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传染病肆虐人类的历史不下数千年,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疾病。随着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医药学科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生活卫生条件的改善、抗菌素的应用和免疫疫苗的不断问世,使传染病对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威胁日益减轻,疾病的防治重点由传染病逐渐向非传染性慢性病过渡和转移。然而,近年来,全球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回升,流行、暴发事件不断,一些被认为早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卷土重来,同时又新发现了数十种传染病。WHO总干事在《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振聋发聩地提出:“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因此,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仍是世界各国乃至全球的一个突出重点。
1、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1)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基本卫生工作方针。多年来,我国的传染病预防策略可概括为:以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传染病的预防就是要在疫情尚未出现前,针对可能暴露于病原体并发生传染病的易感人群采取措施。
①加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可通过改变人们的不良卫生习惯和行为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通过大众媒体、专业讲座和各种针对性手段来使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群获得有关传染病预防的知识,其效果取决于宣传方式与受众的匹配性。健康教育对传染病预防的成效卓著,如安全性行为知识与艾滋病预防,饭前便后洗手与肠道传染病预防等,是一种低成本高效果的传染病防治方法。
②加强人群免疫:免疫预防是控制具有有效疫苗免疫的传染病发生的重要策略。全球消灭天花、脊髓灰质炎活动的基础是开展全面、有效的人群免疫。实践证明,许多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乙型肝炎等都可通过人群大规模免疫接种来控制流行,或将发病率降至相当低的水平。
③改善卫生条件:保护水源、提供安全的饮用水,改善居民的居住水平,加强粪便管理和无害处理,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等,都有助于从根本上杜绝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2)加强传染病监测:传染病监测是疾病监测的一种,其监测内容包括染病发病、死亡;病原体型别、特性;媒介昆虫和动物宿主种类、分布和病原体携带状况;人群免疫水平及人口资料等。必要时还应开展对流行因素和流行规律的研究,并评价防疫措施效果。
我国的传染病监测包括常规报告和哨点监测。常规报告覆盖了甲、乙、丙三类共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国家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艾滋病、流感等监测哨点。
(3)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传染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日益体现了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策略的重要性。继1980年全球宣布消灭天花后,1988年WHO启动了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经过14年的努力,全球脊髓灰质炎病例下降了99.8%,病例数从1988年估计的350000例减至2001年的483例;有脊髓灰质炎发病的国家由125个降至10个。中国在2000年也正式被WHO列人无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感染国家。
为了有效遏制全球结核病流行,2001年,WHO发起了全球“终止结核病”合作伙伴的一系列活动,其设立的目标为:2005年,全球结核病感染者中的75%得到诊断,其中85%被治愈。2010年,全球结核病负担(死亡和患病)下降50%。2050年,使全球结核病发病率降至l/百万。
此外,针对艾滋病、疟疾和麻风的全球性策略也在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地展开。全球化预防传染病策略的效果正日益凸现。
2.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
包括传染病报告和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多种预防措施。
(1)传染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的手段之一,也是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具体要求参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①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一经诊断为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就应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实行分级管理。只有尽快管理传染源,才能防止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
甲类传染病病人和乙类传染病中的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病人必须实施隔离治疗,必要时可请公安部门协助。
乙类传染病病人,根据病情可在医院或家中隔离,隔离通常应至临床或实验室证明病人已痊愈为止。
丙类传染病中的瘤型麻风病人必须经临床和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痊愈才可恢复工作、学习。
传染病疑似病人必须接受医学检查、随访和隔离措施,不得拒绝。甲类传染病疑似病人必须在指定场所进行隔离观察、治疗。乙类传染病疑似病人可在医疗机构指导下治疗或隔离治疗。
②病原携带者: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后。在饮食、托幼和服务行业工作的病原携带者须暂时离开工作岗位,久治不愈的伤寒或病毒性肝炎病原携带者不得从事威胁性职业。艾滋病、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疟疾病原携带者严禁做献血员。
③接触者: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都应接受检疫。检疫期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留验:即隔离观察。甲类传染病接触者应留验,即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
医学观察: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接触者可正常工作、学习,但需接受体检、测量体温、病原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等医学观察。
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对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如麻疹可对接触者施行预防
接种。此外还可采用药物预防,如服用青霉素预防猩红热等。
④动物传染源:对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动物传染源应予彻底消灭;对危害大的病畜或野生动物应予捕杀、焚烧或深埋;对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病畜
可予以隔离治疗。此外还要做好家畜和宠物的预防接种和检疫。
(3)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传染源污染的环境,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除和杀灭病原体。肠道传染病通过粪便等污染环境,因此应加强被污染物品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痰和呼出的空气污染环境,通风和空气消毒至关重要;艾滋病可通过注射器和性活动传播,因此应大力推荐使用避孕套,杜绝吸
毒和共用注射器;而杀虫是防止虫媒传染病传播的有效措施。
消毒(disinfection)是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包括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两大类。
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施行消毒。如乳制品消毒、饮水消毒等。
疫源地消毒: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致病微生物。疫源地消毒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随时消毒是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终末消毒是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只有对外界抵抗力较强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如霍乱、鼠疫、伤寒、病毒性肝炎、结核、炭疽、白喉等。对外界抵抗力较弱的疾病如水痘、流感、麻疹等一般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
(4)针对易感者的措施
①免疫预防:传染病的免疫预防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其中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此外,当传染病流行时,被动免疫可以为易感者提供及时的保护抗体,如注射胎盘球蛋白和丙种球蛋白预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甲型肝炎等,但因为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尚存在隐患,除非必要,目前已不主张使用。高危人群应急接种可以通过提高群体免疫力来及时制止传染病大面积流行,如麻疹疫苗在感染麻疹三天后或潜伏期早期接种均可控制发病。
②药物预防:药物预防也可以作为一种应急措施来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但药物预防作用时间短、效果不巩固,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其应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③个人防护:接触传染病的医务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配置和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有可能暴露于传染病生物传播媒介的个人需穿戴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腿、鞋套等。疟疾流行区可使用个人防护蚊帐。安全的性生活应使用安全套。
(5)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紧急措施: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需立即组织力量防治,报经上一级政府决定后,可采取下列紧急措施:①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活动;②停工、停业、停课;③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④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
在采用紧急措施防止传染病传播的同时,政府卫生部门、科研院所的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和微生物学专家、各级卫生防疫机构的防疫检疫人员、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务人员和社会各相关部门应立即组织开展传染病暴发调查,并实施有效的措施控制疫情,包括隔离传染源,治疗病人尤其是抢救危重病人,检验和分离病原体,采取措施消除在暴发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如封闭可疑水源,饮水消毒,禁食可疑食物,捕杀动物传染源和应急接种等。
2. 诊危重患者健康教育的健康宣教有哪些
一、健康的含义是什么?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
二、健康教育的含义是什么?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二、健康教育的目是什么?
1、增强人们的健康,使个人和群体实现健康的目的;
2、提高和维护健康;
3、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
4、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使其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三、常见的有损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什么?
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心胸狭窄、性乱交等。
四、有害健康的八种行为是什么?
1、吸烟;
2、饮酒过量;
3、不恰当的服药;
4、缺乏经常的体育锻炼,或突然运动量过大;
5、热量过高或多盐饮食、饮食无节制;
6、不接受科学合理的医疗保健;
7、对社会压力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应;
8、破坏身体生物节奏的生活方式。
春季防病知识
春天气温多变,气候变化无常,冷暖不稳定且多风,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便会乘机肆虐,易造成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如流感、流脑、水痘、风疹等等;同时不稳定的气候往往会使人情绪波动,影响到人的内分泌及生物钟,导致心血管及精神病的发生。另外,春暖花开,空气中飘浮各种花粉、颗粒、尘埃、尘螨,对过敏性体质者易诱发变态反应引起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麻疹等。我们应及时做好预防工作:
1、过敏体质的人不要过多地晒太阳,可用防晒霜保护。外出游玩要随身带风油精,抹后防虫。桃花等花类观赏就好,不要用手接触花粉,以免过敏。
2、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毛巾、被褥要常晒太阳,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和B,少吃辛辣刺激的东西。加强营养,加强运动,提高人体免疫力。儿童要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充实生活。保证良好的睡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可打乱生物钟。如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发现异常及时找专科医生咨询。
4、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少参加剧烈和刺激的运动,控制饮食。根据天气变化适当保暖,平时生活要有一定规律。老年人如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要经常测量血压、血脂,不可以参加激烈的运动。肉少吃,多响蔬菜水果,提倡低脂、低钠、低糖饮食。
狂犬病防治知识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有恐水、怕风、光、声等临床症状,病死率几乎100%。带有狂犬病毒的狗、猫等动物及患狂犬病的人是主要的传染源,被其咬伤、抓伤皮肤或被其舔粘膜而感染。
此外,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据有关资料显示,最短的5天,最长可达19年或更长,一般为1-3个月。
预防狂犬病最有效的途径是给猫和狗注射疫苗。3个月以上的狗,就要注射疫苗。人被咬伤后应该先作伤口处理, 首先不要止血,让血流出来,再用20%的肥皂水或1/1000—1/500的新洁尔灭溶液反复冲洗10—20分钟,再用大量清水冲净10分钟,最后涂上碘酒消毒,伤口不要包扎。然后立即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程注射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一般来说,被咬的伤口越深越严重,部位越靠近头、面,越危险,必须立即注射狂犬疫苗和免疫血清。
流感防治知识
流感是呼吸道传染病,传染病性强,传播速度快。由于流感是病毒性传染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专家对公众提出如下建议:
●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
●流感防治误区:
1、服用维生素抗流感。各种维生素好处多多,这显而易见、毋庸置疑。但它们却不能使人远离流感。包括使用抗病毒药和各种维生素在内的综合诊治才是最理想的疗法。
2、户外可减少得流感风险。这种论点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我们在户外,比如在大街上常常会遇到很多人,而他们中间就完全可能有流感病人。至于说户外空气新鲜,流感传播风险相对不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封闭场所内如聚集很多人,流感传播风险随之便会高出成十上百倍。
艾滋病的防治
艾滋病的医学名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 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严重传染病。"艾滋"是它的英文缩写“AIDS”的音译。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具有一系列复杂症状的综合症,但对个人来讲是可以预防,其主要预防措施是:
(1)不发生婚前性行为;
(2)不以任何方式吸毒;
(3)不轻易接受输血和血制品。(如必须使用,要求医院提供经艾滋病病毒检测合格的血液和血制品);
(4)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纱布、药棉等用具;
(5)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或其他场所打针、拔牙、穿耳朵眼、纹身、纹眉、针灸或手术;
(6)避免在日常救护时沾上受伤者的血液;
(7)不与他人共用有可能刺破皮肤的用具,如牙刷、刮脸刀和电动剃须刀。
一、常见的传染病
根据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分为以下几类:
1、肠道传染病:霍乱(二号病)、痢疾、伤寒、甲肝、戊肝、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感染性腹泻等;
2、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白日咳、白喉、猩红热、风疹等;
3、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等;
4、虫媒传播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狂犬病、钩体、乙脑、疟疾、登革热、黑热病等;
5、其它:炭疽、布鲁氏菌病、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红眼病)等。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
2、有传染性:传染病病人必须隔离治疗;
3、有流行病学特征:不同传染病的发病时间、地区、人群等方面有各自的分布特点;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可抵抗相同的病原体。
三、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一)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常见的主要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型肺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病原体从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污染了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并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
(二)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由于生活饮水源被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入水中或洗涤病人的衣裤、器具、手等造成了水源污染,可引起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的暴发流行。
2、经食物传播在食品的加工、储存、制作、运输的销售等过程中被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可造成局部的流行和暴发流行。
3、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过病人的衣物、文具、门具、门把手、人民币等造成病原体传播。
4、昆虫传播有些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在人体内存活一段时间,通过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进行传播。
(三)预防措施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1、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发动群众灭蝇、灭蟑螂。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食物,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烫、剩饭、剩菜要煮后再吃,食具要经常消毒。饮食服务行业、食品加工销售单位和集体食堂,要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3、搞好饮水卫生。不喝生水,喝开水。保护好水源,严防污染。饮水用具要定期消毒,保证饮水卫生。
4、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食堂、饮食业工作人员更要讲究个人卫生,定期体格检查,发现有传染病,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四、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
(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1、主要表现: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超过38℃,可伴有畏寒、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一般无鼻塞、流涕,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或呼吸困难。
2、传播途径:主要与病人近距离接触而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的痰、气管分泌物、粪便或被其污染的物品传播。
3、预防方法:生活、工作场所保持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用肥皂、洗手液、流水洗);不与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触。
(二)流脑
1、主要表现:起病急,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黏膜出现淤点淤斑,少数严重患者可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
3、预防方法:接种流脑疫苗;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
(三)流行性感冒
1、主要表现:起病急,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乏力、酸痛,体质较弱的患者如老人、儿童可出现肺炎,剧烈咳嗽,呼吸急促。
2、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
3、预防方法: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加强锻炼,在每天洗脸时用冷水刺激鼻部,可以提高抵抗力,增加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接种流感疫苗。
(四)麻疹
1、主要表现:发热,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咳嗽,打喷嚏,流涕,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口腔黏膜出斑,皮肤出疹等。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
3、预防方法:接种麻疹疫苗;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
五、血源性传染病的预防
病毒性肝炎
1、种类: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等。
2、主要表现:
(1)急性肝炎:起病急,畏寒、发热、全身乏力、厌油、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
(2)慢性肝炎:疲乏、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肝区不适等。
3、传播途径:
(1)甲肝、戊肝:主要通过肠道传播,即进食被病毒污染的食品或水而感染生病;
(2)乙肝、丙肝、丁肝:主要经血液传播,可通过输血、不安全注射、血透等途径传播,亦可经由母亲传给新生儿。
4、预防方法:
(1) 接种甲、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乙肝;
(2)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变质食物,生食、熟食要分开存放,剩饭菜要热透(尤其是热天),不随便到不卫生的摊点、饮食店就餐,防止病从口入。
(3)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不与他人共用针头(包括针灸);尽量避免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患乙肝或携带乙肝病毒的妇女分娩时应加强对婴儿的防护,避免传给孩子,新生儿生下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不接触病人的血液及被血液污染的物品;不与病人共用食具、洗刷用具、剃须刀等。
六、虫媒传播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预防
(一)狂犬病
1、主要表现:早期表现为被狗或其它动物咬、抓伤后愈合的伤口及其周围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继而患者出现恐水、怕风、怕光、怕声等症状,绝大部分患者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2、传播途径:主要因被带狂犬病病毒的狗、猫或其它动物咬、抓伤而感染生病。
3、预防方法:避免被狗咬、抓伤,被狗咬、抓伤后要立即用20%肥皂水冲洗伤口半小时以上,并在24小时内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的动物咬伤门诊进一步处理伤口和接种狂犬病疫苗,切不可掉以轻心,狂犬病可防不可治。
3.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如何填写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2011-7-25 活动地点:龙头村卫生室
活动形式:讲座、问回卷 主办答单位:槐树镇卫生院
合作伙伴:龙头村卫生室 参与人数:110人
宣传品发放种类及数量:
“预防肠道传染病知识要点”“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等4种折页共计约600份。
活动主题:
培养健康生活行为方式,饮食卫生,远离疾病
宣教人:
槐树镇卫生院副院长:张**
内科主任:*** 检验师:** 疾控计免员:***
活动小结:
讲座开始前,我们先让村民填写了“夏秋季饮食卫生基本知识调查问卷”。然后发放了宣传材料,首先就大家最关心肠道传染病:腹泻伤寒手足口病等临床表现、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防控策略等做了细致深入浅出的讲解,让百姓全面了解肠道传染病,消除恐慌心理,学会科学防控肠道传染病,纠正了大家对肠道传染病的一些错误认识,提高对肠道传染病的知晓程度。(课件附后)
此活动气氛活跃,提高了百姓的饮食卫生水平,收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4.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育教案:预防疾病1
非常好,对幼儿健康帮助很多
5. 春季易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几种 小学健康教育教案
春秋季是各种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有的孩子已有一些患传染病的体验,如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等,所有的孩子都有打预防针的经验。此活动旨在结合季节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孩子了解有关传染病的预防方法,增强幼儿预防疾病的意识。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介绍等让孩子了解有关一些传染病的情况及预防疾病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
2、 增强孩子预防疾病的意识。 活动准备:收集有关传染病的资料; 张贴卫生部门有关传染病的宣传资料。
6. 健康教育夏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哪些
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甲类传染病中的霍乱,乙类传染病中的伤寒回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阿答米巴痢疾、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丙类传染病中的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以及其他通过肠道传播的(病毒性脑炎)一类传染病。
7. 呼吸道疾病的健康教育
一、什么叫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
常见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
三、什么是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为其特征。本病传染性极强,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易引起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四、麻疹传播的一般知识:
传染源---麻疹病人自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0—14天,临床以发热,皮疹及两眼发红、流泪、畏光、喷嚏、流涕、咳嗽为主要症状,并以颊黏膜出现麻疹斑为特征。病程中可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五、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
1)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关键,故对易感人群实施计划免疫十分重要,应按时接种麻疹疫苗。
2)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
3)煅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4)关键要做到 “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勤洗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6)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
7)要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对我们的呼吸系统也是一个很有益的锻炼。(但雾天不要晨练,因为浓雾中不仅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而且水汽较多,会影响人体肺部的气体交换)。
8)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生活有规律、保证睡眠、不吸烟、少饮酒,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9)可进行免疫预防:流行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麻疹、流脑等疫苗预防相应的呼吸道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