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欢乐颂》是贝多芬作品中《 》的第乐章的主题
第九交响乐合唱
『贰』 欢乐颂第四章乐曲的主题
你是说在哪来个乐章吗自?!假如是的话,答案我可以转一下。
第九(合唱)交响曲
贝多芬22岁时(1792年)就有把这首长诗全部加以谱曲的想法,但当他53岁完成第九交响曲时(1823年),他仅挑选了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前半、第三节和第四节的后半作为末乐章的歌词。
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到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D大调,4/4拍。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
『叁』 贝多芬的《欢乐颂》的相关知识!
光分析欢乐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的
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急板,D大调,4/4拍。在主题“欢乐颂”开始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整个乐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欢乐颂”主题,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整个交响曲的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 ——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挥家。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贝多芬被也被尊称为乐圣。
『肆』 欢乐颂的乐曲赏析
进场是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的,浑厚、低沉的声音在寂静中响起,给人一种深沉、平静的感觉;旋律演奏了一次之后,中提琴进场重复旋律,旋律行进到中音部,主题曲稍亮的音色给旋律带来一种明快的感觉,低音部则退到后面和木管一起伴奏;中提琴演奏完旋律之后也退到伴奏,接着小提琴加入了,小提琴如歌般的声音欢唱着,让旋律真的活起来了;小提琴声部简单重复了旋律后,旋律行进到乐队齐奏,这时铜管、木管吹奏主旋律,其他各声部伴奏,场面宏大,由前面的平静、深沉的快乐进入到了万众欢腾的场面,欢乐颂的主旋律贯穿始终。
《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1822-1825),Op.125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Choral, Op.125 表现人们沉浸在哲理性的深思远虑之中,同时也沉浸在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之中。对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解放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先辈们报以真诚的追忆和思念。在这思考与追忆、回顾与总结之中,人们展望未来,互相鼓励、凝聚着新的力量、备为迎接新的斗争、为全人类得到彻底解放、得到神圣的欢乐
和幸福,而进行最有意义的拼搏。第三乐章结束前的音乐已预示着暴风雨般的变革即将到来。 一开始音乐即如火山爆发,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冲破一切枷锁,人类经过长时期积聚起来的力量爆发出来了,变革势如破竹.摧毁一切封建丑恶的东西。变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音乐紧跟着片断重复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但都被代表人类渴望自由欢乐的旋律所打破。似乎在说:不要这些陈旧的东西,要创新,要前进。经过紧张而充分的准备之后。终于千呼万唤地出现了‘欢乐颂>主题,象征着人类经过艰苦奋斗之后,终于找到了通往自由欢乐的道路。《欢乐颂》主题首先由低音大提琴奏出,接着渐渐发展扩大到弦乐器和整个乐队,并且力度和节奏越来越强,形成巨大洪流,势不可挡,人们在通往自由欢乐的大路上迅猛前进。<欢乐颂:}主题变奏之后,再次出现急风暴雨般的声响。但这次引出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歌唱。由男中音领唱:“啊!朋友们。不要唱旧的调子.让我们畅快、欢乐地唱起来吧。”于是“欢乐颂”在领唱的带动下,以合唱的形式加入了演奏的乐队。欢乐颂歌词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德国诗人席勒的诗句,贝多芬采用来表现了他的理想。在这儿我们必须了解,在《欢乐颂>的基本思想的理觎中,贝多芬与席勒的不同,席勒认为欢乐是变成兄弟的前提,而贝多芬则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欢乐的前提,人们必须努力争取,才能获得解放,欢乐不是上帝的赠品,而是靠人们去奋斗,欢乐属于解放了的人们自己。
合唱的加入使整个音乐进入一个神圣的境界。思想、情感升华了,一切丑恶的东西在思想光芒的照耀下,无地自容。人类经过自己艰苦的奋斗,终于得到了解放,得到了自由和欢乐并终于进 入一个神圣的理想世界。
『伍』 欢乐颂插曲有哪些插曲大全
如果您指的是那首翻唱的,应该是 快乐练习曲 ,歌手woody的;以下为内《欢乐颂》所有歌曲列表容(一首片尾曲+11首插曲) 仅供参考片尾曲:《总有幸福在等你》演唱:刘涛蒋欣王子文杨紫乔欣插曲1《说不出口》演唱:刘涛插曲2《灰姑娘》演唱:蒋欣插曲3《我要你》演唱:王子文插曲4《开得比花香》演唱:杨紫插曲5《破茧》演唱:乔欣插曲6《陪你左右》演唱:祖锋插曲7《空气》演唱:祖锋插曲8《你我》演唱:杨烁插曲9《爱情这样开始》演唱:张江插曲10《欢乐颂》 演唱:张江插曲11《繁星》 演唱:张江
『陆』 《欢乐颂》这首音乐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是大自然(天父、 造物主)所赐,任何人(不论善恶)、物(即使蛆虫)以及天使都可以领受。1785年10月的一天,在德累斯顿近郊的罗斯维兹村,诗人席勒应一对新婚夫妇的邀请来参加他们的婚宴。宴会上,诗人为新人的幸福、朋友的热情和现场的欢乐气氛所深深感染,写下了这首颂诗。其实,与其说是诗人在写欢乐,不如说是在写爱,这种爱超越时代,超越种族,超越地域,超越......
只要团结,就能幸福。神圣的,高雅的。
《欢乐颂》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最后关头,贝多芬把歌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柒』 《欢乐颂》是贝多芬作品《》第四乐章的主题
《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部分。
《欢乐颂》,又称《快乐颂》(德语为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国诗人席勒所写的诗歌。贝多芬为之谱曲,成为他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部分,包含四独立声部、合唱、乐团。
而这由贝多芬所谱曲的音乐(不包含文字)成为了现今欧洲联盟的盟歌、欧洲委员会会歌,亦曾被用作罗德西亚1974-1979年国歌《扬起罗德西亚的声音》的旋律。
席勒的《An die Freude》最早创作于1785年,并收录于隔年出版的杂志《Thalia》中,这首诗是共济会的诗歌。席勒于1803年对《An die Freude》进行修改,删减了部分词句,贝多芬在第九号交响曲第四乐章中所使用的歌词,便是以席勒1803年版本的《An die Freude》为基础。
(7)欢乐颂音乐教案扩展阅读:
《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
《第九交响曲》是于1822年秋天开始进入创作阶段的。但贝多芬却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一直到完成了《庄严弥撒》之后,作曲家才开始动笔谱写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
《欢乐颂》原本是德国诗人席勒的一首诗作,气势磅礴、意境恢宏。而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实崇拜者,这首《欢乐颂》也是贝多芬最钟爱的诗作之一,席勒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实也正是一直向往共和的贝多芬的最高理想。
所以作曲家从年轻时就开始计划着把这部诗作变成声乐作品,根据专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调查,在贝多芬早期的一些作品中确实就已经有了后来《第九交响曲》最后《欢乐颂》乐章并不完整、成熟的雏形。贝多芬曾经说过:“把席勒的《欢乐颂》谱成歌曲,是我20年来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