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2002年高考語文試卷

2002年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時間:2020-12-22 23:22:24

① 2000年---2005年全國高考統考語文試卷(要有答案的,WORD版的)

http://www.exian.cn/Index.html
這個網站里有2001到2005年全國的,各省市的,非常詳細
你自己進去找吧,
這里都是內WORD版的,都是能夠下載的,
看完別忘容了加分
呵呵

② 求台灣2002年的語文高考試卷

、「台灣2002年大學聯考國文科試題」選擇題部分第6題: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一首漢代流行的歌謠,下列文句,與其意義最接近的是:
(A)人棄我取,人取我予
(B)入鄉問禁,入境隨俗
(C)風行草偃,變本加厲
(D)追求時髦,風尚互異
答案是C,但一不小心會選了D。此題將漢代歌謠與成語對接,創造出奇妙的間離效果。

4、下列各組語詞「」內的字,所指顏色系相同或相近的選項是:
(A)看朱成「碧」/金魄「翠」玉
(B)青紅「皂」白/「玄」端章
(C)「縞」衣白冠/玉貌「絳」唇
(D)「丹」楓白葦/「赭」衣塞路
(E)「緇」衣羔裘/「黔」首黎民
答案是A、B、D、E。借用小閔的一句話:「這個不必多說。」
5、沈德潛《說詩晬語》:「性情面目,人人各具。讀□□詩,如見其脫屣千乘;讀□□詩,如見其憂國傷時。」□□中的二位詩人,與下列選項所論詩人相同的是:
(A)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
(B)讀柳子厚詩,知其人無與偶;讀韓昌黎詩,知其世不能容
(C)王右丞如秋水芙蓉,倚風自笑;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葉微落
(D)子瞻以議論作詩,魯直(黃庭堅)又專以補綴奇字,學者未得其所長,而先得其所短
答案:A
【試題解析】題干語譯:個性和表情,每個人不同。讀李白的詩,就如同看到他在君王面前脫鞋;讀杜甫的詩,就如同看到他憂心國事、感傷時局的樣子。從「脫屣千乘」可知是李白;從「憂國傷時」可知是社會詩人,則選項中,(A)的杜甫最適當。
6、閱讀下列改編自《莊子"讓王》的漫畫,選出最適合形容原憲品德修養的選項:(本題無圖,沒法做)
(A)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
(B)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C)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
D)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答案:C
7、人倫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質素,而文人亦常在詩作中流露對人倫的真切感受。我國傳統將人倫略分為五個層次: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為了更切合實際,可以稍稍改動為:(一)夫妻(二)親子(三)手足(四)朋友(五)群己。下列詩篇,其內容符合此排序的選項是:
甲、自君之出矣,羅帳咽秋風。思君如蔓草,連延不可窮(南朝"梁"范雲詩)
乙、遊人武陵去,寶劍直千金。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唐"孟浩然詩)
丙、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唐"杜甫詩)
丁、一春檐溜不曾停,滴破空階蘚暈青。便是兒時對床雨,絕憐老大不同聽。
雁回杳杳渾無夢,鵲語啾啾似有憑。忽得遠書看百過,眼昏自起剔殘燈(宋"劉克庄詩)
戊、燈怯寒威焰不青,忽聞急雪打窗欞。宵深未敢拋刀尺,為伴孤兒課一經(清"汪鈴詩)
(A)甲丙乙丁戊 (B)丙乙甲丁戊 (C)甲戊丁乙丙 (D)丙丁戊甲乙
答案:C
【試題解析】甲、出自范雲〈自君之出矣〉。翻譯:「自從你離開後,房裡用絲羅作成的帷幕只能獨自吞咽秋風。我對你的思念如蔓生的野草,連綿延長不斷絕啊!」
乙、出自孟浩然〈送朱大入秦〉。翻譯:「遊人朱大要到武陵去,分手時,我將價值千金的寶劍贈送給他,用以表達我平素對朋友的一片真心。」
丙、出自杜甫〈孤雁〉。翻譯:「孤雁不吃不喝飲清水,只是哀鳴著想找同伴。誰來可憐形孤影單,與雁群失散於雲霧重重之中。同伴身影,似現天邊,孤雁於是更努力地哀鳴,希望同伴能聽見。偏偏林中的野鴉不知孤雁的心緒,猶自亂紛紛地鳴噪。」
丁、劉克庄〈和仲弟十絕〉。翻譯:「春天的時候,屋檐間流下的水滴,在台階上滴答作響,讓苔蘚的色澤更加青翠。想起小時候常一起對床聽雨,如今年紀大了卻無法同聽雨聲,真令人感傷。雁鳥飛得不知去向,連夢中都不曾出現;但鵲鳥啾啾卻又像是在訴說什麼。突然接到你從遠方寄來的信,忍不住翻來覆去地看了許多遍,那怕眼晴看花了,燈油快用完了,還是起身來把燈撥亮繼續看。
戊、出自汪鈴〈夜課〉。翻譯:「燈火似乎也害怕寒冷而顯得黯淡,忽然又聽到一陣急雪敲打窗戶。即便夜深,也不敢拋卻手上的剪刀與尺,只因為要陪伴小孩繼續讀書。」
8、(甲)萬古丹心盟日月,千年義氣表春秋
(乙)未劈曹顱千古恨,曾醫關臂一軍驚
(丙)天意欲興劉,到此英雄難用武
人心猶慕項,至今父老尚稱王
(丁)由仁居義,傳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
知言養氣,充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
上引對聯各詠一歷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確的選項是:
(A)關羽/扁鵲/項羽/孔子
(B)關羽/華陀/項羽/孟子
(C)文天祥/華陀/劉邦/孔子
(D)文天祥/扁鵲/劉邦/孟子
答案:B
【試題解析】
(甲)據說關羽喜讀《春秋》,甚且到了『一目瞭然』的地步。
(乙)出自〈王文濡題江蘇揚州華佗廟〉聯,「未劈曹顱」是說「曹操有頭痛的病症,聽說華佗醫術高超,便請他來為自己醫病。華佗對曹操說必須將他的腦袋切開醫治,生性多疑的曹操以為華佗是要來殺害他的,一怒之下就下令殺死華佗」。「曾醫關臂」是說「關羽手臂為箭所傷,後來傷口雖然癒合,但每到陰雨天,還是常覺得骨頭疼痛。華佗認為那枝箭頭上有毒,毒已入骨。只有剖開手臂,颳去骨上的毒葯,才能根除後患。關羽便伸出左臂,讓華佗剖割」。
(丙)出自〈江蘇無錫項王廟〉聯,「劉」是指「劉邦」,「項」指「項羽」。
(丁)出自〈乾隆題山東鄒縣孟廟〉聯,「由仁居義」、「知言養氣」、「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皆為孟子的學說主張。
9、下列各組文句中,「 」內連用數字的表達意義方式,前後不同的選項是:
(A)「什一」,去關市之徵,今茲未能/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
(B)只嫌「六七」茅竹舍,也有兩三雞犬聲/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C)鬢毛「八九」已成霜,此際逢春只自傷/溪回山石間,蒼松立「四五」
(D)美人「二八」顏如花,泣向花前畏花落/非復「三五」少年日,把酒償春頰生紅
答案:C 這題確實不容易~~~
【試題解析】文句中若有數字相連的情形,其關系大致為相除、相乘與分立三種關系。
(A)「什一,去關市之徵,今茲未能」出自《孟子.滕文公》,語譯為:「對農業徵收十分之一的稅率,免除關卡和市場的賦稅,這些政策今年不能做到。」可見「什一」為「十分之一」之意,為相除關系。/「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出自《史記.高祖本紀》,語譯為:「即使有披甲雄師百萬之眾,只要征調關中人民百分之二就可抵抗」。可見「百二」為「百分之二」之意,亦為相除關系。
(B)「只嫌六七茅竹舍,也有兩三雞犬聲」出自楊萬里〈至節宿翁源縣與葉景小酌〉,語譯為:「只有六七間用茅草竹木所建的屋舍,還有兩三聲雞犬的叫聲。」故「六七」為分立關系,即「六或七」之意。/「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出自杜甫〈無家別〉,語譯為:「前後左右鄰居有什麼,只有一兩位年老守寡的女人。」故「一二」亦為分立關系,指「一個或兩個」。
(C)「鬢毛八九已成霜,此際逢春只自傷」出自陸游〈春日雜賦〉,語譯為:「鬢毛大半已灰白,此時遇到春天只是更加感傷。」「八九」有「大半、接近全部」之意。/「溪回山石間,蒼松立四五」出自蘇轍〈呂希道少卿松局圖〉,語譯為:「溪流在山石間回轉,四五棵青松矗立在那裡。」故「四五」為分立關系,是「四棵或五棵」之意。
(D)「美人二八顏如花,泣向花前畏花落」出自蘇軾〈轆轤歌〉,語譯為:十六歲的美女容顏像花朵般美麗,在花前哭泣,怕花掉落。」「二八」為「十六」之意,為相乘關系。/「非復三五少年日,把酒償春頰生紅」出自黃庭堅〈戲答王定國題門兩絕句〉,語譯為:「不再是那十五歲的少年時,可以把酒迎春,喝得兩頰緋紅。」「三五」為「十五」之意,亦為相乘關系。
10、文學作品往往呈現作者不同的思想傾向,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安得不死葯,高飛向蓬瀛」,表達追求涅盤永生的佛教思想
(B)「生滅原知色即空,眼看傾國付東風」,表達諸行無常的佛教思想
(C)「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表達言不盡意、得意忘言的道家思想
(D)「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表達民胞物與的儒家思想
(E)「夢想三山更五湖,新從世外得真吾」,表達放心物外、崇尚真我的道家思想
答案:B C D E
【試題解析】
(A)出自李白〈游泰山〉。翻譯:「如何找到長生不死之葯,然後展翅高飛飛向仙山蓬萊與瀛洲這樣的人間仙境。」這是道教思想,而「涅盤」是佛教修行者的終極理想,意譯為「滅、滅度、寂滅」,指滅一切貪、瞋、痴的境界,因為所有的煩惱都已滅絕,所以永不再輪回生死。
(B)出自陳寶琛的〈落花詩〉。翻譯:「在生滅之間早知萬物萬象是一場空,眼看春花都要交付給東風。」(「傾國」是借代,本來指的是美女,在這里指「花」。)在這首詩里作者充滿了人生的問題,透過詩詞,以及對佛教真實智慧的開悟,把它表達出來。
(C)出自陶潛〈飲酒〉。翻譯:「這樣的生活中有著真淳樸實的意境,我已經瞭然領悟,心想辨明分說,卻一時不知如何表達」。「忘言」出自《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妄言。」據此,詩中陶潛要表達的是,他在與大自然景物融合之中已經體會領悟到一種人生的況味(得意),達到了「忘言」的境界。《人間詞話》稱此詩已入「無我之境」。
(D)出自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翻譯:「如何才能得到廣闊的房子,收容天下的貧寒之士,使他們都能遮風擋雨,展露歡顏?」充分表露推己及人的仁愛之心。
(E)翻譯:「我夢想回到三山五湖,能從大自然找到真正的自己。」呈現追求自然的道家思想。
三、(1)根據《醉翁亭記》和《始得西山宴遊記》,回答下列問題:
(1)歐陽修所寫的琅琊山不同時間的景色,柳宗元所寫在西山上看見的景色,分別怎樣的?(6分)這些景色令二人產生什麼感受?(3分)
(2)細閱以下兩節引文︰
甲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記》
乙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遊記》
1)說明甲、乙兩節引文各用了什麼寫作手法帶出醉翁亭和西山。這兩種手法分別產生什麼效果?(5分)
2)從兩節引文各舉出一種句式,兩者必須不同,並略述其作用及引例以對。(3分)
答︰
三、(1)所寫的景色:
《醉》︰(歐陽修抓著琅琊山早晚及四時的不同特點加以描繪)──太陽升起,林間的霧氣消散;黃昏時,雲煙聚集,山谷岩洞昏暗;春天野花盛放;夏天綠樹成蔭;秋天風霜高潔;冬天水落石出。(3分)
《始》︰(柳宗元從不同歐陽修抓著琅琊山早晚及四時的不同特點加以描繪)──俯瞰四周的土地,全在坐席之下;附近高低起伏的地勢,高山如土堆,深谷如洞穴,盡入眼簾;遠望四周,青山白水環抱,與天相接。(3分)
產生的感受︰
《醉》︰看到山間變化無窮的景色,因而產生無盡的樂趣。(1分)
《始》︰柳宗元在西山之巔目睹如斯開闊、壯麗的景色,覺得西山高聳特立,與一般小丘不同。自己的心神不覺與大自然合而為一,心胸豁然開朗,察覺自己真正的游歷是從游西山開始。(2分)
(2)1)寫作手法及效果︰
甲︰步移法──
描寫的景物隨著作者步伐前進而不同。作者入山六七里,聽見潺潺的水聲及看見泉水一瀉而下的情景;再經過曲折的小路,便看到在釀泉之上的醉翁亭了。
效果︰使景物描寫更有層次及具體。(2.5分)
乙︰襯托法──
作者先寫自己以為遍游永州的奇山異水,襯托後文西山的「怪特」。
效果︰通過比較更能突顯文章主體的特點。(2.5分)
2)不同的句式︰
甲︰(文言)判斷句︰「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用︰表示判斷語氣,點明所說的是什麼景物(1.5分)
乙︰頂真句︰「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
作用︰一氣呵成,結構緊密/加強節奏感
(或)
「到則披草而坐,傾壼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
作用︰起了承接作用
(或)
排比句︰「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
作用︰加增句子的氣勢(1.5分)

③ 2000年高考語文作文題目是什麼

2000年市高考試卷分為全國卷、上海卷和廣州卷等,試卷不同,作文題目也不同,整理如下:


全國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60分)
在一次鼓勵創新的報告會上,有位學者出了一道題:四個圖形符號中,哪一個與其他三個類型不同?有人說圓形,因為圓形是惟一沒有角的圖形;也有人說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線構成的;又有人說半圓形也正確,它是惟一由直線和曲線組成的;最後有人說,第四個圖形也可以,因為它是惟一非對稱性的圖形。看來,由於標准和角度的不同,這四個圖形都可以作為正確答案。
的確,世界是千變萬化的,疑問是層出不窮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問題的角度、對問題的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問題的答案不止一個的事例很多。你有這樣的經歷、體驗、見聞和認識嗎?
請以「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注意]
①這個話題的范圍是很寬泛的,只要與學者的這道題引發的思想感受有關,都符合要求。
②文體不限。可以記敘經歷,編述故事,抒發感情,發表議論,展開想像,等等。
③題目自擬。
④不少於800字。


上海市

作文題目

巴黎的埃菲爾塔是1889年世博會主題塔。新世紀第一屆世博會在德國的漢諾威主題是「人類-自然-技術」。最近,上海市宣布申辦2010年世博會,請為2010年世博會確定一個主題,加以論證,並請說明你的設想。 要求:

1、不少於1000字。

2、體裁不限,但不能是詩歌。

3、題目自擬。


廣東省

給出的材料是:有位學者拿出四種圖型--圓型、半圓型、等邊三角型、有不規則缺口的橢圓型。學者問:四個圖型當中有哪一個與另外三個不同?四個人回答都不一樣,但學者說四個人的回答都對,請以《答案是豐富多採的》為題寫一作文,不少於800字。

④ 我要買的是2012十年高考(2002-2011)語文的,是真的從2002到2011的高考捲去分類嗎試卷夠全嗎謝謝

想要高考真題就買近十年高考真題卷 很多種類的

⑤ 求 歷年高考語文試卷

海潮語文網免費下載,答案及解析詳細

⑥ 語文2002年全國高考試題第17題,鑒賞李白的詩歌《春夜洛城聞笛>的答案

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東都(洛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當即這次客東都有感而作。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可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確當。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為懷的心緒,所謂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⑦ 求廣東省歷年高考語文試題(2000-2008)

http://www.lnyuwen.com.cn/zthb075.htm
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廣東卷)解析
一、本大題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的讀音都不相同的一項是
A、滋潤/蘊含 贍養/瞻仰 調試/調和
B、對峙/嗜好 竣工/英俊 強迫/倔強
C、造詣/逃逸 堤岸/提拔 抹黑/抹布
D、湖畔/裝扮 慪氣/樞紐 阻塞/邊塞
【標准答案】.D
【試題解析】 本題主要考察字音,這是基礎,(A項分別是rùn/yùn shàn/zhān tiáo/ tiáo;B項zhì/shì jùn/jùn qiǎng/jiàng;C項yì/yì tī/tí mǒ/mā;D項pàn/bàn òu/shū sè/sài)
【高考考點】 對新課標所要求的注音要求掌握!!
【易錯提醒】 A項和B 項考生容易判錯!!
【試題解析】 A扣人心弦:形容詩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動;B怨聲載道:怨恨的聲音充滿道路。形容群眾普遍不滿。義無反顧:在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絕不退縮回顧;怒形於色:內心的憤怒在臉上顯露出來。
【高考考點】成語是基礎!
【易錯提醒】對成語也是不能理解!
3、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對這部小說的人物塑造,作者沒有很好地深人生活、體驗生活,憑主觀想像加了一些不恰當的情節,反而大大減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B、煨桑是一種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有著固定的儀式:先把柏樹枝和香草堆在山頭或河岸的空地上,中間放上糌粑或五穀,然後灑上幾滴水,點燃以祭祀神靈。
C、我們平時所用的調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鈣、磷、鐵和維生素B等成分,被皮膚吸收後可以改善面部皮膚營養缺乏。
D、高速磁懸浮列車沒有輪子和傳動機構,運行時與軌道不完全接觸,列車的懸浮、驅動、導向和制動都靠的是利用電磁力來實現的。
http://www.lnyuwen.com.cn/zthb021.htm
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廣東)

語文試卷

(說明:本試卷為完整無誤的校訂版,附答案及大部分試題的詳解。詳解部分,雖然耗費了不少精力,但由於本人學識水平的有限和手頭資料的缺乏,僅是一孔之見,定有不少疏漏乃至謬誤之處,請使用者斧正。該試題詳解僅用於同行切磋,本人保留對詳解部分版權的享有,不得用於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廣東省惠來一中語文組方仕貞)

本試卷共8頁,24小題,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鍾。

一、本大題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組是( )

A.崢嶸 猙獰 慎重 縝密周全 B.詛咒 趔趄 狙擊 神情沮喪 C.譏誚 眉梢 俏麗 峭拔剛勁 D.輟筆 啜泣 拙劣 相形見絀

答案:B。分別讀zǔ;qie;jū;jǔ。

A項「崢、猙」讀zhēng;「慎」讀shn;「縝」讀zhěn。

C項「誚、俏、峭」讀qio;「梢」度so。

D項「輟、啜」讀chu;「拙」讀zhuō;「絀」ch。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A.父親收藏的那些產於不同時代、具有不同造型、來自不同國家的玩具汽車,把小小的書房擠得滿滿當當,間不容發。

B.我們不能因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國NBA,就妄自菲薄地說,我國的籃球運動足以與歐美籃球強國抗衡了。

C.沈從文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因在《邊城》中描繪了一個獨特的湘西世界,展現了豪爽與浪漫的湘西風情而名噪一時。

D.我倆考慮問題時,他習慣從大的方面著眼,我總是從具體方法入手,雖然南轅北轍,但總能殊途同歸。

答案:C。「名噪一時」指名聲傳揚於一個時期,指當時名望很重,符合語境。

更多

閱讀全文

與2002年高考語文試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