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分析李清照《永遇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作者因怀恋故国而寂寞孤苦的情怀与外界“元宵佳节”“酒朋诗侣”的热闹气氛形成强烈反差,曲折委婉地表现出作者无以慰藉、不可化解的对故国刻骨铭心的怀恋之情及对旧日生活的无限惋惜之意。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
这首词的一个艺术手法是委婉含蓄却不失浅近通俗的铺叙。
李清照作词,强调铺叙的重要性,她在《词论》里对她推崇的词坛大家晏几道致“不满”之意,她评晏几道词“晏苦无铺叙”,她得益于晏词之精巧,又辅之以铺叙之妙处,使词的创作又大大提高了一步。
且看词的上片,“落日”、“染柳”、“元宵”三组四言对句,描绘临安元宵之夜的乐景,作者的妙处就在于这里不单是写景,写景只是紧跟其后的三个设问的铺垫,似问实慨,以景物叙写作了委婉含蓄的铺叙,并非无“香车宝马”,而是主人“谢他酒朋诗侣”。
以铺叙传情,隐约透露出家破人亡的哀痛,深刻表达了自己孑然一身的寂寞情怀,这是完全不同于昔日“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的相思,也不同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的闲愁,这是对家国之痛和飘零身世的无奈叹息。
下片的铺叙,词人又为我们渲染出一幅昔日三五之夜的快乐图画,叙述昔日的元宵盛况,抚今追昔,由“簇带争济楚”到“风鬟雾鬓”,不胜悲凉之感自胸臆自然流露。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不做任何粉饰雕琢,平淡自如,可是在平淡中却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其中的家国之痛,不似辛词“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激厉豪放,苍凉悲壮;其中的孤苦寂寞,也不似苏词“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记梦》)的肃穆遒劲,缱绻迷茫。
因为李清照以女性独特的心理所感受到的失去故国家园无所依傍的绝望心情,以这样含蓄委婉、浅近通俗的铺叙手法达到抒情的目的,比之慷慨悲歌、直抒胸臆更耐人寻味,难怪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每闻此词,辄不自堪”,并“为之泣下” (刘辰翁《须溪词》)了。
(1)落日风景美术教案扩展阅读:
《永遇乐》既不写“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如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的闺情,也不书“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李清照《渔家傲》)的抱负;既不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的直抒胸臆。
也不像她的压卷之作《声声慢》工于声律,以叠字取胜,而是自成一格,把故国山河之痛与个人身世之感紧紧结合在一起,融于直白深刻的对比和浅显通俗的铺叙之中,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存留于易安词卷,流芳后世。
㈡ 永遇乐李清照,这首词运用了那种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李清版照是宋代一位杰权出的女作家(本刊第一期对她的生平有过简要的介绍),她的早年生活比较安定舒适,作品也多写婚后的生活,尤其是同她丈夫赵明诚短期分离时的“离愁别苦”,这些作品感情真挚,形式优美,风格清新,语言自然,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内容则大都局限在个人感情的小圈子里,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到她四十四岁时,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她同赵明诚一起仓皇南逃,不久明诚因病逝世,她便只得只身流亡,既遭到国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颠沛流离之苦。这就使得她后期的作品渗透了深沉的故国之思。这种感情,在诗文中表达得比较直率,如《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中的“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又如《打马赋》的“乱辞”中的“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满眼骅骝及耳,时危安得真致此”等等。而在词中则表达得比较含蓄委婉。《永遇乐》便是其中颇负盛名的一首。
㈢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艺术分析~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㈣ 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浮云游子意抄,落日故人情”袭,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㈤ 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希望对你有帮抄助:“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㈥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艺术分析~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㈦ 素描落日..
多用较软的碳笔或碳粉铺底,然后用纸擦,使之柔和,再用橡皮提亮,再画,效果要好一些吧!
㈧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专。
浮云游子意,落属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情景交融,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