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教案 >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18 17:33:19

Ⅰ 《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每段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内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容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

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叠恍惚。

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

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归舟”,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达到了情绪的顶峰。

随后,音乐在快速中戛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像轻舟在远处江面渐渐消失,

春江夜空幽静而安详,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Ⅱ 春江花月夜乐曲的主题是

《春江复花月夜》是中国唐制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整篇的主题可分为三部分: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谢谢楼主采纳!

Ⅲ 谁有《渔舟唱晚》和《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教学设计》最好有是课件都有的》谢谢了!!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认知目标: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学生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加深对乐曲各段的理解。(二)能力发展目标: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在欣赏中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三)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代名曲的欣赏,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人音版教材中“中国民族音乐”“古代音乐”部分的必听曲目。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极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在国际乐坛上享有崇高声誉。它的主题曲调富于歌唱性,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运用民间音乐中“换头合尾”的变奏法,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了音乐表现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全面提高审美素质,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 (2)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在音乐律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简单合奏协作能力与群体意识。
2、难点: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想象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高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经过训练能够做到自己识谱视唱。他们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很高,充满自信,但对中国民族音乐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音乐综合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 2、通过直观教育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想象力,进而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创作。 3、在动中学、在乐中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规律。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的愉快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创造精神。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声像呈示行为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取其容量大,手段新,刺激感官强度大等优点,灵活再现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视觉享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并将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引导到理性的分析,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体现现代教育的效能观。 (二)启发诱导式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对音乐“不完美的音响感知”的心理状态,运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创设意境、展开联想,引导学生以主题因素的发展为主要线索,通过对各乐段的分析与描述,层层深入音乐的意境,整体把握作品的脉络。在此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音乐联想空间里得到熏陶与教育。 (三)交互合作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师生双方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教师与学生都处于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自主、自觉的角色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程序,教师与学生在一种自由空间里相互发展,相互创造,相互提高。课堂教学既是师生双边心理互动的过程,又是学生与周边环境(教材、教具、同学等)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内部的多种心理因素(认知、情感、意志)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再只是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发挥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在与学生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 (四)激励创新教学策略: 整堂课由“情境导入——熟悉主题——“画面”联想——合作演绎——创作升华”五环节构成,在教学中采用艺术融合为主要形式,将音乐、美术等直接诉诸于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尝试将欣赏和创作活动结合起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突出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通过课件的展示、教师言语的引导和激发,诱发学生的创作动机和创造灵感,促进学生的多向思维,鼓励和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对学生富有创意的创作过程和作品,予以肯定和褒扬,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媒体设计: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课件演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声像合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勃发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欲望。通过交互式的练习设计,创设艺术体验与实践的空间,突现学习的主体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件演示】

课前展示课件封面,播放《高山流水》背景音乐。
【一、情境导入】
1、情境导入在上一节课,我们系统地学习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族乐器的基本常识。今天,老师将要向大家推荐一首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非常著名的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 【课件演示】
1、向学生展示配有背景音乐且具有古色古香风格、写有《春江花月夜》标题的页面。 2、简介乐曲:这是一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它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这首乐曲以动人的旋律,巧妙的构思与手法,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崇高声誉,曾多次在西方国家进行演奏,受到极大欢迎,被誉为“可以和世界上一流的室内乐团媲美”的优秀曲目。 【课件演示】展示写有乐曲简介并附有与乐曲情境相关图片的多媒体页面。
【二、熟悉主题】 1、音频演绎,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在乐曲播放过程中适时地启发诱导学生围绕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欣赏。
【思考题】 ①在乐曲中多次出现了哪些中国民族乐器? ②比较乐曲每段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课件演示】
1、先展示写有思考题的页面,之后播放音乐及与乐曲意境相关的视频,伴随着画面的切换进行欣赏。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①在乐曲中多次出现了琵琶、洞箫、古筝、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②乐曲的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每一段的结尾都是一样的,而前面却有 所变化。这就是中国传统乐曲中常用的“换头合尾”变奏法。它能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作用,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或主题。 【课件演示】 ①展示四种有代表性的乐器的相关图片。 ②简单介绍“换头合尾”变奏法。 3、揭示音乐主题。这首乐曲一般分为十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富于诗意的小标题。(出示乐曲结构图) 【三、画面联想】 运用画面联想法,分段欣赏乐曲,教师在此过程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讲解。①江楼钟鼓②月上东山③凤回曲水④花影层台⑤水深云际⑥渔歌唱晚⑦回澜拍岸⑧桡鸣远濑
⑨欸乃归舟⑩尾声【课件演示】
放各段音乐的同时,向学生演示包含各段基本内容及相应图片的页面。【四、合作演绎】师生视唱乐曲主题,并用电子琴和打击乐器进行演奏。【课件演示】展示标有各打击乐器演奏谱的页面。【五、创作升华】1、创作:①欣赏由琵琶独奏的《春江花月夜》,要求学生根据音乐意境,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景和神韵,并根据音乐的意境在电脑上选择适合的图画。(请几名学生到电脑上进行操作,之后师生进行鉴赏。) ②欣赏一段以《春江花月夜》为题的古典舞,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意境自己绘画或写一首小诗。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到学生的创作过程中,启发和指导学生的创作。学生自主创作结束后,挑选学生富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展示,请学生阐述创作思路,之后进行评价。
【课件演示】 ①a、展示有琵琶独奏《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包含有五十多幅风景图片的页面(课件中出现提示文字:“欢迎来到寻宝屋。请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景和神韵,并根据音乐的意境,寻找认为合适的图画,放到‘学生文件夹’中,希望这里的‘宝贝’能够满足您。请同学们试试看!”) b、在电脑上展示学生选择的图片。
②播放《春江花月夜》舞蹈视频文件。 ③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作品。 2、升华:这一节课,我们通过欣赏、视唱和创作等环节,了解到乐曲通过变奏,不仅描绘了“傍晚”、“小舟”、“箫鼓”等江上秀丽的晚景,表现微波荡漾、温馨恬静的春江景色,而且借景抒情,激起人们对祖国山河无限赞美的深厚情感。它还使我们领略了中国民族管弦乐曲的神韵,充分展示了我们民族器乐的魅力,使我们了解到中国民族乐器在世界之林中永远是一株光彩夺目的奇葩。

Ⅳ 音乐《春江花月夜》表现什么情绪

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 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1820年前)与吴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园在1895年编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收入此曲,曲名《浔阳琵琶》;1929年沈浩初在编《养正轩琵琶谱》时,曲名叫《夕阳箫鼓》。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同时根据《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中央广播乐团民族管弦乐队指挥家、民乐大师彭修文对此曲的艺术处理极其细腻,他充分运用大乐队拥有丰富的乐器色彩,巧加编配,乐器时增时减,使乐队音响富有高、低、浓、淡、厚、薄的变化,层次分明;在音乐表现方面,既发扬古典音韵优雅的格调,又使音乐充满内在的激情,颇具情韵,富有生气。
中国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飚将此曲改为吉它独奏曲《浔阳夜月》,在1988年广东、香港、澳门举办的吉它大赛中获古典吉它冠军。而黎海英则将它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
乐曲全曲分成十段,犹如十幅连续的画面:1、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3、风回曲水,4、花影层台,5、水云深际6、渔歌唱晚,7、回阑拍岸,8、桡鸣远籁,9、 乃归舟,10、尾声
此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 答案补充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原名《夕阳萧鼓》意境深远,乐音悠长。后取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 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民乐之代表。

Ⅳ 春江花月夜乐曲赏析

中国舞蹈名作赏析——《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古典女子独舞
编导:栗承廉
编曲:诸信恩根据同名古曲改编
首演:1957年
主演:陈爱莲
团体:北京舞蹈学校
《春江花月夜》原是柳尧章根据传统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并易名的一首乐曲,乐曲表现夕阳西下时人们在箫鼓伴奏下轻歌曼舞和摇归舟的动人景象。而舞蹈编导者则给这首乐曲以新的解释,并赋予了崭新的艺术形象。
舞蹈表现了一位古代少女在春天的月夜,漫步于江边花丛中,触景生情,幻想着自己将来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舞者身穿蓝色衣裙,双手持白色羽毛折扇,舞蹈动作语汇全部采用的是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动作、姿态和造型,通过“闻花“、“照影“(对着江水映照自己的身影)、“听鸟鸣”、“学鸟飞翔”以及“想像中的爱情幸福”等情节,表现出特定的环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个舞蹈创作演出的成功,除了编导栗承廉具有较深的中国古典舞的造诣和编舞的技巧能力外,还与表演者陈爱莲出色地驾驭中国古典舞风韵,动律细腻、深情地塑造出一个典型的古典少女的舞蹈形象分不开的。
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这个舞蹈作品收人彩色舞台艺术片《百凤朝阳》中。1962年,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由陈爱莲表演的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获得舞蹈比赛古典舞金质奖章,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94年,在“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中该作品获经典作品金像奖。

Ⅵ 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 春江花月夜教案怎么写

春江花月夜(教案)
课题 春江花月夜
总课时 一课时 第 1 课时
一、教学内容
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
2、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材简析
《春江花月夜》根据一首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改编。全曲共分十段,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四、教学思路
本课着重对“江楼钟鼓”、“花影层叠”、“渔歌唱晚”、“欸乃归舟”及“尾声”五个段落进行赏析。通过对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意境和音乐表现内容,了解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五、教具准备
CAI教学系统
六、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春江花月夜》
一、导入:出示富阳文人郁达夫的一首诗词,请学生为这首诗词配乐。
家在严陵滩下住,
秦时风物晋山川。
碧桃三月花似锦,
来往春江有钓船

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二、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为十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

三、作品赏析:
(一)江楼钟鼓(引子)
夕阳西下,忽然寺庙里隐隐约约传来了……
1、欣赏:
引子--分别用什么乐器来模拟鼓声和钟声?
2、分析: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用弹跳、轮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阵阵低沉的鼓声。箫和古筝奏出的波音犹如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非常细腻。

(二)主题赏析:
1.出示谱例,请欣赏并选择---主题表现的意境
A欢快跳跃 B委婉恬静 C深沉低缓

2、设问:--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它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表现这种意境?

3.视唱

4归纳;
旋律如波浪般进行,显得格外柔美与和谐。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的音色协调一致,富有典雅的色彩。另一个特点是使用鱼咬尾使音调轻盈平稳,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的美丽景致。末尾由洞箫吹奏的婉转呜咽的旋律导入了深远的意
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

(三)花影层台:
1、教师导语:我们把眼光从远处收回看看近处的江面上发生了什么?
设问:春风拂过江面,有什么变化?
此段音乐中节奏、速度、力度等形式要素哪一项变化最明显?
归纳:音乐主题在六小节徐缓的曲调之后,
琵琶突然弹出了四个作移位模进的短句,急促而热烈,描写了花枝弄影、香飘春江的情景。

2出示三副图画,让学生为它们取标题

(四)渔歌唱晚
1、教师导语:正当我们看着眼前的花影有点眼花缭乱时,忽然远处传来了阵阵的……循着声音向远处望去,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整段音乐的情绪是否一致?为此段取一个标题

2、分析:远处白帆点点,渔歌飘渺由远而近。箫的领奏与琵琶、木鱼的伴奏好似渔夫一边摇橹一边歌唱,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的长音齐奏,又如船上众人应声和唱,渔民怡然自得的神情隐约可见。这一段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五)欸乃归舟与尾声
1、教师导语:鱼船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快要接近江畔时……
设问: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乐器的数量有何变化?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2、分析:速度加快、力度加强、节奏由疏到密,乐器的数量由少到多、逐一加入,使全曲紧凑有力、激动人心,形成全曲的高潮。描绘了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归舟破水、浪花飞溅、百舟竟归的热闹场面。
(欸乃--摇橹是发出的声音)

3、设问:尾声以怎样的情绪结束?

4、分析:音乐渐弱渐慢,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安详,使人沉静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四、乐曲的艺术特征:
a、远与近的描绘、动与静的画面、情与景的交融。
b、换头合尾(比较江楼钟鼓与月上东山的主题)
设问:各段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画面,结尾旋律相同,这有何道理?

分析:这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不同段落中出现新的因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结尾处相同,在变化对比中寻求统一,深化了音乐表现内容。

c、 乐器使用得当,进退有序。

五、全曲欣赏
总结;乐曲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的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与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六.课堂练习
从这首曲子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一种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同样这种美也浸透在中国传统的诗词、绘画、书法、舞蹈当中。 请举出在诗词、绘画、书法、舞蹈中有关描写“春江”的例子。

设计意图
让学生提前融入音乐氛围。

与当地的文化结合,引出课题

Ⅶ 春江花月夜音乐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我最喜爱的音乐之一,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一首词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诗章。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美天地。

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啊!瞧,月亮正从东山冉冉升起,小舟一叶静静地在江面荡漾着,和风微微吹拂,随风的杨柳轻飏着柔美,西岸的花影婆娑摇曳着温馨,万物浸润在袅袅的芬芳绮旎气息中。让大自然将其迷人的艳丽、勃勃的生机、盎然的春意,一幅幅,一幕幕的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春江花月夜》最早叫《浔阳箫鼓》。它原先并不是由多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该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尽管此曲与白诗无内在联系,但曲中的“皎皎空中孤月轮”等不少情景,却使人生发出诗意的联想。后人依据乐曲的风格内容,更是直接借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作《春江花月夜》为该曲命名。可见此曲确实富有诗情画意、典雅精致。

《春江花月夜》诗的作者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虽然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正是这首《春江花月夜》,让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其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色中,烟波浩淼,江天一色.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俯仰古今,感慨宇宙,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面对流水似的一去不复返之光阴,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从而发出睿智旷远的人生感叹。接下来诗人又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落笔,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幽独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也在静静的流淌.

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作结,思想蕴涵,深情缅邈,笔势回折,跌宕多姿。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深层矛盾的沉思之中。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明快、含蓄爽朗、生动形象;哲理意趣浓郁、审美情趣高雅。它以神来之笔,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意象中,在淋漓尽致的飞洒里,营造出了一个空灵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更是哲辨之思,超然之想。让人沉吟再三,教人荡气回肠。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春江花月夜》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将它改编成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此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和谐、雍容典雅、节奏平稳、音韵舒展,用含蓄多姿的现实与浪漫相结合手法,表现了深远恢弘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与唯美的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精致,随着音乐主题的摇曳变化和起伏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恬淡,时而热烈奔放,将大自然更换不已胜景,变幻无穷的色彩一一呈现。

春江花月夜》音乐意境优美,韵律谐婉流畅,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都采用一种叫“换头合尾”的民间音乐表现手法,都有同一乐句出现的结尾.听起来十分和谐。能从各各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所要表现的主题内容。
全曲有10段,分别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唉乃归舟和尾声。
唉乃归舟是全曲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层层递进,如春风鼓荡,激动人心。这段音乐的描绘的是小舟归途,划船还家的欢快、桨击浪涌声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意与境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嘎然而止,继而回复到平静、轻柔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表现出的人休渔息特别到位。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春江花月夜》作为十大中国古典名曲之一,是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人音乐。它融入了一些哲学、美学的范畴,其对民族音乐有深远的影响,它所追求的如:“中正平和、清微淡远”的意韵美:崇尚自然、寄情山水、希求“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自然美等等,被广泛的融合和传承。
《春江花月夜》这首作品,绝不仅仅是作者流连山水、玩抚风月花草而已。透过乐曲精美的情景描绘和乐理表现,能让我们感悟到作者面对辽阔江天,那“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自然景物所发出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无限深沉的感叹。
《春江花月夜》通过澄江、明月、偏舟、春花的描绘,它既赞美了祖国大好山河的秀丽景色,又流露出诗人那一丝淡淡的伤感。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作品达到了观照宇宙、风物与人生这样一个哲学高度,达到了人情与风情、生命与自然的亲密交流,合二为一的审美化境。
《春江花月夜》让我们陶醉于音乐的氛围之中,乐曲的情感是那样丰富、那样真切,给人以整个心智都呈现出的一种敞亮的状态,让人非常主动、生动、自然地感悟,捕捉到音乐的妙机与蕴藏,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从而在深层次里揭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意义。

Ⅷ 春江花月夜的歌曲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此曲扩展为10段,分别为:一、夕阳箫鼓;二、花蕊散回风;三、关山临却月;四、临水斜阳;五、枫荻秋声;六、巫峡千寻;七、箫声红树里;八、临江晚眺;九、渔舟唱晚;十、夕阳影里一归舟。各分段标题是: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
《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曲音乐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在汉族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春江花月夜》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实现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归舟”,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达到了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戛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像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阅读全文

与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