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谁有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好像没有,不过你可以去去苗逢春博士主持的论坛去看看,那里有很多信息技术的讨论
② 查!!请告诉我关于科学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初三化学教案与相关课件
化学知识点归纳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9、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
五、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 的活动性就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六、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七、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 (NaCl) : 食盐
2、碳酸钠(Na2CO3) : 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 (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八、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 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 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九、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
7、PH=0时,酸性最强,碱性最弱 。
PH=14时,碱性最强 ,酸性最弱 。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 尿素 。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 金刚石 。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 中国 。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氮气 。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氮 。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 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十、有关不同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 碳原子排列不同。
2、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 含碳量不同。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 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十一:有毒的物质
1、 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乙酸铅等;
2、 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含Ba2+的溶液(除BaSO4);
3、 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回答者:小熊猫zhen2006 - 魔法师 四级 3-20 16:14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好
100% (1) 不好
0% (0)
其他回答 共 1 条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9、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
五、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 的活动性就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六、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七、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 (NaCl) : 食盐
2、碳酸钠(Na2CO3) : 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 (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八、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 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 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九、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
7、PH=0时,酸性最强,碱性最弱 。
PH=14时,碱性最强 ,酸性最弱 。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 尿素 。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 金刚石 。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 中国 。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氮气 。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氮 。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 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十、有关不同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 碳原子排列不同。
2、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 含碳量不同。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 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十一:有毒的物质
1、 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乙酸铅等;
2、 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含Ba2+的溶液(除BaSO4);
3、 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③ 请问哪位高人有《广东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
到网上找
④ 哪有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
你可以在书店里看看,应该有的。
⑤ 广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广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⑥ 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必修)第一章教案
http://www.xxjscn.com/jiaoan/gaozhongjiaoan/guangdongjiaoyu/
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
目标维度
行为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
(2)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附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伪性,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信息的各种特征,体验信息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1、信息与人类的关系
2、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信息与人类的关系
2、信息实例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
教学思路:
将本节分为两个相对单元,一是课题引入,二是“丰富多彩的信息”及“信息的一般特征”,在第一单元中以心理学上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为契机,让学生体会信息交换对人类的重要性;在第二单元在具体事例中引导学生对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体会信息的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伪性等一系列特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一位学生自告奋勇地上讲台来,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黑布蒙上眼睛,在整个教室里走一圈,并谈谈感受.
PPT展示: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者将被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带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让他们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了一个气泡胶枕,同时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限制他们的听觉。除了进餐和排泄以外的其他时间,实验者都要求被测者躺在床上。可以说,这就等于是一个所有感觉都被剥夺的状态。
实验前,大多数被测者以为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
实验后,被测者报告说,在实验过程中,对任何事情都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活动似乎是“跳来跳去”的。感觉剥夺实验停止后,这种影响仍在持续。
得出结论: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
二、丰富多彩的信息:
PPT展示四川汶川地震
PPT展示北京2008奥运会
[教师小结]我们正处在信息社会,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人们可以通用种种方法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信息是什么?它有何特征?它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有何影响?
PPT展示三种古代信息传播方法。
PPT展示香农、维纳、和钟义信对信息的著名论述。
任务一:从具体事例出发,认识信息的含义,并填写P4页表1-1。
例1:鸿篇巨著记录着一段段的历史事件或探索知识的足迹。
例2: “看云识天气” 。
例3: 驻外记者将新闻资料在计算机中编辑处理后,通过网络传回电视台,以便及时发布。
老师总结:
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
(信源) (信息传递) (信宿)
三、信息的一般特征
任务二:分析案例,探讨信息的特征(PPT展示)
例1:卫星电视呈现精彩节目。
例2:销售方案分享。
例3:啤酒与尿布。
例4:错过的象棋比赛。
例5:赤壁之战。
拓展训练:(PPT展示)
例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例2:真假难辨
例3:老黄历看不得
例4:一传十,十传百
例5:玉不琢不成器
例6: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老师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
(2)共享性
(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4)价值相对性
(5)时效性
(6)真伪性
………….
教学反思:本节课一开始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信息对于我们的不可或缺,能极大的激起的好奇心,然后以学生在08年都很关注的两大话题,四川地震和北京2008奥运会,让学生自然的意识到我们身边信息的丰富多彩性,并且意识获取信息的有很多方式.通过典型案例地分析,让学生自己领会信息的诸多特征.
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 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及其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2、通过观看视频,结合自身体验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基础》(粤教版信息技术(必修))教材第一章第二节,本节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信息技术及其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影响、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本节是全书的概括性内容,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相关内容的延续和加深。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感受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对自己生活、学习的影响,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对信息社会生活的向往。
【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刚由初中升上来,富于激情、想象丰富,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了初步体验,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交流,了解信息技术概念和发展历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学生层次可能不同,但通过本章的学习,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对信息社会的向往是关键,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1、 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
2、 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及影响,并从中归纳出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个人生活、学习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
3、 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整体上的了解和把握,发掘信息技术应用及信息活动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及正确分析信息技术的积极、消极两方面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通过教师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学生抢答复习、讨论、观看视频录像等方式,总结归纳信息的特征,探究信息技术的含义;通过阅读材料,分组讨论、探究信息技术的内涵,了解信息时代的未来发展,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及如何避免负面影响所带来的危害。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探究、交流讨论,教师适时地进行教学引导、总结来达成教学目标。突出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2、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单纯的讲授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本章理论教学内容较多、杂的情况下,首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再由IT单词含义引入新课;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归纳了解信息技术的五个发展阶段;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对我们生活的有利影响;而对于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则通过学生阅读书上案例进行分组讨论交流,汇报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最后教师进行课堂评价和小结,归纳本节知识点,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3、学习时间
40分钟,非上机时间20分钟,上机操作时间 20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抢答引入(3分)
一、 复习抢答引入:
1、通过抢答的方式概括信息具有的基本特征: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及其他特性。
2、信息的英文是information,有谁知道信息技术的英文是什么?
IT是信息技术的英文缩写,今天我们已经走进了信息社会,每天我们都在享受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和学习吧!
引入新课: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学生思考抢答
以抢答方式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阅读材料、小组交流(5分)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和课本,分小组讨论:1、信息技术的含义?
2、 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有哪几个?各阶段产生了哪些信息技术?主要特点是什么?
3、 未来计算机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学生三人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三)
完成任务一:填写表格一(8分)
教师适当提示、归纳,指导学生分组填写信息技术发展历程表。
学生分组填写表格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四)
观看视频:生活在信息社会(5分)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生活在信息社会,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向往,讨论: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产生了哪些的影响。
学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对信息社会的向往。
(五)
阅读材料、小组交流:(5分)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可能带来一些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分小组讨论:
1、信息技术会为社会带来哪些消极影响?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它所带来的危害?
2、如何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学生阅读材料、分组交流讨论、思考。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
(六)
完成任务二:填写表格二
(8分)
教师适当提示、归纳,指导学生完成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表。
学生分组填写表格,归纳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填写表格,进一步提高学生认识。
(七)
小组汇报,教师总结、归纳。
(6分)
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了,同学们,你们做好了迎接它的准备吗?今天我们了解了信息技术及其对我们的影响,就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对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对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充满了信心。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各组完成任务的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进一步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
学生认真听课,汇报学习情况。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加深学生理解。
【教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杂,有的知识点留给学生课余时间学习,有的一提就过,重难点要掌握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影响,则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材料、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设计本课,从教学效果来看,能够较好的完成教材安排的内容,有详有略、有主有次的教学设计也可使学生减少学习负担,学习兴趣浓厚,不仅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还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不能输给对方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取得较好的效果。总结评价、汇报展示环节的设置,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检验学习效果,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存在问题:不同班级水平不同,导致时间比较难以控制;该放给学生阅读、自学的地方还不够放得开,以后可以大胆尝试,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汇报评价的方式虽然新颖独特,效果也不错,但是项目的设置还比较简单,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更好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评价的作用。
附表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表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发展阶段
产生了哪些信息技术
主要特点
1
2
3
4
5
未来计算机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什么?举例说明。
(多元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虚拟化)
附表一: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表
根据课本上的五个实例,每个小组选取其中一个(按次序选取),针对信息技术在某一领域的正面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一边记录讨论内容和结果——我认为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
实例序号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你该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⑦ 广东教育出版社小学第二册(下)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可以到绿圃教育,北斗论坛里面去看下。当然,注册个网络文库更好。
⑧ 怎么找不到广东教育出版社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中国形象宣传片之:名人能否代表中国?!
本周,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播放回,引发答国内外众多关注,代发论文。西方专家分析称,企业也是树立中国国家品牌的生力军。在这里,我们也来谈谈什么样的国家形象才能代表中国!
那么,名人能否代表中国?显然,论文下载,答案是否定的!
这则宣传片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在短短60秒钟时间内,发表论文,展示了包括邰丽华、吴宇森、宋祖英、刘欢、郎平、姚明、丁俊晖、袁隆平、吴敬琏、杨利伟等在内的,涵盖文艺、体育、商界、智库、模特、航天等各行各业的数十个杰出华人,以智慧、美丽、勇敢、才能、财富等诠释中国人形象。不少网友认为,这种掐尖式的展示,只见精英不见常人,是对历史、对人民群众的失敬、失畏,明星固然重要,但平民百姓的面貌更易捕获人心。国外的许多历史纪录片,有一个感受,镜头里少见标杆式人物,而是不遗余力地铺陈日常普通之人、日常琐屑之事,其震撼力却往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推广国家形象,不是简单制作一件华丽的旗袍,而是要打造宜于全球认知、彰显本土文化软实力的生动载体。而对于这个载体的确定,让更多的普通人参与选择应该是个不错的建议。
相关的主题文章:
广告预算的主要方法及模型
⑨ 请问各位哪里有广东省小学课本信息技术3——6年级的教案和课件,(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爱问知识人
⑩ 广东教育出版社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一、 指导思想
新学期,我校的安全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把加强安全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强化管理,狠抓落实,积极防范各类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目标要求:
认真贯彻省、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加强安全工作的有关文件,努力杜绝一切因学校工作失误造成的安全责任事故,消除学校的安全隐患,使教师有一个安全祥和的工作环境,学生有一个安全文明的学习环境。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防范,提高认识
要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切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通知》,不断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落实好安全工作的有关规定。
2、建立制度,责任到人
(1)要切实把学校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层层落实安全责任状,要做到:机构健全,人员落实,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建立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即:安全检查制度、集体外出报批制度、重大事故报告制度和责任事故追究制度。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校园一方平安。
(2)必须按照教育局有关规定,检查学校安全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提出整改意见。
3、落实措施,防范未然
(1)加强校舍安全检查。要定期组织校舍安全检查,每月不少于一次,特殊天气随时检查,发现险情及时汇报排除。每个教师都应确立主人翁的思想,保持高度警惕,关心校产校舍及其它设施安全,发现问题及时汇报。配合有关部门,尽快拆除危险围墙,未拆除以前严禁师生通过,确保师生安全。要加大教师住校值班制度的督查力度,确保学校财产安全。
(2)加强教学设施安全检查。电器、教具使用前要进行安全检查,如有故障要及时排除。按规定接插线,插线前应检查电线绝缘皮是否完好,禁止乱拉电线;体育器械在使用前体育教师或活动课辅导教师要先认真检查一遍,确定完好后方可组织学生使用,使用时教师不得离开现场,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加强保护,防范事故的发生。
(3)加强交通安全教育。要把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作为每天例会的必讲内容;值日教师要加强责任心,切实执行学校按时清校的规定,等学生全部离校后方可回家。
(4)根据季节的变化,制定强有力的措施,有预见性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严禁学生擅自到江湖、池塘、水库等水域游泳或游玩,防止溺水死亡事故的发生。
(5)要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栏、晨会、班会、国旗下讲话、上下午放学前等渠道,帮助学生确立安全意识,严格课间、午间活动,尽可能地杜绝追逐、打闹现象,规范自主行为。要坚持每节课点名制度,发现缺席的学生,任课老师应在第一时间内按程序上报学校领导,并及时查明原因;要加强对学生校外行为的安全教育与引导,做到不玩火、不玩水、不玩电、不玩车。组织学生看一次安全教育录像;出一期安全教育黑板报;上一堂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全面进行一次安全工作自查。
四、月份主要工作要点
2月份:
(1) 整理校园环境。
(2) 学习《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3月份:
(1) 制定安全工作计划。
(2) 签定安全责任书。
(3) 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排查。
(4) 开展“学生带法回家”。
4月份:
(1) 组织学习《中小学生自我防范安全常识》。
(2) 开展“法律伴我成长”大队主题活动。
(3) 申报创建平安示范学校。
5月份:
(1) 交通安全教育。
(2) 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安全检查。
6月份:
(1) 防溺水安全教育。
(2) 学校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