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讲述汉代陶俑的特点
作为与墓葬制度联系紧密的俑像,是汉代雕塑艺术中的重要门类。与秦代兵马俑相比,汉代俑版像则主要权塑造的是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且形象更生动活泼。
西汉早期俑像性质[1]和秦代兵马俑相似,多是用军阵来送葬的模拟物,但在规格上要比秦
俑小得多。沿袭秦的风格,造型比较呆板,主要是用整齐阵列向人们展示为死者送葬的森严军阵。除此之外也有彩绘女侍俑,模制烧成陶后敷涂色彩,轮廓线条流畅优美。艺术造型超出军阵陶俑,富有生活情趣。渐至东汉,这种侍仆舞乐俑成为主流,兵马俑不再出现。造型对象转为舞女,侍仆,农夫和市井等。造型艺术也由呆板变为生动。
② 什么是陶俑
世界来上最著名的陶俑源是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古代墓葬雕塑艺术品的一种。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等一起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
商周时期的陶俑给人以朴拙疏略,处于雕塑艺术的初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简洁生动,秦代已经达到了准确写实的娴熟程度。汉代陶俑的种类、数量、材质、水平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陶俑造型优美,动作滑稽可爱。隋唐时期陶俑的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文官、武士、仕女、牵驼、牵马、戏弄、骑俑、胡俑成为这一时代的常见种类。尤以色彩斑斓、奇伟多姿的三彩俑凝堪称中国陶俑的压卷之作。及至五代,陶俑之风大变,镇墓的神怪俑受到重视。宋代以后,葬俗转易,尤其是焚烧纸在丧葬中的盛行,陶俑的使用骤减,至清初遂告绝迹。
③ 秦汉陶俑的艺术特点
秦汉陶塑艺术的来主要成就表现在自陶俑上,陶俑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兵马俑,二是奴婢、伎乐俑,三是动物俑。秦陵兵马俑数量、规模、气势和写实水平都是无与伦比的,汉代兵马俑以咸阳杨家湾和徐州狮子山出土的陶塑兵马俑为代表。从整体布局、俑的头饰和衣着看,秦俑与汉俑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又有相当大的差别。秦俑重写实,兵马形体大小仿照真人真马,人俑平均身高1。8米,战车和兵器多为实用器,以逼真的形象和强烈的气概取胜;汉俑体型小,均半米以下,手中所持多为象征性兵器,战车已不见。在个体大小和制作精细方面,汉俑已较秦俑逊色,却仍然威风凛凛,犹存气势。
造型简洁洗练,生动自然,人物和战马更富于动势感,具有某些新的特点。
④ 秦始皇兵马俑与汉代陶俑的差异性(历史学,造型艺术,社会学)
秦兵马俑和汉代陶俑的区别:从历史上来讲在秦朝的时候 对于战争和耕种比较重视相内当于现在的国策,而容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希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一统江山,威慑天下;所以才有以兵马俑来陪葬,而不是殉葬。而在汉朝实在继承有加以改进,而且由于一统天下此时兵马俑又是皇帝的专利,所以此时才产生陶俑。而在造型上秦俑神态庄严,军威严整,就想向要跟随始皇帝势倾天下征战八荒六合一样,汉俑着表情细腻,造型随意外型华丽。社会学这个我也分析不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⑤ 陶俑的艺术特点
陶俑复在古代雕塑艺术品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等一起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出土的七千兵马俑气势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山东陶乐舞杂技俑、四川陶说唱俑、河南技乐俑等等形象真实,栩栩如生。
商周时期的陶俑给人以朴拙疏略,处于雕塑艺术的初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简洁生动,秦代已经达到了准确写实的娴熟程度。汉代陶俑的种类、数量、材质、水平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陶俑造型优美,动作滑稽可爱。隋唐时期陶俑的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文官、武士、仕女、牵驼、牵马、戏弄、骑俑、胡俑成为这一时代的常见种类。尤以色彩斑斓、奇伟多姿的三彩俑凝堪称中国陶俑的压卷之作。及至五代,陶俑之风大变,镇墓的神怪俑受到重视。宋代以后,葬俗转易,尤其是焚烧纸在丧葬中的盛行,陶俑的使用骤减,至清初遂告绝迹。
⑥ 汉唐两代著名的陶俑艺术有哪些
汉有马踏飞雀,说唱甬,汉墓葬兵马俑。唐甬基本上是陪葬的武士甬以及三彩马、骆驼、侍女、等等。
⑦ 秦汉陶俑的艺术特点
秦汉陶塑艺术的主要成就表现在陶俑上,陶俑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兵马俑,二是奴婢、伎乐俑,三是动物俑。秦陵兵马俑数量、规模、气势和写实水平都是无与伦比的,汉代兵马俑以咸阳杨家湾和徐州狮子山出土的陶塑兵马俑为代表。从整体布局、俑的头饰和衣着看,秦俑与汉俑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又有相当大的差别。秦俑重写实,兵马形体大小仿照真人真马,人俑平均身高1。8米,战车和兵器多为实用器,以逼真的形象和强烈的气概取胜;汉俑体型小,均半米以下,手中所持多为象征性兵器,战车已不见。在个体大小和制作精细方面,汉俑已较秦俑逊色,却仍然威风凛凛,犹存气势。
造型简洁洗练,生动自然,人物和战马更富于动势感,具有某些新的特点。
⑧ 汉代写意陶俑的艺术美是什么
1.古朴、稚拙之美
纵观中国雕塑史,汉俑可以说是最古朴、稚拙的艺术之一。它比秦俑更拙、更美。为了达到朴拙之效果,汉俑在人物形态的处理上往往运用夸张的手法。无论是比例,还是动作、神态都竭尽夸张之能事,然而整体感、体量感特强,竭力追求某种粗笨稚拙的趣味。大多数汉陶俑都是粗轮廓的,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有时施以浅浅的线刻,显得十分“古拙”、“朴素”稚态可掬。你看那过分长的袖,过分弯的腰,过分夸张的动态,“笨”得不合现实的比例,然而正是这种幼稚、粗糙、简单、拙笨却蕴藏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反而更显其优越与高明。
2.大气、雄浑之美
汉陶俑并不高,一般在一米以内,大多数在60-70公分左右,然而当我们在欣赏任何一件汉陶俑时却不会感觉到丝毫的小气、单薄,反而觉得大气磅礴,雄浑有力、艺人工匠们正是抓住这种大动态,大感觉,而大刀阔斧地去塑造,使得汉陶塑没有半点局促之感,而显得十分整体、大气。如《杂技俑》刻画地是正在表演杂技地艺人形象。工匠们正是抓住侧头、张嘴、舒展双臂、身体微蹲的大感觉,使得这件雕塑既生动轻盈,又雄浑稳定,而且落落大方。
3.朦胧美
汉陶俑雕塑总体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这种朦胧美不是由于结构体面以及关键性部位处理地不准确或模糊不清所致,朦胧美是工匠艺人的一种有意识的追求,是一种新的艺术处理与表达,关键在于似与不似之间的恰到好处。我们欣赏汉陶俑,无论是面部五官的刻画,还是动态衣饰纹理结构的处理,往往是有意不使之历历具足,精细确切,给观者的印象都像是雾中之花的感觉,别具一种意趣。加上经埋藏千年后陶俑表层间有酥落或出现土屑现象,更增加了这种朦胧气氛。如:四川的《执厨俑》的五官和身体结构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然而嘴角含笑的表情却自然逼真,别具情趣,美妙之至,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4.节奏和韵律美
在感受汉俑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同时,我们总是为陶俑的形式上的节奏和韵律之美所感动。汉陶俑在制作过程中总是抓住了最能传神的动态或面部表情来夸张塑造,而其余部分却大胆地减弱从而形成一种详略、疏密、虚实的对比中的节奏和韵律美。在动态追求也是如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工匠艺人们还巧妙地运用线刻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往往在人物的五官以及衣饰上线刻的运用,既强化了对象的表情动态,在形式上也体现了一种节奏和韵律。如:《鼓书说唱俑》头和脚详细刻画而身子却大胆概括,从而形成实-虚-实的节奏感,在手舞足蹈的同时,却动中有静,寓动于静。夸张的臀部稳稳地坐在圆盘上,虽然动态张扬,一点也不觉得轻浮,倾倒之感,却稳如盘石。额头、五官、衣袖、裤脚的线刻更是增加这种韵律节奏之美。
5.诙谐、率真的自然美
汉陶俑动态十分张扬却不觉得别扭,反而显得和谐,表情十分夸张却不觉得矫情,到是十分可爱、诙谐。欣赏汉俑我们总会感觉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一种自然率真之美扑面而来,那笨拙、质朴的外表下,却蕴含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些都是由于艺人工匠对生活的观察仔细,小心提炼,激情表达的结果。那笨笨、拙拙的陶俑里却给人一种诙谐美,一种率真美,一种自然美。这就是汉俑这么浪漫,这么自然,这么生命。
感谢那些无名的艺人工匠们,是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伟大的汉俑艺术,它的艺术成就为后世墓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随后而来的地面佛教造像的兴起和“世俗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博大精神,古拙写意的汉俑雕塑与霍去病墓前石雕内在的精神是一致的,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朵奇葩,一座高峰,它体现了华夏艺术最本质最迷人的浪漫写意传统,也是东方艺术的神韵所在。
原文地址: http://qkzz.net/article/e38156a5-9739-45ad-842e-075bab253052_2.htm
⑨ 简述东汉人物陶俑的艺术特征
西汉中晚期,从汉武帝刘彻登基(公元前141年)至更始帝刘玄被杀(公元25年),时间为166年。西汉武帝时期,是汉朝国势最为强盛时期,汉武帝以其宏才大略,北击匈奴,南抗百越,确立了汉朝边疆之稳固,迎来经济繁荣,一些高官贵戚,武将勋臣,在其死后修建规模庞大的陵墓,如武帝茂陵及其陪葬大臣卫青墓、霍去病墓等,极尽奢靡。由于目前尚未对这些陵墓进行系统发掘,所以尚未见大批陶俑出现。西汉晚期,随着政局混乱,经济衰退,陶俑制作失却了经济依靠,规模不大,数量较少。
西汉中晚期陶俑除建国前在西安、洛阳等地出土的外,建国后出土的陶俑有:山东济南无影山乐舞、杂技、宴饮陶俑;河南济源泗涧沟汉墓陶俑;河北邯郸彭家寨陶俑;河南洛阳西汉墓彩绘陶俑。
西汉中晚期陶俑由于关中地区尚未发掘出帝王贵族陵墓,未见大量的陪葬兵马俑坑,所以在数量上远不及早期,但从传世及解放前后出土的陶俑中,我们仍可发现其不同以往的新特征。
第一市重心的东移。这一时期的陶俑,出土最多、制造水平最高的,是洛阳及其周围地区(仅就现状而言,关中地区此一时期的陶俑尚待发掘)。洛阳在西汉时期处于陪都位置,其繁荣程度仅次于西安而居于次席。悠久的文化传统与政治、经济的优越条件,使许多达官显贵,趋之若骛。死后厚葬此地,自然促进陶俑制造业的兴盛。洛阳及其周围地区墓葬中陶俑的出土,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第二是陶俑题材的日趋广泛。西汉早期的陶俑,除兵马俑外,以女侍俑为常见,其他俑种较为罕见。进入中晚期,伴随着丧葬习俗的变化,人们更注重将日常现实生活的场景,如实搬入地下。住宅由大门、仓库、阙、正房、厨房、厕所、猪圈等组成。墓室结构,便是墓主人真正的住宅。汉代墓室平面基本上由东西耳室、东西侧室、主室组成,东西耳室一为马厩,一为仓房;东西侧室则为置放罐、壶、盆、碗的餐室和放置歌舞乐俑以助兴的客厅。后室则为墓主人棺床之室。它完全仿照世间现实生活而造,适应这一需要的各种俑,也就应运而生。在这些俑中,乐舞、杂技俑最常见,最引人注目。西汉中期以后,受西域诸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乐舞、百戏盛行于中原,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元封二年长安演出百戏时,300里外的乡民都入京城观看。这种状况在达官显贵那里更是有增无减,几乎宴宴都有歌舞、杂技相伴,以助酒兴,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第三是追求神韵的塑造。此期陶俑,从五官、身体比例等各方面,都不如早期那样写实,符合人身解剖结构,但其却注意人物神情的把握与刻划,如那些身穿长袖短衣、下着肥大喇叭形裤的杂技俑,动作、姿势极其夸张,为突出鼓舞之步伐,塑造者可以随意增加人物下肢的长度,使其超出人们惯常的想象,肥大的裤腿犹如长裙,被双腿带动,恰如生风。而为了表现杂技的惊险,又适当的缩短双腿的长度,以增加其动作的稳定性。或许是为了适应乐舞、杂技俑特性,这一时期的俑,总给人以强烈的动感。以面部五官而言,已逐渐脱离兵马俑面部神情严肃之束缚,表情开始生动活泼起来。
汉 俑 与 汉 代 社 会
两汉是其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强盛时期。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击败项羽,称雄天下,到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止,共420余年。
汉代陶俑,是在其繁荣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帝国是由秦始皇完成的。秦始皇以博大气魄,指挥秦国军队,击败东方六国,使秦帝国强盛于一时。但其好大喜功,不顾社会生产力低下这一现实,强迫大批民工去修阿房宫、骊山陵、万里长城,使人民失却了必要的生存环境,群起而攻之,秦朝历二世而亡。汉朝初年的社会,处于经济濒临崩溃之时。皇帝出行,连4匹颜色相同的驾车之马都找不到,大臣们只有乘坐牛车去上朝,米1石万钱,马1匹百金。为扭转这一局面,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以发展社会经济为其指导方针,重农抑末,削减富商大贾的经济实力,减轻农民的租税。汉高祖定租税1/15,汉文帝提倡节俭,亲耕藉田,提倡农耕,免天下农田租税12年,汉景帝则将租税减至1/30,从而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的结果,使得“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纲疏而民富,役财娇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史记·卷三十·平准书》)两汉时期出土陶俑较为集中的地区,陕西咸阳和西安、江苏徐州、河南洛阳、四川诸地,皆为经济发展的富庶地区,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如此大规模的陶俑制作,是不可想象的。
汉代社会风气,是促成汉俑艺术多彩多姿的重要原因。
两汉时期的俑,是在秦俑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秦俑是高度君主集权专制统治下的产物,统一、单纯、威严是其主要特征。汉俑同秦俑相比,气魄不足,但在题材多样、类型众多,反映社会风貌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主要原因,是汉代社会风气所致。艺术是时代风貌的折射,汉初经过文帝、景帝的励精图治,至武帝时已成为当时世界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汉武帝南平百越,北逐匈奴,西伐大宛,东讨鲜卑,男儿以立功边陲为时尚,表现出汉民族强大、自信之心。经济的发达,一方面生时穷奢极欲,纵情享乐;另一方面死时厚藏。《汉书·成帝纪》:“方今世俗奢僭罔极,靡有厌足。公卿列侯,亲属近臣,四方所则,未闻修身遵礼,同心忧国者也。或乃奢侈逸豫,务广第宅,治园池,多蓄奴婢,被服骑毂,设钟鼓,备女乐。”外戚王凤及其家族“争为奢侈,赂遗珍宝,四面而至;后庭姬妾,各数十人,童奴以千百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汉书·元后传》)。
他们以厚藏为德,薄终为鄙,有的甚至倾家荡产,为了“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这一目的,汉朝统治者们不惜将全国收入的1/3,用于陵墓建设,其厚藏风气盛行,可见一斑。汉俑正是在此基础上出现的。
⑩ 有没有真正懂汉代陶俑的人奇了怪了真正的艺术精华为什么古玩界不认可价格低的可怜
宋代之前的东西在市场上是不允许拍卖的,不许出境 所以市场价格低。这汉代陶俑东西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断代和识别是个技术活,民间交易很难辨别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