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教案 > 贝多芬欢乐颂音乐教案

贝多芬欢乐颂音乐教案

发布时间:2021-01-12 18:00:01

① 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的纯音乐或合唱,一定要完整最全的。

卡拉扬1963年版http://f.xunlei.com/201039260/file/c7df327c-f8cd-4458-9529-15a5852e707d
富特文格勒1951 http://f.xunlei.com/201039260/file/f4d5add9-edaf-4a4a-ace4-f7d184a50186
汪德http://f.xunlei.com/201039260/file/e325422a-4d64-4196-bd74-321b7e8f326d
托斯卡尼尼http://f.xunlei.com/201039260/file/fad617df-28a6-4c17-a47f-fc9cae7aa2d8
伯恩斯坦http://f.xunlei.com/215955936/file/f815a72a-b458-47f3-a5ce-ecb8ecace52f

② 贝多芬欢乐颂赏析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开始于1817年,历时近七年的时间,完成于1824年春,同年五月七日晚首演于维也纳。最初贝多芬计划在柏林首演,后经维也纳众多的朋 友坚决请求,才改在维也纳。首演当晚音乐厅里座无虚席,许多人专程从外地赶来参加盛会,贝多芬的往年好友兹梅斯卡尔,正卧病在床,他要求别人用担架将他抬 到剧场以恭奉盛会……。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全体听众的心。首演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听众沸腾了,欢 呼、兴奋、不能自己,许多人流下了热泪。起初贝多芬在指挥台旁,背向听众,因耳朵早已失去听觉,对身后沸腾的场面毫无察觉,当女中音独唱演员把他扶转过来 时,他才发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大受感动,频频致意。谢幕五次仍掌声如雷,激动的人们不能平静。这早已超过了当时的皇帝到场只准三次鼓掌欢呼的标准,以致 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成功,给晚年的贝多芬以莫大的精神安慰。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顶峰,也是音乐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感的结晶,我国著名学者丰子恺先生称之为:“世间最伟大的杰 品”。这部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吞山河,是一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 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总和。

全曲共为四个乐章,在作品中,贝多芬为能更明确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向全人类说话,大胆地打破了交响曲的传统形式,加入了人声的合唱,故此作品又称之为“合唱交响曲”。也是音乐史上第一部加入合唱的交响曲。

第一乐章:音乐由弱奏加颤音开始,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的、原始的远古景象,但平静的同时,又使人稳约感到有一种力量的燥动,感到平静中正孕含着 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紧接着音乐由弱到强,由平稳、低沉、朦胧、渐渐发展到明朗、刚劲、节奏鲜明和震撼人心。表现出在远古时代的自然界,生命从无到有,由 低等到高等,由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不可抗拒。这个过程也包含着人类的形成、生存和发展,与异常险恶的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搏斗,在斗争中,人类变得更加强 大。人类的出现是神圣的、必然的,必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第一乐章的内涵恰似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浓缩版。

第二乐章:表现人类在战胜了众多的艰难困苦之后的蓬勃发展。前进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历史的必然。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的蓬勃发展是在战胜了自然界之后。 而人类社会在自身的发展中又不断地出现新的矛盾。人类与自身存在的丑恶的东西的斗争又变的渐渐突出,这种与自身的斗争不同于与自然界的斗争,具有更多的复 杂性。贝多芬坚信人类最终会战胜自身丑恶的东西。第二乐章是以光明必胜的坚定信念而结束。

第三乐章是表现人们沉浸在哲理性的深思远虑之中,同时也沉浸在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之中。对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解放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先辈们报以真诚的追忆 和思念。在这思考与追忆、回顾与总结之中,人们展望未来,互相鼓励、凝聚着新的力量、准备为迎接新的斗争、为全人类得到彻底解放、得到神圣的欢乐和幸福, 而进行最有意义的拼搏。第三乐章结束前的音乐已预示着暴风雨般的变革即将到来。

第四乐章一开始音乐即如火山爆发,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冲破一切枷锁,人类经过长时期积聚起来的力量爆发出来了,变革势如破竹,摧毁一切封建丑恶的东西。变 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音乐紧跟着片断重复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但都被代表人类渴望自由欢乐的旋律所打破。似乎在说:不要这些陈旧的东 西,要创新,要前进。经过紧张而充分的准备之后。终于千呼万唤地出现了《欢乐颂》主题,象征着人类经过艰苦奋斗之后,终于找到了通往自由欢乐的道路。《欢 乐颂》主题首先由低音大提琴奏出,接着渐渐发展扩大到弦乐器和整个乐队,并且力度和节奏越来越强,形成巨大洪流,势不可挡,人们在通往自由欢乐的大路上迅 猛前进。《欢乐颂》主题变奏之后,再次出现急风暴雨般的声响。但这次引出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歌唱。由男中音领唱:“啊!朋友们,不要唱旧的调子,让我们畅 快、欢乐地唱起来吧。”于是“欢乐颂”在领唱的带动下,以合唱的形式加入了演奏的乐队。欢乐颂歌词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德国诗人席勒的诗句,贝多芬采用来表 现了他的理想。在这儿我们必须了解,在《欢乐颂》的基本思想的理解中,贝多芬与席勒的不同,席勒认为欢乐是变成兄弟的前提,而贝多芬则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 欢乐的前提,人们必须努力争取,才能获得解放,欢乐不是上帝的赠品,而是靠人们去奋斗,欢乐属于解放了的人们自己。

合唱的加入使整个音乐进入一个神圣的境界,思想、情感升华了,一切丑恶的东西在思想光芒的照耀下,无地自容。人类经过自己艰苦的奋斗,终于得到了解放,得 到了自由和欢乐并终于进入一个神圣的理想世界。(马克思〈资本论〉所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作者)最后合唱与乐队的演奏愈来愈火热,速度越来越快,乐曲被 推向了新的高潮,全曲在高昂、激越的欢腾气氛中结束。

③ 欢乐颂 贝多芬

是的
在1812年,贝多芬就表现出创作上的低产。他情绪低落,财政问题又再浮现,且见婚姻无望,感到孤独。1816年他得了支气管炎,长期卧床。所以1815年-1819年这 4年,贝多芬的创作一度陷入谷底。而且在1819年他变成全聋,这无疑完全剥脱了他指挥和演出权。就是日常的沟通,也显得非常的吃力。贝多芬从1818年起需要“谈话册”(Konversationshefte)才能与人“交谈”。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很多贝多芬的话语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后人研究其为人的重要资料。
而这部交响乐原来是1817年由伦敦爱乐协会 (The Philharmonic Society of London,今皇家爱乐协会)委托贝多芬创作。贝多芬1818年开始创作,延至1824年初完成全曲,此时已距第八交响乐的发表达十二年之久。但早在1793年,贝多芬便意欲并曾尝试为席勒的《欢乐颂》谱曲,但当时的曲谱已经散迭。

第2乐章“诙谐曲”的旋律,曾见于贝多芬作于1815年的某首赋格。而第四乐章声乐的导入部,被贝多芬视作一大难题。而且这是贝多芬本人,甚至所有主流作曲家,首次在交响乐中加入人声。贝多芬的其中一个朋友安东·辛德勒 (Anton Schindler)后来回忆道:“当他开始创作第四乐章,(他心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挣扎。他致力找出一个适当的方式,引出套用席勒《欢乐颂》的合唱部。某一天,走进一个房间,大声叫道‘我得到了灵感,我刚得到了灵感’。接着他向我展示草稿总谱,上写有“让我们为‘不朽的席勒唱出颂歌’。”但这句也没有出现在最终版本,贝多芬自己也不断重写修改这部分,最终才成为今日大部分人用的引子。

④ 贝多芬的《欢乐颂》的相关知识!

光分析欢乐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的
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急板,D大调,4/4拍。在主题“欢乐颂”开始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整个乐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欢乐颂”主题,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整个交响曲的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 ——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挥家。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贝多芬被也被尊称为乐圣。

⑤ "欢乐颂”是贝多芬的第4乐章的主题

<第九交响曲》

《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第九交响曲》是版于1822年秋天开始进入创作阶权段的。但贝多芬却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一直到完成了《庄严弥撒》之后,作曲家才开始动笔谱写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其实《欢乐颂》原本是德国诗人席勒的一首诗作,气势磅礴、意境恢宏。而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实崇拜者,这首《欢乐颂》也是贝多芬最钟爱的诗作之一,席勒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实也正是一直向往共和的贝多芬的最高理想。所以作曲家从年轻时就开始计划着把这部诗作变成声乐作品,根据专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调查,在贝多芬早期的一些作品中确实就已经有了后来《第九交响曲》最后《欢乐颂》乐章并不完整、成熟的雏形。他曾经说过:“把席勒的《欢乐颂》谱成歌曲,是我20年来的愿望!”

⑥ 贝多芬写欢乐颂的故事

1808年,贝多芬在《合唱幻想曲》中再一次用这个曲调作为主题,唱的是库夫纳的诗。《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为写作《第九交响曲》的一次尝试,后来贝多芬说过,“《第九交响曲》的终曲是按照《合唱幻想曲》的格调写的,但规模却比前者大很多”。由此可见,贝多芬想为《欢乐颂》谱曲的意图,从1793年就开始了,经过了30年的努力,最终才在《第九交响曲》中完成。尽管在前三个乐章已经埋下了伏笔,每一乐章的音乐素材都在暗示、隐现、趋向它的到来,但是在从来没有加入人声的交响曲中,合唱部分何时引进以及如何引进,还是让贝多芬煞费苦心。贝多芬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推敲,最终写下了定稿。在第四乐章的引子中,暴风骤雨般的急板,引出了低音弦乐的宣叙调,然后依次重温了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但每次都被宣叙调打断,它就好像是在说:不要再重弹旧调,要另创新声。这时《欢乐颂》的合唱主题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先由低音弦乐奏出,然后由弦乐接应,最后扩大到整个乐队。紧接着,又是一段急板,但这次的宣叙调,由男中音代替了低音弦乐,他唱到:“啊,朋友们,别再唱这些调子了,让我们愉快地、充满欢乐地歌唱吧。”于是《欢乐颂》的合唱一领众唱。这样的表现手法,确实是神来之笔,无怪瓦格纳要说:“低音乐器上强有力的宣叙调,几乎超出了纯音乐的极限,它挺身而起,好像是在催促别人出头露面,我们的大师用这样奇妙的方式来为绝对必要的人声和歌词开路,不能不使人叹服。”

⑦ 贝多芬的《欢乐颂》 歌词

《欢乐颂》

作 词:席勒

作 曲: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O Freunde, nicht diese Töne!

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

Sondern laßt uns angenehmere anstimmen,

还是让我们的歌声

und freudenvollere.

汇合成欢乐的合唱吧!

Freude! Freude!

欢乐!欢乐!

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Tochter aus Elysium,

灿烂光芒照大地!

Wir betreten feuertrunken,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Himmlische, dein Heiligtum!

来到你的圣殿里!

Deine Zauber binden wieder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

Was die Mode streng geteilt;

消除一切分歧,

Alle Menschen werden Brüder,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

Wo dein sanfter Flügel weilt.

四海之内皆成兄弟。

Wem der große Wurf gelungen,

谁能作个忠实朋友,

Eines Freundes Freund zu sein;

献出高贵友谊,

Wer ein holdes Weib errungen,

谁能得到幸福爱情,

Mische seinen Jubel ein!

就和大家来欢聚。

Ja, wer auch nur eine Seele

真心诚意相亲相爱

Sein nennt auf dem Erdenrund!

才能找到知己!

Und wer's nie gekonnt, der stehle

假如没有这种心意

Weinend sich aus diesem Bund!

只好让他去哭泣。

Freude trinken alle Wesen

在这美丽大地上

An den Brüsten der Natur;

普世众生共欢乐;

Alle Guten, alle Bösen

一切人们不论善恶

Folgen ihrer Rosenspur.

都蒙自然赐恩泽。

Küße gab sie uns und Reben,

它给我们爱情美酒,

Einen Freund, geprüft im Tod;

同生共死好朋友;

Wollust ward dem Wurm gegeben,

它让众生共享欢乐

Und der Cherub steht vor Gott.

天使也高声同唱歌。

Froh, wie seine Sonnen fliegen

欢乐,好像太阳运行

Durch des Himmels prächt'gen Plan,

在那壮丽的天空。

Laufet, Brüder, eure Bahn,

朋友,勇敢的前进,

Freudig, wie ein Held zum Siegen.

欢乐,好像英雄上战场。

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Diesen Kuß der ganzen Welt!

大家相亲又相爱!

Brüder, über'm Sternenzelt

朋友们,在那天空上,

Muss ein lieber Vater wohnen.

仁爱的上帝看顾我们。

Ihr stürzt nieder, Millionen?

亿万人民虔诚礼拜,

Ahnest den Schöpfer, Welt?

拜慈爱的上帝。

Such' ihn über'm Sternenzelt!

啊,越过星空寻找他,

Über Sternen muss er wohnen.

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7)贝多芬欢乐颂音乐教案扩展阅读

欢乐颂的主旋律,进场是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的,浑厚、低沉的声音在寂静中响起,给人一种深沉、平静的感觉;旋律演奏了一次之后,中提琴进场重复旋律,旋律行进到中音部,主题曲稍亮的音色给旋律带来一种明快的感觉,低音部则退到后面和木管一起伴奏;

中提琴演奏完旋律之后也退到伴奏,接着小提琴加入了,小提琴如歌般的声音欢唱着,让旋律真的活起来了;小提琴声部简单重复了旋律后,旋律行进到乐队齐奏,这时铜管、木管吹奏主旋律,其他各声部伴奏,场面宏大,由前面的平静、深沉的快乐进入到了万众欢腾的场面,欢乐颂的主旋律贯穿始终。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8岁开始登台演出,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1792年,他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包括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他的作品受18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同时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

⑧ 跪求!贝多芬名曲《欢乐颂》的听后感想,越详细越好!

找到一篇:

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感想

《第九交响曲》是音乐大师贝多芬晚年的巅峰之作。直到今天每当我们聆听到那耳熟能详的第四乐章(欢乐颂)时,依然深深地被气势恢宏的音乐所打动,同时也臣服于音乐中所透露出的大师那崇尚人性自由的道德观。

贝多芬所处的17-18世纪交替的年代,正是欧洲资产阶级大革命和反革命复辟的拉锯的时代。英雄主义的理想和追求自由解放的道德标准,贯穿了大师以及他的大部分交响乐作品。其中《第三交响曲》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大师对英雄的无限敬仰;《第五交响曲》不屈不挠的叙述着大师对命运的奋力抗争;《第九交响曲》挥洒自如的描绘了大师对自由的美好憧憬。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再度欣赏大师的非凡之作《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欢乐颂)吧。

《第九交响曲》的前三乐章,大师通过突显大调凌驾于小调的技巧,表达了较《第五交响曲》更为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的奋斗历程(人性被压抑,强烈的要求自由解放)。第四乐章,大师则史无前例的把交响曲转变成哲学法典与个人抒怀(席勒的《欢乐颂》几乎就代表贝多芬自身的道德观),进而从理想化的自我层次升华为拥抱全人类。

《欢乐颂》以一段戏剧性的叙奏为前导,先逐一召唤前面三个乐章的重要主题,然后新的主题登场,先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在以整个管弦乐团宣示。突然男中音独唱者大声劝诫“噢,朋友们,别发出这种声音!”,好像在宣称:虽然管弦乐对此主题的诠释很美,但仍嫌不够。他开始以新的旋律唱出席勒的词句,合唱随即加入。

这个著名的主题,节奏很平凡,是那种妇孺皆知的曲调,或许这就是大师的暗示:最崇高美好的事物往往出现在最平常的地方(这也是后人无法超越《第九交响曲》的原因所在)。

在贝多芬心目中,普遍的人性最重要;最高的道德真理——拥抱兄弟情谊的快乐、对造物者的敬畏——都要以普遍的人性为基础,才有意义。为此大师在这里有意安排了男高音独唱的进行曲,并以土耳其乐器作强烈的伴奏,演绎出为理想勇往直前的英雄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师在《欢乐颂》那欢欣鼓舞的终曲里,把管弦乐团里所有乐器和人声揉合在一起,化为一片对人性自由解放、世界大同博爱的赞美呼声,把整个第四乐章,乃至《第九交响曲》推向极致,推向欢乐的海洋!

再来一篇
http://hi..com/%D3%DC%B4%CE%CB%C4%D6%D0%D5%D4%C0%CF%CA%A6/blog/item/0f20a758a5052d82810a1804.html
文笔写得不错,仅供你参考。

⑨ 《欢乐颂》是贝多芬作品《》第四乐章的主题

《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部分。

《欢乐颂》,又称《快乐颂》(德语为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国诗人席勒所写的诗歌。贝多芬为之谱曲,成为他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部分,包含四独立声部、合唱、乐团。

而这由贝多芬所谱曲的音乐(不包含文字)成为了现今欧洲联盟的盟歌、欧洲委员会会歌,亦曾被用作罗德西亚1974-1979年国歌《扬起罗德西亚的声音》的旋律。

席勒的《An die Freude》最早创作于1785年,并收录于隔年出版的杂志《Thalia》中,这首诗是共济会的诗歌。席勒于1803年对《An die Freude》进行修改,删减了部分词句,贝多芬在第九号交响曲第四乐章中所使用的歌词,便是以席勒1803年版本的《An die Freude》为基础。

(9)贝多芬欢乐颂音乐教案扩展阅读

《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

《第九交响曲》是于1822年秋天开始进入创作阶段的。但贝多芬却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一直到完成了《庄严弥撒》之后,作曲家才开始动笔谱写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

《欢乐颂》原本是德国诗人席勒的一首诗作,气势磅礴、意境恢宏。而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实崇拜者,这首《欢乐颂》也是贝多芬最钟爱的诗作之一,席勒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实也正是一直向往共和的贝多芬的最高理想。

所以作曲家从年轻时就开始计划着把这部诗作变成声乐作品,根据专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调查,在贝多芬早期的一些作品中确实就已经有了后来《第九交响曲》最后《欢乐颂》乐章并不完整、成熟的雏形。贝多芬曾经说过:“把席勒的《欢乐颂》谱成歌曲,是我20年来的愿望!“

阅读全文

与贝多芬欢乐颂音乐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