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儿园苗族折皱裙艺术教案
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不可逾越的 阶段,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个体早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学前教育进入全球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学前教育的民 族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重视。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着丰富的民族资源,文章着眼于苗族音乐如何有效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探讨,力求找到将民族非物质 文化遗产与幼儿园地方课程相结合的契合点,为幼儿园地方课程的发展及完善提供些许借鉴作用。
B. 苗族的健康观
“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翻译成苗族话就是:"Baod mongx jiaox jid niangb hangd hvoet,diol diol des mongx hvib!" (这是苗文的写法)
C. 论述苗族有哪些传统体育文化活动
苗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苗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它的延续与发展,与苗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联系在一起。既是苗族民众表达信任、交情、和谐、互惠等人际交谊的一种平台,更是中华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性体育项目
赛 马
赛马,是广西和云南部分苗族聚居区民众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是马上竞技项目的一种形式。 苗族的赛马活动,由于流行地区不同,举行的方式和赛马的形式又有所不同。
在广西融水元宝山地区的苗族民间,赛马多在每年六月六日“新禾节”时举行。届时,各村寨的苗族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拢来进行赛马。他们的赛马,先放马飞奔,骑手在规定地点等候。当马飞奔而来时,骑手们即纵身跃上马背。按照预定的路线,穿树林、跨山岗,沿着崎岖的山路向终点奔驰,以到达目的地的先后次序决定名次。
而在云南滇西大理、永平一代的苗族赛马,时间一般在春节的初一到初三。同时,在滇南一带苗族的“踩花山”时也有赛马风俗。云南大理、永平的赛马方式有三类,一是驭者在纵马奔驰中急停,而不能坠马,以此定胜负;二是驭者骑于马上夹紧并拉紧缰绳,由另一人猛拍一鞭,马惊纵起而驭者不能坠马;第三则是竞速。
苗族民间的赛马多为不鞍而骑,称“骑滑马”。此外,有的苗族的赛马,如滇东北、滇南的苗族民间,除了比马快捷外,还要看马跑得是否均匀有节奏,马铃响得是否动听和谐,甚至手抬一碗酒时不至于洒出来。只有三者俱佳,滴酒不洒,才能获得优胜。
斗牛会
斗牛会,是云南很多苗家山寨举行的一个盛大节日,在斗牛会上,斗牛就是一项主体性活动形式。
苗族的斗牛会一般在立秋后数日举行。斗牛场一般选在四周都有密林的平坦草地上。参赛的牛都是农民自己饲养的公牛,这些牛头头膘肥体壮,力大无比。比赛前,主人先让自己的牛喝一点包谷酒,让牛在比赛中劲头更足。
斗牛开始后,10多头猛牛一齐放出,它们各自寻找对手,互相挑战,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战迅速展开。整个相斗过程中,胜利者紧追失败者不放,直到其逃出斗场。继而,胜利者又返回斗场再寻对手。恶战一次比一次激烈,最长的达数小时不分胜负。这种牛与牛斗的形式,不仅比牛的力气,也比牛的斗技。无数轮的角逐后,最后的胜利者犄角上将被戴上几丈长的红绸布做的大红花,成为群牛之雄。牛的主人也将享受很高的荣誉。
跳狮子
跳狮子,是苗族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属于苗族狮子舞活动的一种类型。
苗族的跳狮子活动,多在踩花山时节进行。如云南省屏边县苗族在踩花山时,往往在花场上花杆中央挂一个猪头,两瓶好酒。然后让跳狮子的人们互相比赛,看哪一对狮子跳得好,爬得高,就把猪头和酒奖给哪一对狮子。刚开始,有很多对狮子参加比赛。跳一阵后,就开始爬花杆,一个接一个的爬。花杆又高又细又滑,要爬上去是很困难的。于是,跳狮子的人就一个人又一个人地架起人梯,架到最后将礼品拿下来。礼品拿到之时,整个花场锣鼓喧天,参加踩花山的群众欢呼跳跃。
在苗族民间,跳狮子的人一般武艺较好,又会一些技巧的动作,如架人梯、爬杆等。这些跳狮人的勇敢、机智,使其成为人们羡慕的英雄。
打花棍
打花棍,是贵州省贵阳市花溪、乌当两地区苗族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是苗族武术中别具一格的传统项目。
苗族的打花棍多在喜庆的节日举行,参与者多为女子。所用花棍为木质,约长1~1.5米,直径4~6厘米。花棍表演一般是两人一组进行对打,每次八人持棍分为四组进行。打花棍的主要棍法有“金鸡独立”、“劈棍镇山”、“无影棍花”、“姐妹相会”、“雪花盖顶”、“彩龙缠腰”以及“鹞子翻身”等。
打花棍比赛中,参与者手持花棍,或单打,或对打,棍来棍往,进退有节,攻守相交,红黄绿等五颜六色涂染的花棍在空中飞舞击打。花棍击花棍,花棍击地面,不时发出有节奏、有章法的碰击声。场面精彩,令人眼花缭乱。一会“金鸡独立”,一会“劈棍镇山”,一会又是“无影棍花”,风格独具,表现力较强。
由于打花棍活动,形式自由,便于开展,因而深得苗家少男少女的喜爱。在苗族山寨,即使在孩童放牛、玩耍时也可见花棍对打的嬉戏。
D. 幼儿大班教案美丽的苗族服侍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在观看苗族舞蹈时,被苗族服饰的色彩所吸引,很好奇的问老师:“为什么他们的衣服和我们的不一样?”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此,我设计了本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了解珙泉镇除了汉族之外,还有苗族。 2、幼儿认识、了解苗族特有的服饰,培养兴趣。 3、幼儿动手操作装饰自己心目中的苗族服饰。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苗族服饰。 教学难点:幼儿动手操作装饰苗族服饰。 活动准备 1、苗族服饰图片以及教师制作苗族服饰图片。 2、幼儿人手一张教师绘画苗族服饰轮廓图。 3、各种彩色装饰亮纸,浆糊、棉签。 4、苗族舞蹈视频——芦笙舞。 活动过程 (一)观赏VCD,引起幼儿兴趣,了解珙泉镇有少数民族——苗族。 1、教师播放芦笙舞视频,请幼儿观赏,提问,在画面上的人在干什么?(跳舞、吹乐器) 2、教师让幼儿看看跳舞的人穿着与我们有什么不同?(色彩鲜艳,包头饰等),教师指出这是苗族,珙泉镇也有少数民族——苗族。 (二)教师拿出苗族服饰图片,让幼儿观察其服饰特点。(分别从式样、色彩、头饰、首饰等方面,引导幼儿观察。) 1、教师引导幼儿从色彩上了解苗族服装特点,苗族好五色衣裳(红、黄、蓝、绿、黑)。 2、从样式上观察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男子服装样式简单,一般穿对襟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长巾。 3、教师让幼儿了解苗族头饰以银饰为主,带头钗,手饰一般为银镯为主。 (三)教师展示自己用亮纸粘贴出的漂亮苗族服饰,发给幼儿每人一张绘有苗族服饰轮廓的图片以及亮纸,让幼儿动手制作自己心中的苗族服饰。 1、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作品,请幼儿欣赏,并告知幼儿粘贴的规则。 2、教师发给幼儿图纸及亮纸,浆糊、棉签,请幼儿制作服装。 (四)欣赏作品,最后在芦笙舞的音乐中,选择一两个典型的苗族舞蹈动作律动,在愉悦的气氛中结束课题。 教学反思 在现课活动开展前,我对中班幼儿关于少数民族认识这一方面做了初步 了解,少数幼儿知道汉、苗、蒙、傣、藏等几个民族。于是,在反复强调的过程中,幼儿明白了珙泉镇除汉族以外,还有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苗族。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初步认识了苗族服饰的特点,学会初浅的欣赏苗族服装,以及音乐。这对于接下来的“粘贴苗族服装”的现课活动有很大的帮助。让幼儿动手操作远比教师的口头强调、描述效果明显得多,在粘贴苗族服饰过程中,使幼儿感受苗族好五色衣裳,对襟上衣,百褶裙等独有风情。在快乐中得到认识,使幼儿更进一步了解苗族服饰。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从服饰加以延伸到对于音乐、舞蹈欣赏、表演等方面。教给幼儿一些苗族特色舞蹈动作,配合其独特的音乐,表演中感受苗家风情。
E. 《苗族吃新节》教案
吃新节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当日,来自周边村寨的近万名苗族同胞身著节日盛装,齐聚排莫村,以跳芦笙舞、唱苗歌、斗牛等文娱...
F. 苗族有什么活动
苗族抄节日最多,过节是常事袭,除了传统的中国节日要过,还有一些其他民族没有的节日,比如稻子成熟的时候有新禾节,过大年前一个月前的要过小苗年。过大年几乎家家户户杀一头猪,请族人和亲朋好友来吃聚,喝自家酿的糯米甜酒,要喝上两三天。过年各村苗寨之间要相互联谊,简称“打同年”,除了吹芦笙,跳踩堂舞,还要聚会喝酒,做各种活动,包括篮球赛等等。苗族还有广西融水的苗族在正月的时候,各个乡都有自己的坡会,场面非常隆重,是少男少女相互交流,表达爱意,还有斗马等活动。还有拉鼓节,十年一次,场面极其隆重,聚四面八方的人来参与。反正苗族的节日很多,各地的苗族都不尽相同。有空你可以到三苗网去了解。
G. 中班语言教案苗族锦鸡舞
1、引导幼儿练习听信号向指定方向小碎步走、起踵走。
2、培养幼儿专团结友爱、相互帮属助的品质。
活动准备:
1、燕子头饰若干、《小燕子》歌曲磁带,教会幼儿游戏中的儿歌。
2、场地一端散放着与幼儿人数相等的花环当燕窝。
H. 苗族的体育活动有哪些
1.苗族武术。苗族为了健身,民间有世代相传的武术。湖南湘西的武术,有徒手和专器械两大类:徒手可分属为粘功、策手、点穴、花拳和礼示。“策手”中的一拳两防、一攻五变等是苗族武术的精华;“点穴”又称神打,即穴道致伤的技击法,是苗族武术的绝招;“花拳”是苗族武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以“小四门”、“大四门”最为普遍;“礼示”是表演时对观众表示的礼节,分开堂礼、收堂礼、启手礼和毕手礼四个方面。器械有棍、锏、棒棒烟杆、钩刀、边枷棒、木椅、竹条、铛、流星锤、刀、剑、斧、矛、钩、戈、戟、鞭等。此外棍术,有单头棍、双头棍、花棍等等。黔东南、黔南地区的一些苗族村寨也习有各具特色的武术;黔中、黔北、黔西北和云南苗族的射弩,也很有特色。
I. 苗族芦笙节教案中班
苗族的芦笙节 一个热热闹闹的节日,带来一番独有的喜庆;一个和和睦睦的节日,带来一份安宁;一个融歌、舞、乐于一体的节日,带来一次美的升华。 苗族的人民热爱生活,希望新年新气象,芦笙节也是为了喜迎新春,给新年讨个彩头。 悠扬的曲声划破河面,鼓声响起来了,敲锣声越来越强。身体随着芦声摆动,伸展着每一个部位,风从耳旁拂过,人人手中捧着芦笙,那是一根短竹,苗族人把它斜着削下,上面拴着红色的丝带。路旁的灯柱上,椅子的扶手上,都拴着一条大约一厘米宽的红色绸带,他们把绸缎挽上两个结,两端各留出约三分米的长度。人们手舞足蹈,忘掉一切的不愉快,丢掉所有的烦恼,抛开全部的世事。 尽情地吹,忘情地吹,痴迷地吹。人们举着芦笙,竹节上幸存的竹叶,在微风袭来时翩翩起舞。 吹吧!释放自己! 吹吧!舞动生命! 吹吧!舞动起来! 广场上人山人海,手上无不捧着芦笙。芦笙的大小并不完全相同,那是当地的人们,自己动手制作的。选择竹子,要选择那些长得秀气的,挺拔幼稚的那样,吹出的音才是最美的,最动听的。 把芦笙捧起来吧!捧起今天的成就,捧起明天和未来的希望,音符在空中跳跃,舞动的鼓点,带来无数激情。 忽然,一阵歌声传入耳畔,“大芦笙,耶啰耶,小芦笙,耶啰耶。大小都是金芦笙,耶啰耶金芦笙......”