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教案 > 我看到的村庄美术教案

我看到的村庄美术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23 17:23:59

『壹』 五年级下册美术22课记录家乡的民俗活动教案

一、教材家乡美分析
本课家乡美以表现家乡美为情感激发点,让学生将对家乡的情感融入到绘画表现、图案设计和宣传刊的制作中。家乡美
教材家乡美的主图为一幅摄影作品,暖暖的色调和隐隐约约的如梦画面,让大家似乎看到家乡那熟悉的小景。教材家乡美中还提供了一幅以表现现代化大都市为主题的摄影图片和两幅分别表现城市和农村美丽风景的学生作品,家乡美为不同生活环境中学生的创作活动提供一定启示。
不管你的家乡在哪儿,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树木花草,当我们认真凝视它时,家乡美我们就会对其形状结构、色
彩搭配的奇特与完美产生一种感觉留下一种美好的印象,它将会在装饰设计中激发我们的灵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形态作素材,采用简化、夸张等方法,来变形、变色创作出美丽的图案。活动二即为利用家乡常见的植物进行图案设计。
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添加装饰的小训练,让学生尝试运用点、线添加的方法来装饰图案。
图案用色宜单纯,从单纯中求丰富。主体形色与底色的关系,两者互为主次。因此选用底色不能太鲜艳,应适当灰暗、淡雅一些,而主体的形色就要鲜艳明亮。
在完成记忆画表现和图案设计后,本课安排了一个综合应用的活动。即将绘画作品、介绍性文字、图案组合起来办一期介绍家乡的宣传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此活动充分利用前两节课的习得,和语文学习结合,提高学生组织排版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学习屋”安排了一个课后延伸的作业,回家向长辈了解一些有关家乡的历史、传说、民歌等,并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同学们互相交流,以进一步增加对家乡的了解,起到传承美术文化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了解、学习风景画的表现方法。
◆学习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组织安排版面的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歌颂宣传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思路
命题画是美术学习中一种作业要求较高的课业形式,学生要依据题意,搜集绘画素材,用绘画的形式将主题表现出来。本课活动一是以表现自然风景为主的命题画创作活动。
在教学中可做如下安排:收集资料——交流感受——指导表现——欣赏小结。
教师在课前可安排学生观察家乡的景色,对能表现家乡特点的景物重点观察、记忆。也可以采用画速写、拍照片、找挂历等方式收集资料。上课后师生交流所收集的资料,找出一些比较适合表现的、能代表地方特色的素材。通过这一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升华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为下一步创作做准备。接着教师可以以收集的素材为例指导学生表现,着重帮助学生如何取景、构图,如何表现好一幅风景画。如构图要注意有层次,前主后次,前实后虚,近大远小。欣赏小结可着重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为构思选材,看看谁的画面选材有新意,既能表现家乡的美景又独具表现的特点。二为构图安排,看看谁的画面安排最棒,既层次丰富又最能突出主题。
图案设计这一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所以教学时要尽量避免专业化倾向,避免简单地说教,应采用趣味性的直观感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学中可做如下安排:欣赏导入——方法指导——尝试表现——作业反馈——欣赏提高——设计表现——评价、延伸。
首先教师可先将本地民间美术的作品给学生欣赏,让学生了解到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花和生活中的花的区别,由此导入新课。在指导学生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可选择本地最有代表性又相对简洁,易处理变化的花或树为例,来指导学生了解掌握抓住自然物的外形特点简化的方法和添加的方法设计图案。学生边学习边尝试设计表现。尝试表现后应抓住反馈指导环节,教师选择较好的作业和问题较大的作业,到实物投影仪上,师生共同点评。学生在尝试作业后对图案设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接着再给他们欣赏一些较优秀的图案设计作品,以了解更多的设计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并对下一步更好地完成设计表现予以启示。作业完成后,师生共同评价,最后给学生欣赏一些由单独纹样组成的花边、团花以及图案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图片资料,使其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
活动三为前两个活动的综合,在活动中,它既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排版、制作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环节可安排如下:搜集素材——讨论选材——设计分工——集体制作——张贴欣赏。
首先,小组可将课前收集的关于介绍家乡的资料和上两节课的作业集中,大家根据刊的大小,一起选择适量的、较全面概括代表家乡特点的、质量较高的命题画或图案作业和文字材料。然后大家将作业放在宣传刊的底纸上摆一摆,留出刊头的位置和文字说明的位置,看看如何组合更合理、更美观,还可以绘制一幅草图设计一下。接着可以根据每位同学的特长进行分工,如负责刊头设计的,负责文字撰写的和托裱作品的等等。制作时学生根据教材上的范图学习托裱、粘贴的方法。学生们设计的植物图案可放在适当的位置点缀宣传刊。学生完成作业后,经过师生共同评价后进一步完善宣传刊,最后张贴在教室、校园或者是社区内,以供大家欣赏、了解关于家乡的知识以及美景。

四、教学选择
1.有条件的学校,可首先进行新老照片对比欣赏的评述活动。课前让学生寻找父辈或祖辈的有家乡景色的老照片,再到这个地方将现在的样子拍摄下来,带到课堂,看一看,比一比家乡的变化。接着再进行命题画创作。活动三还可以将老照片和学生作业贴在一块,以展示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2.在教学中教师可对活动安排灵活处理。如活动二可将花的图案变形和树的图案变形分为两课时进行。
3.教材中没有涉及本课活动二图案的色彩。在图案设计的学习中,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既可以黑白图案为主,也可以讲述一些简单的装饰色彩知识,让学生绘制彩色的图案。
4.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市树、市花,它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如:香港的紫井0花图案,给我们每一位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活动二可以结合本地标志性的植物来设计绘制。

五、教学建议
1.活动一可和语文学习结合在一起,如结合以家乡美为题的作文,让学生为作文配画。
2.除了省略、添加以外,夸张法也是图案设计中的一种方法。一般是在特征上加强,具体做法可以是圆的更圆,方的更方,长的更长。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让他们尝试运用夸张表现的方法。

『贰』 《美丽的村庄》说课教案

《美丽的村庄》说课复稿
教材分析:歌曲制《美丽的村庄》采用二部曲式结构,第一乐段由弱拍起始,节奏比较密集,其中,附点及切分节奏使音乐的动力感得到加强。歌曲的旋律起伏较大,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感觉。歌曲第二乐段开始部分的节奏疏密相间,其中的切分节奏刻意加长,而旋律主要呈上扬的趋势,使人们的情绪激昂、振奋,感情更加激动,由衷地表达出人们对家乡的赞美之情。这就与前面的音乐情绪形成了对比。其后半部分的音乐基本上是与第一乐段相呼应,从而使歌曲在对比之后又求得统一。
(新课标中强调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而且提倡学科综合等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就应该把这些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完整的聆听教师的范唱,引导学生把握歌曲风格。
2.感受歌曲情绪的变化,并用欢快、活泼、热情、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聆听、模唱、感受等活动,懂得歌曲的节奏、旋律、结构等特点。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和创造性活动,有创意地为歌曲伴奏。

『叁』 《看世界》大班美术教案

活动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对周围事物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进行绘画创作。
2、在对周围环境原来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感受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从而萌发出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热爱。
3、知道眼睛能反射物体这一现象。
活动重点:
对眼睛的描绘从实体化到抽象化。
活动难点:准确运用线条和色彩。
活动准备:
1、教师自编诗歌《小小的眼睛》
2、眼睛的图片、一个自制的大眼睛的框架。
3、绘画纸张、绘图笔、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幼相互问好
2、教师出谜语请幼儿猜引发幼儿兴趣。
谜面:两只葡萄黑又亮, 白天陪我看世界,晚上伴我入梦乡。
3、教师揭示谜底——眼睛。
二、开始部分
1、出示大眼睛框架引导幼儿用框架观察周围。“这是什么?”
a、“请你用这个“眼睛”仔细的看看周围都有些什么东西?”
b、“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认识的,你们喜欢用“眼睛”看他们吗?为什么?”
C、“除了这些东西,你还能想到用“眼睛”能到看什么?”
d、教师总结“原来我们用眼睛看到了这么多东西啊?”“你们想知道我用我的眼睛的看到了什么吗?”“让我用一首诗歌来回答你”。
2、教师朗诵诗歌,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我的眼睛“装”下了什么?是怎么“装”的?你的眼睛也能“装”吗?能“装”下什么?
3、引发幼儿思考:除了这些你的眼睛还能装下什么呢?
4、出示鉴赏画,让幼儿欣赏分析可以把眼睛里看到的东西怎么样画出来?
“看到这幅作品你想到了什么?”
“除了这样画,你还能想到怎么画?”
三、操作部分
1、提醒幼儿:眼睛要画的大大的才能“装”下更多的东西。
2、发放纸笔,幼儿自主创作,教师巡视观察指导。
附:
《小小的眼睛》
我有一双小小的眼睛,
小小的眼睛能装大大的世界。
小小的眼睛,
装下蓝蓝的天空蓝蓝的海,
装下红红的花儿绿绿的草。
小小的眼睛
装下高高的大楼长长的马路,
装下飞翔的鸟儿爬行的蚂蚁。
小小的眼睛,
装下了风,装下了雨,
装下了爸爸妈妈和老师,
我用小小的眼睛装下了整个美丽的地球。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在此次活动中我选用的是幼儿想象画,针对我班幼儿想象力丰富这一特点而设计,在活动中针对眼睛能反射周围事物这里特点,利用眼睛做画框,而让幼儿想象将周围熟悉的人、事、物、放在眼睛里并用夸张的手法去体现,让幼儿体验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周围,活动中还运用诗歌来拓宽幼儿的思路。
二、说目标
在活动中我将活动目标定位在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的发挥上,希望通过活动幼儿的思维能更开阔、想象会更大胆。同时也定了让幼儿了解科学方面的眼睛能反射物体这一现象,与此同时幼儿在观察同伴眼睛的同时还能增进相互之间对身体构造的了解从而促进同伴之间的情感。
三、说准备

『肆』 小镇的夜色美术教案

小镇夜色复

已是黄昏时分,月亮升起制,在天空中留下她的脸
颊。
街上的吵闹声已渐渐远去,
湖面上倒影着淡蓝的
天空。
最后一抹阳光也悄悄退去,
幽蓝向整片天空漫
延。灯光起来了,幕,退了,天空灰暗了,和湖面相
应着。灯光流向了整个小镇,暗了,亮了,暗了,又
亮了,
像仙女用自己魔法棒在小镇上点了几笔,
连湖
水也随着她变浓,变浓。天,暗了。

灯光,亮了。大厦上方的彩灯,开始工作了。路
旁的大树上有几盏流星似的白光运行了,
七彩的光束
向整个小镇弥漫开来,湖面上方的霓虹灯像一条彩
带,忽闪忽现,点缀着小镇。小镇又热闹起来,音乐
声,
喇叭声„„交杂在一起,
车灯像两颗小星星似的
眨着眼睛。

『伍』 谁有小学美术十一册第18课 家乡的艺术 的教案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家乡民居、建筑的一些特点与变化。

2、能力目标: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探究建筑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与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建筑艺术的精美和家乡劳动人民的智慧。

活动准备:

1、课前观察自己住的房子,并把它的样子画下来。

2、收集各个地方不同建筑、民居的照片、图片、邮票等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了解家乡房子的特点和变化

1、展示作品,了解家乡房子的特点

课前大家都观察了自己住的房子,并把它的样子画了下来。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2)在绘画、欣赏和评时的观察中,你觉得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特点?

小结:我们住的房子大多是楼房;也有的是平房,或者说砖瓦房,红红的瓦,白白的墙,这一切构成了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此外,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老房子,让我们去看一看。

2、通过比较,感知家乡房子的变化

(1)(出示制作的“老房子”课件)想一想:我们家乡有没有这样的老房子?你喜欢这样的老房子吗?它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青青的瓦、灰灰的墙、展翅的屋檐、雕花的房梁……)

(2)同桌交流(可以结合课下搜集的照片或图片进行交流);

①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老房子?

②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3)全班交流。

生1:在我的老家农村见过这样的老房子,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历史久远。

生2:我也是在老家见过这样的老房子,觉得非常得好奇,回家总喜欢到那里去看看。

师小结。青青的瓦、灰灰的墙、展翅的屋檐、雕花的房梁、门前的石狮子,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古老、新奇。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江南水乡,让我们一起来画我们家乡的老房子——江南水乡。

A、讲解线条画

(1)勾画外轮廓形及比例。

(2)从主要部分入手。

(3)线条明确,有密变化。

(4)明暗对比强烈。

B、讲解色彩描绘的方法。

(1)在初步概括的线条画基础上作色,线条不要有明暗变化,只要线条明确。

(2)线条、色彩画分两种清淡,稍有色差及鲜灰变化。

(3)以色块为主的,线条只要框出结构即可,色块鲜明,对比强烈。

D、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学习用线条描绘老房子的特征。

(1) 遵循原则:整体——局部——整体

(2) 讨论用线的方法:是自然曲线好,还是笔直的好?

2、色彩描绘方法。

(1) 线条结合法。

(2) 色块表现法。

3、小组讨论总结线、色描绘方法,并想一想自己适合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E、交流,好的作品上台交流。

阅读全文

与我看到的村庄美术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