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是学长笛的,想问小步舞曲(比才),坦布兰舞曲(戈塞比),差异大么,考的话小步好考么
小步舞曲难度不大,重要的是音乐表现,要演奏的很优美。如果没有很好的音乐感这首曲子就白吹了。这首曲子是阿莱城姑娘组曲里的一段建议听一下
Ⅱ 小步舞曲资料
波契里尼:《小步舞曲》
选自《弦乐五重奏》
波契里尼(1743-1805)是意大利的大提琴演奏家、作曲家。作有室内乐300余首,交响曲20余首,大提琴协奏曲4首,小提琴小曲40余首。
《小步舞曲》选自他的《弦乐五重奏》的第三乐章,是一首轻松愉快,抒情明澈的乐曲。它具有鲜明的古典风格,因此也经常被改用长笛、双簧管等木管乐器演奏。
《小步舞曲》是一种法国的土风舞,三拍子。约于1650年间由于法皇路易十六提倡而进入宫廷,变成速度缓慢,风格典雅的舞曲。后来这种这种舞曲与舞蹈脱离关系而常见于奏鸣曲与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一般都采用三段式写成。
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
自从《小步舞曲》脱离了宫廷舞蹈关系之后,往往常用于奏鸣曲、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成独立性作品。一般采用三段式写成。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具有鲜明的规格性,乐曲结构完整、排列规范、具有古典舞曲应有的特征。也是长笛演奏家所钟爱的众多小品之一。
乐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小段构成,单纯简洁、典雅庄重。第二乐段(中间部分)同样规整地排列着两个小段,充满活泼轻快的情趣。同第一段形成对比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反复。演奏是小段就不再重复了。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是音乐会保留曲目之一。
比才:《小步舞曲》
选自《阿莱城的姑娘》第一组曲
从前的《阿莱城的姑娘》是一部歌剧,是法国作曲家都德所作,比才为他写的配器,完成于1872年。同年在巴黎首演未获成功。后来比才把其中的四首编成第一部组曲,上演后颇受欢迎。这是一首具有法兰西风格病揉和了西班牙情调的田园诗,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它洋溢着作者心中的梦幻,形式纯朴自由,音调悠扬高雅,像慈母的微笑,像洁白的爱情的结晶,提琴部分的香气在弦线上散发出来,温柔的泪珠滚流着。"
《小步舞曲》选自第一组曲的第二段,是第三幕在农民家里喜庆的热闹场面,是一首非常朴实的三拍子舞曲,是令人陶醉的民间情调。
比才去逝后,他的学生吉罗又把配乐的另三首乐曲,加上比才的另一部歌剧的一段音乐共四首,编成另一套组曲,这就是第二组曲。《阿莱城的姑娘》共有两部组曲。
Ⅲ 法国作曲家比才写作的《小步舞曲》(《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第三首),其演奏乐器属于什么乐器
长笛,此曲俺吹过
Ⅳ 作曲家比才写作的《小步舞曲》(《阿莱城姑娘第二首组曲》第三首),其演奏乐器属于A.铜管乐器 B.木管乐器
长笛不是铜管乐器吗?竹笛才是木管乐器。
Ⅳ 法国作曲家比才写作的《小步舞曲》(《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第三首),其演奏乐器属于( )铜管还是木管
你说的是民族乐器中的笛子,分曲笛和梆笛;西洋铜管乐器中有长笛(铜质、带键子)
Ⅵ 法国作曲家比才写作的《小步舞曲》,起演奏乐器是什么
我知道演奏示范人用的是长笛
音乐中心 > 长笛 > 考级
Ⅶ 小步舞曲的各种特色
小步舞曲既有巴洛克时期那种古雅的风格,又有鲍凯里尼、莫扎特古典时期富有活力内而又保持高度容优雅的气质。贝多芬是一个创新者,他也有很温柔雅致的小步舞曲,但在交响乐里,他又把小步舞曲写成一种符合他强力性格的、戏剧性的篇章。19世纪作曲家柏辽兹 · 比才又赋予小步舞曲新的格调,可见光就是小步舞曲就有各种不同的气质和姿态。再从它们的乐器编配来说,主旋律是非常清晰的,低音声部也不难分辨,至于中间的和声声部,只要你留心,多听,也很容易发现它们的踪迹。
Ⅷ 求《小步舞曲》完整资料!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在西洋音乐中的地位,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然有人更爱莫扎特、巴哈或其它人,但无论从演出的次数,或音乐的影响力而言,贝多芬都是无人可比。他的作品众多,很多都成了经典(如32首钢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然而,经典中的经典,也最受大众喜爱的,必推他的九大交响曲。
贝多芬少年时曾想投入莫扎特、海顿的门下学作曲,因莫扎特太忙,海顿不善教,都没有成功。但莫扎特、海顿无疑是少年贝多芬的偶像。有「交响曲之父」之称的海顿,交响曲编号到104(一度曾被认为有157)。「音乐神童」莫扎特交响曲编号到41(但加上一些「发现」,总数也有50多),第一首作曲时,莫扎特年仅八岁。贝多芬第一首交响曲作于他30岁(1800)时。这一首的作风虽与海顿、莫扎特晚期作品,相去不远,但傲桀刚烈的个性,已很明显。例如第三乐章,名为「小步舞」,但没有海顿式的宫廷味:
1802年,贝多芬的听力恶化,当年无法医治。他曾有自杀之念头,写下悲惨的遗书(Heligenstadt Statement)。但他打消了此念,重返维也纳,从此他的作品成为独特个性的表现,宣告了音乐中的浪漫时代的开始。1804年的第三交响曲「英雄」,是他「中期」(1802-15)的代表作之一:
此曲原题献给拿破仑,但拿氏称帝,贝多芬大怒,改题献给「无名的英雄」。从此,音乐,特别是交响曲之写作,不再是供人休闲的娱乐工作,而是有崇高理想的不朽大业。每一首作品都是作曲家的向世人的郑重宣言。故贝多芬一生只有九首交响曲。(他的后继者,舒伯特八首,孟德尔松五首,舒曼、布拉姆斯各四首,布鲁克纳、马勒各九首。这成了德奥音乐最引以为傲的交响曲传统)。
中期的贝多芬,平均约每两年发表一首交响曲:第二(1802),第三(1804),第四(1806)、第五、第六「田园」同年发表(1808),第七、第八也是同年(1812)。这些交响曲,单数的偏向亢奋激烈,但第六「田园」是闲适的描写音乐,第二、第四、第八较温雅,甚至幽默,表现了他的另一面:
这时期的贝多芬,享有很高的声誉,备受尊敬。这是巴哈、海顿、莫扎特等人所未能达成的。从此,「音乐家」就有了可尊敬的社会地位。
1819年以后,贝多芬几近全聋。他的晚年作品,不太考虑演出者的能力或方便,却把音乐的理想性,推到了一个极峰。第九交响曲「合唱」(1824),终乐章中加入四位独唱者及合唱,歌颂生命之欢乐、四海一家之大同世界,至今乃被认为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最高成就之一:
交响曲简介 Symphonies
在巴洛克时期(十七到十八世纪上半),sinfonia 只是一个单乐章的器乐曲(有时也加上声乐),作为歌剧或神剧的前奏或间奏。现在我们所常见的管弦乐的「交响曲」Symphony,是在古典时期(十八世纪下半)发展出来的。「交响曲之父」海顿(Joseph Haydn, 1732 –1809)共有104首交响曲,晚年的四乐章曲式:
(1)奏鸣曲式-(2)慢板-(3)小步舞曲-(4)快板终曲
成为此后交响曲的典范。(但立刻被修改。贝多芬常用谐谑曲取代第三乐章小步舞。)同样的曲式,用到奏鸣曲、四重奏等,也成为「纯(格式)音乐」的范式:
古典时期的维也纳乐派(Classical Vienna School),自海顿而莫扎特到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都增强了交响曲在音乐中的独特性。尤其是贝多芬,他的交响曲,不再是供人休闲的娱乐,而是有崇高理想的不朽大业。每一首作品都是作曲家的向世人的郑重宣言。故贝多芬一生只有九首交响曲。特别是第三交响曲「英雄」,是浪漫音乐的开始:
他的后继者,舒伯特八首,孟德尔松五首,舒曼、布拉姆斯各四首,布鲁克纳、马勒各九首,成了德奥音乐最引以为傲的交响曲传统。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 却常不守规范。他的交响曲大半不止四个乐章,而且有「含意」,不像「纯」音乐。例如第三交响曲共六乐章,每乐章原来都有标题(后来取消),第五乐章的原标题是「晨钟告诉我了什么」:
德、奥以外的交响曲,最早首推法国的裴辽士(Hector Berlioz, 1803-69),他的幻想交响曲,是追求女友不遂的成果。在此曲中,他幻想杀死女友,在第四乐章中(共五乐章)被送上了断头台。其中展现了他驾驭管弦乐的能力:
此后法国的交响曲名作不多。圣赏有五首,第三号「管风琴」比较有名。比才的一首C大调,是学生时的习作,品质很好,他死后才被人发现。富朗克的D小调,有人也算是法国的,但他是比利时人。其它国家的交响曲名家,有捷克的德伏札克(九首),芬兰的西比留斯(七首),英国的汪威廉斯(九首)。
可以称得上有交响曲传统的,只有俄国。柴可夫斯基的六首,后三首极受欢迎。鲍罗定的三首中,以第二首较流行。米亚司可斯基(Nicolai Miaskovsky, 1881 -1950)竟有27首,但名气上却远不及他的两位学生普罗考菲夫(Serge Prokoviev, 1891-1953)(7首)与萧斯塔考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 1906-75)(15首)。普罗考菲夫的第一号「古典交响曲」,是反应别人批评他不敢写真正古典音乐而作的。其中遵守了海顿的曲式规范(第三乐章则是嘉禾舞曲),也很「纯音乐」,轻快简短,但却有辛辣的讽刺味道。
C大调第一交响乐 作品第21号
第一乐章:极慢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活泼的极快板
第四乐章:柔板、活泼的极快板
D大调第二交响乐 作品第36号
第一乐章:柔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小广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
第四乐章:极快板
降E大调第三交响乐 作品第55号“英雄”
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极快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活泼的快板
第四乐章:终曲、极快板
降E大调第四交响乐 作品第60号
第一乐章:柔板、活泼的快板
第二乐章:柔板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C小调第五交响乐 作品第92号“命运”
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行板
第三乐章:快板、谐谑曲
第四乐章:快板
F大调第六交响乐 作品第68号“田园”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极快板-溪畔小景
第三乐章:快板-乡民欢乐的聚会
第四乐章:快板-暴风雨
第五乐章:小快板-暴风雨过后的愉快情绪
A大调第七交响乐 作品第92号
第一乐章:稍慢速、活泼的
第二乐章:小快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急板
第四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F大调第八交响乐 作品第93号
第一乐章:活泼、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小快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速度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舞曲性
D小调第九交响乐 作品第125号“合唱”
第一乐章:不太庄严的行板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
第三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四乐章:急板
第五乐章:急板、合唱“欢乐颂”
Ⅸ 巴赫 小步舞曲 介绍
小步舞曲(Minuet)一种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十九世纪初,小步舞曲构成交响曲奏鸣套曲的第三乐章。
小步舞曲原为法国土风舞,一种三拍子的舞曲。约1650年传入宫廷,逐步变成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舞曲,流行于贵族社会。
十七、十八世纪常用于古钢琴组曲和管弦乐套曲中,作为一个乐章(常为第三乐章),也可作为单独的器乐曲。其结构为三段式曲体,中段常用三个声部写成,故称“三声部中段”,沿习至今。
(9)比才小步舞曲音乐教案扩展阅读:
发展历程
小步舞曲的历史也比较久远,在欧洲流行了差不多有两百年之久。小步舞曲起源于法国,原先是一种优雅的三拍子民间舞曲,大概是跳舞时舞步跨得很小,所以称为小步舞曲。
到165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一个跳舞迷,他很喜欢跳小步舞,于是在宫廷里大肆提倡,没有多久就传遍了欧洲各国。小步舞曲除了作为伴舞音乐之外,还有专门用来欣赏的,常常用在一些大型乐曲里,作为一个乐章。
到了19世纪,欧洲的作曲家们仍然热衷于创作小步舞曲,例如法国作曲家比才在他的《阿莱城姑娘》的配戏音乐里,就有一首很有名的小步舞曲。
后来编入《第一组曲》里,原来是在都德的同名话剧第三幕里演奏的,那是一个富有的农家热闹喜庆的场面,所以在优雅之中带有一种朴实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