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儿园端午节的教案
哄小孩的玩意
B. 关于小班端午节包粽子、做龙舟的教案
活动名称:快乐端午 (一)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玩、尝尝,共享节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粽子、鸡蛋、艾蒿、荷包、五彩线、端午图片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端午的由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端午节)你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那我们一起来听听端午节的由来,好吗?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谈谈端午的习俗。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的门上挂的是什么呀?(菖蒲)那为什么要挂艾蒿呢?(因为端午节要到了,挂艾蒿是端午节的习俗)小朋友们,你们知不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
(1)挂艾叶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种叫芳香油的东西,可以用来杀虫防病虫害,它的香气可以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的作用。
(2)赛龙舟:屈原投湖自杀的时候呢,有许多人划船去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可是却没有能够把屈原就上来,后来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划龙舟来纪念这件事。 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们怕河里的鱼虾把他的尸体吃掉,就将糯米包在粽叶中,投到河里喂鱼。
(3)佩香包:端午节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要戴上香包,驱邪之意,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闻起来香香的,香包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可以挂在脖子上,也可以带在手腕上,好看极了!
(4)五彩绳:在端午节人们编各种彩色的带子挂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3.学习儿歌《五月五》。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蒿,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4.吃粽子
(1)观察粽子的外形和颜色。
师: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2)认识粽叶。
师: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3)幼儿品尝。
师: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4)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共同品尝端午食品。
C. 端午节 教案 赛龙舟表现出的精神
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体育运动。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于1984年5月16日作出决定,将龙舟竞渡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当年10月,在广东佛山举行了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1985年6月6日,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省宜昌市宣告成立。1985年7月,第二届屈原杯龙舟赛在葛洲坝三江航道举行,观众多达十余万。这样的龙舟竞渡至今已举行了几十届。近年来的龙舟竞渡,赛制趋于完善,规模也越来越大,并向国际性赛事进展。龙舟竞渡需要宽而深的江海湖泊,水域浅小浮不起船的地方就竞渡不成了。于是,浅水地的人们就做成“旱龙舟”,在街市、高台、场地上游走,俗称“迎鬼船”。江西一带有这样的风俗,时间亦在端午节。
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如在屈原投水的汨罗江畔,每年龙舟竞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庙。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抬着龙头,一批一批地汇聚在屈原像下,叩拜、吊唁、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澡,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地域不同,讲究不同。有的地方出龙前数日,要祀神演试一番,名曰“下水”。上岸送神,称作“拨龙头”。竞渡的组织者,年前率众位游手,将一根带叶竹竿竖立桥头,以便来年“出龙认色”,其名曰“钻五”;月朔互相往来,名曰“拜客”,等等。
有的地方还流行“做胜会”——即由看船上的游客买土罐或鸭子,掷入水中,由参与竞渡的龙舟,入水争夺以为娱乐。
龙舟就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D. 端午节划龙舟的意义
龙舟竞渡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此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在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但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赛龙舟前会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一般都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纪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后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
E. 端午节划龙舟的人是怎样分工合作
龙船人数,额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如是小龙,船身十三档,划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后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锣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数。大龙有十八档,两旁划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六种执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
划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在苍南等地,则定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龙舟额定42人,划者十三六,前后梢各一,掌旗一,击鼓一,击锣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龙舟中间。龙舟有十九档,坐十八挡,前方向空一档,龙舟在竞赛时不调头,而是人转身反方向坐。龙舟的鼓声很有节奏,转身的鼓声为密集点鼓。)
(5)幼儿园端午划龙舟美术教案扩展阅读: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和悬白艾、挂菖蒲、佩香囊、戴荷包、饮抹雄黄酒等,在民间传统里,多是为了避邪驱恶、防疫防病。我国的满、朝鲜、白、苗、哈尼、纳西、瑶、蒙古、布依等少数民族,也流行过端午节,又各有其风俗。如满族的拜天、射柳、击球;朝鲜族的荡秋千、踏跳板等活动。
龙舟竞渡今天已得到新的发展。龙舟竞渡已被列为全国正式体育竞赛项目。自1984年起,“屈原杯”龙舟赛已经举行了10多届。1991年,国际龙舟联合会在香港成立。
随后,亚洲和欧洲的龙舟联合会也相继成立,龙舟运动作为一项独立的运动项目,目前正在全世界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每年都有约4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国际性比赛,亚洲龙舟锦标赛、世界龙舟锦标赛均已成功举办多届。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划龙舟
人民网-划龙舟
F. 划龙舟是一项传统端午活动。已知一只龙舟上最多可坐20名划手,若龙舟空载时质
对的,根据二力合成原理,水对龙舟的阻力是一定的,左侧队员停止划水就失去前进的动力,只剩下水的阻力,右侧队员继续划水提供前进的动力,前进的动力和水的阻力就共同作用产生一个向左偏转的合成力,龙舟就向左偏转;
左侧队员同时可以向后划水使水对船向后的阻力更大,合成力的方向更偏向力大的方向,这样龙舟转弯的速度更快.
G. 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有怎样的深厚文化内含
粽叶飘香的时候,就是端午节到了。
作为最早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近年来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不过也有专家学者注意到,对于端午习俗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公众仍然存在不少认识误区。
发扬光大节日文化,首先要消除对民俗活动的偏见
有一点不能否认: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和升温,传统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浓。端午临近,吃粽子、佩香囊、挂菖蒲等各种与之相关的 " 标配活动 " 也陆续亮相。
但与此同时,有一种观点得到广泛的传播:民俗小物也好,民俗活动也罢,都不具备足够的文化含量——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正在削弱。对此,不少学者并不认同。在他们看来,正是对于民俗的偏见,妨碍了千百年间许多依靠民俗传承下来的节日文化在今天继续发扬光大。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认为,物质其实是非物质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中国众多传统节日中,中秋、端午这样的节日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有月饼和粽子这样带有强烈符号意义的物质。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张海岚也持同样的观点。在她看来,不能小看 " 吃吃吃 " 这件事,正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吃月饼、吃粽子,才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这个节日中来,从而使节日以及依附于节日中的文化一代代传承下来。小小一个粽子,体现的是节日文化对百姓衣食住行的渗透。
在学者们看来,只有重视物质,重视民俗,才能真正认识其中包含的文化意义,并加以发扬光大。比如挂菖蒲,源自菖蒲形状似宝剑,因此在古时被视为辟邪之物,而辟邪正是端午的主题词之一。张海岚告诉记者,端午正是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分界线,民间有 " 阴阳分、死生争 " 的说法,所以人们在端午这一天通过挂菖蒲等各种活动来辟邪。"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民间信仰,而民间信仰,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端午赛龙舟的习俗,最初是因为古人相信这样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把疫病及其可能带来的不幸用船送走。这一习俗对接的是端午的另一层含义:全国卫生日。端午正是春天结束、夏天开始的时节,毒虫出没,人容易生病。如果说用龙舟竞渡来送走瘟疫近乎于法术的话,那么佩香囊驱虫则是一种民间智慧,其中有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也有古人对自然的了解和敬畏。所以,重要的是在从事与端午有关的各种活动的同时,了解这些活动所蕴含的文化含义
H. 快乐的端午节教案
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体育运动。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于1984年5月16日作出决定,将龙舟竞渡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当年10月,在广东佛山举行了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1985年6月6日,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省宜昌市宣告成立。1985年7月,第二届屈原杯龙舟赛在葛洲坝三江航道举行,观众多达十余万。这样的龙舟竞渡至今已举行了几十届。近年来的龙舟竞渡,赛制趋于完善,规模也越来越大,并向国际性赛事进展。龙舟竞渡需要宽而深的江海湖泊,水域浅小浮不起船的地方就竞渡不成了。于是,浅水地的人们就做成“旱龙舟”,在街市、高台、场地上游走,俗称“迎鬼船”。江西一带有这样的风俗,时间亦在端午节。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如在屈原投水的汨罗江畔,每年龙舟竞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庙。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抬着龙头,一批一批地汇聚在屈原像下,叩拜、吊唁、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澡,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地域不同,讲究不同。有的地方出龙前数日,要祀神演试一番,名曰“下水”。上岸送神,称作“拨龙头”。竞渡的组织者,年前率众位游手,将一根带叶竹竿竖立桥头,以便来年“出龙认色”,其名曰“钻五”;月朔互相往来,名曰“拜客”,等等。有的地方还流行“做胜会”——即由看船上的游客买土罐或鸭子,掷入水中,由参与竞渡的龙舟,入水争夺以为娱乐。龙舟就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I. 端午节赛龙舟的资料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忧国忧民投汨罗江而死的楚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蛟虾蟹吃饱了而不去伤害屈原的遗体。端午节赛龙舟盛行于我国南方水乡吴、越、楚等地,东汉以后这一风俗逐渐向北传播。
我国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是龙节,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数民族纪念神龙的节日。据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处于原始图腾社会时期的南方水乡部族人民,深受蛇虫、疾病和水患的威胁。为了抵御这些天灾,他们尊奉想象中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图腾),并把船建成龙形,画上龙纹,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和龙的传人。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J. 端午节划龙舟的龙舟究竟分几多种
种类 广东的龙舟 广东观赏龙舟中国广东地区用的观赏龙舟船身较长略宽,龙头与尾部高翘,龙头可以上下左右摇动。竞赛龙舟龙舟注重轻盈,船身多以柚木或玻璃纤维为材料,头与尾则多用樟木。一般只用一、两支旗帜作简单装饰。竞赛龙舟分有标准龙舟、小龙舟等,但规格因地而异,故以竞赛规定为准。龙舟内有鼓手在前、舵手在后,桨手则按龙舟竞赛则而定。至于竞赛使用之桨、尾舵、鼓等都有规定的长度和重量。苗族子母舟龙舟由三只独木舟组合而成的,中间较长的一只称母舟;两边的子舟比母舟稍短。龙舟约长20米、宽1米。船身由完整杉木挖空而成;龙头至颈则有水柳木凋刻。苗族龙舟常用于贵州苗族的龙舟节,不是比速度而是比礼物的多寡。旱龙舟旱龙舟(或称陆上龙舟)用竹子或木制成,再以五色绫缎为鳞甲。船身比较大,因为龙脊设层楼、飞阁以及两旁有屈原、水神和桡手的绘画和彩扎。旱龙舟的比赛不是比较速度,着重表演水平。参赛者都以浓妆打扮,边划船边表演歌舞。夜龙舟龙舟两旁垂下无数小灯,在晚上出行。夜龙舟的灯光和水波互相辉映,犹如银白色的蛟龙在滑行。天子之舟为古代中国皇帝专用船只。皇帝的龙舟高大宽敞,舟上有雄伟楼阁,舟身则有精凋彩绘,外表非常奢华。竞赛龙舟规格小龙舟根据中国龙舟协会竞赛规则:(暂没统一标准,一般比赛要求)龙舟长度:12米(由龙头至龙尾) 船身长度:9.6米 龙舟宽度:96厘米(中舱最宽处) 龙舟重量:不设统一标准。(唯要求同一赛事所用之最重龙舟与最轻龙舟差距不超过5公斤) - 由于现代化的龙舟比赛只有中龙 (20-26人) 和小龙 (10-12人),不会有大龙赛 (一船50人 ),只有渔民保留大龙赛这项目,所以很多旧习俗和禁忌在大龙赛之中仍能保存。对水上人来说,能够在龙舟比赛中夺得锦标,尤其是大龙赛,是该年风调雨顺的征兆。- 所谓鳯艇其实是中龙 ( 20-人)或小龙 (8人) 改为装上鳯头鳯尾而已。应该是初开放打破女人划龙舟的禁忌的权宜之计。现在香港已很少见鳯艇比赛,应该只有沙田区仍在端午节保留。( 注意 : 女人划龙舟就是龙舟,凤艇是真的装上鳯头鳯尾的。)- 如有「大龙」比赛 (即坐50人的龙舟 ) 特别要有一只停泊在航道边陲不比赛的大龙装设好天后娘娘的圣座于龙头位置,这样不但象征天后庇佑各参赛健儿,也让各队前来参拜,也象征天后娘娘降临亲赏比赛。 所以这艘特殊龙舟任何人不能触摸。否则视为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