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教案 > 高中美术马王堆一号帛画教案

高中美术马王堆一号帛画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31 04:01:19

『壹』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的T形帛画人间部分

画面的下窄部分,上为人间下为地下。人间以玉璧为界划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是墓主人的升天,下层是对墓主人的祭祀。本图是墓主人升天图像。墓主人拄杖,面向西方,前有小吏迎接,后有侍从护送,很有气魄。
帛画下部的图像,最显著的是两条青色和赤色的龙分列左右,而交互穿过画面中部的谷纹巨璧,龙首张口吐舌相背于上,龙尾则各自垂直画面下放的两角。古璧蛟龙将这一部分画面自然地又分成了两个段落。
谷璧之上,两个龙首之间,绘拄杖而立的老妪,左侧有两个男人举案跪迎,右侧有三个侍女拱手相随。老妪的发髻之上插有长簪,簪首的白珠垂于额前。老妪和侍女所穿曳地的长袍均为曲裾,老妪的长袍带彩色花纹,三个侍女的长袍分别为黄、红、白色。跪迎的两个男人的长袍则为红色和青色。这些人物的脚下,有白色的平台,平台的侧面饰以勾连雷纹。平台之下,斜置一个划分成十六个的方板,板的两侧各有一只赤色的斑豹。这一部分上端与“天门”相连的地方,绘有带垂幛的华盖,盖上有两只长尾朱雀相对而立,中央则是一个大花朵,盖下有一展翅飞起的怪物。如果说华盖象征屋顶,那么华盖上对栖得朱雀和人物脚下的两只赤豹,则可能是表示建筑物上的装饰。
画面中的老妪,应是死者生前的形象。老妪发上所饰带白珠的长簪,是汉代贵族妇女特有的一种首饰。老妪和侍女所穿曲裾长袍,形制与墓内所出实物一致,为当时贵族妇女服装的特点。

『贰』 简述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的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帛画的内容

天界部分,画在上端最宽阔的地方。右上角,一轮红日,日中有金乌,日下的扶桑树间,还有8个太阳。左上角一弯新月,月上有蟾蜍和玉兔,月下画着奔月的嫦娥。日、月之间,端坐着一个披发的人首蛇身天帝,一条红色的长尾自环于周围,天上有一道天门,有守卫的门吏。另有神龙、神鸟和异兽相衬,显得天界的威严和神圣。

人间部分
画面的下窄部分,上为人间下为地下。人间以玉璧为界划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是墓主人的升天,下层是对墓主人的祭祀。本图是墓主人升天图像。墓主人拄杖,面向西方,前有小吏迎接,后有侍从护送,很有气魄。

地下部分
人间之下有一巨人赤身裸体,可能是地神,双手举起一白色平台。象征着大地。平台之下,即古人通称的水府(黄泉),巨人脚踏鲸鲵,胯下有蛇,使人感到阴沉昏暗。

艺术成就

这幅帛画的内容极为丰富、复杂,从人间到天上、地下,从现实到幻想,从整体看,表现手法多样而协调,正象用多种乐器合奏出的一首奇变而和谐的交响乐。同时,高度的装饰风格和写实手法相结合是这幅帛画的一大特色。帛画的内容很复杂,却能够处理得既分布全幅,十分饱满,又互有联系,丝毫不觉得杂乱;既能够突出某些主要内容,又有主有宾,花团锦簇,不显孤立。表现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是难得一见的杰作,具有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 整幅帛画把神话、想象和现实生活完美地统一起来,无处不体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追求永生的幻想,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叁』 中美史简答 1、简述汉代艺术中羽人的造型特点及功能 2、简要分析马王堆1号汉墓帛画的空间结构及思想内涵

哈哈哈 楼主美院的

『肆』 西汉马王堆帛画的特点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西汉帛画。出殡时张举的一种铭旌,长205厘米,上端宽92厘米,制作精美、色版彩权鲜艳、线条流畅,充分反映了汉初绘画艺术的风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话与现实、想象与写实交织而成的诡异绚烂场景为构图,极具文化内涵,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西汉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1972~1974年先后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3号汉墓。帛画共5幅,其中1号墓1幅,3号墓4幅,创作时间为汉文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帛画覆盖在一号墓即辛追墓的内棺上,呈T字形,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西汉初年的神仙方术思想,学者认为帛画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T型帛画是国内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马王堆汉墓陈列一直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过,因为保存难度较大,陈列中的T型帛画直到2003年才首次亮相展厅。T型帛画无疑是国内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幕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伍』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的简介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覆盖着一幅彩绘的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内版容丰富,形象权生动,技法精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幅帛画用单层的细绢作地,绢地现呈棕色,呈T形,上宽下窄。其制作方法是用三块绢帛拼成,中间用一长条整幅的绢,再取相当于长条三分之一的绢裁成两半,分别拼缝在长条上部的两侧。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以便张举悬挂。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长均为20厘米余。这幅帛画的画面,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上部,即拼幅加宽的部分,长67厘米,绘日、月、升龙及蛇身神人等图像;下部,即未拼幅加宽部分,长1.38米,绘交龙及墓主人等图像。

『陆』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墓主人是谁

马殷(852年-930年),字霸图,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县)人,五代十国时回期南楚开国答君主。

马殷早年以木匠为业,后投入秦宗权军中,隶属于孙儒部下。孙儒战死后,马殷作为刘建锋的先锋,南下湖南,攻占潭州等地,成为马步军都指挥使。乾宁三年(896年),刘建锋被杀,马殷推为主帅,逐步统一湖南全境。唐朝任其为湖南留后、判湖南军府事,迁武安军节度使。此后,马殷逐渐扩大地盘,兼并静江军,夺取岭南数州。

开平元年(907年),后梁太祖朱温封其为楚王,定都潭州(今长沙)。四年,加天策上将军,尚书令。天成二年(927年),后唐封其为南楚国王。在位期间,采取“上奉天子,下奉士民”策略,不兴兵戈,保境安民,很少主动对外交战。对内发展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赋税,使得湖南经济得以繁荣。

930年,马殷去世,时年七十九岁,谥号武穆王。次子马希声继位。

『柒』 马王堆汉墓“T”字形帛画表现主要思想是什么

表现墓主在神的引领下升天,永生
马王堆汉墓帛画
中国西汉绘画作品。1972~1974年先后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3号汉墓。帛画共5幅,其中1号墓1幅,3号墓4幅,创作时间为汉文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
1号墓帛画,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全长205厘米,为T字形,画面完整,形象清晰。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上段顶端正中有一人首蛇身像,鹤立其左右,可能是大神烛龙;画的左上部有内立金乌的太阳,它的下方是翼龙、扶桑和8个较小的红圆点,与古代十日神话接近;相对的右上部描绘了一女子飞翔仰身擎托一弯新月,月牙拱围着蟾蜍与玉兔,其下有翼龙与云气,应是墓主人升天景象;人首蛇身像下方有骑兽怪物与悬铎,铎下并立对称的门状物,两豹攀腾其上,两人拱手对坐,描绘的天门之景。中段的华盖与翼鸟之下,是一位拄杖缓行的老妇人侧面像,其前有两人跪迎,后有3个侍女随从,根据服饰、发饰特点,并对照出土的女尸,可能是墓主人形象。下段有两条穿璧相环的长龙,玉璧上下有对称的豹与人首鸟身像,玉璧系着张扬的帷幔和大块玉璜;玉璜之下是摆着鼎、壶和成叠耳杯的场面,两侧共有7人伫立,是为祭祀墓主而设的供筵;这个场面由站在互绕的两条巨鲸上的裸身力士擎托着,长蛇、大龟、鸱□、羊状怪兽分布周围(见彩图马王堆1号汉墓帛画(西汉)湖南长沙出土)。
3号墓出土的一幅帛画与此幅尺寸、形制、内容都相近。这两幅帛画以有序的层次展示了汉初人们观念中的宇宙图景,取自远古神话的大量形象和按照现实描绘的人与物构成天、地、人相沟通的境界。帛画出土之前分别置放在两墓内棺的板上,是葬仪中用以表示招魂、导引后随葬的旌幡,又称“非衣”。因而,其主题是灵魂升天,画中人物正行进在通往“天国”的途中,天上日月并辉、明乐环响,龙、豹、翼鸟、玉璧等均是吉祥、护佑的象征。
发现于3号墓棺室西壁的一幅帛画长212厘米,宽94厘米,描绘了盛大的车马仪仗场面。左上方有两行人物,文武属吏簇拥着戴冠、着袍、佩剑的墓主向前行进,队列前有5层高台;左下方有100多人组成的方阵,阵中是正在鸣金击鼓的乐队;右上方有4列驷马车骑;右下方有14纵列共100余个骑从,画中所有的人物、车马都面向墓主人方向。有人认为描绘的是誓社、耕祠场面,也有人根据所绘的大都是武卒、车骑,认为描绘的是接受身为军事将领的墓主检阅的仪仗。同一棺室东壁也有大小与两壁相同的一幅帛画,因破损严重难辨全貌,根据残片中的建筑、车骑和妇女划船等形象,推测描绘的是墓主的 家居生活。
3号墓出土的另一幅帛画长约100厘米,高约50厘米,描绘了4排共44人。人物有男女老幼之别,衣饰简朴,有的上身裸体,所有的人物动态均是当时称为“导引”的健身动作,屈体、伸肢、跳跃、回旋,姿态各异,十分生动。根据人物动作与旁边的题字,可知是一幅运动范围式的画作,定名为《导引图》。
马王堆帛画的出土填补了汉代早期织物绘画实例的空白,也表明吸收先秦、主要是楚国的艺术内涵、风格和形象模式是此期绘画的特点。T字形帛画中不少神话图像与《楚辞》的记述相符,与楚国美术的造型有源流关系。同时,一种新的注意观察现实的创作方法也在发展,3号墓西壁帛画对社会活动场面作了记实性描绘。
观念和想像中的景物融入理性的构成,在T字形帛画上尤其明显。复杂的个体形象经整体安排,既灵活舒散,又循序合理。画上段两条翼龙的向内动态,紧凑地牵领着这一华采部分;中段两条穿璧长龙呈H状,龙首部分为墓主及其随从在这个画面中心间隔出疏朗的空间,使墓主形象在以密为主的画面上突出醒目,龙尾部分将下段众多形象合拢,并促成境界的自然过渡。以4条龙为构图取势,全画上下呈“开合”节奏,左右呈均衡变化,形象相互以动静对照,达到二维平面绘画风格的高度水平。3号墓棺室西壁帛画通过分区布局,使基本处于静态的人物、车骑因队列的方向性变化隐含有动的趋势,右下方的乘骑作朝内的造型是新的表现手法。
帛画中数量可观的人物提供了早期绘画人物造型的特点,头部在人体比例中较大,对墓主全侧面的刻画有助于显现其形象特征,带有肖像画的性质。线条是全部画作的基本造型手段,粗细变化之中流畅致韵。着色方法主要是勾线后平涂,部分使用了渲染,少量形象直接用色彩画成。画面以朱红、土红、暖褐为基调,石青、藤黄、白粉等丰富色彩的运用服从于统一的色调,产生了 诡异、华丽、热烈的效果。

『捌』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的帛画的内容

上部象征着天上的境界。右上角绘一轮红日,日中有一只黑色的鸟,应为“金乌”。其版下有一扶桑树,枝叶权间挂有八个小太阳。左上角绘一弯新月,月上有一只口衔流云的蟾蜍,还有一只玉兔。月下有一女子双手托月,似在飞舞,应为嫦娥奔月。在两边的日月之下,各有一条巨龙,二龙龙首相对,张口吐舌。日月之间,绘有一个人首蛇身的神,披发危坐,红色的长尾自环于周围,而交于身下,两旁有五只鸟正曲颈向上。在画面上部的最下边,对立着两个横座的柱子,形成一个门道,门柱上各有一只小豹子,柱间有二人衣冠楚楚,头带“爵弁”,拱手对坐,可能就是天门的守门神。其上有两个骑偶蹄动物的异兽,异兽各执绳索牵着一只环钮的特钟,钟的两铣系有组带。异兽所骑动物,身着白地花衣,头和四足皆赤。钟的上面又有两只展翅俯瞰的鸟,与人首蛇身的神人两旁的鸟相似。帛画上部的画面,内容既有日月、神人,又有天门和门神,应适当是封建统治阶级梦想死后“升遐”所到的“天国”图景。

『玖』 分析马王堆一号墓帛画的图像理路及内在观念。

本文对子弹库一号楚墓《人物御龙帛画》和陈家大山楚墓《人物龙凤帛画》内,以及马王堆一号汉墓的漆棺和帛容画研究进行综述,由此研究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期的墓葬绘画的构图、象征意义和功能,并且探讨这一时期楚国的墓葬观念。对于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和帛画的结论是:四层套棺从外到内表现复活的墓主之魂正在赶往仙境的路上,最后进入帛画的世界。帛画自下而上营造了四个不同空间,表现了从死到再生直至永生的过程。帛画和套棺是同一观念的两个表述系统。
1973年长沙子弹库一号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1949年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棺画和帛画是早期中国墓葬绘画的重要实物遗存。其对于认识早期中国墓葬绘画的形态与理路,了解早期中国墓葬绘画的形成与发展,洞察早期中国丧葬信

『拾』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怎么读

1号墓的墓坑最大、 最深。墓口南北长19.5米, 东西宽17.8米,以下有4层台阶,再下回则是斗形坑壁,直达墓答底。墓底长7.6米,宽6.7米,深16米。另外两座墓的规模略小,墓坑较浅,墓壁只有3层台阶。2号墓墓底长7.25米,宽5.95米;3号墓墓底长5.8米,宽5.05米。

3座墓的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1号墓填木炭厚0.4~0.5米,总重量约达1万多斤,分布在木炭层外的白膏泥,厚1~1.3米,粘性甚强,渗透性极低,对于密封起决定性作用。1号墓的白膏泥堆积既厚又匀,封固严密,使深埋地下10多米的椁室形成高标准的恒温、恒湿、缺氧、无菌环境,基本排除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对各种物质的损毁作用,故墓内的多层棺椁、墓主尸体及随葬器物都完好地保存下来。另外两座墓,特别是 2号墓,则因白膏泥堆积较薄,分布不匀,密封程度不好,墓内的保存情况较差。

阅读全文

与高中美术马王堆一号帛画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