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語文考試指南報先秦諸子選讀2期答案

語文考試指南報先秦諸子選讀2期答案

發布時間:2021-03-14 00:56:21

高中語文先秦諸子選讀第二單元第二課王何必曰利翻譯

1、【原文】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員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⑧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⑨。未有仁而遺⑩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釋】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謚號。公元前370年繼他父親魏武侯即位,即位後九年由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爭奪。征,取。 ⑥弒:下殺上,卑殺尊,臣殺君叫弒。 ⑦萬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據劉向《戰國策。序》說,戰國末期的萬乘之國有韓、趙、魏(梁)、燕、齊、楚、秦七國,千乘之國有宋、衛、中山以及東周、西周。至於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則是指擁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車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車百乘。 ⑧苟:如果。 ⑨饜(yan):滿足。遺:遺棄,拋棄。
【譯文】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麽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後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2、【原文】宋牼①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②,曰:「先生將何之?」
曰:「吾聞秦楚構兵③,我將見楚王說④而罷之。楚王不悅,我 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⑤焉。」
曰:「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6)。說之將何如?」
曰:「我將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7)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 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 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仁 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仁義也。為人臣者懷 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 末之有也。何必曰利?」
【注釋】①宋牼(keng):戰國時宋國著名學者,反對戰爭,主張和平。②石 丘:地名,其址不詳。③構兵:交戰。④說(Shui):勸說。⑤ 遇:說而相合。(6)指:同「旨」,大概,大意。(7)號:提法。
【譯文】宋牼准備到楚國去,孟子在石丘這個地方遇上了他。孟子問: 「先生准備到哪裡去?」
宋牼說:「我聽說秦楚兩國交戰,我准備去見越王,勸說他罷 兵。如果楚王不聽,我准備去見秦王,勸說他罷兵。在兩個國王中,我總會勸說通一個。」
孟子說:「我不想問得太詳細,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准備怎 樣去勸說他們呢?」
宋釋說:「我將告訴他們,交戰是很不利的。」
孟子說:「先生的動機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卻不行。先 生用利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為有利而高興,於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也因為有利而高興,於是樂於罷兵。做臣下 的心懷利害關系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心懷利害關系來侍奉父親, 做弟弟的心懷利害關系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之問、父子之間、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仁義,心懷利害關系來互相對待,這樣 不使國家滅亡的,是沒有的。若是先生以仁義的道理去勸說秦王 楚王,秦王楚王因仁義而高興,於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也因仁義而高興,於是樂於罷兵。做臣下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君主, 做兒子的心懷仁義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哥哥,這 就會使君臣之間、父子之問,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利害關系,心懷仁義來互相對待,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的,是沒有的。何 必要去談聽『利』呢?」
7.25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1)雞鳴而起,草率為利者廂之徒也。(2)欲知舜與廂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注釋】(1)孳孳:朱熹《集注》雲:「勤勉之意。」(2)跖:即本書《滕文公下》篇中所提及的盜跖。
【譯文】盂子說:「雞叫起身,孜孜行善的人是舜的同類;雞叫起身,孜孜營利的人是跖的同類。要了解舜和跖的區別,沒有別的,只是利與善的不同。」
【段意】此章是說聖人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有的學者指出:「舜、跖之相去遠矣,而其分乃在利、善之間而已,是豈可以不謹?然講之不熟、見之不明,未有不以利為義者,又學者所當深察也。

Ⅱ 高中選修先秦諸子選讀《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課後習題第一第二題,能幫幫我嗎

一.在我國傳統中,孔子常常被稱為「聖人」,孟子常常被稱為「亞聖」,二人都是先秦儒家學派的大師.他們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可以用儒家本身的范疇概括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模式.在以修身為立足點(無論進還是退)這一點上,二者並無差異.但是,孔子對治國、平天下的追求顯得更加執著.
二.這兩類人物都強烈不滿於混亂污濁的現實.但前者力圖改變它,並且不屈不撓,後者則選擇了避世,潔身自好.前者更重視對社會道義的承擔,對自我的考慮較少,相比之下後者不重視對社會道義的承擔.
三.1.津,渡口.
2.易,改變.辟,通「避」,躲避.
3.丈人,古時候對老年男子的尊稱.荷,動詞,擔,背負 
4.明日,指第二天.
5.反,通「返」,返回.
6.奚,疑問代詞,代地方,可以理解為「何」「哪裡」.
(出自網路作業幫)

Ⅲ 高二先秦諸子選讀第二課,當仁,不讓於師的翻譯

1、 叔孫武叔誹謗孔子。子貢說:\"不要這樣吧,孔子是誹謗不了的,其他人的賢良,象丘陵一樣,還可以超越;孔子卻象日月,別人沒法超過。雖然有人要自絕於日月,但對日月又有什麼損傷?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2、 陳子禽對子貢說:\"你是謙虛吧,孔子哪裡比你強?\"子貢說:\"君子說一句話就可以表現出是否明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謹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階梯爬上去一樣。他如果有機會治理國家,就能做到傳說的那樣,得到老百姓的全教學過程。
3、 顏淵感嘆地說:\"老師的學問越仰望越覺得高聳,越鑽研越覺得深厚;看 著就在前面,忽然卻在後面。老師步步引導,用知識豐富我,用禮法約束我,想不學都不成。我竭盡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覺得無路可走。
4、 孔子說:\"如果說到聖人和仁人,我豈敢當?不過,永不滿足地提高修養,不厭其煩地教育學生。則可以這么說。\"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做不到的.
5、 孔子說:\"面對仁道,在老師面前也不要謙讓。
6、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教學有保留嗎?我沒有保留,我沒什麼不是同你們一起做的,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7、 孔子去武城,聽到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微一笑說:\"殺雞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游對他說:\"以前我聽您說過:\'君子學道就會愛護別人,小人學道就會服從指揮。\'\"孔子說:\"同學們,子游說得對,剛才我是在開玩笑。
8、 孔子會見了風流大美人南子,子路不高興。夫子發誓說:\"若我有歪心,老天討厭我吧!老天討厭我吧!
9、孔子說:\"顏回真賢德!一籃飯,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悶,他卻樂在其中。顏回真賢德!
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坐,孔子說:\"不要顧及我年長,而不敢講真話。你們經常說,沒人理解你們,如果有人理解並重用你們,你們打算咋辦?\"子路急忙說:\"較大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外有強敵入侵,內有飢荒肆虐,我來管理,只要三年,可使人人有勇氣,個個講道義。\"孔子微笑。\"冉求,你怎樣?\"答:\"方圓幾十里的地方,我來治理,只要三年,可使百姓衣食充足,至於精神文明,要等能人來教化。\"公西赤,你怎樣?\"答:\"我不敢說能幹好,但願意學習。祭祀的事,外交的事,我願穿著禮服,做個助理。\"曾點,你怎樣?\"曾皙彈琴正接近尾聲,他鏗地一聲放下琴,站起來說:\"我與他們三位不同。\"孔子說:\"說說有什麼關系?只是各談各的志向而已。\"曾點說:\"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約上五六人,帶上六七個童子,在沂水邊沐浴,在高坡上吹風,一路唱著歌而回。\"夫子感嘆說:\"我欣賞曾點的情趣。\"其他三人走後,曾皙問:\"他們三人的話怎樣?\"孔子說:\"只是各談各的志向而已。\"您為何笑仲由呢?\"治國要講禮讓,他的話一點也不謙虛,所以笑他。\"冉求談的是治國嗎?\"怎麼見得治理方圓幾十里的地方就不是治國呢?\"公西赤談的是治國嗎?\"祭祀和外交,不是國家大事是什麼?如果公西赤只能當助理,誰能當總理?
11、 伯牛生病。孔子去探問,從窗口握著他的手,說:\"快要死了,命該如此嗎?這樣的人竟然會得這樣的病!這樣的人竟然會得這樣的病!
12、顏淵死,孔子說:\"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13、顏淵死,孔子痛哭。身邊的人說:\"您不要過於悲痛了!\"孔子說:\"過於悲痛了嗎?不為他悲痛為誰悲痛?

Ⅳ 語文先秦諸子選讀《論語—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習題課後答案

一.在我國傳統中,孔子常常被稱為「聖人」,孟子常常被稱為「亞聖」,二人都是回先秦儒家學派的大答師。他們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可以用儒家本身的范疇概括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模式。在以修身為立足點(無論進還是退)這一點上,二者並無差異。但是,孔子對治國、平天下的追求顯得更加執著。
二.這兩類人物都強烈不滿於混亂污濁的現實。但前者力圖改變它,並且不屈不撓,後者則選擇了避世,潔身自好。前者更重視對社會道義的承擔,對自我的考慮較少,相比之下後者不重視對社會道義的承擔。
三.1.津,渡口。
2.易,改變。辟,通「避」,躲避。
3.丈人,古時候對老年男子的尊稱。荷,動詞,擔,背負
4.明日,指第二天。
5.反,通「返」,返回。
6.奚,疑問代詞,代地方,可以理解為「何」「哪裡」。

Ⅳ 先秦諸子選讀第二課解析

(一)重點詞語

非:非難,反對 非攻:反對攻打別國的侵略戰爭

(二)難詞
園圃(pǔ) 犬豕 (shǐ) 雞豚(tún) 欄廄(jiù)扡(tūo) 衣裘(qiú) 故書其言以遺(yí)後世


(三)解決疑難,梳理難句

  1. 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譯:在上執政的人捕獲到他懲罰他.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損害了別人有利於自己.為政:執政的人.得:得到,這里指捕獲.虧:使動用法,使人虧

  2. 至殺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此何故也?譯:至於殺死無辜百姓,剝下他們的衣物,奪取他們的戈矛刀劍,他又比進入別人的牛圈馬棚,盜取別人牛馬更加嚴重.這是什麼原因呢?拖:拽下來.無辜:沒有罪過.

  3. 今至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譯:現在至於大的發展到攻打別國,君子們卻不知道加以非難,跟在後面加以贊揚,說它是義.從而譽之:跟在後面加以贊揚.而,順承連詞.

    (六)梳理文中重要文言現象

    1.遺:

    (1)故書其言以遺後世(留傳)

    (2)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遺失,丟失)

    (3)深追先帝遺詔(遺留)

    (4)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拋棄)

    2.以:

    (1)以虧人自利(介詞,因為)

    (2)若以此說往(介詞,根據)

    (3)故書其言以遺後世(連詞,來)

    (4)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白黑之辯(動詞,以為)

    3.通假字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 「茲」通「滋」,更加4.詞類活用

    (1)眾聞則非之.形容詞用作動詞,非難.

    (2)以虧人自利也.使動用法,使人虧.

    (3)從而譽之.名詞用作動詞,贊美.

4、特殊句式

(1)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省略句,「甚」字後面省略了「於」字.

(2)從而譽之,謂之義.省略句,「謂之」後面省略了「為」字.

閱讀全文

與語文考試指南報先秦諸子選讀2期答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