方面作答,內容上是與下文的人生做類比,結構上是為下文作鋪墊。
20.(1)被社會的誘惑和壓力左右,在忙忙碌碌和漫無頭緒中,忽視了自己的心理世界,迷失了自我。
(2)一個人擁有了自己的心理世界,就會明確行動的方向,無論面對怎樣的誘惑和壓力,都能保持清醒。
【解析】
(1)首先能把握這句話的主旨,是機會和壓力對人的負面影響,再結合本段的中心「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靈的寧靜頗不易得」,答案即可得出。(2)首先理解關鍵詞「堅實的自我」「 精神的坐標」,再結合本段的中心「尋求心靈的寧靜,前提是首先要有一個心靈」, 答案即可得出。
21.記住從社會回到自我的路(或「記住從外部生活回到內心生活的路」),在社會紛爭和喧囂中確立自己的人生坐標,獲得充實的生活和寧靜的心靈。
22. 世界無限廣闊,誘惑永無止境。面對現實提供的一切可能性,我們不應該閉塞與拒絕,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出去闖盪一番。與此同時,我們更應該保持清醒,堅守自我,早些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位置。
(二)
19.①對鄉愁的理解 ②詩人的創作動因 ③詩歌的現狀與發展 ④中文的純潔度
20.(1)餘光中認為鄉愁並不完全由地理造成,它是歷史的鄉愁,文化的鄉愁,可以升華為民族的感情寄託。(或「餘光中所說的鄉愁鄉愁超出了地理的某一點,融入了歷史的、文化的內容,升華或者普遍化為了整個民族的感情寄託」)
(2)這樣更有懸念,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或「詩歌貴在含蓄,「就要差這兩個字」,省略號所包含的內涵就更豐富,更耐人尋味,餘味無窮,更有詩意」)
21.(1)文學創作的動力源於作家內心世界的沖突和體驗,這正是作家能夠創作出優秀作品的根本原因。
(2)心安理得、內心世界過於平靜的人,不會產生強烈的創作願望,也就創作不出優秀的作品。
22.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語言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而對語言的發展不能聽之任之,需要加以必要的規范。在當今社會背景下,中文既要不斷豐富和發展,更要保持其特色和純潔度。
可以談要保持中文的純粹性,為漢語的純粹性而奮斗,規范網路語言,保持中文特色;也可以談網路語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包容。言之有理即可。
七、
23.
【作文解析】
「見證」一詞,《現代漢語詞典》註解為「當場目睹可以作證的」,或「指見證人或可作證據的物品」。
見證者可以是人,如:我或我們見證母愛、見證2008等;也可以是物,如一株小草的見證、色彩——驚魂的見證、歷史的見證等。見證的內容多為抽象事物,成長歷程、某種情感、事物的發展過程等等。適合寫成記敘文、散文。從見證的內容角度考慮,比如寫我親眼目睹的事件,寫出事件的意義及對自己的重要影響,或寫某件事物經歷過某個事件或一段時間,從它的角度敘事抒情,如我的小院、我的學校、長城、盧溝橋等。回顧反思社會熱點及人生經歷,可以寫2008年國家、自己經歷的風風雨雨及感動、愉悅、興奮、憤怒的種種事件。
【名師指導】
「這屬於一個半開放式命題,考生寫起來應該比較順手,但想得高分就難了。」語文考試結束後,記者采訪了山東省實驗中學語文教師成秀梅和濟鋼高中語文教師陳強,兩位老師均表示,今年的作文題讓每個考生都有話可說,但文章寫精彩比較困難。
成秀梅說,這個題目非常寬泛,考生在審題時沒有障礙,可寫的內容非常多。這個題目的第一個難點在於如何選擇一個小的切入點打開話題,因為題目叫「見證」,考生在寫作文時既要寫到所見、所聞,又要挖掘它背後的意義和情感,單單寫見了什麼顯然不能完全扣題。成秀梅認為,文章的切入點一定要有意義,而且要巧妙。第二個難點是寫作的材料選擇,無論考生是選擇個人情感、經歷還是大事件帶來的影響,都不能泛泛而談,讓人看了沒有感覺。第三個難點就是考生的文筆,這與平時的訓練有關,文筆好、會抒情、選材典型的文章可能更容易博得閱卷人的好感。
陳強表示,這篇作文考生可能大多選擇寫抒情或議論性文章,這樣寫起來比較容易,他同樣認為,考生只有把思路打開,用個性化的情感和感悟來寫作才能寫出精彩的文章。考生既可以選擇國家大事,也可以選擇人間真情。考生無論如何選材,一定要注意挖掘事件背後的東西,感悟要深刻。
另外陳強認為,雖然這個作文題目看似簡單,但考察了學生的多種能力,例如描摹、概括、挖掘等,還從一個側面考查學生是否有豐富的社會經歷,在一定程度上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活動,不讀死書。
⑷ 2010山東高考語文作文題目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 餞別(jiàn) 晦澀(huì) 鐵柵欄(zhà) 渾身解數(xiè)
B 扒手(pá) 吱聲(zī) 和稀泥(hé) 步履蹣跚 (pán)
C 畜養(xù) 寒噤(jìn) 露馬腳 (lòu) 捫心自問(mèn)
D 順遂(suí) 什錦(shí) 蒸餾水 (liú) 兵不血刃(xuè)
【參考答案】 A
【試題分析】B項,和huò稀泥,C項,捫mén心自問,D項,順遂suì。注意B項吱聲(zī)為方言詞,C項露馬腳 (lòu)也是一個容易讀錯的字。
【高考考點】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的字音。
【易錯提醒】「嚼舌頭」易受方言影響判斷不出錯誤。C項中的三個多音字也有一定的迷惑性。試題難度中等。
【考點】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字音,能力層級為識記 A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 依稀 膨漲 戈壁灘 雲蒸霞蔚
B 涵蓋 陰霾 捉謎藏 烘雲托月
C 貽誤 甬道 交誼舞 寥若晨星
D 吆喝 緒論 擦邊球 名門旺族
【參考答案】C
【試題分析】「膨脹」指物體的體積增大,泛指事物的擴大或增長,與水無關。「捉迷藏」蒙目相捉或尋找躲藏者的游戲,比喻言行故意使人難以捉摸,不是謎語,而是重點在於讓人尋找。「名門望族」指高貴的、地位顯要的家庭或有特權的家族,「望」指有聲望,不是興旺。
3.下列語句中,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國慶節將至,一座「天安門模型」擺在廣場上。「天安門」前花團錦簇,增添了濃濃的節日氣氛。行人紛紛駐足觀看,爭相與「天安門」合影留念。
B.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個人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處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C.朱熹49歲那年,上書建議朝廷重修了白鹿洞書院,並親自製訂學規,提出:「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治學方法。
D藝術節期間,這個縣將舉辦形式多樣的文藝演出活動、科技下鄉活動、內容獨特的文物、風情、美術、攝影展覽,以及大規模的經貿活動。
【參考答案】B
【易錯提醒】本題A項迷惑性較大,考查引號的基本用法;B考查冒號和句子層次;C項考查冒號的統轄范圍,較為簡單;D項考查句子的內部層次中頓號與逗號的區別,注意「形式多樣」與「內容獨特」並列。
4.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最恰當的一項是
A.在浦東國際機場邊檢大廳,有這樣一位服務標兵,她無論出現在哪裡,臉上始終掛著一抹微笑,真誠、甜美、親戚,讓人難以釋懷。
B.這六位老人,年紀最小的也已82歲,都是參加過抗戰的老兵。如今,雖已是古稀之年,但他們都還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回憶起當年,感慨萬千。
C.雖然面臨的困難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為這項改革實驗的始作俑者,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把這項工作進行下去,並且做得越來越好。
D.地震異地安置區首批「農家樂」開業,災區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學生提前搬入新校園……紛至沓來的重建喜訊報告著災區的重生。
【參考答案】D
【試題分析】本題將實詞和成語綜合進行考查。 「釋懷」:①抒發情懷。②放心,無牽掛。文中應用「忘懷(不放在心上,忘記)」。「古稀」指人七十歲,源於杜甫《曲江》詩句「人生七十古來稀」。最小的82歲,應用「耄耋」,或者改為「已過古稀之年」。神氣十足,形容擺出一副自以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樣子。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製或陶制的俑人。開始製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壞事的人。紛至沓來:紛,眾多,雜亂;沓,多,重復。形容接連不斷的到來。
5.下列語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中午還是陽光燦爛,但到下午5時左右,老天突然變臉,市區狂風大作,天昏地暗。據氣象部門監測,這次特強沙塵暴瞬間風力達11級,地表能見度0米。
B.記者來到卧龍鎮人民政府南側的中國卧龍大熊貓博物館前,只見這座被稱為「中國唯一大熊貓博物館」坐落在風景秀美的山下,周圍流水淙淙,綠樹成蔭。
C.世博園開園以來,無論是風和日麗還是刮風下雨,參觀的人流絡繹不絕。截至5月9日17時30分,累計檢票入園已達19.59萬人次。
D.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暈倒在購物中心,後經迅速趕到的120急救中心醫護人員以及商場保安、在場群眾的救護下,老人得到及時搶救,最終脫離了危險。
【參考答案】A
【試題分析】B成分殘缺,在「坐落」前加「的博物館」或者「的建築」;C成分殘缺(搭配不當),應改為「截至5月9日17時30分為止」,或者「截止5月9日17時30分」;D搭配不當,將「經」改為「在」,或者將「下」去掉;歧義,「迅速趕到的」統轄「醫護人員」還是「醫護人員和商場保安」不清,兩種理解都可以,可改為「商場保安以及迅速趕到的120急救中心醫護人員」,或者將「學校」提到「許多」之前。
二、(9分 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節選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報》,有刪改)
6.關於「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他存在於人的自我發展歷程中,體現著實現人生價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個層次組成,從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個時期都要經歷這四個層次。
C.現實的人生中,它是一個整體,是由從低到高的四種境界錯綜復雜的交織在一起的。
D.每個人的人生境界表現錯綜復雜,不同層次的人生境界分別主導著人生的不同階段。
【參考答案】A
【試題分析】B項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發展歷程、實現人生價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劃分的,不是以年齡段劃分的,「從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個時期都要經歷這四個層次」錯;C、文中說:「在現實的人生中,這四種境界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因此,「是由四種境界錯綜復雜的交織在一起的」對。「由低到高」錯,文中說「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現幾乎是同時發 生,也許稍後。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後,只具有相對的意義」。D、「不同層次的人生境界分別主導著人生的不同階段」錯,「不同層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階段」沒有必然聯系。
【高考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錯提醒】本題比較簡單,出現錯誤主要辨析不出B、C的錯誤。
【備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結構,找出選項相對應的內容區域,依次篩選。原文內容與選項保持一致,選項與題干要能構成因果關系。略過無關緊要的信息,如舉例、描寫等,抓住本質特徵。
7.對於 「求知境界」與「道德境界」關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後,並不意味著前者就一定比後者出現得晚。
B.達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備了知識,掌握了規律,為「道德境界」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C.責任感與義務感使「道德境界」不同於「求知境界」,並高於「求知境界」。D.「求知境界」雖也把「自我」作為主體,但這個「自我」卻不同於「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參考答案】B
【試題分析】「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現幾乎是同時發生」,因此「求知境界」為「道德境界」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是錯誤的,文中也沒有相應的說法。
【高考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易錯提醒】本題比較簡單,考查幾個詞語的概念關系,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題肢相對照。
【備考提示】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將解釋的含意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稱代詞與稱代內容的聯系,將稱代的內容代入原文理解。聯系全文的傾向性,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這種境界是任何一個具有高級境界的人所極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僅滿足於個人生存所必須的最低慾望,而對規律與秩序有了認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關注自我,而已經有意識地把「我們」作為自我選擇、決定時的中心了
D.「審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並摒棄其他三種境界。
【參考答案】B
【試題分析】A「這種境界是任何一個具有高級境界的人所極力排斥的」錯,文中說「在現實的人生中,這四種境界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關注自我」錯,文中說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運的主人,而不是聽憑命運擺布的小卒」,這就是關注自我。D到了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並摒棄其他三種境界。「在現實的人生中,這四種境界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只不過現實的人,往往以某一種境界佔主導地位,其他次之」。
【高考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錯提醒】本題比較簡單,考查幾個詞語的概念關系,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題肢相對照。
【備考提示】要找出文章中相對應的語句。轉述內容要與原文內容逐一相對。概念不能隨意擴大或縮小,因果、前後關系不能顛倒。注意選肢之間的比較,如果選項中有內容矛盾的選項必有一錯。
三、(12分,每小題3分)
申甫傳 汪琬
申甫,雲南人,任俠有口辨。為童子時,常系鼠媐1於途。有道人過之,教甫為戲。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於地,投鼠其中,鼠數奔突不能出。已而誘狸至,狸欲取鼠,亦訖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語甫曰:「此所謂八陣圖也,童子亦欲學之乎?」甫時尚幼,不解其語,即應曰:「不願也」。道人遂去。
明天啟初,甫方為浮屠,往來河南山東間,無所得。入嵩山,復遇故童子時所見道人,乞其術,師事之。道人瀕行,投以一卷書,遽別去,不知所之。啟視其書,皆古兵法,且言車戰甚具。甫遽留山中,習之逾年,不復為浮屠學矣。
己而瘞2其書嵩山下,出遊潁州,客州人劉翁廷傳所。劉翁,故潁州大俠也,門下食客數百人,皆好言兵,然無一人及甫者。劉翁資遣甫之京師。甫數以其術干諸公卿,常不見聽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師,九門皆晝閉。於是庶吉士劉公之綸、金公聲知事急,遂言甫於朝。愍帝召致便殿,勞以溫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願以死自效。」遂立授劉公為協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為參軍,而甫為京營副總兵,然實無兵予甫,聽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窶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術,又長於用車,卒不能辦。方擇日部署其眾,未暇戰也。當是時,權貴人俱不習兵,與劉公、金公數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謀先委之當敵,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戰,而會武經略滿桂敗歿於安定門外。滿桂者,故大同總兵管,宿將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師,愍帝方倚重之。既敗,京師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眾縋城出,未至蘆溝橋,眾竄亡略盡。甫親搏戰,中飛矢數十,遂見殺。於是權貴人爭咎甫,而譏劉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歸,竟無理甫死者。距甫死數日,劉公復八路出師,趨遵化,獨帥麾下營娘娘山,遇伏發,督將士殊死戰,逾一晝夜,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選自《堯峰文鈔》卷三十四,有刪改)
[ 注 ] ① 媐(xī):嬉戲。 ② 瘞(yì):埋葬 ③ 窶(jǜ):貧窮。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道人瀕行 瀕:臨近
B.客州人劉翁廷傳所 客:寄居
C.遽薄京師 薄:逼近
D.又長於用車,卒不能辦 卒:步兵
【參考答案】D
【試題分析】卒,通「猝」,倉猝。
【高考考點】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易錯提醒】考查重點實詞「卒」的通假情況,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備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聯繫上下文,前後照應,保持一致。要把對實詞的解釋帶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語言環境。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童子亦欲學之乎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B.遂言甫於朝 當其欣於所遇
C.金公以御史為參軍 以勇氣聞於諸侯
D.聽其召募 其皆出於此乎
【參考答案】B
【試題分析】A代詞,代指「八陣圖」;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B都是介詞,表對象,譯為「向,對」; C介詞,憑……的身份;介詞,因為。D代詞,他,代指申甫;語氣副詞,大概。
【高考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易錯提醒】C項意義在翻譯上有略微不同,但屬於同一義項。
【備考提示】要把文言虛詞翻譯成現代漢語進行比較,看是否能翻譯成同一個詞。聯系文句的整體意義和上下文的意義,注意辨明上下文的關系。藉助語句的結構,看兩句中該虛詞詞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備考需要夯實課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點實虛詞的含義。
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屬於申甫失敗原因的一組是
①甫為京營副總兵,然實無兵甫 ②率皆市中窶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術,又長於用車,卒不能辦 ④權貴人俱不習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戰 ⑥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參考答案】B
【試題分析】②④是說權貴人。⑥是申甫死後。
【高考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
【易錯提醒】④是側面表現,如果不看清題干,容易誤選。
【備考提示】要看清題目要求,一字一詞地琢磨。選出一兩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選項。要注意從離中心最遠的開始排除。必須注意每一個句子和題干規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證關系。照應上下文,一般作者評論性的話不能作為選項,別人贊譽的話可考慮。 要注意題乾的要求,注意主人公、關鍵詞、「正面」、「側面」等詞語。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申甫小時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過狸鼠的游戲向申甫展示了八陣圖的神奇,並打算傳授給他。但由於年幼無知,申甫不願意學習。
B.申甫學佛不成而改學道人所傳兵書。潁州大俠劉廷傳的數百門客雖然喜歡談論兵法,卻都趕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劉廷傳的賞識。
C.申甫到京師後屢遭挫折,後得到劉之綸、金聲等人的舉薦,被皇帝召見後授予京營副總兵的官職,申甫非常感動,表示誓死為國效力。
D.在滿桂兵敗、朝廷遭遇危難之時,申甫親自帶兵上陣殺敵,身中數十箭,為國捐軀,最後卻沒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嘆惋。
【參考答案】C
【試題分析】應該是被皇帝召見後,申甫非常感動,表示誓死為國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營副總兵的官職。
【高考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易錯提醒】認真將題肢與原文對照,注意時間的前後順序。
【備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中心、主旨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總體把握文意。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跡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准確,人物性格陳述是否恰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選項相關的句子,仔細地進行對照,找出其中的差異。 有個別選項是對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個詞翻譯得不對。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入嵩山,復遇故童子時所見道人,乞其術,師事之。(4分)
(2)甫數以其術干諸公卿,常不見聽信。(3分)
(3)於是權貴人爭咎甫,而譏劉公、金公不知人。(3分)
【參考答案】(1)申甫進入(隱居)嵩山,又遇到了過去小孩子時見到的道人,(向他)請求(學習)那本領,用對待師長的禮節侍奉他。(2)申甫屢次憑借他的本領干謁各位公卿,一直不被聽從信任。(3)在這時掌權的權貴爭著責怪申甫,並且批評劉公、金公不能識別人(的優劣)。
【試題分析】(1)注意 「復」,「故」,「乞」名詞用作動詞,「師」名詞作狀語。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數」「以」,「見」表被動。(3)注意「於是」古今異義,「咎」「譏」。
【高考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易錯提醒】「故」原來的,過去的。「見」表被動。「於是」在這時。
【備考提示】文言文翻譯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審視句子特點,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翻譯,要與上下文對應,這些字詞是得分點。由現代詞、成語推導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注意詞類活用、倒裝、通假、偏義復詞。復雜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幹,注意句間關系。意譯詞語根據上下文推導,不拘泥於原文結構,由實到虛。組合成句子,前後通順。
14.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問題。(8分)
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適逢商風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侖西,何時復迴翔。但恨處非位,愴悢②使心傷。
【注】①商風:秋風。②愴悢(liàng):悲傷。
詩中「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四句體現了「鳳凰」怎樣的品性?(3分)
提示:品行高潔,志向遠大,才能出眾。
(2)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5分)
提示:托物言志、象徵。懷才不遇的悲傷。
15.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任選2個小題)(6分)
(1)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獨(孑)立_,形影相弔。(李密《陳情表》)
(2)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是 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
(3)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論語•子罕》)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4)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五、(12分)
16.下面是一段介紹菊花的材料。請概括其主要內容,以「菊花」開頭寫一段文字,不超過50字。(4分)
菊花,是經過長期的人工選擇培育出來的一種觀賞花卉,在我國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根據花序大小和形狀的不同,菊花可分為單瓣、重瓣,扁形、球形等;根據花期的遲早,可分為早菊花、秋菊花、晚菊花等;根據花徑的大小,可分為大菊、中菊、小菊;根據瓣型不同,又可分為平瓣、管瓣、匙瓣三類十多個類型。千姿百態的花朵、奼紫嫣紅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獨特的觀賞價值。不僅如此,有些菊花還可食用,可沖飲,可入葯,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在百花凋零的秋冬季節,菊花傲霜怒放,被視為高雅不屈的象徵,成為歷代文人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
【參考答案】菊花是栽培歷史悠久的人工養殖觀賞花卉,依據花序、花期、花瓣分為多種類型,可供食用葯用,是高雅不屈的象徵。
17.請仿照給出的句子,另寫一句話。要求語意連貫,句式一致。(4分)
在孤獨中,書是朋友,讀書使平淡的生活豐富多彩。
【參考答案】在失意時,書是良師,讀書使頹廢的生活日漸昂揚。在得意時,書是諍友,讀書使浮躁的心境平淡如水。
18.下面一則稿約四處畫線部分中有兩處語言表達不當,請找出來並作修改。(4分)
本刊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文學、歷史、哲學等方面的論文。為豐富內容,提高質量,特向廣大作者徵稿。要求:_觀點鮮明,不超過8000字,邏輯清楚,格式正確。
①
來搞一經採用,即奉薄酬。來稿一律不退,三個月未接到用稿通知,請自行處理。敬請廣大
②
作者賜稿。
③
來稿請寄:×× 市××路××號《×××》編輯部×××敬啟 郵編:×××
× ④
《×××》編輯部
××××年×月×日
【參考答案】②「薄酬」改為「稿酬」;④「敬啟」改為「收」(另外①語序不妥,最好應為:觀點鮮明,邏輯清楚,格式正確,不超過8000字。)
六、(18分)
本題為選擇題,考生須從所給(一)(二)兩題中任選一題作答,不能全選。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
(節選自老舍《駱駝祥子》第四章,有刪改)
19.第一段中劃線部分突出的語言特色是什麼?請舉例分析。(4分)
【解答提示】口語化、善用短句,對比。應舉例分析。
20.第二段開通對劉四爺的肖像描寫,在本文結構和內容上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
【解答提示】通過年齡、身體狀況、相貌、個頭,寫劉四爺的虎相,照應上文對劉四爺性格為人的描寫,引出「虎妞」和祥子,為下文劉四爺對待祥子的態度作了鋪墊和對比,為後來祥子做女婿作了鋪墊。
21.簡要概括祥子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4分)
【解答提示】有追求,有理想;勤勞本分;保持本色,真誠自然;講究干凈;脾氣好,受人言語。
22.你認為本人的主要人物是哪一個?請結合文本說明理由。(6分)
【解答提示】祥子。寫劉四爺是為了引出祥子,側面詳寫了祥子的性格。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
「她只能活七小時」[注] [美]保羅•舍恩斯坦
【注】這篇報道發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3年8月,獲1944年普利策新聞獎。
19.這篇報道以順敘的方式寫作,並特別突出的時間,有什麼好處?(4分)
【解答提示】(1)表明小女孩生命危急,時間緊迫,(2)清晰顯現出援救進展;(3)表明人們援救行動之快,體現人們的仁慈的愛心;(3)給讀者以時間緊迫的閱讀感受。
20.柯利蒂大夫為什麼說「今天,你們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醫生都做不了的事」?(4分)【解答提示】「你們」指幫助獲得青黴素的博士、記者和警察們,進行電話尋找,協調各個部門,迅速找到青黴素,快速運到醫院,這是醫生做不到的。
21.新聞語言一般是客觀平實的,而這篇報道卻有所不同。請對文中畫線部分做簡要分析。(4分)
【解答提示】將青黴素稱為「仁慈的東西」,應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將車稱為「仁慈之車」因為它快速運來了葯物,體現了作者對小女孩即將得救的喜悅,對人們的愛心的贊頌。
22.這篇報道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請結合文本和新聞背景談談你的理解。(6分)
【解答提示】(1)對生命的尊重,(2)世間有大愛,(3)在戰爭的年代對人性、愛的關注與渴盼。注意注釋的作用。
七(60分)
23.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
——列夫•托爾斯泰
請根據閱讀後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自擬標題;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文體特徵鮮明。
⑸ 2010年山東高考語文答案
網路搜索呀
⑹ 2010年高考語文滿分作文(山東卷)
心靈的暖春
法國作家讓季奧諾寫過一篇著名的小說《植樹的人》,講的是一個離群索居的牧羊人,通過近半個世紀堅持不懈地植樹,證實了「孤獨者能夠找到幸福」。
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戰爭,也不知道1939年的戰爭,他天天和樹打交道,和樹相依為命,他用心靈的語言和樹談心,默默地交流,過的是「淡泊生活」。他通過親身經歷證實了孤獨者「找到了過得美滿幸福的好辦法--愛讓生活多份陽光」。
這位牧羊人幾十年置身於荒無人煙的地域,他每種下一棵樹,就感到在人世間就又多了一個親人。他的事業是「堪與上帝比美的事業」。由於充滿了改造現實世界的強烈願望和對樹的極度熱愛,這位牧羊人在實踐中逐漸發現人與土地、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他深深意識到人生的價值在於為他人、為後人造福。
幸福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心態。人生充滿忙碌,但人們依然可以選擇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瑣而艱辛,但寧靜的心靈和滿腔熱忱會彈奏出精彩的樂章!
愛是人生之源,一個人的心中倘若沒有愛的泉水,那也就不會有人生的綠蔭。有了愛,縱然是滿眼陰雲、遍地荊棘,你都會對這個世界充滿無限的迷戀和神往。愛造就人成為獨一無二的動物,物質的貧缺只會導致人生的艱難,而愛的匱缺則會使人生空虛和靈魂孤獨。
令人心痛的是,在這個越來越崇拜物質的年代,一些人變得急功近利和急於求成,物質左右著他們的心靈,其心靈世界猶如乾涸的沙漠。心不乏則身不累,有人說,像螞蟻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這樣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陽光般燦爛炫美。成功學家拿破崙希爾曾經說過:「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可以造成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即積極的心態還是消極的心態,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和失敗。」
愛能使人懂得憂傷與痛苦,同時也能使人擺脫憂傷與痛苦,令平凡的生活充滿情趣與意義。英國著名詩人蘭德暮年時在一首詩中寫道:「我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熱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備走了……」蘭德的這首小詩表現了一個走進暮色的老人通達從容、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寧靜淡泊、鉛華洗盡的人生境界。愛讓生活多份陽光,種樹的牧羊人不也正是如此嗎?
人應該堅守自己的信念和操守,為追求心中的光明耐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愛是一種德行,崇高的愛,不但能體驗美,還能創造美。愛是種子,誰播種愛,誰就能收獲美麗。
點評:
孤獨、寂寞是人生的陰影,愛是迎接光明的使者,是人生充滿溫暖、充滿力量的源泉。文章從一本書中的一個故事入手,用牧羊人的故事,證實了「愛讓生活多份陽光」的道理,牽帶引出當今社會一部分人的急功近利和急於求成,造成心靈世界的乾涸,提出社會應該關注、思考的問題,然後引用蘭德暮年的一首詩,告訴人們人生應有的態度就是淡泊寧靜,讓生活充滿愛,充滿陽光!文章語言富有哲理,引用故事精當,名言的引用則如畫龍點睛,作者的思想在字里行間閃光。
⑺ 2010年山東語文高考作文題目是什麼
2010年山東高考作文題目;選取俄國文學大家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句話「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作為材料,要求考生根據閱讀後的感悟和聯想作文。
⑻ 2010年山東高考語文作文
《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
確實,他的主語中都是以人生為前提的,但是不是說老頭只說了人生我們就只能把思維發散到人生吧?這句話的重點我認為是其所反應的辯證的觀點,如果你文中有起承轉合的舉子,例如,不只是人生,世界萬物其實都可以由光明和陰影組成的,然後講那些個兩面性,然後說些重點是我們應該既承認兩面性的存在而同時努力讓光明成為此兩面性中的主導balabala,,,,
如果你沒有這樣的起承轉合句,我不太確定老師會不會認為你沒扣題干,你可以再看看你們本年的語文難度,尤其是選擇和閱讀,去向老師詢問這兩部分的平均分是高死活低,這個其實也會影響老師的閱卷,難,得分低,作文老師就會手鬆多給分,不會介意你沒怎麼扣題干,容易,普遍得分高,作文老師肯定會卡的嚴吝於給高分,但是你的作文說實話真是沒怎麼太跑題,最多就是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寫作思維,可能得不了太高的分,至於說太低的分,我覺得不至於、、個人觀點,本人四年前天津考生,對於山東這樣重視教育的地方的判卷制度不是特別熟悉,反正我們這邊就是,這邊難了,那邊就判鬆些,讓分數均衡均衡不要差太大,實在不曉得山東的閱卷老師會不會也是這種心態。
反正!肯定不會得太低的分數,不是正確不正確的問題,而是算不算沒扣題乾的問題,沒有那麼糟的啦,放輕松點哦,還有,關於判卷老師的心態啊還有是不是特別介意扣題干還有打分的松緊你可以去問你的語文老師,他肯定了解的最清楚,也可以幫你更好的揣測閱卷老師的意圖~
⑼ 10年山東高考語文作文題目是什麼
23.閱讀下面的文復字,根據制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 -----列夫·托爾斯泰請根據閱讀後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擬標題;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文體特徵鮮明。
⑽ 2010年山東高考語文試題文言文虛詞題到底選什麼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童子亦欲學之乎 不如須版臾之所學也
B.遂言甫於朝權 當其欣於所遇
C.金公以御史為參軍 以勇氣聞於諸侯
D.聽其召募 其皆出於此乎
【標准答案】C
【試題分析】
A代詞,代指「八陣圖」;結構助詞「的」;翻譯為:片刻學到的知識。
B第一個「於」是「在」的意思,介詞。於是在朝堂上進言,舉薦申甫。第二個「於」可譯為「向,對」,是介詞。
C介詞,憑借……的身份;介詞,因為,當憑借講也可以,憑借——的勇氣
D代詞,他,代指申甫;語氣副詞,大概,表示推測。
所以,我認為應該選擇C
標准答案是B,但我認為值得商榷。
虛詞,實難訓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