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鲍元恺的人物经历
鲍元恺,1944出生于北京,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57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生,196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3年到天津音乐学院任教。1991年就任天津音乐学院教授,2005年成为厦门大学特聘教授。现任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厦门爱乐乐团艺术顾问、厦门演艺协会艺术顾问。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音乐研究》编委、金钟奖音乐作品评委。是首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005年获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2012年获厦门大学“南强奖”。其作品成为在海内外演出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被收入到国内九年制义务教育各个年级的音乐课本作为欣赏教材。
主要经历:
1957年发表第一首歌曲作品《登山》,同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56级插班。
1958年参加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红领巾乐队”(现中国少年交响乐团)。
1959年从长笛专业转学作曲。
1961年至1963年跟随苏夏教授学习作曲。
1962年保送升学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从师苏夏、杨儒怀、陈培勋、段平泰。
文革,中断学习,先后以“反革命”“五一六分子”罪名被关押五年。
1973年到天津音乐学院任教。
1979年至1982年跟随许勇三教授学习作曲理论,重点研究巴托克作品。
1987年至2005年任《音乐研究》编委。
1991年《炎黄风情》首演,投入以西方音乐形式展现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风“系列创作。
1992年获颁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3年应美国新闻总署(USIA)邀请访问美国。
1993年至1995年转至江定仙教授门下学习作曲。
1988年(增补)、1992年、1996年任天津市政协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委员。
1994年至2005面先后九次到台湾访问、演出本人作品和从事专业教学。
2000年《台湾音画》在台北首演,2006修订,重写第四乐章,列为第二交响曲。
2001年《华夏弦韵》在北京首演。
1998年任天津市政协第十届、2002年连任第十一届常委。并任天津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外事及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
2002年至2007年任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任常务理事。
2002年至2005年任台湾南华大学教授其间两次会见该校董事长星云大师。
2004年转入交响曲创作,第一交响曲《纪念》在成都首演并由雨果公司出版唱片。
2005年任厦门大学特聘教授。
2006年第三交响曲《京剧》在北京首演并由EMI出版唱片。
2007年任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2008年第四交响曲《厦门》在厦门首演。
2009年第五交响曲《禹王》在北京首演。
2011年任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
2012年第六交响曲《燕赵》在北京首演。
2013年在天津图书馆举办从教40周年讲座。
2013年到2014年在厦门大学举办系列讲座《植根民族传统 跻身世界乐坛》。
2. 对花 鲍元恺 哪两种乐器来表现"对花"的 吗
《炎黄风情》是鲍元恺在1991年创作完成,并于同年首演的一部由24首管弦乐曲组版成的大型组曲。这权部组曲以中国六个省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民歌为主题,组成了色彩绚丽的音乐画卷。作品先后在各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得到了国内外听众的高度评价。
在《炎黄风情》创作过程中,作曲家约画家李志国、李志强兄弟为这些乐曲创作了24幅充满中国民间风韵的重彩工笔画,在《炎黄风情》管弦乐首演时首次展览。随着《炎黄风情》管弦乐在各地演出,这24幅画作先后在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展出,同样得到了各地观众的高度评价。
目录:
小白菜
小放牛
茉莉花
对花
小河淌水
放马山歌
雨不洒花花不红
猜调
女娃担水
夫妻逗趣
走绛州
蓝花花
槐花几时开
黄杨扁担
绣荷包
太阳出来喜洋洋
无锡景
杨柳青
拔根芦柴花
紫竹调
走西口
闹元宵
爬山调
看秧歌
3. 名词解释 鲍元恺的《炎黄风情》的含义
《炎黄风情》来是鲍元恺在1991年创作源完成,并于同年首演的一部由24首管弦乐曲组成的大型组曲。这部组曲以中国六个省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民歌为主题,组成了色彩绚丽的音乐画卷。作品先后在各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得到了国内外听众的高度评价。
在《炎黄风情》创作过程中,作曲家约画家李志国、李志强兄弟为这些乐曲创作了24幅充满中国民间风韵的重彩工笔画,在《炎黄风情》管弦乐首演时首次展览。随着《炎黄风情》管弦乐在各地演出,这24幅画作先后在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展出,同样得到了各地观众的高度评价。
目录:
小白菜
小放牛
茉莉花
对花
小河淌水
放马山歌
雨不洒花花不红
猜调
女娃担水
夫妻逗趣
走绛州
蓝花花
槐花几时开
黄杨扁担
绣荷包
太阳出来喜洋洋
无锡景
杨柳青
拔根芦柴花
紫竹调
走西口
闹元宵
爬山调
看秧歌
4. 鲍元恺的外界评价
万爱民:鲍元恺先生是当代中国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的音乐回作品不仅得到国内广大人民群众答的喜爱,而且在国外也受到热烈欢迎。
左云瑞:鲍元恺的《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以脍炙人口的中国汉族民歌旋律和绚丽多彩的西方管弦乐色彩,展示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汉族人民生活画卷。其中,充满动力而又富于色彩的和声,是这部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徐彩虹:以鲍元恺《太行春秋》的钢琴改版为论述对象,以其民间音乐的运用和音乐风格特征,及其改编手法和特点的分析为切入点,重在剖析鲍元恺对山西民间音乐如《走西口》《看秧歌》等5首民歌素材的创作思路及朱培宾的钢琴改编套路。从中,既可以看到中国管弦乐发展中民族化的缩影,也可看到钢琴中国民族化的点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