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8年級下冊語文練習冊答案人教版136頁一141頁
眼簾的是一個亭子,仔細一看,上書「雲逸亭」三個石雕大字,哇,這是誰留下的墨寶呢?我們在亭子里歇了一會兒,看時間差不多了,就准備往回走。可是又犯難了,怎麼?前面有兩條路,我們不知該走哪一條了?唉,聽天由命吧。我們從地上撿起一根樹枝,向上一扔,再閉上眼睛,待樹枝落下時,我們慢慢睜開眼,樹枝指向右邊那條道,好,那就走這條。我們又上路了,走了許久,到一個地方時,覺得這地方特眼熟,這不是剛才經過的地方嗎?難道,難道我們迷路了?我們有些擔心起來。環顧四周,發現那兒還有條小路,我們沒有放棄希望,向那條小路挺進。走著走著,前面居然沒路了,一看錶,自由活動時間已經結束了,再不回去,大家一定會擔心的。「這可怎麼呀?」麗說話時都帶著哭腔,我們幾個也焦急起來。郭老師非常鎮靜地安慰我們說:「大家不要慌,冷靜下來,仔細辨認一下方向,回憶一下來的時候路的特徵。」我們一聽,也冷靜了下來,忽然——「這兒有人走過,這是腳印!」我指著山壁上的幾個鞋印叫了起來,大家聚過來看。「對,我們試試,或許能找到出路。」我們順著這條路攀援而上,這條路雖然不陡,但是上面一直有細沙直向下灑落,一不小心就會迷眼。我側著頭,眯著眼,手抓樹干,一馬當先。她們也學著我的樣子,奮力往上走。這時候誰也沒有心情留心周圍的景求採納
② 求新同步讀練考八年級下冊語文答案
一、基礎訓練
這部分內容主要考察的是《藤野先生》的知識點:
《藤野先生》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在廈門大學時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憶了在日本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今日本東北大學)的留學生活,表達了深切的懷念之情。另外,文中熱烈贊頌藤野嚴九郎先生辛勤治學、誨人不倦的精神及其嚴謹踏實的作風,特別是他對中國人民的誠摯友誼。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同帝國主義勢力斗爭的戰斗精神。
1902年4月,魯迅22歲,他懷著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學,在東京的弘文學院補習日文。1904年9月,轉赴仙台,進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畢業於愛知縣立醫學校(現名古屋大學)的藤野先生,在魯迅入學的兩個月前,升格為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的解剖學教授。
魯迅在此認識了這位日本學者,並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師生友誼。在日本軍國主義影響下,當時的日本人對中國人民抱有狹隘的民族偏見。但藤野先生並不如此,他對來自弱國的魯迅毫不歧視,倍加愛護,並以自己的高尚品質給魯迅以極大的影響。
這篇散文寫於1926年10月12日,當時作者魯迅正遭受北洋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從北京南下,來到廈門大學任教,作者作此文予以懷念藤野先生,此文最初發表於同年十二月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後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③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配套練習冊答案 是21課與朱元思書 急 。。。。。。。。。。。。。
21課與朱元思書
一、1.(1)Piǎo (2)tuā(3)miǎo(4)líng(5)yīng(6)yuān lì
2.(1)「轉」通「囀」鳥叫聲 (2)「反」通「返」返回 3.(1)一樣的顏色。(2)獨一無二。 (3)青白色。(4)高。遠。 (5)向。 (6)全都。(7)比箭還快。飛奔的馬。 4.略 5.略 6.梁吳均叔庠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
二(一)7寫景抒情的散文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8總寫富陽至桐廬的奇山異水。總領全文。9寫「異水」: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江水之色。「千丈」寫江水之深;「見底」寫江水之清;「游魚」寫江水之凈。然後用比喻誇張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寫「奇山」: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聲的奇;10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所見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說是本文所寫山光水色的一個總體特點。11「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作者由景生情,從側面表達了險峰幽谷奪人心魄的魅力,也含蓄地表達了作者鄙棄功名的思想。 12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13(1)連接。(2)河流。(3)飛鳥。(4)覆蓋,長滿。14絕壁、孤峰、綠嶂。15到這里隨意走走,可以消除煩惱,怡情養性,在自由自在地欣賞山水美景時,人的內心會有所感悟的。16①山之雄奇;②山之綠;③溪流清澈;④鳥獸滿山;⑤四季有景。17寄情山水,排遣煩惱;避世隱居;怡情養性。
④ 八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練習冊答案 第六單元
26課 小石潭記
一1冽 綴 澈 2(1)向西,往西。(2)以……為樂(3)在空中(4)像北斗星一樣。像蛇一樣(5)像狗的牙齒一樣。(6)格外。3(1)清澈。 凄清,冷清。(2)以……為樂。歡樂。(3)大約。可以(4)游動。遊玩。4略。5略。
二(一)6說明小石潭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7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突出了潭水的清澄。8用魚的活躍之態,襯託人的快樂。9溪身曲折、蜿蜒,岸勢參差不齊。
10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二)
11 (1)邊際。(2)城上如齒狀的矮牆。(3)俯(4)小竹子。
12(1)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那些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參差。(2)(上天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
13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
14以佳勝之地被埋沒比喻自己徒有經邦濟世之才卻橫遭斥逐,蟄居蠻荒,英雄無用武之地。抒發了作者凄苦、憂傷、憤懣不平的感情。
27課 岳陽樓記
一、
1A
2(1)降職或遠調。(2)勝景,好景色。(3)雖然如此,那麼。(4)邊際。(5)日光。(6)放晴。(7)迫近。(8)日光。
3(1)「具」通「俱」 全,皆(2)「屬」通「囑」 囑咐
4(1)順利。 通向。(2)有時。或許,也許。 (3)怎麼,哪。什麼。 (4)看。景象。 5略6略7(1)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2)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3)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二(一)
8唐賢今人詩賦。
9暗指岳陽樓,站在岳陽樓上觀巴陵最好的景色——洞庭湖全景。
10用擬人寫法把洞庭湖這一無生命之物寫得極具生命之感,活靈活現地表現了「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系,突出了洞庭湖的氣勢。
11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二)
12寫飛泉亭優雅的環境和觀賞瀑布的閑適情
13(1)當時建造這個亭子的人大概是個仙人吧。 (2)沒想到觀賞瀑布的快樂,竟到了這種境界。
14 (1)萬籟俱寂(2)好逸惡勞(3)以逸待勞(4)偃旗息鼓
15飛泉亭之功,是為遊人提供了一個觀瀑的好場所。這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寫人的活動和感受,最能體現這一主旨,所以須詳寫。
16第1段用虛寫,通過想像中的觀瀑活動,表現飛泉亭之功;第2段用實寫,通過切身體驗,盛贊飛泉亭之功。
17(1)言之成理即可。 (2)「一尺來長」的「詩集」實在費解,這里理解為「一尺來厚」較恰當。 (3)無統一答案,可各抒己見。此聯內容尚合文意,但文字上可推敲處甚多。如上聯有看有聽,下聯只有聽,等等。
28課 醉翁亭記
一、
1chú hè láng fēi míng huì sù yì tuí
2略
3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籌交錯、絡繹不絕、風霜高潔。
4.(1)表示遞進關系,「而且」。 (2)表示承接關系,可不譯。 (3)表示修飾關系,可不譯。
(4)表示並列關系,可不譯。 (5)表示轉折關系,「卻」。
5略
6略
7略
二(一)
8做事的意圖本不在此,而另有所圖。
9(1)因為他們在太守的治理下生活得安定快樂,衣食無憂。 (2)在被貶後能勵精圖治,治理有方,使百姓安定、富足、快樂,而太守飲宴時不事鋪張,不講排場,是一個與民同樂的好官。
10樂在山水之美,樂在百姓的安定快樂。
11「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是為了寫「樂」。作者因山水美、因百姓安定快樂而樂,因樂而醉。
12略
(二)
13(1)跟從,隨從。 (2)第二年。 (3)下
14(1)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啊。 (2)憂愁的人因此歡樂,生病的人因此痊癒,我的亭子正好建成。
15關心人民疾苦與民同樂。
16駢散結合,句式整齊而有變化,並在句末用 「也」字,富有節奏感和回環美。
29課 滿井游記
一
1膏 墮 巒 鬟 曝 倩
2 yān zhāo cù xié huì léi jiǎn xiā
3(1)還。(2)就。(3)起。(4)才。 初,始。 (5)美好。 擦。
4略
5略
6(1)比喻(2)比喻(3)排比(4)擬人、借代
7(1)A (2)D (3)B (4)C
二(一)
8以「出不得」,引起人們對出遊的關注。
9「始」字使時間更加鮮明,「乍」字則表現出了水波開始發出亮光的景色。體現了早春獨有的景色特點。
10(1)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2)若脫籠之鵠。(3)麥田淺鬣寸許。
11例如:「山巒為晴雪所洗……」一句,作者抓住了初春天氣酷寒之後鳥獸們動作神態的特寫鏡頭:林中鳥、水中魚,都到淺灘或水面享受春天溫暖的陽光。
12略
(二)
13天上沒有一點雲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晝。
14(1)適合。(2)此、這。
15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
16八月之望
17略
30課 詩五首
一
1(1)《陶淵明集》 陶淵明 《桃花源記》 (2)《李太白全集》李白太白 青蓮居士 唐 (3)杜甫 子美 唐 現實 (4)岑參 唐 邊塞 (5)龔自珍璱人 定庵 思想 文學 啟蒙
2 (1)這樣。(2)古代盛酒的器具。(3)渡。(4)相伴。(5)筷子。(6)水邊低地。(7)哪裡。(8)掛。(9)沙漠。(10)拉開。(11)遮蓋,掩護。(12)落花。(13)漸近。(14)縱橫交錯的樣子。(15)高聳的樣子。
3B
4A
5(1)一(4)略 (5)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 (6)瀚海闌干百丈冰 愁雲慘淡萬里凝 (7)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8)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9)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二(一)6指代「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7表達了詩人悠然閑適、以勞動為樂的情感。
(二)8~11略
(三)12(1)不要聽到琴聲和歌聲就觸動遠謫的愁思,青山和明月都在陪伴著我們啊。(2)你們這些「輕薄為文」的人,身體和名聲將一起泯滅,優秀的詩歌將如奔流的江河萬古。13王昌齡雖被貶到龍標,但他照樣悠然自得地生活,這種態度既表達了他的豁達樂觀,也流露出他對朝廷的不滿。 14杜甫反對那些對文化遺產肆意歪曲否定的作法,並暗示自己的詩歌創作也將追隨王楊盧駱,力求為後世留下佳作。
第六單元綜合練習題
一.1、D 2、B 3、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 4、C 5、A
二、6、B 7、負:背 陳:擺開 觥 :酒杯 蔌:菜蔬
8.翻譯(1)至於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2)遊人只知道跟著太守一同遊玩很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遊客們的快樂為快樂
9;為下文寫太守樂作鋪墊,反映歐陽修治理有方,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
10寫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思想。11. D
12. B
13 (1)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也沒有。(2)瀑布在青色的石壁間飛瀉,震撼著山谷。 14(1)平(或:綠)
(2)清
(3)偉(或:疾)
15(1)思鄉之情
(2)而猶不忍去
⑤ 八年級下冊語文配套練習冊答案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配套練習冊第五單元答案
21課 與朱元思書
一、1.(1)Piǎo (2)tuān (3)miǎo (4)líng (5)yīng (6)yuān lì
2.(1)「轉」通「囀」鳥叫聲 (2)「反」通「返」返回 3.(1)一樣的顏色。(2)獨一無二。 (3)青白色。 (4)高。遠。 (5)向。 (6)全都。(7)比箭還快。 飛奔的馬。 4.略 5.略 6.梁 吳均 叔庠 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
二(一)7寫景抒情的散文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8總寫富陽至桐廬的奇山異水。總領全文。 9寫「異水」: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江水之色。「千丈」寫江水之深;「見底」寫江水之清;「游魚」寫江水之凈。然後用比喻誇張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寫「奇山」: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聲的奇; 10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所見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說是本文所寫山光水色的一個總體特點。 11「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作者由景生情,從側面表達了險峰幽谷奪人心魄的魅力,也含蓄地表達了作者鄙棄功名的思想。 12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13(1)連接。(2)河流。(3)飛鳥。(4)覆蓋,長滿。 14絕壁、孤峰、綠嶂。15到這里隨意走走,可以消除煩惱,怡情養性,在自由自在地欣賞山水美景時,人的內心會有所感悟的。16①山之雄奇;②山之綠;③溪流清澈;④鳥獸滿山;⑤四季有景。17寄情山水,排遣煩惱;避世隱居;怡情養性。
22課 五柳先生傳
一1(1)處所。(2)體會、領會。 (3)往,到。 就。 (4)指衣服上有洞和補丁。 (5)心情急切的樣子。 2.(1)喜愛讀書,卻只求領會其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2)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3)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4)簡陋的居室里空空盪盪的,遮不住風和陽光。 3不求甚解 先生的一種讀書方法,即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下工夫。 指不求有深入理解,停留於一知半解。4(1)魏晉 詩人 元亮 五柳先生《陶淵明集》(2)略
二(一)5好讀書;性嗜酒。6環堵蕭然……晏如也。 7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8是一個閑靜少言,不慕榮利的人。(言之成理即可)(二)9告訴10圍繞「屋漏,日曬雨淋,讀書自若」或「家人埋怨環境艱苦,讀書自若」回答皆可。11結合陶淵明品行高潔、安貧樂道和他的詩文流傳千古、影響深遠,圍繞「讀書人若無高潔品格,一定不會寫出好作品」回答即可。
⑥ 八年級下冊語文配套練習冊21 22 23課答案
1課 與朱元思書
一、.(1)Piǎo (2)tuān (3)miǎo (4)líng (5)yīng (6)yuān lì
2.(1)「轉」通「囀」鳥叫聲 (2)「反」通「返」返回 3.(1)一樣的顏色。(2)獨一無二。 (3)青白色。 (4)高。遠。 (5)向。 (6)全都。(7)比箭還快。 飛奔的馬。 4.略 5.略 6.梁 吳均 叔庠 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
二(一)7寫景抒情的散文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8總寫富陽至桐廬的奇山異水。總領全文。 9寫「異水」: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江水之色。「千丈」寫江水之深;「見底」寫江水之清;「游魚」寫江水之凈。然後用比喻誇張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寫「奇山」: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聲的奇; 10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所見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說是本文所寫山光水色的一個總體特點。 11「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作者由景生情,從側面表達了險峰幽谷奪人心魄的魅力,也含蓄地表達了作者鄙棄功名的思想。 12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13(1)連接。(2)河流。(3)飛鳥。(4)覆蓋,長滿。 14絕壁、孤峰、綠嶂。15到這里隨意走走,可以消除煩惱,怡情養性,在自由自在地欣賞山水美景時,人的內心會有所感悟的。16①山之雄奇;②山之綠;③溪流清澈;④鳥獸滿山;⑤四季有景。17寄情山水,排遣煩惱;避世隱居;怡情養性。
22課 五柳先生傳
一1(1)處所。(2)體會、領會。 (3)往,到。 就。 (4)指衣服上有洞和補丁。 (5)心情急切的樣子。 2.(1)喜愛讀書,卻只求領會其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2)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3)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4)簡陋的居室里空空盪盪的,遮不住風和陽光。 3不求甚解 先生的一種讀書方法,即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下工夫。 指不求有深入理解,停留於一知半解。4(1)魏晉 詩人 元亮 五柳先生《陶淵明集》(2)略
二(一)5好讀書;性嗜酒。6環堵蕭然……晏如也。 7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8是一個閑靜少言,不慕榮利的人。(言之成理即可)(二)9告訴10圍繞「屋漏,日曬雨淋,讀書自若」或「家人埋怨環境艱苦,讀書自若」回答皆可。11結合陶淵明品行高潔、安貧樂道和他的詩文流傳千古、影響深遠,圍繞「讀書人若無高潔品格,一定不會寫出好作品」回答即可。
23課 馬說
一、1.略 2(1)B A (2)A B (3)B A 3(1)「食」通「飼」,喂養。 (2)「見」通「現」,表現。 (3)「邪」通「耶」,語氣詞。4(1)只能辱沒在僕役的手裡,(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 (2)想要它與普通的馬一樣尚且不可能,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根本不認識千里馬啊。5(1)它 難道 表肯定語氣 (2)一頓 吃 喂養(3)鞭打 馬鞭6.C 7.略
二(一)8如果沒有「伯樂」的發現和愛護,「千里馬」就會「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有也等於沒有。作者藉此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憤懣和對統治者摧殘埋沒人才的控訴。9統治者平庸淺薄,不識人才,摧殘人才,大批的人才被埋沒。10需要廣闊的施展空間,需要統治者的賞識和提拔。11示例:文章托物寓意,寓理於事,字句上是在說馬,其實是闡發關於人才問題的一些道理,將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寄寓在人們熟知的故事之中,使文章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二)12(1)動詞,顯靈(有靈異)。(2)靠近。遮蓋。感應。產生神妙。(3)使……神妙。 (4)降雨,滋潤。 水奔流的樣子。13(1)失去它所憑借依靠的東西,真正不行呢!(2)奇妙啊!龍憑借依靠的東西卻是它自己創造出來的。14一段:龍憑借雲能變化無窮。二段:龍失去雲則毫無神異。三段:雲的有無全靠龍自己創造。15A√B×(提示:「信不可歟」表達的是感嘆語氣。)C√D√16略
24課 送東陽馬生序
一1.B2.(得到)(借給我)(擔心)(等待)(最終)(腰佩)4D 5A 6B7.(1)支通肢,肢體(2)(3)被通披,穿8(1)湯:熱水;湯汁(2)走:跑;行走(3)趨:快步走;趨勢(4)或:有時;或者(5)卒:最終;士兵(6)假:借;不真實
二(一)9.勤奮刻苦10.遠道求師,表現了求師的迫切願望和堅定的學習信念
11.側面表現前輩道德聲望高,學識淵博,求教的人多。
12.色愈恭……又請焉。不論求師多麼艱難,都恭敬地求教。
(二)14.(1)偷偷地(2)總是,常常(3)入迷(4)安靜的樣子(5)離開(6)通「披」,穿著15C
16(1)為什麼不由著他呢?
(2)自己穿著古代的衣服親自跟在車後
17,品質:勤奮好學,孝敬母親。原因:王冕幼時讀書專心致志,好學不倦,並且達到入迷的程度。這種堅定的志向,頑強的學習精神,是他後來成功的基石。
25課
一、積累運用
1.Kē jǐ, liáo què qǐ chóu chú
2 (1).這里是以詩相答的意思(2)增強、振作(3)銷蝕(4)荒涼冷落(5)這里指史冊(6)不能承受
3、(1)唐 劉禹錫 白居易(2)杜牧 唐 《樊川詩集 (3) 文天祥 履善,宋瑞,文山、浮休道人 《文山先生文集》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4)蘇軾 子瞻 東坡居士 宋 文學 蘇洵 蘇轍。《東坡樂府箋》(5)
張養浩 希孟號雲庄。元代 散曲家
4、(1)沉舟側畔千帆過⑹,病樹前頭萬木春。
(2)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興,百姓苦;亡,百姓苦。(5)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二、閱讀簡答
5、交代作詞的緣由,領起全篇 弟弟 蘇轍 6、天 月 人生 7、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8、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9、B 10、B 11 詞牌名 題目 1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13、我千百次尋找她,都沒看見她,不經意間一回頭,卻看見了她立在燈火深處14、幼安, 稼軒 南宋《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15上片寫元夕之夜燈火輝煌,遊人如雲的熱鬧場面,下片寫不幕榮華,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16樹 雨 路 舞 縷 去 度 處17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8、猿鳴三聲淚沾裳 江入大荒流 後天下之樂而樂 徙倚湖山欲暮時 舉杯消愁愁更愁 病樹前頭萬木春 銅雀春深鎖二喬 不盡長江滾滾流
單元五答案
1、B 2、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3、小苑春回,鶯喚起一庭佳麗,看池邊綠樹,樹邊紅雨,此間有舜日堯天
4、至 通「返」憑借 美麗的.5(10(重重疊疊的)山巒各倚仗著自已的地勢爭相向上,彷彿要比一比,看誰爬的最高,伸的最遠,由此而形成無數的山峰。(2)蟬不停地叫著,猿不停地啼著6、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7、 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千百里,雖乘奔御風以疾也。8、表達了作者對富春江奇山異水的贊美,留戀以及鄙棄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9、①借②周到③報酬④感到奇怪10、D
11、①我站在他旁邊侍侯著,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下身子,側著耳朵向他請教。
②主人被感動了,贊嘆他的精神,把書借給他,後來,他就成為大學問家。
12、甲文:①「余」憑誠信借書苦讀。②「余」畢恭畢敬請教老師。乙文:①匡衡鑿壁借光讀書。②匡衡勞作不求報酬借書。
13、一個人要在學習上有所成就,就應該:①刻苦勤奮②博覽群書③虛心請教。
。
⑦ 八年級下冊語文配套24課答案
一。1.B
2.(得到)(借給我)(擔心)(等待)(最終)(腰佩)
3(自己慢慢翻內譯吧,容太麻煩了,先不打了)
4.D
5。A
6.B
7.(1)支通肢,肢體
(2)。錯了,不是
(3)被通披,穿
8(1)湯;熱水;湯汁
(2)走:跑;步行
(3)趨:小步快跑;趨向
(4)或。有的;或者
(5)卒。最終;士兵
(6)假。借;不真實
9.勤奮刻苦
10.強烈的求知慾,堅定地學習信念
11.側面表現前輩道德聲望高,學識淵
12.色愈恭。。。又請焉。對老師恭敬,對自己求知的虔誠
13.自己編吧
14.偷偷地;然後;痴迷;好像;離開;穿著
15C
16(1)為什麼不由著他呢
(2)自己穿著古代的衣服跟在車後
17,好讀書道德高尚,勤奮艱苦
⑧ 配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配套練習冊參考答案
26課 小石潭記 一1冽 綴 澈 2(1)向西,往西。(2)以……為樂(3)在空中(4)像北斗星一樣。像蛇一樣(5)像狗的牙齒一樣。(6)格外。3(1)清澈。 凄清,冷清。(2)以……為樂。歡樂。(3)大約。可以(4)游動。遊玩。4略。5略。 二(一)6說明小石潭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7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突出了潭水的清澄。8用魚的活躍之態,襯託人的快樂。9溪身曲折、蜿蜒,岸勢參差不齊。 10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二) 11 (1)邊際。(2)城上如齒狀的矮牆。(3)俯(4)小竹子。 12(1)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那些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參差。(2)(上天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 13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 14以佳勝之地被埋沒比喻自己徒有經邦濟世之才卻橫遭斥逐,蟄居蠻荒,英雄無用武之地。抒發了作者凄苦、憂傷、憤懣不平的感情。 27課 岳陽樓記 一、 1A 2(1)降職或遠調。(2)勝景,好景色。(3)雖然如此,那麼。(4)邊際。(5)日光。(6)放晴。(7)迫近。(8)日光。 3(1)「具」通「俱」 全,皆(2)「屬」通「囑」 囑咐 4(1)順利。 通向。(2)有時。或許,也許。 (3)怎麼,哪。什麼。 (4)看。景象。 5略6略7(1)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2)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3)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二(一) 8唐賢今人詩賦。 9暗指岳陽樓,站在岳陽樓上觀巴陵最好的景色——洞庭湖全景。 10用擬人寫法把洞庭湖這一無生命之物寫得極具生命之感,活靈活現地表現了「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系,突出了洞庭湖的氣勢。 11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二) 12寫飛泉亭優雅的環境和觀賞瀑布的閑適情 13(1)當時建造這個亭子的人大概是個仙人吧。 (2)沒想到觀賞瀑布的快樂,竟到了這種境界。 14 (1)萬籟俱寂(2)好逸惡勞(3)以逸待勞(4)偃旗息鼓 15飛泉亭之功,是為遊人提供了一個觀瀑的好場所。這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寫人的活動和感受,最能體現這一主旨,所以須詳寫。 16第1段用虛寫,通過想像中的觀瀑活動,表現飛泉亭之功;第2段用實寫,通過切身體驗,盛贊飛泉亭之功。 17(1)言之成理即可。 (2)「一尺來長」的「詩集」實在費解,這里理解為「一尺來厚」較恰當。 (3)無統一答案,可各抒己見。此聯內容尚合文意,但文字上可推敲處甚多。如上聯有看有聽,下聯只有聽,等等。 28課 醉翁亭記 一、 1chú hè láng fēi míng huì sù yì tuí 2略 3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籌交錯、絡繹不絕、風霜高潔。 4.(1)表示遞進關系,「而且」。 (2)表示承接關系,可不譯。 (3)表示修飾關系,可不譯。 (4)表示並列關系,可不譯。 (5)表示轉折關系,「卻」。 5略 6略 7略 二(一) 8做事的意圖本不在此,而另有所圖。 9(1)因為他們在太守的治理下生活得安定快樂,衣食無憂。 (2)在被貶後能勵精圖治,治理有方,使百姓安定、富足、快樂,而太守飲宴時不事鋪張,不講排場,是一個與民同樂的好官。 10樂在山水之美,樂在百姓的安定快樂。 11「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是為了寫「樂」。作者因山水美、因百姓安定快樂而樂,因樂而醉。 12略 (二) 13(1)跟從,隨從。 (2)第二年。 (3)下 14(1)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啊。 (2)憂愁的人因此歡樂,生病的人因此痊癒,我的亭子正好建成。 15關心人民疾苦與民同樂。 16駢散結合,句式整齊而有變化,並在句末用 「也」字,富有節奏感和回環美。 29課 滿井游記 一 1膏 墮 巒 鬟 曝 倩 2 yān zhāo cù xié huì léi jiǎn xiā 3(1)還。(2)就。(3)起。(4)才。 初,始。 (5)美好。 擦。 4略 5略 6(1)比喻(2)比喻(3)排比(4)擬人、借代 7(1)A (2)D (3)B (4)C 二(一) 8以「出不得」,引起人們對出遊的關注。 9「始」字使時間更加鮮明,「乍」字則表現出了水波開始發出亮光的景色。體現了早春獨有的景色特點。 10(1)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2)若脫籠之鵠。(3)麥田淺鬣寸許。 11例如:「山巒為晴雪所洗……」一句,作者抓住了初春天氣酷寒之後鳥獸們動作神態的特寫鏡頭:林中鳥、水中魚,都到淺灘或水面享受春天溫暖的陽光。 12略 (二) 13天上沒有一點雲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晝。 14(1)適合。(2)此、這。 15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 16八月之望 17略 30課 詩五首 一 1(1)《陶淵明集》 陶淵明 《桃花源記》 (2)《李太白全集》李白太白 青蓮居士 唐 (3)杜甫 子美 唐 現實 (4)岑參 唐 邊塞 (5)龔自珍璱人 定庵 思想 文學 啟蒙 2 (1)這樣。(2)古代盛酒的器具。(3)渡。(4)相伴。(5)筷子。(6)水邊低地。(7)哪裡。(8)掛。(9)沙漠。(10)拉開。(11)遮蓋,掩護。(12)落花。(13)漸近。(14)縱橫交錯的樣子。(15)高聳的樣子。 3B 4A 5(1)一(4)略 (5)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 (6)瀚海闌干百丈冰 愁雲慘淡萬里凝 (7)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8)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9)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二(一)6指代「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7表達了詩人悠然閑適、以勞動為樂的情感。 (二)8~11略 (三)12(1)不要聽到琴聲和歌聲就觸動遠謫的愁思,青山和明月都在陪伴著我們啊。(2)你們這些「輕薄為文」的人,身體和名聲將一起泯滅,優秀的詩歌將如奔流的江河萬古。13王昌齡雖被貶到龍標,但他照樣悠然自得地生活,這種態度既表達了他的豁達樂觀,也流露出他對朝廷的不滿。 14杜甫反對那些對文化遺產肆意歪曲否定的作法,並暗示自己的詩歌創作也將追隨王楊盧駱,力求為後世留下佳作。
⑨ 求八年級下冊 語文 練習冊冀教版 全部答案
在語文配套的最後以幾頁
⑩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配套第一課《藤野先生》答案
一、關於課文,有下面幾種不同的理解,討論一下,究竟應該怎樣理解。
1.標題是「藤野先生」,課文主要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
2.課文大半內容寫作者的經歷和思想,主要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3.課文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寫了藤野先生,又寫了自己的思想歷程。
設置本題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並尊重學生自己的解讀,宜讓學生展開討論或辯論。以下意見僅供參考。
1.第一,一般來說,文章的標題是作者對全文思想內容最鮮明和最精練的概括。這篇散文敘述的焦點應該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題,自然應該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的,不應是以描寫藤野先生為主,表現的卻是「我」的某種思想,文章在結尾處點明主題,「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第二,從整篇文章的結構看,是圍繞藤野先生這個中心來組織材料的,雖說也貫穿著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線,後者是暗線。寫對東京學習環境的厭惡,離開東京到仙台,是寫與藤野先生結識的前因,接下來寫仙台的學習生活,基本上都與藤野先生有關,而且,作者著力正面描述了與藤野先生的交往,寫匿名信的尋釁和看電影所受到的刺激,這些事或是與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或是襯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誠,在那種環境下的難能可貴。後面幾段,則是寫和藤野先生的分別及分別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因此,「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應是這篇回憶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2.課文大半內容寫作者的經歷和思想,主要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蹤的變化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諷刺的筆調,刻畫了在日本東京的清國留學生渾渾噩噩的生活丑態,表現了青年魯迅的愛國主義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憶了自己在仙台醫專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著重追述了自己棄醫從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魯迅熱愛祖國、積極探求救國救民真理的心路歷程。第三部分,寫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主要寫藤野先生給魯迅影響,使他「良心發現」,「增加勇氣」,繼續戰斗。第二,《藤野先生》寫於1926年10月12日,地點在廈門大學。魯迅原來准備在廈門工作兩年,結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堅持斗爭,一方面寫了《藤野先生》這樣的回憶散文,清理自己從1904年到1926年二十多年來思想感情變化的軌跡,回顧了自己愛國思想的發展,以此來激勵自己,增強同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的決心。所以,在文章的結尾處寫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後,又寫道:「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這最後一句所表達的仍是一種愛國主義的感情。
3.這是從另一角度看問題,視野更寬廣一些,是對上面兩種觀點的折衷。
編者的觀點傾向於第1種。除上述理由外,補充如下:第一,從作品的實際效果看,這篇作品留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魯迅一直懷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庫要出《魯迅選集》,譯者增田涉寫信給魯迅,徵求選文意見,魯迅回信說:「請您全權處理好了。在我看來,非放進不可的東西是沒有了。不過《藤野先生》一篇請您譯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來到上海,魯迅又向他打聽藤野的近況,當增田涉說沒有下落時(此時藤野先生還健在),魯迅慨嘆說:「藤野先生大概已經不在世了吧!」可見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第三,本文確實飽含著愛國主義感情,正是這種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為感人,可以說,愛國主義感情是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說「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錯的,但它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把聚焦對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說,歌頌藤野先生是這篇文章的主旨。
二、朗讀課文第一段和倒數第二段,重點體味下面幾句話,回答括弧中的問題。
1.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這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怎樣的情感與態度?從句中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個普通人,作者為什麼說他「偉大」,請結合具體事例談談你的看法。)
設置本題是要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的基礎上,對重點語句進行品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1.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和嘲諷。這幫清國留學生留著辮子,以示是大清國的臣民,而且「盤得平」,「油光可鑒」,表明他們精心打扮,「扭幾扭」寫出他們招搖過市、自我陶醉的丑態,「實在標致極了」,作者用反語表達了強烈的憤懣、諷刺之情。
2.他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治學嚴謹,教學認真,能以公正之心對待來自弱國的學生,而且給予了極大的關心、鼓勵和真誠的幫助,等等,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能夠做到這些尤其難能可貴。所以,他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
三、棄醫從文是魯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憶性散文中曾經談到過這段經歷。讀了這篇課文以後,你知道魯迅為什麼要離開東京去仙台學醫,後來為什麼又棄醫從文嗎?從魯迅的人生選擇中你想到了什麼?
設置本題旨在幫助學生進行課內外學習的貫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並聯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義。
從本文看,魯迅離開東京去仙台學醫,其直接原因是他厭惡東京的學習環境,厭惡清國留學生的渾渾噩噩,厭煩他們把環境搞得烏煙瘴氣,但聯系魯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為深刻的內在原因。他在後來寫的《〈吶喊〉自序》中作過解釋:「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可見他是懷著救國救民的強烈願望選擇學醫的,可就在醫專學醫時——如課文描述的那樣——有一次看槍斃中國人的電影,說是由於「給俄國人做偵探」,而圍觀的「也是一群中國人」,這使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於是促使魯迅萌發「棄醫從文」的思想。他「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提倡文藝運動了。」由此可以看出,魯迅從東京到仙台學醫,又從仙台棄醫從文,這一過程無不深深浸透著魯迅強烈的救國救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實踐著他「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
四、從下邊兩題中,選做一題。
1.夜深人靜之時,面對掛在東牆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與恩師已闊別20年了,魯迅一定有許多話想對先生說。把握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給藤野先生寫一封信,表露作者當時的心跡。
2.對於自己的老師,魯迅只寫過三個人,一個是三味書屋的壽鏡吾,一個是《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這篇課文所寫的藤野先生,把他們放在一起比較一下,看看魯迅筆下的這三位老師各有什麼特點。
這是一道拓展題,第1小題,旨在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第2小題旨在擴大學生的視野,並學會比較。
緋紅 匿名 油光可鑒 詰責 不遜 杳無音訊
居然 瞥見
死在異國他鄉。 原指科舉時代應試不中,這里只考試不及格。
表達了作者憤慨和辛酸無奈的思想感情。
日本所謂的愛國青年:中國那些閑看槍斃的人們
表現了我意識到了國民的愚昧以及對他們的厭惡和不滿
(第7題答案見書P9註解2)
1.孫犁帶袖套在撿黃豆,看到我後與我交談 。2.孫犁先生准備糊窗戶縫,向我求證自己的見老。3.孫犁先生正在寫作,見到我們後熱情招呼。(自選兩個)
表現了我激動、期待的心情
表現出孫犁先生對紙張的珍惜,害怕糟蹋紙張的心理、
1.我看重這篇小說,但省內老師不看好,我不服氣。2.我希望孫犁先生能看上這篇小說並幫我發表。3.在我心中孫犁先生是一個能給我公正評價的人。
它的好處:以戴著套袖貫穿了全文,點明了主題,從日常生活中表現孫犁的高尚品質。(2分)它表現了孫犁先生的質朴、勤勞、珍惜東西,易於人和諧相處,且珍重勞動尊嚴與德行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