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教案 > 美术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美术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发布时间:2021-01-12 01:50:43

『壹』 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进美术课

可以从绘画、音乐、舞蹈、诗词、书法等艺术门类入手,向小孩子们慢慢渗透传统文化。 幼儿接触事物都是非常感性的,因此用艺术去熏陶他们,能很好的锻炼他们的审美能力,从传统艺术中感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贰』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术作品有哪些

弘扬传统抄文化需要循袭序渐进,对于底蕴深厚的京剧的弘扬更是如此。《红灯记》是现代京剧的代表,其中的经典唱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要求演员具有深厚的京剧功底,能够充分体现出现代京剧强烈的时代气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学到、悟到多少呢?有关部门可以尝试性地在中小学校开设一些京剧欣赏课程,让学生对京剧有起码的了解和感知,而不是一次性地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教学生学唱京剧。

『叁』 如何在美术课中渗透民间传统文化

这是一个大课来题,但自是又是一个小课题,作为中国美术爱好者,所见到的中国美术中都是传统文化的影子。
不管是画风还是元素,都能融进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存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认为一个从事美术的工作者,要充分的理解传统文化,但不能拘泥于传统文化,体味生活,是一个画家应有的沉淀,一个好的美术工作者应该学会提炼生活。
对于传统,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要刻意,自然就好。

『肆』 如何继承和发展美术传统文化的文章

一、美术教学需要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体现为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丰富生活情趣和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从高中教材可以知道,能和传统文化有关联的课程相当少,传统文化常常被忽视和遗忘,机械反复地进行技能学习,将忽视美术内涵。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得不到合理的发挥,也摧残学生对审美的理解、感知、想象,更不能让学生得到美的教化与并强化美术文化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华、精神积淀、审美情趣。
二、利用课堂课程教材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美术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应多注重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对现有教材进行合理的补充和拓展,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比如对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皮影、武术、中国漆器、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四大发明、中国织绣、中国瓷器古代兵器、青铜器、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等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要有大概的理解和把握。在美术教学中,抓住教材安排的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插图渗透传统教育。如对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的比较,欣赏中国的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建筑的构造到装饰纹样、装饰色彩,无不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融,有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利用课堂知识让学生课外通过探索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居,如傣族的竹楼、蒙古族的蒙古包、侗族的鼓楼,而蒙古包是用最简洁的手法、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我们不仅为工匠的精湛技艺而赞叹,而且鼓楼是侗家人团结的象征。通过对建筑艺术的欣赏,学生体会以人为本、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这些理念与如今的和平发展、爱护自然、保护地球、构建和谐社会不谋而合。这样通过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情趣。
三、结合名画欣赏,融入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进一步提高,表现为独立思考不盲从,喜欢发表个人见解。于是在美术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问答,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美术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抓住赏画、品画的机会,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在课前我安排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走进名家、名画》栏目,通过一周一位学生轮流交流,感受艺术家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使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同时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适时地融入传统文化,如讲各种不同的面和不同的线的表现时,我通过让学欣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等具体的作品感受中国画线条的特有的艺术魅力。通过赏画,学生对中国画中的用线有了一定的认识,唯有在认知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造,在笔墨飞舞中感受中华民族艺术神韵。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欣赏《花鸟画》,运用中国画笔墨的方法表现自然界中的花、鸟,指导学生在中国画表现中逐步掌握水与色的运用及构图中的基本要求,通过欣赏启发学生富有创意地运用中国画技法特点加上自己想象,表现自己的想法。如讲现代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时,根据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诗,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表现我国幅员辽阔、气势雄伟的壮丽山河画卷,可以让学生再创造,借助对诗的理解,结合原作,自己进行构思、创作。这种训练是向正式创作的过渡,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力手段,是对学生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提高的过程。另外,适当地根据课本中的文学形象,安排一些速写、记忆画、创作画的练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四、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提升爱国情怀。
美术作品是客观现实的形象,通过美术作品的赏析可以透视古今中外的自然景物、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染,受到审美教育。同时,应渗透德育教育、净化学生心灵,增强爱国意识,形成良好的品德。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讨论性、评价性、故事性的方法,有意识地加强对作品的题材创作背景分析。如讲《流民图》时,可让学生自主讨论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现状,然后讲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是改变中国当时的局面,主动投身现代文化革命,他们关注社会,反映现实,为人生而艺术,以绘画为武器,参加斗争,引导鼓舞人民起来战争,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学习画家那种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操。这样长期在课堂中灌输,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情熏陶,从而在心灵深处逐步形成良好的品格,在感悟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强化爱国情怀。
五、拓宽学生视野,利用课堂引导学生观察和感悟生活,领悟传统文化精髓。
生活中的美是最动人的,我们不仅要欣赏艺术作品,还要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食物,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美丽景色,如山、水、春、夏、秋、冬美丽的变化,从中获取美的滋养,如高高的山峰具有屹立、挺拔的力量感和崇高的美感,瀑布具有壮观宏伟的气势之美,引导学生感受那种大自然的美妙旋律,关注生活中出现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比如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它的制作方法、材质、图形等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严格的制作工艺。其生动优美的造型及色彩的和谐搭配,都得到大家的喜爱。又如剪纸,它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有中国特色的一种镂空艺术。一句话,通过欣赏文学可增强想象力,通过聆听音乐,可懂得空间抽象的意念,通过观察舞蹈可了解体态的情感变化。总之,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感受、体验美的各异形态,从中感悟对美的创造情感,学会观察、捕捉生动感人的形象,积累绘画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提高审美意识,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因此,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课堂,挖掘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加大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教育比重,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伍』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石狮子教案

狮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定位及妙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被称为四大神兽,它们分别镇守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也被称为方位神;而龙、麒麟、凤凰、龟被称为四大灵兽,是祥瑞仁和的象征。很多人会奇怪了,为什么在中国传统的瑞兽中没有狮子的身影呢?而狮子又的确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从传统节日的舞狮子到遍布很多建筑门前的石狮子,各种造型的狮子随处可见,它们头披卷毛,张嘴扬颈,爪子强劲有力,神态盛气凌人……这都反映了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它们也时刻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每次在看到这种情景时,我都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它到底有着怎样的身世?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其实体型矫健、姿态威猛的狮子老家并不在中国,它的故乡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那么,它是怎样来到中国的呢?说起来,这还是中外文化交流中一段佳话呢。当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时,一下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交往的通道,后来西亚的安息国派使臣给当时的汉章帝刘桓送来了一份罕见的礼品,这就是神秘的狮子。从此以后,这个外来的动物客人,带着特殊的使命到了中国的土地上,开始了它的异乡生涯。可以说,这个特殊的使者从一开始就赢得了中国人的好感,它很快就走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中,不仅受到种种礼遇,还被尊之为瑞兽,几乎取代了老虎兽中之王的地位。
狮子为什么能在中国交上如此好运呢?这还得益于汉代时佛教传入中国的经历。传说佛祖初生时,有五百只狮子从雪山上走下来,侍列门前迎接佛的诞生,后来狮子又成了文殊菩萨的坐骑。而《灯下录》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在降生时,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发出狮子一样的大吼:“天上地下,惟我独尊”。后来当佛祖在印度讲道时,大群狮子都汇聚前来听道,由于狮子拥有了这样先天的能量,这使它具备了强大的力量,因而佛教徒将狮子视为庄严吉祥的神灵之兽而倍加崇拜。
狮子拥有如此显赫的身份,又有了这样的威严,因而逐步具备了瑞兽的人文品格,首先得到了人间帝王的尊崇。早在汉唐时的帝王陵墓、贵族坟宅前,就出现了石狮的踪迹,不过当时仅限于摆放在帝王的陵墓坟宅前。而作为神道上的神兽,它常常与石马、石羊等石像生排放在一起,用来震慑万物,使人产生一种敬畏的心理。
那么,石狮子什么时候开始走入民间,并成为守卫大门的神兽呢?据考证,这种习俗大致开始于唐宋时期。在唐朝的时候,京城的居民大多居住于由政府划定的有围墙、有坊门的住宅区中,它的坊门一般制成牌楼的样式,在每根坊柱的柱脚上,都夹放著一对大石块,用来防风抗震。当时工匠们在这些大石块上,分别雕刻出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这样既美观又有了纳福招瑞吉祥的寓意,从这个时候开始,民间有了用石狮子等瑞兽来护卫大门的习惯。
在大门前摆放石狮子,到底会发挥什么作用呢?在民间一直流传著这样几种说法:
第一,石狮子可以避邪纳吉。古人最早用它来镇守陵墓,就是认为这种灵兽能够护卫死者并避邪,而用它来护卫大门,这与在门口设立泰山石敢当有着同样的功效,同样会达到镇宅、避邪、禁压不祥和保护平安的目的。因为狮子凶猛威武,所以,用石狮子把守大门可以避凶纳吉,抵御妖魔鬼怪之类的侵害,这表现了人们祈求平安的心理。可以说,狮子从一开始就迎合了中国先民的审美理念,而后来又把它上升为龙生九子中的一个,这就是狮子状的狻猊,从宁波三国、晋代出土的青瓷器物中,就可以见到与狮子相似的神兽,它已经具备了吉祥辟邪的含义。门口的狮子其实名叫椒图,是龙的第九子,这个椒图性敏锐好闭,所以常被人们用来看守门户。在台湾,石狮常是以“风狮爷”的身份出现的,它常被人们安置在村口或屋顶上。由于台湾人民深受风害之苦,因此就将神兽狮子请来,用它来克制邪魔、辟邪招福。这里有一点要注意,我们平常见到的石狮子,它都以须弥座为基座,上有锦铺,这有什么寓意?原来这是佛教的标志,它预示著狮子是一种有神力的灵兽。
第二,狮子与麒麟一样,它们都有着充足的灵性,在民间的传说中,它甚至有能够预卜洪涝等灾害的功能。比如在遇到洪水氾滥或者陆地沉没等自然灾害时,石狮子的眼睛就会变成红色或流出血来,这预示著灾害即将来临了,它提醒人们赶紧采取应急措施避难,这时候的石狮子就成了预言灾难的象征。
第三,石狮子也是权力和富贵的象征。在古代的宫殿、王府、官衙、豪门大宅前,往往由石狮子来守门,这既显示了主人的权势和尊贵,又增加了建筑的气势。比如,在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河畔,那两对守卫皇城大门的石狮子,就是守护国门的“门卫”,它就体现了皇权至尊、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境。
第四,石狮子还是古代建筑物上一种重要的装饰品。像北京卢沟桥的一端,就用两只大石狮镇守栏杆,它们既增强了建筑的美感,也提升了建筑的层次。后来民间大量出现了狮子滚绣球的绘画和图案,其中也表现出了歌舞升平的欢乐意义,表达了人们向往太平追求祥和的美好愿望。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石狮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得到了延续。
有的朋友要问了,为什么有的石狮子爪子下面踏着一个绣球,而有的脚下却踩着一个幼狮呢?这其中又有什么讲究?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万物都是分阴阳的,作为吉祥物的石狮子当然也不例外,它也要分公母,这是维系阴阳平衡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区分雌雄呢?首先从表情上看,雄狮一般张著大嘴,而雌狮则闭着嘴;从形态上看,雄狮有很大的鬃毛,而母狮却没有那样的鬃毛;再从摆放的规矩上看,石狮子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出现的,而且根据中国男左女右的传统阴阳哲学来看,放在门口左侧的是雄狮,它的右前爪或者两前爪之间放著一个绣球;而放在门口右侧的雌狮,它的左前爪或者两前爪之间,抚摸著一个幼狮。雄狮爪下放著一个绣球,寓意着脚踏环球,拥有权力和统一,还有权定乾坤、国泰民安、有球必应的含义;而雌狮爪下踩着幼狮,则象征著母仪天下、子孙后代绵延万世,二者都是为了表达吉利和辟邪的。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石狮子目睹著每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它们已经成为中国建筑中一种不可替代的装饰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雄狮被称为“太师”,而雌狮被称为“少师”,它们都是能够驱除邪恶的吉祥动物。如果说龙与凤是中国本土理想化的动物,那么狮子却是一个地道的外来动物,它后来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呢?石狮子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行其道,主要原因还是它顺应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石者实也,狮者思也。”它说明了前人创业的艰难和后人守业的不易,也寄托了一种对先人的无尽思念。在民间流传至今的传统舞狮活动,同样表达了人们期盼镇宅旺宅、安抚鬼神,保证合境安宁、五谷丰收的强烈愿望。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在中国的吉祥物中,除了龙、凤之外,狮子也得到了很高的排名,这就是根源所在。千百年来,狮子除了镇守官署、寺庙、墓园之外,今天它还承担著守护银行、关隘、城堡等大门的重任。
从狮子的经历来看,人们更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文化艺术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来狮子出产于西方,那里最早产生了狮子文化,像印度、埃及、希腊等国家也有十二生肖,但是里面有狮子却没有老虎,在距今5000年前的古埃及神庙入口,就有巨大的狮身人面神做守卫,而威尼斯城的守护神也是狮子。令人关注的是,本来不产狮子的中国,竟然也会出现特有的狮子文化,这分明是东、西方多种文化交融的结果,尤其是在龙凤崇拜成为风尚的中国,狮子民俗文化仍然表现得如此丰富灿烂,这就足以看出中国的狮子文化早已深植在民族和地域文化的沃土中。
可以说,中国狮文化的形成与繁荣,带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色,而这种特色的构成,又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地位与力量象征的狮子,为什么会成为最受中国人喜爱的动物之一?与中国龙不同,狮子在东西方的文化中,都代表着勇敢、自信、光明和威严,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众所周知,古代埃及人最崇拜太阳神,而所有圆形光芒四射的图案,都被视为神的符号,狮子的面孔恰好与太阳的形状相吻合,它展现了一种超自然的强大生命力。因此狮子不仅是神秘地方的守护者,也成为地下世界大门的保护神。而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黄道十二宫中的狮子座,更是巴比伦人的创举。此外,无论在印度还是罗马文明中,狮子始终都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有了这种浓厚的文化积淀,当狮子传入中国后,很快就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所吸收,它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理想和情操,也开始承担起新的使命。故宫、卢沟桥的石狮以及闻名中外的沧州大铁狮,成为狮文化在中国的杰出代表。

『陆』 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美术教育

通过志愿抄录取。
其次,学校给你袭只能是机会和环境,你要变强是要靠自己的,清华也一样。
再次,从志愿来讲没有什么填好不填好的,志愿已经趋于合理。
分数决定你的学校和专业、
没有什么值得不值得,校风的营造你也是一员,一切是靠自己的。

『柒』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相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总成。那么,我们今天说弘扬传统文化,是不是凡属传统文化或者说凡是老的旧的东西都该复兴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在一些人眼中,传统文化仿佛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它一出现,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另一些人则更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对它既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更不能有取舍之间的犹疑。

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其实是早在上世纪的五四时期就已经有过反思和激辩的,那个年代的青年曾经响亮地喊出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而陈独秀、胡适、鲁迅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人物。

但是,在高喊抢救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依然有必要回答一下“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才有弘扬的必要”这个老问题。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一种审视的态度,任何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理性的。对此,许多专家学者也表示,抢救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旧和倒退,而是要更好地认同与养护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并从中找到它的现代价值。

著名学者朱大可说:“传统文化应当接受普世价值的检验。所谓普世价值,就是被全人类所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像爱、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正义和教养等。凡是符合这些普世价值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被继承和弘扬,相反,凡是违背这些价值的,当然要予以抛弃。”对于一些人以“保卫民俗”为由发表的“磕头和作揖是典型的非物质遗产需要保护”等言论,朱大可认为这是“文化恋旧癖”在作怪:“磕头是奴隶人格的表达,它违背了人格平等的普世信念。在我看来,这是中国文化中最愚昧的部分之一,正是从这种磕头人格中产生了家长威权体制和国家专制主义,历史上整个东亚地区都曾受到这种文化的污染。”

而学者裴钰则对此看法不同:“在法理社会中,我们需要尊重个人的文化权利。一些旧俗的出现,本身就体现了多元化文化的兴起,这也是国际文化的潮流,早在198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就把‘西方文明’这门课程,变为‘世界文明’,引导学生从西方文明的单一视野,扩展为包括非洲、拉丁美洲、西亚和中国在内的多元化的世界文明。这是大势所趋。”他表示,传统文化需要理性和真诚的传承,而不是做作的“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博大精深的,想要一下就通晓或者无论是谁都通晓,肯定是不切实际和苛刻的。所以,像“京剧进小学”和某专家呼吁“全球读经、论语100遍”之类,才会招来那么大的骂声。

一网友说:“‘全球’这个提法很有创意,就像大跃进时中国的钢材一样,雄踞世界。除此之外,100遍是个什么概念?假如有耐心来个‘论语100遍’,一个星期读一遍的话,连续不断就要100个星期,差不多就是两年。如果比较忙,而且觉得老读一本书乏味,那读一遍休息一个月再接着读第二遍,大至上需要10年,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在10年时间内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总之我是绝对不会的。”

还有网友说,“作为‘国粹’的京剧,对它的弘扬,肯定不是以中国人人会唱为指标的。没弄清楚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的所有国粹恐怕都要遭殃。而喜欢京剧的没人搭理,不喜欢的偏要填鸭,这个拧巴的局面,我觉得不应该是国粹应得的待遇”。

裴钰则认为,京剧进小学,作为学生选修课是应该被允许的,但是,“我反对样板戏借着这一进程,僭越京剧的传统。有人说对传统文化的遗忘是可怕的,我却认为遗忘可以通过普及来弥补,可怕的是文化的僭越,用虚假和偏见制造的伪民俗、伪文化,这是弘扬传统文化中需要提防的最大问题”。

今年两会期间,有专家提出应该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建议,也在文化界激起很大波澜。北大教授孔庆东对此非常不以为然,他在博客里写道:“孔老师认为他们说得还不够狠,为了不忘我堂堂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政府应该下令,全国人民都写甲骨文,因为那些所谓‘繁体字’,也是从甲骨文、金文,一步一步简化来的……”

『捌』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传承中华文化

一、美术教学需要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体现为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丰富生活情趣和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从高中教材可以知道,能和传统文化有关联的课程相当少,传统文化常常被忽视和遗忘,机械反复地进行技能学习,将忽视美术内涵。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得不到合理的发挥,也摧残学生对审美的理解、感知、想象,更不能让学生得到美的教化与并强化美术文化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华、精神积淀、审美情趣。
二、利用课堂课程教材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美术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应多注重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对现有教材进行合理的补充和拓展,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比如对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皮影、武术、中国漆器、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四大发明、中国织绣、中国瓷器古代兵器、青铜器、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等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要有大概的理解和把握。在美术教学中,抓住教材安排的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插图渗透传统教育。如对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的比较,欣赏中国的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建筑的构造到装饰纹样、装饰色彩,无不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融,有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利用课堂知识让学生课外通过探索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居,如傣族的竹楼、蒙古族的蒙古包、侗族的鼓楼,而蒙古包是用最简洁的手法、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我们不仅为工匠的精湛技艺而赞叹,而且鼓楼是侗家人团结的象征。通过对建筑艺术的欣赏,学生体会以人为本、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这些理念与如今的和平发展、爱护自然、保护地球、构建和谐社会不谋而合。这样通过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情趣。

『玖』 怎样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华、精神积淀、审美情趣,通过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美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完成育人的功能的同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结合民间工艺制作,了解传统文化,使民族的东西得以发展。

民间美术是组成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民间美术品种极多,贯穿了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我们通过美术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本民族丰富的民间文化,由衷地感到骄傲,为我们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

比如,在七年级的《江南民间美术》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形式丰富多彩,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剪纸、刺绣、年画、皮影戏、泥塑、风筝、中国结„„同学们利用课余收集的信息资料,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根据自己介绍的内容自愿结合成小组,先进行交流,然后小组进行汇报。有的小组向同学们介绍了风筝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有的小组介绍了各式各样的中国结,及各种结的装饰用途和寓意。有的小组介绍了各种民间的玩具的形式、特点及民间玩具图案的装饰寓意„„通过第一课时的讨论、交流,同学们从对中国古老的民间美术知识的知之甚少到一定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制作一只风筝、放飞风筝、中国结的制作,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对风筝文化、中国结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层面提高到一种美术文化的学习层面。通过对风筝、中国结的学习、制作,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同时也增强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结合建筑艺术的欣赏,领略中华建筑的文化历史,建筑特色。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无论从建筑的构造,到装饰纹样、装饰色彩,无不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融,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有着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在少儿版七年级的《建筑与环境》单元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探索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居,如傣族的竹楼、蒙古族的蒙古包、侗族的鼓楼,同学们发现傣族的竹楼布局灵活多样,造型灵巧飘逸,四周以竹篱环绕,幽静宜人,体现了人居相依的理念;而蒙古包是用最简洁的手法、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侗族的鼓楼,不用一钉一铆而衔接,我们不仅为工匠的精湛技艺而赞叹,同时鼓楼又是侗家人团结的象征。通过对建筑艺术的欣赏,使学生体会以人为本、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这些理念与如今的和平发展、爱护自然、保护地球、构建和谐社会不谋而合。

(三)结合名画欣赏,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教学中。

我们的美术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抓住赏画、品画的机会,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在课前我安排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走进名家、名画》栏目,通过一周一位学生轮流的交流,感受艺术家那份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同时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适时地渗透传统文化,如在六年级美术教材中,在讲各种不同的线的表现时,我通过让学欣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等这样一些具体的作品,感受中国画线条的特有的艺术魅力。通过赏画,使学生对中国画中的用线有了一定的认识,唯有在认知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造。

『拾』 传统文化传承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华、精神积淀、审美情趣,通过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美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完成育人的功能的同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结合民间工艺制作,了解传统文化,使民族的东西得以发展。 民间美术是组成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民间美术品种极多,贯穿了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我们通过美术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本民族丰富的民间文化,由衷地感到骄傲,为我们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 比如,在七年级的《江南民间美术》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形式丰富多彩,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剪纸、刺绣、年画、皮影戏、泥塑、风筝、中国结??同学们利用课余收集的信息资料,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根据自己介绍的内容自愿结合成小组,先进行交流,然后小组进行汇报。有的小组向同学们介绍了风筝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有的小组介绍了各式各样的中国结,及各种结的装饰用途和寓意。有的小组介绍了各种民间的玩具的形式、特点及民间玩具图案的装饰寓意??通过第一课时的讨论、交流,同学们从对中国古老的民间美术知识的知之甚少到一定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制作一只风筝、放飞风筝、中国结的制作,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对风筝文化、中国结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层面提高到一种美术文化的学习层面。通过对风筝、中国结的学习、制作,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同时也增强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结合建筑艺术的欣赏,领略中华建筑的文化历史,建筑特色。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无论从建筑的构造,到装饰纹样、装饰色彩,无不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融,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有着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在少儿版七年级的《建筑与环境》单元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探索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居,如傣族的竹楼、蒙古族的蒙古包、侗族的鼓楼,同学们发现傣族的竹楼布局灵活多样,造型灵巧飘逸,四周以竹篱环绕,幽静宜人,体现了人居相依的理念;而蒙古包是用最简洁的手法、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侗族的鼓楼,不用一钉一铆而衔接,我们不仅为工匠的精湛技艺而赞叹,同时鼓楼又是侗家人团结的象征。通过对建筑艺术的欣赏,使学生体会以人为本、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这些理念与如今的和平发展、爱护自然、保护地球、构建和谐社会不谋而合。 (三)结合名画欣赏,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教学中。 我们的美术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抓住赏画、品画的机会,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在课前我安排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走进名家、名画》栏目,通过一周一位学生轮流的交流,感受艺术家那份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同时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适时地渗透传统文化,如在六年级美术教材中,在讲各种不同的线的表现时,我通过让学欣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等这样一些具体的作品,感受中国画线条的特有的艺术魅力。通过赏画,使学生对中国画中的用线有了一定的认识,唯有在认知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造。

阅读全文

与美术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