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17年全國語文二卷答案

17年全國語文二卷答案

發布時間:2020-12-20 20:05:52

㈠ 哈十七中學2018屆初四學年校一模語文試卷答案

一、默寫

(1)17年全國語文二卷答案擴展閱讀

這部分內容主容要考察的是《核舟記》的知識點:

《核舟記》明朝文學家魏學洢創作的一篇說明文。此文細致地描寫了一件微雕工藝品——「核舟」的形象,其構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卓越成就,表達了作者對王叔遠精湛技術的贊美,以及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的高度贊揚。

全文語言生動平實、洗練,「核舟」的形象刻畫得十分具體,其上的人物亦描繪得逼真而又生動,這些都無不體現了作者細膩的文筆。

中國古代的雕塑工藝發展到明代已經非常精湛,特別是微雕工藝更是如此。明代民間微雕藝人王叔遠,雕刻了這艘核舟,並將之送給作者,作者驚嘆其技藝高超,而作此文。

對核舟所作的總結性說明,為的是加深讀者對微雕作品所表達的內容之巨的印象,同時自然地過渡到作者的議論,再一次表達了作者對於這一微雕作品的贊美。

結尾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使文章如核舟一樣,顯得精細而完整,令人愛不釋手。

㈡ 2013全國卷語文高考第17題參考答案

標志由山、水、太陽及十個環構成。山、水、太陽表示人類的生存環境,十個環相扣形成保護圈,環又喻指環境的「環」,強化了環保意識。

㈢ 17年河南省中招語文試卷

肯定會面面 不到位,況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個中心,與其「貪多嚼不爛」內,不如集中筆墨表現一個中心容,即使是通過數件事來表現中心,也要做到緊帖中心行文,目標始終如一,著墨於材料與中心的結合點,使材料蘊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穎
文章最忌隨人後,人雲亦雲,新穎的角度是作文創新的核心.立意新穎要求跳出陳舊的框框、不按順向思維、習慣思維或原有的心理定式進行立意構思,而是以獨到的視角去審視題目中所蘊涵的另類內容,避開他人所常寫,寫別人所未寫.即使同一寫作對象,總是可以從許多角度切入,只要我們打破思維的定式,站

運用通感手法,接通五官,讓香氣變成正方形,叫聲音變成花瓣雨,這樣的寫作手法奇妙無窮;

㈣ 手機上網 幫找下09全國二卷 語文 閱讀答案 好像是14到17題

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寫長白上之行時插入了一段事後的回憶,這樣寫有什麼作用?(4分)
答案:①補充解釋旅行中的印象;②為下文描寫岳樺進行鋪墊。
解析:考查行文思路結構,注意,把內容和結構上的作用結合回答,解題提示: 答「用意」可從三方面考慮:內容上,為表達某種意思;結構上,為鋪墊照應、推動行文發展;藝術手法上,為更加強烈突出,富於表現力。
15.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彷彿看到一種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這些樹的軀干之上,使這些倔犟的生命在掙扎中發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答案:①絕地中的樺為了生存而迸發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掙扎的代價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與希望同在。(轉化深奧含蓄句的意思,注意聯系段落和全文中心)
(2)命運伸出了它無形的腳,一部分樺便應聲跌倒。一個跟頭跌下去,就掉入了時間的陷阱,再爬起來,一切都不似從前。
答案:①不幸的命運常常在毫無准備中降臨;②樺的生命軌跡與生存環境因災難而發生了根本改變;③它們將面臨新的抉擇。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含義和表現力,這類提問表面看是就詞、句設問,但考查的大都是詞句在文中的含義,答題時需要結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A.語句的含義題:還原修辭句的本義;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轉化深奧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雙關意;
16.作者堅信岳樺與白樺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麼?請根據文意作簡要概括。(6分)
答案:①它們的命運不同:白樺生長在山下,養尊處優,而岳樺生長在山上,身處絕境;②它們的形態不同:白樺挺拔明快,而岳樺身軀匍匐;③它們性格不同:白樺風流浪漫,而岳樺倔強壯烈。
解析:考查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題策略:■要有文體特徵意識: 論述文,論題、論點(分論點)是主要信息,論據和論證是次要信息;說明文,說明的對象、說明的內容和對象的特徵(特點)是主要信息,說明的方法及運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層分層意識: 研究段與段之間的結構關系或句與句之間的結構關系。同一關系取其一; 相屬關系取其」屬」; 相並關系取其」和」; 主次關系(偏正關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體意識: 分析歸納時,要從全文出發、整體把握,才能全面准確。
語言組織方法主要有:
(1) 採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點),進行壓縮;
(2) 採用合並法: 在各層意思不可缺時,可將各層內容合並起來;
(3) 採用提煉法: 對於沒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語句間的關系,把握其內容的重點,選擇主要內容;
17.文章最後一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來表現岳樺?這樣寫有什麼好處?(6分)
答案:第一問:擬人、比喻
第二問:
①通過擬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樺由谷底到峰頂、由平凡到卓越的過程更加生動形象;②通過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樺的內在氣質得以揭示和提升。
解析:鑒賞手法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解題提示:思路:判斷手法,文中具體語句,表達效果。運用了……手法(技巧),表達了……(內容),有……效果。
解題思路:⑴快速讀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記敘、議論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體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會問題?)→→⑶舍末逐本,歸納要點,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圖是什麼)→→⑷按照題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1.象徵:言在此而意在彼,內涵豐富,富有哲理。
2、鋪墊:顯示事物發生的原因或基礎,顯示其發展的必然。
3、結構上:總領全文、製造懸念,線索分明,前後呼應,過渡自然,結構嚴謹,先抑後揚,卒章明志等。
4、抒情方式: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
5、表現手法:烘托、渲染、聯想、想像、浪漫色彩、寫實手法、正反對比、以小見大等。
6、描寫:
①、正面描寫
A、渲染:採用濃墨重彩的筆法描繪事物、感染讀者。
B、白描:運用簡筆勾勒事物的輪廓的描寫手法。
②、側面襯托(烘托、烘雲托月):
A、正襯:用與所描繪對象性質、特徵相似的另一事物作襯托,以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特點。 (一般也可就稱之為襯托)
B、反襯:用與所描繪對象性質、特徵相反的另一事物作襯托,以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特點。

㈤ 語文2002年全國高考試題第17題,鑒賞李白的詩歌《春夜洛城聞笛>的答案

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東都(洛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當即這次客東都有感而作。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可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確當。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為懷的心緒,所謂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閱讀全文

與17年全國語文二卷答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