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教案 > 猜谜谣音乐教案

猜谜谣音乐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18 16:15:12

⑴ 三年级上册音乐猜谜谣是什么版本的

《猜谜谣》
三年级上册音乐
是湘教版

⑵ 猜谜谣 唱简谱

www.ktvc8.com467x445请采纳

⑶ 小学音乐教案资源开放与利用怎么写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猜谜谣》。 2.能勇敢地担任领唱,与同学合作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可用猜谜导入新课
2.初听歌曲 (1)教师范唱或播放录音,请学生聆听歌曲唱到了哪些动物? (2)复听歌曲,熟悉歌词。
3.学唱歌谱 (1)模唱歌曲的第一、第二乐句曲谱。两个乐句曲谱基本相同,但是又有个别音不同,学生容易混淆。可以两个小节为单位,引导学生发现旋律的不同然后模唱。其中“2—5”四度音程不容易唱准。可通过模唱“5 — 2 — 5”四度连接演唱的方法解决。 (2)视唱歌曲第三、第四乐句。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曲谱,找出相同的旋律。第9、第10小节和第13、第14小节只有一个音不同,先听教师的弹奏,再观察曲谱,找出是哪个音不同,然后模唱。其中还要注意“i — 3”六度音程的音准。 (3)第四乐句的第2小节第一拍,学生易将“i”唱成“3”,教师可用柯尔文手势提示学生。 (4)完整演唱曲谱。
4.填词学唱 (1)这首歌曲的歌词比较密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按节奏读歌词,声音的位置要高,不要喊。 (2)分句填词学唱,最后完整演唱歌曲。 (3)演唱时可加入声势伴奏。
5.表现歌曲 (1)请两位同学领唱, 一问一答,其他同学演唱齐唱部分。 (2)在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唱完后加上声势或锣鼓伴奏,增加歌曲的欢快气氛。

⑷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徐梅娟江苏省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224500
摘要: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把这句话理解为三个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的原动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问题意识创新意识
一、预设合理高效的提问
教学的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问题太简单,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对课堂目标的达成度也没什么帮助,久而久之还会麻痹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他们对你的课堂失去兴趣,并且思维逐渐迟钝。问题太难又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望而生畏的抵触情绪。怎样使教师的课堂提问能“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求知欲、“问”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我把它归纳为“三巧”。
1.内容巧。提问前教师首先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预设生成要抓住新授知识的本质,明确学习重点,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同时要考虑到学科特点,注重从音乐的表现手法、内在要素去挖掘设计问题。经常听到一些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音乐教师把握不好教学重点,把音乐课上得像语文课、思品课,音乐课上提出的问题跟音乐毫无关系。这种课堂看起来有问必答很热闹,实际却偏离了轨道,忘记了音乐课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音乐王国里畅想遨游,这种问题在这节课上当然也就毫无价值可言了。
2.时机巧。每设立一个问题,教师必须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这个问题是否问在了恰当的时机?我在教五年级的学生欣赏歌曲《我的祖国》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五(1)班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完整听完歌曲,然后提出问题:这首歌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速度、表达情绪、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学生一阵乱猜:三段、四段、五段……,后面的速度、情绪、演唱形式也回答得支离破碎、不如人意。轮到五(3)班欣赏时,我首先把这些问题设计成表格的形式用幻灯片展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欣赏,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在课堂中找准问题的切入点,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形式巧。同样的问题,教师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结果往往大相径庭。如教唱歌曲《外婆桥》时,一位教师的原意是为了降低歌曲教学难度,当听了一遍歌曲范唱后,就要求学生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出现了几次。学生在歌谱上找得云里雾里,怎么也达不到教师预设的要求,反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而另一位教师却先将“摇啊摇,摇啊摇,摇到我的外婆桥”这一段作为上海童谣提出来先学一学,并请学生用上海方言和本地方言学着唱一唱,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了学生对旋律的印象。然后再完整听歌曲《外婆桥》的伴奏旋律,让学生听听:刚才这首童谣的旋律在这首歌中出现了几次?并要求学生用相同的色块表示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听出“四次”。
二、创设和谐的问题意境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适宜的环境,作为思考的开始阶段。”只有不断创设有激发性的音乐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思考热情,主动学习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思考。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每学一首新歌,教过几遍以后,我都会请学生找自己唱得不够好的地方。刚开始大多数学生不敢举手回答,就怕别人笑话自己笨。后来当大胆的学生找出来后,我不但不批评他,还要表扬他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奖励他一朵小红花。全班学生顿时体验到了教师的宽容、信任和理解,思维一下子活跃开了。如我在教授二年级《夏天的雷雨》一课时,以猜谜谣的形式出现,当老师唱到“天空中一闪闪什么光发亮?”时,学生有猜星星、月亮、太阳、萤火虫的,就是不猜“闪电”。下一句“天空中轰隆隆什么声音响?”有猜放鞭炮、打雷、敲鼓的,我都一一给予肯定。当唱到后面“天空中哗啦啦什么落下来?”时,学生们自己发现了问题,推翻了原来的谜底……。
孩子们深切体会到,在这个课堂里,没有好生差生之分,只要你敢于说出疑惑、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活动中,你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留下思考问题的空间
每节课下课时,教师都可以有意留出一些内容不要讲完,设计一些悬念作为孩子思维的“导火线”,给孩子多留些思考问题的空间,使孩子思想中出现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其课后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音乐起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也就决定了音乐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走出象牙塔,让知识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触更多的,更贴近生活的学习资料。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不论是教师的提问,还是学生的疑问,我们都要民主、平等地去对待,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提倡学生在“问”中“学”,“学”中“问”。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活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为问题意识这片土壤提供充足的养料和水分,让音乐教育在问题意识这片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⑸ 大江南北打一动物

大江南北猜谜调 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
1、听音乐猜谜语
2、欣赏山东谜语歌曲《猜谜谣》、云南歌曲《猜调》、以及安徽的黄梅戏《对花》,了解各地的民族风情,及音乐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聆听世界名曲,开拓学生音乐视野。
2、通过唱一唱,跳一跳的形式欣赏多首民族歌曲,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加对各地民歌的了解。
教学工具
钢琴、音响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导言: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师说谜面,生猜测。
二、听音乐看表演,猜动物
师:狮子王今天要在森林里开一个party,小动物们都陆陆续续地赶来了,听!谁来了?
让事先安排好的几位学生听音乐(法国圣桑的《乌龟》《金鱼》《狼》《袋鼠》)表演,其余的学生猜测。
三、谜语歌曲导入
师:其实,谜语也是可以唱出来的,在许多地方都有唱猜歌谜的习惯。有位叫马革顺的音乐家,他作了一首儿童谜语歌曲,在上学期李老师已经教过我们了,好咱们来复习一下,听一听是哪一首歌曲?
师放录音《夏天的雷雨》,并出示歌词,生分组唱。
四、欣赏新歌曲
1、师:下面进入咱们的第二个环节,欣赏一首谜语歌曲。在学习之前,老师先来说一说谜面,请小朋友们猜一猜。
两只角,抱着头,既会跑来也会走
上树顶,爬树头,不是鸟来不是虫
扁扁嘴,细长的脖,会游泳来爱唱歌
坐着高,站着低,你说希奇不希奇
学生猜测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么接下来咱们就欣赏这首山东的谜语歌曲,好,咱们一起把歌词来读一读
听录音,生学着哼唱,并辅助动作。
2、师:其实不只山东有谜语歌曲,各地都有不同风格的猜谜歌 谣,下面跟老师走进云南,欣赏一下彝族的风土人情。
全体学生搭乘“火车”(多媒体展示火车图片),并在《火车开了》音乐中走进云南。
师播放风景图片(边讲述),并附背景音乐为《彝家娃娃真幸福》
师:云南彝族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那幽幽的山谷仿如世外桃源,层层的梯田象一首韵味实足的诗歌,稻子熟了,金黄的颜色代表着丰收的喜悦。那里的姑娘们个个能歌善舞,每逢节日里,她们便身着盛装,翩翩起舞。看她们的姿势多优美呀。同学们,看看她们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戴头帕、衣服包彩边,戴银项链)
师:彝族是一个多节日的民族。一年四季除了影响较大的火把节,彝族年,选美节等,(并附有各种节日的图片)还有属于儿童自己的节日,儿童节用彝族语言叫“阿依蒙格”。
生跟老师学彝语
播放彝族经典民歌《猜调》,并对此歌曲简介。
师带领学生在音乐《彝家娃娃真幸福》中跳一跳彝族舞蹈。
3、谜语不但涉及到字谜,歌谜,就连戏曲也不甘落后。同学们知道哪些戏曲?(略)
(1)多媒体展示黄梅戏剧照
师放黄梅戏《对花》片段,并附歌词,学生猜测。
同学们来总结一下黄梅戏的特点是什么
师范唱一句,学生评论
(2)老师带领学生清唱《对花》片段,并附有黄梅戏动作,学生边唱边模仿
(3)知道黄梅戏起源于什么地方吗?
老师介绍黄梅戏的起源
(黄梅戏原称黄梅调或采茶调,它起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以演唱“两小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后传入安微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长期流行,用当地方的言说唱,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
5、欢乐的音乐课很快就结束了,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唱了山东的《猜谜谣》,欣赏了黄梅戏《对花》,学跳了彝族舞蹈,欣赏几首有趣猜谜调,了解了各民族的歌曲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都有不同风格的猜谜调,如,浙江民歌《对鸟》、广西民歌《刘三姐》,东北民歌《正对花》等等。希望大家都能热爱民歌,并能继承发展,也愿中国的民歌艺术常青。

阅读全文

与猜谜谣音乐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