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抄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㈡ 民族歌曲有什么
001.采茶舞曲(浙江民歌调) 李玲玉
002.回娘家(河北民歌) 张彤
003.编花篮(河南民歌) 俞淑琴
004.崔咚崔(湖北民歌) 周友金
005.姑苏风光(江苏民歌) 赵莉
006.斑鸠调(江西民歌) 屠洪刚
007.崖畔上开花(陕西民歌) 李玲玉
008.蘑菇头号(浙江民歌) 周友金
009.赶小海(云南民歌) 赵莉
010.放马山歌(云南民歌) 屠洪刚
011.猜调(云南民歌) 周友金&俞淑琴
012.小放牛(河北民歌) 屠洪刚&俞淑琴
013.采花(四川民歌) 李玲玉
014.龙船调(湖北民歌) 俞淑琴&周友金
015.采茶谣(江西民歌) 赵莉
016.牧歌(内蒙古民歌) 张彤
017.贵州山歌(贵州民歌) 赵莉&屠洪刚
018.无锡景(江苏民歌) 李玲玉
019.打着山歌过横排(江西民歌) 周友金
020.挂红灯(内蒙古民歌) 俞淑琴
021.秋收(陕西民歌) 赵莉&张彤
022.大板城的姑娘(新疆民歌) 屠洪刚
023.溜溜歌(湖南民歌) 李玲玉
024.打连城(内蒙古民歌) 俞淑琴&屠洪刚
025.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 张彤
026.忠实的心哪想念你(黑龙江民歌) 屠洪刚
027.杨柳青(江苏民歌) 李玲玉
028.妹妹的山丹花儿开(西北民歌) 周友金
029.石榴青(广西民歌) 张彤&李玲玉
030.放风筝(河北民歌) 俞淑琴
031.六月茉莉(台湾民歌) 李玲玉
032.四季歌(青海民歌) 李玲玉&俞淑琴
033.山对山来崖对崖(云南民歌) 张彤&赵莉
034.茉莉花(江苏民歌) 张彤
035.五哥放羊(陕西民歌) 李玲玉
036.小黄鹂鸟(内蒙古民歌) 屠洪刚
037.跑马溜溜的山上(四川民歌) 李玲玉&张彤
038.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民歌) 周友金
039.赶牲灵(陕西民歌) 周友金&俞淑琴
040.娃哈哈(新疆民歌) 赵莉
041.紫竹调(江苏民歌) 李玲玉
042.布谷歌(江西民歌) 廖莎&叶矛
043.想亲亲(山西民歌) 陈士争&杨曙光
044.信天游(陕西民歌) 陈士争&杨曙光
045.阿瓦日古里(新疆民歌) 张彤
046.灯碗碗开花(山西民歌) 杨曙光
047.采槟榔(湖南民歌) 廖莎
048.捡棉花(河北民歌) 杨曙光
049.阿拉木汗(新疆民歌) 屠洪刚
050.拔根芦柴花(江苏民歌) 张德富
051.采红菱(安徽民歌) 廖莎&叶矛
052.乌苏里船歌(黑龙江民歌) 张德富
053.知道不知道(陕西民歌) 王晓燕
054.花轿到门前(河南民歌) 杨曙光
055.凤阳歌(安徽民歌) 张彤&李玲玉
056.四季歌(江苏民歌) 吴晓梅
057.牛犁歌(台湾民歌) 吴晓梅&张彤
058.大顶子山高又高(黑龙江民歌) 陈士争
059.秋色最好是桔乡(浙江民歌) 杨曙光
060.半个月亮爬上来(青海民歌) 张彤
061.梁山伯与祝英台(浙江民歌调) 廖莎&叶矛
062.唱大戏(山东民歌) 杨曙光
063.阿里山的姑娘(台湾民歌) 屠洪刚
064.起蓬号子(浙江民歌) 陈士争
065.九连环(江苏民歌) 李玲玉
066.小河淌水(云南民歌) 张也
067.丢丢铜(台湾民歌) 屠洪刚
068.交城山(山西民歌) 吴晓梅
069.柳州有个鲤鱼岩(广西民歌) 张也
070.浏阳河(湖南民歌) 廖莎&叶矛
071.月亮,月亮(吉林民歌) 吴晓梅
072.绣荷包(山西民歌) 廖莎&叶矛
073.天女散花(安徽黄梅调) 李玲玉
074.月牙五更(东北民歌) 张德富
075.刘海砍樵(湖南花鼓戏调) 廖莎&叶矛
076.绣灯笼(河北民歌) 李玲玉
077.上茶山(贵州民歌) 吴晓梅
078.森吉德玛(内蒙古民歌) 李玲玉
079.散花(河北民歌) 杨曙光&陈士争
080.举杯(新疆民歌) 张彤
081.采茶灯(福建民歌) 李玲玉
082.壮乡风光美(广西民歌) 杨曙光
083.嘀格儿调(湖南民歌) 张也
084.牧羊山歌(甘肃民歌) 阎维文
085.茶叶青(福建民歌) 李玲玉
086.歌唱美丽的家乡(贵州民歌) 廖莎
087.送情郎(东北民歌) 赵莉
088.打秋千(东北民歌) 杨曙光
089.剪剪花(河北民歌) 赵莉
090.望郎(四川民歌) 杨曙光
091.想亲亲(内蒙民歌) 屠洪刚&张也
092.绣荷包(四川民歌) 吴静
093.走西口(陕西民歌) 程桂兰
094.三笑(江苏民歌) 李玲玉
095.打酸菜(山西民歌) 吴静
096.燕子(新疆民歌) 阎维子
097.马兰恋歌(台湾民歌) 李玲玉
098.一对白鸽子(青海民歌) 吴静
099.夏加错(西藏民歌) 程桂兰&阎维文
100.都达尔和玛利亚(新疆民歌) 屠洪刚
101.山丹丹开花(陕西民歌) 杨曙光
102.扁担歌(江苏民歌) 李玲玉
103.歌唱宁夏用(宁夏民歌) 廖莎&叶毛
104.草原情歌(青海民歌) 阎维文&杨曙光
105.赶马调(云南民歌) 张也&屠洪刚
106.摘石榴(安徽民歌) 程桂兰&屠洪刚
107.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民歌) 阎维文
108.五指山歌(海南民歌) 李玲玉
109.云南出来小马街(云南民歌) 张也&屠洪刚
110.摘葡萄(四川民歌) 阎维文
111.幸福歌(湖北民歌) 廖莎
112.看秧歌(山西民歌) 张也
113.话到嘴边(河南民歌) 杨曙光
114.姑娘变了心(黎族民歌) 程桂兰
115.什么花开双对双(浙江民歌) 叶毛&廖莎
116.对花(山东民歌) 杨曙光
117.螃蟹歌(江西民歌) 屠洪刚
118.摇篮曲(东北民歌) 程桂兰
119.送四门(陕西民歌) 赵莉
120.步步高(广东音乐) 廖莎&叶矛
121.闹元宵(山西民歌) 杨曙光
122.杨柳青青(江苏民歌) 黄卓
123.一网鱼来一网粮(广东民歌) 廖莎&叶矛
124.绣金匾(山西民歌) 张也
125.青稞美酒(西藏民歌) 杨曙光
126.阿细山歌(云南民歌) 叶矛&廖莎
127.杵歌(台湾民歌) 陆莉莉
128.月儿弯弯照九洲(江苏民歌) 无鸣
129.道拉基(吉林民歌) 无鸣&黄卓
130.下渔舟(广东民歌) 叶矛&廖莎
131.乡里妹子进城来(湖北民歌) 叶矛&廖莎
132.生产忙(东北民歌) 杨曙光
133.十大姐(云南民歌) 张也
134.洞庭鱼米乡(湖南民歌) 戴建明
135.背着娃娃回娘家(河北民歌) 廖莎
136.一对斑鸠蹦出来(安微民歌) 布珍
137.黄杨扁担(四川民歌) 无鸣
138.山歌(西藏民歌) 杨曙光
139.船儿曲(青海民歌) 李福山
140.我的花儿(新疆民歌) 杨曙光
141.三三二六(甘肃民歌) 戴建明
142.走绛州(山西民歌) 李福山
143.四季棉花调(江苏民歌) 杨曙光
144.搭凉棚(江苏民歌) 张也
145.尕老汉(甘肃民歌) 戴建明
146.采茶(云南民歌) 张也
147.织手巾(甘肃民歌) 张也
148.小看戏(东北民歌) 杨曙光
149.三十里铺(陕西民歌) 张也
150.花伞舞曲(河南民歌) 杨曙光
151.茉莉花(河北民歌) 黄卓
152.一只鸟仔(台湾民歌) 无鸣
153.车水情歌(湖北民歌) 廖莎&叶矛
154.一字对花(山东民歌) 张也
155.天上的彩云跑走马(青海民歌) 戴建明
156.尕妹是牡丹谁不爱(甘肃民歌) 李福山
157.八月桂花遍地开(江西民歌) 张也
158.打樱桃(陕西民歌) 张也
159.落雨大(广东民歌) 布珍
160.金杯(内蒙民歌) 戴建明&张也
161.牧马之歌(新疆民歌) 关贵敏
162.你送我一支玫瑰花(新疆民歌) 廖莎&叶矛
163.飘飘雪花如蝶飞(新疆民歌) 吕继宏
164.桃花红杏花白(山西民歌) 张也
165.鄂伦春小唱(内蒙古民歌) 吕继宏
166.诺得尔江边(吉林民歌) 杨曙光
167.嗄达梅林(内蒙古民歌) 赵莉&戴建明
168.蓝花花(陕西民歌) 张也
169.我可爱的家乡(云南民歌) 廖莎&叶矛
170.天上有个红太阳(西藏民歌) 廖莎&叶矛
171.迎春谣(吉林民歌) 孙小云&吕继宏
172.耕农歌(台湾民歌) 赵莉
173.小女婿(湖北民歌) 张也
174.太行山小唱(山西民歌) 王岩&张也
175.铜钱歌(湖南民歌) 叶矛&廖莎
176.十二月调(广西民歌) 杨曙光
177.苦相思(山西民歌) 关贵敏&廖莎
178.雨不洒花花不红(云南民歌) 张也
179.春工谣(宁夏民歌) 廖莎
180.白麦子(新疆民歌) 廖莎&关贵敏
181.新货郎(黑龙江民歌) 王岩
182.黑缎子坎肩(内蒙古民歌) 杨曙光
183.四季花开(湖南民歌) 叶矛&廖莎
184.刮地风(甘肃民歌) 叶矛&廖莎
185.尼姑思凡(湖南民歌) 赵莉
186.一根竹杆容易弯(湖南民歌) 王岩
187.卖菜(陕西民歌) 戴建民
188.采花调(青海民歌) 孙小云
189.瞧情郎(东北民歌) 张也
190.阿里郎(吉林民歌) 赵莉
191.希望(西藏民歌) 叶矛&廖莎
192.放羊调(云南民歌) 孙小云
193.锡尼河(内蒙古民歌) 杨曙光
194.妈妈娘你好糊涂(辽宁民歌) 张也
195.小拜年(辽宁民歌) 叶矛&廖莎
196.荡湖船(江苏民歌) 杨蛊光
197.跑旱船(陕西民歌) 廖莎&戴建民
198.道情调(江苏民歌) 关贵敏
199.绣针纹(山东民歌) 杨曙光
200.十个字(河北民歌) 戴建明&廖莎
㈢ 对联常识(三):《对联》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教学设想
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学会对联的写作。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对联 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
二、 对联的起源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北宋王安石曾在<<元日>>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歌剧<<白毛>>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例如解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 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还有一次乾隆和和珅、纪晓岚在一起,乾隆高兴便出了上联:四方台台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乾隆);万岁爷爷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和珅) 对联经过了这么漫长的历史阶段,已逐步变成了美丽的装饰品。文雅的交际手段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含义
对联(雅一点叫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或是一种应用范围极广的文学形式应用文。它是由上下两部分字数,句数完全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或相近,停顿节奏一致,平仄协调的文字组成的文学样式。)例如
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三、 对联的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四、对联的写作
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仗,对仗又可分为工对、宽对、借对和流水对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会写出较好的对联。
1、工对:就是工整的对仗。要求很严,既要词性相对,又要词类相同,这才是工对。所谓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所谓词类相对,是指旧时把名词又分为以下十几类。如: 天文(日月风云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水江河等) 宫室(楼台门户等) 器物(刀剑杯盘等) 衣饰(衣冠巾带等) 饮食(茶酒餐饭等) 文具(笔墨纸砚等) 文艺(诗词书画等) 草木(花草桃杏等) 鸟兽虫鱼(麟凤龟龙等) 形体(身心手足等) 人事(道德情才等) 人伦(父子兄弟等)。只有这些门类在对联中对上后,才能称得上工对。请看下面歌诀:
天文: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朝对暮,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
国号: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
食馔: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鲙鱼,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例1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月”和“云”既是名词,又是天文类词对天文类词。
例2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晓”和“夜”同是名词,又是时令类词对时令类词。这两联均为漂亮的工对。
2、宽对:是针对工对而言的.。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只要词性相同,就可以相对。
例1 山外斜阳湖外雪 窗前流水枕边书 山阳湖雪四个名词对下联的窗水枕书四个名词。
例2 闭门藏新月 开窗放野云 “闭”“藏”两个动词对下联“开”“放”两个动词。
3、借对:借对的构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借义,一种是借音。 因为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作者在联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又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下联构成工对,这就是借义的借对。例如: 歧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寻常”的甲义是平常,但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两寻为常,所以又以它的这个乙义,拿来对数目“几度”,就非常工整。 除了借义,有时借它的读音来与下联相对。
例如: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借“沧”的读音“苍”表颜色,来与下联表颜色的“蓝”来相对,而且“海”对“田”,“月”对“日”,“明”对“暖”,“珠”对“玉”等,都是工对,既是词性相对,又是同类词相对。
4、流水对:流水对又称串联。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流水而下,故称流水对。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它的上下两联不是并列关系,而常是因果、条件、假设等主从关系,属偏正关系,内容串联,这就构成了串对。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籽入地,万粒归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三个例子,全都是由流水对组成的.
既然串对的两联不是并列关系,那上下两联是并列关系的对联,就属于正对和反对了。正对用来表现相近或相似的事物。从两方面来说明一个事物,描绘一种景象。例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反对是用来表现相反的事物,上下两连的内容是相反的。例如
柳絮体媚无骨气,梅花形廋有精神。
五、对联的分类
1、春联 高天冬去苏万物,大地春回放百花。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2、婚联 欢庆此日成佳偶 且喜今朝结良缘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3、寿联 体健身强宏开寿域 孙贤子肖欢度晚年
寿比南山松不老 福如东海水长流
4、挽联 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 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
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 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5、名胜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叁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6、行业联 美味招来云外客 清香引出洞中仙
7、书画联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8、其它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横批:缺衣少食)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仪廉(横批:忘<王>八无耻)
六、高考名题举例,练习
例1、 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山东等考卷)
(1)扫千年旧习 __________(树一代新风)
祖国江山好 __________(大地气象新)
(2)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新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
例2、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云南等考卷)
(1) 春晖盈大地 __________(生机满乾坤)
科学能致富 __________(勤劳能发家)
(2)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____________________(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练习:
1、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处处春光好 __________(家家气象新)
一代园丁乐 __________(九洲桃李荣)
爆竹声声脆 _____________(祖国日日新)
满园春色好 _____________(遍地面貌新)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_________________(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2、请同学们课后每人收集20副对联。
总结:对联是一朵小花,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一朵精巧别致的小花;对联,是一条小溪,是我国古老文化长河中一条清澈的小溪。它以工整的对仗,和谐的音调,特有的书法,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种文学形式在世界各国中是独一无二的,是我国特有的瑰宝。希望同学们发扬光大。
㈣ 小河淌水和铜钱歌的音乐解析
小河淌水
乐曲在同名云南弥渡山歌(当地称“调子”)的基础上编创而成。原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主题分五个乐句,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且具云南地方风格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的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美丽聪慧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化作动人的歌声。深厚的情意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居住的地方。
铜钱歌
这是湖南益阳的民间小调。湖南位于长江中游的南岸,古代,这里与湖北等属楚国之腹地,留下了大量璀璨夺目的楚文化遗迹,后世的湖南民歌,应该是先秦“楚歌”的一个自然而又合理的延续。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湖南各地、各民族中所采录下来的极为丰富的民歌资料,不仅其艺术表现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它的音乐语汇也是多姿多彩的。其中,一种带有升高“Sol”(〓)的五声羽调式的旋律就是本地民间音乐风格的重要代表之一。这首《铜钱歌》是借铜钱而讽喻有钱、贪钱的不良道德和丑恶心理,具有很强的揭露性和批判性。其歌词采用四季体,词格为七七七七五五九(衬)五,主题统一而集中,句式富有变化,长短相间,主衬互补,甚至还用了一个短短的“垛句”(南方称“赶句”)。它的前四乐句是主题的基本呈示,为起、承、转、合式,句式规整,层次清晰。第五乐句是全曲的转折,可以看作是下半部分的开始,也可以说是两个部分的过渡。此后的“赶句”将情绪逐渐推进,在6小节的衬句后,以一个2小节的短句结束了全曲。总的来说,前面的乐段较方整,后面的乐段多变化,形成了自身结构的对比。它的音调:从头至尾,都使用了以“羽(〓)—宫(1)—角(3)”为骨干的、建立在“小三—大三”这一“音调结构”基础上的旋律音型;同时,它又用低八度的“徵(5)”和高八度的“徵(〓)”在“两端”将三个骨干音“包裹”起来,而且,低“徵(5)”经常是升高半音的“Sol(〓)”,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带有升徵的五声羽调式”的基本含义,对此我们称之为“湘羽调”。这种“湘羽”色彩,除了一部分民间歌曲外,在湖南花鼓戏唱腔中使用得更为普遍,成为湖南民间音乐风格的一种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