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教案 > 忆秦娥娄山关音乐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音乐教案

发布时间:2021-01-16 14:13:33

⑴ 我要朗诵毛主席的《忆秦娥 娄山关》和《清平乐 六盘山》,请给我找个合适的背景音乐,谢谢

那个极支糖浆的广告歌是引用一个世界名曲 我忘了叫什么了 你看看那个能行不

⑵ 忆秦娥娄山关 教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不从头越,从头越,……残阳如血!

⑶ 忆秦娥 娄山关 听后感

一九六二年五月

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事。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2]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3]告诉我的。一九三五年一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4],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5],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二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日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
注释

[1]一九六二年《人民文学》准备在五月号发表毛泽东的词六首,郭沫若应约于五月一日撰写了《喜读毛主席〈词六首〉》一文。五月九日,郭沫若将这篇文章的清样送毛泽东审改。毛泽东阅后将这篇文章中关于《忆秦娥·娄山关》写作背景的一段话全部删去,重新写了本篇的文字。
[2]指一九六二年二月初在广州召开的诗歌座谈会。
[3]指毛泽东。
[4]过去有一种说法,遵义会议是一九三五年一月九日召开的。后来,经过考证确定遵义会议是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召开的。所以中央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应是在遵义会议召开之前,而不是在遵义会议召开以后。
[5]刘湘(1888-1938),四川大邑人。一九三三年任国民党军四川“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一九三四年并任国民党四川省政府主席。

⑷ 忆秦娥 娄山关 赏析

中心思想: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内败,但可以“从头越容”。

拓展资料:

主题赏析:

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浓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

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作者简介: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及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⑸ 诗朗诵《忆秦娥·娄山关》配合什么背景音乐最为合适。小题琴钢琴曲。

合唱《忆秦娥·娄山关》的前奏管弦乐音乐部分,很好,适用。

⑹ 朗诵毛泽东诗词 忆秦娥 娄山关 背景音乐用什么好

在《黄河大合唱》中选。

⑺ 《娄山关·忆秦娥》

娄山关·忆秦娥教案

广东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语文(必修)》中有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这是一首描写红军长征途经娄山关时的一场战争,以及战后词人心情的词。但由于是新选为教材,可给老师们参看的资料少之又少,在备课时就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惑。笔者早年读过这首词,也看过《毛泽东诗词鉴赏》,觉得读得懂,有意境,有气魄。现在要来给学生讲解它时,却觉得并不是那么简单。有几个地方是难以略过又不怎么好理解的,在此特提出来向方家请教。

一、 怎样理解“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①《教师教学用书》(广东版):“红军队伍正在行进,烈烈(疑为“猎猎”。笔者)的西风中传来了一阵阵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低咽悲沉的喇叭声。”“地势凹凸不平,民谣称为‘地无三日平’,再加上崎岖的山间石径上结了一层寒霜,马儿不能放步奔跑,必然马蹄杂沓,步伐零乱,而当时红军也没有多少马匹,走起来零零碎碎地,在山谷中更有细碎杂沓的感觉。‘咽’,本指声音哽塞而低沉,这里形容在烈烈西风中传来的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山峦重重,道路纾盘,军号不像平时那样悠远嘹亮,再加上西风劲吹,山谷响应,因而强弱不定,断续相闻,犹如呜咽,显得十分悲壮深沉。”

②《知识。方法。能力》(与教材配套,广东出版):“用一‘碎’字来形容马蹄的践踏声。用一‘咽’字来形容喇叭的低沉声和用尽力气的吹奏声。”“表达吹号员用尽了全身力气来吹进军号,甚至把嗓子都给吹哑了。]这就极好地衬托出红军战士冲锋的勇猛,势不可当。”

③《毛泽东诗词鉴赏》:“大家注意‘马蹄声碎’的‘碎’字和‘喇叭声咽’的‘咽’字,马蹄的声音是细碎的,不是散步奔驰所发出来的响声,不是使人震耳的声音,而是很细碎的声音。喇叭的声音压得非常低,好像哽咽的喉咙所发出很低的哑声。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行动。一个‘碎’字和一个‘咽’字,把红军行进的严肃敏捷烘托了出来。”

上面三种解释对“马蹄声碎”的理解比较一致,而对“喇叭声咽”的理解有很大出入。谁更有道理?

首先说②,“用一‘咽’字来形容喇叭低沉声和用尽力气的吹奏声”,不通顺,是病句。“用尽力气”的说法很值得考虑:作者描述的是一支挺进的红军队伍,不是溃败的军队,前面的“马蹄声碎”就是写红军在快速行进,写的是战前的紧张气氛。司号兵都应该是训练有素的,战士开始冲锋,你的嗓子就哑了?不好想象。按照常识,没有力气,要么吹不出声音,要么吹不成曲调,和“咽”的“哽咽”、“嘶哑”意义相去较远。

其次说③,“喇叭的声音压得非常低,好像哽咽的喉咙所发出的很低的哑声。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行动。”这样解释也不能让人信服:既然怕敌人知道,就不要吹号角啊;吹号角还又压低声音,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滑稽情形呢?这样又怎么能把红军战士行进的严肃敏捷烘托出来?军号嘹亮,振奋士气,军号呜咽,影响士气怎么办?

再说①此时诗人的位置在哪里?从全诗看,诗人应该是在红军队伍中的,(能听到“马蹄声碎”)。但照①的理解,喇叭声从远处传来,诗人似乎成了旁观者。“喇叭声咽”,也就成了纯客观的描写。其实此处的“咽”字除了客观描写以外,还应该充溢了作者的情感。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咽”字曲折地表达了这种情感,宋代词人姜夔《扬州慢》“到黄昏,清角吹塞,都在空城。”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均是通过这种写景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的。因此,此处的“咽”字除了客观描摹军号的声音外,还应包括主人的主观感受。由于主观上对军事的担心,红军战士军号声,才会像是鸣咽,“咽”写出了悲壮的气氛。

二:怎样理解“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④《教师教学用书》:“这两句前句崇高磅薄,后句悲壮奇丽,表达了亦喜亦悲、亦忧亦欢的复杂感情,形成极为深邃的艺术境界,神韵悠然,回味无穷,不仅给人以壮美的感受,而且引人产生深重的思考。这两句的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动贴切,且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诗人浩如烟海的胸怀,表现了革命前途虽然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的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的流血牺牲,并巧妙的暗示了娄山关战斗的激烈,展示了红军战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同时,这两句与上阕的“霜晨月”呼应,说明一天(从“霜晨月”的拂晓到“残阳如雪”的傍晚)的战斗历程已经完成,娄山关已胜利地越过,从而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词的主题更突出。

⑤《知识、方法、能力》:“这两句既状眼前景物,又展示了未来的前途,成为写景寓情的传颂(应为“诵”,笔者)佳句。作者曾说,是在战斗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点头胜利的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他自成为成功和两句话。”

⑥《毛泽东诗词鉴赏》:“‘苍山如海,残阳如雪’完全是自然景色,山高大得不得了,多得不得了,站在山头上放眼望去,一片望不尽的山峦起伏,好像翻滚着的大海一样。将落的太阳像血一样红。色彩非常浓丽,气象非常壮阔。”

笔者认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不能如⑥那样仅仅作自然景色理解,它应该包含诗人强烈的情感,但又不是④中所说的“亦喜亦悲,亦忧亦欢”,而应该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那种高兴心情。⑤的说法不能算错,但不具体。诗人毛泽东在战胜困难之后,常常用一些乐观的诗句表达兴奋高兴之情:“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首《清平乐》如前一首的《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样的心境。《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雨后复见斜阳出于天宇,雄关峻岭在斜阳照射中,一阵阵显出苍翠之色,”“关山阵阵苍”是在说明乌云还并未全然消逝,而关山仍在,斜阳正好,总难掩关山的苍翠,而且正显出关山的苍翠。”

附:《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诗意解读:

凛冽的北风一阵阵吹来,呼呼地响,吹动那红军战士单薄的衣裳。在这样满是白霜的早

晨,战士们紧张地、急速地向娄山关进发,战马行进在险峻的山路上,发出杂沓零乱的声音。凄清的军号声在山间回荡,时断时续,与天空大雁的叫声相为应答。

不要说雄关坚如钢铁,我们英雄的红军又一次将它跨越。登上娄山关关口,放眼远眺,起伏的山峦向远处铺展开去,犹如大海的波浪,壮阔无比;如血的残阳挂在西方天空,将万里河山浸染得更加壮丽。

⑻ 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⑼ 我要朗诵毛主席的《忆秦娥 娄山关》和《清平乐 六盘山》,请给我找个合适的背景音乐谢谢!

可以用长征组歌中的某一乐章

阅读全文

与忆秦娥娄山关音乐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