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教案 > 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案

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案

发布时间:2021-01-10 06:07:20

1.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分类

中国工艺美术有着广阔的领域,门类纷繁,样式众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可分为民专间工艺美属术、宫廷工艺美术和文人工艺美术三类。民间工艺美术是作为生产者的劳动大众为自身需要制作的工艺造物,宫廷工艺美术是按封建贵族统治者的需要制作的工艺造物,文人工艺美术则是为封建文人阶层的需要制作的工艺造物。以陈设品为主的宫廷和文人工艺美术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在进入社会主义时代以后,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即特种工艺被加
以保护和继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职业设计家和艺匠制作的工艺美术品,成为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商品。 对工艺加工技术的讲求和重视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贯传统。丰富的造物实践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有意识地在两种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审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迹的浑然天成之工巧性,和尽情微穷奇绝之雕镂画缋的工巧性。

2. 浅析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史(1000字)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史

1、工艺美术:造型艺术之一,按照用途可以分为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从材料上可分为陶瓷、玉石、金属、漆木、牙角、丝毛棉织物等。它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属性。是生活和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通过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服务于人民,工艺美术直接体现人们的生活方式。
2、按照所服务的对象来分类:

——宫廷工艺美术——文人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美术等。

按照用途分类:

——生活日用(实用)工艺美术品。如陶瓷、花布、家具、漆器等。

——装饰欣赏(陈设)工艺美术品。如牙雕、玉器、景泰蓝、缂丝等。

工艺美术的本质特征是实用性与审美性。 还具有时代性、地域性、阶级性、民族性、手工性等相关特征。

3、彩陶是指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纹样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彩陶,故称这个时期的文化为仰韶文化,即彩陶文化。

彩陶的红色和黑色纹样装饰来自赤铁矿和锰化物颜料。先民用手捏或者泥条盘出造型,用木片、卵石等工具将表面打磨光滑,再画上装饰图案,入窑烧成。彩陶工艺体现出先民的伟大创造力。

4、原始社会的制陶技术是逐步发展的。经历了下列几种方法:

泥条盘筑法

涅制法

轮制法(选土-拌泥-发酵-塑形-装饰-晾干-焙烧)

5、彩陶分类

(1)、仰韶文化半坡型:分布在渭河流域,陕西西安以东,到甘肃天水、平凉地区。卷唇圜底盆最典型,还有小口尖底瓶、船型壶等多种造型。装饰以宽带纹为主,还有折线纹、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瓣形纹等。鱼形纹、人面纹最具代表性。很少用曲线。

(2)、仰韶文化庙底沟型: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典型。壁体较少用白色陶衣。多是直接施黑色彩绘。鸟纹应用更多。直线和曲线结合,纹饰黑白双关。

(3)、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造型以小口的壶、罐居多。装饰内容丰富。以同心圆为中心组成图案,曲线和直线结合。技法熟练,装饰丰满,流畅,内彩,点和螺旋纹大量运用。

(4)、马家窑文化半山型:装饰有两种,(1)用漩涡纹组成装饰;(2)用葫芦形做面的分割,使装饰面分数各单位。曲线为主,锯齿纹流行,彩绘黑红相间,节奏感强。一改以前黑色为主的局面,大量运用红色彩绘。风格富丽、精巧。

(5)、马家窑文化马厂型:装饰有直线、折线纹、回纹、网纹。人形纹(或称蛙纹)最具特色。

6、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兴起黑陶文化,因为1928年最先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故称“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Black pottery)。黑陶采取轮制法。器型浑圆工整、厚薄均匀。封窑技术使窑温增强,提高了器物的硬度,并产生灰色和黑色陶器。黑陶具有下列特点:

黑:乌黑的色彩;

薄:薄如蛋壳;最薄处不足1毫米。又称“蛋壳陶”

光:器表光亮;

纽:具有器耳或者盖纽。

7、原始社会是人类文明的最初阶段,也是工艺造物的萌芽时期。工艺美术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具有如下特点:1、就地取材;2、工具的创造日趋美观、实用;3、装饰纹仰具有浓郁的宗教意义、几何化、图腾化、抽象化;4、装饰趋向于形式美感;5、技术成为工艺美术发展的主导因素。

8、“青铜”是指自然铜(红铜)与锡、铅等化学元素的合金。颜色灰青,故名青铜。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前2000年前左右开始,典型特征是大量使用青铜生产各种器物,时间长达1500余年。商晚期与西周早期最为高峰,春秋晚期进入铁器时代,青铜器逐步衰退。

9、失蜡法,用蜡作原料制模。外包泥浆、用火烤干即可。此种方法能生产和设计复杂的容器。

10、司母戊大鼎,高133cm,长110cm,宽78cm,重875公斤。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造型雄浑大气、厚重、庄严,四柱足粗壮有力,长方形鼎腹周正雄伟、两耳挺拔,显得十分威严。司母戊大鼎以夔纹和饕餮纹为主,腹外为装饰带,铸造时需要一百人操作,用七八十个坩埚(炼铜器,12.5公斤)

11、春秋晚期鲁国的工匠总结当时的手工艺技术,写成《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朴素的工艺观。

12、三代时期的青铜酒器五爵指的是:爵、斝、角、觚、觯

13、金银错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工艺方法是在青铜器的表面依照图案纹样凿刻出浅槽,然后再嵌入金垠丝,经过锤打后磨平,这种装饰方法使青铜器呈现出华贵绚丽的效果,宗教气息较少,世俗气息更加浓郁。

14、三代时期的青铜器装饰以饕餮、夔纹为主,具有狞厉之美。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发现的商代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是我国古代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15、汉代灯具特点:

(1)功能合理(尺度适宜、消烟除尘、挡风调光)

(2)结构科学

(3)造型生动、灵巧生动,优美活泼

(4)装饰华丽、纹样丰富,色彩灿烂。

例子: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与朱雀灯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长信宫灯通高48cm,宫女形象为基本造型。跪于地,头梳发髻,上戴头巾,上身下直,左手持灯座的柄,右臂高举,袖口形成向下的灯罩,像喇叭一样,体内是空心,起消烟作用,灯盘内有槽,槽内有屏板形成灯罩,可以转动,开合调节照射的方向与亮度,还可以挡风。科学性、艺术性完美统一。

16、铜镜使人们关注自身的美。山字纹是战国时期铜镜的代表性装饰。规矩镜也称为“ TLV镜”,流行于王莽时期,常装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图案。

17、瓦当: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叫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具有代表性的如汉代的四神纹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18、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形成南青北白的特点。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硬而单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

19、唐三彩:驰名中外的“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用白色的粘土作胎,用含有铜、铁、锰、钴等金属元素的矿物质作为着色剂进行上釉,再经过800℃温度的烧制,在器表上形成色彩斑斓的釉色装饰,十分绚丽。唐三彩的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彩色斑斓。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

20、夹苎:(苎指苎麻纤维织的布)夹苎是用漆直接造型的的工艺方式,从木胎-脱胎,标志工艺本身的成熟。考古发掘证明发现较早的夹苎漆器是湖南常德战国墓出土的夹胎漆奁。

21、金银平脱:用薄金片或银片做成花纹贴在漆器上,加漆两三层,再研磨平整,显出金银花纹由(又称推光)富丽华美.

雕漆:以前在木胎上雕刻再上漆,到唐代后,先在漆胎上涂漆数十层,待一定厚度,再进行雕刻(剔红)当时刀法快,古拙,不如后来纤细圆滑。

22、戗金银:宋代新创的,用特制的工具在漆面雕刻花纹,在刻纹中上漆后,再填以金粉源于战国的针刻。填金的是戗金,填银的称为戗银。

23、中国青铜艺术之后,漆器工艺发展逐渐兴盛,取得伟大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夹纻甚为流行;元代是我国雕漆发展的高峰时期,14世纪中叶,浙江嘉兴出现两位著名的巨匠 张成、杨茂;明代还出现我国古代第一部漆艺专著《髹饰录》,是由安徽新安著名的漆艺家黄成写的。清代时期形成了几个制漆中心,各具特色。如北京的雕漆、扬州的螺钿、福州的脱胎。

24、渎山大玉海:墨玉酒瓮 杂色墨玉 高70厘米,宽135厘米,182厘米,重约3500公斤。可容纳酒30石,造型气势磅礴。内刻乾隆作的三首七言诗及注释.开始造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已经700多年。初置琼华岛广寒殿中,后流落到紫禁城西华门外真武庙内,道人用以菜瓮。乾隆时“合以一千金换取,置承光殿中”(北海团城)浮雕装饰极为生动,设计巧妙,“变瑕为瑜”。

25、素纱禅衣:1972年发掘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即长沙国丞相,完整的织物品和服饰达100多件。有两件轻薄透明的素纱禅衣,是我国目前仅见的最轻薄的丝织品。素纱禅衣,长128cm,袖长190cm,无色纱。这件禅衣是用作罩衫,穿锦衣外面的。古代妇女的衣服轻细,往往外罩一件禅衣,华丽高贵。其仅重49克,不足一两,如果除去领和袖口较厚重的边缘,重量仅半两多一点。

26、中国刺绣历史悠久,唐代之前,多为实用以及装饰用,宋代趋向于观赏性,讲究绘画性的传神意境表现。清代形成许多地方刺绣。著名的有: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四大名绣。

27、年画是民间工艺中的重要门类,明清以来的著名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 。

28、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各大窑系在陶瓷品种上各具特色。如定窑的白瓷;哥窑的开片;钧窑的窑变。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质朴豪放;南方的建窑和吉州窑窑主要生产黑釉瓷器。

29、明式家具:(1)明式家具是明代到清代早期以花梨木、紫檀、红木、铁力木等高贵材料设计制作的优质家具。(2)明式家具采用榫卯结构,造型简洁,庄重质朴,线条优美;(3)不事雕琢,装饰洗练,注意自然纹理和材质美感;(4)工艺精巧,比例适度,典雅大方。明式家具式我国古典家具的杰出代表,对于现代家具设计具有很大的影响。

30、陵阳公样:指唐代时期著名的织锦纹样。由窦师伦设计,因为他被封为陵阳公,故名。纹样章彩奇丽,常以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祥鸟瑞兽、仙花瑞草为题材,图案采取对称形式,取意和睦吉祥,艺术效果很好。

31、宝相花:是唐代流行的织锦花卉纹样,在其他工艺美术中也用作装饰。基本构成多是以牡丹、荷花、菊花为主题,再配上规则排列的联珠,造型丰满,层次繁密,以推晕法表现鲜艳的色彩,装饰性强,富丽堂皇,含有宝相,艺术价值高。

32、纳失失:指古代加金织物。又称织金锦。一般有片金和捻金两种。约始于战国,元代时期极为盛行,为统治者独享的织物。也叫“纳克实”、“纳石失”、“纳失思”等。

缂丝:我国传统工艺之一,新疆楼兰曾出土汉代缂丝,也称刻丝,克丝。现在仅苏州有制造。

33、云锦:明清时为官廷织物,用于服饰、赏赐,富贵华丽绚烂如云霞(南京生产)。有妆花,库锦,库缎等。

我国陶艺发展到明代进入彩绘的世界。明代以前,陶瓷以青瓷为主;明代以后:白瓷发展快,为陶瓷装饰与审美开拓了新的天地。景德镇成为全国陶瓷中心。江苏宜兴被称为陶都,生产紫砂陶器。明代官窑器开始用年号题款。

34、斗彩(逗彩):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即先用青花料描出轮廓,上釉烧成青花之后,再在釉上彩绘,填入五色,色彩艳丽,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结合。各种色彩争奇斗艳,故名“斗彩”,成为后世争相仿制的对象。成化时期斗彩以酒杯著名。成化鸡缸杯,以装饰鸡纹为最,成化彩绘多为平涂,故称“成窑一件衣”,风格秀丽清雅。

35、五彩:是成化斗彩之后的又一新品种,以明代嘉庆、万历时期较突出,清代康熙时也有很大发展。是斗彩的再发展,青花颜色的地位较斗彩弱,或成众色之一。红、黄、绿、褐、紫等为主。

36、清代粉彩:创于康熙时,流行于雍正时期。颜料中加玻璃白(砷)使颜色烧成后软化,柔和,淡雅。故又称软彩。格调文雅,深受宫廷喜爱。以绘画题材为装饰,艺术价值很高。

37、珐琅彩:即古月轩瓷器,康、雍、乾三代时名贵用器,内廷赏玩,在瓷胎上用进口的珐琅料绘制花纹,入窑烧成,又称为“瓷胎画珐琅”。受明代“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影响而发展的。创于康熙年间。乾隆时期最流行。做工考究,装饰细致繁缛、华丽。

3.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有哪些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发展概况
中国工艺美术的原始发生可追溯到远古先民的第一件劳动工具的创造。凝聚在原始工具里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既确立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初始形态,亦确立了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造型艺术先导的地位。

新石器时代的石玉、牙骨、编织、缝纫,特别是制陶工艺,已鲜明地显示了中国工艺美术重视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造物思想和设计意匠,亦鲜明地显示了工匠把握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艺的能力以及对形式美法则的认识和运用。

商、西周时期,中国工艺美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工艺造物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加强。精神内涵中大量渗入的社会意识和宗教意识,使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具有一种崇高的美学魅力。原始青瓷和漆器获得初步发展,而青铜器和玉器则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工艺美术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经济实力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理性主义精神的崛起和高扬,使指向实用功利和现实人生的价值追求,与承继原始文化传统的充满激情和浪漫色彩的形式有机统一,由此而产生的轻利活泼、飞动奔放、雄强古拙的美学特征,在陶瓷、漆器和丝织品上得到充分的表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上的转折,造成工艺美术生产格局和价值追求的变化。生产中心逐渐由北方移向南方,工艺造物趋向内在人格和心性的显示。这一时期崇尚主体人格精神的造物倾向和空疏、清静、平淡的审美风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工艺美术的整体发展。青瓷、建筑物件和宗教工艺美术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国工艺美术在初唐和盛唐获得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和木工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经济的发达,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使隋唐工艺美术表现出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和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比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出现在宋代,并集中地表现在陶瓷上。发达的手工业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围,为保持造物与主体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代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宋代工艺美术充分地物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它体现和揭示的创造原则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蒙古族以其强大的军事势力统一中国后,工艺美术有着一定的发展。染织工艺的织金锦、陶瓷工艺的青花和釉里红是这一时期的突出贡献。来自尚武的游牧文化的影响,

元代工艺美术风格趋向粗犷、豪放和刚劲。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时代。资本主义因素的萌发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和科学的产生,促使明代工艺美术跨入一个新阶段,织锦、棉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和建筑装饰等门类都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明代工艺美术承继了宋以来的美学追求,并向程式化和完善化发展,具有端庄、简约、健实等审美特点。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各个门类在清代更加完善化,其品种之繁多、技艺之精湛、手法之丰富都远远超过前代,呈现出集各历史时期之大成的局面。导源于上层贵族审美趣味的以技艺取胜的造物观念,在清代工艺美术生产中进一步强化,以致一代艺术风格日趋矫饰雕琢、精致繁缛。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工艺美术的生产格局、产品结构、工艺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呈现着新的面貌。衰败和新生、模仿与创造、恪守与分化构成近现代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景观。承袭清代形制的传统工艺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迅速衰落,而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现代工艺美术则迅速崛起,蓬勃发展,清新、简洁、明快的现代工艺美术标示着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和内涵,因此它与传统工艺美术的差异是极为明显的。现代工艺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工艺造物活动开辟了新的领域,并树立起新的审美风范和价值标准。

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呈现着两条清晰的发展脉络
以实用为主体的民间工艺美术和以观赏为主体的宫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艺美术体系。它们作为在不同社会环境和条件下生长发展起来、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两种工艺文化形态,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功用目的和美学特征。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是自然经济的家庭手工业,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着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使民间工艺美术产品完满地体现了实用、审美一体的基本原则,具有朴质、刚健、明快的品质。宫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艺产生于官营或私营手工业作坊之中,迎合贵族和文人阶层的需要和趣味,因而侧重于显示观念意蕴和追求观赏把玩价值,推崇精雕细刻、矫饰奇巧。

生产的官营化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现象。早在西周就出现了隶属于王家官府的“百工”,汉王朝则在周秦官制的基础上设立了属于少将府的各种工艺美术作坊和工厂,唐宋时期的少府监显示了官营手工业制度的完备和周详,明代的御用监、清代的造办处和织造局使官营手工业制度更为系统和严格。官营手工业机构大都设在中心城市或皇宫,材料无偿占有,工匠无偿劳役,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不参加商品流通。在这种封闭的经济结构中产生了追巧夺末、争奇斗艳的宫廷工艺美术,它作为反映统治阶级精神需要的理想样式,影响和规范着封建时期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崇尚“形而上”之“道”,而贬抑“形而下”之“器”。因此,以功用为目的的工艺美术一直被视为“雕虫小技”而属“抑末”之列。这种偏见显然抑制了理论方面的建设,致使中国工艺美术缺乏完备系统的理论著述。但是,中国工艺美术一直是按照自身的思想和原则发展的。其个性化的面貌无疑取决于中国工艺思想和造物原则的倾向性和独创性。很少见诸文字的中国工艺思想和造物原则强调工艺造物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用,追求心灵与物质的交融统一,主张自然性与人工性的中庸和谐,注重工艺造物活动的整体有机性,力求协调天时、地理、材质、技术诸因素间的关系。

凝聚着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国工艺美术,在国际性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西传了精美的丝织品,也西传了东方的蚕种和织造技术。陶瓷之路更是跨越中世纪东西世界的一条纽带。瓷器的外销不仅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转化为全人类的文明财富和世界性生产产业,而且也影响了所到之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20世纪中叶后,中国工艺美术更是全面地走向世界,进一步促进了国际文化经济的交流。

中国工艺美术有着广阔的领域,门类纷繁,样式众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①按工艺美术的功能价值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工艺美术。实用工艺美术即含有审美意匠的生产、生活用品,如服装、器用和工具等;陈设工艺美术即集中展示材美工巧或造型装饰之审美意匠而专供观赏的工艺品,如牙雕、玉雕、景泰蓝等。

②按工艺美术的历史形态可分为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即具有悠久历史、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反映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工艺造物。如四大名绣、北京雕漆、宜兴紫砂陶、广东象牙球、扬州玉器等;现代工艺美术即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新兴并反映现代文化精神和生产需要的工艺造物,如现代陶艺、广告设计、书籍装饰、包装装潢等。

③按工艺美术的生产方式可分为手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手工艺美术,即采用手工制作的工艺造物;工业设计,即运用现代材料和工业技术制造的工艺造物。

④按工艺美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社会层次可分为民间工艺美术、宫廷工艺美术和文人工艺美术三类。民间工艺美术是作为生产者的劳动大众为自身需要制作的工艺造物,宫廷工艺美术是按封建贵族统治者的需要制作的工艺造物,文人工艺美术则是为封建文人阶层的需要制作的工艺造物。以陈设品为主的宫廷和文人工艺美术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在进入社会主义时代以后,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即特种工艺被加
以保护和继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职业设计家和艺匠制作的工艺美术品,成为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商品。

⑤按工艺美术材料和制作工艺一般可分为雕塑工艺(牙骨、木竹、玉石、泥、面等材料的雕、刻或塑)、锻冶工艺(铜器、金银器、景泰蓝等)、烧造工艺(陶瓷、玻璃料器等)、木作工艺(家具等)、髹饰工艺(漆器等)、织染工艺(丝织、刺绣、印染等)、编扎工艺(竹、藤、棕、草等材料的编织扎制)、画绘工艺(年画、烫画、铁画、内画壶等)、剪刻工艺(剪纸、皮影等)种类。现在习惯上通常将传统工艺美术分为雕塑工艺、织绣工艺、编织工艺、金属工艺、陶瓷工艺和漆器工艺6类;随现代工业生产发展起来的现代工艺美术则一般按产品对象分为室内环境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日用工业品造型设计、日用陶瓷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和书籍装饰设计等。

美学特征
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以勤劳和智慧为人类工艺文化历史创造了境界独到、风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艺造物样式。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①和谐性。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③灵动性。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 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④天趣性。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对工艺加工技术的讲求和重视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贯传统。丰富的造物实践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有意识地在两种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审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迹的浑然天成之工巧性,和尽情微穷奇绝之雕镂画缋的工巧性。

4. 高一美术鉴赏第15课【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古代岩画来)——《放牧图自》鉴赏知识
您所提问的问题www.ZyWxw.net有,高一美术鉴赏第15课【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更新速度很快!
美术www.ZyWxw.net
复制网址到浏览器即可!

5.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有哪些

多呢。
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
彩陶器、青铜器、漆器、瓷器、 景泰蓝;
丝绸回、刺绣(含答十字绣)、中国结、串珠、草编;
毛线编织、织发;
纸艺、剪纸、丝网花;
雕塑、木雕、竹雕、石刻、糖画、 空竹、蜡染、木偶、皮画、石砚、金铂画、脸谱、葫芦丝、笛子、贝壳加工、糖果娃娃、蛋壳工、布花、活草娃娃、 布鞋、盘扣、香包……

说得出,就可能有。

6.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形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工艺美术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又重属性,尽管它不是纯艺术,创作不以震撼人心或道德说教等为宗旨,但它对人的影响又绝不小于纯艺术。因为,人可以不去欣赏纯艺术,却不必去专门欣赏它,而它却永远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形式语言,潜移默化地培育起人的基本审美意识,如影随形般左右了人的终极审美判断。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夙享盛誉,长期是中华文明传播的承载体,域外人士在使用中国工艺美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认知了中华文明。(参考《天公开物》)

工艺美术这个词,就具有悠久技艺传统的,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反映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传统工艺美术,其主要门类有烧造、煅冶、染织、编扎、雕刻、木工、髹饰工艺等等。

7. 第15课 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案

点此下载:http://gaokao.zxxk.com/Soft/1009/1301461.shtml

8. 通过作品分析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取得的成就,如何学习并应用其中的优秀成分加以发扬光大

临淄,是我国古代东方历史名都。从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齐建国,经春秋桓公称霸,战国威宣称雄,开创稷下学宫,倡百家争鸣,至西晋废齐,临淄作为诸侯王国的都城累计 1300 余年。战国时,临淄城中 7 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联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西汉时期,临淄仍是一个“有户十万,市租千金,人众殷富,钜于长安”的天下名都。
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司马穰苴、齐威王、孙膑、田单等圣君明主、贤相良将,都曾在这里施展过他们的雄才大略,为齐国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为齐文化,为华夏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两千多年过去了,那宏伟华丽的宫室台榭虽不复存,但齐国故城垣和宫殿台基依然存在,故城内外还耸立着 150 多座齐王和名士陵墓。齐国故城人为景观荟萃,文物古迹闻名遐迩,地上地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物,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美誉。国家已经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市、区人民政府充分利用齐文化,发展文物旅游事业,建起了既有文物价值,又有观赏游乐性的文物旅游景点,如仿城堡式的齐国历史陈列馆、东周殉马馆、临淄石刻艺术馆、齐故城排水道口、孔子闻韶处等,形式各异,各具特色。仅从十几处文物景点便可窥视到泱泱大国之风貌,领略那昔日霸主之雄风。
我们先来看一下齐国历史博物馆。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式的建筑是齐国历史博物馆,是全国十大异型博物馆之一。它是以齐国故城大、小相衔接的形式而建,建筑面积 2600 平方米,设有东、南两个拱形圆门,门楣上嵌有“齐琼元府”四个金文大字,意思是“收藏陈列齐国精美瑰丽珍宝的第一府地”。其内部装修取汉代风格,古朴典雅,别具一格,使陈列内容、形式与外部环境、室内气氛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大家先来看序厅。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齐长城的照片。齐长城是我国最古老的长城之一,修建于公元前 480 年到公元前 500 年左右,它从平阴县的防门开始,绵延东行,到胶州市小珠山入海,全长一千多里。
序厅的中间耸立着三根直径为 0.6 米的巨型原木,顶端镶嵌着对角线为 1.2 米的菱形不锈钢图案,粗糙的原木与精致的图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寓意深刻。它是齐国历史博物馆的标志物,也是古“齐”字的象征。
序厅的第三大部分是齐国地理位置图,这是一张春秋时代晚期的齐国地图,高 3.5 米,宽 6 米,防汉代漆画制作,古朴典雅,做工精细。齐国地处黄河下游,华北平原的东部,东至黄海、渤海,西至黄河,南到沂水的穆棱,北到无棣,方圆二千余里,疆域占山东省的大部分地区。
接下来我们看先齐时期展厅。先齐时期陈列内容为五大部分, 15 个展厅,既突出了历史,又突出了文物,形成了齐国历史陈列序列。下面我们先从先齐时期看起。
在齐国还没有建立之前,在临淄周围已形成了丰富的古文化,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后李文化,因为是 1990 年在临淄后李官庄发现的,所以叫后李文化,距今 8300----7300 年,它是早于北辛文化千余年的一种文化。这些文物都是从后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主要特点是造型古朴,质地松软,以夹砂红陶为主,红褐色占绝大多数。生产工具多为蚌器,石器少见。
大汶口文化是由北辛文化发展而来, 1959 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大汶口而得名,距今 6500 年 --4500 年,社会已进入父权制。陶器以红陶为主,也有灰、黑陶和少量硬质白陶,手工为主,晚期出现轮制,造型较规正。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骨、角、牙器也多而精致。 1973 年临淄薛家遗址出土红陶、灰陶等大汶口文化陶器多件。
以后,大汶口文化又过渡到了龙山文化,这个场景就是龙山文化时期齐地的先民们在生产和生活时的情景。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一下龙山文化。请大家继续参观。
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一种文化。 1928 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所以称龙山文化,距今 4500 年 --3900 年。临淄地区已经发现了 12 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最大的是桐林田旺遗址,面积 50 万平方米。这幅照片就是遗址的地层剖面图,上面划分的层次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文化层。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和白陶极少。黑陶中有一种薄而有光泽的“蛋壳陶”,象这种“薄如纸,明如镜,黑如漆”的黑陶,显示了先民的制陶工艺的精美绝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一件叫做陶甗,是一种炊具。上半部可以蒸饭,叫做甑,下半部可以烧水,叫鬲,中间细腰内有孔往上透蒸汽。通高 115 厘米。一次蒸煮的饭食可供十几个人同时用餐,反映了父系大家族的昌盛。
岳石文化是晚于龙山文化而早于商代文化的一种文化,得名于平度岳石遗址,距今 3900 年 --3600 年,即处于夏代纪年之内,即有其器物形制上的共同特征,又各自显示出不同的地方色彩;使新石器文化与青铜文化有机的联系起来。临淄地区出土的方孔石铲是岳石文化的代表器物。
商部落本是东夷族的一支,其早期活动范围大多数都在今山东境内。商代农业比较发达,已用多种谷类酿酒。手工业已能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和烧制白陶。交换也比较扩大,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城市。齐故城遗址及其周围出土的铜戈、玉戈、陶鬲等,说明齐都是建立在商代遗址上。
3 、西周时期
周灭商以后,姜太公以首功,被封到营丘建立了齐国。姜太公,名尚,字子牙,炎帝后裔,东海人。先祖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 ,受封于吕地,所以又称吕尚。姜太公死后,是返祖而葬的,后来齐地人民为怀念他的功德,把他的衣帽葬在这里,称“太公衣冠冢”。
周武王把齐地封赏给了姜太公。太公率众人去自己的封国,半路上住在一起有人说:“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这些客人睡的这样安逸,恐怕就没有去封国就任的心”。太公听后,便连夜穿衣上路,姜太公黎明赶到了齐营丘,正遇上莱侯率兵攻打,与太公争国。经过一场激烈的争夺战,打败莱夷,太公才在营丘安定下来。
姜太公封齐建国后,以尊贤尚功,富民强国为立国之本,兴开放务实之政,求富民强国之效。所采取的治国方略主要有三条:第一,简化君臣之礼,顺其当地风俗,平易近民,所以他到齐国仅 5 个月,就初步奠定了开国主政的大基业。当周天子十分惊讶地问他,怎么如此之快时,姜太公胸有成竹,微笑作答:“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也”。第二,推行调理阴阳,治国安邦之术,尊崇贤智,奖赏有功的任人唯贤的政策。第三,开放工业、商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同时劝勉妇女做工,发展手工业,所以人和物都聚集到齐国来,使齐国很快成为“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衽而往朝”,这就说,当时齐国的衣饰鞋帽领导着周朝个诸侯国的服装新潮流。难怪到了西汉,皇家贵族还要在这里专门设立制作春夏秋冬三季服装的“三服官”呢。
姜太公的五世孙哀公,因受纪侯的诬陷而被周夷王烹死,他的弟弟胡公迁都薄姑(今博兴县境内)。哀公的同母少弟山,率营丘人攻杀胡公而自立,就是齐献公。公元前 859 年齐献公复都营丘,因临淄水而更名临淄。
临淄齐国故城遗址分布图(电动图表)。
齐国兴建国都时,地理位置是经过周密考虑和科学安排的,它利用系水、淄水作为西、东天然屏障,又在大、小城南北墙,挖护城河,使水系相连,四面环绕,构成了一完整的排水网络。使这个具有 7 万户,达 30 多万人口的繁华城市内的废水、积水得以顺利排出,即使大雨滂沱也安然无恙。这是位于齐故城西北部的一处排水道口,如此既能排水,又能御敌的科学建筑,是世界同时代古城排水系统建筑史上所仅见的。
4 、春秋时期
公元前 686 年,齐国内乱,襄公被杀,国内无君。逃往国外避难的公子纠和小白,于公元前 685 年,分别率兵从鲁国和莒国日夜兼程奔赴齐都,以求继承王位。不料途中相遇被辅佐哥哥的管仲一箭射中,险些丧了性命。
后来,大难不死的公子小白终于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齐桓公。本来他想杀掉管仲,报一箭之仇。但是他却能听取劝告,捐弃前嫌,沐浴更衣,亲自迎接满腹经纶、治国有方的管仲,并拜为丞相。从此两个人携手共进,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桓管改革”,也因此成就了一匡天下的宏图大业。
姜子牙在建立齐国时带来的舒张、达观的国风,自由、开朗的民风,终于为齐国后来的称霸春秋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不过,真正给齐国带来盛世雄风的还是他,这位长眠在牛山的一代贤相 --- 管仲。
管仲临危受命,辅政 40 年,殚精竭虑。公元前 685 年,出任宰相时,正面临着一个充满动荡和白废待兴的局面。管仲上台后,立刻治理整顿,稳定局势。首先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通渔盐之利,兴山林、海河、农工之业,壮大经济,增强国力。其次铸行货币,繁荣商业,打开关禁,降低关税,不搞地区封锁。齐国规定,带 4 马 1 车来的商人,免费吃饭;带 12 匹马 3 辆车的既免费吃饭又免费供给饲料;带 20 匹马 5 辆车的除上述条件外,还专门配备 5 个俑役人员,以供使唤。一时到齐国作买卖搞贸易的人,竟“归之若流水!”大家看这边陈列的便是当时流通的货币 --- 齐刀币。管仲改革的第三点是相地衰征。把土地分给农民,根据土地的肥瘦决定加减税收,休养生息。“养桑麻,育六畜”,“通货积财”,结果赢得了民富国强,社会稳定。第四,在军事上“作内政而寄军令”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在外交上,反对“远交近攻”,主张首先要与自己相邻国家建立睦邻关系,保持一个和平的环境。第五,实行“三选法”,举贤任能。所谓三选,就是先由基层推荐,再试聘官职,加以政绩考核,最后由最高当局下基层考察确定,认为合格者委以重任。即便是通过了三选,也不是终身制,期间还要经过多次的考核,发现问题随时罢免。古齐国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出于私心,有贤不报,泯灭人才,一旦发现,就犯了忌贤妒能,有贤不让的罪。重者,可开刀问斩!不用人才就是对国家犯罪,这恐怕是在古今中外的法律上都是首创吧。桓管改革,短短几十年,齐国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郭沫若先生曾经这样充满热情地写道:“齐桓公称霸,并不是仅仅由于产生了一位特殊的政治家管仲,而是由于这位特殊的政治家找到了使国富民强的基本要素”。这个基本要素就是“不圄现状,勇于改革”。

9.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概况

中国工艺美术的原始发生可追溯到远古先民的第一件劳动工具的创造。凝聚在原始工具里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既确立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初始形态,亦确立了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造型艺术先导的地位。
新石器时代的石玉、牙骨、编织、缝纫,特别是制陶工艺,已鲜明地显示了中国工艺美术重视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造物思想和设计意匠,亦鲜明地显示了工匠把握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艺的能力以及对形式美法则的认识和运用。
商、西周时期,中国工艺美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工艺造物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加强。精神内涵中大量渗入的社会意识和宗教意识,使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具有一种崇高的美学魅力。原始青瓷和漆器获得初步发展,而青铜器和玉器则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工艺美术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经济实力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理性主义精神的崛起和高扬,使指向实用功利和现实人生的价值追求,与承继原始文化传统的充满激情和浪漫色彩的形式有机统一,由此而产生的轻利活泼、飞动奔放、雄强古拙的美学特征,在陶瓷、漆器和丝织品上得到充分的表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上的转折,造成工艺美术生产格局和价值追求的变化。生产中心逐渐由北方移向南方,工艺造物趋向内在人格和心性的显示。这一时期崇尚主体人格精神的造物倾向和空疏、清静、平淡的审美风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工艺美术的整体发展。青瓷、建筑物件和宗教工艺美术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国工艺美术在初唐和盛唐获得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和木工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经济的发达,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使隋唐工艺美术表现出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和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比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出现在宋代,并集中地表现在陶瓷上。发达的手工业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围,为保持造物与主体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代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宋代工艺美术充分地物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它体现和揭示的创造原则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蒙古族以其强大的军事势力统一中国后,工艺美术有着一定的发展。染织工艺的织金锦、陶瓷工艺的青花和釉里红是这一时期的突出贡献。来自尚武的游牧文化的影响,
元代工艺美术风格趋向粗犷、豪放和刚劲。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时代。资本主义因素的萌发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和科学的产生,促使明代工艺美术跨入一个新阶段,织锦、棉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和建筑装饰等门类都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明代工艺美术承继了宋以来的美学追求,并向程式化和完善化发展,具有端庄、简约、健实等审美特点。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各个门类在清代更加完善化,其品种之繁多、技艺之精湛、手法之丰富都远远超过前代,呈现出集各历史时期之大成的局面。导源于上层贵族审美趣味的以技艺取胜的造物观念,在清代工艺美术生产中进一步强化,以致一代艺术风格日趋矫饰雕琢、精致繁缛。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工艺美术的生产格局、产品结构、工艺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呈现着新的面貌。衰败和新生、模仿与创造、恪守与分化构成近现代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景观。承袭清代形制的传统工艺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迅速衰落,而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现代工艺美术则迅速崛起,蓬勃发展,清新、简洁、明快的现代工艺美术标示着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和内涵,因此它与传统工艺美术的差异是极为明显的。现代工艺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工艺造物活动开辟了新的领域,并树立起新的审美风范和价值标准。
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呈现着两条清晰的发展脉络
以实用为主体的民间工艺美术和以观赏为主体的宫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艺美术体系。它们作为在不同社会环境和条件下生长发展起来、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两种工艺文化形态,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功用目的和美学特征。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是自然经济的家庭手工业,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着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使民间工艺美术产品完满地体现了实用、审美一体的基本原则,具有朴质、刚健、明快的品质。宫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艺产生于官营或私营手工业作坊之中,迎合贵族和文人阶层的需要和趣味,因而侧重于显示观念意蕴和追求观赏把玩价值,推崇精雕细刻、矫饰奇巧。
生产的官营化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现象。早在西周就出现了隶属于王家官府的“百工”,汉王朝则在周秦官制的基础上设立了属于少将府的各种工艺美术作坊和工厂,唐宋时期的少府监显示了官营手工业制度的完备和周详,明代的御用监、清代的造办处和织造局使官营手工业制度更为系统和严格。官营手工业机构大都设在中心城市或皇宫,材料无偿占有,工匠无偿劳役,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不参加商品流通。在这种封闭的经济结构中产生了追巧夺末、争奇斗艳的宫廷工艺美术,它作为反映统治阶级精神需要的理想样式,影响和规范着封建时期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崇尚“形而上”之“道”,而贬抑“形而下”之“器”。因此,以功用为目的的工艺美术一直被视为“雕虫小技”而属“抑末”之列。这种偏见显然抑制了理论方面的建设,致使中国工艺美术缺乏完备系统的理论著述。但是,中国工艺美术一直是按照自身的思想和原则发展的。其个性化的面貌无疑取决于中国工艺思想和造物原则的倾向性和独创性。很少见诸文字的中国工艺思想和造物原则强调工艺造物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用,追求心灵与物质的交融统一,主张自然性与人工性的中庸和谐,注重工艺造物活动的整体有机性,力求协调天时、地理、材质、技术诸因素间的关系。
凝聚着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国工艺美术,在国际性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西传了精美的丝织品,也西传了东方的蚕种和织造技术。陶瓷之路更是跨越中世纪东西世界的一条纽带。瓷器的外销不仅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转化为全人类的文明财富和世界性生产产业,而且也影响了所到之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20世纪中叶后,中国工艺美术更是全面地走向世界,进一步促进了国际文化经济的交流。

10.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种类,举例说明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等。

1、织锦

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图案的织物。中国丝织提花技术起源久远。早在殷商时代中国已有丝织物。周代丝织物中出现织锦,花纹五色灿烂,技艺臻于成熟。汉代设有织室、锦署,专门织造织锦,供宫廷享用。

三国、六朝、隋唐时期是中国织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期。东晋在国都建康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标志着南京云锦的正式诞生。

到了唐朝,丝绸之路一派繁忙。唐代贞观年间窦师伦的对雉、斗羊、翔凤等蜀锦图案,称为绫阳公样。在织造工艺上由经锦改进为纬锦,纬锦采用纬起花的显花方式,突破了"锦花型"单元较小的局限,并出现彩色经纬线由浅入深或由深入浅的退晕手法。

北宋朝廷在东京设“绫锦院”网罗了很多蜀锦织工为贵族制作礼服,从而形成宋锦。

2006年,云锦、蜀锦、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批准的织锦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有南京云锦研究所以及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2009年,中国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印染

又称之为染整。 是一种加工方式,也是前处理,染色,印花,后整理,洗水等的总称; 本科的染整专业现在已经并入轻化工程专业;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

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色,织出带有色彩条纹的毛布。 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断提高。宫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的官吏"染人"来"掌染草",管理染色生产。染出的颜色也不断增加。到汉代,染色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陶瓷

陶瓷,英语:china。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

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古人称陶瓷为瓯。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4、金银器

金银器在历史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金银是贵重金属,硬度适中,具有延展性,易锤打成形,又有亮丽的天然色泽,且不易氧化变色,是制作工艺品的良好材料。

自从人类发现、认识了金银之后,就将其加工成为各种金银制品。金银制品在商代即已出现,春秋战国时代已有金银镶嵌工艺。金银器皿出现较晚,汉以前少见,至唐代才开始有较多发现。

5、漆器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陶瓷

网络-印染

网络-织锦

阅读全文

与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