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小学一年级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特点是: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既有内容广泛的政治、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又有严格的节奏、听音、视唱、发声、演奏等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最佳途径。正如列宁指出:“音乐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
一、在教学准备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的准备关键在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的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我们多么幸福》、《国旗国旗我爱你》、《爱我中华》等。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作好教具、课件等其他的教学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红旗颂》欣赏教学中,我就准备了一面五星红旗放在新课的引入阶段进行展示,此外我还查找了三代领导人近十张关于开国大典的照片,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看照片,同学们既有听觉又有视觉的感受,对他们更深切理解歌曲的情绪给予很好的帮助。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一节优质课中,教学过程是精粹,在此环节中体现德育教育最忌空洞说教,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B.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丰富而又生动的音乐形象,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我从事小学音乐教学多年,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经验,现介绍与各位教师同仁共勉。一、增强德育意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师应当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如:《我们多么幸福》、《我的祖国》、《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党的关怀亲亲的哩》、《看龙船》等歌曲。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人们兴奋激动的心情。教师在教、唱歌曲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今天的美好祖国,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应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和认真的态度。教师那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优良品质,高尚的道德行为将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注意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以音乐为背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在教《读报歌》时,我首先介绍这首歌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挂图、配合音响,讲述旧中国上海报童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揭露旧社会民不聊生、腐败黑暗的现实。通过这首歌的学唱,激起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强烈热爱,对反动、黑暗腐败的旧中国无比憎恨的感情,学生们纷纷表示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小树立认真学习,长大立志献身“四化”的远大志向。又如在教《国歌》时,首先介绍《国歌》是一首雄壮、高昂、激奋人心的歌曲,她鲜明的节奏、号角式的音调及催人奋进的音符,塑造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为争取自由解放而英勇奋战的音乐形象。过去她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爱国志士,奔赴抗日前线,而今,她又以新的姿态与活力鼓舞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扣人心弦地讲述这首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并结合每周星期一升旗仪式,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激起学生的满腔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三、结合课外艺术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德的重要途径。同时儿童都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借助这些特征,在各种艺术活动中,可以充分结合他们热衷于表现自己才艺的心理,在校内组织小合唱队,舞蹈队,使学生懂得,只有协调一致,团结协作,才能唱出统一和谐的音调,才能使演唱、演奏得以成功。因此,我组织舞蹈队,排练了以反映儿童思想、学生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多种表演形式的小节目,使学生在排练演出过程中受到寓意深刻的思想教育。 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子、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我在教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的个附点,强调出“筑我新长城”的民族气魄。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特点。让学生既能准确地唱好《国歌》,又激起其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在演唱中使学生感受到严肃、自豪、真挚的情感,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四、从音乐欣赏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管弦乐曲《红旗颂》时,感受绚丽多彩的配器、和声、转调等表现手法,辉煌的乐章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这样一幅画面: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英勇战斗,昂首阔步地奋勇向前。仿佛看到天安门广场升起了五星红旗以及万众欢腾的热烈场面,置身于激情的幸福回忆之中。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因此,在欣赏教学时,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心灵得到净化。 总之,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同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密不可分,为学校素质教育带来了活力。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祖国“四有”新人,培养高素质的改革创新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师通过一支支动听的歌曲、一声声由衷的赞叹,正确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民族自豪感、爱国之情、集体主义思想已悄悄地渗入学生的心田。
C.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实施德育教学
小学音乐是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音乐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课程资源,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情感、品格和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首先,教师要利用好音乐教材,挖掘教材可以利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因此,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的祖国》、《小英雄王二小》等类型的歌曲时,通过各种教学资源,比如声像、故事,甚至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其次,利用音乐教材歌曲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教授音乐的过程中,利用歌词内容,再配合声像、语言以及各种道具,展开合理想象,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全面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学会歌曲的同时,深刻体会歌曲的情感。
《音乐课程标准》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如小学音乐《静静的夜》,一开始教师可运用声、像结合的动态画面,让学生聆听《摇篮曲》,用心体会歌曲安宁、舒适的意境和母亲对孩子真挚的爱心。同时,在老师有感情的朗读中,让学生用轻柔的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为学习歌曲《小宝宝睡着了》做好铺垫,在这首歌的结尾句处理方式上,还可让学生说一说,再试唱各小组的设计,体验创设成果的愉悦,最后根据这首歌曲的意境,让学生用碰钟轻轻的敲击为歌曲伴奏。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知道这首歌曲的情感所在,再不会随声附和地喊歌,而是有声有色、有情有韵地歌唱,歌唱时情感的处理会恰到好处,表达了歌词的意义,唱出了歌曲的感情,达到了教学目的。
第三,利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比如在识谱教学中,根据音符的变换,让学生感知不同的音符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组成不同的旋律,明白在音乐中,音符不像数字,音符没有大小,没有主次。只要组合,合理的组合,就能产生美妙的旋律,从而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只要在生活学习中愿意和别人合作,都能创造出自身的最大价值。同样,这种合作教育的渗透,也可以在合唱教学中让学生去领会。只要很好的和大家合作,就能唱出美妙的歌曲。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是人类最美的语言,也是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因此,在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同样可以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音乐欣赏课上,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感受情感的丰富多彩,明白音乐表达的情感也有喜怒哀乐。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的情境,感受到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美。在欣赏中,可以让学生拍手,可以听一段音乐,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联想。学生会在这种动态的环境下,投入音乐活动,体验音乐带来的情感。从而让学生感受美,体会美,以达到创造美的目的。
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纽带,也是音乐教学的生命线。《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音乐课深入挖掘音乐歌曲的德育因素,揭示音乐情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受到陶冶,受到影响,受到启发,受到鼓舞,最终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D. 谈如何在小学音乐中实施德育教学
摘要: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总能轻易地就让人的情感产生共鸣。音乐艺术是音乐
教育的基础,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优美婉转的旋律、美妙动听的声音总能够打动听众的心扉,净化听众的心灵,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的改革。小学音乐的教材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注重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学。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对学生德育的教导,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更要注重其思想素质,人生价值观的引导。结合当今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模式,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德育教学。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教学;创新教学
在小学的基本课程中,音乐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良好的音乐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德育教学,以爱国主义为德育教学的主体,开展丰富深刻的德育教学,注重对小学生的行为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培养。这样将德育教学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在进行音乐教学的同时将德育思想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所以说,将德育教学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全面提升小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人生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重要意义。
E.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特点是: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既有内容广泛的政治、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又有严格的节奏、听音、视唱、发声、演奏等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最佳途径。正如列宁指出:“音乐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
一、在教学准备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的准备关键在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的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我们多么幸福》、《国旗国旗我爱你》等。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作好教具、课件等其他的教学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国旗国旗真美丽》欣赏教学中,我就准备了一面五星红旗放在新课的引入阶段进行展示,此外我还查找了三代领导人近十张关于开国大典的照片,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看照片,同学们既有听觉又有视觉的感受,对他们更深切理解歌曲的情绪给予很好的帮助。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一节优质课中,教学过程是精粹,在此环节中体现德育教育最忌空洞说教,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作为教师就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把情感做为主线来贯穿整节课。同时音乐教师还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音乐学习习惯。
三、在音乐感受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音乐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 转
四、在学习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以往音乐课的学习评价中,教师往往让几个学生组成一组选唱一首歌曲,打上一个等级草草了事。这样不仅没有起到综合评价作用,更重要的是严重淡化了学习评价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都是我们评价应包含的内容或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对美的追求。
五、在教学手段中渗透德育教育
将音乐与文化融合起来,把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音乐与历史、地理、体育的关系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来讲,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中低年级同学的喜爱。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和表现”。学生在自由表现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了自信与勇气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新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养成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六、在“三结合”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德育工作必须密切和家庭、社会的联系,积极推进“三结合”教育,广开渠道,努力营造“大德育”氛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F.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一、通过乐理知识,完善学生的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乐理知识总是被学生认为是枯燥无味的理论。其实,最主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培养起学生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愉快地去学习音乐知识。在教学“do、re、mi、fa、sol、la、si”七个基本音阶的唱名时,孩子们把眼睛大大地睁着望着我,其中一个胆子特别大的孩子对我说:“老师,那不就是我们数学课上学的1、2、3、4、5、6、7吗?”我忍不住笑,用游戏的方式让他们来认识七个唱名。首先,我带着学生以《找朋友》的游戏认识了“do、re、mi、fa、sol、la、si”的七个唱名。然后,又带着他们为音乐王国里的七个小朋友都编上动作,让他们自己来熟悉音阶的高低。等我话一说出来,就有好几个小朋友离开座位扯着我的衣角,要我叫他表演。很多小朋友都举了小手,来跟着表演。孩子们编的动作再加上我及时的指导,他们对这些音阶很快就掌握了。此时,我又告诉孩子们,这七个音乐王国的小朋友要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才能奏出优美的乐章,给人以美好的感受。我们每个同学正如一个个跳动的小音符,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但是只有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团结,人人都有一颗谦让、包容的心,才能凝聚成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有一次,我叫一位同学起来唱学过的歌曲,这个同学的声音又细又尖,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位同学当时就被羞红了脸,再也唱不下去了。为了增强她的自信心,我就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声音也是如此,男生和女生之间有很大的区别,甚至两个女生之间声音也是有区别的,但每种声音都有它的价值。只有大家扬长避短,各种音色糅合在一起,歌曲的生命才显得充实。”就这样,经过简单的启发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通过教唱歌曲,滋润学生的心灵
教唱歌曲是音乐课的本分,我觉得,教会学生唱一首歌曲并不难,最主要的是如何将歌曲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充分地揭示给学生,使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演唱过程中性格、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滋润。我在教唱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这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知道动物是怎么样爱自己的妈妈吗?于是,我开始播放了《乌鸦反哺》的故事课件,接着,我又问:“听了故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马上举手说:“我们也要像小乌鸦一样爱妈妈。”紧接着,我又播放了歌曲《母亲》,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听完后,还动情地说:“我们的妈妈为我们无私地奉献了许许多多,妈妈是最亲的人,妈妈是最伟大的,让我们好好爱自己的妈妈,在每一天用自己的行动体现对妈妈的感恩之情吧。”歌声在继续,孩子们听着《母亲》这首歌曲走出教室,歌声仍然在耳畔回荡,爱的情感得以升华。这堂课是结束了,但孩子们在这堂课上流露出来的纯真和善良却久久不能隐去。
还有一次,在教唱歌曲《爱我中华》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中国地图,然后又请了几位学生讲了讲当时的心理感受,孩子们都深情地说:“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心里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这是,我就让他们用这种心情来演唱这首歌曲。然后,进行了激动自豪的范唱,细节的处理,适当的引导,把歌曲蕴含的情感深刻地揭示出来,唤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学会歌曲时,都不自觉地挺起了胸膛,带着由衷的自豪,为祖国而骄傲。
三、通过欣赏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主要是以乐器和音响为载体,将一些好的经典的音乐作品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的美,并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学生纯洁的情感,崇高的精神,并激励他们不断奋进。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我先将教室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的,在课桌上点燃了蜡烛。烛光好像是茫茫江面上的点点渔火,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他们听得很认真。在充分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幽雅、宁静、温馨的意境的同时,也领略了我国民族乐器神奇而独特的魅力,加深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接着,我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用他们的语言和图画来描绘这首充满魅力的作品,让学生自由地表述,尽情地描绘。最后,拿出一幅学生画得不错的山水画展示并板书《春江花月夜》,通过引导,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如此美丽,作为新时代的小主人我们该做什么呢?学生中马上就有人如此回答:“努力学习,做祖国的栋梁。”就这样,在宁静而优雅的乐曲声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通过音乐活动,健全学生人格
音乐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我们学校每学期都组织一次歌咏比赛,对学生进行集体化的音乐教育,使他们正确地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懂得集体的荣誉高于一切。有的学生为了合唱而调剂了其他辅导课的时间,有的学生甚至带病排练。比赛结束后,有的班没有拿到名次,学生很沮丧,甚至泪流满面。每当这时,我便笑着对他们说:“大家尽力了,不要难过,争取下次更上一层楼,不要灰心。”当然,若取得好的成绩时,我会适时地劝他们要戒骄戒躁,因为光辉永远只能意味着过去。所以说,集体性的音乐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文化滋养和美的陶冶,而且有助于集体的荣誉感、组织纪律性,上进心的加强,对健全学生的人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可见,音乐有着多么神奇的魅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特别地发挥音乐课的德育效果,陶冶学生的性情,调到他们的情趣。
G. 如何在小学音乐学科渗透德育
德育说对孩子的道德方面的教育
它涉及的方方面面很多的
比如乐观积极向上的一个精神和态度
再比如对祖国的自豪感热情
H. 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①我们在谈论音乐文化的时候必然要谈及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问题,以便从根本上认识音乐文化到底何谓多元以及怎样实现多元。
一、认识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把握音乐多元文化的关键
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一提外国音乐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的想到欧洲音乐,包括很多学生也认为欧洲音乐就是比较发达一些、时髦一些,或者通俗音乐比较现代一些。但是一说到亚非拉音乐学生们就会认为它很“土”,不能把其放在等同的位置上,不能平等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对亚非拉音乐文化的偏见。艺术不像科学那样新旧更替迅速。有些艺术品个性极强,不可代替,不同的艺术作品对于不同的群众基础或者文化圈而存在,总是倾向于多元化的发展。音乐艺术价值的高低不是取决于民族性或国际性的强弱,而是取决于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成就的高低。那种认为只有世界性好或只有民族性好的观点,都否定了多元化所取得的成就,硬把自己的爱好说成是真理,而把别人的爱好说成是错误。著名的音乐学理论家洛秦在《音乐与文化》一书中,强调指出的:“抽象、普遍、理性的启蒙人并不存在于所有的文化和地理环境中:认识文化的人、社会的人、民族的人、观念的人、意识的人,而且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具体的、不能复制的。人类的各种文化,社会和民族没有价值上的差别,只是观念、行为和由之产生的具体物品不同:音乐中体现了文化,文化中包含了音乐。”② 音乐文化包含了一种其他文化与艺术不可替代的形式,包含其他物质不可构建的思维基础。它一方面具有可操作性,有实实在在的音乐基本要素,具有形象的表现内容和理智的控制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超越时空与语言界限,让人轻易接受,而不像文字、语言那么复杂,要通过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得以接受。所以它是了解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各团体组织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交流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工具。
二、如何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进行多元文化渗透
著名音乐教育家廖乃雄在《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八个论点》一文中指出“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是人类音乐和世界音乐的一部分,它正是以它独特的民族特点是否浓烈,以及是否具有高度的艺术造诣,而在人类音乐和世界音乐中占有一个独特的、突出的、抑或一般的位置。现代科技、传媒以及国际交往已得到空前发展的今天,正如柯达伊早在半个世纪前已经指出过‘世界正日益开放,只与单一一个民族有关的艺术,已变得没有意义。’”③因此,在音乐的民族性始终不渝地永葆青春的同时,音乐也正日益国际化、洲际化、文化际化及世界化。任何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教育,无不建筑在它自己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而在这同时,任何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教育,也日益把其他民族的音乐包
括进来,只有这样,才有助于音乐教育的发达和自己民族音乐的繁荣昌盛。因此,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主导——教师应当有种强烈的自主意识,加强自身多元音乐文化修养的建立,以开拓的视野,丰富的音乐资源和优秀的世界音乐文化,对学生进行多元音乐文化审美情趣的培养。
(一)教师自身多元音乐文化修养的建立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结成的大家庭,任何一个民族系统中的优秀音乐都是具有中华民族性的,尽管它不包括中华民族音乐的民族性的全部外延。中华民族有着广阔的疆域,丰富的音乐品种,有民间歌曲、曲艺、戏曲、舞蹈音乐和民族民间器乐等等。在多元化民族中有着多元化的音乐存在样式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音乐特性。19世纪的西方民族乐派,实际上就是国家乐派,它们也是多元化的民族性。全人类的音乐文化就是由不同国家的音乐构成的,各国之间的音乐关系也是多元化的,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多元化。我们的音乐教师要把握不同国家、民族、地区、时代各自的音乐特征,不论是在横向还是在纵向都能信手拈来,从音乐的形式、风格、文化构成上了解多元的音乐文化。例如同处在古典主义时期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伟大作曲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他们的作品的风格和特点一听便泾渭分明。海顿的音乐有着沉稳和宁静,即使有了怨气也不过是用突强的和弦吓唬吓唬打瞌睡的贵妇人们(惊愕交响曲);莫扎特的音乐则充分显示着灵气和天分,虽然在骨子里他是一个“叛逆”者,不忍封建主教的呵斥与侮辱,毅然同其决裂,但是在他的音乐却时时处处“清泉石上流”般的透彻,罗曼?罗兰称莫扎特的音乐是含着眼泪的微笑;贝多芬却是一个以音乐作为为受迫害阶级呐喊的武器,“从绝望到斗争,从斗争到胜利,从胜利到欢乐”,因此他的音乐中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期望人类的理想世界一定会变为现实,一定会到来。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要想把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巨子星座的音乐解释清楚,不了解作曲家成长的经历和社会背景的话,恐怕只是探其皮毛,无法真正洞析三位大师作品的深刻内涵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作曲家音乐风格的差异是音乐历史长河中的同一时期的多元化音乐的代表之一。
再如,笔者曾经看到一节优秀的示范课——《妈妈的歌》,纵观整节课内容充实,主题鲜明,选材新颖,特别是在采用了多个国家、多个民族、多个体裁和多个形式的摇篮曲,使得同学们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的同时又感受到了多元音乐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课上老师没有走传统的路线,练声,教唱,而是通过两张照片作为导入,背景音乐是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震撼心灵,感受母爱。接着,老师又让学生连续欣赏了地中海、巴西、非洲和法兰西四个国家的摇篮曲片段,使学生开拓了视野,感受了色彩丰富、原汁原味的各国摇篮曲,体会全人类父母对孩子的爱心。第三部分是摇篮曲与母爱,第四部分是摇篮曲的特点,第五部分选用了五首合唱摇篮曲有日本的,有柴可夫斯基《暴风雨中的摇篮曲》,有东北摇篮曲,有藏族和土家族摇篮曲,让学生自己挑选感受和体会艺术摇篮曲的优美意境和深邃情感。第六部分是器乐摇篮曲勃拉姆斯弦乐《摇篮曲》,豪塞管弦乐《摇篮曲》和格里格钢琴《摇篮曲》,既让学生了解了摇篮曲的器乐形式,又进一步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第七部分是学唱布拉姆斯的《摇篮曲》,第八部分是选择欣赏现代摇篮曲,选用了苏小明的《军港之夜》、罗大佑的《摇篮曲》、动力火车的《摇篮曲》和美国“民谣四兄弟”的《绿野》,充分让学生了解用摇篮曲的形式可以抒发各种深沉、温柔、细腻的情感,感受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最后一部分是给母亲的电子贺卡。可见,作为一个课
279
大大 众 文 艺
平面构成教学中逆向思维的应用和转换训练
牛建琳 伍立峰 (苏州科技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摘要:平面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类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近年来在其是否适用于现代教学的意见上出现了分歧,其中主张废弃或者内容修订的说法主要集中在对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效果的不满意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程与后续专业课之间的联系理解往往非常模糊,对于平面构成内容的纯理性、冷抽象思维不能适应,感觉学习起来枯燥乏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运用一种逆向思维进行的转换训练,为这些在设计道路上刚刚起步的大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帮助。通过这种逆向思维的练习不仅能有效完成此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后续的包装设计,VI设计,书籍设计,招贴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平面构成;基础性;逆向思维
Abstract: Two Dimensional Composition is a required course of college students of art design. There is disputation on whether it is suitable for a modern teaching. Those who propose that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shall be discarded or revised are mainly not content of the class teaching effect. The protruding problem is that there is no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ch a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followed up. Most students can not adapt to such thinking patterns as pure reasoning and cold abstraction. They think such a class is too bore to stud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 train of reversal thinking will be very helpful for those freshmen in art design, and will contribute a lot the teaching of such a course. We believe that the practical training in reversal thinking will also be very helpful for other courses such as packing design, VI design, book design and poster design.
Key words: Two Dimensional Composition; fundmental; reversal thinking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平面形态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意性思维。平面构成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下半学期。众所周知,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程的有效学习对后续的很多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平面构成课的学习,学生对平面设计中元素组合规律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再加上积极的设计实践,在平面的整体审美和创造能力方面,肯定会得到长足发展和提高。不同的专业对平面构成的基础性要求也是稍有差别的,本文主要探讨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平面构成课程的特点。
一、必须要积极面对和正确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积极面对一个问题,即学生对于平面构成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性作用理解不够的问题。因为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历届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平面构成课程中。以前,笔者曾在课前准备很多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招贴设计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平面设计中元素排列组合的奥妙和技巧,意在引出平面构成课程的基础性作用。这些图形和文字在学生眼里既陌生又不乏吸引力。但其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欣赏完图片后的确很兴奋,但却没能和平面构成产生多少联系。虽然我一再提示他们这些平面设计中元素的点、线、面排列构思如何精妙,但构成的基础性意义就在一阵唏嘘和惊叹声中被搁浅了。所以,单单靠学生自己结合包装设计、招贴设计等的应用,去理解平面构成的基础性作用,其效果一般都比较差。原因之一,一年级的大学生对于专业设计的理解很片面尚不具备综合把握的能力,这样做的后果会导致学生对于基础课程的误解,增加其对平面构成课程的学习负担和学习难度;原因之二,在于平面构成是一种纯粹性构成,其特点是运用纯理性和抽象思维较多,这种思维方式与注重感性思维方式的专业设计相距甚远。现在市面上一再出现的所谓新编平面构成教材,其内容与传统平面构成内容相比有的删减幅度太大,有的甚至与图形设计,招贴设计随意混淆,为了避开冷抽象的思维方法而痛失平面构成体系的精华部分,显然是不可取的。基于的工作。在青少年的音乐生活中审美趣味的形成直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对社会上流行歌曲的模仿是下意识的、自发的。因此往往缺乏正确的审美判断和准确的审美评价。从这一方面来看,尤其需要教师以健康的审美观来加以引导,我们既要把关定向,不能听任其自流发展,又不能采取说教、训斥等简单的做法,而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引导、疏导的方法和措施,使青少年健康、积极的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审美能力得到提高。⑤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我们在理解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学习、了解世界各国有代表性的优秀民族音乐。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有一个健康的审美观,开放型的思维方式,放眼世界和了解世界,并学会理解、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树立起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注释:
①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01年,艺术教育司②洛秦著《音乐与文化》,西冷印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13页
③廖乃雄 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八个论点 《音乐教育》 2000年第4期
④罗小平 著 从文化学角度谈星海审美趣味的形成《音乐研究》1995年第3期
五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平面构成作为高等教育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基础必修课,是研究二维空间造型要素以及造型要素间排列、组合规律的课程,堂的导演者的教师,如果没有广阔的视野和不具备多元思维,怎能把一堂音乐可上得如此生动、扣人心弦呢?
当然,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文化都是我们音乐教育肥沃的土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既不能一味地走民族路线,也不能过多地走古典路线,而是放眼纵横,加强自身多元文化底蕴,以丰富的音乐资源和营养,培养出更多“有文化的” 高素质人才。
(二)对学生多元音乐文化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审美趣味是人们对某些审美对象的兴趣、喜爱与选择。它是主体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独特审美定向。音乐的审美趣味一方面可以涉及主体对各种音乐体裁、风格、流派、乐器与表演形式的不同兴趣;另一方面,也因主体音乐价值观的不同,会存在高尚情趣与低下的兴趣、积极的倾向于消极的态度、多元化的选择与单一的挑选,相对的爱好与绝对的偏爱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身上的审美趣味的形成就交汇着中西文化大系统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又涉及传统文化、岭南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影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则是欧洲 ,尤其是法国印象派音乐文化的熏陶。冼星海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大量吸取、溶化异质文化的动律与气势,对他崇尚壮美,追求新颖,丰富的艺术美等审美兴趣、爱好,有重要影响,使其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
现今的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音乐欣赏对象是快餐式的流行音乐,有的甚至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但是他们不知道这类作品中有一些是不适合他们的,有的是对他们有害的。要使学生分清流行音乐的良莠,主动并热爱高雅音乐,必须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这是一项艰难而又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