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葉聖陶:教,是為了不要教.這是為什麼
葉聖陶:教,是為了不要教是因為:
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
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知識、技能,還應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教會學生學習,使他們能夠不斷地獲取新知識。使他們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還能自己自主的學習,成長,滿足自身的發展需要。
所以說教學生方法比教授現成的答案更重要。
葉聖陶教育名言
「凡為教,目的在於達到不需要教。」
「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善教善導,主動發展」
師教任何功課(不限於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怎麼叫用不著"講"用不著"教"?學生入了門,上了路了,他們能在繁復的事物之間自己探索,獨立實踐,解決問題了,豈不是就用不著給"講"給"教"了?這是多麼好的境界啊!
可否自始即不多講,而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提問不能答,指點不開竅,然後暢講,印入更深。
……讓受教育者「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成為一個能『自得』的人」。 ……就是說咱們當教師的人要引導他們,使他們能夠自己學,自己學一輩子,學到老。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2. 葉聖陶說的學習不是為應付考試,這就話什麼意思c
請把後面的繼續看完!
3. 為什麼要學習語文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學語文不是為應付考試。」
很多孩子對語文課本上的詞語內背後的故事並不理解容,只是從語法、句式上去理解,把本來可以輕松學習的一門母語,變成了像學外語那樣復雜和枯燥。
其實如果孩子大量充分的閱讀,就能有比較好的語感,自然而然知道如何運用詞句。
如果孩子學一些詞語的時候,老師家長給孩子講這些詞語背後的故事,也可以讓孩子更好的運用這些詞語。同時詞語背後的故事一般都是豐富有趣的,也能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
綜上所述,其實學語文跟其它學科不一樣,是一門具有強烈的人文底蘊的學科,在學習的時候給孩子補充一些文化、歷史、藝術等多方面的知識,可以激發孩子對語文的理解和喜愛,讓孩子更好地學習語文。
喜歡我的答案可以採納哦,謝謝!
4. 葉聖陶關於語文的名言
葉聖陶名言名句:
1、教師並非教書,而是教育學生。
2、教師和學生是朋友,在經驗和知識上,彼此雖然有深淺廣狹的差別,在精神上卻是親密體貼的朋友。
3、教育方面,宜將兒童所固有文藝家的宇宙視善為保留,一方固須使其獲得實際生活所需的知識,一方更須以藝術的陶治培養其直覺、感情和想像。
4、一輩子堅持自學的人就是一輩子自強不息的人。
5、做教師最主要的是不說假話。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6、只有做學生的學生,才能做學生的先生。
7、培育能力的事必須繼續不斷地去做,又必須隨時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會成功。
8、教育之要點,當天逾養成兒童正確精神之思想能力。
9、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
10、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習慣。
11、讀書忌死讀,死讀鑽牛角。
12、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
13、品德教育重在實做,不在於能說會道。
14、一個學校的教師都能為人師表,有好的品德,就會影響學生,帶動學生,使整個學校形成一個好校風,這樣就有利於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大有益處。
15、理想是事業之母。
16、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17、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巧為善教者也。
18、小學教育的價值,就在於打定小學生一輩子有真實明確的人生觀的根基。
19、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為習慣,只要熟練的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的應用,一輩子也用不盡。
5. 葉聖陶的《認真學習語文》按照怎樣的的思路漸次展開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希望形成一種風氣:全社會都要熱愛年輕一代,幫助他們全面發展、茁壯成長。在葉老汗牛充棟的教育論著中,字里行間洋溢著他對青年學生寄予的殷切厚望。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養成良好習慣。葉老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德育方面,要養成待人接物和對待工作的良好習慣;智育方面,要養成尋求知識和熟習技能的良好習慣;體育方面,要養成保護健康並促進健康的良好習慣。
習慣是一種由多次重復或練習而鞏固下來並變成需要的行動方式。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形態的熟練。每個人的習慣都是非常廣闊的,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待人接物方面的,求知識方面的,干工作方面的等等。葉老說,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他還說:習慣有好的(積極、有益的)和不好的(消極、有害的)分別。養成習慣不容易,習慣養成了要更改尤其難,所以在最初必須注意,要養成好習慣,不要染上壞習慣。好習慣養成得越多越好;壞習慣養成不得,一旦發現,必須改掉。
二、學會自學本領。葉老認為,世界上的知識多得很,新事物層出不窮,書本是寫不完的,老師是教不盡的;何況也不能一輩子依靠老師。所以,必須學會自學,練就自己發現問題和求得解決的能力。
學生要學到一輩子自學的本領,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葉老有句名言,即「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不需要教」是指學生學會了自學,能夠「自求得之」。他說:「我想,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一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的時候,要多方設法,對學生啟發引導,尤其注重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讓他們自己衷心樂意向求真崇善愛美的道路昂首前進,幫助他們盡早進入「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的境界。
三、堅持全面發展。葉老說:「學生入學受三育,德育,智育,體育。三育要全面發展,不宜偏頗。」
在全面發展教育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德育領先的原則。葉老認為,德育必定寓於智育和體育之中,寓於各種功課和各種課外活動之中。只要老師教得好,引導得好,學生學得好,活動得好,就自然而然能在思想品德方面不斷長進。他說:「我自以為這個『寓於』的觀點是不錯的,實際上確然如此。」葉老非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考察其成效如何,不僅在學生之能否領悟,尤貴在學生之能否實踐」。所以,他主張思想政治工作要聯系實際,貼近學生,內容生動,形式靈活多樣,教師通力協作,力求學生能樂於接受並積極參與。「用命令的口氣,講些抽象的內容,這樣的思想教育是不大起作用的」。
四、樂於奉獻社會。在談到「為什麼要學習」的問題時,葉老語重心長地勸告青年學生:學習不是應付考試,取得分數,而是為了學到有用的本領,將來好盡可能幹些對人民有益的事。葉老在希望青年學生「學會做人」的同時,也勉勵他們要「學會做事」。他在《多活幾年,多做些事》一文中說:「人生不過如此,多活幾年就要多做些事。做什麼樣的事情?事情無論大小,只要腳踏實地,不說空話,或者盡可能少說空話,對於咱們社會,對於咱們新中國總有點好處。」可見,葉老對青年學生求學和做事的目的、動機是十分看重的。(作者系湖北大學教授)
6. 葉聖陶說學語文不是為了應付考試…這段話的意思
葉聖陶教育名言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這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
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於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怎麼叫用不著"講"用不著"教"?學生入了門,上了路了,他們能在繁復的事物之間自己探索,獨立實踐,解決問題了,豈不是就用不著給"講"給"教"了?這是多麼好的境界啊!
可否自始即不多講,而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提問不能答,指點不開竅,然後暢講,印入更深。
……讓受教育者「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成為一個能『自得』的人」。 ……就是說咱們當教師的人要引導他們,使他們能夠自己學,自己學一輩子,學到老。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一個學校的教師都能為人師表,有好的品德,就會影響學生,帶動學生,使整個學校形成一個好校風,這樣就有利於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大有益處。
做教師最主要的是不說假話。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要文章寫得像個樣兒,應該在拿起筆之前多做准備功夫。准備功夫不僅是寫作方面的純技術的准備,急躁是不成的,秘訣是沒有的。實際生活充實了,種種習慣養成了,寫文章就會像活水那樣自然的流淌了。」
葉聖陶談語文學習方法: 「所謂學習方法,無非是參考、分析、比較,演繹(一般個別),歸納(個別一般),涵泳,體味,整飭語言,獲得表達技能這些項。」
7. 學語文不是為了應付考試的意思我也不知道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人曾說過:「學語文不是為應付考試。不論什麼人,在生活中,在學版習中,在工作中權,都要聽別人說話,看別人寫的東西,都要把自己要告訴別人的事情和意思說出來,寫下來。學語文就是學聽、說、讀、寫的本領。這四項本領都是非學不可的,大家一定要學好。」
那麼,怎樣學好語文,應該學些什麼呢?
最根本的問題是培養我們自己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是學好語文的基礎,只有文化底蘊豐富了,以後才能夠做到對學習各種閱讀訓練材料、寫作指導之類的東西遊刃有餘。因此,一要多讀一些史、傳、文摘之類的書,多看一些現代科學、技術、文學、藝術之類的著作。但是僅僅多讀多看效果並不十分理想,還必須要把學習到的知識有機地組織起來。當讀了一定數量的書後,我們的眼界便開闊了,思考問題也全面了,於是文化底蘊便開始豐富了。
二要重視讀史、(包括社會發展史、文學史、科學史等)讀傳、讀文摘,這樣收獲會很大。讀史,可以增長我們的才、學、識;讀傳,可以讓我們時時感到一位歷史偉人的精神力量,明確自己的人生之路該怎麼走;讀文摘,可以讓我們學會如何取捨。
8. 學習語文不是應付考試這句話出自那本書
您好,學習語文不是應付考試這句話出自葉聖陶的教育名言,而並不是一本書
9. 學習是為了應付考試嗎
不要因為考試而去學習,因該要學習而去學習,學的多,世面就會廣,人的不同氣質和修養就會提升.為將來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而學習. 而考試,是硬性的,是死的,只是檢測下你到底懂了多少.
10.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語文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學語文不是為應付考試。」
很多孩子對語文課本上的詞語背後的故事並不理解,只是從語法、句式上去理解,把本來可以輕松學習的一門母語,變成了像學外語那樣復雜和枯燥。
其實如果孩子大量充分的閱讀,就能有比較好的語感,自然而然知道如何運用詞句。
如果孩子學一些詞語的時候,老師家長給孩子講這些詞語背後的故事,也可以讓孩子更好的運用這些詞語。同時詞語背後的故事一般都是豐富有趣的,也能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
綜上所述,其實學語文跟其它學科不一樣,是一門具有強烈的人文底蘊的學科,在學習的時候給孩子補充一些文化、歷史、藝術等多方面的知識,可以激發孩子對語文的理解和喜愛,讓孩子更好地學習語文。
喜歡我的答案可以採納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