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考美术中国画主要考什么
中考的美术一般要求不需要太高·只要画出自己平时画的比较娴熟的东西就差不多了·一般风景画比较容易把握点·
B. 中国画是否属于美术的一种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内为“中国画”,简称“容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中国画的说法主要是从地域上来说的,区别于其他绘画,可以说是一种绘画体系。既然绘画属于美术,那中国画也就属于美术。
C. 求高中美术“中国现代美术”教案,谢谢各位
一、 教材分析:
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上半叶,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高中美术教案:中国现代人物画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恰恰在这段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现代美术也处在发展阶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中国画的改革和油画的民族问题。高中美术教案:中国现代人物画在30至40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所以,在这节课中,结合中国画的变革和油画的民族化,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能力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涵。
3、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系社会、关系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学方法 高中美术教案:中国现代人物画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相结合
四、学生情况分析
欣赏是一种能力,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欣赏艺术作品,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同时,欣赏允许欣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一学生来说,还显得较有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地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教案:中国现代人物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从欣赏一组同一时期的作品导入,引出今天的课题。
新授
今天,我们将要欣赏的是现代绘画,既然说现代,也就意味着它不再传统,那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描绘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中国画《愚公移山》,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来欣赏这幅画的?(期间,教师提示,欣赏现代人物画关键一点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是怎样的面貌?(提问学生或一起分析当时社会状况),为了进一步了解历史,感受现实,让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片断。(课件展示、影视资料),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贫穷、落后,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个历史事实。(引出)而中国现代美术也正处在发展变化阶段,那么如何发展?怎样变化?即从传统——现代的转变?
(以下讲述法)因素:1、社会的文化环,2、人的观念,3、美术的功能,4、内容与形式等;使中国现代美术经历了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融合,形成现代美术的特色:(1)中国画的改革,(2)油画的民族化问题。
(阐述)1、中国画的改革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画面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然而,随着人的思想的变化,观念的转变,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新的认识,所以进行了改革,而改革之后的中国画是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即不再传统),《愚公移山》这幅中国画,我想同学们现在应该不难看出这幅画的内涵。
从故事反映的精神和表达的主题,可知画的主题思想,表现了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的精神。(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试图借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这就是这幅画的内涵和主题。
然而对于这幅画,我们更要了解的是它的技法,——中国画的改革体现在哪里呢?同学们一定有所感觉了,这幅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可,对不对?那么它在技法上有什么改变呢?(引导)
欣赏方法
技法:1、线描—明暗(中西结合),中国画的改革,表现人物的体积和力量;
2、裸体形式表现中国古代传说,这是一种创新,突出了力量与气势。
内容:移山
主题:抗战到底的决心
(师生互动)
同样使抗战时期的作品,让我们再来看看蒋兆和的《流民图》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呢?(课件展示)这是一幅描写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历史画卷,我想请同学们看了作品之后,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和境遇,(一分钟讨论)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通过学生描绘画中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民族的苦难)师:难道当时的中国真的就变成难民营了吗?如果再不起来战斗,中国就完全被侵略了。这幅画创作于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民族的苦难激发起了画家画了这幅画。主题也由此得出,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参加战斗,坚持抗战到底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整个欣赏过程在教师的不断引导职能够展开并深入)
欣赏方法:
技法:线描+素描(改革了中国画)
内容:难民
主题:抗战到底
(有了第一幅作品的审美经验,学生可以得出此欣赏过程)欣赏完两幅作品可比较其异同点。(题材一样,表现方法不同)
20世纪上半叶也是反帝反封建时期,除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国内封建势力的存在。同学们请看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呢?欣赏:王式廓的《血衣》(油画素描稿)。
这是一幅描写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斗地主的场面。(请学生分析,通过分析画中几个主要典型形象的心理,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优秀的艺术作品是靠典型来塑造角色的)。
可提问:作品的主题思想式通过什么形式体现出来的?(从感受农民的情绪起伏变化,由低潮到高涨过程)
欣赏方法:
技法:素描
内容:斗地主
主题:人民当家做主人(土改的必要性)
(这里学生应该可以自主学习了,基本上自己可以理解作品)
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这是一幅深受中国人民喜欢的革命历史画。这幅画重点感受油画的民族化体现在哪里?
具体过程:
1、同学们一定没有看过“开国大典”,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况,感受一下当时的宏伟场面以及这一令人难忘的时刻!(播放一段影视资料)
2、(一分钟思考或讨论)说一说这幅画的艺术特色。
师:……红旗、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与蓝天白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又采用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描绘人物场景——油画的民族化。
油画是西方的 传统绘画形式,以素描为基础。中国人在欣赏西方绘画的时候,往往受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的局限,而存在差异(看不懂、看不惯),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能接受西方的传统绘画,使它更丰富,则必定有一个国有化的过程,即民族化,(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使其具有中国特色。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这就是油画的民族化。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欣赏,同学们也许积累了一些审美经验,也看得出同学们从先前不会欣赏到能自己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当然。这不是说就一节课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就可以提高多少,但至少体现了一个过程,这就是审美的过程。
课件展示
先一个学生讲,然后可再请2-3个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补充。
学生讨论或“七嘴八舌”的发言
分组讨论允许“自说自话”
(课件展示)学生欣赏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
(教师引导学生说)在这一作品中,描绘了因战争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形形色色的难民,他们中有农民、工人、市民、知识分子,有老有小,有男有女,通过每个人不同的动态、表情,反映出不同的身份和经历
学生讨论、分析人物心理,从而得出画的主题思想(师生互动)
感性—理性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学生总结回顾欣赏过程
感受作品的时代特征,从而找到一种正确地欣赏方法。
同学们地观点肯定是众说纷纭,但不一定就能说得正确。
对这幅看似简单却有着深刻内涵的作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这是在教师的讲述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作品内涵,因为学生的审美能力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性经验基础上的,但这种理性经验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还有赖于教师的讲述,从而使学生把握作品的内涵。
通过层层理解作品内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
通过这一过程,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优秀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http://www.5ykj.com/Health/gaomei/25197.htm
D. 小学美术国画教学要教什么内容
中国画是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民族绘画,并有着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国画作品可以与西方任何时代的作品相媲美,越来越为当今世界各国所瞩目。常言道: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中国一个具的强烈民族性的传统绘画,在中西方文化融合渗透的今天,正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方式发展变化着,为人们展示着它的独特魅力。为此,国画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效地开展国画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国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画教学现状
在小学国画教学中,存在着很大问题
(一)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高科技的工具是接踵而来,今天的中小学生,是"汉堡、牛奶"与"卡通、漫画"的时代,利用电脑进行绘画,古老的书画艺术有时常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且绘画技法和调色等方面的能力严重受到制约。对于学生不熟悉的事物,教师讲解起来困难大增,学生是否感兴趣,还要靠教师积极引导。
(二)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作用下,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讲完后全班完成同一幅画。陈章良教授曾经说过:"创新教育从某一角度来说,应是鼓励学生发展他们有个性,有一种创新的意识,千万别把孩子们变成像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人。"
(三)家长的不支持,不投资不为学生购买国画用具,我们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还有家长的不理解,教师和学生家长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不必说,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学生为适应教师和家长的评价标准而把表现潜能严重扼杀掉。
在这种教育现状下,我们的国画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学的有成绩了,就会慢慢得到认可,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好的教学方法。
二、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接触中国画时便在笔墨游戏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使之对国画学习充满期待并在每一次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对学生在将来的中国画学习中取得成就至关重要. 小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从玩中让学生熟悉中国画,并培养其乐趣。在学生尚未接触到中国画课时,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模式机械地要求学生临摹,学生易产生厌烦。此时,我巧妙地利用了"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引导学生通过玩墨、玩笔,让其发现笔的运用。结果学生们随心所欲,画的是千奇百怪,我为他们的画取名为-美丽的梦,因为梦是虚无飘渺的,形态怪异的,他们的画也是如此,对我起的名字他们很满意。
(二)采用多种表现方法激发兴趣。如采用揉纸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拓印法等等,使学生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成功感,增强创作热情。
(三)教学中运用风趣的语言,提高学习兴趣。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孩子不同于成人,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儿童化,风趣化,尽量接近孩子们的生活,这样他们才能够易于接受,也会使教师的工作得以顺畅进行。
(四)讲名人轶事引发兴趣。中国画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很多,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三、探索新的国画教学模式
美国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学生对于学国画有了一定的兴趣,就要看教师的教学模式了,当务之急就是改变现存的传统的国画教学模式。我在从事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尝试着抛弃传统的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我的教学成绩更上一层楼。
(一)欣赏中国画,从感受到领悟国画的艺术魅力。在名画欣赏中感受美术作品本身蕴含的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和审美意识。中国画,讲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因此,美术作品欣赏就是让学生从感受作品到渐渐领悟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及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二)、深入生活,扩展学生表现面。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而目前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也实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好奇心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
(三)学生课堂活动贴近"最近发展区"。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也是我们中、小学生的美术教育的要求,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
(四)写生感受式教学。写生,是美术学习、绘画入门的基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画学习与创作也是离不开写生的。但在中国画课堂教学中,安排什么样的写生内容,怎样进行教学,怎样由写生到创作表现,也是值得我们实践探索的问题。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有其优缺点的,面对不同特点和年龄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应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中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因为学生毕竟不是教师个人的产品,学生是有个性与灵性的人,我们应给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影响。
E. 初中中国画美术教案
原本还很安静的人群,突然变得狂躁起来,女生们激情澎湃地尖叫着呐回喊着,就好像答害怕他们听不见一般!
“筱悦,你看,是金流枫耶!”紫芸激动地抓住我的胳膊,一个劲儿地摇晃着我。
我没有理会她,只是呆呆地看向离我们不远的那一辆车。
随后下车的是一身冰冷气息的苏翎野,金色的短发在清晨的阳光照耀下,带着些许的朦胧感,左耳上的红色耳钉,更是将他衬托得妖冶。
“是苏翎野!翎野!I Love You!!”
F. 鉴赏一幅中国画,并指出从哪几方面说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
鉴赏一幅中国画却没说鉴赏哪幅中国画,所以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哪几方面说中国画回在世界美术领域自成答体系,独具特色,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笔润色:
一、中国画意重于形,抓形服务于写意,是世界绘画史最早步入抽象概念的绘画;
二、在注重写形基础上强调笔墨美,把书法基础上发展衍变的笔墨情趣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用色强调装饰性,在反映物体基本色基础上把意表放在了首位,提高了写意的表现手法;
四、更广阔的透视角度,以地平线为依据的高远、深远、平远为主轴的自由透视法,摆脱了定点透视的束缚,从而大大开拓了绘画视野。
呵呵,另外对古人的各种表述,楼主尽可以自由选择摘引。如此一来,文章颇有深度了哦。
G. 小班绘画《新鲜的水果》教案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人美版第七册美术教案 第11课 画水果
应知:初步了解中国画的艺术形式,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
应会:尝试采用中国画干湿、浓淡的画法,表现一组水果静物。人美版第七册美术教案 第11课 画水果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使学生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从而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用浓、淡、于、湿表现物象的特征,以及画面的构图。
(五)学习材料
毛笔、墨、中国画颜料、宣纸、调色盘、各种水果等。
l组织教学
2引入新课
(I)展示出不同表现方法的水果绘画作品。
提出问题:
这几幅作品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有哪些是不同的?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中国画的方法来画水果。
(2)出示课题:画水果。
3.新授课
(1)学生分组欣赏。
① 用国画的方法表现水果与用其他绘画方法表现水果有什么不一样?
②尝试着用纸笔
画一画。
提出问题:
A尝试用笔:中锋、侧锋。
B尝试用色:浓、淡、干、湿。
(2)教师可在学生初次探究的基础上做示范。
(3)请个别学生示范,其他学生看书欣赏其他学生的美术作业。
(4)打开书,欣赏。
①看草莓、葡萄的步骤图,研究其画法。(学生临摹画法。)
H. 初中美术说课稿模板
《傲雪梅花》说课稿
一、教学结构与内容简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傲雪梅花”是初中美术第七册第四课的内容,这一课内容属于中国画范畴中的一些基本的知识。作为学习中国画的入门课,学习本课知识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技法以及中国画是怎样运用笔墨进行作画的。为以后学习、欣赏中国画打下基础。使学生能了解古代文人怎样以物咏志抒发自己的情怀。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了解用线的表现方法,体会笔墨的韵味。 能整体把握画面的虚实关系,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2、能力目标:能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领会中国画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精神和审美情感。
(三) 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画是通过笔、墨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画面关系,从而达到以物咏志抒发情怀。所以把笔、墨的表现方法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古人是通过笔墨的表现来抒发情怀,展现个性。每一幅大师的作品都是他们人格的写照。但是怎样通过笔墨来表现个性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而把“有个性的表现笔墨的关系”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采用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体现了重教学过程,轻结论的教学理念。
2、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 课件中使用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演示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三、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积极讨论,勤于思考。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思路及设想:
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画发展史、表现题材、技法分类。演示用笔用墨的方法。
第二课时:选用梅花的诗歌及图片设置情境导入,然后介绍梅花外型及所蕴含的寓意、及象征精神,接着示范画法及技法讲解、学生分析和尝试。
第三课时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创作。
教学中始终贯彻美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而不是培养画家。
即学生只要知道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并不要求“他们”一定会画的方针。
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得出问题的过程,注重使用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这一方法得出结论。
五、教学程序:(教学环节设计)
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②探索求进,学习新知
③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④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⑤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以上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是:学生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规律;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传授知识与增进民族情感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相统一等教学规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王维的诗(谜语)引出新课,使学生认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自豪感。 探索求进,学习新知
1、运用课件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讲解中国画的发展史,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3、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提高学生美术的素养。
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教师(示范)画一张花鸟画,让学生观察中国画的用笔用墨。通过演示既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画是怎样画的,又可以通过观察教师作画,进行思考,进而领会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让学生讨论教师演示时使用的笔法和墨法,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自己通过探索总结的结论,比教师告诉的结果印象会更深,掌握的时间会更长。利于学生将来能自主的学习,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现今的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并不是培养画家。因此,本环节,只要学生能大胆的用手中的画笔在宣纸上涂、抹、甚至乱画都行。
学生在体验笔墨韵味的同时,他们(小组)之间会互相学习,学生自己会发觉谁“涂”得好、谁的不够好。而这些体验教师是无法直接告诉学生的。
本缓解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鼓励与赞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体验,学生能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或技巧。
I. 河北美术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学画中国画教案
河北美术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学画中国画教案。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