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教案 > 高中音乐德育安全渗透教案

高中音乐德育安全渗透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31 05:56:13

1. 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①我们在谈论音乐文化的时候必然要谈及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问题,以便从根本上认识音乐文化到底何谓多元以及怎样实现多元。
一、认识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把握音乐多元文化的关键
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一提外国音乐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的想到欧洲音乐,包括很多学生也认为欧洲音乐就是比较发达一些、时髦一些,或者通俗音乐比较现代一些。但是一说到亚非拉音乐学生们就会认为它很“土”,不能把其放在等同的位置上,不能平等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对亚非拉音乐文化的偏见。艺术不像科学那样新旧更替迅速。有些艺术品个性极强,不可代替,不同的艺术作品对于不同的群众基础或者文化圈而存在,总是倾向于多元化的发展。音乐艺术价值的高低不是取决于民族性或国际性的强弱,而是取决于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成就的高低。那种认为只有世界性好或只有民族性好的观点,都否定了多元化所取得的成就,硬把自己的爱好说成是真理,而把别人的爱好说成是错误。著名的音乐学理论家洛秦在《音乐与文化》一书中,强调指出的:“抽象、普遍、理性的启蒙人并不存在于所有的文化和地理环境中:认识文化的人、社会的人、民族的人、观念的人、意识的人,而且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具体的、不能复制的。人类的各种文化,社会和民族没有价值上的差别,只是观念、行为和由之产生的具体物品不同:音乐中体现了文化,文化中包含了音乐。”② 音乐文化包含了一种其他文化与艺术不可替代的形式,包含其他物质不可构建的思维基础。它一方面具有可操作性,有实实在在的音乐基本要素,具有形象的表现内容和理智的控制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超越时空与语言界限,让人轻易接受,而不像文字、语言那么复杂,要通过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得以接受。所以它是了解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各团体组织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交流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工具。
二、如何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进行多元文化渗透
著名音乐教育家廖乃雄在《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八个论点》一文中指出“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是人类音乐和世界音乐的一部分,它正是以它独特的民族特点是否浓烈,以及是否具有高度的艺术造诣,而在人类音乐和世界音乐中占有一个独特的、突出的、抑或一般的位置。现代科技、传媒以及国际交往已得到空前发展的今天,正如柯达伊早在半个世纪前已经指出过‘世界正日益开放,只与单一一个民族有关的艺术,已变得没有意义。’”③因此,在音乐的民族性始终不渝地永葆青春的同时,音乐也正日益国际化、洲际化、文化际化及世界化。任何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教育,无不建筑在它自己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而在这同时,任何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教育,也日益把其他民族的音乐包
括进来,只有这样,才有助于音乐教育的发达和自己民族音乐的繁荣昌盛。因此,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主导——教师应当有种强烈的自主意识,加强自身多元音乐文化修养的建立,以开拓的视野,丰富的音乐资源和优秀的世界音乐文化,对学生进行多元音乐文化审美情趣的培养。
(一)教师自身多元音乐文化修养的建立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结成的大家庭,任何一个民族系统中的优秀音乐都是具有中华民族性的,尽管它不包括中华民族音乐的民族性的全部外延。中华民族有着广阔的疆域,丰富的音乐品种,有民间歌曲、曲艺、戏曲、舞蹈音乐和民族民间器乐等等。在多元化民族中有着多元化的音乐存在样式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音乐特性。19世纪的西方民族乐派,实际上就是国家乐派,它们也是多元化的民族性。全人类的音乐文化就是由不同国家的音乐构成的,各国之间的音乐关系也是多元化的,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多元化。我们的音乐教师要把握不同国家、民族、地区、时代各自的音乐特征,不论是在横向还是在纵向都能信手拈来,从音乐的形式、风格、文化构成上了解多元的音乐文化。例如同处在古典主义时期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伟大作曲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他们的作品的风格和特点一听便泾渭分明。海顿的音乐有着沉稳和宁静,即使有了怨气也不过是用突强的和弦吓唬吓唬打瞌睡的贵妇人们(惊愕交响曲);莫扎特的音乐则充分显示着灵气和天分,虽然在骨子里他是一个“叛逆”者,不忍封建主教的呵斥与侮辱,毅然同其决裂,但是在他的音乐却时时处处“清泉石上流”般的透彻,罗曼?罗兰称莫扎特的音乐是含着眼泪的微笑;贝多芬却是一个以音乐作为为受迫害阶级呐喊的武器,“从绝望到斗争,从斗争到胜利,从胜利到欢乐”,因此他的音乐中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期望人类的理想世界一定会变为现实,一定会到来。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要想把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巨子星座的音乐解释清楚,不了解作曲家成长的经历和社会背景的话,恐怕只是探其皮毛,无法真正洞析三位大师作品的深刻内涵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作曲家音乐风格的差异是音乐历史长河中的同一时期的多元化音乐的代表之一。
再如,笔者曾经看到一节优秀的示范课——《妈妈的歌》,纵观整节课内容充实,主题鲜明,选材新颖,特别是在采用了多个国家、多个民族、多个体裁和多个形式的摇篮曲,使得同学们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的同时又感受到了多元音乐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课上老师没有走传统的路线,练声,教唱,而是通过两张照片作为导入,背景音乐是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震撼心灵,感受母爱。接着,老师又让学生连续欣赏了地中海、巴西、非洲和法兰西四个国家的摇篮曲片段,使学生开拓了视野,感受了色彩丰富、原汁原味的各国摇篮曲,体会全人类父母对孩子的爱心。第三部分是摇篮曲与母爱,第四部分是摇篮曲的特点,第五部分选用了五首合唱摇篮曲有日本的,有柴可夫斯基《暴风雨中的摇篮曲》,有东北摇篮曲,有藏族和土家族摇篮曲,让学生自己挑选感受和体会艺术摇篮曲的优美意境和深邃情感。第六部分是器乐摇篮曲勃拉姆斯弦乐《摇篮曲》,豪塞管弦乐《摇篮曲》和格里格钢琴《摇篮曲》,既让学生了解了摇篮曲的器乐形式,又进一步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第七部分是学唱布拉姆斯的《摇篮曲》,第八部分是选择欣赏现代摇篮曲,选用了苏小明的《军港之夜》、罗大佑的《摇篮曲》、动力火车的《摇篮曲》和美国“民谣四兄弟”的《绿野》,充分让学生了解用摇篮曲的形式可以抒发各种深沉、温柔、细腻的情感,感受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最后一部分是给母亲的电子贺卡。可见,作为一个课
279
大大 众 文 艺
平面构成教学中逆向思维的应用和转换训练
牛建琳 伍立峰 (苏州科技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摘要:平面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类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近年来在其是否适用于现代教学的意见上出现了分歧,其中主张废弃或者内容修订的说法主要集中在对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效果的不满意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程与后续专业课之间的联系理解往往非常模糊,对于平面构成内容的纯理性、冷抽象思维不能适应,感觉学习起来枯燥乏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运用一种逆向思维进行的转换训练,为这些在设计道路上刚刚起步的大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帮助。通过这种逆向思维的练习不仅能有效完成此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后续的包装设计,VI设计,书籍设计,招贴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平面构成;基础性;逆向思维
Abstract: Two Dimensional Composition is a required course of college students of art design. There is disputation on whether it is suitable for a modern teaching. Those who propose that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shall be discarded or revised are mainly not content of the class teaching effect. The protruding problem is that there is no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ch a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followed up. Most students can not adapt to such thinking patterns as pure reasoning and cold abstraction. They think such a class is too bore to stud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 train of reversal thinking will be very helpful for those freshmen in art design, and will contribute a lot the teaching of such a course. We believe that the practical training in reversal thinking will also be very helpful for other courses such as packing design, VI design, book design and poster design.
Key words: Two Dimensional Composition; fundmental; reversal thinking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平面形态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意性思维。平面构成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下半学期。众所周知,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程的有效学习对后续的很多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平面构成课的学习,学生对平面设计中元素组合规律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再加上积极的设计实践,在平面的整体审美和创造能力方面,肯定会得到长足发展和提高。不同的专业对平面构成的基础性要求也是稍有差别的,本文主要探讨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平面构成课程的特点。
一、必须要积极面对和正确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积极面对一个问题,即学生对于平面构成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性作用理解不够的问题。因为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历届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平面构成课程中。以前,笔者曾在课前准备很多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招贴设计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平面设计中元素排列组合的奥妙和技巧,意在引出平面构成课程的基础性作用。这些图形和文字在学生眼里既陌生又不乏吸引力。但其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欣赏完图片后的确很兴奋,但却没能和平面构成产生多少联系。虽然我一再提示他们这些平面设计中元素的点、线、面排列构思如何精妙,但构成的基础性意义就在一阵唏嘘和惊叹声中被搁浅了。所以,单单靠学生自己结合包装设计、招贴设计等的应用,去理解平面构成的基础性作用,其效果一般都比较差。原因之一,一年级的大学生对于专业设计的理解很片面尚不具备综合把握的能力,这样做的后果会导致学生对于基础课程的误解,增加其对平面构成课程的学习负担和学习难度;原因之二,在于平面构成是一种纯粹性构成,其特点是运用纯理性和抽象思维较多,这种思维方式与注重感性思维方式的专业设计相距甚远。现在市面上一再出现的所谓新编平面构成教材,其内容与传统平面构成内容相比有的删减幅度太大,有的甚至与图形设计,招贴设计随意混淆,为了避开冷抽象的思维方法而痛失平面构成体系的精华部分,显然是不可取的。基于的工作。在青少年的音乐生活中审美趣味的形成直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对社会上流行歌曲的模仿是下意识的、自发的。因此往往缺乏正确的审美判断和准确的审美评价。从这一方面来看,尤其需要教师以健康的审美观来加以引导,我们既要把关定向,不能听任其自流发展,又不能采取说教、训斥等简单的做法,而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引导、疏导的方法和措施,使青少年健康、积极的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审美能力得到提高。⑤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我们在理解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学习、了解世界各国有代表性的优秀民族音乐。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有一个健康的审美观,开放型的思维方式,放眼世界和了解世界,并学会理解、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树立起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注释:
①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01年,艺术教育司②洛秦著《音乐与文化》,西冷印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13页
③廖乃雄 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八个论点 《音乐教育》 2000年第4期
④罗小平 著 从文化学角度谈星海审美趣味的形成《音乐研究》1995年第3期
五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平面构成作为高等教育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基础必修课,是研究二维空间造型要素以及造型要素间排列、组合规律的课程,堂的导演者的教师,如果没有广阔的视野和不具备多元思维,怎能把一堂音乐可上得如此生动、扣人心弦呢?
当然,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文化都是我们音乐教育肥沃的土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既不能一味地走民族路线,也不能过多地走古典路线,而是放眼纵横,加强自身多元文化底蕴,以丰富的音乐资源和营养,培养出更多“有文化的” 高素质人才。
(二)对学生多元音乐文化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审美趣味是人们对某些审美对象的兴趣、喜爱与选择。它是主体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独特审美定向。音乐的审美趣味一方面可以涉及主体对各种音乐体裁、风格、流派、乐器与表演形式的不同兴趣;另一方面,也因主体音乐价值观的不同,会存在高尚情趣与低下的兴趣、积极的倾向于消极的态度、多元化的选择与单一的挑选,相对的爱好与绝对的偏爱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身上的审美趣味的形成就交汇着中西文化大系统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又涉及传统文化、岭南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影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则是欧洲 ,尤其是法国印象派音乐文化的熏陶。冼星海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大量吸取、溶化异质文化的动律与气势,对他崇尚壮美,追求新颖,丰富的艺术美等审美兴趣、爱好,有重要影响,使其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
现今的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音乐欣赏对象是快餐式的流行音乐,有的甚至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但是他们不知道这类作品中有一些是不适合他们的,有的是对他们有害的。要使学生分清流行音乐的良莠,主动并热爱高雅音乐,必须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这是一项艰难而又富有意义。

2.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融入德育教育

目前,德育教育是我国一切教育的基础,其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就包括高中音乐教育。高中音乐教学中插入德育教育能够正确树立高中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洗涤学生的心灵,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高尚情操。显然,德育教育插入到高中音乐教学中格外重要,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此。
一、音乐教学的意义
迫于高考压力,学生往往偏重于文化课程而极少顾及自身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富有情感的艺术,如音乐,能够极大作用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的艺术思维。显然,开展音乐教学十分重要:其一,学习音乐可以很好的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使其更为向往美好生活,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其二,学习音乐能够使学生智力有所提高,从而对攻克理论课而有不小的益处。有相关研究分析后发现,学习音乐可充分发挥大脑皮层的分析机制作用,自然对此等结构、组织的锻炼就可提升学生的智力;其三,音乐教学有不小的德育价值。音乐教学能提供良好的情感基础给德育,体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且优美动听的音乐作为德育之载体,有利于学生接受。
二、高中音乐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学在高中存在德育功能逐步退化问题。目前,高中的教学体系中,音乐课程所占比例很小,此等根本问题显然极度有害于其各种功能的发挥,以下两方面为主要体现。第一,高中生有十分巨大的学习压力,迫于不日来临的高考,理论课程更为紧张,某些高中学校只能将教学重点放置在理论课程上,而音乐类素质教育课程只能成为理论的陪衬,甚至所谓领导们并未认识到或者忽略了音乐教学对有此类天分和理想的学生的人生有多大影响。正是这种价值观的传递,高中学生也必然会对音乐课程不甚重视,只认识到学习能力的重要,对于之外的道德意识以及素质水平的价值有所忽略,这对其各方面成长都没有多少帮助。另一方面,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又由于多有教师在每天的备课中并未发觉和深入研究音乐的德育功能,故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没有使音乐课堂整体气氛更为活跃,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未被调动,自然综合素质不可能有效提升。
三、高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一)将德育渗透在音乐鉴赏课中。
不止音乐艺术,没种艺术不会凭空出现,而是息息相关于其地域文化、时代色彩、历史背景。音乐鉴赏课程中,老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教学,用多样化的形式呈现音乐信息给学生,从而实现插入德育在音乐教学中。老师也可以用“听讲结合”的方式结合学生和音乐作品,使学生产生共鸣,继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培养学生内心的道德观念,塑造高尚的人格。如,开展《松花江上》音乐鉴赏课时,教师可提问学生:你认为在成长中什么境遇使人最为悲伤?学生纷纷响应,“考试”“写作业”等字眼层出不穷。此时,老师可以趁机引入主体,深入的剖析“悲伤”一词:“我认为成长中最悲伤的事莫过于家乡陷落,流落街头;眼见亲人被伤害,自己却无能为力。”接下来,老师应以凝重的语气讲述:"1931年9月18日,那是一个中华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刻入内心的日子。”且此时,多媒体屏幕上应刷出“九一八事变”五个字样。与此同时的应是人们颠沛流离的画面以及悲伤之极的音乐。此等画面缓缓播放,配以老师凝重悲伤的语气,学生流下眼泪、握紧拳头,誓勿忘国耻。悲伤音乐烘托此种画面,音乐与画面以及爱国主义深入人心,德育教育也随之达成效果。
(二)将德育渗透在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中。
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重点是音乐知识,占用课时最多的就是音乐知识,所以,老师若能在音乐知识以及技能的运用中加以道德品质教学,能极大的彰显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如,正常来说,学校每年都会举办自己的音乐会,班与班之间也会举办大合唱比赛,不过在学生训练合唱时,有多种问题容易出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即是为人羞涩以及节奏不和的问题。对前者而言,某些学生性格内向,羞于开口大声唱歌。老师并不能极力批评学生唱不好或者不敢唱,甚至于不容纳学生在团队,此种行径不单单有害德育的实施,且对学生的自信心有严重的恶劣影响,只会加重他们在这方面的缺陷。老师应该的是,跟学生面对面交流,打开学生的心扉,是学生坦然开放的面对整个世界。后者来说,老师要深入讲解传授音乐指挥的形式和功能,将歌曲节奏深刻的刻入学生心底,明白了解指挥节奏。此过程内,老师应该积极巧妙插入德育过程,培养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将德育渗透在音乐活动中。
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也包括音乐活动。如,蒙古族音乐的教学过程内,即可同时学习蒙古族的舞蹈:《鸿雁》,先讲蒙古族风土人情,再分解、示范舞蹈动作,继而让学生练习舞蹈,亲身体验音乐与蒙古族舞蹈共鸣的形象,舞蹈的表演同时提高学生优秀的艺术情操和想象力。另,乐器小组活动中,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音乐感和音乐水平以及音乐技巧各不相同,使得合作演绎出的音乐并不和谐。如,演奏乐曲《黄河》时,老师应先讲述介绍《黄河》的时代背景,由音乐而烘托河山壮丽,继而由音乐的低沉高亢和河山的壮丽形象展现出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意志,深刻凸显音乐内涵,同时酝酿恰当的情感来阐释理解作品。这样既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德育教育于其身。以情绪演奏出的作品能完美地展现作品活力,渲染作品感染力。这样德育和音乐教学同时收效。
四、结束语
综上,德育是提升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手段,将德育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可提高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艺术情操。故,高中音乐老师应对音乐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不断研究、发现新的德育和高中音乐教学结合的途径,从第二课堂活动、音乐鉴赏、音乐技能运用等多方面结合德育,从而来培养优秀的品质,贯彻实施德育结合音乐教学,推动高中音乐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的结合和发展。

3. 试论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1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善于挖掘课本上的德育元素
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课本中的德育元素有时并不像思想品德课本中的那样明显,它常常是深层的、内在的、个别还是隐藏的。这就要求教师不应该只停留在课本内容表面,而是要对教材做细致分析,挖掘出其中的德育元素。甚至有些是通过让学生亲自感受音乐之后,才能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感受《梁祝》音乐之美时,还可以通过音乐素材中的凄美爱情故事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热爱生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在中学音乐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目的。
2在音乐课堂上巧妙地设置德育情景
若要达到加强德育渗透的目的,则前提是建设相应的素材库,教师必须注意积累素材并巧妙地设置德育情景。因为,我们生活中国就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它就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和道德情感,并为其树立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向往。所以,在进行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相关的多媒体资料来给学生设置不同的德育情景,让德育概念根深学生脑海中。例如,在让学生听《我们都是雷锋的接班人》这首歌时,让学生学会继承中华民族的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同时还会以身作则,向雷锋同志学习。
3德育渗透要注意适时性原则
在中学音乐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切入,从而使德育有效地与学科知识相结合起来,并能够不偏离教材,进而起到适时地将事实和现象的展示给以学生知识熏陶,并起到恰到好处的画龙点睛作用。只有在恰当的时候将德育渗透进课堂中,才能让学生更确切地体会德育的内涵,使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德育方面也得到了发展,并能够更有效地将德育与课堂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中学音乐教学的效率。

阅读全文

与高中音乐德育安全渗透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