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2008上海市高三語文第一學期期末質量抽查試卷答案(我要徐匯 楊浦 黃埔 松江區的)
2007學年第一學期徐匯區高三年級語文學科學習能力診斷卷 參考答寨及評分標准 閱讀(80分) 一、19分 1、從小形成的,特定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環境給人留下的印記(2分) 2、(1)傳神(生動/鮮活)(2)自然(2分) 3、許多方言都在迅速地退化;各地方言的語音、詞彙或語法都越來越接近普通話。(寫出一點2分,寫出兩點3分) 4、(用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方言能夠體現漢語在各個不同歷史階段發展情況的特點。(2分) 5、各種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能自然地發展;方言和普通話可以雙軌同行。(寫出一點2分,寫出兩點3分) 6、B(2分) 7、(1)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是寶貴的文化遺產。(2)保護方言是保護文化的多樣性,使文化得以良性地發展。(3)保護方言是尊重人的選擇和權利。(4)方言是漢語研究的絕好素材,保護方言有利於語言學的研究。(5分)。 二、l9分 8、在提倡階級斗爭的年代,人和人之間很難達到這樣無隔閡、無歧別的境界(2分) 9、樹經歷了無數的世事變遷,深藏著歲月的隱秘(2分) 10、B(2分) 11、(1)每個人都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名過客,因此做人不妨淡泊處世,不圖虛名。(2)長者不必倚老賣老,要擯棄自私和狹隘,大度寬容。與後輩和諧共處。(3)新陳代謝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必然,只有不斷吐故納新才能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寫出兩條即可,4分) 12、作者將樹比作「書」,一方面因為樹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本身就是一部無字的歷史;另一方面,因為從樹的身上可以領悟人生的真諦,樹就如同一本無言的教科書。作者將樹 當作「人」來寫,是將樹的品格和人的品性作比,同樣也為了表現樹帶給人的人生啟示。所以,把樹比作「書」和把樹比作「人」在文中是相互聯系、相互交融的關系,從第二三段看,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的認識過程。(4分) 13、原文:人的世界又何嘗不如此呢?看一看擠在書市裡的人群,年輕人遠遠多於老年人,年輕作家的書遠遠要比老年作家的書賣得好,便知道文學的這種新人輩出的過程和樹木的繁衍一樣,是一種事物發展的必然。只有新鮮血液的不停輸入,機體才會不斷更新,煥發青春,才能後浪追逐著前浪,一浪更高於一浪,才能生氣勃勃.氣象萬千。(原文僅供參考,補寫只要符合上下文文意即可。5分) 三、5分 14、(1)欲回天地入扁舟 (2)杜鵑聲里斜陽暮 (3)而智勇多困子所溺 (4)故不為苟得也 (5)落霞與孤鶩齊飛 (6)海上生明月 (7)冷月無聲 (8)人情練達即文章(任選五空,多填不得分) 四、8分 15、長短句(詩余、曲子詞等)。(1分) 16、 B(2分) 17、這二句寫景,比喻奇妙。歷來文人都慣以用水喻眼波、以山喻眉峰(「眼如秋水」、「眉 如青山」);要作者在這里匠心獨用,把水比作人的眼波橫流,把山比作人的愁眉緊攢,化無情為有情。山水彷彿也為朋友的離去而動容,作者藉此暗示了自己離別友人的不舍。 (5分) 五、l2分 18、杜牧。(1分) l9、(5分) (1)怎麼能搜刮時連極細微的東西也全不放過,使用時卻把它們當泥沙一樣毫不麥惜? (2)如果秦國又愛護六國的百姓,那就可以傳位到三世:乃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消滅它 20、以秦的窮奢極欲、肆意揮霍而導致亡國的例子,勸誡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國教訓,勿蹈 21、這段鋪排直瀉而下,盡情誇張。「柱椽」支撐著「棟梁」,如同「農夫」、「工女」也在支撐著國家;「粟粒」、「帛縷」是百姓生活之所需,它們與「城郭」、「市人之言語」都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發展狀況。作者將這些關系民生的事物同阿房宮中的事物一一作比,揭露出帝王將自己的奢侈享樂建築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本質。表達的雖是同一意思卻不重復,雖用議論卻極形象。(4分) 六、l7分 22、(1)通「猝」,突然(2)挫傷(3)如果,假使(4)使……發怒,激怒(4分) 23、B C(2分) 24、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而不慌亂,遭受無緣由的侮辱而不惱怒/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事情。(2分) 25、(以類比)形象地說明張良有蓋世之才,若僅僅因為忍不下一時之氣而貿然送死,是不值得的。(3分) 26、老人原認為張良盡管有過人的才華,卻缺乏容忍的度量。然而老人在圯上用傲慢無禮的態度對待張良時,張良卻經受住了羞辱。可見,張良也有過人的度量,可以成就大業,因此「可教」。(3分) 27、太史公的猜測之誤說明了張良名顯天下並不是因為魁梧奇偉,而在於賢而能忍。再次說明張良之所以能成大事,是因為他有過人的志氣和度量。某種意義上說,是強化了全文的主旨。(3分)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