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同的地方的节日风俗,还有各具特色的艺术样式,请你写出四种特色的地戏 —— 。浙江有特色的剧种是什么
湖北、安徽——黄梅戏,浙江——越剧,江苏——昆曲,河南——豫剧,还有很多。浙江特色剧种——越剧。
2. 美术与京剧脸谱艺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http://www.jyzxw.net/Article/Print.asp?ArticleID=1440
首先这是美术的起源,美术不仅仅是绘画,还包括雕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空间开展的、表态的、诉之于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
而京剧脸谱对北京建筑文化影响甚深,这是北京人喜欢在高层建筑上加大层顶的心理因素之一.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显的贵州的‘地戏’,江西、安徽的‘傩戏’,西藏的‘藏戏’,无论生旦净丑,都戴面具,每剧多至百余,少者亦须数十。‘南昆’里的神仙鬼怪,一般均戴面具,并不勾画脸谱。京剧是具有全国性的大剧种,大量发展脸谱,可是加官、财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从脸谱、面具的混合使用与脸谱谱式的由简至繁,可以看出中国戏曲累递发展的轨迹。”
京剧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为图案勾眉眼面颊,结合夸张的鼻窝、嘴窝来刻画面部的表情。开朗乐观的脸谱总是舒眉展眼,悲伤或暴戾的脸谱多是曲眉合目。勾画时以“鱼尾纹”的高低曲直来反映年龄,用“法令纹”的上下开合来表现气质,用“印堂纹”的不同图案象征人物性格。 通过美术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的京剧脸谱的各方面,如颜色、图案、谱式等。
3. 傩戏的艺术风采是怎样表现的
安徽傩戏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始终限于祭祀演出,它既无职业班社,也无专业艺人,演员皆由各宗族按房头摊派男丁担任。
演唱艺术的传授,大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民间传袭方式,父子相传和宗族师承。因此它的声腔发展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沿袭古老戏曲声腔,其总体风格具有不变性。二是声腔音乐由宗族师承关系所带来的曲调结构与旋律具有多变性。
其音乐分为唱腔与锣鼓伴奏两部分。声腔基本上可分为傩腔和高腔两大类。它们同属曲牌体,多为五声羽调式,其次是商、角、征三调式,宫调式较少。
傩腔是傩戏独有的颇具地方特色的唱腔,属花腔小调,源于不同时代流行的民歌俗曲,包括山歌、号子、采茶、舡歌、莲花落。曲调质朴、流畅,接近口语,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多为六七言唱词,其基本句式,6言为“三三”7言为“二二三”。
唱词音韵均用13辙,声调多为上仄下平。词腔结合多为一字一音。旋律较平稳,板式较单一,极少用拖腔。多用级进旋法和窄音程,音调和调式偏重于小调色彩。虚词、衬字、装饰音用得较频繁。
傩腔的基本结构一般是由呼应式二乐句和起、承、转、合的四乐句组成的单段体。乐句结构第一句大多结束在调式属音或下属音上,形成半终止,第二句结束在主音上形成全终止。
这两句的旋律或者大体相同,或者是一起一伏地相呼应,构成有机统一体。四乐句组成的单段体结构,一般是二乐句曲式的变化发展和不同程度的扩充。因此它比二乐句组成结构较完整,表达功能也较强。
高腔其旋律与当地目连高腔基本相似,曲调高亢、激昂,音域较宽,旋律进行往往跳动很大,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
唱词大多以长短句为主,间用五七言韵文或四六骈语。词腔结合多为“字稀腔长”,并有大段行腔。常用调式以商、羽为为多,其次是征、角两调,宫调极少。
高腔的板式主要有散板、一板一眼、一板两眼、一板三眼、有板无眼等。其板式处理较为自由,一般不甚拘泥于板眼,如二拍子中夹用三拍子,四拍子中夹用二拍子或一拍子以及整、散结合等多种节拍形式。充分发挥了节拍、节奏的变化在音乐中的作用。
高腔中较有层次的唱腔,其曲牌结构一般大多采用先以一句“导板”式的散板乐句作起句,其腔句特点是旋律充分展开,略带抒情性,最后终止在某一较稳定的音级上,以表达一句完整的乐意。
下句旋律结构紧凑,与起句相呼应,一般大多终止在调式主音上,以表达一段完整乐意。句式呈上散下整式,两者节奏为一散一整,音乐趋向为一放一收、一动一静。接着进入有板有眼带陈述性的音乐,其乐句一般都是对仗式的上、下句组成,句式比较方整。
其间速度层层扣紧,转为有板有眼“垛句”式的“滚唱”,其乐句主要特点是“字密腔短”,接近数唱,在一连串的短句中保持相间或相同的结音和大体统一的节奏,用以加强语气,表现人物的激动情绪。最后加一句“落板”式的散板结束。与“起、平、落”曲体结构基本相似,戏剧表现力比傩腔强。
高腔曲调的调式、调性比较特殊,往往一段唱腔转调频繁,其形式有暂离调和移调两种。
暂离调是在一段唱腔曲调中,一个腔句或是一个腔句中的部分腔节由原来的宫调转入另一宫调,然后又回到原调中来,以这种离调手法造成旋律的色彩性对比。
移调是在唱腔中,根据人物情绪需要,将曲调旋律依一定的调式关系移高或移低若干度进行,使音调在高度和力度上有所变化,但调式却没有多大改变。
高腔音乐语言比傩腔丰富,其特点是曲调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增加了“偏音”清角、变宫、清羽、变征作辅助音或经过音,发展成各种不同的六七声调式,其曲调常以清角或变徽作腔节或腔句固定下滑音。
高腔所用曲牌甚多,仅《和番记》所标曲牌就有好几十种,如“新水令”、“风入松”、“四朝元”、“层层好”、“马不行”、“步步桥”、“驻云飞机”、“红纳袄”、“山坡羊”、“甘州歌”、“金钱花”、“满庭芳”、“菊花新”、“皂角儿”、“江头金桂”、“一剪梅”等。
其曲牌一般均来自目连戏和其他较古老剧种,旋律和曲调结构均已随着唱词和家族传承而有所变化,如其中有的名同曲异,有的曲同名异,有的则循着“自身溶变性”的规律,在声腔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过程中又派生出面目全非的新腔调。
从唱腔运用形式及其特点来说,安徽傩戏无角色行当唱腔,在曲调运用上,系采用朴素的戏剧性手法,选用不同情趣的曲调,表现不同性格的人物与思想感情。
比如,正面人物如生、旦角色大体是较典雅、庄重的曲牌。而属于净丑一类的角色,则往往采用诙谐、轻松的杂腔小调。
在傩戏的傩腔与高腔两类腔调中,傩腔多为7言体词式,节奏较为整齐,有规律,旋律比较定型,基本属“一曲多用”。一首曲调可以反复演唱多段唱词,字腔一般不作过于严格的处理,旋律也无明显变化,适应性强。
高腔唱词则属于曲牌体,以长短句结构为主,有一定的格律,曲调大多为“一曲多变应用”。一支同名曲牌一般只演唱一段专用唱词,不按曲填词,作无变化地反复演唱。
即使在同一出或同一折戏里重复使用同一曲牌,演唱不同词格唱词时,其曲调在旋律、节奏上均已随着唱词的句法、字数及排列形式的不同有所变化,但其主体骨架和特征性的旋律型与原曲调基本相似。
安徽傩戏无丝弦乐器,只用锣鼓伴奏,人声帮腔,仍沿袭“一唱众和”与“其节以鼓其调喧”的演唱特点。
演唱形式既有独唱,也有对唱,还有在场角色的合唱与后台人员帮腔。帮腔皆在每句唱词的后半句,二字、三字、四字不等,也有整句,甚至整段帮合的。帮腔时锣鼓与唱腔同步进行,称“靠腔锣鼓”,颇有气势。
安徽傩戏的演唱,一般都用本嗓演唱,但高腔则以本嗓为主,小嗓结合的方法演唱,艺人称为“阴阳嗓”。小嗓的出现,尤以唱腔的尾句帮腔时较为突出。
在伴奏上,安徽傩戏的武场有大锣、筛金、小锣、铙钹、堂鼓、板鼓、扎板各一个。锣鼓伴奏:一是“唱腔锣鼓”,它主要起过门连接、启腔和托腔作用。常用锣鼓点有“长槌”、“短槌”、“介槌”、“底槌”、“四门净”、“大批水”、“小批水”等;二是“动作锣鼓”,是为配合演员表演之用,在傩舞中尤为突出。
安徽傩戏以贵池方言为基础。贵池方言一般属北方话的次方言,即江淮方言,其基本特点在语音方面,即四呼俱全,尖团音不分,声调5类至7类,而且保留中古入声调。
安徽傩戏舞台美术的风格主要以装饰性和写意性为主。即用灯彩、楹联、一桌两椅和必要的砌末道具、栩栩如生的面具等.
以古朴粗犷的表演表达剧情,加之舞台上的灯光烛光,交相辉映,展示出神奇古老的民间艺术色彩和娱神、娱人的节日喜庆气氛。
安徽傩戏演员的面部不化妆,一直沿袭戴面具演出的传统,龙套及一般插科打诨的角色,既不勾脸谱,也不戴面具,只穿戴简易行头。各角色的脸谱扮相,包括冠戴、头饰、髯口均在面具上予以表现,形象鲜明、生动,富有个性。
安徽傩戏服装比较简朴原始,一般都是明代服装样式。早期各宗族大多因陋就简,土布制成斜襟长袍,用黄山栀染成茶色或用靛蓝染成蓝色。后来,也用颜色勾绘花纹图案,乡土气息十分浓郁。
后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方剧种的兴起,傩戏服装也逐渐讲究起来。各宗族均集资到外地购置一些与一般戏曲相同的各类服装,如官衣、蟒袍、洒手衣之类。各角色服装与戏曲的服装大同小异,唯武生不用靠。平时不演出时,戏服均封存在本族祠堂的阁楼上,演出时经过请神仪式,由年首开封启用。
安徽傩戏砌末分傩戏与傩舞两类。戏中所用,一般都自制。有关刀、钺斧、瓜锤、喝道板、马鞭、云帚以及小道具圣旨、印箱、朝笏、惊堂木、签筒、折扇、文房四宝等。
傩舞专用有伞、古老钱、球灯、木鸟、弓箭等。其中刀枪、把杖之类备有大小两种,大的在演出时分别陈列在舞台左右两侧,插在写有“肃静”、“回避”的虎头牌木架上,为面具出巡时护驾专用。
小型的作一般角色表演道具,演出时大多放在摆面具的龙床旁或龙床上。龙床是摆面具的案子,用木板搭架或几张方桌拼成,上面罩有台布。
面具的摆位各宗族均有一定的顺序。演出时一般都放在舞台后的左侧,如后台场子小,则放在台前左侧。
龙亭是傩戏演出期间用于迎神、朝庙抬“傩神”专用道具。亭状,上宝炉顶,下分三层,如宝塔状,越上越小。
下层最大,为一活动的方形柜,四面尽是雕花板,为正月十五朝庙安放傩神之用。第二层为龙居,朝庙时专为供放社公面具和“龙玺”,上有四根金柱,柱上有金龙盘云,制作精巧,且能取下。
还有《舞古老钱》中的古老钱。用木板制成,状如古铜钱。外圆内方,两面各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外沿和方孔的周沿及字均用金粉勾描。也有用竹篾扎制的。
《舞滚灯》中的滚灯。用竹篾扎制而成,里外两层,皆为球状,用彩纸将竹篾糊严。外圈孔上贴有“风调雨顺”的彩条。
两个圆球之间用细麻绳连结,可旋转;内正中有轴,轴上有一细小铁钎,可插蜡烛。表演者起舞时,内圈可自扫转动,而点燃的蜡烛始终朝上。
贵池傩戏一般都在本姓氏宗族祠堂内搭台演唱,舞台装置古朴别致。台前檐与台内左右及后侧,分别挂有五彩缤纷、形如网状的或飘带式的纸彩。
两侧台柱上贴楹联,其内容各宗族不尽相同,如刘街乡殷村姚写的是:
有威可畏,有仪可象;
如闻其语,如见其人。
或者是:
福田宗祖种;
心地子孙耕。
前后台相隔处竖一排用木板或竹帘拼成、起隔扇作用的屏风,屏风的左右两边与上方分别安装对联与横披亮匾,对联为:
制度礼仪遵古法;
声音节奏守遗风。
横批为:乡人衍庆。
屏风中间挂有中堂,中堂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如有的抄写古诗一首,有讲究的用纸扎成福、禄、寿三星,也有的像刘街荡里姚,则根据演出日期的不同书写有针对性的内容,如上七写的是:
今日是何日,人辰是此辰。
拈香来祖庙,秉烛敬傩神。
依旧风光好,居然气象新。
年年循古例,同庆万家春。
而十五则写的是:
乡村无事闹新年,锣鼓声喧接九天。
欣逢今宵月圆好,神喜人欢大团圆。
两侧上下场门挂有绿色或红色帘子,帘子上方各挂一块写有“出将”、“入相”两字的扇形亮匾。
屏风前一米左右处放置演出所必需的一桌两椅,上罩桌帏、椅搭。椅褡一般为红色,桌帏不定,其用料有绸、布等。桌上摆有点燃的香炉、烛台。
桌椅布置一般根据剧情的需要酌情处理,如《章文显》中包公审阴案和《刘文龙赶考》中玉帝降旨,即在桌上挂一幅龙帐,增放印箱、签筒等道具,搭架在另一张稍大的桌上,视为两层宝座,表现威严之场面。一般情况下笔桌不予去掉,遇外景只增添一两件其他代用道具虚拟表现。
如《孟姜女》一剧中,城墙系用两条长凳代替,孟姜女站在凳上表示尚未修好的城墙;范杞良站在板凳上,板凳旁树立神伞,表示树。又如扮演渔、樵、耕、读的4个角色分别站立四方,表示东、南、西、北门等。
傩戏用来装饰舞台的有网状和飘带式两种。台前挂的为网状,用彩色纸剪成条,卷成圆筒,对角结成网眼状,下再用彩色纸剪成的细纸条,结成一缕缕的纸须。
网眼上分别贴上用红纸剪成的菱形或扇形的图案,上书“傩神大会”或“驱邪逐疫”4个醒目大字。也有讲究的在纸彩上安装4盏用竹扎、纸糊彩绘、里面点燃烛火的亮灯,4个大字分别写在亮灯上。
台两侧及屏风上挂的为飘带式纸彩,它是用彩色纸剪成纸条,上端写各种吉祥语,下端剪成蝙蝠或“寿”字等各种有寓意的图案。图案下剪成6条纸须,意为“六六大顺”。
还有以木、竹为骨架,纸糊彩绘,中空,里面可点燃烛火的明亮匾额,通称“亮匾”,有对联、横披、扇形几种形式。直立安装在屏风两旁的为对联亮匾,安装在上方的横匾额为横披亮匾。上下场门上方挂的扇形亮匾,制成向前倾斜状。
总而言之,安徽傩戏是将古老的祭祀仪式和戏曲文化结合起来,以歌舞呼号来倾泻慰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尽展古老的民间艺术的风采。
4. 傩戏的社会影响
傩戏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鲜明的地域特色,广泛的社会基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正是这种混合性的古老艺术形式,其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界普遍认为,它是我国在演出形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堪称“戏曲活化石”,对于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宗教演变、宗族结构、民风民俗、山民思想和江南地区政治、经济均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第一,傩戏是中国戏曲的源头之一。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的起源是原始歌舞。傩是原始祭祀仪式的重要活动,是原始舞蹈的源头,因此,它也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的源头之一。
第二,傩戏是中国戏曲的催化剂。傩戏的不断发展成熟,也带动了中国戏曲的发展进步,傩戏的文化内涵、表演内容、表现形式、社会影响等都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思想文化方面而言,到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傩戏将原始巫艺术融合了儒、释、道等文化。如傩戏宣传的儒家忠、孝、节、义等道德观也是中国戏曲的普遍主题;傩戏较早地受到佛学思想的影响,佛教宣扬的因果报应,轮回思想在中国戏曲的结局中也时常体现 ;傩戏中道教的神仙方术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更是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古代戏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表现方式而言,由于傩戏的早期演出没有特定的剧本,都是口耳相授的艺术经验,因此具有现场发挥的灵活性。这种即兴表演的发挥,也影响到中国戏曲的表演,为其积累创造了丰富的借鉴经验。
从艺术风格和内容而言,傩戏为中国戏曲发展提供了更直接的借鉴素材,是中国戏曲由实用性到审美性过渡的重要阶段。傩戏的音乐 、语言、舞蹈、造型等,都能在中国戏曲的演绎中体现出它们的缩影。此外,面具作为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值得一提。面具在傩戏中应用极广,渊源深厚,流派众多,是傩戏思想和表现人物特征的直观体现,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审美和娱乐功能。傩戏面具对中国戏曲脸谱等文化艺术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此外,在傩戏的演化形成过程中,农业民族的民族信仰以及思想意识都始终贯穿于其中,其社会功能不仅仅在于某种精神的寄托和慰藉,同时还是某种精神的陶冶。这就是傩戏的娱人因素,显示出了傩文化与民俗文化相互结合的倾向。
第三,傩戏对研究中国戏曲具有重要价值。傩戏沉淀积累了从古至今各个阶段的文化和艺术,也包括戏曲艺术,从而在剧目、表演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比较完整地传承下来。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傩戏原始粗狂的风格和文化形态保留得比较完整,如德江傩堂戏、贵州戏剧“撮泰吉”等,同时还有很多流传久远的面具也得以保存下来,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另外,作为民间草根文化的代表,由于民间祭祀和法事等表演需要,傩戏往往并无职业班底,也没有登大雅之堂的艺术改造,故而很少受到外来艺术的影响,现今还保留着宋杂剧、古南戏等古朴风貌。因此,傩戏对于研究古戏曲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5. 双峰乡的民间艺术—傩戏
双峰傩戏又称“跳傩傩(nuó)”。传说傩傩是湖北麻城县孝感乡人,三岁亡父,七岁丧母,流落到苍溪云台山,给一员外家养马。员外有位小姐不愿许配人,员外问她原因,她说:“家中饲养的白马给我托梦,说他不是马,是人,应与白马婚配,媒人就是傩傩。”员外叫来傩傩,怒斥他从中捣鬼,一脚将他下颏踢掉,故傩傩面具无下巴。员外又命人把马杀掉,将马皮拴在树上。数月后,马皮腐烂生虫,虫吃树叶,口吐丝,树为桑树,丝为蚕丝。傩傩把丝送给老百姓,造福人间。后来傩傩死了,老百姓就用“跳傩傩”这一形式来纪念他。
傩傩戴面具,身着黄褂,下穿红裤加靠腿,脚穿草鞋或麻鞋,背小包袱,持擀面棍、洗锅刷等。表演时,傩傩在歌声、乐声中亮相,走叉步、丁字步、前走后退步,动作风趣滑稽。表演内容为行罡(gāng,北斗星)布斗、书符召将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傩傩在原始驱鬼除疫的基础上,趋向娱乐,并出现了戏班子。
傩舞者头戴面具,手持盾牌戈斧,上身黄布褂,下穿红裤加靠腿,脚蹬草鞋或麻鞋,手持擀面杖、洗锅刷等,跳叉行丁。表演时有的刚正肃穆,有的和蔼慈祥,有的狡猾狰狞,有的滑稽有趣,形态多异,古怪而生动。 南部县双峰乡人杜南楼,便是杜氏家族第七代傩傩传人。以升钟湖畔杜南楼为代表的川北傩戏,其许多作品曾在世界上的20多个国家作过文字介绍,并获得美、英、日 、土等国家奖励和赞誉,日本友人还专程到杜老先生家拜访。
傩戏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从娱神到娱人,从宗教迷信向文化艺术转化,使杜南楼先生的傩戏艺术更加贴近自然,更加贴近民生,更加贴近现代。如果你能亲自参加傩舞活动,将使你感受傩文化直抵心腑的艺术魅力。
杜家班傩傩将说、唱、跳、演融为一体,有天上32戏,地下32戏,见啥说啥,灵活多变,即兴创作意识强,深受群众喜欢。杜家班傩戏表演人数多至12人。扮演者为开路先锋1人,赶会5人,点坛1人,耍傩傩2人,假和尚赶斋1人,张公道讨口1人,二郎神清宅扫荡1人。杜南楼的傩傩表演,艺术价值高,作品极富地方色彩,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艺术界的重视。为使南部傩戏一代一代继承下去,省文化厅、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南充市文化馆曾联合摄制了杜家班傩戏专集。中国戏剧活化石——傩戏,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宗教演变、民俗风情及地域经济有着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
6. 各地戏剧艺术特点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泉州、厦门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7. 贵池傩戏的舞台美术
贵池傩戏舞台美术的风格主要以装饰性和写意性为主。即用灯彩、楹联、一桌两椅和必要的砌末道具、栩栩如生的面具等,以古朴粗犷的表演表达剧情,加之舞台上的灯光烛光,交相辉映,展示出神奇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色彩和娱神、娱人的节日喜庆气氛。其台口的照明由松明、灯盏、保险灯发展到汽灯,直至20世纪60年代逐步用电灯取而代之。唯台中满台灯彩的烛光照明形式却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一)化妆
贵池傩戏演员的面部不化妆,一直沿袭戴面具演出的传统,龙套及一般插科打诨的角色,既不勾脸谱,也不戴面具,只穿戴简易行头。各角色的脸谱扮相,包括冠戴、头饰、髯口均在面具上予以表现,形象鲜明、生动,富有个性。
面具,俗“脸子”,枫杨木雕制,油漆彩绘。形状为外凸内凹,眼珠和眼角镂空,便于演员表演时向外张望,戴时头上均扎一块红头巾或戴红布帽子予以装饰。全套(一副)脸子18块(也有19块)、24块、28块、36块、42块不等。根据其数量有不同称谓,如十八学士、二十四诸天、二十八星宿、三十二方位龙神、三十六金刚等。一套数量相同的脸子,其所刻的面具人物名称也各有差异。
(二)服装
贵池傩戏服装比较简朴原始,一般都是明代服装样式。早期各宗族大多因陋就筒,土布制成斜襟长袍,用黄山栀染成茶色或用靛兰染成兰色。后来,也用颜色勾绘花纹图案,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后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方剧种的兴起, 傩戏服装也逐渐讲究起来。各宗族均集资到外地购置一些与一般戏曲相同的各类服装,如官衣、蟒袍、洒手衣之类。各角色服装与戏曲的服装大同小异,唯武生不用靠。平时不演出时,戏服均封存在本族祠堂的阁楼上,演出时经过请神仪式,由年首开封启用。
(三)砌末道具
贵池傩戏砌末分傩戏与傩舞两类。戏中所用,一般都自制。有关刀、钺斧、瓜锤、喝道板(罗汉竹制成)、马鞭、云帚以及小道具圣旨、印箱、朝笏、惊堂木、签筒、折扇、文房四宝等;傩舞专用有伞、古老钱、球灯、木鸟、弓箭等。其中刀枪、把杖之类备有大小两种,大的在演出时分别陈列在舞台左右两侧,插在写有“肃静”、“回避”的虎头牌木架上,为面具出巡时护驾专用;小型的作一般角色表演道具,演出时大多放在摆面具的龙床旁或龙床上。
1、龙床:摆面具的案子,用木板搭架或几张方桌拼成。上面罩有台布;面具的摆位各宗族均有一定的顺序。演出时一般都放在舞台后的左侧(如后台场子小,则放在台前左侧)。
2、龙亭:傩戏演出期间用于迎神、朝庙抬傩神(面具)专用道具。亭状,上宝炉顶,下分三层,如宝塔状,越上越小。下层最大,为一活动的方形柜,四面尽是雕花板,为正月十五朝庙安放傩神之用,第二层为龙居,朝庙时专为供放社公面具和龙玺,上有四根金柱,柱上有金龙盘云,制作精巧,且能取下。龙亭尺寸是:底层高79厘米,长、宽皆89厘米,二层高56厘米,长、宽皆69厘米。三层高86厘米,长、宽皆50厘米。
3、《舞伞》中的伞:用竹竿和蔑扎制而成,上用纸糊,伞柄为竹竿,长约1.67米;伞顶平圆,顶上用纸糊密,并绘有蝙蝠图案;伞顶周沿用纸糊成圆筒状,再镶上金色纸条;四周垂直贴上约50厘米的12层彩色纸条(若逢闰年,贴13层))。纸条上分别写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祥语。
4、朝庙仪仗专用“伞”。
(1)“万民伞”:类似古装戏舞台上皇帝出巡用的“万民伞”,用色彩鲜艳的绸缎刺绣,顶或红布制作端绣有“五福吉祥”图案,围障飘带写有吉祥语。
(2)“百代伞”:伞的围幡用绸缎刺绣的许多莲花瓣缀起来,这种莲花瓣是由本族各户捐送的,每添一口男丁即捐一个,莲花瓣多,表明其家族兴旺。每隔60年修一次谱,则更换一次。
(3)“孝伞”:它是将“二十四孝”中24人物故事刺绣在围障上,每把六幅绣像,一共四把。
5、《舞古老钱》中的古老钱。用木板制成,直径36厘米,厚度为1厘米,状如古铜钱。外圆内方;两面各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外沿和方孔的周沿及字均用金粉勾描。也有用竹篾扎制的。
6、《舞滚灯》中的滚灯。用宽约0.5厘米的竹篾扎制而成,里外两层,皆为球状(空心),用彩纸将竹篾糊严,露出△形孔。外圈孔上贴有“风调雨顺”的彩条;两个圆球之间用细麻绳连结,可旋转;内正中有轴,轴上有一细小铁钎,可插蜡烛。表演者起舞时,内圈可自扫转动,而点燃的蜡烛始终朝上。
(四)布景与装置
贵池傩戏一般都在本姓氏宗族祠堂内搭台演唱,舞台装置古朴别致。台前檐与台内左右及后侧,分别挂有五彩缤纷、形如网状的或飘带式的纸彩。两侧台柱上贴楹联,其内容各宗族不尽相同,如刘街乡殷村姚写的是有威可畏,有仪可象;如闻其语,如见其人以及福田宗祖种,心地子孙耕等。前后台相隔处竖一排用木板或竹帘拼成、起隔扇作用的屏风,屏风的左右两边与上方分别安装对联与横披亮匾,对联为:“制度礼仪遵古法,声音节奏守遗风。”横批为“乡人衍庆”。屏风中间挂有宽1.12米、长1.67米的中堂,中堂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如有的抄写古诗一首,有讲究的用纸扎成福、禄、寿三星,也有的像刘街荡里姚,则根据演出日期的不同书写有针对性的内容,如上七(正月初七)写的是今日是何日,人辰是此辰。拈香来祖庙,秉烛敬傩神。依旧风光好,居然气象新。年年循古例,同庆万家春。而十五则写上乡村无事闹新年,锣鼓声喧接九天。欣逢今宵月圆好,神喜人欢大团圆。亮匾两侧上下场门挂有绿色或红色帘子,帘子上方各挂一块写有“出将”、“入相”二字的扇形亮匾。
屏风前一米左右处放置演出所必需的一桌两椅(傩戏称笔桌、挂椅),上罩桌帏、椅搭(椅披);椅褡一般为红色,桌帏不定,其用料有绸、布等。桌上摆有点燃的香炉、烛台。桌椅布置一般根据剧情的需要酌情处理,如《章文显》中包公审阴案和《刘文龙赶考》中玉帝降旨,即在桌上挂一幅龙帐(幔帐),增放印箱、签筒等道具,搭架在另一张稍大的桌上,视为两层宝座,表现威严之场面。一般情况下笔桌不予去掉。遇外景只增添一两件其它代用道具虚拟表现。如《孟姜女》一剧中,城墙系用两条长凳代替,孟姜女站在凳上表示尚未修好的城墙;范杞良站在板凳上,板凳旁树立神伞,表示树。又如扮演渔、樵、耕、读的四个角色分别站立四方,表示东、南、西、北门等。
1、纸彩:傩戏用来装饰舞台的有网状和飘带式两种。台前挂的为网状,长4.33米,宽1米,用彩色纸剪成条,卷成圆筒,对角结成长4.33米,宽67厘米的网眼状(也有直接用纸条结成),下再缀33厘米长、用彩色纸剪成的细纸条,结成一缕缕的纸须。网眼上分别贴上用红纸剪成的棱形或扇形的图案,上书“傩神大会”或“驱邪逐疫”(也有的写“共庆升平”、“庆贺新年”等)四个醒目大字;也有讲究的在纸彩上安装四盏用竹扎、纸糊彩绘、里面点燃烛火的亮灯,四个大字分别写在亮灯上。台两侧及屏风上挂的为飘带式纸彩,它是用彩色纸剪成长79厘米,宽16.5厘米的纸条,上端留50厘米长写各种吉祥语,下端16.5厘米长大小剪成蝙幅(“福”字的谐音)或“寿”字等各种有寓意的图案;图案下剪成13厘米长的六条纸须,意为六六大顺。
2.亮匾:以木、竹为骨架,纸糊彩绘,中空,里面可点燃烛火的明亮匾额,通称“亮匾”,有对联、横披、扇形几种形式。直立安装在屏风两旁的为对联亮匾,高1·67米,宽33厘米,厚26厘米;安装在上方的横匾额为横披亮匾,厚26厘米,长1·19米,高59厘米。上下场门上方挂的扇形亮匾,对角线长67厘米,厚26厘米。制成向前倾斜状。
8. 傩戏艺术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傩是上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的一种仪式,目的是祈求神灵逐鬼除疫,保佑百姓过上版安宁生活。
在湖南权、江西、河北、重庆、四川、云南等地,具有广泛的傩文化分布。
傩戏仪式繁多,器具众多,傩面具则是界定傩戏艺术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