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花瓷怎么画 我们美术考试的题目就是画青花瓷,高手进!!高分
我画过,在网上找一副好点的图,多挤点群青色,花好轮廓后把周围全涂上群青,轮廓内的慢慢画。
㈡ 青花瓷常见绘画元素有哪些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元青花则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里专程碑,开启了中国属陶瓷彩绘的新篇章,元代开始中国瓷器图案由素面转为彩绘。元青花的图案借用了中国画大量的绘制方法,无论是在构图上、绘画方法上、润色上,还是在题材上都采用了中国画元素,与中国画艺术保持极为一致性。中国人对瓷的钟情和对绘画的喜爱,在“元青花”上形成了完美结合,元青花成了中国文化的绝美结晶。中国画艺术与青花陶瓷艺术不仅是我们中国艺海中的瑰宝,同时也深受国外艺术同行乃至世界人民的青睐和喜爱。青花瓷通过不同的题材来体现中国人民的艺术审美情趣和社会审美意识。从青花瓷艺术中可以品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正是因为青花瓷融合了中国画的“诗、书、画、印”这一特征,才使得它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
㈢ 幼儿园老师上美术制作青花瓷需要具备哪些材料
青花瓷以其突出的历史风格和独特的艺术特色被誉为是中国的"国瓷",是内中国文容化的象征。同时青花瓷这一课题也是大班上学期十月份主题我是中国人中的内容,由于我们的孩子对青花瓷不熟悉,因此,本次活动我从青花瓷盘入手,通过欣赏传统青花瓷盘,以观察交流为基础,通过提问、讨论,引导幼儿认识青花瓷,了解其特点,营造出一种艺术氛围。再通过引导幼儿自主操作,在白色纸盘上装饰青花图案,绘制具有民间工艺特色的青花瓷,从中感受青花瓷盘独特的简约之美,并激发幼儿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活动目标:
1.欣赏不同造型的青花瓷盘,了解其纹样装饰特点,感受作品的色调和纹样美。
2.理解中心对称这一构图方法。(难点)3.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线条或图案来设计和装饰青花瓷盘。(重点)活动准备:
1.青花瓷盘实物及图片若干。
2.纸盘、蓝色记号笔人手一份。
3.《青花瓷》纯音乐。
㈣ 青花瓷文化价值
青花瓷文化,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将绘画、书法巧妙地融为一体。古代绘瓷艺人经过巧妙构思,亦将其表现在瓷器上,并使其升华为具有装饰美的形象。万历、天启年间的灵芝托“寿”,灵芝托“喜”的画面,甚至不用衬托物直接书写在瓷上的书法“寿”字,看来亦饱满、流利,给人艺术享受。青花瓷是元代时期景德镇瓷工的创造发明,当时烧制就已经十分成熟,至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就更以胎釉精细、青花浓艳、造型多样而负盛名。清代唐、雍、、乾年间的青花瓷烧造成就更加显著。
青花瓷文化价值主要从两点来体现最为明显:
一.青花瓷的美学价值
火中凤凰,俨然是寓意深刻、最富民族特色的中国国画。它把国画与精美的瓷器相结合,其艺术价值显然大为提高。在富于变化而又优美的景德镇艺术瓷器造型上,在洁白的瓷胎表面,绘制精心设计的高雅国画,青红对比绚丽多姿,罩上玉质感很釉色美等四美于一器,再经过难于驾驭的火的艺术的洗礼。简直成了火中凤凰!这种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在元代创制伊始,极为难得,只能作为帝王等贵族收藏欣尝,或作为国宝“赐赠”友邦。
风景如画的江南风光的艺术再现。景德镇座落在黄山余脉的群山环抱之中,地处黄山、庐山、九华山、波阳湖、长江、新安江之间,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具有典型的如诗如画的江南风光。在这优美的大自然环境的长期熏陶下,历代艺术大师师法大自然,创作出千姿百态的画面。这对提高青花釉里红画面的艺术价值起到了天然玉成的作用。
人文荟萃,大师辈出。江西素有人杰地灵之称。它地处吴头楚尾,拥有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传统优势,又地处大江南北文化交流之要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赣文化。唐、宋八大文学家,江西占了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三家。临川才子之乡,千百年来保持发扬了传统优势。南昌八大山人朱耷的书画,奇特瑰美,对景德镇陶瓷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景德镇邻接徽州、江浙,这些都是文化、美术的发达地区。景德镇自宋、元开始贡瓷器于朝廷,明、清两代朝廷派督陶官设御窑烧制帝王用瓷与国家用瓷,延聘四方画师极尽绘画之美。在这些先进文化的世代熏陶下,景德镇美术大师代代相传。近代,则有珠山八友。他们的绘画与瓷画作品都是传世珍品。新中国建立以来,创办了景德镇陶瓷学院,设置陶瓷美术专业,改变千百年师徒传授技艺的传统,用现代科学方法培育了大批陶瓷美术人才。他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新中国建立以来,景德镇美术大师星汉灿烂。毕渊明、王锡良、张松茂、周国桢、秦锡麟等等,各有特色。拥有如此众多的世代相传的陶瓷美术大师,绘制出精美绝伦的青花釉里红艺术瓷就是很自然的了。
青花艺术瓷是素雅与艳丽的和谐统一。它犹如牡丹,叶青花红,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它的色调比重具有广泛的可变性,或浓汝淡抹,或写实写意,都意境深远,巧夺天工。青花釉里红艺术瓷对瓷器的造型有广泛的适应性。艺术瓷的造型多为瓶类,其造型变化无穷,一般有大小、高低、宽瘦之分。同一器形,其上下的直线与曲线交替运用。其中以小口矮领丰肩下收,挺拔小底的梅瓶,饰以青花釉里红画面,更是相得益彰,耐人寻味。它的俊俏秀丽宛如俊美的少女,能超越时空界限,历经千百年一直为中外人士所喜爱。现代,箭筒以及各种夸张变化的造型,甚至残缺美的造型,饰以青花釉里红画面无不妙趣横生。
二.超越时空的魅力
自元代创造青花釉里红艺术瓷以来,历经明、清以至现代,在这657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艺人辛勤探索,从起步阶段的釉色不够纯正,造型、图案的比较单一,发展到釉色纯正,造型、图案日趋丰富多彩。正由于这个艺术瓷品种的不断发展完善,使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被中外人士所鉴尝。
元代釉里红器的特点是:纹饰比较简单,纹饰题材较少;铜在高温下容易挥发,无淡彩,只有一个比较浓的色阶,并且纹饰线条常见晕散;铜彩料在烧成过程中十分敏感,窑室气氛稍有变异,便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元代釉里红器呈纯正红色的很少。
元代青花瓷器,以1979年江西省发现4件成组的青花瓷器为代表。其中2件俑,1件塔式四灵盖罐,1件楼阁式谷仓。后2件器物书写至元戊寅年款。盖罐堆塑青龙、白虎为耳,腹部堆贴朱雀、玄武,腹下近底处饰变形莲瓣一周。线条勾青花,突起部分施釉里红,颈及肩部有“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刘大使宅凌氏用”款。谷仓形似牌楼,二芦烧成。楼上、楼下均塑人物。突出部位施釉里红,仓后青花墓志铭一篇。这应是谷仓式墓碑。根据墓志铭得知,墓主人凌氏生于前至元30年,死于后至元4年,因此这4件青花釉里红器都为公元1388年所制。
明代的青花。《遵生八笺》说:“宣德年造红鱼靶杯,以西红宝石为末,图画鱼形,自骨内烧出,凸起宝光,鲜红夺目,若紫黑色者,火候失手,似稍次矣。”这种宣德釉里红三鱼高足杯,上海博物馆有收藏。
康熙雍正时期的制作,在明代的水平上有提高。康熙时期基本上能掌握发色的效果,其铜红呈色作用一般比较稳定,和宣德时的成功作品一样呈淡红色。雍正时期的更有呈鲜红的色调,而且成品率很高。国内外有康熙十年、十一年、十二年“中和堂”款的青花器,往往以青花绘亭台、树干,以绘花朵,两种色调都比较淡。康熙青花器有青花龙和龙相结合的双龙图案,也有青花、釉里红相配合的花卉。图案,更有一种以青花、釉里红和豆青釉色相结合的所谓釉下三彩,则是把釉下彩绘的制瓷工艺推进了一步。
雍正时期的更趋精进。唐英在《陶成纪事碑》中记述雍正时期重要的制瓷,
民国时期,历经长期战乱,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景德镇瓷业严重衰退,各种艺术瓷也呈严重滑坡的趋势。
新中国建立以来,景德镇瓷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瓷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多,国内人民生活的改善与提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艺术瓷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青花瓷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它的艺术精品可以为国家收藏,外商或高收入者购买鉴尝,一般艺术品可以美化广大人民的生活。
制造工艺上的新飞跃。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用传统柴窑烧制青花瓷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更何况景德镇只保留了几座柴窑,富有经验的烧窑老师傅也越来越少,新形势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景德镇陶瓷学院赵达峰教授等人组成科研课题组,在轻工业部的批准立项下,研究用现代测试手段调配的颜色釉配方,用煤气窑代替柴窑烧制青花瓷。经过数年的反复试验,取得了大量的试验数据,终于取得了成功。其质量完全达到柴窑烧制的标准,并且把凭经验烧制改为凭现代科学技术的仪表监控,使产品质量稳定,正品率高。这样,就为小批量生产这一名贵艺术瓷提供了现代工艺设备。
㈤ 美术鉴赏 浅谈青花瓷的艺术发展历程 1500字 谢谢了
从近年扬州唐城遗址多次考古发现证明,青花瓷在唐代开元期间(公元713年)则已出现。这就把青花瓷兴起于元代(公元1338年)的历史提前了625年,同时,有力地否定了“青花瓷西来说”。
青花瓷兴起于唐代是有它的文化渊源的。大唐帝国国运昌盛,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都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时,中国陶瓷文化经过几千年的长足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度。这为创制青花瓷提供了工艺基础。唐代帝王自称老子李耳的后裔,崇尚道教。唐代兴起于隋代末年农民大起义的长期战乱之后,需要与民休养生息。而道教的清静无为思想(本意是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正适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同时,佛教文化自东汉传入中国。历经几百年的传播,已经中国化。唐代国家繁荣富强,在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更有博大的胸怀,视天下为一家。因此,唐代帝王同样提倡佛教,把它作为精神统治之一。佛教的素净雅致思想自然溶入中国文化之中。大唐帝国与波斯、阿拉伯等国家经过丝绸之路,有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它的崇尚清真、喜爱青色与白色的文化思想也溶入了中国文化之中。这些文化思想的交流融合,对创造这一为人民所喜爱的青花瓷就是很自然的了。
青花瓷的创造有更为深远的文化历史渊源。早在6000年前的中国仰韶文化时期,那些作为祭器礼器的精美彩陶中,主要是黑彩与红彩;而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更是以精美的黑陶著称。青浅于黑,更胜于黑。由喜爱黑色到喜爱青色,是人类审美观的一大进步。这说明用青、黑色花纹装饰陶瓷,是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的。
青花瓷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运用钴料和釉下彩绘。这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中国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一些陶胎琉璃珠。这些琉璃珠上的蓝彩显然是钴的呈色。唐代用钴作为陶瓷器上的呈色剂已经很普遍.特别是唐三彩中的蓝彩和纯蓝釉陶器都是钴的呈色。1972年陕西省乾县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郑仁泰墓出土了一件白釉蓝彩罐纽。这是初唐时期使用钴料的实物例证。上海博物馆藏有唐代黄釉蓝彩炉。蓝彩在黄釉之下绘成梅花斑形,这是釉下青花的制作方法,只不过是低温烧成的陶胎。这说明青花瓷器是在蓝彩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青花更胜于蓝花。这正是“青出于蓝更胜于蓝。”而釉下彩瓷器也是有它的历史渊源的。唐代湖南长沙窑就已采用铜和铁的矿物为彩料在釉下彩绘,烧制成功了釉下彩瓷器。
青花瓷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强烈的中国气派与风格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所谓的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的特点:一是青花发色鲜艳,色彩稳定;二是青花为釉下彩,纹饰永不褪脱;三是我国云南、浙江、江西都有青花的原料出产,也可从波斯进口,供应充沛;四是白地蓝花,明净素雅,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凸现出来;五是价廉、实用、美观。青花瓷的这些明显优点,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景德镇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明代瓷器生产几乎由景德镇一统天下,各类陶瓷艺术品璀璨生辉。景德镇不仅官窑兴旺,民窑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了“官民竞市”的局面,这种竞争促进了瓷业的发展。景德镇已成“天下窑器所聚……万杵之声殷地,炎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的江南雄镇。永乐、宣德年间的铜红釉和其他单色釉的烧制成功,釉上三彩、五彩、多彩等在工艺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并研烧出了斗彩瓷。以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它表明了当时制瓷业高超的技术水平。景德镇将我国瓷器装饰技术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清初,随着封建政权的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顺治二年手工业“匠籍”的废除,国外对中国瓷器的需求量的增加,使景德镇瓷业生产在清代前半期达到复元,代表了整个时代的水平。自康熙十九年御窑厂正式恢复到乾隆中叶,瓷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制瓷技术更趋娴熟精湛,品种尤为丰富多彩。高低温颜色釉“莹润纯全”,珐琅彩、粉彩精细秀雅,特别是康熙青花、五彩、三彩风格别致,雍正墨彩朴素清逸,釉里红发色纯正,鲜艳瑰丽,而乾隆瓷器以奇、巧、新、精取胜,玲珑和瓷雕等工艺瓷巧夺天工。造型精巧、装饰靡丽、瓷质莹润三者兼备,构成了康雍乾三朝瓷业的辉煌成就。此时,景德镇瓷业步入了黄金时代。
潮涨潮落,中国瓷器终于盛极而衰,景德镇瓷业到嘉庆至宣统时期,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败了。特别是让中华民族蒙受屈辱的鸦片战争后,景德镇更是加剧萎缩。去年在纪念景德镇建镇千年时,我与我的老师汪庆正在“探索景德镇千年之功过”对话时,汪老指出:“我们要重振中国瓷业的雄风。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编《中-国陶瓷史》一书时讲过,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但现在各地都在追赶,景德镇要有所作为。目前中-国瓷器在世界排名第六、第七位上徘徊,世界各地大饭店根本不用中国瓷器,很多器物只能在国外地摊上卖:无论是工艺、原料都落后了。现在国外用动物骨头做原料,配上瓷土,既白又轻,图案新颖,细腻精美,好的一只盆子值我们一桌青花瓷的钱。我们不能老是吃老祖宗的遗产,老是搞仿古没有出路,总要走进死胡同的。我们必须在实用瓷的开发上下功夫,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夺回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